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九一集)  2011/7/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零九面第二行,从第二行看起:

「又《大悲经》曰: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故知善根是亲因,从因得果,果具种子,复作胜因,如是辗转,善根无尽,是故菩萨具足如下种种妙德。」《大悲经》上这几句话意思很深,明了之后我们就会欢喜种善根,欢喜行善事。一称佛名,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一句佛号是善中之善,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的中心点就是这一句名号,是众善的枢纽,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不能跟它相比。我们是在读这一部《无量寿经》,差不多读了一大半,才恍然大悟。那我们种善根怎么种法?真的,经上讲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世出世间什么善根都种,如果让这个善根早一天发芽、茁壮、开花、结果,你必须对这一句阿弥陀佛真正的义趣要能够略知一二;我们现在知道不多,只略知一二,受用就不可思议。所以你知道的愈多愈好、愈清楚愈好,为什么?力量愈大。力量从哪里生的?从心想生的。唯有你真正清楚明了,你的忆念,这个忆跟念才能够相应,忆佛跟念佛才能相应,也就是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法身大士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有这个味道在,这是圆证三不退的境界。我们对它不很了解、不很清楚,念有,是善根,没错,功德不显著;如果能把杂念念掉,决定能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当然没问题,你智慧开了,你完全明白了,这个时候无尽的感恩之心自然就生出来。

所以经不可不读、不可不听。念佛要求决定超过我们的杂念,二十四小时当中杂念少、佛念多,这就有把握往生。可是我们不念佛的时候杂念就起来,这是绝大多数人现前的现象。用什么方法把杂念去掉?念佛,一心念佛,杂念就不见了。所以底下讲「摧伏一切魔军」,什么方法?就是念佛。什么是魔军?杂念。这个方法妙,我们得把它抓紧。《大悲经》这个四句,念老下面有简单的批注,说得好,「故知善根是亲因」,一称佛名这是善根,善根是成佛的亲因。「从因得果」,果里头又有种子,那个种子又是来世的因,因果辗转无尽,永远不间断,所以菩萨具足种种妙德。

下面所说的都是菩萨的妙德,只有这种真实的功德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头一句就说,『摧伏一切魔军』,摧伏是破除、降伏的意思。魔就是杂念,就是障碍。经论上常讲四种魔,四种魔里面最重要的是五阴魔,色受想行识是五阴。色是肉体,有肉体你说你照顾它多麻烦,这折磨自己。所以高级的凡夫不要身体,老子就是一个好例子,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要没有身多好,没有身多轻松。这身没有了,但是还有受想行识。无色界天没有身,有受想行识,我们称它作灵魂,那还是折磨;如果受想行识都没有了,多好。受想行识可不可能没有?可能,成佛就没有了,把受想行识还原,还原是什么?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迷了之后就变成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就带给我们折磨。我们看到许多人忏悔,内心里很痛苦,那他不是从肉体,没有人打他,没有人鞭他,内心里面那么痛苦,那就是什么?那是五阴里受想行识的魔。烦恼是魔,死魔,还有个天魔,天魔是外面来的灾难,我们今天讲的自然灾害,佛家称之为天魔。这四种魔用什么方法降除?一句弥陀,真能降伏,这妙极了,无论是精神上、是肉体上的灾难,只要一接触,把它统统放下,一句佛号提起来,它真能解决。为什么?这一句佛号提起,就自然得到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加持力量有多大?完全看我们自己的真诚心,就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加持,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加持,百分诚敬就得百分加持,完全跟诚敬心成正比例。没有诚敬心念,得不到加持,但是念总比不念好。那个加持的效果,就是说你妄念不会起来,那是效果。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管念时间多长,一个杂念都没有,那是佛力加持。

《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难作对。魔之军众」,这军众就是群众,「称为魔军」,这是解释这个魔。魔有,一点都不假,通常我们讲妖魔鬼怪。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周边,就是我们周边常常接近的这些人物,你怎么知道?你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子女跟父母四种缘,你想想看这四种缘什么性质?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尤其是亲情难断,头一个魔障是亲情,你不能自在,你不能得清净心,你常常有惦记,常常挂念着,把佛全部忘掉了。应该要挂念佛,要惦记佛,你怎么惦记你的家人,就完了,惦记家人搞六道轮回。搞什么?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搞这个。你对它非常亲热,对阿弥陀佛很生疏,那是外人,没放在心上,所以你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天天希望你到极乐世界去,你也有这个意思,可是你搞错了,你执着这个亲情。亲情就是第一个大魔,因为它与我们修往生净土做障碍,它来为难、来作对,它就是不让你去。总而言之要认识。

我们喜欢的人是魔,我们讨厌的人也是魔。讨厌的是什么?叫你生瞋恨心,瞋恨心就叫你堕地狱,你看他把你往地狱拉。你喜爱的人,生欢喜心,贪恋,他把你往饿鬼道拉。贪瞋痴是饿鬼、畜生、地狱。他不是把你往好的地方拉,他把你往坏的地方拉。所以这桩事情只有真正学佛的人,他才明了,他才有很高的警惕。这个念头起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起来,立刻就换成阿弥陀佛。古大德这两句话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是什么?一句佛号提起来,觉悟;一念贪恋恩怨那就是魔,不管什么人,总得要知道。所以我常常劝导同学,有一个好办法,把所有的人都把他转成阿弥陀佛,亲人是阿弥陀佛,冤家也是阿弥陀佛,见到都是阿弥陀佛,不生贪恋,不生瞋恚,这个方法好。这个方法要用熟,要什么?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功夫就得力。功夫一得力,生死自在。现在这个世间因果报应好快!太明显,只要我们稍稍冷静一点观察,你就都看到了。心浮气躁的人看不到,心地稍微清净都看到,果报就在眼前,真的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

「摧伏一切魔军」,这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面讲得很多,总的原则就是顺境不起贪恋,逆境不生瞋恚。顺境起贪恋,饿鬼道,如果是过分就变成地狱道;逆境里面生瞋恚,这很容易,不知不觉全都堕地狱道去了。所以顺境我们感恩,逆境也感恩,为什么?它来考验考验你,看你修行功夫够不够,你能不能忍辱。不能忍辱,那就算了,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该往哪里去你就往哪里去;真有功夫,魔就退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他老人家在往昔修菩萨道、修忍辱行,遇到歌利王,这个故事在《大涅槃经》有很详细的记载,《金刚经》上只是提了一下,「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提了这么一句,详细在《大涅槃经》。这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奇耻大辱,忍辱仙人的心好,心善行善,无缘无故受这么大的侮辱,凌迟处死。任何人都无法忍受,没有想到他完全接受,一丝毫怨恨都没有,一直到他命终,最后还告诉歌利王,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他的话兑现了,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就是当年的歌利王,释迦牟尼佛就是那个时候的忍辱仙人。

所以我们得到这个启示,了解这桩事实真相,毁谤我的人感谢他,侮辱我的人感谢他,占我便宜的人,坑我、拐我、骗我的人,感激他,做还债想。陷害我的人感激他,陷害到极处,你说今天人妨碍你,妨碍你最明显的是名利。我不要名了,名放下了,他就没法子妨害,这叫降伏。利,出家人信徒多,人家赞叹多、供养多,他一造谣生事,把这些人都推走了、都离开了,都以为我这个师父不是个真正好师父,他是装模作样骗我的。我不要名,我也不要利,我也不要人赞叹,我也不要人供养,魔就没法子了。只要你有分别执着,魔就得其便;你要把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魔对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那到最后就杀害,杀害也感恩你,像忍辱仙人一样,那魔就一点办法都没有。软弱克服刚强,柔和忍辱的大德能成就无量功德,不能忍那就一败涂地。在现前这个时代,常常想到忍辱仙人为我们所表演的,我们要深心去体会,为什么?我们在菩提道上会遇到这些事情,也很可能遇到很多次。佛菩萨早就教导我们如何来对应,不妨碍我们修行,不妨碍我们求生净土,不妨碍我们亲近弥陀,所以一生守住一个底线,念佛。不准我念佛,不准我开口,我心里头默念,他能管得到我外表,他管不到我内心。灾难愈严重,成就愈殊胜;灾难愈迫切,成就愈迅速。所以种种挫折现前不是坏事,对真正修行人来说,那是很难得的一个机缘。为什么?他叫你快速成就,这最后一个考试,考题非常严峻,不通过你就堕落,通过你就上升。落得快,升得也快。能忍,明理,心地清净,心地有智慧,肯定超越。

这个地方说的,「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这是真的。真正学佛的人都会肯定鬼神是真正存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常常遇到,决定不是假的。小乘有降魔,大乘没有。大乘为什么没有降魔?大乘人认为佛跟魔是一不是二,我以清净心对他,他都是佛,以不清净心来对的时候都是魔,佛也是魔。大乘确实做到境随心转。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尤其在这个乱世,只要心清净、行端正,你就身心健康,你就生智慧,你样样都能如法。所以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念阿弥陀佛的心最重要,以清净心向无量寿,这是度自己,度一家,度这一个地区,度这个地球,唯一的妙法,真实不虚。

『尊重奉事诸佛』,「本经第四十一品,谓往生边地者,于莲华中不得出现,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见佛与事佛也。」这里头有引用经中的话,佛所说的。那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边地,往生到边地的人在莲花里面,莲花不开,他见不到佛。期限有,不是无期限的,最长的五百岁,五百岁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岁,在极乐世界也不是太长,所以暂时见不到佛。不像入品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叫入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佛。边地往生的,佛来不来接引?我们好好想想看,佛要不来接引,哪个地方是极乐世界,他能找得到吗?所以我们相信阿弥陀佛慈悲,肯定接引。接引他之后,他就坐在莲花里头,莲花就合起来,见不到佛了。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什么时候花开,他就见到佛。最长的时间五百岁花开,五百岁之内不见三宝,不见三宝当然他就不能供养奉事诸佛。

「尊重奉事诸佛」,这是修福报。成佛,诸位要记住,成佛叫二足尊,你看皈依佛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福报、智慧,这两种都满足了就是圆满,佛是福慧两种圆满。所以到极乐世界还要修福,极乐世界修福容易,他们每天有能力分身到十方诸佛剎土去供佛,去奉事诸佛,修福,他们的机会太殊胜了。供佛当然会听佛说法,每天都听十万亿佛说法,都供养十万亿佛,你说那个福慧还得了吗?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究竟圆满的福慧,机缘太殊胜,成就太快,这一具足、一满足的时候,他就成佛。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成佛那么快?这个提供给我们信息,我们能体会到就明白了,它当然快。我们这个世间见不到佛,只有用泥塑、木雕、彩画,画佛像、画菩萨像来供养,没有看到真佛。极乐世界的人不一样,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真佛,他有能力去见他、去供养他、去跟他学习。故知,下面这一句话是《弥陀经》上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你才能见佛与事佛,这句话完全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今诸菩萨能奉事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现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个个都有能力,都有神通,都能够分身。他分身不是分几百个身、几千个身,他能分无量无边身,奉事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以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在这里看到了。

『为世明灯』,世是世间,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六道十法界,特别是讲六道众生,在这个里头做世间的明灯,这就是作之师,教化众生,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为世明灯的意思。下面有解释,「明灯喻菩萨智慧,照破众生迷暗,令众生开解正道」,这是教学。所以佛事,佛的事业,菩萨事,菩萨的事业,全是教学。这个教学里头最重要的,也是佛最重视的,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其中里头有一句话,我相信读过《金刚经》,只要读一遍,他的印象最深就这两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两句话,佛在《金刚经》讲了十多遍,重复十几次,你念的时候印象会非常深刻。受是什么?佛教导我们,我们接受,持是保持,接受不会失去。这个经我读,对着本子读,不对本子叫背、叫背诵。受持读诵是自利,后面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把佛教我的,我把它做出来给大家看,这是演;做出来给大家看,大家一定有问题向你请教,你才给他说。所以演说是两桩事情,演是身行,说是言教,身行言教,这是为人演说,而利他,那就是明灯,帮助一切众生开解正道,他明白了、觉悟了,他也真肯干了。

《净影疏》云: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这就是《净影疏》,是隋朝慧远法师《无量寿经》的批注,他这个批注叫《无量寿经义疏》,这个本子在中国流通很普遍,我们早年学《无量寿经》就是用这个批注。怎么称《净影疏》?法师一生住净影寺,后人对他的尊称,不称他的名,不称他的字,而称他地名,这个地方有位圣人,这是最恭敬的。像智者大师人家尊称天台大师,窥基大师不称他的名,称慈恩大师,慈恩寺,称这个寺庙,这大师。世间人一样,你看满清末年李鸿章,人家称他什么?李合肥,称他地名,这是最尊敬的称呼,合肥出了这个大人物。佛门也有这种称呼,尊敬,所以称为《净影疏》

「自具智慧,能生物解」。你看它不是能生众解,众是众生,能生人解,它不是,它用个物。物是什么?物是十法界全包了。如果这是人,那十法界只有人道;天,只有天道;它要是用众,众是众生,这个范围大;用物,物包括十法界。所以物的范围跟众的范围差不多,都是广义的,再往外推的时候,可以包括花草树木、山河大地,都可以包括在里面。它们都能够理解,能生,这些天地万物,对于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的教学,都能够理解,这叫灯明。灯明就是明灯的意思。

「此处物字即指众生也。自具智慧,故如灯。灯光照射,能显众色,喻令众生开发信解,故云为世明灯。」这个意思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自己修行,智慧开了,那就是光照十方。光照十方里头最重要的是要众生能解,能知能解。怎么个照法?真实智慧,真实功德,完全落实在戒律,就是落实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叫做戒律,或者讲律仪,律仪讲的意思更好。仪是什么?仪是你的表现,行、住、坐、卧的表现,生活起居的表现,待人接物的表现。仪是表现在外头让大家看到,大家看到觉得好,这个好。在中国就讲的是礼,所谓礼仪,佛法讲律仪,律跟礼是一个意思。仪是仪表,一定要表现在外头,否则人家怎么看得出来?人家能看出来,他就能学。他看了欢喜,他看了羡慕,他看了觉得这个好,就跟你学。所以什么都得要做出来给人看。释迦牟尼佛做出来了,生活当中做出来了,清净不染,生活非常简单,衣食住行健康的,没有染污;在工作里面表现,工作是教学。教学当然身行言教,佛所制订的戒律每一条都做到,没有一条他没做到的。《弟子规》里头一共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条条做到,不是刻意去做,他已经变成自然的,决定没有刻意在做,这是什么?他熟透了。心是真心,真心所显示的就是律仪。所以律仪是经论具体表现在外面的样子。从表现的时候,能体会经论里面的智慧功德,为什么?表里一如。真有智慧的人,从表看到里,从里看到表。

《会疏》里面说,「照世间迷暗,故云为世灯明。盖谓菩萨能照破世间痴迷与昏暗,故如明灯也。」我们想想,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有没有能力照破世间痴迷与昏暗?我们也有一点小智慧,看到现在社会一切众生的痴迷与昏暗,我们看到了。我们看到怎样?这看到是光,智慧的光,我们的光不足,只能让自己看到,还不能让他们看到。菩萨的光很厉害,自己看到,也让他们自己都看到。他们怎么看到的?他们看到菩萨的真实表现,觉悟了,是这么回事情。我们今天是看到了,但是我们自己没做到,我们那个不痴、不迷的样子没做出来,也就是我们真正要做到内心里头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内心里头要做到,光一放出来,那肯定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肯定做到,这个表现在外面,人家看到了。再就是,在情绪上来说,不怨、不恨、不恼、不怒、不烦,无论在什么地方,清凉自在、满面春风,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你把这个东西表现出来,这叫光照。人家觉察出来,看到你身心健康,你法喜充满,他就受感动,这就光照到他。我们今天自己照到了,照不到别人,这个光太小,也就是没有把它做到;做到了,肯定就照别人,就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人,人变好了,周边的人都变得像我一样,这个团体愈来愈大,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影响到整个地球。

现在我们明了,我们居住环境的一小点,这个小点很重要。我们读古书看到舜王,舜王居住在那个村庄三年,那村庄的人个个都懂规矩,全被教化了。舜王没有意思去教化,自自然然感化,你是这一盏灯,你照了三年,别人的黑暗全没有了,他那个迷暗都没有了,这叫真修。世间人尚且如此,何况佛菩萨?学佛这样学就对了。如果还跟世俗一样的迷暗,那就是佛门的罪人。为什么?世间人一看,佛是这个样子的,这佛要它干什么?现代社会多数大众已经对佛法质疑了,如果没有人来挽救,佛法会在这个世间消失掉,因为消失的已经太多了。印度周边佛法全没有了,当年世尊弟子四面八方去弘扬,在最初的二、三百年,现在全没有了。西域、伊朗、阿富汗这一代都是古时候佛教国家,距离印度近,印度一些高僧大德都在那边弘法,所以从西域传到中国。

中国当年汉明帝派遣特使到西域去寻求佛法,只到现在的新疆,遇到摩腾、竺法兰,礼请他们到中国,这两个是印度高僧。印度尼西亚我们去过,日惹我去过三次,每一次都到它那边有个古塔,是公元七世纪的遗迹,证明公元七世纪之前那边的佛法很发达,现在没有了。唯独传到中国这一支,大乘。传小乘这一支传到南洋,泰国、缅甸、柬埔寨这些地方现在还有。可是今天科学昌明,大家都学会了怀疑,今天对佛教、对宗教提出质疑。宗教对社会、对人类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好处?好处在哪里?如果我们要明白、要觉悟,经典里教导我们,我们都做到,佛法对社会就真实的贡献了。我们的确要学菩萨,菩萨是我们的好榜样,这是大乘,学净宗。

我们早年接受黄念老的教诲,他告诉我,夏莲老希望把净宗学会发展起来。在国内没做,只提出这个名称,没做,所以他希望我在国外先做。我们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温哥华成立的,加拿大净宗学会,听说现在还在;第二个学会是在美国成立的,杨一华居士负责,现在还挺兴旺的,在旧金山桑尼维尔;第三个学会是在洛杉矶,陈景昌居士在推动的,现在还在,也很兴旺。在美国,在加拿大,我当年在那个时候有三十多个会,现在可能有很多都不存在了。这个会这么提出来,响应的很多,许多国家包括欧洲、南洋,马来西亚有一百多个净宗学会,已经注册的有五十多,还有五十多没注册,但是都有活动,一百多个净宗学会。澳洲大概有十几个,现在在日本,日本好像现在有二、三个,专修净土,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学会修学的第一经,基本的,理论方法的依据。

净宗学会成立之初,我们提出行门的五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做到,都能落实。第一个是净业三福,这是最高指导原则。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净业三福第一条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一句,「修十善业」,所以这第一句里头是包括儒释道的三个根。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法,不仅是净宗,所有大乘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能不遵守。佛在《观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三条叫净业正因,他上面还说,说得详细,他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菩萨修行成佛一定要依这个三条,这三条是成佛的净业正因,你说多重要。

我们取它为最高的指导原则。然后从哪里落实?三个根落实之后,就要落实六和敬。所以净业三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很简单,大家都好记,一定要做到,不做到不行。做到,那你就是世间灯,你就放光。做到少分,不够,这个光自照,世间的迷暗你知道,你看得很清楚,你没有办法帮助他破迷除暗,你做不到。你能够把这五个科目做到,你就有能力帮助别人破迷除暗,这叫真学佛。我们起心动念要跟六和相应,这不和怎么行?他不跟我和可以,我要跟他和,你才能感动他。你把他感动了,你就度了一个人。他不跟我和,我远离他,我不跟他往来,这叫抛弃了一个人。他不愿意跟我和,没有办法,我还要在那里供牌位,天天给他回向。他这一生当中不知道,他死了以后他知道,死了以后能力大,晓得我一生都在恭敬他,那来生肯定就和合了。

菩萨称仁者,称仁者是我们中国佛门对菩萨的通称,那是尊敬的称呼。仁者下头有无敌,敌就是冤对、对敌,无敌,没有,没有敌对的。换句话说,菩萨绝对没有跟人对立的,有对立的心,对立的念头,他不是菩萨,菩萨绝对没有。他跟我对立,他是凡夫,他不知道。我现在不跟人对立,是我学佛明白了,我怎么能跟人家对立?所有一切对立都产生于误会。怎么误会?平常不往来,不往来就容易产生误会。常常往来,常常交往,彼此都了解,好朋友了,怎么会对立?不往来,愈猜愈讹,愈猜就愈错,就造成很深的误会。很深的误会在那一边,不在我这边,我这边完全没有。所以我这边恭敬他,我这边是天天把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暗中保佑他。有效!他大的灾难变成小的灾难,小灾难就化没有了,真有效。他什么时候会感恩?他觉悟了就感恩。迷的时候不知道,不知道,不能不照顾,要照顾到底。不照顾,他有灾难,我们能忍心让他受灾难吗?不可以。所以他不往来。

我们每天早晚两堂课都回向,从来没有一天中断,我们照顾到了。到我们的讲堂来参观的人,到摄影棚来看的人,都看到了。现代的人不孝父母,不尊重老师,我们把父母、老师的照片放得大大的,挂在讲堂,挂在佛堂。这是什么?放光,放什么光?孝亲、尊师,希望把这些迷暗的人,让他觉悟起来。佛法是活的,弘法要契机契理,要知道众生病在什么地方,应病与药,药到病除,这个佛法对社会、对众生真有好处,真有利益。所以这些我们读这个经一定要明了,要明了,我们要真做。今天这个世界这样的乱,不要怪他,怪我没有做好,人人都能够反求诸己,这世界有救,众生有救,灾难也有救,不在别人,全在自己。这个事情推给别人,那就没救了,自己直下承当就有救。

再看下面,『福田』,「田者田地」,这是比喻,「以生长为义」,田地里头会生长五谷杂粮来养人,所以取这个意思。「于具德者造福,则得福报。种福得福果,是名种福田。应供之人,名为福田。」我们先把这个意思简单的介绍出来。佛家叫福田,福田是什么意思?就是种福的地方。什么人是福?应供的这些人。应供可不得了,佛有十号,里头有应供,换句话说,真正应供之人是佛。应供是他的大德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为什么?供养的人有福了,大福田!你供养的人有福了,所以说具德者造福。具德至少是阿罗汉,为什么?心清净,菩萨心平等,佛心大彻大悟,这些人是具德者。他们造福,因为他们得到福了。世尊再告诉我们,种福你得福果,这叫种福田。我们要懂得种福田,应供之人那就是福田,应该供养的,佛应该供养,父母应该供养,老师应该供养,众生应该供养,叫福田。父母是恩田,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这个后面应该都有,翻过来就是的。

《探玄记》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我的福,它能够生长我的福报,这就是我的福田。「又《优婆塞戒经》明三福田」,我刚才说的。第一个,「报恩福田,父母师长也。」父母是生我之恩,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父母跟老师对我是有恩,这是恩田。所以父母是应供,老师也是应供,应该接受我供养,我们应该供养他。第二,「功德福田」,这是三宝,佛法僧。现在有人说,这个僧已经他不持戒了,甚至于行为还不如在家人,现个出家相,要不要供养?要。为什么?他既然是这个形象,我们是恭敬三宝,他现的相是三宝之一,他自己破戒不如法,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几个人败坏佛门,把整个佛门都把它放下,这是错了。一百个出家人里头,九十九个不如法,还有一个真如法的,都不得了。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教我们「礼敬诸佛」,那是没有分别的,他的功德大!他不是看作僧,他看到那个出家人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还得了吗?他心目当中是供佛。他不管他是真僧、假僧,我心目当中是供僧,你就得福。不可以起分别,不可以起执着;起分别执着,你自己把你自己的福田破坏了,别人破坏不了,这个道理要懂。

大圣大贤、诸佛菩萨都教导我们,「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虽然是个破戒比丘,一切都不如法,他的本质是佛,他的本性是善,所以你从本性上去看,他是佛,他是善,我们就应该供养他。所以十大愿王里头「广修供养」没有分别心,一律平等供养,都是把众生看作佛,所以他能成佛。佛眼看众生全是佛,凡夫看诸佛如来都是凡夫,这是什么?境随心转。所以问题,我们是什么心,外面就是什么境。我们是个佛心,所有境界都是佛,我们是菩萨心,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你看到是个破戒比丘,那是你的看法,真破戒假破戒与我们不相干,要看我们自己用什么心,这个才重要。希望我们从今以后不再用轮回心,用轮回心,你看的、你想的、你说的、你造的全叫轮回业,往后继续不断再搞轮回,就干这个事情。

我们把轮回心舍掉,净宗是大乘,大乘是菩萨,我们至少要用菩萨心。用什么菩萨心?用普贤菩萨心。为什么?这一部经,第二品就讲到「德遵普贤」。所以净宗是普贤行,净宗都是普贤菩萨。由此可知,净宗的修学是以普贤十愿为主,我们用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那是辅助,十大愿王是主科,这是我们辅助的课程、选修的课程,十大愿王是主修的课程。我们有前面这四种,把我们十大愿王修圆满,这叫真修。你不懂这个道理,不是这样修法,不是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在遍法界虚空界,普遍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尊重,受到一切菩萨的欢喜赞叹,我们凭什么?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就凭这五科就对了。五科有宾主,普贤菩萨是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不是普贤菩萨。所以大乘经里面佛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执着,其它的菩萨还有分别执着,至少还有分别执着的习气,普贤菩萨没有了。这是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订的行门的五门功课,勉励我们同学个个自动自发要把它做到。所以这个福田,讲到报恩福田,讲到功德福田,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何况佛又是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佛也是我们的恩田。

第三,「贫穷福田,贫穷困苦之人」,我们要供养他,我们要布施他。你看菩萨布施,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供养,就不叫布施,功德不一样。普贤菩萨对众生是多么尊重,都把众生当作佛看待,所以极乐世界成佛快,道理在此地。没成佛之前,已经把所有众生都看成佛了,平等的供养。「供养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那你要问,供养哪个福大?哪个福比较小?不在对方,在自己的用心,你的心愈真诚,你得的福就愈大。心里面如果带着怀疑、带着傲慢、带着勉强,你的福就小,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布施贫穷人,那个福报跟供养佛一样。为什么?佛清净平等觉,你用清净平等觉的心去修供养,还得了!你得到的福报是圆满的。由此可知,人人都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修究竟圆满的福报,只是你不认识,机会在你面前,你不知道。你还是一个怜悯心,可怜,给他一点吧!有福,福小。吉凶祸福完全在自己存心,心地真善、真净、真慈悲,祸害全消掉,福德完全现前。

「今经云最胜福田,表诸菩萨于种种福田中最为殊胜。」最胜福田是谁?从这一句的意思里面去看,最胜福田是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他就是最胜福田。为什么?他现在虽然还没去,他肯定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在种种福田当中最为殊胜。这桩事情要不是经文摆在我们面前,几个人知道?几个人相信?你要想一想,有没有道理?八万四千法门,在现前这个时代,只有念佛往生能得度,其它的种一点善根而已,这一生依旧要搞六道轮回,出不去!为什么?烦恼断不掉。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带业往生的,没有。不带业,一定要断,断太难了。只有这个法门准许带业往生,所以只有这个法门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佛道,这就是菩萨于种种福田中最为殊胜。你往生极乐世界你是菩萨,现在你还没有去,你是准菩萨。准菩萨,你在种种福田当中还是最为殊胜,这没人知道。我们求生净土,亲近弥陀,这一个信念决定不动摇,决定不会改变,那你就真的是准菩萨,这是福田当中的大福田,这不是小福田。

《净影疏》云:能生物善,名胜福田。」物是一切众生,能帮助一切众生生善,这就是殊胜福田。「以能令众生出生善根,故名为胜福田,因从善根复可生长无量诸福之果与善因也。」这些话都是真话,只有我们自己,像刚才所说的,我们就五门功课,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非常简单。二十多年前我们在美国提出,洛杉矶印海法师看到了非常赞叹,他说你这个东西很好记,就是五条,简单明了。太多太杂了记不住,变成形式会落空。不能杂,不能乱,要求实效。但是实效一定要从儒释道三个根做起,后面才一帆风顺。如果前面这三个根要是做不到,你要把它看轻了,这五个变成口号,为什么?你决定做不到。根要扎稳!《弟子规》认为是教小孩的,人都轻视它。学者、专家、博士、教授,几个人看得起《弟子规》?几个人重视《弟子规》?就赞叹《弟子规》?没有。所以他不是菩萨,他救不了众生,他救不了社会。如果真正明白了,从《弟子规》上得到好处,这个人能救社会、能救国家、能救世界,他就是大福田,世间福田。

我们看到,中国大陆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论坛,你听听他们的报告,甚至于很多人学习《弟子规》他们的心得分享,真正改过自新,那是福田,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认知太重要,你不认识它,你怎么能成就它?回头来看,现在对佛法认知的人少,中国古代一百五十年以前,最盛的时代应该是在嘉庆以前,中国社会对于儒释道的尊重到了极处,所以社会安定,国泰民安,人民幸福,礼义之邦,传统文化的盛世,这历史上有记载。现代衰了,衰到低谷,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它,对它都打成很多问号了,这现象非常可怕。产生的果报是什么?灾难,社会动乱,地球灾变,这些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生在这个时期,算是非常非常幸运,遇到真善知识。通过多年学习逐渐逐渐明白了,不容易!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懂得了、相信了,肯定它了,现在缺乏的就是认真落实。我们如果认真落实,就变成此地所说的最胜福田。我们要不要?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圆满就成佛。菩萨具足最胜福田,但是还没有圆满。成佛就圆满,圆满就成佛。

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他说「至于『为世明灯,最胜福田』两句,应与下文『殊胜吉祥,堪受供养』作一气读」。好,这个四句做一口气读下来,「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特别提醒我们,好!「其义自见」,不需要解释,意思你就明白了。『殊胜吉祥』,就是文殊菩萨的圣号。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过来的,这里面的意思就是殊胜吉祥,所以文殊也称为妙吉祥。底下讲,「文殊即文殊师利。文殊可译为胜、妙、第一。师利可译为德、吉祥。」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他是七佛之师,曾经七尊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有没有成佛?他成佛了,他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以菩萨身分出现,这都古佛再来的。

《大日经》称文殊为妙吉祥。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师,故殊胜吉祥。今极乐诸菩萨,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见自性,故为最胜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养。」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完全翻成中国意思,普是普遍,心量多大!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皆是圣贤,这叫普贤。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后得智,文殊主智,普贤主行,也就是文殊的智要普贤的行完全把它表现出来、落实,叫普贤。普贤菩萨放光!那文殊的智是什么,不就是普贤十愿吗?「礼敬诸佛」,文殊智的光芒,「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是七愿,后面三个是回向。十愿,前面七条是愿,都是文殊菩萨的后得智,文殊菩萨是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三个回向,是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这是菩萨所修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求无上菩提,目的就是求利益众生,所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末后「普皆回向」,那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归自性。我们才真正能做到,所谓欢喜去做。十愿用什么方法落实?就是前面讲的六和、三学、六度,用这个方法来落实。用心,三福是存心。在事相上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要守住六和敬。

六和敬我说得很多,不要求别人跟我和,要求我跟他和,这就对了。要求别人跟我和,你这一辈子做不到;要求我跟他和,随时可以做到。这到底什么原因?我们不就吃亏了吗?不是上当了吗?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吃亏是福」。什么人怕吃亏?俗人怕吃亏。什么人不怕吃亏?觉悟的人不怕吃亏。提出吃亏是福,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不与人争是善、是德,处处能让。别人喜欢说话,我听,恭恭敬敬的听,你说累了不就不说了吗?我是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抗战胜利我在南京第一中学读初中三年级,年纪小,好高鹜远,傲慢习气很重,喜欢挖苦人,缺德。我班上有个同学,真的是忍辱功夫很好,我偏偏就瞧不起他,当面也挖苦他,背后也批评他。可是这个同学他见我面,那是很乖,什么话都听,不管怎么批评他,从来不回话。他在背后呢?我听别人告诉我,他都赞叹我,没有说我一句不好的。一年,我跟他道歉了,我就向他学习,我这一点忍辱功夫跟他学的。这个同学姓白,白振寰,现在不晓得在不在了?没有联系,这么多年。我很感恩他,他是用身来教我,感化我,我在他那个地方学会忍辱,他把我小时候这些毛病习气改过来了,被他的真诚感动。人确实都是好人,我们看的常常看错,有这么多好人提醒我们,让我们觉悟醒过来,怎能不感恩?所以布施是福田,供养是福田,忍辱也是福田,细心想想诸佛菩萨所教,哪一样不是福田?要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认真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