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九五集)  2011/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9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八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人身难得」这个地方看起,请坐。

『人身难得』,《梵网经序》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说难。人身,得不容易,失去非常容易,难得易失。「又《涅槃经》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就是我们讲的昙花,所谓昙花一现。昙花开的时间很短,都是在子夜,夜晚十二点钟,开花期间大概只有半个小时,半小时之后花就萎了,一个小时花就没有了,所以很不容易看到。特别是在中国中原一带,只听说有昙花,没见过。南洋这边比较多,热带。「盖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是世尊在经上讲的。只园精舍有一次在工程当中,佛带著一些弟子去看工程,随便在地上抓了一把土,这泥土,然后把它洒在地上,手掌里没有了,可是指甲里还有一点点。这一个举动,弟子们就向佛请教,这是表什么意思?佛就说,人得人身,这个人身失掉之后,再能够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这么多,而失掉人身,来生不能再得人身,就像我洒在大地上的土,这哪个多?不成比例。说明得人身的机会难得,得人身一定要把握住,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当中,有机会脱离六道轮回,有机会证得无上菩提,真的要凭运气。

运气不是偶然的,运气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就证明你多生多劫曾经供养无量如来,这经上说的。你这一生能遇到,当然还是有障碍,这个障碍是累劫不善习气所造成的,一般讲业障。知道之后,业障要忏除。忏除业障,我们现在知道方法有很多,一般人诵经、拜佛、礼忏,这是一般普通人忏除业障的方法,用这个方法的人多。比这个程度高一点的人,研习经教、修行止观、断恶修善,这是中等人。上根性的人知道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一心受持,声声灭无量罪业。这经上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一念相应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一般人听到很难相信,很难接受,佛说话有没有夸张、有没有过分?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佛菩萨说法决定是真实的,一点都不过分,一丝毫都不夸张。问题是我们做不到,我们念这一声佛号,跟那个会念的人,上上根的人念一句佛号,功德不一样。我们这一句佛号不能跟诸佛菩萨相应,为什么?这个佛号里头有夹杂、有怀疑、有间断。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念法才管用。我们今天六根摄不住,摄不住,六根在造业,眼见色,见一切人事物,立刻就起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就造业,它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著,耳闻声、舌尝味,六根对六尘境界都在造业,这个业总而言之就叫做轮回业。你在制造六道轮回,善多恶少与三善道感应,恶多善少与三恶道感应,就干这个事情。这样的心念佛,只能种善根,不能像经上讲的灭那么重的罪业。佛说的不是假话,是我们的心不清净。用清净平等心念佛,这功德就大了,如佛所说。

『佛难值』,「值」是遇到,佛很不容易遇到。释迦佛以前很长的时间,这个世界上没佛,释迦佛灭度之后,底下一尊弥勒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么长的时间里头没有佛出世。而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就是他的法的影响,只有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跟五十六亿年比较,太短暂了。有佛出世,人就有机缘得度,了生死出三界;没有佛出世,这个机会就没有了,生到人间来也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虽然没有生在释迦牟尼佛同时,生在释迦牟尼佛法运这个范围的里面,这不容易。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我们生在这个时候,是三千年的末尾,四千年的开端,照中国古时候的记载,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零三十八年,很幸运,很不容易!

佛虽然不在,经典在。从经典上我们认识佛陀,我们了解他,我们相信佛陀的智慧无量无边,德能不可思议。发心皈依,发心向佛陀学习,展开经卷,面对佛陀,至诚顶礼。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印祖的话是我们遇到佛能得什么样的利益关键之所在,对佛的真诚恭敬心,真的不是假的。我在同学当中,得的利益比较多一点,什么原因?不是聪明智慧比别人高,不是福德比别人大,不是的,这些我都不如人,比别人长一点点就是恭敬心多一些,你们有一、二分恭敬心,我有十几、二十分的恭敬心,如此而已。对於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只有真信真想学,你才能得受用;如果不是真信真学,你得不到,遇到也是空手而过。这是佛在经上一再提示我们,难!真不是容易事情。

下面举《法华寿量品》云」,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德行不厚,德行不高。「过」,过是经过,「无量百千万亿劫」,要经这么长的时间。「或有见佛,或不见佛」,无量百千万亿劫,这么长时间里面,能不能遇到佛还是一个未知数。「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佛出现在世间不容易,这些话都是勉励我们,要我们珍惜缘分。缘分实在是不多,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告诉我们,你遇到佛值得庆幸,为什么?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你遇到了。遇到佛就是遇到了生死出轮回的机会,你遇不到,这个机会没有。遇到佛,这一生很可能你成佛了。你真能够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成功。佛说的句句都是真话,不肯放下,那说得不好听叫作践自己。一个人一生的际遇,生生世世的际遇,不能怪别人,无不是自作自受。

下面举个例子,「又当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时」,这是经上有记载。城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佛,佛每天出来托钵,这个时候看到佛了。还有「三分之一人但闻佛名,而未见佛」,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有人告诉他,但是没见过面。另外还有「三分之一人,不见不闻」。佛在王舍城住的时间很长,讲过不少经,居然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知道。「可见值佛之难」,遇到佛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今天在这个世界,大众传播媒体发达,所以知道有佛的人不少,没见过佛。有没有不知道的?有,这地球这么大,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能够看到,在知道的这些人当中,心目当中的印象是模糊的,而且多数人认为佛是迷信、是宗教,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这样的人在今天是大多数,真正明了认识的少之又少。於是就知道我们自己这个缘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难得。

『信慧闻法难中难』,真难!你真正相信,你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认识、才能够理解;没有智慧,你把它当作迷信、当作神明,那没有智慧。信,佛门里第一个信是信自己,不是信他,这真是难。信自己是什么?自己本来是佛。儒家教学也把这个事情摆在第一位,儒承认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圣人,所以儒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二帝在中国古代都尊之为大圣人,他们在位的那个年代,这个社会叫大同之治。《礼记》里面「礼运大同篇」所描绘的就是尧舜时代,做到了,大同不是理想,在中国出现过。人人都可以做尧舜,跟佛法里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一个意思。由此可知,中国儒释道三家,教学的目标是圣贤、是佛菩萨,不是别的。这才真正超越、永恒超越,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智慧就太重要了。智慧的根是什么?就是信。

中国人讲道德,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行称之为道,随顺大自然称之为德。中国古代,这是历史上记载,称三皇的时代是以道治天下,五帝的时代是以德治天下,尧舜禹王这是以德治天下,到三王,三王是夏商周三代,两千多年。夏四百年,商六百年,一千年,周八百年,这一段时期是以仁治天下,仁者爱人。春秋战国,中国出现乱世五百年,这些霸主讲义气,仁失掉了讲义,以义治天下。道、德、仁、义,滑坡,往下滑。秦汉统一中国之后,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用孔孟学说教化全国人民,以礼治天下。这个制度制定之后,一直到满清,两千多年,也能够有过长治久安。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开元,清朝康熙、乾隆,盛世!满清亡国到现在,这一百年礼没有了。古人说的「道德仁义礼」,礼要失掉了,社会就乱了。一点都没错,现在社会动乱,礼没有了。动乱的时候人苦!每个人都关心,如何能够叫社会恢复安定,不再动乱?只有找老祖宗,老祖宗的老办法有效果。创新创不出来,圣人没有本事创新,孔子说得好,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天下能太平,人民能幸福。科学是创新,这三百年来的创新,带给今天的社会还不断在创新,科学家说过,科学发展到极处,世界就毁灭了。我们世界居民怎么办?科技发达了,可以坐上飞船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这是科学技术。

我们认真去思惟、去体会,老祖宗东西有价值,是好东西。如何能恢复安定和平?把礼找回来。礼是什么?规矩,正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重要!中国古人有道,人家想兴旺一定是家规严整。现在家没有了,叫家破人亡,人活在这个世间,尤其是老年,真正叫孤苦伶仃,活得非常可怜,尊严完全失掉了。从前的人比我们幸福,为什么?他有家,无论在外面流浪多少年,最后他回老家,家里人养他,你是我家人。家最重要的是养老育幼,现在老没人养,幼没人教,社会怎么会不乱?人的家要败,一定是家规丢失了,不守规矩,这个家就要败了;社会上的人都不守规矩,这个社会就乱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道德最根本的基础、最低的底限就是信。信没有了,五常里仁义礼智信,信是基础,像五层大楼这第一层,第一层没有了,上头全都没有了。从信往上提一级,智慧现前,有智慧才讲理,讲道理,那叫义,讲道理的人心地才仁慈,才真正爱人。这是中国人自古老祖宗讲的五常,我们细心去想想好不好。这个社会是仁义礼智信的社会好,还是不仁不义、无礼无义,彼此不相信?今天社会是这样的,是五常一百八十度的相反。不仁是没有爱人的心,都是自私自利,只知道私利,没有爱心;对自己的家人都没有爱心,对父母没有爱心,小孩很小也许有一点爱心,小孩长大爱心就没有了,彼此都没有爱心,今天的社会,也是今天的灾难。灾难怎么来的?道德仁义礼都丧失掉,灾难出现了,人不像人。

今天要想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怎么做?吃苦。佛教给我们的,「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佛这两句话能救当前世界。你能吃苦,持戒就是守规矩,你能守规矩,老祖宗教导我们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折不扣的把它做到,从生活当中做到,从工作当中做到,从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做到。这很苦,大家都不干,我干!你不能吃苦,你就不能守规矩,能守规矩一定能吃苦,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教现在的人,身教是第一,你自己没有做到,口里说得再好,人家轻视你,不相信你。唐朝智者大师说过,「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现在这个国师没用,没人相信他。从前国师能帮助国家治天下,现在国师没用了,没人相信他。现在人要国宝,国宝是什么?就是自己能做到,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国宝!能吃一切人不能吃的苦头,能守一般人不能守的规矩,这是国宝,表现给大家看,让大家觉悟,让大家回头。从前国师管用,现在国师不管用了。自己一定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社会一切大众做榜样,这个社会才有救。什么人肯做这样的牺牲奉献?能做这个牺牲奉献的,宝!然后儒释道三家所说的,佛家讲的慈悲,儒家讲的忠恕,道家讲的忠信,就起作用了。如果没有人做,不行。忠是真心,忠的意思让我们看到这个符号就想到,心要在正中,不偏不邪,这是什么?就是良心。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忠心,不偏不邪。恕,原谅别人,无论什么人做错事情,统统要原谅。

佛的慈悲,我们在这个经上读过,为什么要原谅他?他从小没人教,他今天做坏事情,你能责备他吗?父母没教他,老师没教他,再前上一代,祖父母没教他,再上一代曾祖父母没教他,他今天犯的过失怪谁?所以佛说得好,先人无知,不识道德,这个话怎么说?先人就疏忽了教育,对於伦理道德的教学他不知道,不是不教,他不知道。我们中国人把伦理道德祖宗这些教学,至少丢掉两百年了,多少代!前面一百年疏忽了,就是古人所说的「能说不能行」,两百年前不是的,说了都能做到,所以他社会好。满清末年,慈禧太后主政的时候就疏忽了,慈禧太后对传统文化、对佛教不重视,她相信鬼神。满清亡国之后这一百年没人讲了,在社会上听不到了,所以中国人对儒释道非常陌生,讲的人没有了,做的人更没有了,不知道中国过去有这些好东西。二00六、二00七年,我们在汤池小镇做实验,当地的居民都非常惊讶,怎么中国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相信,不只这个小镇,几乎遍及全国,都不知道祖宗有这么好的东西,丢掉了,丢得干干净净。到外面去找,找不到好东西,找不到能够帮助中国社会安定的东西。现在外国也乱了,外国人到中国来找,到印度去找,找佛,到中国去找儒找道。他不晓得,佛在中国不在印度。这个东西还在,可是没有忠信,没有诚敬,找到了也没用处,你不懂,没人教,这才是真正的危机,这是真正的麻烦处,令人担忧。不过知道苦了,想回头,这是个好信息。真正要回到礼治,像中国近代史里面所说的,可能至少也得要三代,我们是决定见不到的。三代要有传人,真正的大儒、大道、大佛,真正有肯吃苦、肯守规矩的人来带头做榜样,不能吃苦是决定做不到的。

所以信慧两个字真难!这句就是前面经文所说的「若闻斯经」,斯经就是这部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这真的。为什么佛这么说?下面念老的解释说得好,「慧能生解,故闻经信乐」。现在怎么样?现在没有智慧,现在人拼命所追求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知识很丰富,他表现的是心浮气躁。如果他有智慧,他所表现的是非常安详稳重,你能看出这个样子。我这一生当中看到一个人,章嘉大师,他的言行举止都好像是在定中,动作言语很缓慢、很简单、很有力量。你跟他见面、交谈,你不能不佩服他,威仪就把你摄住了。今天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人不能兴教。没有智慧就会把经典解释错误,自己错了不要紧,会影响社会大众,麻烦可就大了,全解错了。一般人先入为主,到以后有正确的东西出现,他排斥,我解释的跟你不一样,你那是错误的。指责古大德解释全是错误的,这关系很大,大在哪里?社会动乱、地球灾难止不住,救不了。要真正救自己,救自己不是救我们现前的灾难,救自己是不堕三恶道,这是最低的。像更聪明的人救自己什么?我不再搞轮回,那叫真的是救自己。最高的,我要成佛道。上中下三等,上等的要成佛,中等的要出离六道轮回,这个中等的,下等的是我不堕三恶道,这叫救自己,不是眼前这些小事。这没有智慧全做不到,大心要大智慧,中等的愿望要中等的智慧,小愿望我来生还得人身不堕三途,这小智慧,没有智慧统统做不到。所以佛在此地讲有信有慧闻法,难中之难。今天闻法的人有,说到信慧闻法就少了,少之又少。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宗难信。今则难得者能得,难闻者能闻,难信者能信」,要再加上你有智慧,真难中真难,你还要有智慧。「佛劝行人,当深信切愿,念佛求生,切莫错过。此回若错,则真成错矣。」你就真错了,这一次的机会太难遇到了,这个遇到是真不容易,你要真正知道这么难,你才会珍惜它。信跟慧比什么都重要,慧一定从放下,慧从定中得来,不是多闻得来。多闻是属於知识,定中生慧那是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我们看下面两首偈: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

善友就是真善知识。「右之二偈,总结全经。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经文的开端,现在我们到将要经束了,「今於经末」,这个经的末后,佛又说『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面说「德遵普贤」,现在说「行超普贤」者何耶?为什么?「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相信菩提流志三藏法师翻译不会违背原文。「且《唐译》於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是这样的一句经文。现在本经经文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现在所讲的「行超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这是从翻释文字上来说,菩提流志没有翻错,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所讲的原义。前面开始学遵普贤菩萨,现在成就超越普贤了,普贤是等觉菩萨,超越普贤是妙觉。如果是真的遵修,肯定超越。普贤大士之德,或者是普贤大士之道都行,一个意思,就是十大愿王。

我们有没有把十大愿王落实?第一愿「礼敬诸佛」,我们心目当中对一切众生有没有真诚恭敬?这一切众生当中包括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礼记.曲礼》第一句「毋不敬」。这种真诚的礼敬好不好,它是珍宝还是糟粕?现在有些人看到古人的东西,是糟粕,都应该丢掉。孝养父母是糟粕不要了,不孝父母好;尊师重道是糟粕,别重道,也别去尊师,都不要了。凡是古人的东西全是糟粕,都不要了,那眼前的灾难可有得受了。古人给我们的东西是健康的,就像食品一样,真正是健康的。现在这些食品说改变基因,让你吃了身上会生很多病,你还偏偏喜欢它,健康食品丢掉,喜欢吃这些东西,吃到死不知道怎么死的,冤枉!中国这个东西带给你身心健康,带给你家庭幸福,带给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不要,那就没法子。我这个人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古圣先贤的东西学得不多,只学了一点皮毛。可是我识货,我知道这是好东西。我很想学,年岁太大了,现在只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除此之外,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真话。希望这个世间有救世之人出现,怎样才能救世?肯吃苦,肯守规矩,把古圣先贤的东西演说出来,演是真正做到,讲清楚、讲明白,教导天下人,这个世界就有救了。我们在汤池的经验发现,人是很好教的。我们开办之先,心里面想到总要二、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没有想到三、四个月效果卓著,我们大吃一惊!连所有的老师都感到非常惊讶,人怎么是这么好教的?就是没人教!证明了古人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教就会了。

所以要「德遵普贤」,我们自己修养自己的道德,把普贤这十条做到,这是高水平的。普贤之德跟大乘菩萨之德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完全一样,只是心量不一样。你看普贤的心,你看名字上「普」,普是普遍,没有局限,菩萨的心量没有普贤菩萨那么大,他普到什么程度?遍法界虚空界。用大乘佛法来说,没有一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普贤菩萨的心。普贤菩萨的心跟法性一样大,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他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包括有情众生,上至诸佛如来,下至地狱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乃至太虚空,无所不包,这么大的心量。普贤菩萨那一拜可不得了,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看到一个光碟,上一次北方有个同修送了两片给我,我看了,是附体。中日战争两个将军附体,中国一位将军,日本一位将军,求超度。告诉超度的人,你们回向念他的名字要观想,要想到他才管用。光念没有想到没有用,我上不去,你一定要想到我们才管用。这个信息好,现在多少我们都是依照这个文字念,没有去想,那么念是白念了。念到一定要想到,念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心里真想释迦牟尼佛,就会有感应,光口念没想,不起感应。念观音菩萨要想观音菩萨,念到什么就要想到什么,才管用。普贤菩萨那一拜还得了!遍法界虚空界情与无情他统统想到了,这个功德多殊胜!礼敬诸佛不容易,遍法界虚空界一法都不漏。称赞如来亦如是,都是那么大的境界。我们真正依照那个修,从经开端到末后,你就成功了。开端的时候你是个大心凡夫,这部经学完之后,你成了妙觉如来,超普贤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普贤是等觉,超过是妙觉,就圆满了。

这十愿,我们能不能记住?能不能常常放在心上?要能记得住,要常常放在心上,要认真努力去做,随时随地去做。第一个是礼敬,第二个是称赞。人起心动念有善有不善,善的称赞他,鼓励他;不善的不说,原谅他,不要放在心上,让他慢慢觉得惭愧,自然就断恶修善,改邪归正,这就对了。一定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召他。第三是供养,全心全力,随分随力,我有多大的能力,普遍供养。普贤菩萨的殊胜,就是没有分别执著,平等供养,普遍供养,他心目当中一切众生全是佛。供养任何一个人都是供佛,供养蚊虫蚂蚁也是供佛,那一点真诚恭敬他永远不变。「忏除业障」,过去现前烦恼习气很重,有意无意造作许多业障,天天忏悔,念念忏悔。十愿前面这四条真修,后面才「随喜功德」。随喜功德非常重要,为什么?把自己傲慢嫉妒这个烦恼降伏住。别人有好事情,不但不嫉妒,生欢喜心,赞叹他。如果自己有能力帮助他,还要帮助他、成就他,这是随喜。那个人修多大功德,你随喜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你就得到了。为什么要嫉妒?为什么要障碍?随喜,不费心力功德就获得了。如果障碍、嫉妒,造的这个业报非常重,他的好事影响的面多大,影响的时间多长,那就是你将来遭的恶报,你遭多大的恶报,受苦受难,你受的时间多久,跟这个是一样的,所以不可以做。别的恶业没有提出来,这个特别提出来,这用意很深,是一般人很容易造的。

下面再「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是请讲经,请谁?我们年轻的时候学《行愿品》,就想到请谁?请人难,不如请自己,请自己学讲经靠得住,请别人靠不住,求人不如求自己,逼著自己要发心。看到众生苦,看到地狱苦,讲经教学是大好事,为什么不干?要发心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就干这个行业,而且是个义务的行业,不收学费,什么都不计较。学生当中有供养的可以接受,生活能够维持够了,多余的要学印光法师,完全拿来做弘法利生。印光大师把四众的供养办了一个印刷厂,弘化社是他老人家办的,印经跟善书,劝善的这些书他都印。印的品质非常之好,在近代能称得上叫善本,印得好,纸张好,字也很大,装订都很好,里头很少错字,请这些专家学者来校对。所以弘化社的本子,好本子!可以用来做翻印的底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佛经,能够发心学佛,请转法轮。

接著「请佛住世」,这总共七条,这七条叫愿,后面三条是回向,十愿里头愿只有七条。请佛住世这意思是什么?住在一个地方弘法,不能到处乱跑。这桩事情李老师跟我讲过两次,劝我住在一个地方,我说我非常想住在一个地方,没有缘分,缘很薄。大家请你去讲经,一部经讲完了就得走路,没有人在一个地方建一个道场来供养你,没有!我们自己想建个道场都不行,到最后缘产生了变化,逼著你非走不可,所以一生流浪。有那么一点点安慰的,就是看到释迦牟尼佛一生流浪,释迦牟尼佛居无定所。中国自古这些祖师大德有福报,能住在一个山头十几、二十年,甚至於一生不下山,大福报!我们没有这个缘,大福报要有大力的人来护持。中国过去护持佛法的是帝王,现在没有了,没人护持。纵然有大富长者,不认识佛法,只是偶尔请你讲一部经,修一点福,他就很满意了,而不知道这大福报,他不晓得。所以他们有请法师讲经,没有办法叫法师常住,这个他做不到。

后面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就是回归自性。十愿要真做到,不得了!普贤十愿什么人是当机?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当机的,所以行超普贤是说这些人,不是说我们,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做不到。四十一个位次,从圆教初住开始学这部经典,这部经典学完,他就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超过,他到妙觉位,你说这个法门功德多大。经初开始学,「德遵普贤」,你看到末后「行超普贤」,证妙觉如来。这一句德遵普贤,「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普贤」,这里头藏的意思要懂,显示出这一部经不可思议!不但是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说经教的第一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修、所说、所传的第一经,这个意思在这里。四十八品经第一品是序分,第二品还是序分,第三品依旧是序分,这个经序分有三品,第三品是别序,第一、二是通序,到四十七品成佛了,行超普贤成佛了,这还得了!我们这部经学了一年,现在快学完了,有没有行超普贤?没有。为什么?我们没有德遵普贤。如果我们真的是德遵普贤,肯定能够行超普贤。这是第一遍,第一遍吃了这道菜,囫囵吞枣,没吃出味道出来。希望第二遍的时候要细心的去品尝,细嚼慢咽,把它的味道尝到,叫法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再看念老后面的注解,这是先讲翻译的,「且此不但无误」,翻译正确,决定没错误。而实实在在是释迦牟尼佛慈悲到极处,「剖出心肝,与众相见」,这是形容世尊说这部经典。谁认识?不是过来人不认得!「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这四大菩萨在中国是中国大乘的四根柱子。第一个是地藏菩萨,地藏代表什么?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能出生五谷杂粮,地底下含藏著无量的珍宝,七宝都从地上开采出来的,所以大地含藏宝藏。佛用这个来表心地,心地里面含藏的宝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这三种无量变现出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无尽的诸佛刹土依正庄严,用心地来显示,叫地藏。那开发宝藏用什么?地藏菩萨四个字,「孝亲尊师」。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跟敬,对父母的孝、对老师的敬,能开发自性的宝藏。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你要没有诚敬心,你没有办法开采宝藏。没有智慧你不认识它,没有方法你不能开采,你得不到受用。所以要智慧,开采的方法是孝敬,地藏代表孝敬。

从孝敬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无尽的慈悲,救苦救难。拿什么来救苦救难?拿开采出来的,从自性里头开采出来的宝藏。这个宝藏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诸佛如来他所表演的、他所说的这是宝藏,用这个来救苦救难。如果专有慈悲没有智慧,祖师大德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观世音菩萨慈悲方便,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副作用出来了。所以第三位是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让孝敬、慈悲都行在正道上,不会产生副作用,文殊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行,普贤菩萨把上面这三样,地藏菩萨的孝敬、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这叫普贤。普贤菩萨实行,行的就是前面三个,如果这三个不能落实,不都全落空了?三个都落实,那就真管用了。这是大乘四大菩萨,四大菩萨是一体,不能分开。现在人不知道,专拜观世音,其他都没有了,所以他迷了,他没有智慧,迷了。四大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这个道理要讲清楚,然后大乘修学才是圆修圆解圆证,你得到的是圆满的。

所以普贤是大行菩萨。「表差别智」,差别智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智慧,样样都知道。「称为华严长子」,在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他的位子摆在第一,文殊摆在第二。我们后面这个三圣是华严三圣,当中是毗卢遮那佛,你看看这一边普贤菩萨在右手,这一边文殊菩萨在左手。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这边是第一位,你看写对联,对联的挂法,在我们自己背后一定是,这边是主,落款的地方,这边是宾,是客人。普贤是在主位,第一位,代表行。《华严》是什么?《华严》是以行为第一,解为第二,文殊代表解。净土宗也是的,著重在行,所以观世音菩萨在这边,大势至菩萨在这边,重视在行。你看菩萨他摆的位置,你就知道他重点在哪里。这个法门,《华严》行第一,解第二。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供释迦牟尼佛的,供迦叶跟阿难,也是迦叶代表行门,阿难代表解门,都是重在行。大乘教里头行摆在第一。所以「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愿而称王」,菩萨行愿当中第一,这称之为王,而它的作用是导归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华严的归宿,这个意义太深了。「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利是利益,济是救济,救济苦难众生。利是无上的利益,这个利益无有穷尽,所以「称大愿之王」。难怪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

「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这个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古人把这个经认为是《华严》《法华》的归宿,而《华严》《法华》是这一部经的引导。我们看梅光羲居士的长序,里面就写得很清楚。这个用意非常非常之深,确实是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彭际清居士称本经为中本《华严》,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有道理!这三部经文字的分量有多少不同,《华严经》的分量大,《弥陀经》的分量少,但是内容没有丝毫差别,所以彭老居士把它看成一部经。细说是《华严》,略说是《弥陀经》,所以《弥陀经》用做课诵本最理想。那这一部经折中,所以称为中本,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是《阿弥陀经》的细讲,对於现在人学习是非常理想的一个本子。更难得黄老居士这个注解注得太好了,对我们初学的人有很大的帮助。学这部经就应当德遵普贤,你才能够真正得到这部经所说的真实利益。三种真实当中,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你都能够得到,关键在普贤行。

「但此经中,世尊於方便中独垂方便,於圆顿中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这是赞叹,也是实话,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在方便当中独垂方便,方便当中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简单的说就是最适当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容易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方法,这叫方便当中的方便,确实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圆顿中更显圆顿。下面为我们说出来了,方便圆顿是什么?就是信愿持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