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讲)  1999/5/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36

请掀开经本,他化天王赞颂的第六段:

【一切众生慢高山。十力摧殄悉无余。此是如来大悲用。妙光幢王所行道。】

这是妙光幢天王的赞颂,在长行文里面我们读到,他所得的是「示现大悲门摧灭一切憍慢幢解脱门」,他的赞颂就是他修学的报告。在前面我们曾经读到妙音句天王,他的赞颂当中说出佛的慈悲是不可尽的。这一首的赞颂,我们要特别留意,说佛慈就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是我们每个众生统统都有的。所可惜的就是我们迷失了自性,虽然有广大无碍无尽的慈悲,它不能现前,而在六道里面受种种的折磨灾难,被诸佛菩萨称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我们为什么不能觉悟?为什么不能够奋发自强,改正我们的毛病?我们的修学要常常想到,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恢复我们自己自性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

今天妙光幢天王他所陈述的这一首赞颂,对我们来说是无比的重要。头一句说『一切众生慢高山』,一切众生哪一个没有骄慢?哪一个不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就是傲慢。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常常讲,能够解决下一个世纪社会问题,他说只有大乘佛法与中国孔孟之道,这是出自外国一个学者之口。他能够认知,他能够明了,不是容易事情。中国这个民族,是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种族,本身就有五十多种族群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中华民族。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接受圣贤的教诲,它的思想接近於自性,知道仁民爱物,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看到有侵略别人的野心,有侵略别人的行为,没有。什么原因?圣贤教诲的力量。何况在汉朝时候,佛法流传到中国,佛法的教诲跟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相同,世出世间大圣人在这个地区广行教化,所以收到这样的成果。

我们要明了,佛法是智慧的教学,决定不是宗教,我们要认识清楚。儒家的教学,《礼记》是古时候念书人必读之书,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小学七岁上学的时候就学礼,礼讲的是什么?《礼记》诸位一展开,你们现在都拿到《礼记菁华录》,第一句就给我们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四句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把礼教就说尽了,往后都是这十二个字的注解,这十二个字的说明。这十二个字,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身语意」三业。「毋不敬」是意业,在佛法里面,这是十善业道,意业里讲的「无贪、无瞋、无痴」,儒家讲得简单,「毋不敬」。如果你有贪、你有瞋、你有痴就不敬,这个敬就没有了。离开贪瞋痴,自性的敬德就现前。它三个字说得简略,但是意思圆满;佛法讲得详细,在意业里面讲到不贪、不瞋、不痴。身业里面讲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它这里讲的也是三个字,「俨若思」。俨是端庄、庄严的样子,就好像你在慎重考虑一个大问题的样子,那么样的端庄,那么样的严肃;如果身要是做杀盗淫,「俨」这一个字就没有了。「安定辞」是语业,在十善里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你说的言辞就安定。安是柔和,定是肯定,你说的话人家听了不会感觉得模棱两可。诸位想想这三句,人家外国的学者说,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能解决二十一世纪复杂的问题,儒跟佛合起来确实是一样。末后一句是效果,效果是「安民」,用现代的话说,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能达到。

诸位看看这四句十二个字,你就晓得怎样能够达到整个世界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都能够过著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要教育,儒家的礼教,佛法智慧的教育,这才能办得到。我们学习这个课程,课程是学习了,必须把这些理论、这些教诲要落实。从哪里落实?从我们心地上落实,从心上去改过,心改之后我们行为就改了。所以要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个过失里面,今天妙光幢天王给我们提出,「一切众生慢高山」《礼记》这个本子,接著前面这四句就给我们说了四桩事情,「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慢、欲望、志满、乐极生悲,这四桩事情都是大不敬,我们能够反过来,能够远离,我们自性里面诚敬这个德行就圆满的现前,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恭敬。如果我们还有这四个字,傲慢、纵欲、志满、贪图五欲六尘的享乐,我们性德就没有了,礼教前面这四句都做不到了。这四句做不到,社会必然动乱,世界必定有凶灾、有大祸。

我们今天修行,不仅是修自己,念念要想到整个社会安全,要想到整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吉凶祸福。大乘经教里面,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是同一个缘起,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大乘经里面称之为法身理体。你要是能够证得,你见到了,你体会到了,你能够整个融化在这个境界当中,就是宗门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你真正体会到了,真正觉察到了,契入这个境界,你就超凡入圣,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是真正觉悟的人。真正觉悟的人,自性智慧现前,自性的德能圆满,这些烦恼习气连根拔除,转烦恼为菩提,无量的烦恼习气都转变成智慧德能。你要是转不过来,智慧德能变成无量无边的烦恼,造成无量无边的灾害,凡圣在一念之间。

第二句『十力摧殄悉无余』。我们今天发给诸位一个资料,这个资料是如来果地上的十力、菩萨因地上的十力,这十种力量是自性的能力,能够把这些烦恼摧灭。妙光幢天王,这也是如来的化身,示现为天王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示现的是大悲门,大慈悲才能够摧灭一切骄慢。「一切众生慢高山」,这句话是双关语,我们一般人看「一切众生」,看好多好多人,大家都傲慢,你只看到这层意思,这个意思浅。深义、密义,这一切众生是自己,自己怎么叫一切众生?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现这个相分、这个身分,这个身分是一切众生。我们现在这种科学常识都有,每一个细胞是一个众生,每一个念头是一个众生,我们身体是许许多多细胞、许许多多念头,形成这么一个身体,所以这个身体就是「一切众生」,不是一个众生,是一切众生。而且这个众生他刹那生灭,念念相续,所以这个身体就是今天讲的多元文化的共同体。这个意思就深了,我们了解这个意思,你才能度自己。

『十力』也是自性本具的,如来果地上十力是性德,菩萨十力是修德,性修不二,没有修德,性德虽然有,不能现前。如来说法有善巧方便,先说果,然后再说因。为什么先说果后说因?先说果,说六道里面的果,「苦集灭道」,苦是果,让你觉察到,让你了解,这个果报就在现前。你明白了,了解了,你才有离苦的念头,佛才教给你如何离苦,苦从哪里来的,再给你说因。出世间法也一样,先说灭,灭是大涅盘,如佛菩萨他的果报,我们听了之后非常羡慕希求,佛再给你说这个果报的因缘,我们修因就能证果。世间的苦报,我们能够消除它的业因,苦报就不会现前。我们来介绍这句经文,也是先说果,后说因。

这个表解是从,这上面有《智论》,菩萨十力是《大论》《大论》《智论》是一部书,《大论》《大智度论》《智论》就是《智度论》,这是从《教乘法数》里面影印出来的。先说佛果十力,这十种力量把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把它融化,都把它转变成智慧,『摧殄悉无余』,殄是消灭。如来十力第一个是「是处非处智力」,这个「智」是真实智慧,智慧起作用产生一种能力。下面是简单的注解,「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我们要问,他为什么知道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你们同学们看了《西方古老的预言》,有些大预言家能够知道这个世间的灾难,他就是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但是他所知的范围很有限,所知的是片面而不是全面,我们一般讲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到这些现象,没有办法改变,好像一切都是注定的,这是他的能力很有限。他没有再进一步去研究,这个是注定的,怎么注定的?这他就没有了。如果再问一下,怎么注定的?谁注定的?什么原因注定的?你再一问的时候,底牌不就找出来了吗?你才能解决问题。他一到「注定的」,后头就没有了,这个局面就很悲哀、很可怜。凡事有个理,佛家对於一切诸法的看法追根究柢,这是真实智慧,这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到了一切就注定的,这不是科学的态度,违背科学的精神,违背了学习的态度。这种东西,在西方人好像很重视,在中国人不重视,这是小智慧,只知道片面,不知道圆满。佛菩萨的智慧是圆满的、是究竟的,真正如同一般宗教赞美上帝、赞美神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赞叹的话。

其实我们晓得,天帝很多,不是一个人。佛告诉我们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欲界六层天,六种,色界有十八层天,再往上是无色界,无色界我们暂时不谈,就是欲界、色界天也很复杂。色界最高的摩醯首罗天王,统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国家。我们自己就以为自己建立国家自立为王了,那就好比新加坡是一个国家,你一个家庭里有五、六个人各自为王,外面还不知道,你在家里各自为王,各人在家里打架,各自为政。我们今天犯的是这个过失,不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国土,是一家人,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很小的一个部分。这是讲到色界天王。而实际上,虚空法界像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不晓得有多少,无量无边,不是数目字能算得出来的,这叫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一切刹土,都是一念自性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真的是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众生,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明白,你肯定了,你契入这个境界,真的认同了,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就超凡入圣。你的思想、你的见解完全不一样,现在你的思想见解是佛知佛见。什么叫佛知佛见?真正觉悟的知见,佛是觉悟,从前是迷惑,不知道,现在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真知道、真明白就叫佛知佛见。你入佛知佛见,你就成佛了,你就是菩萨。你今天见解是菩萨的见解,思想是菩萨的思想,你的行为是菩萨的行为。你的知,诺查丹玛斯差远了,怎么能跟你相比?真实智慧,知道一切众生因缘果报。这一句,跟我们早晨讲的《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不是一个意思吗?所以祸福不是一定的,不是不能改变。他们的看法,一切都是决定了,决定不能改变,这是决定错误的观念,不合情理也不合法。

世尊告诉我们,他老人家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像法过去了,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往后的日子有大好时光。过去章嘉大师在,我曾经问过他老人家,我说往后呢?多得很,这起起伏伏的,有高潮的时候,有低潮的时候。什么是高潮的时候?佛法兴旺的时候,众生有福。佛法兴旺就是众生喜欢接受佛法,喜欢修学佛法,诸佛菩萨就示现,教化众生。如果众生不喜欢正法,喜欢妖魔鬼怪,这个时候灾难就来了,这个世运就低落。可见得世道兴衰、吉凶祸福,在乎一切众生的好乐,喜欢正法的时候,吉福就现前,不相信正法,喜欢邪法的时候,凶祸就现前。我们懂得这个原理,知道事实真相,我们要给众生做增上缘,给众生做好缘。我们自己认真努力修学是别业,共业当中有别业;我们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理解,这就是化他,为一切众生做好的增上缘。

下面还有个小注,诸位看,「如作善业能得乐报,名为是处」,善因一定有善果,这叫是;「若以恶业望於乐报,则名非处」,非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你造作恶业,希望得吉、得福报,没这个道理。真正觉悟人,知道是处、非处;是处就是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是处。说你种善因会得恶报,造恶业会得福报,没这个道理。十力里头头一句,这就是《太上感应篇》开宗明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深信不疑,自求多福。对自己心地要清净平等,对别人要慈悲照顾,要能够舍己为人,必定得吉利,必定得福报,福是从这里来的。决定不是自私自利,决定不是贡高我慢,你能够得福,没这个道理。所以十恶一定要断。

儒家说「傲不可长」,因为儒家教化众生的目标是在三善道,没有出六道轮回。所以傲、欲、志、乐,都没有教你断,只是教你节制,教你控制住。但是佛法教学的目标是超凡入圣,是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换句话说,烦恼一定要断,控制住不行,一定要断,这是佛比儒更进了一步。儒家讲的控制、节制,佛法教我们断欲、断烦恼,果报不一样。儒家的善果是人天福报,佛法的善果是成佛作祖,是作佛、作菩萨。但是佛菩萨是大福报,大福报一定圆满包含人天的福报,人天福报不能包括佛菩萨的福报,所以人天福报是诸佛菩萨大福报的根基。世尊在《观经》净业三福,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儒家讲的,人天福报根本的业因就在这四句。我们把它互相合起来参考,这个意思你逐渐就明白了,你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应该怎么做法,自己就明白了。

第二条「业智力」。下面注解是,「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诸业」。我们从这一句里面就能够体会到,如来的智慧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所以能够知道在一切不同时空里面的众生,现在科学家讲不同维次里面的众生。我们这个世间凡夫生活在三维空间,也叫三度空间,有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如是,事实上没有得到证明。现在事实证明有十一度空间存在,我们看黄念祖居士在他《大经解》后面有一篇文章,讲到现在的科学。但是在佛法里,肯定空间维次是无限的,为什么佛法如此的肯定?因为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世间人讲理论上可能,但是事实上还没有观察到,也就是他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不晓得时空维次从哪里来的;佛知道。时空维次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你们诸位想想,世间这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这个维次就无量无边。你了解这事实真相,你才有办法突破。科学家现在研究用什么方法能够突破时空,能够回到过去,能够进入将来,这确实是可能。他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要用科学技术,让时光倒流,看到过去,也能够加速度看到未来,他们在动脑筋用这个方法,这就是不知道时空维次的来由。佛知道,这个东西是从妄想分别执著而来的;换句话说,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问题不就解决了?佛心清净,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的时空他都突破了,所以他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诸业。知三世是突破时间,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从无量劫到现前,生生世世所作所为,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看你就像看你的档案一样。

真的是有档案,档案是什么?阿赖耶识。你起一个最微细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已经有档案在,你自己还不晓得,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度众生能够契机,就是这个道理。他了解你,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接受,什么时候你还不能接受。在完全排斥,不能接受,佛菩萨不来度你,暂时不跟你往来,免得你造罪业。你稍稍能够接受,还能听得一句、两句,佛菩萨都不舍弃你,为你做增上缘,慈悲到了极处,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真正想学,不怕遇不到善知识,就怕的是自己不好学,好学决定遇善知识。遇到善知识,还要自己真正好学,你这一生就有成就,就有结果,这个结果决定超越十法界。

我们今天特别提倡净土法门,什么原因?这个法门容易。法门虽然是平等,可是众生根性不平等,业习烦恼不平等,因此修学就有难易的差别。在一切法门里,最容易成就的无过於念佛往生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被一切诸佛如来赞叹、一切菩萨弘扬,它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法门的殊胜,就是能令五乘齐入报土。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五大类,五大类里的人乘其实包括三恶道,地狱众生也在其中。齐入报土,齐就是平等,统统都入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什么境界?法身大士。诸位要晓得,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相当我们这个地方的六道三界,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相当於这个地方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实报庄严土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西方没有讲三界,没有讲六道,没有讲十法界,意思有。五乘齐入报土,这还得了?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没有的,诸位去看《大藏经》,哪个经上有这种说法?唯独西方阿弥陀佛的世界很特别。

凡圣同居土,这是最低的,什么条件才能去?要伏烦恼,没有叫你断,断就难了。其他诸佛刹土要想往生,要断烦恼你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断,伏烦恼就行,这一点要记住,然后具足信愿行就决定得生。如果你有信愿行,你的烦恼伏不住,你还是不能往生。这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常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也不过就一个、两个。一万个念佛人,这一万人都具足信愿行,为什么不能往生?烦恼没有伏住。带业往生是带旧的烦恼,不能带新的烦恼,这要懂得。如果新的烦恼都能够带,那我们不统统都往生?新的烦恼不能带,就是现行不能带,只能带过去的那些烦恼习气,这个烦恼习气控制住,现在不起作用。虽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被你念佛的功夫压住、伏住,确实有贪瞋痴慢,但是贪瞋痴慢确实不起作用。这个东西还起作用,还常常在生活当中发作,你要晓得念佛都不能往生,这就是古人讲,讲得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弥陀经》上告诉我们,念佛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标准,要达到这样的功夫才能往生。由此可知,我们念佛求的是什么?求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不同,功夫深的叫理一心不乱,那是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是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这是最轻的,能够把烦恼控制住,就叫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这些道理、这些事实,佛知道,这种能力叫「业智力」。诸位要晓得,前面这十条是从事上说的,统统属於真实智慧。这个「智」就是我们讲的根本智,「是处非处、业、定、根、欲」,那就是权智,权智叫后得智。你有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前面讲的这些差别,这是说十种,十代表无尽,无量无边;这个智慧无量无边,是从后得智上说的、从权智上讲的。

第三「定智力」,修定,定能开慧,「知一切诸禅三昧」。禅种类太多,在佛法里面,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宗门教下,无论是显教密教,诸位要知道,都是修禅。绝对不是说禅宗修禅,其他宗派都不是禅,那你就全都错了。佛法修学,用这个「禅」字就全部都包括了。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方法,八万四千种门道,修的是什么?全是禅。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修禅,念佛方法里面有很多,我们用持名念佛方法来修禅。我们如果是修成功了,得到禅的受用,叫念佛三昧。三昧是受用,你修学这个法门,你得到的受用,受用叫三昧,三昧是印度话。

禅的定义是什么?《坛经》里面讲得好,《坛经》里面讲「禅定」这两个字的解释: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其实能大师这个解释是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他讲得更白一点,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这个解释得好!世间的禅定,佛说了八种,叫四禅八定。教下经论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理论、方法、修学的受用都给我们介绍出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事实真相,然后就晓得自己怎么修法。

我们今天采取的是持名念佛这个方式、这种方法,用一句名号把我们著相的念头打掉。著相,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你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说「所转」还不好懂,你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大家好懂。被外界诱惑,禅就没有了,这一诱惑,你的心就动了。动个什么心?贪瞋痴慢,你会动这个心,你禅跟定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心才一动,外面境界来诱惑,你心才一动,「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让你这个心恢复平静,这叫做念佛,这叫会念佛。绝对不是我口里念「阿弥陀佛」,念珠一颗一颗掐得没断,外面诱惑还是会被诱惑,贪瞋痴慢习气还是照起来,那有什么用处?那就是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那个没有用处。李炳老从前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还是随业流转,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要堕三恶道。念佛怎么念法知道了,心里才一动,赶紧弥陀名号提起来把它压住,叫石头压草。我们在境界里面能维持著不被境界诱惑,自己心里面能做得了主宰,这个主宰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依靠它。

要想真正能成就,我们是凡夫,凡夫说老实话不能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这才要选择修学环境。诸位也许听说过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选择居住的环境,搬三次家。为什么?小朋友受外面环境影响,必须要选择好的邻居、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这真正是爱护子女。我们修道也是如此,为什么从前祖师大德们遵循佛陀的教诲,要选阿兰若处。「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清净的环境;它的本义,「阿」翻作无,「兰若」翻作闹、热闹的地方,不是热闹的地方,不是热闹就是很清净的地方。而修行,佛教导我们一个最高的原则:少欲知足,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愈简单愈好,愈清净愈好。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切放下,不受环境的污染,不受环境的骚扰,要有个好的气氛、好的磁场。

我们学教的人,尤其是智慧没有开,我们不能离开经本。像从前方东美先生常说,读书人、教书的人不能没有书,所以搜集的书就很多。到他家里去,哪个房间里摆的都是书架,这是读书人。如果我们不是学教,不是走弘法利生这个路子,就不需要这么多经典,真正修净土是一本《弥陀经》就够了。我们看看真正念佛人,他一个小佛堂,供养的西方三圣,甚至於有些人供养,只供养阿弥陀佛一尊,供具只是一个油灯、一杯清水、一个香炉,其他的都没有;他佛案上只有一部《阿弥陀经》,那个生活多简单、多单纯,什么都没有。他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外面境界确实不能再影响他,他心是定的,这叫得念佛三昧。可是学教的人必须有智慧,团体的生活最好,团体有个小道场,就是我们修学的环境,道场里面搜集世出世间的典籍,供给你做参考,就像图书馆一样,这个好。个人什么都没有,心才清净。诸位要知道,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心接触一切典籍,自然就能讲解,就开解。对於经教的理解,最重要还是清净心、慈悲心,你有清净心能理解,没有慈悲心,不愿意跟人说,那也是枉然!所以要有慈悲心,欢喜为一切众生讲解,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众生。我们心不清净,参考许多典籍,搜集许多资料,这种讲解的方法,不能帮助人开智慧,现在讲摄受的力量很小。你自己用的时间很多,很勤奋在搜集、在整理,在做好这些资料,别人听了之后,离开道场就忘记,没有摄受的力量。你从清净心,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有摄受的力量,人家听了之后,多少天还忘记不了,这就是摄受的力量。摄受的力量,只有真诚,真诚的爱心,为他不是为自己,才能够感动人,才能够造成摄受的力量。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修什么?修清净心。第一个,离开一切污染。古人常讲,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就是知足常乐,我们身心才能得到安稳,身心安稳道业就隆。身心不安是修道的大障碍,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得不到结果。结果就是禅,就是三昧,你与禅不相应,你得不到三昧的受用,你的法喜不能现前,你持续的力量很短促。如果你真的得三昧,三昧是欢喜,法喜充满,你就有很长的持续力量,你不会间断,你用功会锲而不舍。我们看世间人,无论是在佛法、在世法修学,他断断续续,他不是锲而不舍,不是把全部的时间、全部的精力投注在那里,他成功有限,世法、佛法都一样。我们在世法里面,我看到方东美先生每天读书,没有一天间断过,读书是他的生活、是他的快乐,就跟吃饭、就跟喝水一样,所以他在学术上有成就。我们学佛也是如此,我们对於经教锲而不舍,就跟穿衣吃饭一样,不但是一天不能离开,一餐都不能离开。我们每天要吃三顿饭,听说居士林还有两道点心,我们每天展开经本有没有五次?现在一般讲五堂课,你每天要吃五顿,你课也得上五堂。吃可以吃五顿,这一堂课都已经觉得太多了,你怎么会有成就?如果你一天吃五顿饭,上十堂课,你决定会有成就,你在这里面得智慧,你在这里面得三昧,得法喜充满。我们今天很想这么做法,很想得到,而没有办法得到,什么原因?自己去想。要把这个原因想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你的障碍不就没有了吗?你找不到原因,不肯去找原因,消除不了这些障碍,你怎么可能有成就?我们看这十种力,这十种力统统都有连带关系,每一条里面都具足其余的九条,这是大经里面常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说,有这么多,其实一念具足。

第四种「根智力」,根是根性,「知诸众生诸根上下」。上下是佛法里的略说,上根、中根、下根,这是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的。其实一切众生的根性非常复杂,大别为上中下。这上中下怎么说?下根人能深信因果,能断恶修善,这是下根人;中根人能破迷开悟,上根人能转凡成圣,上中下是这么分法的。也就是下根人是六道众生,中根人是四圣法界,上根人是一真法界。这就是《华严》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上根人;声闻、缘觉、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天台家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中根人;下根不出六道。佛法的教学也是这三种,诸位都在经论上看到。佛法教学三个目标:第一个转恶为善,下根人;第二个转迷成悟,中根人;第三个转凡成圣,上根人,是这么分法。每一类里差别太多太多,佛都知道,所以佛有善巧方便,佛讲经契机契理。如果我们不了解众生的根性,对下根人说上根法、说上乘法,他不能接受;对上根人说下乘法,他听了没味道,太浅了,所以说法一定要契机。但是诸位要知道,机在众生边,不在法边,法没有。法可以深说,可以浅说,对上根人深说,对下根人浅说;可以长说,可以短说,对有耐心的人可以长说,对没有耐心的人短说,浅深长短无一不自在!所以法没有上中下,众生根性有上中下。

现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灾变、凶祸已经非常明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许多下根人也感到恐惧,也想回头了。这个机缘好,没有这些大苦大难,他不会回头。现在这个灾难马上就要到了,眼看在眼前,迹象都看到了,这个时候恐怖、恐惧了,想回头。只要想回头都好,佛菩萨不舍弃他,佛菩萨还是全心全力去帮助他。哪些是佛菩萨?先知先觉的就是佛菩萨,后知后觉的也是菩萨。我们这些人算是后知后觉,也非常难能可贵,既然觉悟了,既然知道了,自己就认真努力修学,给那些想回头的人做一个好样子,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就能够化解劫难,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普度众生。我们也要学智慧,对於一切众生的根性要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间这些经论,我们要知道怎样为他们介绍,让他们接触到之后能生欢喜心,这个非常重要。能理解,能相信,能奉行,我们介绍的目的就达到。多有一个人信受奉行,化解劫难就多一份力量。化解劫难,决定不是十恶业能够办得到的,十恶业只有加深灾难,只有让灾祸提早现前,决定不是解决的办法。解决的办法,一定要修五戒十善,要修诸禅三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