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讲)  1999/06/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5

请看经本,化乐天长行第五句: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

这是念光天王所修学的法门,这个法门『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说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讲福德之相,第二是讲清净慈门,第三是讲大慈悲行,说得非常之好,我们应当要学习。「了」是明了,「知」是认知、认识,这两个字是关键,我们学佛对这两个字不能不慎重。真正了知,佛法里面所说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才能够修得。今天我们修学功夫不得力,依旧被烦恼缠缚,原因就是我们对佛法,不但是佛法,说实在的话,连世法都不能了知。书念得虽然不少,经也念得多,但是对经中的义理没有了知,吉凶祸福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善恶业因更不必讲了,我们从哪里修起?所以「了知」两个字就要紧。我们为什么不能了知?烦恼覆心,把自己的心盖覆住了。烦恼里面,尤其是严重的私欲,自私自利,爱欲、嗜欲,嗜欲是嗜好,这个东西要不能够把它舍弃,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你决定不会了知;诸佛如来给你讲,你还是不会了知。为什么?你自己有障碍,你没有办法体会,你所了知的是学人家言语,皮毛而已。古书《礼记》里面所讲的「鹦鹉能言,不离飞鸟」,鸟也会说话,学人说话,它还是属於禽兽。什么原因?它会说,它不了知其中的意义。人家为什么修行证果?就在了知,了知是佛法里面讲的觉悟,大彻大悟,明了认识了。

认识福德之相,他才能成就福德之相。诸佛如来,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要不了知,他怎么能成就?这是经上就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相好,世间人了知有限,佛为了教化世人,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随顺世间所说的,俗谛讲的。而实际上,相好没有边际,大乘法里常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真的,岂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从哪里来的?世间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这是真的,跟佛经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应。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八个字就是相随心转。佛菩萨的相好,是佛菩萨的心好;恶道众生相不好,是恶道众生的心不好。心有贪瞋痴,所以现的相就不好,恶道的相。心舍离贪瞋痴,所以就成就佛菩萨的相好光明。

清凉给我们讲的三个意思,第一个是福德之相,是说相好光明是无有穷尽的,他讲「有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故无有尽」,这就是平常我们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果地才到究竟圆满,所以是无尽的福德相。可是诸位要晓得,你能够见到佛无尽福德相,你是什么地位?你成佛了。你不成佛,你怎么能见得到?我们每个人心理不一样,纵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见的相也不一样。八二年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来看我,告诉我他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里面见到观音菩萨。他们同去的是三个出家人,还有当地官员陪同。在梵音洞,这三个出家人在洞口拜观音菩萨,他说他们大概拜了半个多小时,见到观音菩萨,非常欢喜。回来的时候,三个人说说见菩萨的形像,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见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身金色,戴毗卢帽,见到这样的身相;另外一位出家人所见到,就是我们一般所看画像里面白衣观音,见到是这个相;还有一位出家人,见到是比丘相,是个出家人比丘。三个人都在那里拜了半个小时,见的相不一样。於是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相随心转。诚敬之心、至善之心,诚敬之心三个人不相同,三个人都有善心,善心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见观音菩萨的相不一样,这种见相非常显著,非常明显。

而我们现前这些境界相,我们见一切人,见一切事,见一切物,好像我见跟你见差不多,其实不一样,这些微细的地方我们一般人疏忽了。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所看到一切众生形形色色,是一真法界至善圆满的福德相;可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看到芸芸众生,示现的是世界乱相、浊恶之相。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用境缘把所有一切境界相全都包括在其中,这里头没有善恶,是平等相,一味平等。这些相为什么生起变化?我看到是善,你看到是恶,我看到欢喜,你看到讨厌,这都生在我们自己的心,这就是唯识所变,识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才见到真相,一真法界。真相是圆满的相,真相里面,佛万德庄严,相好无尽。我们再问,佛如是,一切众生呢?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诸位要记住,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华藏世界又何尝不是平等法界?再说咱们娑婆现前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平等法界?决定不能说,只有极乐世界平等,他方世界不平等,这在理上讲不通。理是称性,无量无边诸佛法界都是一念自性变现的,为什么它殊胜,它有差别,又不平等,没这个道理。既是一念心性所生,决定平等。但是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是极不平等,不平等是因为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平等的境缘变成不平等的境缘,不是境缘上有不平等,是我们心里不平等。

我们再用个比喻说,佛的心像一面很好的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很清楚,一点都没有改变,佛菩萨的心;凡夫的心也是一面镜子,这镜子凹凸不平,也照外面的境界,照在里面的相是凌凌乱乱,你怎么能怪外头境界?怪里面自己有问题,不是外面有问题。然后这才晓得,我们要怎样把自己本身这个错误改正过来,我们的心境跟诸佛菩萨的心境没有两样,然后你见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跟如来果地上圆满的福德相一样。所以此地讲的福德之相,意味无穷。清凉只说相好光明无量,只说了这一句,也就是常讲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没有说出其中更深一层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他的真相,他原本之相,皆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要问为什么?称性所现的。性德无量,性德没有边际,既是一念心性所现,哪有差别之理?现在我们眼前所生的差别,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一样,我们自己现在用的镜子,这个镜子凹凸不平,所以照外面的境界产生了扭曲。

怎么修法?清凉大师底下两句,给我们提示出来。一个是「清净慈门」,这个文上说「谓清净慈门等,无限因所生故。一一因果,皆称真故。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末后总结,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就是称性,与自性相应。无限因所生,这是事实。世法、佛法,世法我们通常讲十法界,佛法通常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是无量因缘所生,绝不是单纯的,太复杂了。可是诸佛如来他们觉悟了,彻底觉悟了,所以一一因果皆称真,就是一一因果都与自性相应,这就是诸佛菩萨。而我们一一因果与自性不相应,与自性相违背,所以我们的因果不称性,这样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可是诸位要晓得,无论称性不称性,深广都是无尽的。绝对不是说,我这一部分是一真法界,那一部分变成十法界,没这个道理。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的正理,绝对不是讲半迷半悟,没这个道理。你在这一个房间里面,你能够把它照成半明半暗吗?不可能的事情。明就不是暗,暗就不是明,我们在这个房间里,灯开开就明了,灯关掉就暗了。不能说我灯开开,我叫它半明半暗,没这个道理;灯灭掉,也叫它半明半暗,做不到!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能体会诸佛菩萨教学的旨趣,我们也才能够从接受教诲当中学到东西。清净慈门,跟《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相应。所以我们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就是过日子。你要抓住这个纲领:清净心,只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保住清净心,不失清净心,这就是福德之相的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因素。这几天我们念《感应篇》,念到「积德累功」,这个清净慈门是积德。由此可知,清净平等觉的心就是积德,这个心跟诸佛菩萨的心相同,这个心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圆满具足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变成了行为,就是第三句讲的「大慈悲行」,大慈悲行就是福德相。清凉在底下说的这句话说得好,「使盲聋视听等,皆慈善根力」。由此可知,福德相是圆满的。我们今天社会上所讲的一些残障的人士,残障人士碍不碍福德相?不碍。只要他有清净心,他有慈悲行,这个身体缺陷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到,真正说明境随心转。所以佛陀的教化真正是究竟圆满,我们深深相信能度一切苦难众生。大慈悲行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心生的。什么叫大慈悲行?清净心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大慈悲行。《无量寿经》解释得详细,清净平等觉的心,只要有这个心,你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大慈悲行。心地不清净,心地不平等,心地没有彻底觉悟,修什么样的善行都不是真正的慈悲行。所以心跟行有分不开的关系,表面上做没有用。

《感应篇》《了凡四训》里一些话,说得好,那个善不是真善。外表装的是善,其实是作恶,恶累积下来,报就不得了,报必定在三途。佛教我们忏罪,教我们从内心里真正的悔改,这种改过自新显露在外面,叫发露忏悔,这个真的能灭罪。不能够发露忏悔,还是自欺欺人,为什么?隐瞒自己的罪业。圣贤人教我们,恶的事情要宣扬让人知道,别人知道了,每个人责备你,责备就是报掉了,叫重罪轻报。好的事情要隐藏,不要让人知道,你这个善愈积愈厚。现在人不一样,造一点小小的善事,巴不得人家知道,到处宣扬;人家看到你,称赞几句,报掉了,善福立刻就报掉。罪恶深深的含藏著、隐藏著,没有人知道,所以恶愈积愈厚,善没有了。这个招来什么样的果报,我们想想就明白了。世间人,我们说世间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就不说了。学佛的人,天天读经,天天闻法,对於这些事情还是一点警觉心都没有。所以我说「了知」这两个字重要,他为什么没有警觉心?天天读,天天听,还是不了,还是不知。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可怕,恐怖畏惧的心生不起来,所以善事还是大肆宣扬,恶事深深的隐瞒,这是完全不了不知,他哪里有福德?造作种种恶业,现在还能过得不错,好像没有看到果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福多,造作罪业这个福已经折掉,还有余福,余福尽了恶报就现前。看你余福有多少,余的多你来生受苦报;要是余的少,几年之间福享完,你的晚年就受苦报。这个事情,真的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最可贵的是对於这些事实真相了知,了知自己就有警觉心,不敢作恶;不但不敢作恶,不敢有个恶念。我们一定要学佛菩萨,以佛菩萨做我们修学的榜样,真正的断恶修善。断恶修善的根就是心,先要修心。在佛法里,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强调从根本修。根本是从心地修,修什么?清净平等觉。诸位要晓得,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修什么?就修这个。怎么修法?不清净的染污要舍掉,不平等的高下要舍掉,不觉悟的迷惑要舍掉。菩萨行六个纲领,第一个叫布施。布施叫舍,舍什么?大菩萨就舍这三桩事情:舍污染,舍高下,舍污染恢复清净,舍高下恢复平等,舍迷惑恢复觉悟,这叫从根本修。能够真的把这三种障碍舍掉,恢复清净平等觉,你身体一切造作、你的言语全是福德相。这个时候就像中峰禅师所说的,打人、骂人都是福德相。何以故?打人、骂人是帮助人开悟,帮助人消灾,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是为别人好,现在讲为社会好、为众生好,这里头没有自己,自己确确实实像大乘经上所讲的三轮体空。

下面他引用,「故涅盘经中,有闻赞佛为大福德」,下面他说,「怒云,生经七日,母便命终,岂谓大福德相」。这是指出有这么两个人,经中说赞佛是大福德相,那个人听了发脾气,释迦牟尼佛生下来七天,母亲就死了,他有什么福德?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下面赞者就说,说出福德相的事实,「赞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骂之不报,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闻而心伏」。释迦牟尼佛大福德相表现在哪里?年志俱盛,盛年,三、四十岁,这是一个人生当中最好的阶段,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不卒暴,不容易,不卒暴就是温厚善良。孔夫子的学生赞叹老师德行「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是大福德相,释迦牟尼佛也具足。下面举两个例子,这都是事实;你打他,他不恨你,你骂他,他笑笑,忍让。温厚、善良、忍让,这不是大福德相是什么?这个怒者听了这个话,心里服了。

这些道理、这些教训,不但佛经论里面多,几乎每一部经论都劝导我们,世间贤圣著书里面这些教诲也多。前清陈弘谋居士搜集古圣先贤的教诲,编成一本书《五种遗规》,你们许多同学都看到。我早年在李老师的门下,李老师是将这部书做为我们修身课本必读之书,勉励我们要细读深思,依教奉行。这是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会集,不需要我们去读许许多多的经论,他都把它整理搜集起来,搜集在一起,我们读这部书就等於读了几百种书。在佛门里面,唐朝道世法师也是唯恐后人看到佛法经论太多、太繁琐,不晓得从哪里读起,他费了不少的时间,依据佛的经论编两个杂志,叫《法苑珠林》《经律异相》两种,编了两种。分门别类,经典里面的这些教诲节录下来,让我们看这一百五十卷,就等於把整个《大藏经》都看到。古人对后人的爱心照顾真正是无微不至,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查这些《大藏经》《法苑珠林》里面分一百类,如果我们想看佛经里面讲因果,它在因果这一篇里面,把经论里所有因果统统都抄在里头。现代人用电脑,用电脑分类,电脑分类是好,真的是一句都不会漏掉,可是太繁琐、太多了。太多了,我们现在也觉得头痛,一条一条的去看,一桩一桩去选择,很麻烦!他是已经给我们挑选,最精要的抄出来,次要的、再次要的舍弃,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方便。尤其是研究佛法,学习讲经,发心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两本参考资料决定不能够离手。在世法里面,古德也用这个模式编了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这里面所搜集的是二十四史里面因果报应的记载,可以说这是信史。如果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对不会写在历史上,能够写在历史里面决定是真实的,绝对不是一般的传说。

过去我们在讲台上,要列举这些公案因缘故事穿插在其中,李老师就指导我们,这三种书是我们举例最佳的依据。所以他一生讲经说法,所列举的公案因缘,大概都不出这三部书。我跟李老师比较晚,他在台中已经教学十年,我才亲近他,十年以前的我没听到,可是老师告诉我这个原则,我懂得。从前十年前那些讲稿,他的讲稿是表解,那些东西都在,他都给我。而引用的这些故事公案他都有个括弧,标了一个题,但是并没有说明出处,我们就不好找了。他告诉我,十之七八是出在这三部书上,这三部书我们也都曾经翻印过。初学佛的人,特别要著重因果观念的建立,对因果坚定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信什么?信因果。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种信。六种信里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个信,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如果我们说信自、信他,而不相信因果,自他都不信。这六个信里头,只要有一个信,其余五个决定都信;有一个不信,你的信心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要自己检点自己,信心有没有具足,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

「善恶因果」这四个字很难懂,不要看轻了它,自己以为信了,而实际上全是误会,自己以为很如法,没有想到全是罪业,这种事情往往有之,自古至今犯错误的人太多太多了。现代人犯错误就更多,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这不能怪他。为什么不能怪他?没有人教他,他哪里天生就能了知?了知要受良好的教育,他没有这个缘分,没有遇善知识教诲,他怎么会知道!但是不明这些事理,不明因果造作的罪业,照样受报。不是说不知者无罪,不知者没有报,那就太好了。不论你知不知,你造作的都有果报,善决定有善果,恶决定有恶报。世出世法都给我们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在前面曾经读到,哪里是三尺,三寸都不到!三尸神住在我们身体里面,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最清楚的是三尸神。三尸神每两个月到忉利天去会报一次,几个人知道这个事情?现在说,这是迷信,你还相信这个!现在人会造谣生事,会说谎话,会骗人,古时候人不会。不但佛菩萨不骗人,古时候读书君子都不会妄言,都不会欺骗人,绝对不是用神道设教来劝人行善,神道设教被人拆穿了,不就一文不值?所以圣贤人教化众生方法有的是,绝对不用欺骗。为什么?如果发现你有一次欺骗,人家对你永远不相信,信心丧失掉了,怎么能干这傻事情?

在我们此地这些政府,我不太清楚,我在美国住了十五年,美国的环境我比较了解。美国如果有一次欺诳的记录,你的信用就完全丧失掉,美国人对这个非常重视。你做错不怕,你要诚实,他对你有信心。发现你一次不诚实,你有记录,永远不相信你。外国人进入美国,海关对你就是怀疑,他对你就是不相信,你要拿出证据证明你是真实的。所以他的基本态度就是对你不相信,对你怀疑,你要怎么样证明你是诚实的。所以美国人生活最怕失信用,美国人用的是信用卡,信用失掉之后你的生活就困难,你在那个社会真的是无以立足,最怕丧失信用。我们东方人不用信用卡,无所谓。但是古时候人讲信、守信比现在人谨严,古时候所谓是一诺千金,话说出去之后决定负责任,决定没有后悔,错了也认错。所以那个社会能够安宁,人民生活能够过得幸福,心地都能够接近清净的水平,相貌都很庄严。我们没有见过古人,我们能想像得到,他们的德行水平比我们高,纵然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生活在这个世间,听别人说话,看别人行事,耳濡目染,他学到伦理道德的概念,他也能够遵守这个原则去生活、去行事。何况在古时候的旧社会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概念妇孺皆知,佛法的教学更是普及到全国。古时候学校不多,但是寺院庵堂多,而从前寺院庵堂都有法师、大德讲经说法化导众生,这个对於社会安定、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有很大的贡献。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没有别的方法,教导,儒跟佛都是至善的教导。

慈悲行是能从表面上学得来的吗?不是。是从清净平等觉心自然流露出来的,那才叫大慈悲行,那是真正的福德相,所以相随心转。有清净平等觉心,这是转变的因、转变的根本,再有慈悲行,这是转变的缘,因缘具足,福德相就现前。注解末后说,「故慈为无尽福相,然与前义相成」,真正的慈悲。底下小字也是清凉的注解,注解的注解。怎么说「与前义相成」?第二个意思讲「慈为相因」,第二个讲清净慈门,「此义慈即是相果,果由因致,复能显因,故云相成」,因与果相辅相成。所以因就是存心,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行是缘,果是相,福德相是果。我们看许多人行善,做这些慈善救济的好事,可是福德相不显著,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原本的因,源头的那个因,根本的那个因,那个因有问题。因是心,我们提倡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个是原因。没有这个心,去做慈善救济的事业,你只有缘,你没有因,所以果就不殊胜。这个果要以佛法来讲,是世间有漏的福,不是功德,有漏的福德。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转不了业,所以福德相不能现前。

佛家造像,古时候造像他懂得,都依据《造像量度经》里面所说的标准,来造佛像、造菩萨像、造罗汉像,甚至於造供养人像,供养人里面包括天神,它都有个标准。标准是什么?要把福德的因果从相上显露出来,让人看了这个相,就晓得哪一种相好是哪一种因缘所变现的果报,叫人见到相好就生起要修因,我们修因才能得到这个相好。现代造像的人把这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见到现在许多佛菩萨的像,看是什么?艺术人像。看到佛菩萨像是美男子相,仔细看看他是世间的美男子,他不是福德相,看到观音菩萨像是世间的美女,所以见到这种相,清净心生不起来。像是造得好,这个相不能够令人生起功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所以造像,还是要依《造像量度经》的标准为妥当。

这位天王,实在讲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念光天王他「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他从这个法门里面修行证果的。这个法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属於观像念佛。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是属於观像念佛。人家观像就能了知,无尽福德相的理事因果他能了知,所以他得利益。我们每天也拜佛、也瞻仰佛像、也礼拜,我们缺乏了知,缺乏这两个字,所以天天干的都是福德边事,世间有漏福德边事。无尽福德是无漏的,无漏的福德才是无尽。我们是有漏,有漏的报很小,时间很短暂;无漏的福德就大,时间无限的、无止境的。有漏跟无漏,界限在哪里?简单的讲是有心跟无心。有心,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所修的是有漏;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所修的是无漏。诸位要知道,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你有妄想,妄想是无明烦恼;你有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你有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你这三种东西不断,修一切善都是属於有漏的福德。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断掉,你才成无漏的果报,无尽的果报。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就在此地。

所以诸佛菩萨叫漏尽,阿罗汉,我们在经典上常看阿罗汉证漏尽通,其实他那个漏尽通,是三种烦恼里断一种,见思烦恼断了,断一种。断一种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苦难他没有了,他住四圣法界。如果再把分别断掉,那就是尘沙惑断掉,他就永远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他住一真法界,跟如来的知见相同了,用真心,不用妄心。

真心在相宗叫四智菩提,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今天用妄心。所以相宗修行枢纽在「转识成智」,怎么样转八识成四智。它在原则上也讲得很清楚,八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转」,这是很重要的开示。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六七,转六七。六七怎么转法?六识分别,七识执著,如果在一切法里面,离开执著了,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如果於一切法不分别了,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还是放下分别执著,性相两宗说法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桩事情。放下分别执著,就是因上两种妄识转过来了,只要六七转了,阿赖耶自自然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自然然转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此地讲的大慈悲行。六、七、八识转过来,大慈悲心、清净平等觉心就现前,这是真修行,真做功夫。所以修行做功夫,在哪里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这叫真修行,真用功。

净宗法门,我们都听说,诸佛菩萨都讲,这个法门殊胜,无比的殊胜,殊胜在哪里?殊胜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凡夫不可能没有念头,没有念头你就是圣人,不是凡夫。净宗的好处,念头才起立刻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不让这个念头继续发生。第一念是个妄念,不管是善是恶都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弥陀佛,这正是宗门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怕,那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个东西断不掉,想断断不了。但是念头才出来,第二念就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念是觉,无量觉;用这一念觉,破一念迷。所以念佛是转识成智,念佛是破迷开悟,你要了知才有这个功用。不了知,一面念佛一面还胡思乱想,还是迷而不觉,还是用识,没有转识成智。这个念佛,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那是李炳老常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话说得很重,还是要搞轮回,还是要搞堕落。所以了知这两个字是修行功夫的关键,了知功夫就得力,不了知功夫没有法子得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