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讲)  1999/6/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1

请掀开经本,化乐天偈颂第六首:

【三世所有无量劫。如其成败种种相。佛一毛孔皆能现。最上云音所了知。】

这是最上云音天王他的赞颂,他所得的法门是「普知过去一切劫成坏次第解脱门」。我们读到天王所修所证的法门,特别是我们在今天读到,现前这个世界几乎各个地区都有许多传说,这些传闻当中都讲到现前的灾难。而这些传闻,几乎都是几千年、几百年之前,古老的传说,一般人称作预言。这桩事情,我们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做过简单的报告。实在说,确实有一些人有这种能力,我们所谓特异功能。实在说,这种能力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一点都不奇怪。在佛法里面所谓是「六通三明」,三明就是这六种能力达到究竟圆满,我们称之为明。这是天眼通,也包括著宿命通。『三世』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称『无量劫』。无量劫中,大多数是从世界来说的,一个世界它有成住坏空这些现象发生,这种现象在佛法里面称为一个劫,这个劫是大劫。以这个为单位,这种循环不断的现象,永远在发生。大劫里面有成住坏空四个现象,佛经里面称为四个中劫;中劫里面还有小劫。佛家讲,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经文讲的「无量劫」,是从大劫上说的。『如其成败种种相』,「成」是世界成就,「败」是世界毁灭。凡是有成,决定就有灭;凡是有生,当然也就有灭;生灭的现象是无常的,这才是事实真相。佛菩萨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什么?因果是生灭的现象。也就是说,生灭现象是相续的,生会变成灭,灭又变成生,生灭永远在循环,这个循环相续不空,所以因果不空是从这一方面说的。而因果本身也是空的,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变成因,果也空了。我们讲因果不空,是讲它的转变、它的相续相不空,而因果本身也是空的,也是不可得的,这个道理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华严经》上说得好,这个现象由来的根源是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念头。我们想想,我们的念头确实是这个现象,前念才灭,后念就生了。诸位要晓得,生灭的念头是世界成住坏空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念头没有了,那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现象就没有了。只要有念头,就会有这个现象,所以才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是能生,一切法是所生。诸位如果明了通达这些道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知道我们生活环境、虚空法界,确实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怎么控制?从念头上控制,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严重的浊恶?浊是染污,恶是苦难,今天讲的天灾人祸。环境浊恶到极处,浊恶极处从哪里来?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别人现的,是我们自己心里变现出来自己受用。别人变现的,说实在话,与我们不相干。假如别人变现的境界,与我们自己相关,你们想想,佛菩萨要不要受果报?佛菩萨要受苦报。诸佛菩萨既然在五浊恶世教化众生不受苦报,我们就晓得,别人造作的与我们不相干。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契入这个境界,你的心自然就宽,真正觉悟了,正是佛家常讲的两句话,「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再大的灾难,我们能不能了?能,我们可以不受这个难,可以不受这个苦。怎样能不受?从心理上做一个大的转变。要晓得,这些灾难怎么形成?是自己愚痴形成的,是自己天天在造作恶业形成的。如果我们真的觉悟了,从今之后再不造恶业,这世界就没有成住坏空,没有成住坏空就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没听说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也没听说有成住坏空,为什么?那个世界的人都是一念自性,永远保持在一念上。《弥陀经》上明明白白教导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你要能够保持一心不乱,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现在就是华藏世界,我们自己就安住在极乐世界、安住在华藏世界;世间有大灾大难,我这里没有灾难;世间浊恶之极,我这里是净土,心净则佛土净。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不懂,你就没有办法修学,你也没有办法脱离苦难。

所以这部大经,在现在这个时代最契时机,诸位能真正明了通达,决定能转境界,转灾变为吉祥。中国古人所谓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真正能够做得到。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自己没有办法从心里做个转变,就要受苦难、就要受折磨,就会被众业所牵连。这个众业就是共业,为许许多多众生众业牵连。如果自己果然做一个一百八十度全面的转变,不但我们能够摆脱一切众生不善的共业,反而能令那些造作不善共业的众生沾我们的光。为什么?这个地区不遭难,住在这个地区虽造恶业的人也沾光。

我们前面刚刚讲过《地藏经》《地藏经》里面,婆罗门女一个人修行,她修的法门是念佛法门,念觉华定自在王佛,时间并不长,一日一夜。救母亲的心切,救母亲的心真实,她一天一夜就念到一心不乱。诸位要知道,一心不乱是证果。在我们净宗来说,最低的程度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的功夫等同小乘阿罗汉果。这就是说她在很短的时间,用念佛的方法,做了一个重大的转变。这是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在这以前她的心是自私自利,为自己、为家庭、为母亲,这一转变之后,她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以她才能够得一心不乱。

我们今天在念佛堂念佛,也很用功、也很努力、也很专注,那个念头没转过来,所以不能得一心。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想,婆罗门女何以一天一夜就得一心,我们为什么不得一心?就是人家在心上做了一个转变,我们没有转得过来,我们念念还是为自己,不肯为众生。人家做了一个大转变,转变的幅度太大,转变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大家想想,一天二十四小时她就能做这么大的转变,转凡心成佛心,所以她成佛了。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这就是转成住坏空成一真法界,不只是转迷成悟,转恶为善,那是很小幅度的转变。可是我们想想,我们连小幅度的转变都没做到。小幅度的是转恶为善,我们没做到,我们念念心里还是恶念,还是有恶意,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有错误的行为,天天念佛,连这个小的转变都没做到,念佛功夫怎么会得力?怎么能够解决问题?婆罗门女能转过来,我们何以不能转过来?这个问题还是人家真心,诚心诚意在干,我们还是用的虚情假意,所以我们念佛不如她,道理在此地。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的注解,注得虽然很简单、很扼要,注得好。就天王来说,他知道了,明白了;就佛来讲,佛一毛孔皆能现。毛孔是正报当中最小的,佛经也说微尘,微尘是依报当中最小的,小能现大,能现究竟圆满的境界。一毛孔当中,你就全部都见到了,虚空法界都见到了。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古今许许多多的预言家,他们看到这个世界未来的变化,从哪里看到?从水晶球上看到,从一盆水里面看到,或者从一面黑镜子里面看到,这个都是小,小里面见到未来世界的变化。但是这个小,比起微尘、比起毛孔,大得太多太多了。能够在毛孔、微尘里面见到虚空法界,当然那个能力超过那些预言家不知道超过多少倍。

诸位想想,佛毛孔中能现,佛家常讲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没有差别,佛毛孔当中能现,众生毛孔当中能不能现?当然能现。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谁能见到?《华严经》上法身大士都见到。再跟诸位提醒,怕诸位健忘,法身大士眼目之中,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所以佛一毛孔皆能现,这个意思就很深了。为什么说一微尘也能现?这经上没有,我把这个意思跟大家补出来。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到大地众生皆成佛道,那个众生包括无情,无情就是微尘,所以《华严》里有一句话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一微尘也能现。

能现虚空法界,能现过去、未来,他怎么不清楚,怎么不明了?你要问,为什么能现?要用科学家的话来说,他突破了时空的维次。这是科学家今天梦寐以求的,他们知道时空维次,但是不晓得用什么方法突破。佛法用什么方法突破的?一心。我们现在逐渐明白了,时空的维次怎么形成的?时空维次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怎么形成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虚空法界了不可得。所以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那就是你迷的时候有虚空法界,有无量无边的法界;「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什么?觉了之后,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才叫觉。觉了之后,无量无边的法界没有了;没有了之后,所以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现前了,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一切障碍。清凉大师解这部大经用四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用科学家的话来讲,就是把时空的维次突破了,没有障碍了。没有障碍是一法界,有障碍是无量无边的法界,就这么回事情。

最上云音天王他明白了,他悟入了,他从这个法门突破十法界依正庄严,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他成佛了,他证果了。入一真法界,就是证佛果,他成佛了。我们读了之后想想,要不肯放下,怎么行?读经、听教,搞清楚了,搞明白了,这叫看破。看破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清楚、明白之后,要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所以我们放下执著,就突破六道了。六道里面,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时空维次,二十八层天就是二十八种不同的时空。如果细说,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时空,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法界,我的时空法界跟你的不一样,这个诸位要晓得。如果是一样的,我见不到的,你为什么还见到?我听不到的,你为什么还听到?我们闭了眼睛,外面见不到了,为什么你能见到?我们塞著耳朵听不到了,为什么你还听到?你就晓得,每一个人的法界不一样,所以细说时空维次是无量无边。

《楞严经》上讲得好,「别业妄见」是个人的;「同分妄见」好像是个共业,但是实际上,只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跟别人的妄想分别执著有相似相同的地方,其实还是个别的,只是这一分跟大家有相似的地方;别业就是完全不相同。所以才说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佛道各人成,这是事实真相。明了之后,我们才知道自己前途是一片光明,完全在乎自己能不能回头,回头是岸,哪个人回头,哪个人就圆成佛道。这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佛菩萨能帮助我们的,只是把这些大道理、这些大事实,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而已。所以佛对於我们的功德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入,什么人都帮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

你怎样能悟入?听了之后立刻就转境界,这才能开悟。听了之后,境界一丝毫不能转动,一切诸佛如来给你说法,你也没办法,你也没有办法悟入。为什么?丝毫没有转变。你小幅度转变得小果,大幅度转变证大果。佛以一音说法,听众所得的利益不相等,为什么不相等?每个人转变的幅度不相等。譬如我们刚才举的比喻,有人听了执著放下了,分别没放下,妄想还存在,这个人证小果,脱离六道轮回,证声闻、缘觉之果;有人听了之后,不但执著放下,分别也放下了,他所得的受用就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证十住果位、十行果位,三贤位的菩萨;有人听了之后,是大彻大悟,连妄想也放下了,执著分别妄想统统放下了,他证的果位就高,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的果位,这个法门叫圆顿大法,顿超了。听了之后,一样也放不下,凡夫一个,怎么样修学也出不了六道轮回。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修行方法、所契入的境界,经上讲得很清楚、很透彻,而且不断重复在讲。为什么要不断重复?佛知道如果不是长时间的薰习,不可能听一遍就转过来的。所以佛说法,跟我们中国古人订的这些标准,可以说完全相违背。中国古人言语文字的标准是决定不可以重复,不许可雷同,雷同是大病。可是佛说法不断重复,慈悲到了极处,唯恐你不觉悟,唯恐你听了之后就忘记了。天天在重复,天天在提醒,可是我们还是不觉悟。不觉悟怎么办?佛菩萨不怕麻烦,很有耐心,还是不断的在重复。这一生你不能回头,来生;来生不能回头,后生;生生世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了不起,孔老夫子做不到;孔老夫子教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不教你了。可是佛不一样,佛了解人为什么这么执著,为什么这么愚痴,是无量劫来被烦恼薰习,薰成这个样子。现在佛的教学,要用戒定慧三学来薰习,如果不是长时间的薰习,如何能够抵得过贪瞋痴慢?所以我们晓得,众生根性为什么这么劣,劣的原因是他长劫受烦恼薰习,何况在这一生当中又没有机缘闻到正法。现在这个世间,在家里面父母不教你,在学校老师也不教你,你怎么可能回头?怎么可能觉悟?能够教这些苦难众生、愚痴众生、坚固执著众生,除佛菩萨之外还有谁?

《地藏经》上我们读过,佛菩萨非常感叹,「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刚强难化的原因,就是无量劫来受这些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些浊恶的薰习,造成这种不幸的现象。佛知道,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以正法来帮助我们、来薰习我们。真正好学的人不能不读经,每天都要读经;不能不听经,不能不研究讨论,这些都是薰习。长时间的薰习,我们自然就会回头,自然会觉悟。好心的同修有,不是没有,很想学,很想有成就,可是事与愿违。这又是什么原因?说实在话,没有去照做,做,难!难也得要做。从哪里做起?

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第一次我见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从哪里做起?章嘉大师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从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舍什么?舍你最难舍的,先从最难舍的舍去。所以你自己要想想,我们有贪心,见到称心如意的就起贪心,不如意、不称心的就起瞋恚心,你要能把这个舍掉。如果贪财,把财看得很重,先舍财;贪色,你就先舍色;瞋恨心重的,先舍瞋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最贪爱的是书本,我对於书非常爱惜,我所读的书别人摸,我心里都很难过。为什么?他把书摸脏了。要借我的书,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他不知道珍惜。看的时候,尤其我很讨厌的,人家看书看到哪里,把它叠页叠起来,这书就损坏了;夹个书签,书签是愈薄愈好,厚的书签也会把书损坏。我有这个毛病、这个习气,老师教我放下,教我布施、舍,好!我的书可以借给人看了,可是很不容易转过来。人家看了之后,当然跟我爱惜书本不一样,人家翻翻就翻旧了,翻旧之后就送给他,我就不要了,看到难过。这个样子折磨,折磨了五、六年,那个心才平静,相当不容易。

这是我们佛家讲的嗜欲,你的嗜好,要把这个舍掉。更进一步的话,爱欲舍掉。最大的障碍,你有嗜好,你有爱欲,这是贪瞋痴的根,要从根把它拔掉,然后什么都能舍了。头目脑髓,连身都能舍了,真舍掉了。每天我们用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替佛菩萨宣扬正法,这是舍身。这身每天生活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你没舍,为佛法、为众生。这身是为佛法、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你就身心世界统统舍掉了,全放下了,这是个大转变。有同修们说,我常听到,实际上听到,也不见得是真话。他说:法师,你愈老愈年轻了。不见得是个真话,可是有这么一点形象,什么道理?这身不是我的,「我」就老了,这身是众生的,这身是佛菩萨的。佛菩萨需要这个假身为众生服务,众生需要这个假身去帮助他们学佛,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这是我们佛家讲「得加持」,上得诸佛菩萨加持,下得一切众生福力的加持,众生有福。所以不从心理上做一个大转变,你怎么能契入法界?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我们初学讲经很困难,这经怎么讲法?

《华严经》,尤其是前面十二卷,过去学《华严》、讲《华严》的老法师,看到这个经文都头痛,不知道怎么讲法。你们想想,他为什么会头痛?没有开解,前面十一卷半的经文,念起来都很烦,何况讲?真正是叫枯燥无味。看到都是神,这些天神在这里赞佛,一个人在那里赞一段,这有什么意思?十二卷以后就好讲了,为什么?有理论,那里头有趣味。他不知道真正《华严经》,就是前面十一卷半文,后面是注解;前面是展示,后面才一桩一桩来介绍。你真正明白懂得了,你看这个展示就很有味道,这里头的义趣深广无尽。所以学佛总要入佛境界,佛境界跟凡夫境界的差别一定要知道,凡夫念念为自己,佛菩萨念念为众生,差别就在此地。念念为众生,自己也是众生之一,所以念众生就是念自己。念念为自己的人,不肯为众生著想的人,自己的利益也失掉了。自己什么利益?称性的利益,法身的利益,无量无边智慧德能的利益,全失掉了。现在世间人常常说一句好听的话,「心想事成」,给诸位说,唯有诸佛菩萨才真正心想事成,我们凡夫听到这四个字是一句好听的话,其实想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所以要知道,为自己,真实的利益失掉了,为众生才会心想事成。

所以这首赞颂义趣很深很浓,非常契合於我们现代这个世间,我们怎样转成败这些现象?成是福,败是祸,成是吉祥,败是灾难,怎样化解现前的灾难?这些灾难现在都现前了,徵兆非常明显,大家时时刻刻都能看到,怎么转变?我们先从心理做转变,然后从行为上来转变。自己免除这些灾难,然后怎样去帮助别人消灾免难,这是我们在这首偈颂里面体会得到的。

再看下面一首,下面是第八首,第七首缺了,缺了一首偈。第八首是妙髻天王,前面第七偈是胜光天王,有长行文,后头没有偈颂。这是经本到中国来有残缺的地方,可能他这个偈颂,因为在梵文本是贝多罗树叶写的,可能那一片是这一首偈,这一片丢掉了,翻译时这里就缺了一首。《华严经》像这种情形很多很多,我们中文本不是一个完全的本子。全部的《华严经》,我们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总共有十万颂。可是现在我们中文译本,《八十华严》只有四万五千颂,晋译的《六十华严》只有三万六千颂,缺得太多了。幸好末后的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完整的,就是《四十华严》;这一品是完整的,总共有四十卷。所以近代弘一大师教我们读《华严》,方法是《八十华严》念到五十九卷,就是「入法界品」念完,然后接著念《四十华严》,这样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译本里面最完善的,缺的还是不少,这个地方是缺了一首偈。我们看第八首:

【十方虚空可知量。佛毛孔量不可得。如是无碍不思议。妙髻天王已能悟。】

妙髻天王他得的是「舒光疾满十方虚空界解脱门」,他的赞颂也是会报他自己修学的心得。前面两句说明,毛孔之量超过虚空,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十方虚空太大了,在我们一般人概念当中没有办法称量,可是在佛法里面来讲,十方虚空不大。《楞严经》上有个比喻,佛比喻得很好,佛将心性比作太虚空,而将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这充分显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是心量,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个比喻还是不好懂,我们再举个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也有虚空,醒过来之后,梦里虚空到哪里去?如果从这个现象里面,诸位细细去体会,就不难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比喻,确确实实虚空不大,虚空是有限量的,不是无限量的。近代的科学家也有这种说法,他们发现,光在太虚空当中射出去,并不是直线,是曲线。如果是直线,那就是无限量的;它是曲线,曲线一定会回头,就等於说画个圆,画得大就是了,总会画回来,就说明是有限量的。他们这种发现、这个说法,跟佛在经上讲的相应,所以我们一听到这个说法,我们会肯定,同意他这个讲法。所以虚空也是从妄想里头变现出来的,不是真的。诸位我想都念过《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里面把空间放在什么地位上,我们应当要清楚、要明了。方分,就是讲虚空、讲四方、讲十方;时分,讲的是时间。方分跟时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空,中国人讲的宇宙。它是什么法?不相应行法。什么叫做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是从抽象概念里面产生的,不是事实。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抽象概念,不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已经是虚妄的,已经不是实在的。真实的,只有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讲心性,八识的体是圆成实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虚空不是真实的,佛毛孔量是真实的,那怎么能相比?

毛孔里面能现虚空,能现法界。虚空会不会灭?会灭。什么时候灭?觉悟之后就灭了。就像我们梦中的虚空一样,梦中虚空什么时候会灭?醒来之后就灭掉,梦里面虚空境界都没有了。所以佛菩萨常常比喻,我们六道众生是在作大梦,我们晚上作梦是梦中之梦。不但我们六道众生是在作梦,四圣法界也在作梦。不过四圣法界的人作梦,知道自己在作梦;我们六道众生作梦,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梦,把梦当真,所以就苦不堪言。什么时候梦醒?超越十法界,梦就醒了。十法界是个范围,是个时分、方分的范围。超越之后,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宗门讲「粉碎虚空」,都是这个意思。什么时候粉碎虚空?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到这个时候,这首偈子里面所讲的境界完全兑现了,这个意思很深。所以清凉的注解也注得多,《纂要》里面是节录,节录得好,节录得扼要,我们学习方便;如果要详细的了解,再去参考清凉的《疏钞》

注子里说,「初二句明毛孔过空」,『佛毛孔量不可得』,超过虚空;「佛」是讲自性,这是讲性德。『十方虚空』是个幻相,是属於有为法;「佛毛孔量」是属於无为法,真如无为,不是相似无为,真如无为。底下讲「灵智证理,非如虚空」,虚空不灵,虚空不能证理;「真理超事,故亦非比」,这是说明为什么虚空之量比不上佛毛孔之量。清凉这四句话,把这个意思给我们解开了。无限的理,无限的智,这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理是体,智是从体起用,称体之用。佛法里面常讲,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佛所说的字字句句,没有离开自性般若。佛的智慧德能现前,没有障碍;一切众生统统圆满具足智慧德能,现在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是你有障碍障住了,不是我们智慧德能丧失掉;我们智慧德能有,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

所以诸佛菩萨看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他从哪里看?从心性上看,我们跟他没有两样。倒过头来,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怎么看法?我们从迷惑颠倒上看,我们迷了,他也迷了。我们不了解他,他了解我们。喝醉酒的人说,「我没有醉,你们醉了」,就是这个味道,他不承认。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迷了,迷了就产生障碍。迷是什么?妄想是迷,妄想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迷了就不明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这些因因果果,我们迷了,不知道了,这叫无明。从无明里面就产生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这就生起无量无边的分别执著。分别是惑,诸位要晓得,妄想是属於根本无明,分别是枝末无明,十二因缘里面第一个讲的无明,那是分别,它讲的无明不是根本无明。如果是根本无明,要是断了的话,他不是证缘觉果位,根本无明破掉是法身大士;他这个无明破掉,还是证小果,所以它是属於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

执著就造业,所谓惑业苦。在我们六道里面来说,分别就是惑,执著就造业,六道轮回就是果报。你造善业,分别善,执著善,三善道的果报;分别恶,执著恶,三恶道的果报。这是把六道轮回的由来,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十二因缘,就是讲三世因果的现象。这十二条,你断掉一条,你就解脱了。但是要断,只能从因上断,不能从果上断。诸位都晓得,十二因缘是三世因果,过去世的因果我们没有办法倒过去,未来的因果我们也没有办法达到未来,只有从现在。现在从「识」开始,识去投胎的,一直到「爱取有」「识」「名色」,一直到「触」,这都是属於果报,这五条讲的是果。果上不能断,要从因上断,因跟缘加起来都行,只有三个字,「爱取有」。缘觉能证果,就在这上下功夫。上根的人,从「爱」断掉,一断一切都断。中根的人,从「取」上断,取是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得失、占有,占有是属於取。我们常常劝勉同修们,我们要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个念头放下,这是从「爱」上断。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占有的念头放下,那是从「有」上放下。你这两条要不能放下,这两条就是世间人讲的嗜欲、爱欲,「爱」是爱欲,「取、有」都是嗜欲、嗜好,这些东西要不把它舍干净,要不肯放下,决定产生障碍,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都不会得力;换句话说,只是在佛法里种一点善根而已,这一生决定不得受用。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受用,有成就,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放下,放下决定有好处。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