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一讲)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1

请看经文,知足天长行第六句:

【宝峰月天王,得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解脱门。】

天王示现修学的法门是『普化世间常现前无尽藏』。「化」是教化,《太上感应篇》里面有说到「正己化人」,前面几位天王表法的都是偏重在正己,只有自己心行俱正,而后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佛在四弘誓愿里面教导我们,一定是先断烦恼成就德行,再学法门成就智慧,然后圆成佛道,才能够普化世间。这是十方三世诸菩萨修学必须经历的程序,决定不能够颠倒。但是在初学的时候,也不舍悲心,也负有教化众生的使命,也从事教化众生的事业。但是教化众生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所谓是教学相长,师资道成,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因此初发心的菩萨也要普化世间,要有这个心,还要有这个事。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修学有一分成就,就要将这一分成就,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不是说等我们成佛之后,再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那你永远成不了佛。学到两分我们有两分的定慧,以两分的成就去帮助别人,这是佛法,这是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但是在我们智慧没有开的时候,确实很难从事於这个工作,尤其是怕发生差错。古人说得很好,「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所以许多发心弘法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看到过去这些公案因缘都吓倒了,都退心了。退心的人很多,怕背因果,怕造罪业。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并没有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退心。所以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这些发心走弘法路子这帮同学,我们同学人数不多,只有二十几个人,但是我们的德学,实在讲不够格,差得太远了。但是心发了,老师也很乐意的教导我们,全心全力的帮助我们。他教我们一个原则,决定遵守孔老夫子教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我们遵守这两句话,我们知道的可以教别人,不知道的不可以随便乱说,你就不会发生错误了。我知道一句,我就给人家介绍一句,知道两句我就介绍两句,不知道的不说,就不会有错误。

一般讲经说法会说错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强不知以为知,要顾自己的面子,人家有来问,不知道的也随便答,所以产生了错误。古时候,所谓是错下一个字转语,也是这个毛病。凭著自己的猜测,凭著自己的想法,决定产生错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世尊这个教诲是真实的,为什么?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说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没有了,所以他的知见就正确;在佛法里面说,阿罗汉所证得的是正觉。由此可知,世间固然有不少聪明智慧的人,多才多艺的人,不能说他们不觉,他们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在佛法标准里面说他的觉悟不正。为什么不正?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没有断,所以他的觉悟就不能算是正觉。正觉的人,一定是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全都没有了,真正断干净了,那个觉就正,佛法的标准是这样建立的。有私心,就免不了有情执,我们世间人讲有偏心。这个偏离的幅度虽然不大,但是偏离一分、偏离一秒,都不能算正,何况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偏离的幅度太大了。对於佛经、祖意,祖师大德讲解佛经、注解佛经,这个意思我们是不是真正明白了,有没有把他的意思误会了、错解了,这很重要!

我们自己听教、读经有悟处,可是悟处正不正确自己不知道,要请善知识给我们做证明。我们将我们的悟处向善知识报告,请他作证,这是有必要的。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有一些真的开悟了、真的见性了,但是没有善知识给他印证,这不能作数;行策禅师讲得好,这是六祖的学生。佛在经上说过,无师自通不需要善知识作证,他说威音王佛之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后就不可以了。威音王佛是什么时候的人?远古时代,距离我们的时间太久太久了,无量劫前的事情。这是告诉我们,求学应当有良好求学的态度,一定要有人给你做证明。所以像永嘉,永嘉是悟了之后,大彻大悟之后,也要求六祖给他证明。六祖给他证明,他就是六祖的学生,在佛门里面讲法子,传法的弟子,给你做证明就是传法弟子,这个关系非常密切。他们这些人如是的示现,目的是教导我们后学。那些已经成就的,在《华严经》上说,已经入法身大士的果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最低的地位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这些人求学,还离不开老师,还要老师给他做见证,何况我们凡夫,何况我们初学。尤其是他们表演得好,彻悟之后还不离开老师。世尊当年在世,多少已经成就的人,一生跟著老师,不离开老师,等到老师圆寂之后,才离开僧团去教化一方。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学生,他一生当中,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人当中,也有不少一生不离开老师的,一直到六祖大师圆寂,他们才离开,才到别的地方建道场教化一方。

这些示现,无非是教导我们知恩报恩,学不厌,教不倦。留在老师的身旁,还不断在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增上自己的定慧,不离开。同时帮助老师教导初学,给老师当助教,因为往后来学的人愈来愈多。无论他能不能见性,只要发心来求学,就不能够舍弃他;所谓是没有善根的众生,帮助他种善根;已种善根的众生,帮助他善根增长;已经增长善根的众生,帮助他成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於是善知识教学的方法有浅深的次第。学生多了,当然需要有很多助教,所以这些老的学生就是新学生的助教,在这里头教学相长,这也正是所谓师资道合,这是很值得我们后人效法的。现代人定功、耐心不如古人,往往是得少为足,学了一点就觉得自己很满足、很了不起,到外面去教化众生,赶紧去建道场,收徒弟,不知不觉当中就造了许多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将来堕落那也是糊里糊涂堕落了。这都是离开善知识太早,在佛法上修学,基础没有打稳,不够深厚,所以才犯毛病。离开善友之后,几乎不但是在生活方面,修持方面都随顺自己的烦恼,那怎么能有成就?住持一方,贪瞋痴慢都起来了,信徒多了,供养多了,贪心起来;看到别人胜过自己,瞋恚嫉妒心起来了。不但对於佛理不明,对於世间人情世故之理也不明,愚痴!我们想想这桩事情,你说多么困难。这些人能不能回头?回头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回头,大多数都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不肯回头;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他既得的名闻利养。哪里晓得这名闻利养害人?名闻利养就叫你堕落。所以不常常亲近善知识,不行!

今天善知识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读经。过去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亲近善知识怎样亲近法,他是教我亲近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每天读大师的《文钞》,思惟体会他的教诲,依教奉行,那就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说到就做到。李老师当年劝导我,那个苦心密意真的不容易体会,我们修学的时间愈长,年龄愈大,慢慢的体会到了,最重要的是向善知识学习。印光大师,末法时期的出家人。尤其是在现代浊恶到了极处,最严重的浊恶是心理的浊恶,我们心理的污染这才是严重的事情。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染污世间的尘缘,被名利污染了、被私欲污染了,正知正见没有了,正解正行那就更难,所以他怎么不造业?我能有一点体会,所以在十几年前,说这个话至少有十五年。十五年前,香港洗尘法师到台北来看我,他年岁比我大,是佛门的大德长者,我跟他建议,希望他带领我们学释迦牟尼佛。能够找到五、六个人,在佛法里面讲四个人就是一个僧团,能够有四、五个志同道合,真正想学佛的人,你老人家带头,我参加,我们住小帐篷,我们托钵。时间就多了,这些时间拿来干什么?用在研究讨论经教。一个人讲经,三个人听经,听完之后研究讨论,互相轮流讲,天天干这个工作。不研习教理的时候,就念佛。我说我们今天树下一宿,我们的身体体力比不上从前的人,但是现在有帐篷,很轻巧的帐篷,一个帐棚可以使用两、三年。晚上我们找个树下,帐篷搭起来,躺著睡也行,坐著睡也行,都可以。这个样子,佛教才能够复兴。当年释迦牟尼佛领著五比丘,六个人在鹿野苑创教;我们今天有五、六个人,在大树底下,也能把佛教复兴起来。我这个念头很久了,缘不成熟。

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学生当中确实有很好的,有真有道心的,我劝导他们,你们肯干我做护法,外缘我成就你们,一定要这样做法。盖道场、盖庙不是出家人的事情,谁的事情?在家人的事情。这个道场是你们在家同修建的,在家同修建道场是正确的,礼请法师到这边来讲经说法。可是法师到道场里面来,一接受供养又退转,又回去了,道心就没有了。所以诸位同修你们自己要是会看,到中国大陆从前这些寺庙庵堂里面,你们去看,看什么?看住持住的地方,很小的房子,方丈。方丈是什么?一丈,四方一丈。为什么道场盖得富丽堂皇,出家人住那么一点大地方?让他不起贪心,他住这个房间跟住茅蓬一样。道场是为弘法利生用的,是为讲经说法大众共修用的,绝不是自己享受的。所以自己住的是很小的小房子,不起贪心,绝不会有个念头「这个道场是我的」,那就完了。所有一切的设施作为,都是帮助我们断贪瞋痴,断烦恼的。现代人,实在讲我们居住的环境不如从前。不要说别的,呼吸的空气,现在的空气污染了,从前的空气清新,不一样。所以外面的环境也影响我们身体,何况现在的传染病比过去增加很多,所以住帐篷时间短可以,露营几天没有问题,时间长了恐怕就出问题。我过去作学生的时代,我住过半年的帐篷,那个生活也很自在。所以我就给我们的学生想到,你们真正肯发心,真正想学释迦牟尼佛,我送给你们高级帐篷,高级帐篷是蒙古包,那是高级帐篷,那个可以御寒,一个人一个小帐篷。还是过托钵的生活,不要以为托钵恐怕托不到,不可能,你要真的托钵,每个人都喜欢供养你,每天只托一钵饭。心定下来了,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人我,没有是非,没有牵挂,我们消耗的能量就少了,一天一餐足够了。诸位要晓得,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妄想少了消耗量就少了。你说吃一餐多省事,你多出许许多多的时间可以用功办道。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托钵是为别人讲经说法,劝别人修行,自行化他。众生以一钵饭供养我们是财布施,我们说法教导他们是法布施,这一钵饭不是白受供养,我们彼此供养,他对我们财供养,我们对他们法供养。

我们初学离不开经论,经论不必多,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面教导我们,宁可一门有修有证,不可以学得太多太杂变成无修无证,那就错了。我们常常听古德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证入,一切法门都入了。《华严》说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但佛法你通达,世间法也通达了,为什么?世法跟佛法是一个法,不是两个法,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叫世法?为什么叫佛法?觉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所以佛法是觉悟了的法,没有觉悟就叫世间法。世间是什么?世间有障碍,觉悟了就没有障碍。世是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间就是讲十方、讲空间。时间、空间都有障碍,不觉!觉了之后,没有障碍。法哪里分什么佛法、世间法?不分的,觉迷。觉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没有觉悟,哪一法是佛法?佛也不是,菩萨也不是,经典也不是,没觉!世法跟佛法的区别就是在觉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觉了才真正可贵,觉了才有真实的受用,觉了得大自在。佛给我们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为什么觉悟之后会有这么圆满?佛给我们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明心见性之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无非是自己性德的流露。自己性德流露,哪里会有障碍?哪里会有不通?我们要明心见性,走一个门路,一部经、一个法门,锲而不舍,长时间的薰修,你这一门就通了。一门通了就见性,见性就门门都通。

释迦牟尼佛,诸位知道,讲经三百余会。这个会,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单元,大单元。三百多个大单元,说法四十九年那是讲时间,他没有教材、没有预备、没有书本,老师没有,学生也没有;说老实话,学生连记笔记都没有,学生听了之后他就有受用。古德教我们读经,要「随文入观」,随著这个文字,我们的观念就变了,想法看法就变了,你就得受用。从前是什么?错误的想法看法,这一读佛经,随著佛经把我们错误纠正,这叫随文作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想到世尊当年在世的教学,学生是随语契入,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话就觉悟,就入境界。所以佛对大家开示,学生听了开示就悟入,真觉悟了,听懂了,听明白了,觉悟了。觉悟之后,境界马上就换过来,入佛境界。这样的教学,你说老师他怎么不欢喜?於是所谓「学不厌,教不倦」,我们才能体会到一点意思。这两句话,我想诸位都听过、都念过,但是意思体会不到,必须契入才会懂得意思,是世出世间大圣教学的状况。他们学习的庄严,这六个字描写得淋漓尽致,学的人没有厌倦,教的人不疲倦、欢喜,欢喜的是学生听了之后就悟、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味道,特别是在《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是代表学生,学不厌;善友是代表老师,非常高兴的教导他,尽心尽力的传授他,不倦。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境界,没有体会到这个境界,这六个字我们会读、会说,味道体会不到、尝不到。这在古时候,世尊僧团里面,我们体会到了,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孔老夫子教学讲席当中,我们看到、体会到了。历代祖师大德们,他们学到了,他们入这个法味之中,得真实的乐趣,真正是离苦得乐。我们今天学习懈怠懒散,什么原因?味道没尝到。请你吃饭,囫囵吞枣,很快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我们今天干的是这个,味道不知道。人家是细嚼慢咽,他那个滋味完全尝到,我们没尝到,这也难怪!所以经教要天天研习,天天讲解,不可能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就学会了,那是菩萨再来的,不是凡夫。

我给你们诸位讲这些大乘经论非常快乐,我不讲经论的时候我天天在读,很细心的在读经,在看祖师的注解,看他们的体会,看看他们学习所悟入的境界。我们能看到,我们也契入了;我们没有契入,看不到。所以读经、读祖师的注疏,那个乐趣,世间找不到的。我每天晚上读经都读得很晚,舍不得放下,年岁大了,时间愈来愈少,精力也愈来愈不如以前,再不努力、再不多看一点,以后没有时间了,所以对於时间就非常珍惜。所读的、所学的,在生活上是大受用。昨天我跟诸位说过,昨天讲「普净一切众生」,点点滴滴都是自己所修所学的圆圆满满都表现在外头。我们心要清净,心有主宰,你就能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古人有所谓「静里干坤大」,为什么?真的,人一清净,这个时空界限突破了。换句话说,你的生活圈子大了,其大无碍,那是诸佛如来所证的。我们要不断扩大我们生活领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生活领域,跟诸佛如来几乎是相等的,经典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里注得很简单、注得很好,他说「普化等者」,这里讲三桩事情,普化、常现、无尽藏,讲三桩事情。普就没有偏,圆满的、平等的,这叫普,从空间上讲;常是从时间上讲,没有间断。如来藏是什么?清凉讲得好,「示其真乐」。这个示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示给他,一个是表演给他看。真乐!那就是无尽藏。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我们要清楚、要明了,那些教材是随手拈来的,为什么?时间、空间、真乐都是自然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诸佛菩萨赐给我们?不是;统统是本有的,统统是现成的,毛病就是我们现在迷失了,不知道。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觉悟,他们明了了,随处皆是。禅宗里面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拈来即是,这就是无尽藏。藏是宝藏,宝藏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在哪里?无处不是,可惜你不认识。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帮助我们认识,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明了,於是我们就得受用。

李老师教我,李老师对我非常爱护、非常照顾,所以我感恩。他对我的爱护照顾,别人看不出来,我清楚、我知道,他也知道,我们彼此有个默契。他教我学印祖,印祖的一生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一生,这十六个字他做到,完全表演在生活上。他的一部《文钞》,一生的教诲,也不离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总纲领。他对出家人的教诲,给出家人做的示范,三桩事情:第一个不作住持,第二个不收出家徒弟,第三个不传戒。他为什么这样示现?我们要很冷静去想想,这三桩事情在今天这个时代,佛菩萨来都做不圆满。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表智慧,他告诉我们,为我们示现,是智慧的教诲。为什么不作住持?他自己不作住持,请别人当住持。印光大师一生自己没有建道场,人家供养他道场,他请别人当住持,他不要作住持。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住持不好当,住持是护法的,住持是照顾大众、帮助大众、成就大众,牺牲自己,成就别人。如果不是这样做法,这个住持就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果报必定是堕落。正是谚语里面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有道理。

在隋唐的时代,智者大师他作住持。天台山,大家都晓得,智者大师往生,徒众问他老人家: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他答覆说:我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往生的地位不高。为什么?因为领众操心,对於自己修行妨碍,五品位往生;如果不领众,那品位就高得多了。这就告诉我们,领众的人、护法服务的人,是舍己为人。可是舍己为人要有个底限,底限是什么?决定往生,自己真有这个把握;下下品往生都行,决定得往生,他底限在这里。如果底限还在三途六道,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别人往生,你堕地狱,成什么话?这不成话。所以护法,作住持、当家,自己修行有个底限,印光大师作斯示现,你自己没有把握往生,就不能干这桩事情。何况现在这个道场复杂,很难管理,从前人心纯厚善良,劝他他听,今天人心不一样了,劝他他不听,不但不听,他还要跟你作对,还要结下冤仇;你不想跟人家结冤仇,你就得随顺,随顺那你就造无量无边罪业。所以我们想想,这个事情,真的不是好事情。这是为什么不作住持,真的是不敢。

第二个,为什么不收出家徒弟?收出家徒弟,你就有责任要教导他出离三界、往生净土,你要是做不到,你对不起他。如果你放纵他,他不听教诲,在佛门里造无量无边罪业,将来堕阿鼻地狱,岂不是你成全他的吗?你不给他剃度,他怎么会造作罪业?你给他剃度,剃度之后又不教,让他造这个重罪,你要负因果责任。佛法跟世法同样道理,世法里头父母生育子女,你要好好教导他,《三字经》里头都说「养不教,父之过」;母亲也有过,不要说父之过、母亲没有过。有很多人给我讲,推得干干净净;「教不严,师之惰」,老师、父亲的事情,我们作母亲没事情;错了,父母都有责任。世法佛法是一样,你养子女你要对得起子女,你要认真好好的去教导他;佛法里面,你要给他剃度,收他做出家弟子,你要帮助他成佛,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转迷成悟,帮助他转凡成圣。你要做不到,或者是你有能力想做,看看学生不听,不肯接受,那就不能剃度。

古时候出家跟现在环境是不一样,古时候出家先要经过考试,国家考试。因为从前在帝王时代,中国的帝王都信佛,都皈依三宝,看到出家人都称师父。皇帝看到出家人称师父,先要问你有没有资格做我师父?所以没有出家之前考试,考试是什么?你的德行、你的学问确实可以做我的师父,才准许你出家。出家给你文凭,那个文凭是度牒。你拿到这个度牒,你去找有缘的道场,有缘的法师;你跟法师很契机,这个道场大众很欢喜,这个师父就问你:你想出家很好,有没有度牒?有度牒才可以给你剃度,没有度牒不能剃度,剃度是犯法的。所以拿到度牒之后想出家,各个道场去看看、去参学,哪个地方有缘多住几天,通常大概总得要住上一年、两年,有的要住上三年,才给你剃度。为什么?观察了解清楚,你是真心学道,真肯学、真好学,给你剃度,不是随便就出家了。这个制度是前清顺治皇帝废除的,出家度牒制度、考试制度废除了。如果在从前那个制度之下,我们想出家,恐怕都不够资格。这个制度废除之后,出家容易了,任何一个人想出家,找个法师都可以剃度,所以我们佛门的素质一落千丈。佛教今天衰到这种制度,衰到这个样子,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对顺治皇帝这个做法有很严厉的批评,而且批评多次。顺治在当年的做法是个好事,那么多好心出家,为什么要拦阻他;但是他不晓得后果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出家人在社会上没地位,一般人根本瞧不起,什么原因?都认为你在社会上走投无路了,你才出家。在从前出家不是的,从前出家,上至帝王,下至地方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尊敬的。所以平民百姓看到出家人真的是老师,有尊严,普遍得到社会大众尊敬。出家人犯过失,不能用法律来制裁,用佛家的戒律来制裁,不用法律,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尊重。

所以说印光大师不收出家徒弟给我们看,用意很深,几个人能体会得到?你们这一些出家人跟著我出家了,其实不是我剃度的,你们都知道馆长剃度的,馆长成就你们出家。如果你要是跟我的话,我一个都不会剃度,你们的法名馆长取的,不是我取的。她建立道场,收你们这么多年轻的法师,我帮助她教导。教,你们要听才管用,你们要不听,那我也没有办法。尤其是现代这个时代,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思想自由,那还有什么法子?没法子好说了。我们只有在旁边劝劝而已。你能听懂、能接受,你自己得利益;你听不懂,不能接受,谁都帮不上忙。印祖的示现,甚深的义趣,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懂得。第三,他老人家为什么不传戒,不作传戒师?古德说,受戒容易,持戒难。你帮这个人受了戒,他要不能持戒,造罪业又犯戒,双重罪过,岂不是你给他做增上缘的吗?所以印光大师一生只传三皈五戒,其他的他不传、不参与,任何传戒法会他不参与。三皈五戒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个他讲。劝人受三皈,都不劝人受五戒,五戒是你自己发心的。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学印祖,他是印祖的学生,他教我,所以我们一生只收学生,不收徒弟,这个做法可以避免许许多多的过失。我们要懂得,佛祖示现教化的深义。

『宝峰月天王』在此地给我们示现的,就这两桩事情。这两桩事情就是如来家业:一个教化众生,一个是常现前,常现前是示现。这一句里面,实际上就是说,应以什么身分教化众生就示现什么身分,所谓是随类化身,应机说法,身分没有一定,说法也没有一定,无有定法可说。可是他有个原则,所示现的、所教导的绝不离无尽藏,这是个原则。无尽藏是什么?离苦得乐,一定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果必有因,所以要帮助人认识因果,帮助人明了因果。这就是觉悟众生,让他有这个觉悟,有这个智慧。然后再劝导他断恶修善,不但恶业不能做,恶念都不能生。起心动一个恶念都有果报,果报不一定在这一生,也许在来生,也许在后世,佛家讲因果通三世,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决定有报应的。动一个念头都有报应,何况你还有行为,这还得了吗?

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起心动念他自然会收敛、自然会约束,於是他的心行离三途六道愈离愈远,逐渐逐渐他可以脱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恶意、恶念、恶行,他跟三途六道结合在一起,决定不能够脱离,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我们真正觉悟了,真正明白了,从内心里面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这个世间决定没有丝毫贪恋,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不放在心上,一心一意只求出离。我们的身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缘分,只许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修学其他的法门很难成就,这是一句实话。别人修什么法门,我们不是佛菩萨,不知道他的根机,他能不能成就我们不晓得,我们只有随喜赞叹而已。他可以学,我想想我没有能力学,我们对他的法门唯有赞叹,对他的选择也唯有赞叹。他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强,他可以修学其他法门,我想想我不行,不如他,比不上他。老实念佛,我们决定得度。所以在这个世间,我们好好的遵守佛的教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在随缘,一丝毫不强求,我们这一生决定会有成就。要想成就,记住!善友决定不能离开。

现在科技发达,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方便,我们每一场学习都从网路上传播。台湾张德声居士告诉我,他的估计,在全世界看我们网路,至少已经超过一百万人。所以我们每一场的讲演,面对著我们看不见的那些同修,在网路电脑萤光幕上看的,在电视频道上看的,人数很多很多。他是特别提醒我,说法要顾到全体大众,不能只顾现场,特别提醒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