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0讲)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30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长行第七句看起:

【普游不动光天子。得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一个提示,文字虽然不多,意思很明显,「以佛智风,持大悲月,使明见正觉,离苦清凉」。菩萨的德号意思很深,『普游不动光』,「普游」是说菩萨教化众生,十方世界众生有感,佛就现身,像平常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楞严经》里面我们所读到的,菩萨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是普游的意思。凡夫普游,心是散乱的,没有智慧。菩萨虽然是现身说法,同时现无量无边身,接触无量无边的境界,他的长处就是不动。「不动」是定,「光」是慧,他没有失去定慧,定慧做主宰。戒定慧三学,我们在这里都看到了。普游是戒学,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所谓是善缘逆缘、顺境逆境,他都能够相处,这就是戒学。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适应,所以随缘而不攀缘。持戒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随缘,这是持戒达到最高的,样样都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随喜就是戒律达到最高的境界,功德就是不失定慧,他的心如如不动,他的慧清净明了。

下面说他的得法,『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能持」是他自己的功夫,自行;「普现十方」是利他,化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以佛智风」,什么是佛?这个字是个关键,我们必须要认清楚,「佛」是自性,佛是性德。绝对不是说菩萨要依释迦牟尼佛,是依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依阿弥陀佛的智慧,依诸佛的智慧,那就错了,那还是依靠别人,不是你自己的真智慧。初学的菩萨一定要依佛,不是此地讲的境界。此地讲的境界,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完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理体是法身,自性本具的智慧是报身,自性本具的能力是应化身,三身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都是为一切众生造福的。服务跟造福事相非常复杂,无量无边,我们现在讲服务的科目无量无边,但是服务的总纲领、总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破迷开悟。无论是哪个项目,无论是什么方式,总而言之,都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叫佛法,如果不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就不是佛法,佛法跟世法差别就在此地。世法目的不是教众生开悟,佛法是教众生开悟。开悟要有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真实的智慧,这叫佛智。风是比喻,风是动的,不是静的,就是说以智慧服务叫智风。你有智慧,你自己藏在深山里面,不出去,不帮助别人,那有智,风没有了,所以要懂得这个风的意思。特别是夏天,清凉的风,人接受的时候感觉得非常舒畅。这是诸佛菩萨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智慧之风,现在人讲磁场,那个磁场不一样,中国人讲风气,这风气就不相同,高度的智慧。

「持大悲月」,月是比喻,月是比喻清凉。这一段都是月天子,清凉的意思。日光太热,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之下,人感觉到不舒服,但是月光之下清凉。什么是月?此地月不是真的月亮,比喻大悲心是月亮,持大悲月。有智慧,有高度智慧又有慈悲心,悲月就是慈悲心,这样才能帮助社会,才能帮助众生。下面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纲领,纲目就太多了,那个不用细说,说的是纲领,「明见正觉」,帮助众生开悟,底下一个是离苦得乐。所以菩萨看到众生享乐,欢喜,决定不嫉妒;菩萨看到众生受苦,慈悲心就现前;欢喜众生开悟,欢喜众生得乐。换句话说,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今天讲是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这些境界当中,你有高度的智慧,你有真实的慈悲,帮助别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是帮助人觉悟的。但是一切众生迷在理上,迷在事上,有种种不同。事相上的差别无量无边,所以佛开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量烦恼。烦恼是迷而不觉,智慧是觉而不迷。所以菩萨应机说法,因时、因地、因人、因物,方法手段就太多太多了,这些全叫枝枝叶叶,虽是枝叶,任何一个枝叶都能够通达到根本。我们学佛难在哪里?难在执著这个枝叶不肯再去寻根,所以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你得的智慧,小智慧;你所悟的,一点点。像一棵大树一样,我们闻法是一片叶,深入研究,再一深入的时候,研究有几个枝,你把枝找到了;这一个枝里头有几片叶,晓得我们这几片叶是同一个根。但是这个枝跟那个枝还有差别,还要打架;功夫再深入的时候,从这个枝又找到一个大枝,原来这几个小枝还是一个同根。最深入、最彻底的是找到根了,原来晓得整个大树是一桩事情,所谓是一个身,一个生命共同体。那个根是什么?根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根。这个根就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大方广」,大方广都明白了,这个人就圆满成佛,证得圆教的佛果。

我们今天难,佛在经上常讲深解义趣,我们解得很浅,而且还有一个大毛病,得少为足,到这个地方,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已经圆满成就,这个事情就难了。所以佛给修学大乘的人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金刚经》《金刚经》的标准是什么?破四相,破四见。经一开端,佛就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不是真菩萨,真菩萨决定离四相。声闻、缘觉,我相离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离。这四相配二执来说,我相就是我执,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三条是法执。佛在经上常讲,小乘人我执虽然破了,法执犹存。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我们讲得更白,大家更好懂,执著放下了,但是还有分别。执著是我执、我相,分别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属於分别。你分别没放下,出不了十法界;我执没有放下,很可怜,出不了六道轮回。放下我,六道轮回出去了,外面还有一层十法界,必须把分别也放下,你才超越十法界。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见正觉,这个正觉是菩萨正觉,不是二乘的。此地讲的正觉是正等正觉,不可以看作正觉,因为正觉是小乘,《华严经》是大乘,是正等正觉。他的经文四个字一句,整整齐齐,所以他不写明见正等正觉,但是我们一看,意思完全明了,此地的正觉是正等正觉,圆教初住菩萨所证得的。

「离苦清凉」,这个苦是十法界,不仅是六道,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天台大师判教,判他们是六即佛里面的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是相似位。出了十法界之后,这叫分证位,真的不是假的,那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个时候才离苦清凉。所以离苦清凉,名正言顺是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里头没有,这是《华严经》,华严的境界。这些月天子,我们从这里看,岂不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吗?没有凡夫。我们要学,实在讲,读《华严》,一部《华严经》念完了,自己应该成佛。跟著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提升,读一卷就提升一层,读一遍又提升一层,念上个几年,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古大德教给我们随文入观,重点在入,随著经文我们要契入。契入,用现在话来说,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行为,这真修行。否则的话,我们念不叫白念了。念了以后,我们心里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转迷成悟、转凡成圣。佛法常讲教化,佛教了我们,我们心里就起了变化。苦是指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要不离,没有办法觉,烦恼障碍了我们的觉性,烦恼障碍了我们的悟缘,我们觉悟的机缘被烦恼障碍住了,所以一定要断烦恼,要改自己的毛病,要改自己的习气,把我们性德里面的障碍断掉。功德就是清凉,清凉自在。这是说的法身大士,他们随类化身,无时无处不现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之感从来没有间断过,众生太多了,我们心里遇到困难,心里会想到佛,念一声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立刻就有感应,感应很快,感应也很明显;但是还是怪我们自己,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定,我们的念不一,第一个念头念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又想别的事情了。所以诸佛菩萨虽然有应,我们还没有发现,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妄念又起来了,这是我们学习的毛病,大毛病。我们还常常怪佛菩萨不灵,佛家讲有求必应,我求都没有感应,怨天尤人,不知道这个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

实在说,我们的真正毛病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亲近善知识,不知道亲近善友,这才是我们一生空过的第一个因素。古时候,虽然在物质生活比我们现在艰难、缺乏,可是成就的人很多。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伦理道德理念失掉了,没有了,不懂得怎样亲近善知识,不懂得怎样去学习。没有人教,教了也不肯接受。但是佛菩萨非常慈悲,还是不停不断的在示现,可是我们就是看不出来。希望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能给我们有一些启示,我们通过《华严经》的学习,逐渐能够看出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大乘经里面常说的六尘说法,你能够发现,你就入境界,你没有发现,你没入这个境界,这是要细心,契入不是容易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解与行要相应。我知道一些我就把这些做到,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跟行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离开这个原则。如果偏重在一边,永远不能成就;无论是偏重在解门,或者偏重在行门,都不能成就。一定要解行相应,解行互相辅助,这才叫精进。我们自己要怎样能契入这个境界?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初发心勉强,一切诸佛如来一点都没有例外的,开始发心勉强,强迫自己,勉励自己去做、去学习,逐渐逐渐养成习惯。古德所谓把生处转变成熟处,熟处把它变成生处,熟是什么?我们的习惯、习性,这个习性是不好的习性,完全与性德相违背。这个习性无量劫来已经养成,在这一生当中从小也没人教,养成许许多多的坏习惯,这坏习惯变得很熟,不知不觉他就犯了,不是有意的,无意当中这恶习气现行。自己很想改,改不掉,熟了。佛陀教给我们诸佛菩萨的习惯,这是好习惯,完全与自性相应,我们听了非常生疏。

佛菩萨无论现什么样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归纳起来不外乎六条原则,佛经里面称为六度,六波罗蜜,那就是他应化的规范。这六条诸位都很熟悉,但是意思不懂。什么叫布施?大家认为布施就是捐一点钱给寺庙,错了,完全错了。布施是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布施。以财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是财布施;以我们的体力、劳力,今天我们讲做义工,这个还是财布施,叫内财布施。做义工在哪里做?到寺庙里面来做,你这个圈子很小,你得的福报也很小;应当没有界限、没有分别,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作义工。我在前几天访问锡克教,锡克教里面有两个同修,一个是老太太,一个老先生来跟我说:你们佛教居士林工作很多。我说:是!是很多。我们去做义工好不好?我说:欢迎。你看看人家不分宗教,他是锡克教,他愿意到我们佛教来做义工,我们肯不肯到他们宗教做义工?由此可知,他们已经突破了宗教的界限。所以社会各个层面,哪个地方需要帮助的,我们都去帮助他,这叫修布施波罗蜜。我们今天佛教徒很执著,起心动念是我的利益,纵然修布施,不能叫波罗蜜,那个不是菩萨法。菩萨布施的时候没有为自己的,为众生的,众生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绝对不是为我。我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众生服务的,不是众生替我服务,我替他服务的,他需要什么,我们帮助他什么。

所以三类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面法布施为主。法在哪里?法就在财里面,就在无畏里头,三个合成一个,一体,以法为重,法是教他。他不肯布施,不热心服务,我们热心服务,那就是教他,做榜样给他看,做样子给他看,那就是法布施。为众生、为社会服务,义务的,不求代价的,不求酬劳的,那就是波罗蜜。如果说布施谈条件,有报酬的,那就不是了,那是商业行为,那就不叫布施。为众生服务,要守法,要懂规矩,要知道先后次第,这就叫持戒波罗蜜,才能把这桩事情做好,做得很圆满。不论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按部就班的来,事情做圆满,这是忍辱波罗蜜。菩萨六度万行都落实在一桩事情,点点滴滴无一不具足六度万行,这叫行菩萨道,我们几个人会?几个人懂得这个意思?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学哪个宗派,都是行菩萨道,是不是真做了?真菩萨就跟弥勒菩萨一样,欢欢喜喜,满面笑容,清净自在,法喜充满,那是真的菩萨。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个人叫菩萨,热心为大众服务,这是智慧慈悲落实。每一个法门圆圆满满具足一切法门,《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只是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说出这个法门,是从这一面、这一项工作、这一点,你能看他融合无量无边法门。

比佛教更古老的是婆罗门教,现在我们称它作印度教,它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宗教里头这是最古老的。他们没有经典,但是他们接受圣贤的教诲,印度的两大史诗,《奥义书》是他们重要修学的依据。可是《奥义书》,我们翻开来第一篇,是他的和平祈祷词。他的祈祷词很简单,就像我们佛教讲的咒语一样,他前面是「唵」开头,后面三个和平:和平、和平、和平。和是和睦,平是平等,意思很深。第一个和平,我们人与人要和睦,要平等。第二个和平,人与万物要和睦,要平等。花草树木我们不能小看它,不能看不起它,一片树叶我们也要跟它和睦相处,它跟我是平等的。今天地球上这些人类不懂这个道理,都以为自己是大,自以为是,自己为宇宙中心,轻视别人,作践万物,所以地球生态环境被破坏了。谁破坏?人把它破坏了。所以地球上有洪水、有飓风、有地震、有火山,我们对它不好,它报复我们,不能和睦相处。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我们跟大自然、跟一切万物要和睦,要平等。第三个和平,是跟我们讲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处,也是平等的。这三个和平意思多深!真正懂得与一切和睦相处,与一切法平等的,这个人就成佛了。宗教典籍里面好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没有人去讲解,没有人去把它发扬光大,没有人把它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佛家教学三个方式,我们要懂得,所谓示转、劝转、作证转,也是三个是一体的。佛在经上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三个意思都在里面。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我们要把觉悟的行为表现出来。觉悟的行为就是六波罗蜜,穿衣吃饭,处理日常的事务,待人接物,全都在那里流露出来了。你这样叫人看,他看不懂,不要紧,慢慢来,很有耐心,时间久了自然他就发现。就如同金刚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这是释迦牟尼佛常随弟子,天天跟著释迦牟尼佛周边,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这一天忽然之间看出来了,看出释迦牟尼佛生活的苗头出来了,发起金刚般若这一会,原来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无上妙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举了一个例子,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每天这种日常生活。智慧不开就看不出来,智慧开了,原来一切诸佛奥妙的道理都在穿衣吃饭上面显示无遗,这才赞叹「希有世尊」。他一看出来,一说「希有世尊」,他也入了境界。如果不是,一般境界他决定看不出来;他看出来是他入境界了。赞叹佛,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的护念、付嘱,没有说一句话,就在日常生活表演之中为人演说。我们要细心,我们要能看得懂,然后我们自己就学会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念念行行都为社会、为众生服务,这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这个名号意思就是仁慈,仁慈就是代表服务,为众生服务;牟尼的意思是清净,自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说明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那才叫清净,叫牟尼。起心动念还有自己,牟尼就没有了,牟尼是宝,牟尼宝就没有了。一个人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著想,这个人牟尼宝现前了。那个宝是什么?自性,性德,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里头本具无量的德能,他都现前。牟尼是清净心,人人都有。释迦牟尼佛能表现在生活上,我们的牟尼宝黯然无光,被烦恼、被习气盖覆住了,不起作用;虽然有,不起作用。

诸佛如来看你是平等的,为什么?我有,你也有,所以佛心平等。凡夫心不平等,我有,你没有;你有的,我没有,不平等。不知道统统都有,只是有的人显出来,有的人不显,显的人心清净,心里没有障碍,显不出来是心不清净。佛在经上讲,凡夫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三种烦恼盖覆著你的自性,不是你没有,所以说你有障碍。障碍是你自己生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所以这个事情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帮你忙的还是你自己,你自己真的把这些障碍放下,性德就恢复了。我不再执著我,不再执著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的幸福。所以真正明白,真正省悟过来,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有没有人自己问一问自己,我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觉悟的人目标跟我们完全不相同,觉悟的人只为三桩事情:安定社会,和平世界,幸福众生;换句话说,唯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众生幸福。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布施供养,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来到这个世间目的就能够实现,就能兑现了。佛弟子要学佛,佛是觉悟的人,我们要学觉悟,要学佛陀生活的目标,要学佛陀生活的方式,要学佛陀生活之所为。如果说不会,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全都在《华严经》里面,所以《华严经》是圆满的教学,非常希有,不思议的经典。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八句:

【星宿王自在天子。得开示一切法如幻如虚空无相无自性解脱门。】

这位菩萨说的这个意思深了,清凉大师这一段注解也就费了事。菩萨『开示』就是现在讲的教学,开是开启,我们从比喻上说,大家容易懂,好像你做生意,你陈列许多商品,你今天开张,开大门,让大家好进来参观;敞开你的门市,让大家参观,这个意思叫开。门敞开了,顾客进来了,他不识货,看来看去不识货,你给他介绍,指示他,这叫「示」。他选不选购,那就是他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菩萨教化众生,老师教导学生,只能做到这两个字。学生能不能得受用,就好像顾客愿不愿意购买回去用,那个就叫「悟入」。悟是学的人明白了,豁然大悟,就开悟了。根性利的人,聪明人,佛在第一个阶段「开」,他就觉悟了,他一接触,他就明了了,这是根利的人。根钝的人不行,还一样一样给他讲解,一样一样介绍,慢慢他才搞懂了。所以悟有大小不同,时间有先后不同,我们求学最重要是要求个悟处。悟了以后要行,依教奉行,你才有个入处,真正体会到境界,契入了。那个悟是证果,这是做学生的事情。所以老师能开示,学生可贵的是要能悟入。

菩萨开示的是什么?『一切法』。在佛教有一本小册子,法相宗的,法相唯识宗入门第一个科目,《百法明门论》,此地这一句就是讲《百法明门论》。菩萨为了对初学教导方便起见,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法,所以一百法就是「一切法」,归纳为了教学方便起见。这一百法里面又分为五大类:心法,第二是心所法,第三个是心不相应行法,第四个是色法,第五个是无为法,分为这五类。这五类里面,此地讲的是,清凉讲一切法有二种,这大分:一个是所迷,一个是能迷,这是大分。所迷的是境界,能迷的是烦恼;所迷,十法界依正庄严;能迷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今天没有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对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一无所知。这个状况之下,必然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随顺自己能迷,愈迷愈深,麻烦就大了。迷了的人,你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想法错了,真的错了,完全错了,於是你的言语错了,你的行为错了。难怪《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佛菩萨说的一点都不错。什么人起心动念不是罪?不是罪就是慧,智慧。诸佛菩萨,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高度智慧,就是前面一段讲的「以佛智风,持大悲月」。觉悟的人才有,迷的人没有。迷的人是起惑造业,感得六道不如意的果报。纵然造作所谓善业,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在佛法里面讲不算是果报。小果是声闻,出了六道轮回才算是果报,你修学真的有成果了。六道里头哪有成果?三善道你得到,没有几天又沉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六道里头没有果,我们要认识清楚,那不开悟怎么行?

要开悟,必须放下。放下要练,我们一般凡夫的习气舍不得,要练习,练到舍得。能舍、敢舍、欢喜舍,你的智慧才会开,你要不在这上下功夫,你的智慧永远不会开。你虽有些小智慧,那是佛法讲的世智辩聪,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生死的问题,轮回的问题,你决定没有办法解决。能够解决生死轮回的,才算是真智慧;你还在六道里头,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再聪明,再有智慧,叫世智辩聪;佛法的世智辩聪跟真实智慧差别在此地。真实智慧是戒定慧的慧,古德常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是从戒定里面来的智慧,不是真智慧。戒是什么?如教修行。你看每一部经典到最后「依教奉行」,那就是戒。佛所讲的道理,我们明白了,我们相信了,我们要把佛所说的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使生活跟理论合而为一,这叫行,这个叫持戒。什么是定?我永远这样做下去,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会退心,绝对不会怀疑,这是定。你能这样做,逐渐逐渐事实真相你就完全明白了,慧就开了,这是戒定慧真正的意思。有了真实智慧,这问题解决了,也就是你生死自在了。清凉大师在此地说的「离苦清凉」,你真正离苦,你真正得清凉。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你怎么会不自在?你怎么不欢喜?对善人欢喜,对恶人也欢喜,顺境欢喜,逆境也欢喜,为什么?顺逆、善恶是世间人的分别执著,你已经没有了,你已经入了平等境界。平等境界就是佛境界,平等境界就叫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有分别,六道里头还带执著,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离苦清凉,自在安乐。我们要肯用功,我们确确实实是可以做得到的。

经文里面说『一切法如幻、如虚、无相、无自性』。我们就文字表面上来看,浅而言之,《金刚经》上给我们说的实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执著这个相是真有的,那你就错了。告诉你,只要你没有出十法界,相都是虚妄的。如果你证到一真法界,佛说话又变了,「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佛说的话都没错,我们听起来,佛说的话矛盾,怎么一会儿说虚妄,一会儿说实相?佛告诉你,真妄是一不是二。愈说愈糊涂,愈说愈莫名其妙,那是什么?高度智慧你才懂得,真妄的确不二。为什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现在用的心是个妄心,所以所有境界都是虚妄的。这个证明佛在经上常讲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又说「境随心转」,佛讲这些话的时候,你就真正懂得这个意思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随我们的念头转,我们念头是个妄念。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天到晚念头生灭不停,念头很复杂,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所以你接触到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虚妄的。等到什么时候,你把妄念统统舍掉了,妄想分别执著全部都放下了,你的真心现前了,真心没有念头,大乘经上常讲「真心离念」,那个念是妄念。没有妄念,那个时候你看到所有境界相是实相,「凡所有相,皆是实相」。绝对不是佛说法模棱两可,佛说法说两面的,不是的,佛讲的话才是事实真相。

一切虚妄,决定不能执著,假的;得到,没有欢喜心;失掉,一丝毫悲哀都没有;没有得失,你的心多自在,多清净,什么事情随缘。对於一切法千变万化这个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一生的受用,生活一切都不缺乏,从哪里来的?你命里有福。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来。命里怎么有的?修得的。所以财富,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富从你修财布施来的。愈布施愈多,想丢都丢不掉,这个地方丢掉了,过两天又来了,来的比以前还要多,就好像加利息一样。法布施,聪明智慧,智慧增长。无畏布施,健康长寿。你要懂得修因,你不晓得修因,哪来的果报?过去生中修过因,这一生中又肯修因,那你的福报永远享不尽,无论在什么环境里头,再艰难、再困苦,你还是有福报。没有福报的人,在最富裕的国家,还过贫穷生活。你看看美国,美国过贫穷生活的人有多少?靠救济生活的,讨饭生活的,美国有乞丐。你观光旅游常常遇到,美国人乞丐问你讨东西吃、问你要钱,这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为什么?没有修福,不懂得修福,没人教他修福,他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佛讲的这些道理,我们要相信,我们要做,要真干!

我自己本身就是最没有福报的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很慈悲,老师叫我修福,知道我没福报。前生大概也是讲经的法师,修慧不修福,所以有一点智慧。对於什么事情,老师一说一提,我就会懂得,我就能明了,但是生活非常艰苦。老师教我修布施,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教我从布施下手。李老师是更具体、更明白的教给我,要修财布施,要修法布施,要修无畏布施。我们真干,干了不错,愈来愈有福报。所以我的福报是这一生修的,老师教的,我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每个地方我老师的照片都挂著,在这边楼上,你们到客厅都看到。不是老师教,我们怎么懂得,怎么知道这样做法?所以现在物质生活一丝毫都不缺乏,太多了!多了怎么办?赶快布施,愈施愈多。讲经,这是法布施。常常怀念孤苦的老人,没有人照顾的儿童,这是无畏布施。我们看到人家的孤儿院、养老院,不管什么人办的,不管是哪个宗教办的,我都会帮助他。为什么?无畏布施,我们自己得健康长寿。许许多多人年岁大了,病痛看医生,医药费,很苦!为什么不把它统统布施掉?布施掉了,我有病。布施,你就没有病!为什么没有病?没有医药费。为什么不肯干?所以真懂得这个道理,真知道这个利益,我们肯做,也做给一些同学们看,做给社会大众看。你们不是都希望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吗?你照这个方法学,你就统统得到了。你不肯布施,那就没法子了。佛菩萨不会保佑,不会赐给你的,上帝主耶稣也不会赐给你的,一定要你自己修,他教你怎么修。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教你怎么去耕种,你自然就有收成。你自己不肯认真去做,天天在等待著奇迹发现,不可能的,没有奇迹!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