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八五讲)  2000/3/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85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龙众长行,第十句:

【普行大音龙王,得示现一切平等悦意无碍音解脱门。】

这个得法的意义非常之深长,我们现在读这个经文,立刻就会想到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很清楚。首先我们要留意『示现』,当然这是诸佛如来的示现,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不仅仅是说法,因为上面有「演音」,演是表演,音是音声。在过去,弘一大师他许多文字作品里面,落款都用「演音」,这两个字的意味深长。音有四义:第一个是「类多」,一切;第二个意思「普遍」,平等;第三个「称根」,悦意;第四个意思是「一音随类」,这叫无碍,也就是方便。所以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丰富,我们要怎样学习,更重要的怎样落实,不能叫我们所学的东西都落空了,那有什么意思?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所谓是所学非所用,这是佛法里面不许的。

世间人由於很少接触佛法,甚至於完全排斥而不接触,产生的误会就很多。譬如我们常常听到说,佛教是迷信,佛教忽略了现实,这些全是误会;佛教是智慧,绝不迷信,佛教的现实是世出世法里面都不能相比的,我们读大乘经这才明了。这里面告诉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第一个是种类的繁多,这一句我们会有很深的体会,这「一切」。不同的国土,我们把范围缩小,把整个法界缩小成一个地球来看,地球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类,每一个族类当中还又有很多族群。像我上一次到澳洲,我去访问土著,土著是一个族类,我到那里去一打听,才晓得土著里头有两百多个族群,而且许多族群都彼此不相往来,他们各有各的特殊文化,语言也不相同,像中国的方言一样。确确实实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有一生住在他自己那个地区,老死不相往来。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平静,物质生活虽然很艰苦,他们过得很幸福。重视伦理,重视家庭,确实我们在那里看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小朋友见到我们很有礼貌。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家教,传统的家教,没有接触到现代的文明;只怕一接触,立刻就被污染了。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接触能不污染,那是圣人再来,那决定不是凡夫。

「一切」里面,我们就晓得,事实真相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就是佛家所讲的「诸法实相」,要懂,要有很深刻的理解。我常常用我们人身做比喻,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多元的,多元一体。我们人的身体,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族群,这个现在人知道。细胞仔细一观察,它里面有分子、有原子、有电子,组合成一个细胞,它确实是个族群。许多细胞组成一个器官,器官就好像族类,大的族类;许许多多不同的器官,才组成一个人身。眼这个族类跟耳的族类不相同,耳这个族类跟鼻的族类又不相同。由此可知,多元是健康的,多元是随顺自然的法则;不喜欢多元,要一元;一元,命就没有了。我喜欢眼睛,耳、鼻统统都不要,单要眼睛,这人能活吗?多元能够合作,那就健康了。每一个发挥它的特长,大家合作,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舌尝第一,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在《华严》,在大乘经上看到,没有看到有第二的。然后再细细观察,像人一个身体上每一个细胞都第一,这身体哪能不健康?有一个细胞坏了,这个身体就不是圆满的健康,它就有缺陷。

现在人器官出了毛病,可以动外科手术把它割除,可是我们的法身理体,可没有办法割除的。要用什么方法?要用治疗的方法,让它恢复健康,决定不能割除;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细胞不能缺少。我们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哪有不爱人的道理?哪有不爱物的道理?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就好像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端是我们一个身体,他怎么不珍惜、不热爱?大慈大悲自自然然就流露了,没有一丝毫的勉强。大慈悲心不能现前,你对於佛法的修养程度不够,你到底学了多少,都表现在你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之间。你对於经教涉猎的深度广度,就在你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看你的心行。你用的是什么心?你表现的是什么行为?就知道你的学问浅深,你的根底厚薄,一目了然。古人所谓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浅的。

我们一定要肯定认识文化是多元的,一身是多元的,家是多元的,团体是多元的,社会国家是多元的,尽虚空、遍法界亦是多元的,这是我们首先要肯定,决定不能否定任何一个族群,不可以!对於有苦难的,有必须要帮助的,我们听到了、见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你所知所学的落实。你听到见到不能热衷的去帮助他,你的学、你的知没有成熟,半生不熟;如果真的是成熟了,这是自然的。佛家讲「法尔如是」,没有一丝毫勉强。

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这个人所知所学成熟了,一些有困难的人去找他,有求必应。但是他有智慧,他能辨别邪正、明白是非,是正法全心全力帮助你,邪法决定回避。所以这个要智慧,我们要成人之美,这就是帮助正法;绝不成人之恶,对於邪法我们要回避。我们不毁谤他,也不称赞他,见到我们有周到的礼节,「礼敬诸佛」,我们不赞叹,我们不帮助,这就是明辨是非。自己没有利害,他对社会有利害,对一切众生有利害,所以念念不是为自己著眼,是为社会、是为一切众生著想。他对於世道人心、对於社会大众有好处,我们全心全力帮助;没有好处,甚至於有害处,决定不可以帮凶;智愚就从这里辨别。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不利影响的,一些人附和去跟著他走,愚痴!有智慧的人,不是这样作法。所以第一个我们要肯定多元社会,这样才能够尊敬别人,敬爱别人。

第二个「平等」的意思:普遍。平等是非常重要,我们祈求世界和平,和是从事相上讲,平是从心地上讲,如果不能够平等看待一切众生,这个和就不真实,所谓是面和心不和,不是真和合。佛给我们讲的「六和敬」,这六条是教导我们怎样与大众相处。六和敬的第一条:「见和同解」,这一条是什么意思?这一条是平等,心和,心明理了。理事性相都通达明了,心才和。纵然别人跟我不和,我跟他还是和,没有受外面境界影响;为什么?理通达了。

这一桩事情全靠教学,我们不天天在学,我们怎么会知道?在学习当中,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境界逐步向上提升;我们对人、对事,所谓处事待人接物,天天感到有进步,今年比去年做得更好,这个月比上个月做得好,今天比昨天做得好,这个效果都是在学习当中得到的,人不学不知道!今天社会大众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根就是「失学」两个字,他没有学。这个学是圣贤之学,用现在人的话来说真理之学,圣贤是真理。这个学问让我们明了什么?让我们明了多元的,平等的。如何落实?等念冤亲。冤家对头跟自己亲爱的人,我们用心是平等的,这叫普遍。

平等心里面没有界限,所以这个心就大了。佛法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什么心?平等心。怎样才算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有分别就不平等,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用功,远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能够离妄想,正觉现前了;你能够离分别,平等现前了;你能够离执著,清净现前了。正觉、平等、清净是真心,是自性,这个心现前就是《华严经》上讲,你证得法身,这是法身,你证得佛果了;宗门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你什么时候成佛?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你就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诸位要知道,法身就是清净平等觉,就是正觉、平等、清净,就这个意思。

我们认真努力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可以到这个境界。善财童子在《华严》上表演给我们看,他表演的是一生圆满无上菩提,并不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这儿就止住,那是得少为足。他很了不起,不断的向上提升,勇猛精进,他证得圆满的果位,给我们做了个示范。在哪里修学?修行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修,五十三参是日常生活表演。佛说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人?我们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睁开眼睛,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就是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天天在见,不知道他是善知识。善财童子比我们高明,他知道,他见到顺境善人,向他学习,学人的长处,学人的善处;逆境恶人看到之后,自己好好的反省,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用这个方法成无上道,没有一个人不是自己的老师,没有一个人不是佛菩萨示现。善财童子眼睛里面,所看芸芸众生都是诸佛菩萨,诸佛如来示现的,全是教我一个人的。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那个恭敬心跟恭敬如来一样,为什么?他就是如来,成就普贤行,他是至诚恭敬对待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一切人事物,一个都不漏,所以他的礼敬是圆满的。

普贤的十愿合起来就是「孝敬」,圆满的孝敬。称赞,与性德、与善,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称赞;与社会大众没有利益,与自性不相应的,他不说话,决定没有毁谤。这就是《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他的心多好!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只有善念,没有恶念,这个人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你们同学见过许哲居士,李木源居士问她:你对於一切人好人、坏人怎么看法?她那个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她看到好的,记在心里面向他学习;看到坏的,她说:我就像看到马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一样,没有放在心上。你们在马路上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有没有把他记在心上?没有放在心上,过眼云烟,不落印象。她看到坏人坏事心里头不落印象,只落善的,只落好的,所以她一生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完全是善好的,决定没有丑恶。这是在我们的现前,人家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去检讨。

人家平等心现前,清净心现前,正觉心现前。正觉从哪里看?人家问她什么是宗教?你对於社会上许许多多宗教是怎么看法?她说,我看所有宗教一片光明,这是正觉心。她要求皈依三宝,不是我们劝她,我们没劝她、没有拉她,是她自动发心皈依的。不知道是什么人送她一本《认识佛教》,她读完之后非常有兴趣,她要发心皈依三宝。传授三皈,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为什么?她五戒圆满了。五戒十善都做得圆满,你说这个人的生活多幸福!多么美满!幸福美满是自己求的,佛法叫内学,从你内心里头求,不是从外头;从外面求,那是无尽的烦恼;所以佛教我们从内心去求,不要从外面求。佛法称内学、称内明,唯有从内学,才能转外面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许哲心清净则世界清净,我们看这个世界不清净,她看世界清净;我们生活在秽土,她生活在净土。诸位细细去观察、去体会,好好的学习。

第三个意思「悦意」,悦意是欢喜。《论语》头一句孔老夫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那个「说」就是佛家讲的法喜充满。经论里面常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欢喜心从哪里来的?「学而时习之」,我们真正学。习是什么?习是落实,你把你所学的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法喜充满。你所学的不能落实,学而不习之,你不习、不干,那你还是过你的苦恼日子,关键在此地。学不要多,学会一条就做一条。佛教我们布施,真干,真去布施,不怀疑。

新加坡这个地区有很多好榜样。许哲居士一生勤行六度,她虽然没有学过佛法,不懂什么叫六度,她六度全都做到了,一条都不缺,一生布施供养,她所得到的,佛家讲的真富贵。李木源居士修布施,团体里面居士林修布施,这是个团体。大家看到这个团体这么兴旺,为什么会兴旺?修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社会无论个人、团体,一有困难找到居士林,都会帮助你解决。三种布施都在做,认真努力的在做,它才会兴旺。不肯布施,心量那么小,悭贪放不下,你怎么会发达?不可能的事情。佛的功德究竟圆满,是佛这三种布施遍及虚空法界,所以他圆满,这是我们要学的。学习里面清凉大师提醒我们,悦意一定要能「称根」,在一般讲就是要契机。你要懂得接受布施的人,这个对象他喜欢什么,你的施予一定是他喜欢的,是他迫切需要的,他欢喜;如果你送给他的东西、给他的礼物,是他不喜欢的,是他讨厌的,那个欢喜心生不起来;所以一定要晓得观机。

佛法的教学,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世出世法,佛教人头一句话就是「布施」。我学佛亲近出家人,第一位就是章嘉大师,头一天跟他见面他就教我布施,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老人家如何落实?他就说「布施」两个字,最初方便。最初方便,一直到究竟圆满,还是布施,这是佛法。换句话说,不能够欢喜布施,不能够真诚布施,不能够很痛快的布施,你的佛法修学都不到家,功夫差得很远。你对佛法稍稍有心得,你一定欢欢喜喜去修布施,时时刻刻念念无间断。你见到人和颜爱语,对人笑笑,这布施,布施欢喜;你板著面孔对人,也是布施,布施厌恶。所以我们一切时、一切处,跟一切众生统统都是在结缘,不是结善缘,就是结恶缘。你一念叫人欢喜,结善缘;一念厌恶,跟人结了恶缘。你要广结善缘,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得到帮助的人多;你要结的恶缘,魔障多。障碍重重,从哪里来的?都是你自己结的缘,你能怪谁?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忘掉古圣先贤的教育。不但现前这一代没有了,像我这个年岁,只是沾一点边缘而已。我二十岁之前,那真是很浅薄的一点缘分,二十岁之后没有了;没有再听人讲过,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师长,没听说过了。现在完全没有了,如果讲这些话,人家笑你,你落伍了,不合时代了。是落伍了,没有加入他们行列,他们是什么行列?三恶道的行列;落伍也不错,没有落在三恶道里头。不合时代,什么时代?天下大乱的时代,无君无父的时代。我们要不清楚怎么行?面对著这些根机,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

我告诉出家、在家的同学们,今天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没有了,师生的关系也没有了,上下尊卑都没有了,这个社会不好处,太难了。我们学佛,佛教给我们高度智慧、高度艺术,我们从这里体会,怎么能跟大家处好?朋友,完全当作朋友看待。实实在在是朋友,父子是朋友,夫妻是朋友,师生是朋友,什么都是朋友,朋友大家是平起平坐,好商量。你要把自己位置抬高,看到别人在你之下,人家不服,你不自找苦恼,你事情办不通。好事也不行,他也不能接受。所以今天只有讲平等,更好的是把人家抬高一点,自己往下,那就更好,更能受到人欢迎;要想我们自己高一点,把人家压一点,人家不服,你什么事都不能办。今天是这个时代!

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时代变了,我们求学是跪在老师面前接受老师的教诲,我们是求来的;将来我们要把佛法送给别人,不能叫人家跪在我面前,做不到,要我跪在他的面前把佛法送给他,看他愿不愿意接受?时代不一样了,「识时务者,是为俊杰」,怎么可以无礼於人?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在佛法也是白学了。经典里面所讲的事提供我们做参考的,最重要的它的精神、它的原理原则,参考过去人的作法,面对今天大众的根性。我们要拿过去那个作法,拿到今天是行不通的,那真的叫落伍,不合时代了。今天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作法,那就是谦虚恭敬,自卑尊人,这才可以,能行得通。

前天道教一些道长们来参观居士林与净宗学会,本地李道长陪同他们来。其中有来自香港,有来自中国大陆,看到我们这个地方每天讲《太上感应篇》,他很感动,《太上感应篇》是他们的经。我们佛教讲道教的经,他欢喜赞叹,他别的东西不要,我们讲的《感应篇》,他带了好多套去。这叫什么?「称根悦意」。讲道教的经典不是我开头,我们知道开端的是印光大师。印祖当年在世的时候,清朝末年,定海知县,说知县就是清朝末年的,民国不叫知县,叫县长。定海知县请老法师去讲经弘法,老法师因为方言太重了,他是陕西人,言语不通,所以他就派人到定海去讲经。讲什么?也是讲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想想他没有选《感应篇》,他讲《阴骘文》《阴骘文》短,只有七百多字,《感应篇》《阴骘文》文字要长一倍,可能是时间上的关系。讲道教的,没有讲佛经。

从这个地方诸位就能体会到,佛教是多元文化,不一定要把佛的经典搬出来讲,哪一家的东西都可以,只要它的内容符合佛所说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我们常常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不离开这三个原则。《阴骘文》《感应篇》确确实实符合这个原则;这篇东西我们读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讲得多,大概占百分之九十,自净其意讲得少,它符合!如果里面有一篇、有一段、有一句,符合如来的法印,我们拿来讲,都是善法,都是佛法。

佛法教学目的我们都知道,第一个目的是教人「转恶为善」《感应篇》《阴骘文》确实做到这个,这是基础的目的,然后再向上提升「转迷为悟」,到最后提升到「转凡为圣」,不断向上提升。在修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懂得观机说法,所以无论哪一个宗教的经典,我们都可以弘扬,而且都应当弘扬,我们要突破这个框架,突破这个界限。印祖讲《了凡四训》,这儒家的,他没有界限。别人有界限,印光大师没有界限,他儒家东西讲,道家东西也讲。

历代祖师大德都没有门户之见,从哪里看出来?从经书注解里面看出来。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引用孔子的东西,引用道教的,引用先秦诸子百家的,这里头他都有,他哪有界限?他用这些学说思想来解释佛法,佛法跟诸子百家就融合成一体。只有那些不通的人,才有妄想分别执著,分自分他,自立门派,不能容人,心量窄小。心量愈小,堕落得就愈深,他的生活圈子愈小,愈苦愈可怜。地狱的心量,一个人都不能容,自私自利达到了极处;心量稍微扩大一点是饿鬼,再大一点是畜生。十法界也可以说,十法界的升沉是心量大小不一样所形成的。佛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学佛要从拓开心量做起。我们要懂得观机,要懂得一切人的喜爱,我们从这个地方布施供养,就达到殊胜的效果。

我教悟道法师到澳洲去弘法,不知道他现在自己的意愿怎么样?建道场,不要挂佛教的招牌,挂什么招牌?「多元文化中心」,这是真正佛法的道场,多元文化中心。那是个新地方,没有佛教,我去看了一看全是基督教,而且是基督教保守派的,所以我们在那里建道场,要用寺院庵堂这个名称,那一边人很难接受,看到很不舒服,我们换个招牌,「多元文化」,他们就喜欢了。弘法从哪里做起?学香积国的菩萨,用这个方法来广度众生;天天请他们吃饭,为社会服务,照顾低收入的人民。我们可以在那里开餐厅,「多元文化餐厅」,我教他用这一招;广度众生,服务社会,不赚钱,这个餐厅不赚钱为目的,服务大众,只收回成本。他们在外面其他馆子吃一餐饭要十块钱,到我这边来三块钱就可以了,将来你这边的法缘殊胜,门庭若市,低收入的人都到这边来了,用这个来度众生。讲经讲什么经?讲基督教的《新旧约》;讲这个,让他来听,他听听再到教堂里听听他牧师所讲的,跟我们比较,哪个讲得有道理,哪个讲得好听,将来不都来了?

印光大师能够教人讲道教的经典,这个例子一开,我们可以讲基督教的经典,可以讲天主教的经典。应以基督身而度化者,我们就现基督身,活的不是死的,广度一切众生。首先明白告诉大家,佛教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每一个信仰宗教的宗教徒,都会欢欢喜喜来接触佛法。为什么?这儿来接受教育;这个教育是智慧的教育,至善圆满的教育,这里面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你到这个地方来学习,接受教育,没有叛教,我们尊重你的信仰,尊重你的文化,尊重你们生活方式。以这个方法来推行「大方广佛华严」,佛法才真正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那叫度。「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式无量无边,没有一定的,方向目标只有一个: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是不变的方向目标,用什么手段来达到,全是正法,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是属於正法。这是我们在这个经末后五十三参所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所用的方法完全不相同;我们在此地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此地每一个人是代表一个族群,此地的十一位龙众是代表一个族类,每一个人是代表一个族群,代表一个修学法门,法门无量无边!

最后一个意思:「无碍」,无碍就是方便。如果你说只能说佛法,其他宗教经典不可以说,那就有碍了。佛法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怎么会有障碍?用心,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就无碍,这是用的真心。用妄心就有碍了,碍从哪里来的?妨碍自己名闻利养,妨碍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碍不就从这儿来的吗?你能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利,放下一切物质精神的享受,你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知道障碍从哪儿来的,它到底障碍什么。障碍都是因为你放不下,你才有障碍,你真正放下的时候障碍就不生了。

清凉在此地说,一音随类,所以说无碍。「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佛菩萨能做到,我们做不到。但是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要重视它的原理原则,把握著原理原则我们才能得真实受用。这一音是什么音?真诚的音。言语不通,心地真诚能感动对方,对方接触能生欢喜心。决没有虚伪,决定不存欺骗,一味真诚,一味慈悲,一味笑面迎人,去认真修布施供养,这是摄受众生重要的原则,诸佛菩萨做给我们看。

四摄里头第一个也是「布施」,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我在澳洲跟同学们的解释:请客送礼。跟人交往,人情就厚了,常常往来,常常沟通,所有一切的误会就能够消除,意见能够化解,才能和睦相处。「爱语」是关心、是慰问;「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利;「同事」,共同生活,互助合作,这同事。能够落实这四点,我们无论跟什么人交往,决定能得到善好的回应,什么样的意见、疑惑全都解除了,真正做到互相尊敬,相亲相爱,互助合作。

佛法是在我们身上落实,我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要做到。世间所有的宗教徒都能够了解自己的教义,都能够奉行经典里面所说的教诲,这个世界还是有救,还不至於到毁灭。如果我们只著重宗教的形式,不了解经论的内容,不能够落实经论里面的教诲,灾难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为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罪业,《地藏经》上讲的「无不是罪」。造作一切不善所感得的是苦报,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别的意思,回头是岸而已。从什么地方回头?从起心动念处回头,你的言行自然就善,自然就与道德相应,表现在外面知仁、达义、守礼,他自自然然表现的,这就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帮助一切众生解决苦难,尤其是在这个时代人心不安,我们劝导他给他说明,提供意见给他做参考,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法布施也在其中。多做好事,多帮助一些苦难之人。贫穷人生活艰苦,富贵人心里有恐惧;所以对富贵人,我们修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对穷苦的人,我们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都有,应机施教。这是「普行大音龙王」,名号的意思就很深,跟他修学的法门,他以这个法门自行化他,在这里得到圆满的成就,解脱是圆满的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