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一讲)  2002/1/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01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南方法喜菩萨赞颂第五首:

【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

这以下有三首偈,就是第五、第六、第七,是讲「体用无碍」。这一首前面两句清凉大师说,「约相无生现生」,后面两句是就性上讲,「无住而住」「无生为佛体」,清凉说为佛法体,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一句话很不好懂,这是佛在一切大乘经上常常叙说无生的道理。无生它能生,『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示」是示现,所以万有、有从哪里来的?有从无来的,无是能生。所以佛在这部经上给我们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就是讲的哲学里头所说的本体论。佛法论本体,无生是体,有生那是用,是大用,有体当然就有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能够体会得到无生而生,那所生的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生而无生。体是无生,相哪里会真有?这在理上讲不通,事实上也不可能。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森罗万象,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我们要懂。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现象,现象就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夫不晓得事实真相,执著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正如同我们作梦,作梦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梦,而作梦的时候以为都是真的,不知道在作梦,这种情形我们大家都有很丰富的经验。每个人都做过梦,都有这个经验,醒过来之后才知道是梦境,才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现在就如同在梦境当中一样,不知道是在作梦。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就好比他们这些人是知道自己在作梦,於是对於一切境界的感受就不相同了。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人,在梦中的感受有苦乐忧喜舍;自己知道自己在作梦,这五种感受都没有,所以叫正受,他那个正就正在此地,我们要晓得。因为他知道是虚幻的,所以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下面会说到。

事实真相一定要晓得,否则的话那就是迷,被那些虚幻的相迷了我们的心智,这是一切苦的根源。这个迷就是佛经里面常常讲的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然后这唯心所现的相就产生变化了。说老实话,不是外头境界相有变化,是你的意识把外面的真相看错,看到有偏差了,产生错觉,於是在你意识里面生起幻相。我们要问,事实的真相,在佛法里面讲是幻相、是阿赖耶的相分,现在这个相是唯心所现的,你能见唯心所现吗?唯心所现确实在你面前,你能不能见到?你不能见到,你所见到的是唯识所变出来的相分。法相唯识学里面这个讲起来是很繁琐,讲有本质相、有影像。我们九法界的凡夫,九界凡夫没有见性的,你见不到本质相,你所见的是影像。

这个话不好懂,我们用现在网路传播或者电视做比喻,本质相就好像讲经的现场,这是本质相。我们所见的从来没有见到过现场,所见的是电视上的画面、是网路上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一个转播站又传一个转播站,传了很多的转播站,我们看的是这个画面。这怎么说法?我们把这个画面的现场设定是阿赖耶的相分,八识每一个识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不但八个识都有四分,五十一个心所法也有这四分,心、心所都有这四分。这四分里面都有相分,相分的本质相诸位要记住,就是现场,是阿赖耶的相分。末那的相分是从阿赖耶传过来的,没有见到阿赖耶,它那个相跟阿赖耶的相分完全相同。就好像我们电视传播一样,从现场传播出来,这是第一个接收站;意识又会从末那识那里传过来,这第二个接收站。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眼识也有相分,耳识也有相分,前五识的相分从第六、第七这个转播站传过来,第三次传播了。相应的心所那就是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无数次转播,我们看到的相是这么个相。

现前我们观念当中这个境界是这个相,不是本质。什么人能见到本质?转阿赖耶识的人。通常在大乘教里面讲,什么人见到阿赖耶?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在现场,他见到现场了。这个现场是真的是假的?这个现场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没有相。真的现场的相是怎么来的?现代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他通过他们的观察,物质是什么?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这个说法很了不起,他跟佛经上讲的很接近。佛法里头告诉我们,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就是真如本性的震动。确确实实物质现象是一个波动的现象,刹那生灭。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哪有物质存在?这个境界只有佛跟大菩萨才透彻明了,所以人家心地干净,一丝不挂。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的「本来无一物」,真的,森罗万象在面前依旧是本来无一物。你不要以为:森罗万象这么多,哪里本来无一物?物这么多?你执著有一物,明了的人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

现象是什么?现象是「生灭同时」,你不会觉察出来,那要很深的定功才看到真相。你想想看,地前的菩萨都没有办法觉察到,登地了,从初地到七地,大概我们想像当中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八地才真见到。八地是不动了,无论在什么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圆满落实世尊的教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圆满的落实;不是落实几分之几,百分之百的落实,这是八地。一切法实实在在给你讲,《般若经》真的是千言万语,不断的提醒我们,「诸法无所有,诸法不可得,诸法毕竟空」,这是事实真相。这样看宇宙,这宇宙真相被你看破了。看破之相,你想想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为什么?毫无意义!毕竟空,第一义空。

《维摩经》通常也称为「小不思议经」《华严》「大不思议经」《维摩经》里面讲「不二」,什么不二?无生跟有生不二,不二就是一,法界叫一真。一真是法界的本相、真实相,怎样才能够证得?一心。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一心有浅深差别不同,一真的境界同样也有浅深、广狭不同。八地菩萨那个一心,深!不是普通的一心,所以他看到诸法实相。我们用功要在这些地方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微密观照。什么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诸法不生不灭,你就是菩萨摩诃萨,你不是普通菩萨。这个时候你的心地纯净纯善,这个时候你的心地才真正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实的!你心是什么样子?心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境界深广没有边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边际,要常作如是观。

初学的人常常在定中作观,我们讲打坐,坐中他有观。坐不是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他有观想。禅里头有观,那是智慧。深定,功夫深了不必坐,行住坐卧都在禅定当中,他的心如如不动,对外面六尘境界相,愈看愈清楚。这个看不是眼看,是观,六根都起观照,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修观的人、修禅的人,通常讲上上根性的人,为什么?如果是粗心大意、妄念纷飞,他观不成,他打坐坐在那里胡思乱想;如果不是胡思乱想,他就打瞌睡睡著了,他昏沉。不是落在掉举,就是落在昏沉,掉举就是妄念纷飞。这是修定的难处,你如何去克服?宗门里头克服的方法很多,我们修净土的人诸位要知道,净土还是禅,你不要认为净土不是禅,那你就错了。净土用什么方法来学禅?我们采取的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办法。

持名念佛也是作观,你看看我们净土三经里头,讲修行方法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十六种方法,持名念佛是第十六种,最后的那种方法。这个方法最方便,行住坐卧都没有妨碍,心里怎么样?心里只观佛,我们现在常常讲你心里只想佛。想跟观有什么差别?有差别,观用的是慧,想用的是情。你要用情,那就变成想;用智,就叫做观。事是一个事,用心不一样,想跟观差别在此地。要是在形相上讲,完全是一样的,在事上讲是一样的,一个是用智慧,一个是用情想。情跟智怎么分法?再说得明白一点,情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智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这个说法诸位容易懂。佛经里面的讲法,想里面有心意识,那是想;观里面,离心意识。经上这个讲法大家不太好懂,我的讲法好懂,其实我的讲法跟经上讲法没有两样。

「心」是阿赖耶,就是妄想;「意」是末那,就是执著;「识」是第六意识,就是分别。你想想看,换一个说法你就好懂了。离妄想分别执著叫观,这里头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那叫想,不能不搞清楚。我们把想当作观,那就错了。《十六观经》叫你观,你变成十六种想,实在讲也能往生,往生的品位不高;如果是观的话,往生品位高,观你能够看到实相。这个地方讲的体、相、作用,体是无生能生,体无生,能生现象。你把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来源,你看到了。你要用想,想不出来,怎么想?所以世间人没有办法了解诸法实相。原因是什么?他用想,他不是用观。

我们看今天许多科学家、哲学家,还有一些宗教学家,他们没有离开心意识,他们在研究、探讨、观察宇宙现象,一代传一代,传了多少代?今天科学技术已经有相当发展,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观察,还是找不到,宇宙的来源不晓得,都在猜测,生命的来源依旧是茫然不觉。这是什么原因?跟佛两个对比,方法错了,佛用观,他们用想。想能变现一切法,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众生都是想,从心想生。观能见实相,想只见妄相。我们要怎样才能够与观相应?跟诸位说,一相应一切相应。我们要想想,释迦牟尼佛是怎么修的?他如何与这个观相应?我们从这个人的身上去研究、去观察,他放下自私自利、他放下名闻利养、他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放下贪瞋痴慢。我们今天很想用智慧来观察,智慧透不出来,什么原因?被这些东西障碍住了。我们的心是妄心,妄心怎么能作观?

十六观当中,其他的观我们观不出来,最后这一条教你持名。持名真的把那个观降等,降到想,你不要想别的,天天想阿弥陀佛,念这句佛号,想阿弥陀佛,「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结果是阿弥陀佛被你想来了,极乐世界被你想来了,这是凡圣同居土。在一般佛法里面,凡圣同居土不希奇,我们现在住的就是凡圣同居土,有什么希奇?可是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我们这里不一样,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都不一样,它很特别。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四土不在一起,就是说不是一个境界。这个讲法诸位要是听不懂,我再用个比喻,四土是四个不同的频道。好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按一个频道一个画面出来,那三个频道跟这个不同频道,你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电视很特别,一个按键按下去,四个频道画面全出来了,这不可思议。古大德常常给我们讲,四土「一生一切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等於同时生有余土、生实报土、生寂光土。十方世界没有,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

法门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有这个能力变现这个净土,也就是常讲的「没有想到」,被阿弥陀佛他想到了,他想到他变现出来了。一尊佛想到变现,就是一切佛的变现;一切佛要不要再去变一个极乐世界?用不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极乐世界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变现的。理如是,因如是,缘是阿弥陀佛促成的。所以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一切诸佛心中无障碍的净土示现出来了,这是诸佛的本愿,这真正才称得上「畅佛本怀」,是畅一切诸佛的本怀。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做了个增上缘。真相还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千万不要执著真的有个生,佛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舍就是不执著。对於佛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离阿赖耶识。我们的心纯净纯善,纯净就是纯善,纯善就是纯净。我们讲纯善从体上讲,讲纯净从用上讲;也可以说纯净从体上讲,纯善从用上讲,互为体用,都讲得通。如果说小有差别,行,看用在什么地方,互为体用。大乘修行人在这个地方抓纲领、总的指导原则,我们一般人讲最高的指导原则。这是从相上讲「无生现生」,这是真的。

后面两句从性上讲,性上说「无住而住」。『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诸佛」讲三世诸佛。无住处是对性二句来说,「无生可得」。意思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法性如虚空」《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师就在这一句经文里面豁然大悟。证得无住,如果不生心,那就变成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辟支佛,大乘里面讲他们没有见性,在明心见性上他有障碍,他知道空这一边,他不知道有的那一边。他住在空这一边,他不生心,所以入涅盘,小乘入涅盘。世尊给他讲,他那个涅盘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大涅盘。为什么?他没有生心。他只有在离一切境界里头他心清净,六尘境界现前,他心就不清净了。

经上常常提到「迦叶起舞」,迦叶尊者是大阿罗汉,听到天人在唱歌奏乐,他不知不觉跟著手舞足蹈,他不是有心的,自自然然的一种感应。像我们一般人听唱歌,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跟著他一起唱,看到别人跳舞就跟著一起跳,小乘人就是这样的。大乘菩萨知道空有是一,《维摩经》上讲「入不二法门」,所以他能生心。他生的是什么心?给诸位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生这个心。生起这个心才真正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佛法值得九法界众生仰慕、尊敬就在此地。如果没有这个心,你入大涅盘了,你跟众生一点关系都没有,众生尊敬你干什么?甚至於众生根本就不知道你存在。我讲这些都是事实,怎么会赞叹你?怎么会尊重你?

大乘菩萨做到无住生心,生那个心用现在的话来说,无条件的为一切众生服务,生起这个心,众生怎么会不感恩?所以小乘人叫自了汉,他自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作」是烦恼断尽、生死了了,脱离六道轮回,得大自在,不再回来了。大乘菩萨不一样,自己成就之后,马上回来帮助别人,学了有用处。这个就像我们在学校念书,拿到博士学位,回家去什么事都不干,不愿意出来给社会服务,回去享清福,这就是小乘。大乘怎么样?拿到博士之后,回到社会积极从事於社会大众服务的工作,这是大乘。换句话说,大乘学了就有用处,小乘学了他不起作用。小乘证得的般涅盘叫偏真涅盘,不是究竟圆满的般涅盘,偏真。真是空,偏到空里面去了,他不知道「空有不二」,大小乘可以从这个地方来区别。

第六首: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

这首偈是就作用来说,无去无住而周遍法界。五、六、七这三首偈意思很深,用现代的话来说,这纯粹是哲学上讲的本体跟现象,说得非常之深广。前面一首偈讲无生而能生,无住好像又有住,「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好像有住。许许多多经论里头我们常常看到,《维摩经》里面讲「不二法门」《楞伽经》里面讲「一切不生」《中观论》「不生为论宗体」;中观讲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傅大士是弥勒菩萨示现的,示现为在家居士;布袋和尚也是弥勒菩萨示现的,示现为出家的法师,现在我们中国供养弥勒菩萨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像。傅大士说:「佛法以无生为体,无著为宗,忘想为因」,这个忘是忘记,把想忘掉,这是因,「涅盘为果」,他这四句话说得好。但是这四句话你要是对人家讲,一般人很难懂。为什么?不是他的境界,「无生无住」就把人搞迷糊了。

这一首偈是针对前面这首偈而来的,大乘佛法最怕的是著相,一著就错了,不执著就对了,所以无住处。『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最重要就是「无住亦无去」,就性上讲「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好像真的就有住了,你要是执著一个住、分别一个住,真有住,你就错了。《金刚经》上讲佛住在哪里?佛住在无住。世间人总是执著「你住在哪里」。禅宗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真的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慧可,慧可向他请教一个什么问题?心不安,也就是心没有住处,求达摩给他安心。这是真正用功的人,「心不安,这是我的大病」,遇到这个善知识,求他,「如何能令我心安?」达摩祖师的手段非常高明,「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看到现在很多达摩的造像,一只手伸出来,那就是对慧可的,跟慧可讲「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句话提醒了慧可,慧可回过头来想,找!这个时间一定是等了很久,慧可大师说了一句话:「觅心了不可得」。他的境界比阿难高,释迦牟尼佛问阿难「你的心在哪里」,他讲了七个地方,在内、在外、在中间,讲了七个地方,统统被释迦牟尼佛否定了。

《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徵心」,这是旧注。交光大师《正脉》,他那个科判,「七番破处」,这个说法比古注那个讲法确实是进步多了。阿难还到处找,慧可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笑笑,回答一句,「与汝安心竟」,这句话用现代话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哪有心?还有什么安 不安?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豁然大悟!你看看明心见性那么容易,这么简单的问答他就开悟了,达摩就把衣钵传给他,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什么法?知道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不可得。诸佛住,住在哪里?住在无住。住跟无住是一不是二,那叫无住生心。这个地方菩萨怕我们起误会,「佛身无有生」而能生,以为真的会有生,「诸佛於中住」,以为真的有住,这是大乘经讲究竟了义最困难的地方。为什么?众生是处处住。众生住有,佛给你讲空。讲空是什么?破他执有的,结果他误会了,以为有是错误的,空是正确的,他心里住空了。心住空佛就讲有,有是破你空执的。一破之后,空有两边都不住,这就对了。他总落在一边,麻烦在这里,这就是他怎么都不开悟。佛的方法都是帮助人开悟的,众生偏偏执著。他不离开分别执著,就没有悟入的可能。

慧可为什么有能力悟入?他在这个时候他只有一念疑情,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被达摩祖师一句话点醒,他真的醒过来了。这里头还要夹杂著毫分妄想分别执著,夹杂一点点都不会开悟,都没有用处,这是悟入境界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今天就是缺少这个东西。所以我说得很浅显,现在一般人讲说得很明白了,我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东西在心里头没有放下,没有把这个肮脏东西洗得干干净净,你就没有悟处。为什么?你心不纯。听经听得再多,心不清净,听多了增长邪见,这是一种现象;另外一种现象,增长无明。大概在一般增长邪见的比较多,增长无明是什么人?听经打瞌睡,这不是增长无明吗?精神提不起来,有,不是没有。

这首偈子,就性上来说,这是对前面来说的,好像是有住处,现在讲法性如空,这明白告诉你无所住,没有住处。清凉说得好,何况性体无生,无生哪里会有能住?「不住诸法」,就叫做住法性,这个话你懂不懂?不懂,换句话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楞严经》上说的,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离一切相不是让我们身离,是心里头,就是心里头对於一切现象都不执著,我们讲一切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都不执著。有没有这些境界?有。你记住一个总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统统都不住,在这个状况之下,说一个名称:你住法性,住法性就是你见性了。慧可就是这么见性的,「觅心了不可得」,还有什么安与不安?你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吗?人家给你解答不就废话吗?这个意思很深。

所以《金刚经》中国人最喜欢,跟中国人最有缘分。《金刚经》说得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个话讲得好。《大品般若》也说:「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罗蜜」,你要是住一切法,你就没有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那就叫真的住般若波罗蜜。六百卷《大般若》,总共有十六会,每一会的开端,都先说明无住的道理。《维摩经》上讲,佛法是无住为本,傅大士讲「无生为体,无著为宗」,那个著是住,著跟住意思相通。

「无住亦无去」,这针对上面讲的,无去当然就无来,《中观》里面讲的八不,不来不去。如果有来有去,就有一物;既然无一物,哪有来去?如果有生有灭,那也是有一物。「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示出生」当然就有灭,有生就有灭。法性没有生灭,法性现的相哪里会有生灭?你要找生灭,了不可得。前面跟诸位举《仁王经》的例子,那是佛的方便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生灭现象不可思议,那是真的,太微密了。细细观察不可得,生灭相不可得。所以「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一不异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跟多,多就是异、就是不一样,一跟多是一。《中观》讲一跟异也是一,痕迹都找不到,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凡夫所忧虑的,大概最大的忧虑就是生死,生死就是生灭。不生不灭,给你讲真相就是这样的。你为什么对生死那么恐惧?你把生灭的真相看错了,生灭的真相你完全不了解,所以对生灭产生了恐惧。这不是一个人,可以说六道众生,哪一个不贪生怕死?哪一个人不把生死看作第一个重要的大事?

生死大事,在佛法不称生死,调过来「死生事大」,这是佛提醒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死生,意味就长了。生死是讲一段,现在人不相信有轮回的,生死他讲一段;给你讲死生,你死了以后还生,它不是完了。中国古人讲,不讲始终,讲终始,事有终始,终了底下就生了、就开始了。腊月三十是终,第二天大年初一开始了。这个观念、这种说法显示出智慧,没有出六道轮回,你就没有办法逃过这个定律。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人一定会重视来生来世。我这一生结束了,来生立刻就开始了。古大德常常警惕我们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今天晚上我们这里的温馨晚宴,来参加的多半都是我们的街坊邻居,带著他的家人、带著他的亲戚朋友,欢欢喜喜,都是退休的老人。平常生活很寂寞,没有人跟他讲话,到这边吃饭。我让你们能够懂得一点英语的陪著他们交谈,他们心里得安慰。有个同学说,老人讲的话老是一遍一遍在重复,我说是的,中国老人也是一样,老了他只记得他从前一些故事,他的故事讲不完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我们要有耐烦的听,不要让他生烦恼。这是什么?慈悲,这就是给他的温馨。我们这个晚宴上有温馨你要懂得,要给他有温暖,要给他感觉到我们以真诚心、无私的心、无求的心来照顾他们,来帮助他们,真正为他们服务。这就是生心,无住要生这个心,绝不嫌弃老人,把老人看作是我们自己的父母一样,亲切的招呼,这就是修菩萨道,这就叫做学佛。佛到哪里学?常常跟同学们讲,佛就是在生活当中学。人生在世,什么最快乐?为别人服务最快乐。什么最苦?自私自利最苦。即使是冤家对头,如果你要是满面笑容为他服务,你的冤结可以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世间人许许多多想不通的人,选择一条最傻的道路,什么道路?自杀,这个事情严重。

我上一次在台湾,有同修送了几本书给我,是道教的,里面是讲城隍十殿阎王的故事,分量很多,这里面就讲到自杀。自杀是枉死、冤枉死,必须要找替身。你上吊自杀的,你要找那个上吊的替身,你找不到替身,你没有办法投生。苦在哪里?每七天就又要重新表演一次,痛苦不堪。服毒自杀的,每七天要服毒一次。世间最可怜、最苦的就是自杀,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做。当然这些人心里都很痛苦,痛苦从哪里来的?不明事理,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当然就有苦了。怎么解决问题?我们在讲席上常常讲,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经典里面的教诲,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昨天格丽菲斯大学校长邀请我,我们见面,我们谈得很愉快。原先约订我们谈话时间是半个小时,我们这一谈时间忘掉了,离开的时候七十分钟。他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他说:「法师,你讲经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你不能解答的问题?」我说好像没有遇到过,他说:「那你真是一个好老师」。没有自己的问题。答覆大众的问题,过去我们在新加坡,有一段时间,每天有一个小时专门解答问题的。来自各地到新加坡来参访的,我在这个时间跟大家在一起见面,因为人太多了,见面的时候解答问题,这个录像带保存了不少。问题怎么解答法?《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会圆圆满满解答了。不能考虑、不能思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答?」你就会产生困难了。为什么?落在情识里头、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去了。来问的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我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不就把它解开了?他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也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妄想不一样、分别不一样、执著不一样,这个事情麻烦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有理、一个无理,问题立刻解决了。

这里头的原理原则很多人不知道,我从哪里学来的?从经典上学来的。佛教学生心地清净,心要空、心要虚,你的心空灵。就像世尊讲舍利弗一样,有人问舍利弗的智慧了不起,当然向他请教的人很多,从来没有被难倒过,答覆的都能让人家满意。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释迦牟尼佛举一个比喻比得好,舍利弗尊者他的心就像钟鼓一样,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来提问题的人就像敲钟击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这个话的含义很深,我们听懂了没有?你真听懂了,这三首偈那你就没有问题了。佛在经上讲的无住,你不要执著名相,你执「无住」,你已经住在无住上。佛讲无生,你也住在无生上,你有了。你有个无生、你有个无住,你哪里会开智慧?无住、无生这些名相都是启发你智慧的。怎样启发?你不住这个相,你就真的懂得无住、懂得无生,事实真相你就了解。

《般若经》上讲得好,「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罗蜜」,你住一切法,你就没有般若波罗蜜了。给你讲般若,你就住在般若上,住是什么?你就执著般若、你就分别般若,糟了!落般若的印象。所以佛法难,真正难就难在这里。佛用种种善巧方便法,希望恢复你的心境空灵,你要是知道空就灵了;你的心不空,妄念纷飞,说什么你就执著什么,这样学法那真的要无量劫。相虽然是虚妄的,妄相有作用,作用也不是真实的,所以对作用也不能执著。体、相、用都不执著,你就得大自在。相可以受用,不能分别、不能执著、不能落印象。落印象是我们今天讲的记忆,我要把它记住,记住是落印象。不落印象那以后怎么办?自性无量德能,别人一问,这个现相立刻就现前了,那是性德,而不是阿赖耶里面的记忆,这个道理实在是很深。入了这个境界,那就是「处处皆见佛」,佛是性,是真如本性。佛是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的相都是佛,唯识所变的境界也都是佛,「处处皆见佛」

『光明靡不周』,「光明」是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放光。在哪里放光?经上常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全身放光。周遍虚空法界,「靡不周」。佛如是,菩萨如是,声闻、缘觉如是,一切众生无不如是。我们是迷而不觉,看不见。谁看得见?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帮助六道凡夫,像什么?六道凡夫就像水晶琉璃球一样,无价之宝,但是上面现在有一些尘土、泥沙混搅在一团,这些法身菩萨们帮助你清除,把这些脏的东西清除掉。你原本是个珍宝,你跟他没有两样,他也是个水晶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们也是完全相同,体、相、作用没有一样不相同的。我们今天是泥沙搅混在一团,但是对於我们的真性性德丝毫妨碍都没有,一点也没有失掉,把这个脏东西除掉就行了。这个脏东西是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佛把污秽肮脏的东西分为这三类。所以诸佛菩萨看我们是什么?是诸佛菩萨,看蚊虫蚂蚁也是诸佛菩萨。

我说诸佛是讲体,我讲菩萨是讲作用;讲诸佛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住,讲菩萨就是讲的生心。从体起用就是菩萨,菩萨跟佛是一不是二,你懂得我说话的这个意思。『名称悉远闻』,「远」就是周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都普闻,没有不知道的。

【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

这首偈非常重要,把事实真相完全说出来了。说「体」你可不要执著体,说「住处」你也不能执著住,前面说「处处皆见佛」,你也不要执著那个「处」。经上这些话,是一个否定,目的在哪里?目的让你明了而不执著。明了是慧,不执著是定,你真的入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境界。前面讲「而能示出生」,你不要执著真的有个生,『亦无生可得』,你们想想这个味道,多念!『无相亦无形』,相是色相,形是形体,确实如此,我们凡夫对这句话很难体会,为什么?我们经验当中有相、有形,有色相、有形体。『所现皆如影』,影有没有?在太阳照耀之下我们是有个影子,没有太阳的时候影子就没有了,有太阳的时候影子也没有。佛经里面常用梦,梦跟影我们都非常熟悉,影有没有?你要不要执著它?不需要。为什么?它是影,它不是真的。梦跟影都是说明这个相是幻相,梦中的相是幻相,影也是幻相,决非真实。透过这个地方你去细细的参究、你去观察,我们现实境界确实是「梦幻泡影」,确确实实是了不可得,所以相怎么能够执著?你对於一切境界相不执著了,你成阿罗汉;不分别了,你就是菩萨;念头都没有,恭喜你你成佛了。就这么三个阶段,念头没有就是妄想没有了、断掉了,成佛了,你的心纯净纯善。阿罗汉这个心可以说净善,他不执著;菩萨更高一级,但是还没有到纯;如来果地上纯,念头都没有,智慧圆满、能力圆满、相好圆满。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