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五讲)  2002/03/0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5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颂第三首:

【一切诸国土,悉见佛神变,听佛说法音,闻已趣菩提。】

在这一首里面,前面三句给诸位介绍过了,末后还有一句,『闻已趣菩提』。前面三句是所说的,诸佛如来称性的圆音周遍法界,能令一一刹土里面一切众生都能够见闻。闻佛说法得什么样的利益?这一句为我们说出来了,「闻已趣菩提」,这句话重要。清凉大师说:「各各皆得究竟之益」,这不是容易事情,不是得普通的利益。得初果、四果是小乘利益,得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利益,我们都感觉得不可思议,还不只,这是得究竟圆满的利益。我们把这个标准降到最低,讲得太真实我们凡夫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哪有这回事情?跟诸位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大德们曾经跟我们说过,究竟利益是怎么得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免不了疑惑;你要是懂得,你就不疑惑了。所以隋唐许多大德肯定《华严》《法华》《无量寿经》的引导,导归极乐。《无量寿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是不思议里面的不思议,究竟圆满殊胜的利益一生亲证。这个殊胜,懂得的人太少了,相信的人太少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里面说了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不容易。在中国佛教传说当中,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以后永明延寿这大家都晓得的,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善导是第二代,二祖,与寒山、拾得同时的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是暴露身分的。没有暴露身分的再来的佛菩萨很多很多,暴露身分是几个代表的人物,显示出这一桩事情不假,增长我们的信心。如果每一尊佛菩萨都暴露身分,效果就失掉,大家看惯了,无所谓,不足以为奇,度化众生的方便就失掉了。所以前面讲的『听佛说法音』,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说种种法门,到最后必定劝他念佛求生净土。本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也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善财做修行大乘圆教的代表,他表演给我们看,他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怎么知道?文殊、普贤在本经发愿求生净土,他的老师是文殊,他是文殊菩萨的传人,传法的弟子。

我们想想老师传他什么法?肯定是念佛求生净土。仔细观察五十三参,没错!离开老师第一位参访的是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勇猛精进,不眠不休,没有睡眠、没有休息,日夜功夫不间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讲的修学纲领,我们在德云比丘里看到了,就是吉祥云比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表演给善财童子看。告诉他,这个念佛法门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都是念佛法门,他表演的形象是般舟三昧。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都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於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贤修的是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这才一生圆证无上菩提,所以清凉大师这个注解没有错,「各各皆得究竟之益」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我们的毛病出在哪里?不能不知道,我们的毛病出在本身的障碍,我们对於佛菩萨不信,这是实话;不解,对於经教的学习不感兴趣。佛经这里头的味道没有电视小说那么浓,障碍在此地。而实在讲,世味、这个世间的味道,哪里能比得上法味?非常可惜,法味你没有尝到、你没有领略到,你学佛念经学教,古人比喻所谓囫囵吞枣,什么味道?不知道。给你吃,一下就吞下去,没有去品尝它的滋味,所以你误以为法味比不上世味,你的错在此地,这是你不肯用心学习。哪一天你要是尝到法味,你自自然然把世味就放弃,法味确实比世味浓得太多,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说实在的,现在真正能入法味是不容易,头一个难关就是文字障,这烦恼障我们这就不谈了,文字有障碍。

我们知道经典的翻译,最晚是南宋,南宋以后就不再有经典的翻译,即使有,那个量就太少太少了。所以,佛经的文字可以说都是古文。翻经的大师非常慈悲,希望佛经能够广为流通利益众生,所以所用的文字是最浅显的。我们拿佛经跟《古文观止》的文章做一个比较,你就晓得,最浅显的文言文,在文学里面称为变文,也就是当时的一种白话文。可是流传到今天,即使南宋到今天,也有一千年了。现在人不学文言文、不念古书,於是佛教经典的文字成了障碍。晚近有人提倡要把经典再翻成白话文,我也看过几种,能不能翻得出来?不行。为什么?你想想,字字句句有无量义,翻成白话文就变成一个义。古德翻译的经文,活的!现在你把它翻成白话文就变成死的,真的味道没有了,法味没有了。由此可知,文言文不能不学,文言文是开启三藏经典、《四库全书》的一把钥匙。

往年我有一个想法,现在也没有改变,我们有必要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每一个星期学一篇古文。可以从《古文观止》里面来选读,《古文观止》大概有三百篇,一个星期选读一篇,两年大概可以读一百篇。这一百篇古文要是熟读,这一把钥匙你拿到了,文字的障碍没有了;剩下来是烦恼习气的障碍,两种障碍都突破了,我相信你才能够体会到法味。正法的滋味不是邪法能够相比的,这个法味浓,法味纯正,这个法味没有副作用,纯净纯善,具足真善美慧,世法里头没有。世味里面弊病太多太多了,它含著有许许多多的毒素,贪图世味,日久天长哪有不中毒的道理?法味里面没有,所以闻法必趣无上菩提。

清凉大师在这三首偈颂后面做了一个总结,他说:「上之十义,从一妙音,展转开之。具十无尽,方曰圆音,文处可见。」这个文就是指的偈颂,我们在这三首偈颂里头看到了。三首偈颂总共十二句,确确实实里面有十种意思,都跟诸位同修介绍出来了。这十义全是妙音辗转开出来的,换句话说,妙音里面圆圆满满的包括了。给你说十个意思,每一个意思都是无尽的,而且是交互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叫圆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说法永远没有中断,我们不见不闻,这是本身的障碍。本身障碍要排除,你要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你的烦恼习气淘汰掉,渐渐你就契入佳境,你才能尝到法味,你才认识佛法。

这就好比我们生病,病久了,现在真的遇到一个高明的大夫,他来给我们治疗。治疗我们一定要受一番痛苦,这个痛苦要是熬不过去、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古人所谓「良药苦口利於病」,一点苦都不能受,你的习气毛病就断不了,所以佛才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不怕吃苦、不怕折磨,要吃苦,要接受种种折磨、煎熬,才能把烦恼习气淘汰尽;然后你才知道,这些折磨你的人是真正善知识。凡夫不懂、不知道,以为那是冤家对头,还要生瞋恚心,还要生报复心。佛菩萨、善友看到你这样的态度,远离而去了。虽去了,他还会来,什么时候来?你能受得了折磨的时候,他就来了,你甘心情愿接受,他就来了,他来了对你有真利益。你们有许多同学,过去在「华藏图书馆」你看到我修学的情形,韩馆长折磨我,我不是走投无路;我要不愿意受她的折磨,我可以离开,我去处很多,法缘很盛,为什么我不离开?你们诸位想想,我要是离开她之后,谁来折磨我?没有!没有人,只有人恭维我,对我恭敬,看到我有过失,也不会当面说,顶多是背后说说。谁是真善知识?谁是真正的爱护我、成就我?自己要有慧眼。你自己没有慧眼,受不了,掉头而去,完了!机缘错过了。

许许多多人跟我讲:「韩馆长这一生,对佛教有功也有过,功过参半。」这是世俗人眼睛里头看的,我眼睛里面看她只有功,她没有过。最后图书馆没有能够成立财团法人,把产权搞清楚,那是时间上没有掌握得好,她没有过失,她确实有这个心愿交出来,她哪有过失?时机上差了一点,时机上差了一点也是诸佛菩萨示现的,也是成就我们的。我是不是真的放下?名闻利养是不是真放下?从这里看,看出我们修行的功夫,我们的层次。许多人劝著那个要争回来,不能争!佛法里面没有相争的,佛法里面只有忍让。这么多年来修学的福慧,无论到什么地方,谚语讲你命里头有福,走到哪个地方都有福报。

菩萨行里面头一条就是布施,人家要,布施给他嘛!我们相不相信佛的话?财物愈施愈多,你要不肯施,你的福报有底限的;你要是无止境的布施,欢喜布施供养,你的命里头财富是没止境的,没有底限的。谁懂得这个道理?谁肯相信?法布施得智慧,法宝像现在的经书、录音带、录相带、光碟,你要是不肯布施,你的果报是愚痴,吝法;欢喜法布施,果报是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是帮助一些苦难的人、病苦的人,老人没有子女照顾的、孤儿失去父母的,残障人士,你要以真诚爱心帮助他们,果报得健康长寿。佛在大小乘经论常说,说得太多太多,可惜没人相信,没人肯干。

我这一生真的从启蒙,我的启蒙是章嘉大师,就把佛法里面这些道理、修行方法教给我了,我相信,我肯干。我所得到的成绩效果,你们大家都看到了。这个效果,物质上的受用不缺乏,智慧决定可以说年年增长,我不敢讲月月增长,年年增长,这是你们大家听我讲经,你可以做个比较。我今年讲的经跟去年讲的,你做比较。如果你要是细心的话,我这一个月所讲的跟前两个月所讲的,你去做个比较,不一样。无畏布施的效果是身体健康的状况,统统都看见了。我在年轻初学佛的时候,多少人看到我都非常感叹;现在念佛堂里面展览韩馆长的照片,我今天看了,有我刚刚出家时候的照片,你们看看那个时候我是什么样子,一点福报都没有,而且是个短命相。我没有忌讳,你们仔细去看,从出家到这么多年来讲经弘法,如果你细心观察,你就能看出成绩、看出效果,三种布施的效果。不肯财布施,你的果报是贫穷;不肯法布施,你的果报是愚痴;不能修无畏布施,你所得的果报是多病、短命,明显的我已经做出给你看了。佛家讲的三转法轮,这叫「作证转」,我这五十年修学,这个给你做证明。你听了、你看了,细心观察,应当相信。第四首:

【法界诸国土,一一微尘中,如来解脱力,於彼普现身。】

向下有四首偈,赞叹佛现身无碍的大德,这是四首偈里面的第一首,说「解脱力故,现处周细。」我们看经文,首先把示现的处所说出来了,『法界诸国土』,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佛刹,这一一佛刹里面有一一微尘之众,这个境界没有法子想像。『如来解脱力』,什么叫「解脱」?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解是动词,解是解开,解开烦恼业障,解是对这个来说的。中国人常常也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如何把它解开?结就是佛经里面讲的烦恼,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忧虑、牵挂、放不下,这叫结。你心里头牵挂的事情太多,忧虑的事情太多,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形?因为你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在这里面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从误会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那个误会在佛经里面称为无明,就是迷惑,於是造业受报,无量劫来又被这些习气薰染,你的心当然没有办法打开。

由於这些结使烦恼,变现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本来没有的,从哪里来的?烦恼变现出来的。佛说,如果你能够把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断就是解开,你就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因,因没有了,哪里会有果报?当然没有了。脱离六道,要不要脱?六道没有了,就好像你作梦一样,你从梦中醒过来了。所以脱,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你把尘沙烦恼解开、解除,现在中国人讲解放,都是一个意思,果然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也解开,不再有分别,那恭喜你,四圣法界也没有了,你就脱离四圣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之后,是什么现相?一真法界现前了。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就入佛境界,你跟诸佛如来过一样的生活。所以解是从因上讲的,脱是从果报上讲的。

「如来解脱力」是究竟圆满,连无明烦恼也解除,所以他才能够『於彼普现身』。「彼」就是前面两句所说的,「法界诸国土,一一微尘中」。如来有能力普遍的现身,现什么样的身?你要懂得。它这个偈有个「普」字,佛没有念头,确确实实一念不生,我们讲一句老实话,应化在十法界里面还是一念不生,没有念头,真心显露。没有念头,释迦牟尼佛怎么能够为大众说这么多法?这是我们不懂的,我们要讲什么,总是先有念头,口的言语、身的动作总是要听意的支配;那要没有意思,怎么能说、怎么能动作?佛确实没有意思,他是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可思议。

「於彼普现身」,总的来说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处是讲的虚空法界,一一刹土、一一微尘,无处不现身,这叫普。普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没有条件的。佛现什么样的身?佛是随类现身,众生有感,佛就有现;众生没有感,这个身就隐没,就没有了。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可怜,凡夫这个身是业报身,一点都不自在、都不自由,一生当中受业力支配。一生是小事,微不足道,什么是大事?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都受业力支配,这才是佛在经上讲的「可怜悯者」,真可怜!你要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还有什么骄傲的?果然明白了,你就晓得弘一大师讲的两句话,他晚年字号叫「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说」。弘一大师示现给我们看,像他那样的大德、那样的行持,自己等於说是认真反省、检讨一下,一生一事无成,一文不值!

现在人常讲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是凡夫。佛菩萨现身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样的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三参,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苦不堪言,只要众生有感,他就现身。他虽然现身,凡夫不认识他。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间,菩提树下示现成正等觉,谁认识他?看到这么个年轻人,在树下打坐,如果没有人认识他,他就入般涅盘,他就走了、圆寂了。凡夫不认识,天人认识,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在第四禅,就是四禅的五不还天,这里面是圣人居住的,第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有九天,有四个天是凡夫天,五种是三果圣人在那个地方修行的。他们看到了,看到世尊在示现成道,赶紧下来代一切众生启请,向释迦牟尼佛求法,佛就住世了。

佛陀以后,真正的大善知识亦复如是,他住在这个地方要有人启请,要有人向他求教跟他学习,他住在这个世间的使命是教化众生。如果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跟他学,他住在这里干什么?毫无意义!他不是到世间来享受世味而来的,他不是受报;他是愿力来的,不是业报来的。所以如果看到不契机,立刻就走了。诸佛菩萨的现身,住世长短完全靠缘分,因为他不是业力,有缘则住,无缘则去。对於一切法,不要说是世间法,包括出世间法在内,毫无牵挂、毫无忧虑,他真放得下。他那个心是真心,像《坛经》上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人忧虑的事情很多,佛菩萨一个念头都不生。诸位要知道,一念不生则生智慧,若生念头,念头就是烦恼,你生烦恼。烦恼不生,便生智慧;不生智慧,定生烦恼,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我们要懂得佛是怎样现身的,看到这样的经文,就应当想到《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楞严经》上所说的,你就能懂得它的意思。第五首:

【法身同虚空,无碍无差别,色形如影像,种种众相现。】

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是「法身力故,现相即虚。」法身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佛不执著这个相叫身相,佛以法为身,不是以这个为身。佛以智能证,佛以法为所证,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经》上常说的。说的遍数多,我们的印象自然就深,这是佛说法无尽的慈悲;意思就是说,你不必听很多遍,你只要听一遍,你就能记住。为什么?一遍经里头多次重复,你记住之后最重要的,能不能得受用?就是古人讲的「随文入观」,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境界现前,你能提得起,你就会想到,那就起作用,就得受用。境界现前忘掉了,还是烦恼习气作主,那就没用处,你这个佛是白学了。学佛要有用场,这个用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你要能想到。

这一首偈的意思很深,『法身同虚空』,为什么说同?虚空没有障碍,虚空没有差别,法身也没有障碍,法身也没有差别,所以说「法身同虚空」。虚空与法身不一不异,法身与虚空不生不灭。说老实话,法身不生不灭,虚空还有生灭,为什么?虚空是法身变现出来的,法身能现,虚空是所现。所现境界里面,虚空跟法身在『无碍无差别』它是相同的。

『色形如影像』,「色」是讲色彩,「形」是讲形状,这两个字用现代话来说,包含了我们所讲的物质的世界。物质的世界从哪里来的?从法身变现出来的。佛家常讲的,物质世界是器世间,精神的世界叫有情世间,统一的世界叫智正觉世间,都是法身所现、情识所变。法身我们要记住,它无碍无差别,它所现的形相、色形如影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导我们对於宇宙人生这样看法就正确,这个看法是正知正见。

一切的现相包括我们今天的身在内,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是有为法。《楞严经》说得更多,还加一个七大,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法身,能现能生,这是真实的;所现所生都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如电」,电是闪电。佛经里面常讲的刹那际,存在的时间太短太短了,我们粗心大意,以为这个形相真的存在一段时期。那个存在一段时期是刹那刹那的相续相,实际上刹那刹那都不一样。这桩事情,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说过多次。你们有没有从照片上看到这首偈的真相?色形如影像。『种种众相现』,你有没有看到?从相片上就应当觉悟「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间人讲要留个纪念,留个纪念给你讲真的,是个错误的观念。为什么?留不住,时间刹那刹那过去,怎么会留得住?纵然你这个照片留个几十年,留个一、两百年,好像回味回味,那是「如露」,事实的真相是「如电」

你要在这一切现实的境界里面,用真实智慧看出它的真相。佛在经上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话讲得好,这个话才是真理!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人在世间要做好人,要真正懂得修养,一生当中身心没有丝毫污点。过去无知,没有接触佛法,不懂,做了许许多多错事,没有关系!那个错事也不是真的,「梦幻泡影」,从今而后改过自新,把身心的污点统统洗刷干净。能不能洗刷掉?能!为什么?那些污点是假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讲的,「不觉本无」,烦恼习气种种恶业本来无,一觉它就没有了。佛在经上很多比喻,其中有个比喻说,「譬如千年暗室」,这个房间很暗,没有窗户,里面是漆黑的,黑了一千年,这时间太长了,只要点一盏灯就照亮了。那一盏灯比喻觉。你迷,迷得久,不怕!迷得深,也不怕!一觉,迷就没有了。那一盏灯就譬如觉悟,一觉就没有了。觉是真的,不是假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关键就在你觉与不觉。你要是不觉,你要受黑暗之苦,你还要继续去受。

我们凡夫怎样才能够觉悟?要不依靠善知识,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这是真的。不依善知识,自己觉悟,不是没有,太少了。那是什么人?在佛法里面叫独觉,是缘觉的一种,过去生中修行修得好,见惑断尽,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这个时候他在人间,人间没有佛出世,他也能觉悟,这个觉悟叫独觉。他觉悟的那个程度跟阿罗汉相等,阿罗汉就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遇到有佛出世,听佛讲经说法,豁然大悟,所以叫做声闻。他们有同样的功夫、有同等的道行,一个是生在有佛之世,一个是出生在无佛之世,总而言之一句话根底深厚,生生世世修行,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他自然不染著,他对这个没兴趣。如果对於财色名食睡还有兴趣,你自己要提高警觉,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要没有高度的觉悟,要不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你这一生就空过,你不能成就,你不知道这是个假相。

人生纵然活到一百岁,活一百岁的人毕竟不多,一百岁实际上也是一刹那。自己常常静坐,细心去想想、去观察,我们少年的时代、童年的时代,回想起来就像昨天一样,岂不是像作梦一样吗?人生如梦,世间如梦,佛菩萨、祖师大德跟你讲的话,句句是真实话,作梦何必造业?既然作梦都是假的,为什么不能造业?造业继续做恶梦,就这么回事情。修善可以醒过来,造恶业永远醒不过来,道理在此地。所以不能不修善,佛菩萨教导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们出家同学受过三坛大戒,戒坛里面引礼师父有没有教你吃饭?你有没有依教奉行?供养完毕,端起饭碗,不是先吃菜,先吃三口饭。这三口饭有三个观想,第一口饭愿断一切恶,第二口饭愿修一切善,第三口饭愿度一切众生,这才夹菜。每天吃饭有没有想到这三句话?我们再想想,古来祖师大德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每天不能不吃饭,吃饭的时候就叫你想著,加深你的印象,提高你的警觉,用意在此地。让你念念当中,都会想到断恶修善、度众生。

度众生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想想我们所学的,能够给别人做师表吗?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能够给一切大众做模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那你就不能想、你就不能说、你就不能做,这叫断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能!那你就应当想、应当说、应当做,那是修善。佛教大众善巧方便太多了,只要我们自己明白、信得过,能理解、依教奉行,就能得益。这一首偈你能够参透,你自自然然就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还放不下,这一首偈你没懂;你要懂了的话,自然放下。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把虚妄的幻影放在心上,岂不是错了吗?那把什么放在心上?我们是凡夫,最好的方法是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昼夜不离,净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无比殊胜的妙法!《大方广佛华严》到最后,亦归到这一法,「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从这一首偈,我们又会想起世尊为我们制定的标志,外国人称为MARK。我们的标志是什么?法轮。法轮所显示的是个圆,圆怎么成的?决定有个圆心,圆心是能现、是能生。我们用个圆规画一个圆,一定先有一个圆心,然后依这个圆心等距离移动,就成一个圆。圆心有没有?圆心肯定有,圆心在哪里?不可得!为什么?它没有相。佛用这个来做为标志,让我们天天看、天天观察,从这里头觉悟。我们这个身就是个轮相,心要空,心要虚,心里头不能有东西;心里面有东西,你的心坏了。你心里头有忧虑的、有牵挂的,你的心坏了;你还有思、还有想,都错了。思是胡思,想是妄想,本来无一物,你怎么能把它安一物上去?本来无一物,安上一物,岂不是错了吗?自己不晓得,迷了嘛!觉悟了就知道。所以应当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得自在。

圆周要动,它要不动,它就死了,它就不起作用。这个现相,最简单、最明显的表示在钟表里面。世间人用钟表用得最多,一般人现在连小学生都戴手表,不过现在有很多手表是电子手表,它是用阿拉伯字显示的,那个看不出来,要看有指针的。戴指针的,里面是齿轮的最容易显示,所以这个圆周一定要动。再不然还有一个现相最普遍的,车,你看车轮,车轮是圆周;车轮那个圆有个心,心不能动,心一动,这个车就出问题,肯定要出车祸。轮周要动,轮的心不能动。回头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不想动,想舒舒服服,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坏了!不该动的偏偏在动,应该要动的它偏偏不动,这是走上了死路。要知道,起心动念也是在造业,起一个不善的念头,你造恶业。我也没有说话,我身体也没有动作,我怎么造业?起心动念在造业。打一个妄想,造业!起一个恶念,造业!起一个善念,造的是三善业;起一个恶念,造的是三恶业,凡夫哪有不造业的道理?所以《地藏经》上讲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所以佛教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佛教给我们一条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绝妙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唯此独胜,可惜的是没人相信。难得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锅漏匠给我们示现,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人了不起,一生圆满成佛,表演给我们看。会修行的人以此为主修,其他的不关紧要。《大方广佛华严经》重不重要?对正法久住它重要,对利益这个世间一切众生来讲,它重要;要是对我个人修行来讲,它不重要。不善修学《华严》的人,他所得到的是一点佛学皮毛常识而已,与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不相干。《华严经》对我的功德圆满了,我不必要再学《华严》《华严经》对我圆满功德是什么?我从《华严经》上对净土产生信心,这是《华严》对我。我初学佛的时候,忏云法师劝我念佛,李炳南老居士劝我念佛,我没有接受,我还是喜欢研究教,不喜欢念佛。还有一个错误见解,认为念佛是老太婆的法门,「我们是知识分子,怎么会去修这个法门?」有这样错误的误会,不能接受。

到民国六十年,我开讲《华严经》,这个经前后一共讲了十七年,《八十》《四十》同时启讲。我在这部经里面看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看他们的修行修的什么法门,才恍然大悟。我们最敬佩、最仰慕的普贤、文殊,他们都发愿求生净土,净土必定是不思议的法门,我对净土从这个地方坚定了信心,再也不会变动了,一心希求。所以这么多年来,你们诸位仔细去听,我无论讲什么经论,全是讲的净土法门。我学佛五十年,总结世尊一代时教,我写了二十个字,也是结归到净土法门,所以《华严》对我功德圆满了。我们在这个地方得到真正的启示,了解究竟的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放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经,我跟同学们说过,目的是为了帮助正法久住,不是为我自己修行。大家要知道,这是为报佛恩而说的,是为利他而说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