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九讲)  2002/4/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9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

清凉大师以四科,就是四个段落来介绍这一品:第一个段落是来意,第二个段落是解释品题,第三个段落是讲宗趣,我们在前面都已经介绍了。李长者在《合论》里头有一段话很重要,大致上他们的看法非常接近,甚至於引经据典也有许许多多地方相同,有些话也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譬如《合论》里面讲,「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界,无二无尽,如影重重」,这个就是普贤菩萨在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内容。长者说,假如要不说,不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所有发心者」,所有发心学佛的人,即使「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限是限制,碍是障碍,「不入佛境界故」,这个意思清凉注解里头有。下面他说「有自佛他佛」,像我们常常说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自佛;他方世界诸佛,不是我们娑婆世界,他方佛,我们会有分别心。「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极乐世界不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不是华藏世界,我们凡夫总是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他举例,「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於他方」,弥陀净土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国土,这个也是佛在经上说的。「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许多菩萨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净土在於他方。《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事实真相,讲的是「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界,无二无尽」,普贤菩萨说的经文,也就是说出宇宙刹土佛菩萨境界的真相。意思在教「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无尽之相,佛及菩萨愿行,含覆利益」,真正是无微不至。这品经当然要说,不能不说,这个意思非常好。

下面是解释经文,解释经文这是第四个段落,解释经文:「三品正陈法海」,这个三品就是「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两品是讲果,最后有一品「毗卢遮那品」是讲因。前两品给我们说诸佛刹土的实相,真实的状况;末后一品说这个世界是什么原因出现的,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要给我们说出原因。这里面有两个意思,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前面两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前面我们读过的,菩萨提出四十个大问题,在这两品经里面通答,概略的说明,细说在全经。「后一品,答前十句因问」。什么原因?说「因」,我们就知道它的果。实在讲,佛说法通常因果都讲。我们要看佛这次的谈话开示是果讲得多,还是因讲得多?如果果讲得多,我们就把它分类,归类归到果这一边,果里头也说因。如果因说得多,果说得少,我们就把它归在因这一类。因果都说,这是每一会的说法,当机大众根性不相同。

又何况佛陀说法不同於世间学校教学,世间学校教学,学生人数是一定的,程度是差不多。佛说法听众是不一定的,有些是一直听下去的,有些是中途而来的,前面没有听到的,有些可能只来听这一次,听一次,佛都不舍弃他,为了令他得利益,佛还是委曲婉转要把意思说圆满。当然这里头广略差别是有的,就是细说略说,这是有的。

好在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古大德为我们集结世尊当年所说的这些教诲,集结成为经典,前后各处所说的,我们今天在经本上都能看到,这是希有的因缘,不可思议,我们一定要珍惜。就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在一处一时说的,清凉就给我们说的是「七处九会」,说经的处所有七处不同,一共有九会。李长者讲的是「十处十会」,因为这部经到中国来并不是圆满的,是残缺不齐的。李长者讲一定是十处十会,他讲的也有道理。《华严》「十」代表大圆满,十处十会这个讲法是能讲得通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前面两品讲果,后一品说因,多说果,少说因。「遮那品」里面多说因少说果,说因比说果要多。现在我们这一品「世界成就品」,这里头要说的是「诸佛及诸众生所有的刹海」。给我们介绍,我们现在讲的,太空当中无量无边的星球星系,这一品给我们讲这个,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天文学,这一品跟底下一品都是讲的天文。

后品「华藏世界品」「别明本师之所严净」,这里头特别说到毗卢遮那佛对於刹土的庄严。「又此品明成刹之缘」「世界成就品」要说明宇宙为什么形成?形成的缘是什么?「后品别辨果相」「华藏世界品」要说明果报的现象,确实这真是我们迫切需要明了的。这一品是「答」世界「安立之问」,前面曾经问过,云何安立?有这么一个问题。「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故」,说许许多多现象都是从缘上讲的。

现在这一分里头也分为两段,先「总标纲要」,这是本分,后面「正陈本义」是解说分。我们现在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遍观察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众生根欲海,一切诸佛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一切如来神变海。】

这段经文,『尔时』是普贤菩萨入法界大定,起定之后,这个示相教学非常重要。入定是属於内证,总得把妄想杂念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时候自己的心跟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心性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因为一切诸佛菩萨的心是纯净纯善的,我们入定,定中的境界纯净纯善,这叫「内证」。不但是内证,也是感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以佛神力』!这是经文上的。

凡夫的心跟佛心不一样,凡夫的心是动的、是不定的、是乱的。所以要说如来果地上境界,你不契入如来果地境界,你怎么能说得出?怎么能契入?入定就契入了。我们一定要知道,普贤在前面是表演,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有入有出;实际上普贤菩萨入法界定,没有出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在法界定中。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前面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教初学。

初学,我们现在讲初学为大众讲经说法,要用什么态度?普贤菩萨示现的就是模范,要入定。所以从前法师升座讲经,诸位都晓得,有讲经的仪式,法师升座之后那个仪式很长,差不多需要四十多分钟。这么长的仪式,法师坐在座位上入定,仪式完了之后,引罄一敲法师出定了,这才讲经,就学普贤菩萨!总得要把整个妄念放下,意志要集中,你才能体会到经里面的玄义,微妙的义理,无尽的义趣,你才能体会得到。如果心散乱,决定不能成就,你决定不懂。

平常我们讲经要做充分的预备,预备需不需要?需要,那是敬业的态度。我把这个事情当作一桩重要的事情来办,我很重视,我也有充分的准备。准备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处?不见得。也许上台之后,你所准备的东西,一句都用不上。为什么?智慧现前,佛力加持。这桩事凡是讲经的这些大德们,都有这个感应。

往年李老师在台中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我跟他十年,他做榜样给我们看。讲经这天他不见客的,在图书馆讲经,图书馆给他准备一个休息的房间,在一个小楼上,他这天等於说在小楼上闭关。中午这一餐饭送到楼上,他不下楼,晚上讲经的时候才下来。在台中讲经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如一日。他这样的用心,这样的敬业,我们佩服!他也看古大德的注疏,做充分的准备。有时候他把经里头重要的义趣,用表解的方式列出来,在讲经之前,把这个表解写在黑板上,我给他写过不少年的黑板。他这些笔记现在都印在《全集》里面,《全集》里大概有两、三册是过去他一生当中讲经做的笔记,给我们后学做榜样,决定不是草率。

我早年讲经,前十年完全遵照老师这种方法,他一个星期讲一次,我一个星期差不多是讲五、六次,因为他还有其他的事情,他的工作很多。我出家之后,把世间事完全放下了,专门走讲经这个路子。所以我天天讲,前十年是天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做准备工作,十年之后就愈来愈熟,谚语所谓「熟能生巧」,准备的时间就愈来愈短了。我在讲台上跟诸位报告过,最初出来讲经,讲一个小时,要准备四十个小时,真的不容易。大概讲半年之后,不到一年,愈来愈有进步,一个小时讲经,大概只需要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完成了。两年之后,几乎讲一个小时,我有六、七个小时准备就行了。三年之后,可以一比一了,讲一个小时的经,大概一、两个小时准备。所以有的时候用一天的时间,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来准备经文,准备是可以一个星期,就是可以一天的准备,那时候每天讲一个半小时,用一整天的时间准备一个星期的就够用了,愈来就愈有进步。十年之后,几乎无需要准备。所以现在大家看我讲东西,我没有准备的,是的,讲熟了。

我还是每天读经,这是敬业;讲经是我的事业,我要依教修行。我每天不能不读,每天不能不看祖师大德们的注疏,看注疏是听他们讲经,听他们的心得报告。实际上来讲经已经无需要准备了,所以我的准备只是把经典里面的段落,用彩色的笔把它勾出来,在讲台上就会很显目。另外就是经典里面有的时候还有生字,生字一定要查字典,不能随便乱念的。所以准备就是做这个工作,勾段落,看看有没有生疏的生字跟生疏的名词、名相术语。

所以从整个修学当中,自己能够觉察得到,很明显的觉察得到自己进步的状况。到什么时候才能入境界?这个不仅是读,不仅是讲,要行!依教奉行,你才能契入境界。行里面有证,信、解、行、证,证什么?在行里面证明自己所信所解,如佛所教,证实了。把佛所教导我们的,在经典当中教导我们的,我们都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特别是内证,内证这就是三昧。

我们念佛如果不能得念佛三昧,你念佛没有功夫。你学《华严》要不能够得,这不能得多也要少分,一百分里头你能得个一分、两分「华严三昧」,你总得得个一分两分,你才有受用。你学天台宗,那你总要有几分「法华三昧」,如果不能够契入境界,你就不得受用。换句话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是随烦恼转,这个生活很辛苦,你随烦恼转,你还是在业报里头。怎么样把业报转变成愿力,这个是大受用,这就非入三昧不可。

念佛三昧就是净宗一般所讲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面又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都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它的功夫分三等,最浅的叫成片,这是得少分,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那很好了。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我们常讲离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功夫成片里头还有执著,执著还没有离开,所以它很浅。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了,无论什么事情都好,很好,你才能得一心。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执著断了,分别也断了,一切不分别,妄想也破了几分。

我们大家都很明白,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功夫以这个为标准。你能放下几多?放下愈多,你契入三昧境界就愈深愈广,这样才能得真实受用,那你展开经卷为别人讲解,当然不一样。所以自己已经进入境界,你准备的、看别人注疏的,可能在讲台上都用不上。为什么?面对大众根机不相同。我们这堂课总要让听课的这些同学们,各个都能得受用。如果他听这堂课不得受用,我们不但对不起人,还造罪业。造什么罪业?你浪费别人的时间,浪费别人的精力。人家从老远到这儿来听这堂课,你让他一点利益都得不到,他来上一堂课干什么?当然这个事情不容易。所以首先要自己得利益,然后把自己利益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个好!至少我们要能达到这个水平,不辜负大家到这个地方来,我们一起在一个课堂里面来学习。

所以前面入定用意很深,入定是真正开智慧,真正入境界。出定之后,『遍观察』,遍观这里头用意很深。清凉说「外审其相」,审察、看一看,其实我觉得清凉大师这一句没有具足遍观的义趣。外审其相当然必要,四面周边都看看,像升座讲经一样,升座之后,一定要把听众看一遍,统统照顾到,这个我们在《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都学习过,这是规矩。给听众一种亲切之感,让听众每个人感觉得这个法师为我所说,有这个亲切感,眼光要看到,每个人都要看到,亲切的照顾、招呼。所以它的用意很深,用意很广。

这一段经文讲的十句,每一句后面都有个「海」,我们称它作十海。十海的意思前面都讲过,前面在问的时候,我们都详细解释过了;但是跟前面提出问题的次序稍稍有一点不同,这个没关系。清凉注解里头也有简单的说明。问,总共问了四十句,现在普贤菩萨遍观只说了十句,十句里头已经包括了前面所问的四十句。注解里头有,我们就不必多说了。我们接著看底下这段经文: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

『如是观察已』,这是结前面,遍观一切刹海;看了之后,普贤菩萨说话了,『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普是普遍,与会的菩萨很多,除了华藏世界本有的这些菩萨众之外,还有十方来集会的这些菩萨,无量无边!问题是这些菩萨们提出来的,现在普贤菩萨一一要为他们解答。

第一句说『诸佛世尊』,「诸佛世尊」这四个字、这一句总贯下面十句,每一句前面都有诸佛世尊,文字省略了。『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这十句就是解答前面世界海等十问。观是观海,叹是赞叹智慧,「智之与海,反覆相成」,这个意思是说前面「自智观海,微细难知」,自己来看海,我们今天用自己的能力,实在讲不要说看海了,我们看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无论看人事环境或者看物质环境,观察我们过去未来,我们都没有这个能力。普贤菩萨在此地给我们做实验、给我们做榜样,使我们看到普贤菩萨观察宇宙,像我们今天观察社会一样。这是什么?我们的智不足。但是佛就不一样了,佛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他清楚,他明了,所以唯有佛的智慧方能究尽。

「佛智难思」,不可思议。佛的智慧,菩萨心目当中赞扬的就像海一样的深广。其实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讲的海,马上就想到海洋,而实际上此地讲的海是形容深广无尽。那是什么?太空。海洋还容易,太空的深广无尽。唯有佛知道,唯有法身菩萨知道。法身菩萨虽然知道,没有佛知道那样的透彻圆满。所以菩萨为众生说法,一定要求佛威神加持,道理在此地。

清凉大师在此地设了一个问答,假设的,他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说智,说海干什么?清凉在此地给我们解释「智离海境,安知其相」。你有智慧,智慧从哪里表现出来的?一定要有境界,没有境界,你的智慧别人六根都接触不到的,纵然你不做事情,你坐在那里,站在那里,人家一看你,这个人聪明,这个人很有智慧,你还有相在!如果这个相、形相都没有了,「智」没有人知道,没有迹象可循,所以「智」「海」互为表里。从十海显示佛智慧的不可思议,深广无尽,所以说「海」

第二问「又表唯所证知,故但说海」,这个用意才圆满。你想我们六波罗蜜里头,般若波罗蜜在哪里显?般若波罗蜜一定在前面五度里面显示出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等於海一样,从这里面显示出你的真实智慧。如果没有这个事相,你般若波罗蜜在哪里?这就是智跟境不能离开。离开了之后,境里头没有智慧,单独智慧不能够现前。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修,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二段牒问许说: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

前面跟诸位说过,菩萨要为我们说明这桩大事因缘,要求佛威神加持。我们今天读经,希望能够了解菩萨所说的,也要靠诸佛威神加持。我们今天在这个讲堂上,我说,诸位听,如果没有诸佛威神加持,凭我们自己这一点智慧,哪里能够说得出?纵然古大德的注解摆在面前,我们还是说不出,我们还是一样听不懂。怎样才能说能听?往年李老师教导我,用「至诚感通」!唯有真诚到极处,以这个感佛,佛才有应,感应道交,这里面才能够通达。老师这个教诲,我深深得到受用,真实教诲。

这一句里面「知一切世界海成坏」,这是讲的事,果相。前面介绍的这一品跟「华藏世界品」都是讲果,「毗卢遮那品」这才跟我们说因,先讲事实真相。从这个经文里面,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海」「海」字用得好,海是什么?星系。现在大家都能够知道,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是属於银河系这个大星系,地球小的这个星系是太阳系,我们知道九大行星。现在科学家又有发现,科学技术愈来愈进步,以前没有被发现的,围绕太阳旋转的这个星系,这个星系小,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大的行星有九个,小行星有两千多,围绕太阳旋转。这个小星系,像这样的小星系很多很多。

我们夜晚在晴空,天晴夜晚的天空,你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星星。特别是在澳洲,澳洲的天空还没有污染,所以在澳洲晚上看星星,那是一种享受。你看到星星不像是平面的,像是立体的,真的像一颗一颗可以摘下来的,非常明亮。其他许多地区都看不到,看不到是什么?是被污染了,空中的污染,看不到这样明亮的天空。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一般人眼睛最好的能够看到六等星,星的等级是按它光度来分的。七等星以上要靠望远镜,望远镜的倍数愈大,你能看到的愈多。

但是我们看到亮晶晶会闪光的,光一闪一闪的,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统统都是太阳,它们都有行星卫星环绕,那都是太阳系。这么许许多多太阳系共同围绕一个轴心在旋转,这个轴心就是银河系。银河系的轴心,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天文学里头称作皇极。你看我们地球的运转,它有个轴心,这个轴心我们在北半球称为北极,南半球称为南极。把太阳系在银河系旋转那个轴心称之为皇极,称之为世界海,我们想想很有道理。这个银河系里面大大小小星球要是计算出来,那个数字惊人。又何况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今天所熟习的这个银河系,在太空当中星系里面不是很大的。换句话说,还有大的星系比我们的银河系不晓得要大多少倍,十倍百倍千倍万倍很多很多。

你看看世尊在三千年前,讲经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状况,那时候望远镜没有发明,没有这些科学技术。《华严经》上为什么讲得这么详细?这是智慧。经上讲的比现在科学家讲的还要详细,所以西方科学家非常可惜没有读《华严经》《华严经》的梵文本失传了,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了,非常可惜。现在要看《华严经》,只有看中文的译本。听说《四十华严》,这是《华严经》的一品,末后「入法界品」,我过去听方东美先生说过,梵文本好像世界上还有,听说有两部,这是非常非常的希有了。

但是这些经典翻成中文之后,我那时候有个疑问,我跟方老师讲,为什么这些原文,大量流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文没有能保存下来,这个很奇怪。照理说翻译翻成中文之后,原文应当好好的珍藏,这么好的东西,实在讲原文也应当学习,寺院里头应当要传授梵文的课程。为什么没有?我问方老师,方老师听了之后,也停了好几分钟,笑笑给我解说,中国人太自豪了。

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跟现在中国人不一样,现在中国人对於自己的信心没有了,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那时候中国人的自信心达到了颠峰,认为这些梵文翻成中文,翻的意思完全不错,在文字上比梵文还要华美。换句话说,学佛用我们翻成的这个本子就够了,原文可以不必读了。你说这是什么样的气慨!这不知道是真的,还是方老师自己想出来的答覆。即使方老师自己想出来也了不起,他能说出道理来,可能确实是如此。中国人自古称自己国家为天朝,礼仪之邦,文化水平真的是高,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真是没落到底谷了。

这是说世界海,世界海最重要的我们要了解「成坏」,佛经上讲世界有成、住、坏、空,而成住坏空还是循环的,这个后面会讲到。讲到世界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会毁坏?在佛经里面讲,讲劫:大劫、中劫、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就是世界的成住坏空,成有二十劫,可见得世界形成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是慢慢形成的,二十劫形成。形成之后住二十劫,这是我们看星系在太空当中运行,它有这么长的时间存在。然后这个世界会坏,坏也是慢慢的坏,不是突然之间就没有了,坏的时候也是二十劫,这个世界完全消失了,消失就空了。空也有二十劫这么长的时间,然后这时候世界又会慢慢形成。它都是在循环,成住坏空在循环。这个说法,现在科学家还没有这个讲法。

但是科学家看到星球,这是每天观察太空,确确实实发现有新的星球被发现,有旧的星爆炸了,毁灭了,毁灭确实也是慢慢的。星球的光慢慢变成了红光,红色的。年轻的星,光是带绿色的、带蓝色的,这个星球年轻。如果它这个蓝色的光慢慢变成黄色,变成红色的,它的寿命差不多就要尽了,慢慢这个星球就毁灭了,消失掉了,这个现象现在天文学家已经观察得相当清楚。

这是讲一个星球。但是一个星系,如果说一个小的星系,譬如现在科学家都明了,太阳有一天会毁灭,不能永恒存在。我们看到每个放光的星球都是太阳,都是一个太阳系,因为距离太远,它的行星,行星的卫星我们就看不到了,距离太远。它的光到地球上来我们能见到,也非常微弱。小的星系有成住坏空,大的星系像银河系,大的星系也有成住坏空,当然成住坏空时间长短不相同。再回头看看我们一个人,想想我们自己,佛说的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植物矿物有生住异灭。这个世界,地球的世界有成住坏空,所以佛讲无常!

世间无常,这个世间讲三种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华严经》上诸菩萨问得再多,归纳起来就这么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佛给我们答覆的:无常。「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要觉悟。真正觉悟的人,我们这个身命无常,但是我们的真性是真常的,这个肉身不是我,把肉身当作我,那是大错特错。古德有所谓「借假修真」,这个话非常有道理。假是什么?我的身是假的,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里面讲真假,它的定义,它的标准,真是永恒存在的,这个才是真。如果它有变化,它就不是真。我们想想哪一个东西哪一桩事情没有变化?在我们凡夫眼光里面,大概只有虚空没有变化。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的虚空跟三千年后我们出现在这个世间的虚空大概是一样的,除这个之外,恐怕统统都不一样。

大地,我们居住的大地,沧海桑田。现在我们知道,旱灾、水灾、风灾、地震都能改变地貌,这个大地的形相能改变,陆地会沉到海底,海底会上升变成高山,沧海桑田。登山的人在喜马拉雅山上面发现许许多多的贝壳,海里面生物的化石,证明喜马拉雅山在过去是海底。当然那个时候也有陆地,陆地沉到水里面去了,这就是地貌的变化,古人所讲的沧海桑田,这就是讲的无常,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

你要了解事实真相,古人讲借假修真,我们今天的身,我们的心,心是妄想,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妄念念念都在变化,这个心不是真的,是妄心。我们居住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无常的幻境。你要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会放得下。看破之后自然就放下了,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看破放下了,借假修真,我要修真常。也就是说在这个多变境界当中,我要去找不变的,不变是真的。什么是不变?真心不变,真性不变。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性、佛性,这是不变的。

佛法修行最后的目标是什么?明心见性。明心是真心;见性,本性、自性不变,那是真的,我们务必在这一生当中把不变的心性找到,问题解决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至少分证佛,那么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属於变化的,变化土。到你见了性的时候,法性土现前了,那个时候是「常乐我净」,常就不变,变是无常,世间无常,到那个时候世间真常。所以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是真常,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人是法性身住法性土,常乐我净,跟我们现在这个境界完全不一样。

法性身跟我们这个身,法性土跟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差别在哪里?三乘法里面,佛所讲的跟《华严》所讲的不一样,《华严》是对法身菩萨讲的,所以是如来亲证的境界,是如来现量境界,完全讲真的。三乘根性的大众,没有契入如来境界,你要跟他讲真的,他茫然不觉;不觉还不要紧,怕他在这里头生疑惑,疑惑就产生障碍了。所以佛对三乘人讲往往是恒顺众生,俗谛讲得多,真谛讲得少。偶尔是透露一下,这样是什么?大家生欢喜心,会接受,佛讲的我马上有受用,义趣不同,《华严》是唯一真实。

所以说佛的净土跟我们这个净土不在一起,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边十万亿佛国土,给我们说这个话。华严会上讲的不一样,法性土跟业报土,业报土就是法相土混在一起,前面讲「重重无尽的法界」,虽然混合在一起,它一点都不乱,一点都不杂,不思议境界。证得法性的人,他的身就是法性身,他住的土就是法性土;三乘人有成住坏空,他没有成住坏空,境界不一样,不思议境界。怎么知道他不坏?如果我们前面读的经文要稍稍能够体会到它的意思,这个事情我们就不会疑惑了,为什么?

微尘里面,每一粒微尘里面,譬如这个地球,太阳系爆炸了,这个银河系也爆炸了,消失了。试问问它有没有微尘存在?有,每一个微尘里面圆圆满满的含摄著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众生。这怎么能坏得了?世界不会坏的。真正知道毛端里面有诸佛世界,微尘里头有诸佛世界,诸佛世界怎么会坏?由此可知,会坏的没有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不会坏,入这个境界没有生灭。《中观》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我们虽然没有证得,我们相信,我们对佛的说法不会怀疑。最要紧的我们要求证,怎么样证得?一定要依教奉行,佛教你的方法,你要不依照这个方法去做,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依什么方法?总的纲领戒定慧三学,总纲领。戒定慧三学,定是枢纽,所以这个经文里面讲清净智不可思议。清凉大师讲「清净智者,离所知障碍,决断分明」,这叫清净智。清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平等智是什么?离烦恼障,平等智现前,离所知障,清净智现前了。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就是练功,真正觉悟的人,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应酬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应酬。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哪一样不是在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

《无量寿经》的经题好,把修行的纲领都列在上面了,「清净、平等、觉」。你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经题会集得好!经题没有一个字是自己拟定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报,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是果。后面这一句是因,「清净平等觉」,要修清净平等觉的因,你才能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无量寿就是不生不灭,才能叫无量寿。庄严,永离成住坏空,永离生老病死,永离生住异灭,那才叫庄严。否则的话,庄严是假的,为什么?无常,那不是真庄严,无常。真常能不能证得?佛没有妄语,佛告诉我们确实可以证得,为什么证得?真常是本有的,无常是本无的。我们迷了,把真常变成了无常;要是觉悟了,把无常又恢复了真常。这个里头很有味道,这里面是大学问。

所以在这句经文里头,前面给我们说出一切世界成坏。你怎么能知一切世界成坏?因为他有清净智,他离所知障,离烦恼障,所以他清楚,他明了,他的智慧没有障碍,无碍智。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世界,佛没有不知道的,没有不明了的。即使众生的世界,成住坏空,佛也清楚也明白。菩萨代我们问,说老实话,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众生,成就我们众生,所以多半都是偏在众生境界里头说世界成住坏空。

由此可知,今天我们科学家怎么样去观察?藉了许多科学工具来探测太空,能不能得到事实真相?很难!难在哪里?难在烦恼障没破,所知障没有破。所以用许许多多的时间精力,一代一代累积这个知识经验,都没有看到宇宙的真相,难在这里。要想真正了解宇宙的真相,了解众生的真相,宇宙真相就是佛讲的器世间,众生真相就是有情世间,要真实智慧,不断烦恼、不破所知,哪来的智慧?

这桩事情是真难,真不容易,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能成就,能获得,几乎是不可能。那要怎么办?我的老师教我,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怎么个求?妄想分别执著要淡一点,希望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只有一个标准:广利有情。就这个标准!绝对不要想自己的利益,想到自己利益,又堕落到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去了。换句话说,增长烦恼障,增长所知障,这个二障不但没有破、没有断,你天天还在加重,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大乘法里头修行的秘诀。

历代祖师大德们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所以他一生有相当的成就。凡夫不如是,凡夫做一桩事情,一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利益众生的事情他放在第二、放在第三,往往真实功德他一生错过了。这种妄想执著的习气很深很深,我们自己又何尝不如是!怎么能够把这种分别执著淡个一、两分?我自己的经验,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我讲了四十四年,天天在讲台上劝别人,劝久了自己不知不觉就转过来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念头对这个社会,对一切众生,对整个佛法,有没有好处?好处从什么地方去区别?从影响。这个事情是正面的影响,影响的时间长,影响的面很大,好事!一定要做。如果是时间很短,很短也值得,只要它影响的时间长,影响的面大,不论时节因缘,这样看就有智慧了。千万不要想一桩事情千年万世,哪有这个道理!世间确确实实是刹那变化。尤其是近代,人心失去了依归,没有依靠,妄念纷飞,所以感得的果报,变化就特别大。

我今天早晨看到以前陈老居士的柜子,上面放了几个硬币,我拿出来看看,我就很感慨,从这个地方看出什么?看出无常,看出变化。我小的时候铜钱已经不用了,满清时候用的货币,铜钱,当中有个方洞的,有个方孔,现在古董店还能看到。但是那个时候很多,每个人家都有,但是都不用了,用铜板。铜板是民国的货币,一个铜板上面写十文,从前的一个铜钱是一文钱,一个铜板等於十文钱。民国的货币一个铜板,等於满清那时候的钱币是十个,一个铜板是十个,一比十兑换。

我小时候上小学念书的时候,母亲会给我们两个铜板,通常是两个,有的时候给三个,上学去买油条烧饼馒头,早餐就够了,喝一碗豆浆上学,两个铜板。三个铜板,三个铜板等於三十文,三个铜板是一分钱。一毛钱就很大了,一毛钱可以四个人上馆子吃一餐,一毛钱。一块钱那是银元,清朝的时候一块钱银元很多人看过,很值钱,很管用。你看从货币,变到现在的钞票。

我们这次到韩国、日本去旅行,他们那个票面是一万块,一张是一万。韩国一万块钱是多少?我听说合美金,大概只是六、七块钱。日本的货币,钞票一万块大概合美金好像是十几块钱的样子,我听说合新加坡币是一百五十块钱,一万块是一百五十块。我们看看这许多货币的变化,短短几十年间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这个无常我们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一桩事如此,你再仔细去观察,哪一样事不是这样?你愈看清楚了,你才晓得这个世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你要去计较,你要去分别,很累,你不是自找苦吃?

所以诸佛菩萨、圣贤都叫我们放下,正确,一点都不错!放下才真正把你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一定要把你的清净智慧、平等智慧找回来;要把你的烦恼障、所知障舍掉。清凉在此地诉我们清净智是贯下面十句的,每句都有,也是省略,只是第一句说,后面都省掉了,就像「诸佛世尊」这四个字也是贯下面每一句的,也都省掉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