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九讲)  2003/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9

诸位同学,上一次我们读到李长者的开示,说到从信心,信心生起来之后,以「定慧进修」,经历四十一个位次,住、行、向、地、等觉。长者特别跟我们提到,时间坐断三际,空间十方无异。所以他说「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这样成就「一切种智海」,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以后「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这才是真正成就了信心。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

「若立僧只定实」「立」是设立,「僧只」是阿僧只劫。如果说阿僧只劫决定是实有的,实实在在的,真有。「身是凡夫」,我们现在这个身确确实实是凡夫,凡不是圣,圣不是凡,「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凡夫要慢慢的修,要修无量劫,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够成菩萨、成佛,这「心外有佛,不成信心」。这不是一乘佛法里面的信心,那是什么信心?三乘教里面讲的信心,跟法界乘不一样,完全不相同。

我们晓得,一乘是真实说,三乘是方便说,这个世尊在《法华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是我们也知道,佛没有妄语,方便是真实的方便,真实是方便的真实,方便跟真实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是凡夫,确确实实不是一乘根性,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乘根性?烦恼不断,苦难重重,身心不安,这就不是一乘根性。一乘根性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如如不动。所以理上我们有,事上没有,这个要知道。真正一乘根性的人,法身菩萨,他们理上有,事上也有,真的是理事不二。我们今天理是理,事是事,理跟事没有法子融合。

我们应该怎么学法?在现前,我们听的是一乘教,我们修的是三乘法,这就对了。这个因缘实在说无比的希有殊胜。三乘教的学习我们可以落实,断烦恼,开智慧,淘汰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障习气,逐渐把自己提升到一乘境界,这是如来的善巧方便。所以,由此我们能够体会到,世尊为什么要说三乘,甚至於还说五乘(三乘法再加上人乘、天乘)。这是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帮助我们。

学佛最重要的是知见,知见贵在圆融贯通,决定不能够执著,执著就成了障碍,世出世间一切事无不如是。世间法里头,众生有病了,请教大夫来诊断。大夫给你开药方,药方是对治你的毛病的,依照这个药方用了,病好了,还要不要吃药?不可以!病好了,再吃药就又吃出毛病出来,药到病除。健康的人药跟病两边都不要,都丢掉,这是正确的。哪有健康的人天天吃药的!

九法界众生都是病人,什么病?迷失了本性,这是病。佛种种示现、种种说法都是药,这个药起什么作用?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恢复本性。到我们真的觉悟,明心见性,这个药还能不能执著?不能!执著就又迷了。所以《金刚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大乘佛法。但是什么时候舍,要清楚、要明了,有病的时候不能舍,病好了就舍。

我们今天的病很重,不但三乘法不能舍,五乘法也不能舍。提升一个阶级,下面舍了。好像上楼一样,上到二楼,一楼舍了,上到三楼,二楼舍了,你不舍上不去。舍就是放下,放下第一层你就升第二层,放下第二层你就升第三层,你不舍,不肯放下,你怎么能上升?

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执著,世尊立法,立法都是方便,都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善巧。换句话说,这种方便法适用在某个时节因缘里,不是这个时节因缘,这个法就不能用,失效了。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念小学,你是小学程度,正在读小学,小学里面这些教学的仪式、课程、教学方法对你很适用。到你程度提高,提高到中学程度,小学这一套对你没用了,你不需要了,你完全把它放下。你再进步读大学,中学这些课程、方法,试问问你是不是全盘放下?你无需要再在这些地方浪费时间精力了!

如来在九法界示现亦复如是,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然后你才真正体会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尽了,所谓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统统放下,那就恭喜你,你圆满了,你就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一切种智海。长者在这里这些话讲得好,信心的标准说出来了。

我们自己要清楚、要肯定,我们的真心、本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本来成佛。不但我是,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性德是真诚、是清净、是平等、是正觉、是慈悲。我要随顺性德,对一切众生,对一切万物,我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待。跟诸佛菩萨一样,性德自然流露,诚敬的心念念不舍,心里头永远怀著诚敬,感恩的心念念不忘。

几年前(六年前),我们提出来跟同学们共同勉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我们现前是顺境、是逆境,是恶缘、是善缘,我们以清净、平等心来对待,永远是诚敬感恩。不问别人怎么对我,要问我怎样对人,这个重要,别人怎么对我不重要。这个里头要懂得因果,别人对我好,别人对我不好,那是果报现前。就是平常说话语气,都是属於果报现前。所以觉悟的人欢喜承受,不觉的人他受不了,这受不了怎么样?又造业。业力相牵,冤冤相报,这个麻烦大了。

我在讲席里头常说,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人,跟他没有往来过。偶尔见面,他看我很不满意,眼光态度都很凶恶。我心里明白,很清楚,我也合掌对他恭敬,低声下气。为什么?业报现前。过去生中,或者是无量劫之前,我曾经这样对过他,今天碰到,他这样对我,应该的!我欢喜接受,一点怨恨报复都没有,我们这个帐在这里结掉了。下一次见面,态度就不一样,帐结了。如果你看到他不好的态度,你放在心上,这个帐没完,后面还没完没了,麻烦大了!如果你动瞋恚心,动报复心,后果不堪设想。

世出世间圣人常常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绝对不是懦弱),从今而后我不再得罪任何一个人。让自己的性德流露,不要让自己的烦恼起现行,那你真的是学佛、学菩萨。言语态度谦和忍让,决定有好处。

我听说昨天我们学院的多元文化论坛,许多当地的朋友们来参加。昨天讨论的就是日本科学家研究水这桩事情,有个录相带他们看了,听说很高兴。你们看了就晓得,里头有一个例子,同样是一句话,语气、心态不一样,水结晶感应不相同。这个话是平常,很平常,日常生活当中:你去做吧。很温柔的一句话。另外一个态度是板著面孔:你去做吧!这是命令口气,反应结晶不一样。温柔的语气,对方感谢。命令的口气,他也要做,心里头不服,效果不相同。命令人家做,人家是勉强去做,不一定服你。但是你的态度非常柔和,他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强迫命令顶多敷衍一下就算了。心态、效果都不一样。

这种命令、强制是烦恼习气现行,温柔、关心、爱护是你性德的流露,不一样。一个完全是烦恼,一个已经是随顺性德了,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与性德靠近。所以这种实验提供我们很好的学习参考,我们要牢牢记住。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为什么不用诚敬,为什么不用谦虚,为什么不用忍让,跟一切众生结善缘?总而言之一句话,不会善用佛陀教诲,病根都是自己的贡高我慢。过分的看高了自己,看低了别人。

你看释迦牟尼佛每一天出去托钵,有的时候遇到贫穷下贱的乞丐。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对他是很恭敬的态度,没有轻视他,一丝毫傲慢习气没有,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佛为什么对他那么恭敬?佛知道那个人有佛性,那个人的佛性跟一切诸佛如来的佛性无二无别。他今天沦落到这种程度,是迷失了自性,造成的这么一个现象。但是迷不是真的,总有一天他会回头。现在他在迷的时候,我轻慢他、瞧不起他,等到他将来以后成佛,我们遇到的时候,这时怎么办?

这些事实真相佛菩萨清楚,所以佛菩萨永远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佛菩萨这个缘结得好,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拥护。一切众生对他生欢喜心,你们想想这个福报多大!这个福报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谦虚恭敬当中修来的,不敢轻慢一个众生,成就九法界众生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敬爱,愿意听他教诲。

佛种种示相都是给我们看的,希望我们头脑清醒一点,要看得清楚,看得明了,看出业因果报。善因善果要学,恶因恶果要远离。你瞧不起别人,果报是什么?别人瞧不起你。你伤害别人,果报是别人伤害你,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今天这一生作人,纵然受了很大的委屈,受了很大的伤害,要晓得这是果报!佛讲的一点都不错,「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大错特错。你在受报的时候又造罪业,来生的果报比这一生还要苦,这又何苦!一生的果报与别人没有关系,自作自受!

所以我常劝同学,《了凡四训》多念!念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真正认识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果然明了,你从今之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缘,你决定不会怨天尤人,你知道自作自受。这样才能够化解冤结,才能够积功累德,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本书好处在这里。你说我念了,念了不少遍,还要不要念?还要念。为什么还要念?你心行没转过来。它确实帮助你回头,帮助你改变心行。末后这一句话,这是这一大段的总结。

「如是已上,有此五种佛名号不同」,就是佛的名号建立,是从五种缘而来的,不是随便建立的。我们世间所有一切名号,细心观察,不管你是有意、是无意,实在讲也离不开这五个原则,所以才说「一切名号,皆是佛号」。所以初会菩萨提出的大问有名号海。下面这是第三个大段「随文释义」,这是没有讲经之前,先介绍经文里面的大义。

「於此段中,义分为二」,大义分为两个部分来讲,「一长科三十二品经意,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一品未来」。我们现在读的这个《华严经》,大家知道总共有三十九品,听说这个经原本完整的本子是四十品,这在前面我们都读过,四十品十万颂。

印度人计算经本的分量,跟中国人计算的不一样,中国是算字数,这本书有多少字。印度人不用字为单位,用四句做一个单位,叫四句偈,句子长短不论,四句做一个单位。这部经有十万偈颂,十万颂那就是四十万句,这经文这么大,一共有四十品,现在三十九品。长者这里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有一品缺了,没传到中国来。这一品就是佛在第三禅中说的十一地,这一品经没来。所以现在我们这个经本能够看到的三十九品。

这三十九品经,有的品完整,有的品欠缺,而且缺的很多。我们在「毗卢遮那品」就看到,「毗卢遮那品」后头没有总结。大威光菩萨遇第四尊佛的时候,那个经文那么简单,显然后面还有经文,这个经文遗失了,没有传到中国来。《华严经》许多品里面像这种情形很多。我们在《八十经》里面看到,「入法界品」,二十一品经文,差不多缺了一半。因为这品经以后传到中国来,翻出来成为《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全文。它跟《八十》一比的时候少了一半,《八十》缺一半。《六十华严》里面只有十七卷,缺的就更多,几乎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没有传到中国来。这是经的分量太大,很容易散失,像我们讲册数太多,很容易遗失。

「长科」是讲全经的科判,这是长科。现在民国初年这些大德们,把《华严经》科判重新整理,划成表解。我们现在也都把它印出来,印了有两千多册。这一次印的科文图表跟原本一样大小,所以看起来非常醒目。在早年我们也曾经印过两次,但是那个缩小了,缩成十六开的,还可以看。我曾经看到有其他地方印的,把这个缩小成三十二开,那个字就太小,看起来非常不方便。现在我们用大本,大本固然携带不方便,但是你看起来的时候看得很舒服。所以长科就是指全经的科判。

这第二部分讲当品,「科当品经意」「如来名号品」,我们就这一品看它的段落,章法结构,思想的体系。二会长科三十二品,现在只有三十一品,就是缺少第四禅说十地这一品,这一品是在第二分里面的。这是我们总得要把它记清楚,这个第二分「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一分里头少一品经,现在是三十一品。说「长科三十二品者,从此如来名号」,这是这一会里面第一品,如来名号是第二会的第一品。它在全经排列,顺序是第七,因为初会有六品经,所以二会第一品从全经排列它是第七品。

「第二会世主起问二十八问已下,直至向后,如来出现品,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到这里是一段。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一会里头,在五周因果里面,它包括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就是最后的两品经,「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这两品是讲平等因果。从「如来名号品」一直到「随好光明品」第三十五,是讲差别因果。差别因果跟平等因果合在一会,前面都曾经说过,这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

「所答总有三十二品经」,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现在我们经本只有三十一品,这里头有一品没来。「是答二十八问故」,这个问我们在初会里头读过,这叫大问。菩萨、世主提出的问题,世尊为他解答,这就是这一部经的内容。

「以从普光明智法界佛果报居之殿」,这一句话是说普光明殿,是佛报土,报身佛居住的所在,教学的场所。用现在话来讲,就是老师在这里教学的讲堂、课堂,这个经本里头称之为「普光明殿」,普光明殿的意思前面都解释了。

「举佛果名号,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佛的名号,佛的所行,这里面我们要细心的思惟观察。名号是教化众生总的指导原则,佛果所行是教化众生具体真实的内容,佛教众生教什么?他所做到的就是教你的。佛当年在世,他一生当中他想些什么,他念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这就是佛陀教育的内容。跟世间教学不一样,佛全做到了才教你;佛没有做到的决定不说。

所以我多次的跟诸位报告过,佛是做到以后再说,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做,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通过实验;现在人讲的是科学精神,通过实验的,证明它是正确的。果纯正,因当然纯正,从果上看因,我们对於佛陀的教学,信心就生起来:这个可以相信,这不是假的。我们常讲的现身说法,身教是第一。佛如是,世间圣人也不例外,他教人的,他自己一定做到,这是圣人。他自己没有做到的,他决定不会说。

所以戒律是什么?圣人日常生活把它记录下来这是戒律。你问他有没有持戒,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持戒不持戒,念头都没有,这就是孔夫子讲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但是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是生活规范,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我们应当要学。所以戒律是对我们说的,对没觉悟的人说的。对觉悟的人来讲,那就是他正常生活,就是他日常处事待人接物的那种心态。真的,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李长者的开示:

「举佛名号,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四圣谛法门,并举法界根本智体佛号不动智佛,以成信修,直至彼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经(实际上我们现在只有三十一品经),是信进修行之一终因果之极也」,到这个地方是一段。

在长者的开示之中,我们特别要深刻的体会到名号与身教的重要,这个才是教学的根本。这种学问是名副其实的实学,真实的学问,实实在在的学问。你学了立刻你就得到受用,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如同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跟一般学问不一样。

「教化众生四圣谛法门」「名号品」后面就是「四圣谛品」「并举法界根本智体佛号不动智佛,以成信修」。信了,你才肯去修,你才肯去做,不信你当然不会去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学佛人,口里念的不错,讲得也不错,没做到。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看别人看得很清楚,看自己看得不清楚。聪明人看别人,回头再想自己,回光返照,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

自己一身的毛病确实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们不能怪人,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我自己一身有什么毛病,他怎么会知道?怎样检查出自己毛病?看别人过失!看别人过失不要记在心里,不要放在口里,别人是一面镜子,立刻就想到我有没有。因为发现自己过失,跟诸位说这是觉悟;你见不到自己过失,你迷,你不悟。所以古大德常讲「悟后起修」。你不知道你自己毛病在哪里,你怎么能修正你的行为?你要修正,当然毛病发现了,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

所以,什么叫开悟?我曾经遇到很多人问我,什么叫开悟,简单的说,你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叫开悟。这里头要注意,不是知道别人毛病,知道别人毛病你没有开悟,知道自己毛病才叫开悟。把自己毛病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会修行的人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袁了凡先生做过这个功夫。明朝末年这个风气很盛,出家在家,我们在许多书籍里面看到,都用功过格,那样认真来反省检点自己的功过。

这种修行法就跟佛门里面半月诵戒是一个意思。半月诵戒是世尊教导学生的,戒律是生活规范,每半个月要读一次,要反省一次。诸位要晓得,古时候人心地厚道,修学环境好,良师益友多,真的,他能保持半个月;半个月复习一次,检讨一次,够了。今天不行!今天说老实话三天都保不住。那怎么办?每天要反省,每天要检讨。印光大师提倡,他不用戒本,他用什么?用《太上感应篇》。早年我们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劝导我们的同学把《太上感应篇》列在晚课里面。晚课完了之后,把《太上感应篇》念一遍,用意就在此地。

我们找不著自己的过失,把《太上感应篇》这篇文字念一念,想一想我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感应篇》做一个对比。哪些善法我做到了,哪些恶法我违犯了,就把自己今天一天的过失找出来!这是我们这一天善恶功过的一个标准。祖师不用戒律,对这个时代学佛的人来说的,无论在家出家,好!至少,你要能够依教奉行,你肯定不堕三恶道,这个功德利益这世间就没有能够相比。如果能发愿求生净土,你肯定得往生。为什么?你是世间善人,《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往生极乐世界条件具备了。

《感应篇》《阴骘文》、戒律,绝对不是教我们拿著这个标准去批评别人,那你造罪业,你完全不懂得如来教化的真实义。世出世间圣贤,这个标准是教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标准。如果我们拿这个东西去批评别人,那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别人犯了,实在讲,别人犯了与我不相干;再说我是肉眼凡夫,我看不出那个人,那个人是真犯还是假犯,我不知道。

《华严经》里头文殊菩萨教善财参访知识,应当具足什么样的心态?不见善知识过!我们晓得善财童子当学生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善知识。我怎样不见一切众生过,成就自己的大德大行?这一切众生里面,许许多多佛菩萨示现的。他示现正面的榜样教我学,我要跟他学;示现反面榜样的,不善的,是提高我的警觉,我不能这样做。这是一乘佛法里头,一生成佛,学习的心态。你要有这样的存心,这样修学态度,肯定你一生成就,你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不需要,这是一乘法。

三乘法里为什么要经历那么长的时间?那就是你没有法子避免不见善知识过,你是你自己妄想分别执著。见到善知识,见到老师的过失,对老师的恭敬心就打折扣,对老师的教诲信心也打折扣,你要到哪一年才能成就?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就这么来的。

上一次我到杭州,第一次去参访岳坟,现在那里盖了一个岳王庙,岳飞的坟墓。从前我们在书上读的,没有见过。这一次有这个机缘我到那边去看,跟我一起去的十多个人。我跟他们说岳飞是我们的善知识,秦桧也是我们的善知识。岳飞有塑像,建在岳王庙大殿的当中,秦桧夫妻的铁像跪在门外,两个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岳飞教我们尽忠报国,秦桧夫妻教我们不要伤害好人,伤害好人下场就这样,他们教化众生功德是平等的。你们诸位细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我在没有学佛之前,那还很年轻,二十几岁。有一次一些朋友在一块聊天,也谈到这个故事,很多人讲秦桧在地狱,永不翻身。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说秦桧在天堂享福。我们这帮朋友都指责我: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我给他讲,岳飞这桩事情从平反之后,秦桧夫妻两个铁像就跪在坟前,差不多也跪了一千年。这一千年使多少人看到这个像不敢做汉奸,不敢害忠良,他教化多少人,这个功德我们肯不肯定它?这有道理!他教化多少人;岳飞教人尽忠报国,他教人不能做汉奸,不能害忠良,两个都是好老师。

所以,世出世间法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没有一定的标准,看你从哪一个角度上去观察。所以我在岳王庙见到岳飞像,我合掌三问讯,见到秦桧我也合掌三问讯,我们平等的。我这三问讯别人就感觉到奇怪,我就给他讲这个道理。在佛法里面这叫菩萨示现,大权作略,我们凡夫不知道!菩萨在那里演戏,在表演。无论是正面的、反面的,统统是教化众生,统统是帮助众生觉悟的。

唯有佛法是真实智慧,十法界的果报,我们想想那是不是教学?《华严经》讲到身教,「佛果所行」,佛果所行有善有恶。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就非常明显,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苏蜜多女代表悭贪,这三个善知识,三位是佛!你看他示现的贪瞋痴,三毒烦恼,怎样转三毒为戒定慧,你看了之后你要会转!所以你看到秦桧那个像,不敢做汉奸,要做忠臣;不敢害忠良,要成就忠良,这不就转了吗?他不是教你学他那个样子,从反面来教导你,来启发你。所以这个学习确确实实是成就与否完全看心态,果然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在一生当中,哪有不成无上道的道理!

这一段从「名号品」,一直到「如来出现品」就是这第二分,「修因契果生解分」,在这一分里头。总共三十一品经,四十一卷经文,这是我们现在读的。「是信进修行之一终因果之极也」,这一分是解分,从真正发心到证得菩萨等觉位,妙觉位,这就圆满。所以说是「信进」,信是根,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进是精进不懈,勇猛精进,不断的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从信心一直到成佛,「一终因果之极也」,究竟圆满。下面文说。

「明此普光明智殿佛果,至如来出现品,此信进修行因果不二故」,因在果中,果在因中。大乘经上常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在这一大段经文里面,为我们明显的显示出。再看下面的《论》文:

「又明此始成正觉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这个经文一开头我们就会读到,跟初品一样,始成正觉。「起信心修行」,佛给我们示现。到最后一品「如来出现品中,明法界无时可隔故,明法界体中凡夫妄见,见无量劫,始起信进修行者」。这说明从见到佛果德发起信心,希求佛果,就是我们一般谚语里面所说的见贤思齐。这个地方见贤思齐有很深的道理在。我们的真心、心性跟佛是一个心性,他能修成,我为什么不能修成?我们心性相同,心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相好相同,这是我们信心的依据。这不是妄想,这是事实,他能成,我当然能成。

但是今天我要怎样才能成?这三十一品经里面就教我们方法了,这个方法就是因果!差别因果,平等因果,这两周因果。我们如果真的能相信,真的发心,修因当然证果。「至后」「如来出现品」是这一分里头最后一品),「明法界」,明是你悟了,你真的明白,「法界无时可隔」,这就是时间坐断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成佛之后,跟诸位说决定没有先佛后佛,决定没有古佛今佛。先佛后佛、古佛今佛是三乘教里面说的,一乘教里头没有。

「明法界体中」,这个也悟了,明白了,「凡夫妄见,见无量劫」,法界体中没有时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迷的时候有,有过去,有未来,就是说有十方,有三世;悟了之后,没有十方,没有三世,一切境界总在现前。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九法界凡夫没有办法想像,不是他的境界。现在科学家给我们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们,西方的科学家确实用科学的仪器证明,至少有十一度不同空间存在。在理上讲,不同维次空间应该是无限量的,这个说法跟佛法说的一样。

他们讲不同维次空间,在佛法里面讲无量无边的法界。佛经上讲十法界,那就是十种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是大分。细分,每一个法界里头还有许许多多不同。譬如佛经上讲的天道,天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共二十八层。那二十八层肯定是二十八种不同维次空间,又何况每一层天里头也不同。

所以从理论上讲,的确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量的。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我们要晓得,这佛经上才说到,法界从哪里来的?妄想分别执著当中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统统放下,没有了,无量不同维次空间就不见了,它不是真的。不见了以后,那个境界是什么?一真法界。法界原本是一真,没有这么多复杂东西在。

谁见到一真法界?在这个经上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就是放下,初住菩萨执著放下,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执著;分别放下,决定没有分别;妄想也放了一点点,也放下一些。空间维次全部突破,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现象同时看见。

这个道理真的很不好懂,我以前讲到这个地方,不得已也用一个比喻来说。好比我们看电影,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电影画面,有过去、有现在,也有未来,真的是有三世;在这一个格格里头看,有三世。但是如果我们不从这个格子看,我们看底片,试问问有没有三世?底片一拉开,已经放的这一部分是过去的,正在放的是现在的,还没有放的是未来的,统统在我们眼前!你要看到底片,三世不就没有了吗?你要看到每一张每一张那就有,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比喻,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

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把事实真相把它一格一格的框起来,这就成了法界,有界限了,就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界限。这一切放下了,这界限就没有,没有你才成一片,所以过去、现在、未来统统看到。在佛法里头讲这是神通,他知道过去未来,他不是推算的,亲眼所见,现量境界。他不是比量。

这些年世界动乱不安,许许多多预言推测将来的事情,说得很多,中国外国都很多。有些讲得很准确,有些准确度就不太可靠,预言根据什么说的?总的来讲,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数学,数理推断的。数理的推断一点都不能差错,小数点后面十几个零,有一个差错就不准确。但是要做到完全正确丝毫差错没有,太难太难!

另外一种依据是禅定,定中时空突破,他能看到未来。这是现量境界,亲眼看到的,大概这个不会有差错。从前我向李老师请教,预言可靠性有多少,他告诉我的。他说从前修道的人,佛门、道教的修道的人,他对於将来的事情说得很准。那是什么?定中境界。他看到未来,那个准确。一般所说的预言,尤其是预言书这些,可以做参考,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在参考里头要提起自己高度的警觉,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能改变许许多多事相,纵然有灾难,能化解!因为一切灾变都是恶业累积变现出来的,如果人心能够回恶向善,外头境界会转变,佛经讲得很好,境随心转,灾难可以化解。

所以佛的教诲,那真正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佛教学当中,肯定是要把恶人改变成善人,把迷惑颠倒的人改变成有智慧的人,这是教育。不能说这是恶人,这个人是坏人,我们不要他,那不是教育。我们把他除掉,除不掉的,只是结了冤仇。冤仇结下去,来生又报过来,所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是制造麻烦!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只有圣贤教学里头讲得透彻。所以在圣贤教学里头,决定不用这种粗暴的手段,那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善巧方便,真正解决问题。这是觉悟明了「法界体中凡夫妄见,见无量劫,始起信进修行者」。入住的菩萨明白,明了之后,他也知道诸佛如来的慈悲善巧,於是也就学会了。下面说。

「依真起行,以为进修」,这是初住以上,跟前面三乘人不一样。三乘人还有妄见,就是妄想没有断,他还有过去现在未来,他慢慢来修。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的人不一样,这是依真起修了,不是依妄。三乘是依识心,初住以上是依真心,这个因果大大不相同。

「经历五位行门,无时可移」,同样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个位次。「无时可移」,没有先后,这就是本经里面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地方说出来。行布是次第,你看这个「五位」是次第,「无时可移」是圆融,善财童子为我们所示现的一生圆满,

「若未起信进修行时」,这个「未起信」「信」是本经所说的标准;换句话说,三乘人。这个地方讲的信心是依根本智起的,没有证得根本智之前,我们的信心就是此地所讲的。「常谓已前诸佛」常常想过去佛,「已前诸佛」就是过去诸佛。「先已成佛」,他们早成佛,过去这些佛他们先成佛。「经无量劫」,无量劫久远之前他们就成佛了。所以在我们妄心里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但是见性之后,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不一样。这个理很深,事希有,不可思议。

佛在这一会里面要教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要好好认真学习,利益无边,这是真的。真正得利益了,感恩的心才会生起来,知恩报恩。我们今天不懂得佛恩,是完全无知,佛对我们有什么恩?今天我们出了家,接受人家供养,大概就是这个恩,其他的不知道了。细读《华严》你就明了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