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四讲)  2005/2/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4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

我们前面讲到偈颂第八首。这首偈主要的是跟我们说唯识观,我们参考《坛经》里面六祖大师对智通禅师的两首偈。我们在这两首偈里面,不但学到修行的纲领,转识成智;而且真正让我们见到祖师通宗通教,并不是说他不认识字,他没学过经教。这法相唯识的道理很深,也许没有学过的人不知道,没有想到他的言语那么样的简单,说得那么清楚,高明到极处!后世多少学者,真的是佩服到五体投地。同时给我们印证佛在经里面常常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无量无边的法门,一门证得门门都得到,我们从《坛经》里面可以得到证明。世出世间一切法,能大师没有一样不通达,你去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正如同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多少人去试探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接触到的、从来没有见过的,找一些问题来问他,世尊居然对答如流。诸位在小乘经里面可以看到很多。这说明一切法真的圆融通达,自在无碍。这些智慧德能我们要问,世间人常常问,释迦牟尼佛从哪里学来的?是不是过去生中他学过?这样的推理相当合乎逻辑。因为他突破了时间的界限,他可以看到过去未来,所以过去生中所学,你这一问他都能答得出来;这一生没有学,过去生中学过,这很合乎逻辑。同时还有一种能力,别人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那些资料,你有能力借过来用。好像我这个资料库里没有,你那个有,我可以把你那个调到我这个地方来做参考,通的,就好像连线了,现在的电脑网路连线,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别人识心里面这些资料可以完全取出来,这些例子很多。而实际上呢?实际上不是这样浅,有很深很深的道理,那就是自性。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都是自性变现的,你见了性,性是能变,能现能变你证得了,所现所变哪有不通达的道理!这才是正理,才是真正通达明白。

佛教我们,实在讲并不是教我们在枝枝叶叶里面去寻求,佛教我们一定要求明心见性。大乘教里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终极的目标都是在明心见性。不过宗门里面它是直捷,这诸位都晓得,宗门是悟后起修,先求开悟,然后再学习经教,当然他学经教快了。我们在经论记载里面所看到的,龙树菩萨接触大乘,没有人不晓得这位大德,《华严经》就是他在龙宫里面取出来的;他开悟了,悟了以后再读释迦牟尼佛留下来这些经典,我们今天称为《大藏经》。古时候没有《大藏经》这个名称,叫什么?叫一切经。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龙树菩萨用了多少时间把它学完?三个月,全都通达了,不到一百天,什么原因?见性。都是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哪有不通达,哪有障碍的道理!要不要一个字一句一句的学?不需要。

就像惠能大师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惠能大师说行了,不要念了,我全知道了,你看这学东西快不快?全通达。把《法华》大意讲解给法达禅师听,他一听之后就开悟了。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三千遍,不知道经典宗旨在哪里,能大师一番开示他完全明白了,大彻大悟。那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这一段开示,我们读了不悟,什么原因?我们没有三千部《法华经》的底子。人家有三千部《法华经》的基础,所以一听就明了,这是宗门里面讲的疑情。三千部的疑情,一闻就通达,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智通禅师见祖师,他是读《楞伽经》《楞伽经》里讲八识四智。《楞伽经》读了一千多遍,我们在这经里头记载上看到的,都是有很深厚的底子,没有办法融会三身四智,六祖在这里一开示一说,他就悟入。所以接著后面就是智通禅师他有一首偈,这个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心得报告,悟入这个境界的时候他提出报告。

为什么古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他的这些弟子,这个经里面讲的弟子都是开悟的人,没有讲完全,完全四十三个人,这地方是举其非常明显的,特殊的、明显的、有代表性的举出几个人,这是非常令人羡慕。我们学佛,开悟在这个时代不可能,从前倓虚老法师在香港讲经,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佛,我学佛之后,他老人家已经走了。不过我也算是有缘分,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讲经,住在他老人家建的图书馆,中华佛教图书馆,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月,讲《楞严经》,也算是有缘分。我听了一卷好像是九十分钟的录音带(在那个时候这个东西很时髦的、很先进的科技),他在佛七当中讲的开示。我借到这个带子之后,我就听了三十多遍,他是北方人的口音,比较不好懂,可是我连续听三十遍,大概就能够听到八、九成。以后我找人照著他老人家所讲的写成文字,我也把它印出来,附在《念佛论》的后面。《念佛论》是他老人家讲的,大光法师记的,大光跟我是好朋友,前些年也都往生了,他的年岁比我大。

他老人家在开示里头讲:他活了九十多岁,一生当中亲近不少善知识,学禅开悟不但没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得禅定的有见过、有听说过的,虚云老和尚就是得禅定的。得禅定与大彻大悟那个距离还很远,禅定可以生到四禅天,也很了不起。烦恼习气他那个定功能伏得住,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来讲,那就是功夫成片,虽有烦恼不起现行。他要是念佛求往生,那肯定是凡圣同居土里面上三品往生,可以做到预知时至生死自在,烦恼控制住了。这是我们普通人都做不到,说明这个事情之难,为什么?禅宗要不是大彻大悟,他出不了六道轮回,不算成就,在果报里面这是教下常讲的人天小果;真正讲果报,要脱离六道轮回才算是证果。小乘的阿罗汉真正算是证果,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真的是断了、转了,我们讲转了。

我们刚刚念的偈子,转第七识的执著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的分别为妙观察智,这两个一转,阿赖耶自然转为大圆镜,前五识自然转为成所作,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不在十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菩萨,这才算真正成就。四圣法界是相似位,相似成就,六道凡夫不能算成就。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佛」,你在六道里头,人天道是观行位,观行位是功夫得力,没出六道,出六道相似,出十法界真的了,那不是相似位,分证位。这是天台家的教义,确实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那我们要知道,古来祖师大德这是经教里头、注疏里头常常讲,我们是常常读到,观行位功夫得力能够生天,出不了六道轮回。生天为什么说不究竟?天的寿命还是有限,纵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数字,八万大劫到的时候你这个定功失掉了。失掉之后,你的烦恼就起现行,你阿赖耶识那个烦恼习气伏不住,伏不住它就起来,起作用了。这一起作用,你是爬到最高,上头没有了,当然就往下堕落,爬得高摔得重,这一定道理,所以我们不能不晓得。但是有生天这个能力,要是用来回向求生净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决定有把握。

所以在修行这方面来说,只要功夫得力就决定能生净土,生净土是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功德利益,其他法门里头不能够为比!这是我们要晓得。不知道净土,那是没有法子,没有缘分;我们接触到净土法门,就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们也很满意,这是蕅益大师说的。有人问蕅益大师:你老人家求生净土,希望得什么品位?他说我下下品就很满意。真的,下下品怎么?超越十法界了。只要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一生成佛,因为西方世界人无量寿,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这个法门古人常讲是当生成就的佛法,这个成就是证得如来究竟果位,一生成就。

古大德,明朝的憨山大师,憨山大师的肉身在,还留在现在,他对於六祖这首偈子赞叹备至。他说有很多人批评六祖不认识字、不通教,他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尽了,这八个字重要,这八个字是什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确实八个字把这诸法实相讲清楚、讲明白,可是这个「心」字不好懂,宗门里头有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个心你要真的认得了,那你就明心见性,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说大地无寸土?你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不觉的时候有六道轮回、有十法界;你一明白、一觉悟,六道、十法界没有了,所以说大地无寸土。「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无一物」,你真正懂得唯心,就是觉后空空无大千,能现。能现的是法性,所现的法性土,法性土就是法身。讲法性从能现说,讲法身或者讲法界,我们讲法界,法界是所现,法性是能现,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说三界寂然,清净寂灭,这就是一真法界。

十法界、六道,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唯识所变。「以唯识故,万法纵然」,这个万法就是讲的六道十法界,森罗万象,唯识所变。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心现识变的这些幻相,像变魔术的幻相,也像我们现前电影、电视萤光幕上所现的影像一样,你不知道它是影像,你以为是真的,你迷在这里面。这一迷,真相就不见了,其实真相在哪里?真相就是在面前!真妄是一不是二,迷了它就变成妄相,你觉了它就是真相。所以你离开妄相,你到哪里去找真相?找不到;离开真相,妄相也没有,真妄是一不是二。我们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这个功夫,在妄相里头什么时候一下见到真相,就恍然大悟。见到真相,妄相在不在?在,就是好像我们看电视在萤光幕上,或者看电影在银幕上,豁然觉得这只是电视、电影,这就悟了。

你看看这个经上六祖所说的「但用名言无实性」。悟了之后,这个名相转了,你开悟了;实际上事呢?事还是这样的,事相还是这样。一个是明白,一个是不明白,不明白你被幻相转,你被境界转,你很苦;觉悟之后,境界就不能转你了,你可以转境界。你看《楞严经》里面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它不是讲转境,它是讲转物,我们讲转境是一个意思。你能转境界,那你就是诸佛如来,就是法身菩萨,你不会受环境影响;不受环境影响,你可以影响环境。影响环境就是能转物,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以真诚的善心、善念,能够把我们周边环境里面这些人事物都能够感动,都能够回心向善。感动不了是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我们自己修行功夫浅深、能力大小不够,继续不断的努力,加功用行。这佛经上我们也常常念到转恶为善,先从自己内心,从自己的行为转恶为善。转到一定的功力就能感动别人,别人(那个善根厚的人)他跟你一接触就受你感动,那就是我们今天讲影响力,你就影响他,他就被你转了。

人会被你转,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会被你转,一个道理。转迷为悟,转染为净,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孟夫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非常有道理。如果迷在这个境界里头,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全是一个幻相,包括自身,身是幻相,自己的心也是幻相,就是起心动念决定不是真实。真实心中这个东西统统都没有!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那是真的,真实心中本来无一物;这森罗万象不是真心是妄心。真,实在讲不妨碍妄相,妄也不妨碍真,真妄常常不相离,你只要不执著妄,你就得真的受用,你要是执著在妄相里面,这个真的受用你就得不到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智通学《楞伽》《楞伽经》里头有几句话,这小注里头也引用「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自性,为什么把它称作识?它里头有带著虚妄,我们讲真妄和合,它的体是真的,可是现在里头它带著一分虚妄,我们就称它识。这个虚妄是什么东西?法相宗里面讲无始劫以来落谢的种子。这落谢种子大家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定落印象,这个印象就是种子。印象藏在哪里?阿赖耶识里头。

印象不是物质,阿赖耶识也不是物质,所以再多的种子它也不妨碍。如果是有形相,那要多大!佛在经上也常常说,如果是我们造作的业,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种子有形相,佛说尽虚空都容纳不下。好在这东西它不是物质,它没有体积,可是它真存在。怎么晓得它真存在?譬如我们昨天做的事情,前天做的事情很近,或者这一、二年做的事情,你还没有忘掉,你今天一想,好像这个事相马上就浮起来了;你想一个人,这个人好像清清楚楚在我们脑海之中。不想它的时候就没有了,一想它真有。韩馆长过去跟我们生活很长的一段时期,她往生八年了,我们一想她的时候,她的相真的就现前了。

那我们要问这个印象到底在哪里?我不想的时候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一想它就起现行?所以说这种子如果印象深很容易起现行,印象薄弱就比较难,但是难它还是在,再轻微的印象,阿赖耶识里头都有种子,就说明什么?说明它真的存在,但是它确确实实不是物质。不是物质,就是我们这眼耳鼻舌身决定接触不到,我们的意识能接触到。意识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你只要有意识,阿赖耶识藏的种子就能够起现行,所以心法不是物质。但是藏识的本性是真性,真性不但不是色法、不是物质,它也不是心法。心法、色法,今天我们讲精神、物质,都是从心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心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我们哲学里面讲宇宙的本体。我们套哲学这个术语,它是精神、物质的根源,精神、物质都是它变现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它没有生灭。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法界虚空界;如果它不在,这东西就没有了。虚空呢?虚空也是它变现的。虚空也有名字,虚空也有现象,这讲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这就是形容。境界是缘,「境界为缘长六粗」,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这些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就是唯识所变。遇到缘它就变,就变成精神,变成物质。问问这缘是什么?缘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讲缘,心理作用。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都是阿赖耶的作用。要讲起作用就很复杂、很多,这主要的(作用里头最重要的)前七识,每个识又有相应的心所,这都是心理作用。相应心所在《百法明门论》里面一共讲五十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你看百法,心所法就占一半,五十一,超过一半,这心理的作用太复杂。那么复杂的心思、念头,变现出复杂的环境、复杂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底下两句就是说这桩事情。

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断绝的时候,为什么?你念头不息。我的念头息了,你的念头没息;你的念头息了,他的念头没息。你想想看十法界这里头有多少众生,每个众生不都在那里胡思乱想吗?你才明了这个复杂的头数不可思议,没法子计算,只要有念,有缘它就会现相,所以这个环境这么复杂。我们要知道它来源,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情,我们要想断,谈何容易!古人常说「人贵自知之明」,自己要常常想一想,想想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断!没能力。虽然知道这是妄,妄就是断不掉,那到底要怎么办?我们今天真的碰到一个救生船,西方一号这救生船,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事情才真正得到解决,得到永恒圆满的解决。

所以教,我常讲随分随力学,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主要的。我们这一生不断烦恼也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只有这个办法,千万不能疏忽,疏忽太可惜了。这种殊胜的缘分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要是轻易放过,对不起自己。得人身不难,得人身遇佛法难,就说我们今天这个小城,八万人的小城,佛法道场就我们一家,我们在这个小城里面,我们到这边来四年了,这里头有多少人闻到佛法?你从这里就能晓得得人身容易,闻佛法是太难太难。闻佛法里面你能够闻到净土法,这是太不容易!净土法里面,闻到一生往生不退成就,这一层一层淘汰,淘汰到最后没剩几个。这种殊胜的因缘我们要明了、要把握住,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的大事,其他的小事不值得一提。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

我们今天看到我们处的这个环境,乱世,乱成一团,乱到极处。想到什么?这往生太可贵、太难得!所以我才想把《华严经》暂停,先讲「净土五经」,用意在哪里?特别提醒大家念佛往生是我们的正行,听这些大经大论是我们的助行。正行、助行哪个重要?正行重要。现在为什么大家对正行疏忽?对净土往生经典了解不够透彻,需要再讲,需要再次的提醒。我们往生有把握了,回过头再来研究这些经教大经大论,那就是《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我还有余力,我还有时间,我来学习这些大经大论。为什么?极乐世界取到了,不碍事了。如果对於往生还没有把握,那净土经是我们第一重要,其他经是第二重要、第三重要。

经教你怎么能契入?这是我们当前以最大的努力来劝导同修,从《弟子规》、从《十善业道》入门,也就是说我们这么多年来,研究经教、念佛修行没找到门,不得其门而入。好像围绕著外面宫殿的围墙,没有找到门,搞了这么多年,没进去。门到底在哪里?《弟子规》是门,第一道门,进去还有第二道门,《十善业道》是第二道门,大门、二门,三皈五戒是第三道门,然后你就可以登堂入室。所以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道》,三皈都没有。三皈我们讲得很清楚,诸位同学都晓得,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没有!还是迷邪染。好,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来谈谈「转识成智」关键之所在,这个关键的所在就是大师偈颂里头第七句「若於转处不留情」,真正关键在此地。在什么地方转?在日常生活当中转,在日常工作里面转,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转。再给你说得深刻一点,在起心动念之处转,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这真修行,真功夫。转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留不留情?留情是凡夫,转不过来,不留情就转过来。这一句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真不是容易事情。我们常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正做到不留情,那是什么?不留情,情转变成智。情是什么?情是八识,不留情就转识成智,不留情八识变成四智。

所以这个情,如果我们从纲领上来讲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起心动念,很难,要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我们办不到的事情,我们很清楚。不但我们说办不到,诸佛如来、祖师大德也会给我们说:你做不到。我们能下手在哪里?不执著、不分别这就行了,在起心动念的时候,你能够不执著,见思烦恼就转了。那就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的平等心现前。我们今天看人看事不平等,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就是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执著没放下,你还把它留住没有放下,不留情就是放下了。你还有分别,你有分别妙观察就没有了,你有执著,平等性就没有了。没有妙观察,见不到事实真相,你所看的都是虚妄的,我们凡夫是生活在这么个境界里头。

所以讲到真正用功,我们念佛的人用什么方法来用功?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比什么都殊胜,我们也不要问什么情与不情,你心里还想著转处不留情,你还是留情,你情没断,不容易。净宗法门的好处就是什么?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才有分别,阿弥陀佛!你看用阿弥陀佛把你那个分别打掉了。你才有执著,这爱憎的念头才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了,这就叫不留情。我们是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打掉,妄想分别执著用这一句佛号打掉。第一念才起,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决定不能叫妄念相续,妄念念念相续就坏了。你怎么能转得过来?

过去我在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给我讲了一桩事情,他那个时候常常到中国大陆,带团去朝山,一年总得去好几次。他跟我说大陆上有个老法师,是研究教的,对於教理非常通达,经典非常熟悉,所以当时佛门里头称他作活字典,不管你有什么问题问他,他都能答得出来。听了我讲《无量寿经》那一套带子,他听了之后,他把所有一切经教统统放下,二六时中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李居士讲听我这个带子,很感激、很有受用,不再搞了。不管你问他什么?他就一句话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句话。这就转了,确确实实在转处不留情了;你还有答覆,你这个情还没有断,就是什么?你的分别执著没有断。分别执著统统断了,没事了,什么事都没有,无论问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一句真言传给你。除这一句之外,什么都没有。那我们就晓得这个人肯定往生,肯定一生成就。

在我心目当中看的他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萨再来示现,做样子给你看。你看看我学宗学教,学什么我学得很多,你们怎么样学都学不过我,你比不上我,我到最后万缘放下,一声阿弥陀佛。你有没有看出来?你有没有觉悟?这是现身说法,告诉你宗门教下不能了生死。要想了生死,要想脱离三界、六道、十法界,一定要靠念佛求生净土,告诉你这桩事情。你想想老法师一生的行谊,你的疑虑统统都断掉了,他不是不通宗、不通教的来念,他什么都通达,最后什么都放下,单提这一句万德洪名。这不是现身说法这是什么?这是给我们真实的启示,我们要想在一生成就,他是我们的模范,他是我们的榜样。所以祖师这一句偈「若於转处不留情」,我们净宗得了方便,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九首: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

这首偈说得好,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五一偈」,这是偈颂里面的第五段,只有一首偈。「依言论时,令寻思名等,入如实观」,这是这首偈的宗旨。这首偈讲的是什么?我们学习不能离开言论。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三百余会就好像我们现在办讲座一样,我们讲座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他老人家一生办了三百多届,四十九年办了三百多届。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几天,甚至於一天、二天一次;长的可能会有几个月,甚至於一、二年,长的。长期讲座、短期讲座合起来三百多次,四十九年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世尊以音声为佛事。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言语、音声,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这就是说这第一句『世间所言论』,它的宗旨,令寻思名等,入如实观,这才是目的。

我们看下面什么叫名实论?「谓了名等,唯意言分别,无别名等」。了是明了,你真正了解言语名词,你真正了解。言语名词它下面注解讲得很好,这是讲的『分别』。分别,无别名等,希望你在分别里面,真正去体会它的真实义,不可以执著在分别上,那你就错了。这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读经、听教要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入如实观。你要懂得即相离相,言说不能没有,言说是引导我们,名字相也是引导我们,我们要循著它的引导,不可以执著它,一执著就错了,执著你就迷了。你不执著,随顺这个引导往前面去体会,那它就起作用,它引导你入真实。

我们一般人读经、听讲,听讲就是听教,为什么不能够开悟?入真实就是开悟。你为什么开不了悟?因为你迷在言说上,迷在名相上。迷在言说、名相上自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心缘相,你就入不了真实。你会想到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你在里头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能懂得它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或者我们讲得更具体一点,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能明了如来真实义,你才能解真实义。

如果在言说、在名字你起了念头,起了妄念,妄念就是打妄想,你是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那是谁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如来这个经你没有懂,你是一分一毫都没有契入,你所念的,你所听的,是你自己妄心里头生出来的意思,把如来的意思统统扭曲了。所以你怎么样用功都不会开悟,道理在此地。就是前面六祖大师偈子里面讲,你留情。读诵留情,听讲也留情,处处都留情,那有什么法子?教你不留情你不会,你什么时候学会不留情,不留情智慧就现前。那个情是什么?迷情,你没有离开迷情。迷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离开。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开悟了,如来真实义你就通达明了,这叫契入真实。

下面,「意即意识分别,言即名言」,名词术语,「名言既唯意之分别,名下之义,亦无别体,故所言论,以兼名义」。这小注里头讲「四寻思」,讲了四桩事情,一个是名,第二个是义,第三个是自性,第四个是差别。这是讲的四寻思,唯识加行位里面的四寻思。「今云名等」,这个等就是指下面的义、自性、差别,你要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既随分别,则妄计意流,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佛讲经说法,他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是佛讲经说法的目的。现在我们不会,我们这个方法不会,不会怎么?不会就被佛法迷了,佛法本来不迷人,你自己迷在里头。这为什么会迷?你没有遵守马鸣菩萨《起信论》给你讲的原则,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你没有放下,你没有舍,所以你就迷了。说得粗浅一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

所以会听经的人,他为什么听得会开悟?会听;不会听的人,天天在祖师的身旁听一辈子,没开悟。六祖的偈子里头说,一个是不留情,一个是留情。留情一辈子不开悟,不留情马上就开悟,何以见得?你看看惠能大师在黄梅五祖座下的时候,黄梅这个道场是五祖主持的。这个道场有一千多人,神秀大师是上首,跟五祖多少年?惠能大师到山上的时候没出家,居士,很年轻,二十四岁,居士。见到祖师,这一问一答祖师就晓得这个人不是凡人,悟性很高。祖师公开声明,他老人家年岁大了要传法,告诉大家,你们每个人做一首偈子送来给我看看,看看有没有见性,果然见性!这个衣钵就传给他,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

大家心目当中,算了我们也不要做了,这一定是神秀大师的,上首!神秀当年在黄梅也等於说助教,追随五祖那么多年,天天听祖师说法、讲开示,没悟!惠能到那边去没有几天,实在讲惠能大师在黄梅,有没有去听祖师讲经说法?没有,后院做苦工去了,派他在碓房里面去踏碓舂米做粗活。他跟五祖没有见几次面,五祖就把他派去做工去了。听五祖讲经就是在离开之前,晚上传衣钵,用袈裟半夜围著他,给他讲《金刚经》,讲不到一半,三分之一,惠能大师开悟了。这一悟不要讲了,全通了。为什么他在黄梅的时间那么短,跟五祖没有见几次面,衣钵就传给他?他不留情!换句话说,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一接触就通达,什么障碍都没有;寺庙里头那么多人,一千多人没有一个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的,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今天要问,你为什么要执著?为什么要分别?执著,平等性就没有了;分别,真相就看不到了。真相在佛法里面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见不到了。你能够见到诸法实相,那叫妙观察智,就是什么?在妄相里面见到真相,真妄不二,确实是没有离开,真没有离开妄,妄没有离开真。真是什么?能现的法性,能变的阿赖耶,真的;妄的是所现所变,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妙观察是什么?真妄是一不二,森罗万象里面你看到平等,染污、污秽里面你看到清净,虚妄里面你看到真实,这叫妙观察。惠能大师见到了,你说衣钵不传给他,传给谁?我们在此地把这事情说穿了,说穿了之后,为什么?不说穿你一辈子也不会懂,你体会不到,说穿了在宗门里面讲很不好,说穿什么?把你悟门堵死了,你不会开悟,本来要你自己去悟,你实在没有法子悟。我们不走这个路,我们老实念佛,了解事实真相。总而言之,对平等性、妙观察有个概略的印象就好。

如果你还有余力,宗门教下很多原理原则,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用得上,佛法是通的、圆融的、无碍的,帮助我们提高往生的品位。所以这些原理原则你都能够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用在对人、对事、对物,可以把凡圣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可以把方便有余土提升到实报庄严土,有用,有作用。可以把我们的品位提升,我们下辈可以提升到中辈,中辈可以提升到上辈;下品可以提升到中品,中品可以提升到上品。问题在会不会。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不留情」,不留情就是不再要去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错的,不分别、不执著是对的;执著,染污的相现前,分别,紊乱的相现前。自己要好好的多想想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性,不是上上根人,能放下就赶快放下,一心一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净土修行的纲领抓住,心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口持名,身礼佛,这个礼佛就是一切恭敬。

怎样真正做到礼佛?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遍法界诸佛,我们在大回向里头都念到,每一句后面就是遍法界诸佛。一切人是诸佛,一切事是诸佛,一切物是诸佛,没有一样不恭敬,这个恭敬心遍虚空遍法界。你能这样修行,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是凡圣同居土,决定不是下三品往生,而你是实报庄严土,肯定是中上辈往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你这个礼敬可不得了,你这个礼敬把你的性德全部流露出来,你对於一切众生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你统统礼敬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没有一样不恭敬。你说要不要学!

「称赞如来」,一切有情众生,称赞如来主要是对有情众生的。有情众生里面特别是对一切人,这个人心好、言好、行好,我们赞叹;他不好呢?不好我们不赞叹,不说话,决定不能批评。为什么?你想想看,你要一批评,你是不是又落在分别执著里头,错了。没有分别执著,你怎么会批评?那为什么要赞叹?赞叹有没有落在分别执著?落在分别执著错了,不落在分别执著,诸佛如来的赞叹。赞叹是性德的流露,赞叹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他,赞叹是令一切众生向他学习,是利益众生的。礼敬、赞叹都是利益众生,都是供养里面的一分,恭敬供养、赞叹供养,这就是身教,以身作则。凡夫粗心大意没有看出来,菩萨心细看出来了,说出来给大家,大家一看这不错,是的没错,我们要跟他学习,度众生。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决不是为利益自己,我们应当要在这个地方学习。

所以你要不会,那不会就是这个经上讲的,『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要怎样才入法性?我们看注解第二段,第二段说得好,「若能如是自觉通达,是入唯识之方便也」,这就是前面给我们所说的。进一步「即复此心,无相可得,妄想不生,便入法性」,这几句话重要!你看有没有换心?还是这个心,还是这个境界,只要在这心里头没有妄想,境界里面没有妄想,那就是法性,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你见到事实真相了。妄相里面见到真性,法界里面见到法性,真妄不二,理事不二,觉迷不二,不二就是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落二、三了。这里一句给你讲的入法性,是不是真入?真入了。你要有个真入,没入。

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的注解「上约心乖」,乖是错误。「体非不即,又不入者,妄想体虚,无可入故」,你可不能执著我真的入了,哪有这个话!如果你是一切都放下,这叫做真入。你们想想六祖偈子上,留情跟不留情,你虽然不留情,但是你的情没有断干净,还有拖泥带水,所以你还不算是真入。真入是什么?情断尽,断尽了说明为入,你自己有没有入的想法?没有。为什么没有?《坛经》里面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入个什么!不要说这个地方入了,《楞严经》里面讲菩萨证到究竟果位,证得究竟果位了,他有没有证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真正证得;圆满菩提归有所证、有所得,错了,还留情,没干净。

放要彻底放下,不要拖泥带水。拖泥带水不干不净,你还是以轮回心修学大乘佛法,也是轮回业,这轮回里面的善业。这样的修行,无论怎么样用功,无论怎么样努力,你将来的果报,如果你里头没有恶业,真的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果报在天道。但看你那个情留得多少?情要留得多,欲界天;情要留得少,色界天;留得更少,总而言之,还是拖泥带水不干不净,无色界天,就这么回事情。总要搞清楚、搞明白,要知道这个心性,这是本体,没有形相,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永恒存在,无处不在,六根接触不到它,眼看不见,耳听不到,不但前五根接触不到,你念头想都想不到。你想是妄想,严重的妄想就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没有了,妄想还在,你还会想,想得到想不到?想不到。它不是心法,心法能想得到,不是心法,你想不到,所以祖师讲「本来无一物」。大乘教里面常讲「清净寂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相应了。言语说不出来,言语有限。心法、色法言语可以说,思惟、想像这个心法也行,它不是心法,它不是色法,言语、心行都达不到。

小注里头最后有一行「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几句话讲得好,讲得非常之好。你要问有没有入?真有,不能说没有,但是也不能说有;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说有说无都对,不懂这意思,说有说无都错了。诸法实相妙就妙在此地,你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有相,它有这些妄相;你不能说有,因为相是妄的,相确确实实不可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般若经》上给我们讲的相,相是什么?相是无所有,相是毕竟空,相是不可得。那我们迷了呢?迷了的人以为相是真有,以为相不是空,以为相我可以占有,以为这个相我可以控制,错了,那这样就造业了。造业,你只要没有办法脱离迷惑,就好像作梦一样,你没有办法醒过来就会变成恶梦,恶梦就是三途六道。四圣法界是好梦、美梦,三途六道是恶梦,那恶梦里头最恐怖、最难受的是三恶道。三恶道从哪里来的?就是你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变现出来的,假的,不是真的。但是你受的时候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是假的你就觉悟了,你就是佛菩萨;你不知道这是假的,你真的在里头受苦受难。好,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