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0讲)  2005/10/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0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最后一段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还是第六首,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

这首偈的大意,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现在我们来看看清凉大师的开示,这个注解是他老人家对我们的开示。开示,文虽然不多,说得非常的圆满。第一句是讲「法界是理,生界是事」,这个理是能生能现,生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现象。理,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都算在事相里头,我们今天讲精神的世界跟物质的世界。在六道里面,色界以下它有色相,我们讲有物质,有物质的存在;无色界就没有物质,我们一般讲是灵界,精神的世界,它不是物质,所以精神跟物质都算在事相里头。

理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而生的。如果从唯识学里面来讲就好说。唯识讲四分,心心所四分。四分里面有相分、有见分,相分是物质,见分是精神。见相从哪里来的?从自证分来的,所以自证分是体。自证分在此地讲,这就是理,能现能变,能现就是能生。所以宇宙到底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佛在这些道理上讲得很清楚、很透彻,根源是一个,就是讲的法界,或者讲的是法性。法性讲到能生能现,法界就把能所统统都包括在其中。

确实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生所生、能现所现是一不是二。古大德确实怕初学很难体会,能所怎么是一?古人用金跟器来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金,黄金来做器皿,无论做多少,千种、万种统统都是黄金制造的,随便拈一法,统统是黄金,金跟器分不开,好像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我们要问,所以这明心见性,见性的人,性在哪里?随拈一法就是。譬如,我问你:金在哪里?你拿一个戒指,这个就是金。没错。你拿一个金的项炼来说,也没错。随便拿一种东西,那就是。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器是金造的,金没有离开器,器没有离开金。你把这个事情,这是容易懂,这是我们常识,这是不难理解的。现在告诉你,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性相合起来就叫法界。所以理事圆融,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如果真正参透这个道理了,整个宇宙是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是什么?就叫法身。

给诸位说,法身跟法界是一个意思。也许你听过,也许你记得的、很熟悉,佛法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前面一段经文里头念过共同一法身,宇宙是一没有二。不但一法身,「一心」,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是心性,能生能现的;「一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乃至於「力无畏亦然」。换句话说,智慧、德能、相好、福报统统是一,这是很不容易体会的。为什么?不能体会,你体会不到,言语说不出,想像也想不到。佛法在这个状况之下,所以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整个宇宙是一体。

所以佛的慈悲从哪里生的?从这里生的。对一切众生的照顾有没有条件?没有条件,而且完全是自然的。要不要照顾?应该照顾。譬如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身体,我左手这个地方有个痛痒,右手去摸摸它,应不应该?应该。有没有条件?没条件,自然的。佛对十法界众生的照顾,众生有感,这有痛痒就是感,立刻就去照顾,性德!从这个地方你就会体会到佛法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体现出来了。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父子有亲」,那个父子有亲的亲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为本,一个意思。中国古圣先贤跟佛祖没有见过面,没有在一块交流过,所说的、所教的完全相同,这就是谚语里面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不是大略,完全相同。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没有别的,就是个慈悲。

现在,这几天有很多同学在讯息里面见到所谓是瘟疫,这瘟疫叫「禽流感」,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你要是真正通达佛法,慈悲,这个慈悲把什么样灾难都化解掉了。你要问我,这个禽流感怎么发生的?我告诉你也许你不相信,但是是真话,怎么发生的?三毒是根本的业因。三毒是一百八十度的违背了性德,性德是慈悲,叫大慈大悲,慈悲里面哪有贪瞋痴慢?我们今天问问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从哪里来的?迷失了自性,还是性德扭曲了。迷失自性的现象就是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就把智慧德能变成烦恼,你就把相好变成业报。这个理太深了,知道的人不多,佛菩萨为我们说出来,相信的人也不多。虽说佛弟子对佛很虔诚,不敢说反对,心里头不以为然。迷得深,迷得久,习惯成自然了。这个习惯不是正确的,不是与自性相应的,而是与自性相违背。

我们许多同学都读过《地藏经》,佛在经上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虽然在这个环境里面,真的还有一些有缘的人,这些有缘的人根性很利,很容易得度;这里头当然有很复杂的因缘,《华严》常常给我们讲无量因缘,错综复杂;必须有这种逆增上缘帮助他悟入甚深境界,这是我们看到的。再回过头来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这个逆增上缘当中能够省悟过来?逆增上缘的成就往往非常快速,让人意想不到,就怕你不回头,一回头步伐很快。

所以下面给我们说,这是法界跟生界的真相,「揽理成事」,事是事相、现象,宇宙之间这些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从哪里来的?从理来的,理是心性。通常我们讲性是真心、本性,讲心是阿赖耶识;心能变,性能现,事相这么来的。「理彻事表,故云无别」,就像刚才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心性之理在哪里?就在事上。离开事找不到理,离开理决定没有事。就好像什么?离开器你决定找不到金,离开金决定没有器,就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很深,但是用金跟金器做比喻不难懂,从这个地方确确实实能够悟入。所以金跟器无别,理跟事无别,性跟相无别,这是事实真相,现在人讲宇宙的真理。

下面必然就得到这么一个结论,「是故事则不待坏而恒真」。事有变化,不管它怎么变,它是真的。什么是真?事不是真的,理是真的。就好像一个器,器我们怎么样给它变,金不变。你从器里头看到的金,那个金恒真。所以从金跟器你很容易能够体会这个事实真相。但是换一换,你看这个世间一切万事万物,你就看不出来了。你看到人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异灭,看到这些矿物、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你只看到坏,看到成住坏空,你没有看到它的真性,我们差就差这一点。明心见性的人他见的是什么?就在事相上他见到恒真,不待坏而恒真。

「理则不待隐而恒俗」,就是说从器上他看到金,从金上他看到器,这种人就叫明心见性。他有没有生死?没有。有没有轮回?没有。这是什么境界?这就叫一真法界。是不好懂,为什么?懂得了,你就是法身菩萨。现在没有入法身菩萨的位,现在还是凡夫,尤其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放下,还是它在当家作主,对於这样的经文,不是没有好处,好处是有的,提供你一些讯息。这些讯息很重要,不管你相信不相信,阿赖耶里面已经有这个种子了,哪一天恍然大悟,这个东西它就起作用。

真正修行人,所谓是上根利智、上上根人,他所修的就是这个。六根是器,六尘是事、是相,就在六根六尘里面去明心见性,见到恒真恒俗,真俗不二,真俗一如。真是永恒的,永恒不变,俗是刹那生灭;换句话说,原来生灭就是不生灭。这事不好懂,这就是见到事实真相的境界。我们今天只见到事相,见不到理性。常常佛从方便法也告诉我们,理性在哪里?理性藏在事相当中。你是见相不见性,见事不见理,偏在一边去了。还有一些修行人见到理,他见不到事,见理不见事,二乘;见事不见理,凡夫;菩萨,菩萨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不二,菩萨;达到究竟圆满,则称为佛陀。我们在这里面细心去体会,开始只能用这个方法,能不能体会到?给诸位说,体会不到,可以用这个方便靠近。怎样才能体现到?连那个体会的念头断掉了,原来就是,这就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真相就在面前,古人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怎么得来的?放下就是!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

妄想分别执著害了我们,害得很惨,无始劫以来,让自己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流转,吃尽了苦头。佛眼睛看到,冤枉!怎么是冤枉?永嘉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量劫的轮回是一场大梦,梦里面有这些迷惑颠倒,一下省悟过来了,空空无大千。无大千是什么?六道十法界没有,哪有这回事情!好像作梦一样,你醒过来了,醒过来你去找梦,梦没有,找不到。梦醒,佛菩萨的境界;作梦,六道十法界的境界。我们只能从这些话里头领悟到一个大概,这一点点领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信心,帮助我们建立愿心。真的功夫,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总不外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就是开悟,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初学佛的时候,很难得,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就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我,我用了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在这个世界里面,没有堕落,没有退转,靠老师这个指导原则。如果不依这个原则,没有不堕落的,没有不退转的。

师生之道不是容易建立的,建立在哪里?建立在对老师的敬仰,尊师重道。你对老师尊敬,一分尊敬得一分利益,十分尊敬你就得十分利益。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十个学生程度不齐。什么原因?克实而论,学生对老师恭敬心不相同。愈是对老师恭敬,恭敬从哪里表现?依教奉行。十分恭敬的人,他就把老师的教训做到十分;两分恭敬的人,他把老师的教诲做到两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在教学之中,为什么要强调尊师重道,道理在此地。尊师重道谁教的?父母教的,家里面的老人、长辈教的,才能收到这个效果。所以古时候确确实实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求学,学生到老师那里去求教,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了。现在社会是什么?家教,老师到你家里来教你,你说学生会不会尊重老师?学生不尊重老师,他能学到什么?科学技术,行,不尊重老师也能学到一些,德行学不到,学问学不到;知识可以学到,学问学不到,伦理道德学不到,心性之学那更不必谈了。我们不能不懂,要不懂,这一生虽然很发愤、很努力,学了一辈子什么也没学到。

学不到的形象是什么?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总以为别人不如我。孔夫子在《论语》里头有记载,他老人家尊重古来的大德,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有才华,他心目当中最佩服的,周公,那真了不起,圣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可是怎么样?他很骄慢、傲慢,使骄且吝,吝是吝啬,夫子说「其余不足观也」,这个人不必看,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怎么样?真有德行,真有学问,真有才华,这个人一生做人的态度必然是谦虚,哪有傲慢?处处都会说我不如人,有谦德,他不是客气,他是说实话,这才是个真正有德行的人,真正懂得尊重别人。

《礼》里头说,礼是什么?「自卑而尊人」,那个自卑是谦虚,自己谦虚,尊重别人。没有一个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感觉到自己骄傲,以为别人都不如我,那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也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所以这是从外表上表现出来的不一样。你看释迦牟尼佛多谦虚,孔夫子多么谦虚,好学,无论见到什么事情都很详细去问、学。问,学,所以他广学多闻,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有人向他请教,无论是什么身分的人,上自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那么样的亲切教导。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下面两句,这是讲佛境界的深广无际,这里头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这部《华严经》讲什么?讲的是自己,没有一句讲的是我们自己以外的话,没有,全是讲自己,所以契入《华严》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你就认识宇宙。自己是宇宙的浓缩,宇宙是自己的扩大;我这个讲法还是有语病,怕诸位的时候,这是一种比喻,诸位不可以著相;大小不二。我们这个身小宇宙,外面环境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是一不是二。怎么叫不二?我们今天讲复杂,同样的复杂,决不是我们这个身比宇宙更复杂一点,不是,恰到好处,完全一样;虽然复杂,深广无际,但是它是和谐的。

我也常常教一些同修,你细心观察自己,你就能够契入法界,法界就是圆满的大宇宙。为什么?它是一不是二。你看它什么?你看它的爱心,你看它的和谐。我们在这个身体,从大的部位上来看,外面有眼耳鼻舌身,这在外面,里面有五脏六腑,各个有不同的功能,各个守著自己的本位,不干涉别人。眼睛它管看,它不管听;耳朵管听,它不管嗅,各人管各人的,各人把自己的功能做好,它又能互相配合。这从大的看,自自然然互助合作,没有一丝毫勉强。再细心往里面观察,每个器官都是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再一分析,分子、原子、电子、粒子,无一不是个个守在自己的本位上,不干涉周边的,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从这个身体上你细心观察,我们这一个器官就好比是一个国家,在佛法讲,一个器官好比是一个世界。整个宇宙是无量无边世界组成的,就像我们身体,不同的器官、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身体,都把自己治好,不干涉别人,跟别人自自然然合作。所以看到身体的和谐,你就想到地球的和谐,太阳系的和谐,银河系的和谐,尽虚空遍法界的和谐,和为贵!

不和,不和就麻烦出来了。在人,不和就生病,严重就死亡了。怎么不和?不安本分,不守本分,干涉别人。你干涉他,他干涉你,互相干涉,完了,动乱就生了。各就各位,互不干涉,这是法界的真相,法界生界的真相。互不干涉是定的、是静的,定静生智慧;这一干涉是动的、是乱的,动乱生烦恼。所以会养生的人,养生有道。什么道?定、静。你看儒家《大学》一开头也讲这个,第一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个得是什么?我们中国人讲「得道」,得是得明明德,得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和谐,所以宇宙本来是和谐。今天我们讲促进和平,实际上是什么?它本来是和平的。我们应该讲恢复和平、回归和平,这个意思更显得真实。

迷决定乱,觉就能回归。教育的功能没有别的,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回头,帮助我们回归。所以佛家一入门传授三皈依,皈依就是回头依性德,觉正净是性德。教什么?就是教的觉正净。所以这是说佛境界深广无际,要「究尽了知」。偈颂里头『一切悉了知』,一切悉了知要靠我们求学是做不到的,一定是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也就是觉正净达到极处,自然就通达了。

下面说,「又法界是所证,生界是所化,了知是能证能化,究寻其本,亦无差别,是难知之佛境也」。究是究竟,寻是追求,找它的源头,找它的根本,找到最后也是没有差别。我们学佛,佛教给我们,我们要契入法界。契入法界,就是俗话里面讲成道了、证果了,所以法界是所证;知道法界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法界,能所是一不是二。自己证入法界之后,还有许许多多众生迷失自性,这个生界是讲十法界。

已经成佛的人,他的事情就是要回到十法界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帮助一切众生证入,他就这么一桩事情。有没有条件?无条件的。众生不知道法界是一体,证入法界的人知道是一体,哪有不帮助的道理?所以九法界众生,通常我们也讲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包括的佛法界,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这了知重要,「一切悉了知」,了知重要。了知对自己来讲是能证,对别人来讲是能化。我是怎样契入法界的?了知,了知就是觉悟。众生所以不能够证得法界,就是他无知,了知的反面就叫无明,所以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不破,那法身是没有法子证得的,无明破了就是法界,无明破了之后法身就证得了。但是,虽然证得了,还带著无始无明的习气,差别在此地。除这个之外,一切差别现象都见不到。

所以,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有吗?佛在西方净土里面讲的四土三辈九品是真的有还是假的有?告诉你,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这话怎么说?如果跟你说有,那是平等法界,确实你见不到;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哪来的这些差别相?为什么说,不能说有又不能说没有?不能说没有,习气厚薄真的不一样,但是这在事相上看不到;理上有,事没有,所以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所以,找到根本也没有差别,能证所证、能化所化是一不是二,确实没有差别。为什么?因为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三世里头有未来世,未来世是我们这些众生。我们这些众生,跟过去佛、跟现在佛共同一法身,哪有差别?这个事情难知。虽然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这么详细,我们听了还是迷迷糊糊。几个人听了有那么一点感觉,那就算不错了,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

【一切世界中。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亦无有分别。】

这首偈「答说问」,说法。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一切言音,随性随相,皆悉了知,未曾起念,故无分别。以一切差别言音,即是如来法轮声摄故,以斯答说,音声实相,即法轮故」。前面问说法,这个地方答知了。所知所了的音声全是佛法轮声所摄。所摄,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所包括,没有一样音声不是在佛说法范围之内的,这个摄可以说是范围。一切声是法轮声,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能够引申到一切色是法轮色,一切相是法轮相,一切味是法轮味。

「法轮」这两个字要讲清楚,跟现在所说的法轮功是绝对不相干。佛家用法轮表法,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那个时候;所谓法轮功是近代用了这个名词。佛真是宽宏大量,没有专利。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专利,这个法轮功是犯法的,侵犯别人的利益,侵犯别人专利。法,这是一个代名词,宇宙之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现相,一切作为,用这个字做总代表,称为法。这一切法(法是一切法)究竟是什么?佛就用一个轮来做比喻,轮是比喻,用这个相来做比喻。轮是圆,几何里头讲的圆,圆有周,有圆周、有圆心。用这个来表法确实是非常非常的高明,除了这个之外,实在找不到一种东西能够显示出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它能够显示出这个道理出来。

圆心好比是性,好比是理,有没有?不能说没有,肯定是有。有是什么样子?不可得。几何学里头的点是抽象的,决定有,不可得。圆周代表事,代表相,代表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存在,事实的存在。所以在这个圆相里面,把空跟有全显示出来了。心是空,相是有,那个圆的相是有。离了心,绝对不会有圆的相,所以心决定有,但是心不可得。大而宇宙,小到我们人身,养生之道,你能够符合这个原理,你就懂得养生之道。诸佛如来个个都是行家,都是真正彻底做到了。养心,心有,但是心不是物质,心也不是精神,心是空的,没有迹象可得,所以养心要空,养心要静。心是身之主,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圆的圆周,圆周它的作用是动,圆不动就没用处了。所以你养身要动,养心要静,这就懂得养生之道,这健康之道。

心里头不能有东西,「本来无一物」,这是《坛经》里面所讲的,「何处惹尘埃」,这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所以心要静、要定、要空,寂就是静,寂静。现代人恰恰相反,心里面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把这心搞坏了,心破坏了。心破坏,你的身当然就会生病。身怎么样?身要动,它偏偏不动,所以正好搞颠倒了。要动的它不动,要静的它偏偏要动。心要静,偏偏要动,起心动念,这样的人健康当然就产生问题,所以是毛病百出。毛病发生了,没得医的,医不好的。你生病找医生,医生帮你治疗,你要想病能早一天好,一定要跟医生合作。怎么合作?借重医疗,医疗是外缘,最重要的是自己恢复正常;身要动,心要静,这正常。平常我们说话有个术语,「活动」,我们做什么活动,办什么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活了,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佛法里面养生之道可以说是非常之圆满,佛法用什么来运动?拜佛。你看拜佛,身是动的,心是静的。心里面一心顶礼,一心就是没有妄念,有妄念就不是一心,最恭敬的礼。一心顶礼,一心是静,一心是定,一心是真诚,没有一个妄念,起个妄念,二心,就不是一心。二心,诚就没有了,就失掉了。诸位要记住,「一念不生是谓诚」。你看佛教里面这些忏仪里头,「一心顶礼」「一心恭敬」,拜下去的时候五体投地,你身体每个部位都运动到了,就像圆周一样,轮就起作用了。

佛门弟子身心健康,拜佛是最好的运动,比拳术高明多了。高等的武术里头也讲静,心要静,身要动。我们不必去学这些拳术、学这些运动的方法,不必,拜佛是最好的运动,摄心。心里面,当然我们是凡夫,摄心不容易,一定会有妄想、会有杂念,佛就教我们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好,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心里面只有佛,只有阿弥陀佛。一天至少要拜一百拜,分两次。通常我们都是拜四十八拜,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够了。你前面一定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再加上四十八愿,大概差不多有六十拜的样子。早晨能拜六十拜,晚上拜六十拜,管用,把它看作早晚课,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要警觉到,要保持正念,不能有邪念。邪念尚且不许可,当然更不容有恶念,你的身心才健康。这是讲到养生之道。

偈子里面这个范围就大了,『一切世界中』。佛在教学里面,通常把世界分为三大类:有情世界、器世界、正觉世界,这三大类把一切世界全都包括了。有情世界是讲十法界、讲六道,器世界是讲物质环境;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有情世界是动物,器世界是植物、矿物。另外第三叫智正觉世界,那是觉悟的人,智正觉世界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智正觉世界;如果范围把它降低一点,阿罗汉也可以称为智正觉世界,那就是六道里面四圣法界。严格的讲,那就是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智正觉世界。这就是把这个统包括了,范围有多大?我们前面在「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过了,没有边际,无量无边,比我们今天太空科学里面所说的大得太多太多了,你没有法子想像,这是一切世界中,不只是我们这个世界,当然不只是一个地球。

『所有诸音声』。这个音声有有情的音声,有无情的音声。有情的音声是动物,动物所发的音声,有情的。植物、矿物所发的音声是无情的,器世间。另外还有智正觉世间,那是教学,我们现在一般人讲,讲经说法,智正觉世间的音声。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智正觉的音声。历代这些菩萨、罗汉、祖师大德、修行证果之人,这一定是证果,至少证阿罗汉果;菩萨,《华严》是大乘教。大乘教里面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他所证的境界跟小乘阿罗汉相等,就是断烦恼是完全相等,但是智慧比罗汉高得太多了,阿罗汉不能跟他相比,这就算智正觉。所有一切音声,所有诸音声,『佛智皆随了』。

这首偈最要紧的一句话是在末后,『亦无有分别』。这就是说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见色闻声,第一念没有分别,第二念就分别了,第三、第四念就执著了,这是凡圣差别之处。这个差别的果与现象,这个差别就大!无分别、无执著,果是智慧,见色闻声生智慧。如果有分别、有执著,生烦恼。生智慧的是佛菩萨,生烦恼的是六道凡夫。

你要是问,无有分别能做得到吗?有人做到了,这决不是假的。《六祖坛经》里面你看看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年轻人,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相信五祖听到这一句话,就知道他已经入这个境界了。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佛境界甚深。不入这个境界,这句话说不出来。我认为我自己的想像不会有错误,这个境界在什么境界?就是讲距离破无明、见真性的边缘上,就差那么一点他就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在这个边缘上。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念的第十信位的菩萨,再往上去就是初住。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想想六祖这句话是不是这个境界?五祖要找传人,传人找到了,所以给他讲《金刚经》,讲了三分之一,他就彻底悟入,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由这么一个示现,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启示就是真正修行的秘诀,秘诀是什么?於一切境界当中;这个地方只举一个例子,音声,应该有什么?色声香味触法,音声是六尘之一;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於身触意知,亦无有分别就对了。

诸位要知道,无有分别,当然没有执著。执著是从分别里面生的,一定是先分别,后执著。执著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到哪里去了?一真法界,圆教初住菩萨,不是十信位了。十信位里面最高的无有分别。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学这个本事?在生活里,在工作里,跟处事待人接物,学一个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你是白痴,白痴不是佛菩萨。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是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禅定。定慧等学,定慧双运,定帮助慧,慧帮助定。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慧,放下是定。放下什么?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就是!就是什么?就是佛菩萨的心智。你不肯放下,坚固的分别执著,你就是凡夫一个。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所有一切六道里头善恶的业缘果报,都从这里生的,我们世间许许多多的冲突、矛盾、误会也从这里生的。

佛菩萨、真正修行人为什么那么清凉自在?原因就是无有分别,他得到清凉,得大自在。这样修行的人现在还有没有?有,你没有看见。甚至於说,你看见也等於没有看见。为什么?因为你有严重的分别执著,你看到那个不分别、不执著的人,你没有放在眼里。顶多你说:那是个怪人,那是个愚痴人,怎么人家在骂他、在侮辱他,他都不懂,他都没有反应?痴人。殊不知,谚语讲得好,「痴人有痴福」,那是真的。如果他不痴,样样清楚,那是他修行的功夫到家,他真的把世间看破了,世间幻化无常。我们受人家的毁谤,受人家的侮辱,甚至於受人家的陷害,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若无其事,没有一丝毫瞋恚,没有一丝毫怨恨,业障消了,怎么不是好事情?好事情,消业障。业障消了,智慧就长,佛门常讲「烦恼轻,智慧长」。如果受这些冤屈,自己不甘心不情愿,心里充满怨恨,还要找机会来报复,这就错了,完全错了。这种报复会造成什么现象?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世界就动乱了。社会的不安,灾难频繁,什么原因?从怨恨不平里面变现出来的。

佛在《楞严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好,贪爱是水,举世之人悭贪这么样的严重,就会有洪水这个灾难发生;瞋恚是火,火灾;愚痴是风,飓风;贡高我慢、不平,地震。我们现在说这个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风灾、地震,自然灾害。殊不知这些真正的业因,还是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业感。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跟我们这个世间来做个比较,你说一不一样?佛在这个经上讲的「亦无差别」,真的是无有差别。所以中峰禅师讲「此方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此方」,这个话意思是什么?极乐与娑婆没有差别,真的没有差别。差别的相在哪里?差别的相,我们这个世间人心是动的、浮动的,极乐世界人心是安定的。

我们把这个世界比喻作水,水在安定的时候平静,它的相是平静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是浮动的,这个水就有大风大浪,大风大浪的现象跟平静像一面镜子的现象,你说是一还是二?究寻其本都是水,哪有两样?没有差别。大风大浪还是水,平静也是水。我们今天娑婆世界就是大风大浪,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水平如镜。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居民有严重的分别执著,造业。

人跟人之相处,彼此不了知,於是有意无意,特别是无意,无意的言行造成误会占绝大多数,所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就造成误会了。误会要不能澄清,那就愈积愈严重,会变成怨恨,会变成报复,这个麻烦就大!这一类事情,自古至今古今中外史书里头记载的就非常多。我们在这个社会言行要谨慎,一定要学谦虚,学忍让,学恭敬。言语、态度如果是得罪於人,往往自己不知道,「我觉得我很正常,我没有什么对不起他」。可是别人看的时候,他不是这个想法,「你有意瞧不起我,你有意怠慢我」。实际上是什么?根本就没有这个心,就没有这个念头,别人以为你有这个念头,你怎么办?讲不清的。中国教育讲求这一套,你看看《弟子规》里头统统都说到了。可是现在人对於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忘掉了,不再学习了。现在的学校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授。你有知识,你有技能,你会做事,你不会做人,你不懂得人情世故,你得罪了很多人自己不知道,你说你冤不冤枉?造成的后果冤冤相报,彼此苦不堪言,都是在一念误会。

智正觉的世间就没有这个事情,为什么?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你对他表现很好,或者对他表现很恶劣,他平等的。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一切都平等。平等对待,后面才产生和睦相处。不但没有相害,连竞争这个意念都没有。和睦,睦里面有亲爱的意思在里头,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一定是互助合作。起心动念先人后己,修养功夫到家的人,只有人没有自己。为什么?自他不二,真正觉悟的人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全心全力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的牺牲奉献,他做的是这个。这在佛法佛常常对九界众生所说的,积功累德,勉励我们要学习。契入法界之后,有没有积功累德?没有。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念头。事情做不做?比九法界众生做得更积极,做得更多,做得更圆满,功德的念头没有。有功德的念头,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连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功德不功德,那才叫真实功德,所以可以达到福慧的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断尽。我们连这些道理不懂;换句话说,不会做人。说实在话,也不会做事。因为事要做得圆满,是要人合作。没有人合作,你一个人去做,你很难做到圆满。

清凉大师开示里面,这几句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他说「一切言音」,我们刚才讲有情的音声,无情的音声,智正觉的音声。「随性随相」。什么叫随性?如来说法是随性,与自性完全相应。随相是凡夫,凡夫是随现相,见相不见性。「皆悉了知」。随性真谛,随相俗谛,真俗不二。就像我刚才这个比喻,随性,这个水叫风平浪静;随相,大风大浪。平静跟风浪都是水,你要看到水,不二。皆悉了知,世出世间法没有不知道的,佛智皆随了。「未曾起念,故无分别」。未曾起念就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是没有妄想,哪里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是无明,起心动念叫做妄想。确确实实没有起心动念,谁做到?法身菩萨。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圆教初住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不起心、不动念。一真法界里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是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四十一个位次?这就给你说,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为什么又说又有?这四十一个法身大士虽然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习气有差别,有厚薄的差别,所以说四十一个阶级,没说错。这个事实真相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说明事上断容易,习气断难,太难太难了。真正修行人,譬如讲,贪瞋痴慢的烦恼真断了,确实没有了,阿罗汉断了,习气在。阿罗汉有的见了人表现的态度很傲慢,习气,真没有傲慢的念头,习气难断,这佛在经上讲了很多比喻,习气难改。

用功,特别是在这上留意要怎样去帮助断习气。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认真学习,向佛菩萨学习,向圣贤人学习。天天读经,读圣贤书,时时刻刻都能警觉,所谓是回光返照,看到别人有这些贪瞋痴慢习气,自己立刻就能够反省。外面是一面镜子,见到别人有德行,恭敬、欢喜,效法他;见别人不善,不可以毁谤,不可以把人家的不善放在心里,要回过头来反省我有没有?他在这儿示现给我看,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识。没有他,我忘掉了,我没有提起来,因为见到这个现象,我提醒自己,所以顺逆皆方便。逆境、顺境都成就自己道业,善缘、恶缘都提升自己境界,这叫会的人。

你看看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测验学生的功夫,问的是,你会么?这句话意思很深!会么?最重要的,在境界里头你要是真会,顺逆皆方便,善恶都帮助自己提升,会了。不会怎么样?随境界转了。顺境善缘起了欢喜心,逆境恶缘生了怨恨心,你被境界转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什么心?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起贪瞋痴慢疑,起这个。会的人统统生智慧。他为什么会生智慧?他在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执著,就生智慧,这就叫会了。还起妄想分别执著,不会。你就晓得学佛的人很多,不会的人很多,会的人不多。

下面这是解释为什么他没有分别,「以一切差别言音,即是如来法轮声摄故」。这叫会的,会的统统是法轮,统统是断烦恼、长智慧,音声实相。特别是在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文殊菩萨为我们说出来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