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九讲)  2006/4/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二小段,末后的两首偈,就是第十八、第十九。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无忧林』,清凉大师有个小注,注解只有一句,「处之忘忧故」。实在讲处之忘忧,就是没有忧愁了;换句话说,没有烦恼,这是「无忧林」。无忧林在什么地方?印度有一种植物叫无忧树,就好像世尊示现证道在毕钵罗树下,以后这个树就称之为菩提树。从表法的意思上来讲,真正有道行的修行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必然是在教学;教学,学生一定是众多,里面有许多有成就的人。所以,古代的佛教的道场,规模大的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无忧林。我们看到这一片森林非常的幽静,就引发菩萨的弘愿,『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怖是恐怖,由此可知,忧患、恐怖从哪儿生的?总离不开贪瞋痴,能够「永离贪爱」,忧患就不生,这是一定的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古今中外,一切忧怖都是生於贪瞋痴慢。所以这首偈是愿一切众生大彻大悟,人要不是彻悟,贪爱无法消除,这是烦恼根本的根本。

世尊为众生说法,讲到众生的烦恼是无量无尽,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太多了!把它归纳起来,讲八万四千,八万四千是归纳,这个数字不是虚说的,实实在在有八万四千头数。在教学,八万四千太多了,教学不便,再把它归纳为一百零八,叫百八烦恼,这就好说话了。我们现在通常的念珠是一百零八颗,为什么用一百零八颗?就是念念对治百八烦恼,取这个意思,这一百零八展开就是无尽的烦恼。

可是教初学总是愈简单愈好,所以相宗入门的经典《百法明门论》,这是天亲菩萨做的,再把百八烦恼归纳为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归纳为二十六条。确实这个对於初学来讲就方便太多了,尤其是六个根本烦恼,根本烦恼第一个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把六个再归纳,归纳为三个,叫三毒,贪瞋痴;给诸位说,贪瞋痴三个再归纳,可以归纳为一个,那就是贪。所以贪爱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根,当然不容易断。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树是烦恼树,枝叶花果非常茂盛,根深蒂固。今天要叫你从根拔掉,不是真正觉悟的人,他能做到吗?

佛是大慈大悲,佛也是从人修成的,怎么修的?就是把这个根拔掉了,修行头一个就是要治根,从根本下手,这就对了。从枝叶下手,那不知道是哪年哪月你才会有一点成就,从根本下手就快了。你要知道这个东西决定不是好东西,无始劫以来,我们堕在六道里头生死轮回,苦不堪言!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贪爱,这不能不知道。我们真正用功,善知识指导我们,观察入微,你贪爱财,一定教你先把财舍掉;你贪爱色,一定先告诉你把色舍掉。治你自己的毛病习气,哪个最严重?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哪一条最严重,从最严重的下手;把这个病治好了,其他的就好治了。每个人的习气、染污不相同,所以对治的方式当然也就不一样。不过一般来说,最严重的是财跟色,这是最严重的,染上这个,你就要知道,你这一生生死轮回决定超不出。

要知道烦恼心,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不能舍掉,这叫轮回心。无论做什么,就是诵经、念佛、拜佛也是造轮回业;心是轮回心,当然造的是轮回业。虽然学佛,只是在佛法里面种点善根,这一生不能成就;不但不能证果,连开悟都没有分。充其量你可以得一点禅定,世间禅定,有定没有慧,所以还是在六道里面,所谓长劫轮回。这个轮回不是短时间,是长时间的。那你要问,什么时候你才能脱离轮回?在佛法里讲,什么时候你把贪爱舍弃,那就恭喜你,贪爱舍弃你就能脱离轮回。再跟诸位讲,念佛,大家都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贪爱不舍,能不能去?给诸位说,不能去。这个事实不能不知道。无论在家、出家,你不能放下,你就不能往生。

带业,净宗法门是很特殊,常常讲带业往生,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新业是什么?现在造的,现在还在造,这个不行。旧业是过去造的,现在不造了,现在放下了,行;没学佛之前造的,学佛之后不造了,没有问题。学了佛之后,各人缘分不相同!这是善导大师常讲,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虽然出家,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闻到正法,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闻到正法,遇到善知识了,依善知识教诲修行正法,过去所造的不善业能够把它舍掉,行,这都叫带业往生。我们今天讲舍,只是舍现行,烦恼的根断不掉!烦恼的根要是断掉,从内心里头舍尽,你就证阿罗汉果,不念佛也脱离六道轮回。可是还是要念佛,念佛有好处,生到西方不是生凡圣同居土,是生方便有余土,这就叫遇缘不同。

学佛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闻到正法,没有把念头转过来,佛门里面常讲的转经。你看西藏的风俗,每个出家、在家的,拿个轮子叫转经轮。你著重那个转字,密宗有,显教也不例外。讲经说法从前的术语叫转法轮,著重在转,转是转变,转迷为悟,转恶为善,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转凡成圣,你得会转才行!你要不会转,你的经教就是白学了,你得不到受用,为什么?你离不开忧怖。忧怖在今天讲非常明显,忧是忧患,怖是恐怖。

现在这个社会灾难很多,如果你们常常留意全世界传来的资讯,你就晓得每天有多少灾难发生。一些有智慧的人、有远见的人,告诉我们潜伏的危机,这是什么?众生共业的累积。为什么西方宗教讲末日,二000年有大灾难,为什么这个说法?细细去观察,不无道理。两千年前的社会,应该要算二千五百年以前,东方的社会是接受圣贤的教诲,民风淳朴,都懂得互相礼让,没有竞争,那叫太平盛世,中国一般读书人常常赞叹说「尧天舜日」,就是尧舜的时代,教育真正收到了效果。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常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古代为什么会那么好?就是教育摆在第一。

可是春秋时代周室衰微,礼教逐渐变质了,这些福报大的,所谓诸侯,贪爱心生起来。总是想占别人的便宜,我们现在所讲的损人利己,扩充自己的版图,侵犯别人的领土。这个事情发生了,还不算严重,到战国就非常严重了。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孟子生在战国时代,距离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年。这二千五百年当中,虽然历朝历代都重视礼教,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并没有把它放在第一位,但是非常重视,社会还保持一个长治久安的局面。但是每逢改朝换代,都是用战争的手段,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一次的战乱,死伤的军民数字都很可怕,这样累积两千年,两千年算总帐。诸位一定要知道,你杀害的那些人他甘心吗?他情愿吗?不甘心、不情愿,那肯定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人与人之间结的怨恨。

再第二个,人与一切众生结的怨恨,更凄惨!吃肉,跟众生结的怨恨,所谓弱肉强食,没错,你强它弱,你可以吃它;可是到来生,他强你弱,他要吃你。这些事情中国历史上有记载,历史上所记载的决定不是假的,不是事实决定不会记录在史书上。私人有些笔记小说这个可以,不见得可靠,正史一定是可靠的,《二十五史》里面记载的就很多,冤冤相报。你要晓得之后,你才知道这个事情可怕。所以世界末日、大灾难是什么?怨恨累积,累积了两千多年,它要爆发了。我们能不能叫这桩事情现在不爆发?行,只要众生回心向善,这个事情就能缓和,这种报复就会延后。那个报复的人是常常念著报复,可是你这个世间人很善良,不忍心下手。朝朝代代都崇尚伦理道德,就是缓和了。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把伦理道德撇开不要了,好,这些冤孽报复的机会来了,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佛门有个非常著名的公案,佛家叫公案,一般人叫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唐朝时候的悟达国师。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他老人家是十世高僧,这不容易!一世一世他都得人身,不失人身,十世不失人身,修行不错!而且每一世他都出家,所以修行也是累世修成的,不是一生一世。第十世,道德学问不错,皇帝尊重他,拜他为老师,国师。皇帝供养老师一个沉香宝座,很名贵!你看看在香港的檀香,最好的沉香可能是论两计算的。现在不知道一两卖多少钱?一个宝座,你就可想它的贵重。悟达国师接受皇上送的宝座,傲慢心生起来了,感觉得自己很荣耀,天下哪个法师也比不上他。这一念傲慢心生起来,护法神离开了。守护神走了,冤亲债主生生世世在等,这个机会等到了。他就附上身,生了个人面疮,差点把命送掉。

你就晓得,我们生生世世吃众生肉,结冤仇,或者得罪人、杀人,都有冤业。这些冤亲债主,累劫冤亲债主都在旁边等著,等机会来报复。这一生学佛,明理了,学得还不错,每天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我们的怨结能够化解。当然化解的会很多,可是也有很多固执的,不饶你,那得慢慢来,多做好事、多积功德,才能化开。我们一心修行,他不再做障碍,不再找麻烦,让我们好好念佛往生净土。这是事实真相,每个人都有。

怎样能够解冤释结,能够有很好的效果?一定断贪瞋痴慢,决定不能杀生、不能偷盗。《戒经》里面讲得很细,不但不能杀生,害人的念头不可以有。为什么?害人的念头、害众生的念头,你虽然没去杀他,你那个杀的心没有永离,你还有这个念头在。偷盗虽然没有,你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那是盗心,你的盗心没有舍,都会造成自己的障碍。所以杀盗淫妄不能不离,五戒里头,无论是出家、在家,先从这里下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你先从这里做起。

虽然说的是这么简单,哪个人做到?杀盗淫妄酒是外面的,一定跟自己贪瞋痴慢疑的烦恼相应,这就造业了。内有烦恼,外有恶缘,诸位要晓得,五欲六尘是恶缘,不是善缘。我们得人身,五欲六尘又不能舍掉,你非要它不可;但是你要知道节制,不能起贪爱。饮食,能吃饱就够了,不起贪心;衣服能穿得暖和,行了;居住,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够了。决定不能起贪心,你起贪心,没有不堕落的。

所以在近代,印光大师教我们,那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主智慧,观世音菩萨主慈悲。他教导我们,在这个时代修行要建小道场,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小道场,他老人家建议的,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原则。在一起共修的不超过二十人,生活维持容易,二、三个得力的护法就供养得起。出家人需要少!衣单,我们讲衣服,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在我们这个地区有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够用就行了,不必要多。吃的东西很简单,如果是住在乡下、住在山区,自己可以种点粮食,可以种点蔬菜,生活简单,不求人,你才一心能向道。如果道场太大,人太多,人多口杂,古人讲得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所以人愈少,是非愈少,知道的事愈少,烦恼愈少。

既然出家一心办道,世间事情可以不必知道,电视可以不要,广播可以不要,这些报章杂志一律可以不要,世间这些书籍都可以不必要,一心专注在经典上,这个样子你心才会安,你才会清净。现代的这些物质生活,人之所爱,你要不把它舍弃掉,你想道业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总得要晓得。一心办道,决定不能攀缘,经忏佛事、法会多半是攀缘的,不要搞这些,一心念佛。读经、念佛、听经,现在讲经的法师愈来愈少,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可以把所讲的录下来,有录相、有录音。道场我们可以用放映机,电视放映机,不要天线,你就收不到外面电视的广播,你收不到。我们用这个机器专门放光碟,在家里头听经,这样就好,这就不难!

现在这些讲经的光碟,很多法师讲经的光碟,全世界都流通,不难得到。每天能够听经四小时到六小时,能够念佛八小时到十小时,这个道场是如法的道场,必定感应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小道场有大成就!道场太大了不能成就,变成观光旅游,出家人每天接待应酬,我看到了,身心疲惫。客人走了需要休息,哪有时间去听经、去念佛!这是一天真的空过了,终年累月把光阴这样浪费,这是错误的。你再细细去研究,他为什么会这么做?那是不舍贪爱,常怀忧怖。菩萨今天教给我们一定要反过来,永离贪爱,就不生忧怖。

印祖教导我们这些方法,现在一般人听到,「这个太苦!」乍看起来好像是太苦了,实际上你要是真做,里头有真乐!在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在儒家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快乐,这里头有真乐。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没学过,没有尝试过。他要尝到味道之后,那就是古大德所说,「世味哪有法味浓」,说出这句话那真是尝到法味了。这世间的快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快乐,绝对抵不上伦理道德、学佛的快乐,决定抵不上,不能比!佛法里面所得的乐,不生忧怖。

佛教给我们什么?转贪瞋痴为戒定慧,你贪瞋痴不能放下,戒定慧就不能成就;你要想修戒定慧,一定要把贪瞋痴放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跟诸位同学说过很多次,弟子规是根本的戒律。你不从这里扎根,你十善得不到;没有十善,你三皈五戒得不到,所受的是形式,不是实质。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出家、在家同修,出家的沙弥律仪做不到,那比丘、菩萨戒不要说了,太高了,沙弥做不到。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为什么做不到?十善做不到。十善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学过弟子规。所以我们讲放下,具体的放下就是落实弟子规,弟子规你真正做到,放下了。从这个地方点点滴滴把它远离,离一切恶,修一切善。在家有弟子规,三皈五戒、十善业道可以落实;出家有弟子规、有十善业道,你的三皈五戒跟沙弥律仪可以落实。你真能做得到,你是真正佛弟子,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

戒律是规范自己的身心,到一定的程度,清净心现前,那就是得定,心地清净,心地平等。这什么个道理?远离一切染著,心就清净;远离一切分别,心就平等,清净平等生智慧,我们通常讲开悟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悟了,怎么会不乐?给诸位说,你持戒好像很苦,你没有得清净心,功夫不够;得清净心就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尝到法味了。在大乘佛教里面,如果智慧生了,那就法喜充满。你今天学佛感觉到很苦,法味你是一丝毫没尝到;你要尝到之后,欲罢不能,往后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所以先决的条件,永离烦恼习气,这是根本烦恼习气。一定要知道它的祸害,然后下定决心,跟它断交,永远的舍弃,这就对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这一小段最后的一首偈,第十九首: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这是说在路上见到园林。『园苑』,在古时候,一般大户人家居住的处所都有院子,我们一般讲花园、菜园。这是在农村里面常常见到,距离城市都不太远的地方。我在抗战期间,在衡山住过大概有七、八个月。我还记得那个地方叫陈家河边,那个河就是湘江,距离衡阳县城八里路,是个大户人家。他的房子是四合院,四合院好像有四进,就是很大的房子。前面有果木园,前院,后面院子是菜园,很大的菜园,他的房子是两层楼的建筑。我们那时候住到这户人家,他们家里已经衰败了,人丁不多。所以庭院深深,有点阴森森的感触,因为人口不旺。

见到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想到修行?世尊当年在世,确实有些国王大臣他们有多余的房舍,拿来供养,给世尊做为修行、讲道的处所。像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的只树给孤独园,那就是「园苑」。这个园苑是给孤独长者的,就是须达多长者的,他的私人财产。原来这个院子、花园是只陀太子的,给孤独长者想礼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来弘法,那总要找个好的处所来接待,就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希望只陀太子能够卖给他。他就问他,你买我的花园干什么?他说我想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太子就跟他开玩笑,他说行!你真的想买我这个地方,听说你家里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铺我的地,铺多少我就卖给你多少。给孤独长者真的用黄金铺地。

只陀太子就受了感动,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能感动你这样做法?他把世尊的简历向太子介绍,太子也很高兴,他说这样好了,功德我们两个人出。须达多长著不肯,我要一个人干。只陀太子到最后想到没办法了,他说:那好!我这个地可以卖给你,地上这些花草树木是我的,我全部把它砍掉。须达多没有法子,最后约定两个人一起供养,所以叫只树给孤独园;树木花草是只陀太子的,土地是太子卖给须达多的,他们两个人供养。世尊当年在世,这些国王大臣、居士长者,私人有园林的很多,都曾经迎请世尊到那个地方去讲经说法。

所以看到这样的景观就引发菩萨的弘愿,『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这个「诸行」代表佛所教诲的无量法门,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所教他的方法就不一样。大的区别,有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这是经上常常给我们提到的。上根的人,上根里头还有上中下,中根里头也有上中下,下根里头也有上中下,那就分成九等;九等里面,每一等里头还是有上中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世尊在世应机说法,虽然僧团有那么大,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到哪里去,这些弟子是常随众,跟著佛一起。这么大一个团体,佛怎么个教法?给诸位说,佛教众生还是个别教学。大众可以一起旁听,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专修的法门,他才能成就;换句话说,佛所传给各人不同的法门,那是他主修的课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各个有成就。共同科目是什么?佛教甲,乙丙丁都可以来听;佛教乙,甲丙丁也都可以来听。你多听是帮助你正修的课程,所以是正助双修。

佛传的决定是与你根性有密切关系的,在一般讲,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这个法门,他有这个善根,容易成就。过去生中没有修学过这个法门,现在才开始学习,就感觉得很生疏,也很困难。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现在同学当中,你细心去观察,有没有?很多!有人念一部经,三、五个月就能背诵,他也没有刻意去念它,背得一个字不错。有的人,同样的一部经,背上三年都背不出来,什么原因?能背的,肯定过去生中学过,所以他学得快,根性不相同。有人持咒,咒语一听就会,很容易就学会;有人咒语很难记,一个咒语学几十遍都学不会,根性不相同。佛会观机,给诸位说,阿罗汉就能观机,遇到这些善知识、佛菩萨,那你很幸运。他传给你的法门,你只要肯认真努力,精进不懈,没有一个不成就,真的是万修万人去。

可是到末法时期,圣贤少了。圣贤为什么少?实在讲是众生的业障太重。这个业障从什么地方看起?非常简单,就是放不下,前面讲的贪爱你放不下!这就是业障重,放不下是愚痴,没有智慧。如果你真正听到佛法,善知识的教诲,佛经上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要真正把这句话想通,世间所有万事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还能把它守住吗?你能守得住吗?

佛在经教里头说得很多,以财为例,财为五家共有,守不住。在古时候,如果你犯罪,犯罪不但个人要判刑,有时候没收财产,你的土地房屋官府没收,充公。第二个,败家子;第三个,盗贼;第四个,火灾;第五个,水灾,五家共有。哪一样是你的?真正能带得去的,业随身,你造作的恶业,你会带去,三途受报;你造作的善业能带去,人天受报;你学佛,念阿弥陀佛,是净业,你能带去往生净土。你要把这个东西想通了、看破了,你才能万缘放下,永离贪爱,那你真的是得无忧处。所以这个东西是害人的东西,要它干什么?舍要舍得干净,做好事也要做得干净俐落。

这些年当中,我看到有一个人做好事做得很干净,新加坡的谈禅法师,我也有好几年没见到他了。在新加坡也是个奇人,他在城隍庙摆个小摊子,卖纸钱、香烛。人家到城隍庙烧香,他在那里卖纸钱、香烛,诸位要知道,很辛苦!他自己一生喝自来水,自来水水龙头打开,那个水是他喝的水;我们去看他,是客人,招待客人,到外面去买一杯矿泉水,招待客人的,你就可想而知生活的清苦。他每天卖香烛累积下来的钱,经年累月也不少!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旧金山,旧金山居士们搞了一个道场,大觉莲社,我也在那里讲过很多次的经。最后他们看到一栋房子,想买来做永久的道场,最初是租借的。那时候这栋房子要七十万美金,谈禅法师就送了四十万。钱送过去之后只交代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以后再不会问。这个布施得干净,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以后我到新加坡跟他见了面,听说他在福州有个西禅寺,那个道场是他兴建出来的,听说拿了三百万美金,全部拿出去建那个寺庙,很不容易!问都不问一声,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他舍得干干净净。自己一生过最清苦的生活,这么样一个出家人,平常就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们看了这个法师,确实是令人尊敬,你不要看他其貌不扬,他真心、善行,诚意感人,确实永离贪爱,不生忧怖。我们看到这么一个人。

这首偈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环境可以做为一个道场,所以引发这个大愿,当愿众生要好好的学佛。这么好的一个修行环境,真正是修道、养道、成就道业的场所。我们知道现在像这种场所确实很多地方有,但是怎么样?大家把佛法忘掉了。现在由於科技、工商的发达,富贵人不少,花园、别墅很多,这里头有没有道?没有。这里头是名利、欢乐场所,很可惜!名利的欢乐不能长久,人的寿命有限,你能住世几年?福报享尽了,你要知道业报就现前了。所以享福,古圣先贤说得好,最难得的是享清福。谁享清福?孔子享清福,颜回享清福,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们他们享清福。

所以你不要认为这个寺院规模宏伟,中国古时候的寺院,一半以上是国家建的,还有许多所谓是王公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建的。而出家人生活居住的环境,还能够不忘世尊当年的行谊,都能过清苦的生活。出家众在一起住广单、通铺,只有执事才有寮房,执事是什么?他担任寺院里面行政业务的,像住持、监院(当家师)、维那、悦众、知客师,这些重要的执事他们有寮房。寮房多大?你就想到方丈。多大?一方丈用我们今天来讲是十个平方尺,不大!大概摆个单人床,三张床就摆满了。寺院担任执事的,才有这么个小房间,叫寮房。没有物质上的享受,一有享受怕什么?怕你生起贪恋的心,这个心一生起来,道就没有了。寺院里面领事是领导大众修行的,自己没有道,你怎么教别人修行证果?不可能的。

到后世,后世大概也是在最近这一、二百年,佛门的规矩逐渐疏忽了,大家不重视修行而重视享受,这是佛法渐渐衰!我们要知道衰的原因。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想不想成就?如果真的想成就,那你自己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要认真的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当然佛当年在世,他可以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业障深重,体力比不上,但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现在一般清众,好像也没有广单,都有寮房,而且寮房里面还有卫生设备,像旅馆一样,住得很舒服。他会不会生贪心?在所难免。内,他有烦恼没断;外,这些境缘在诱惑他,他怎么能不起烦恼?这个烦恼就是五欲七情、贪瞋痴慢。把古德的教训,「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於因果都不相信。经教不学,他怎么能成就?

我们在这一生遇到佛法,不容易,就像世尊在经教里所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到佛法,自己要知道珍惜,要知道庆幸,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逢到了,逢到要不解等於没有逢到;解了以后不信,也等於没解;信了以后没有行,也等於没遇到。信解行证,纵然自己不能证,一定要到行,把经教上所理解的能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在这个社会上,至少是个纯净纯善之人,不造恶业;不造恶业,你想想看你还有忧怖吗?当然没有。清净心能生喜乐,喜乐生智慧,智慧能让你在这一生当中获得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名闻利养,不是荣华富贵,荣华富贵的生活里面有副作用。清贫之乐里面没有副作用,我们一般讲清高,清就是清贫,高是高尚,这里头不生副作用。所以没有忧患,没有恐怖。

达到一定的境界,能够稍稍知道过去未来!换句话说,知道生从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你会明了,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灵性不灭。你知道有六道,你知道有十法界,你知道有诸佛刹土,这些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怎么说与我们关系密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不是二。既然六道十界是我心性所变,十方诸佛刹土也是我心性所现,怎么没有关系?既有关系,如果自己要能做得了主的话,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一点都不错。现在我们想去,为什么去不了?业力。这就要注意了,如何能把业力摆脱掉?佛教我们把业力转变成愿力,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你看看这个地方这些菩萨,他们会转,念念当中「当愿众生」,这就转了。我们世间人不会,看到别人有胜事,自己也想我也要有;不像菩萨,菩萨看到是愿一切众生都有,你看心量多大!菩萨念念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教学,唯有教学才是真实的利益。

今天你不能说教育不发达,学校到处都有,学校林立,中国、外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所,到处都看到。我对於教育很关心,无论到哪个地方,我首先看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一个是老人院,我一定会去看的。看多了,明白了,现在的教育缺少一门功课,教育虽然很发达,这门功课缺少了,所以社会动乱,不能够安定下来。这门功课是什么?伦理道德。我们明白了,该怎么办?也想办个学校,我们不办普通学校,普通学校太多了,我们办个特殊学校。特殊在哪里?专门补习这门功课,所以我称它作「补缺教育」。学校缺这门课,这门课就是伦理道德,简单的讲就是缺德,没有德。我们要做补缺的教育,这门教育重要!如果把伦理道德的教育提起来,世界冲突才能化解,社会才能安定,世界才能和谐,就全都达到了,这就是「趣佛菩提」

佛菩提就是佛陀的教育,觉悟的教育,破迷开悟是佛菩提。这个教育要是落实,夫妻冲突没有了,父子、兄弟冲突没有了,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社会上各种冲突没有了,都能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大家都懂得人活在这个世间,应该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不是来占有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对大众服务、对社会服务的,所以社会安定。再往前面推展就是世界和平,族群跟族群,宗教跟宗教,国家跟国家,都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助合作。

你说伦理道德的教育重不重要?没有这个东西,科技、工商业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后结果是什么?世界末日。为什么?人人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冲突怎么能化解?所以冲突、矛盾不断在上升,原因是没有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结果必然如是。竞争到极力就斗争,斗争到极力最后是战争,以后的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核武、生化的大战。这个战争大家都知道,是人类毁灭的战争,没有胜负;换句话说,人到那个时候活得不耐烦了,同归於尽。这个事情是少数人干的,但是多数人的共业。多数人什么共业?贪婪,无止尽的贪爱,导致地球上的生物同归於尽。

科学家告诉我们,火星,太阳系有几个行星,发现过去曾经有过文明;换句话说,曾经有像人类这样的生物居住过,现在全部毁灭了。地球这个星球,将来会不会走向像他们那个命运一样?这就在伦理道德的教育。如果伦理道德的教育、宗教的教育,能够认真复兴起来,发扬光大,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还可以居住一段时期。什么时候伦理道德没有了,贪爱,每个人的贪爱达到极处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毁灭。为什么?人跟人不能相容,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已经浮露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我所看到的,现在的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你要是仔细去观察你就知道,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武战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从哪里点燃的?就是幼儿跟青少年的教育。现在幼儿、青少年谁教他?电子游戏机、电视、网路在教他。中国的状况我不清楚,我在美国住得很久,美国小学一年级就使用电脑。电脑里面资讯很多,所谓是灰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这些小孩一接触之后很喜欢,里面的内容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所以听说现在的犯罪,年龄已经降低到两岁就杀人,从哪里学的?从电子游戏机里学的。不知道杀人是罪过,不知道杀人是不应该。所以你看到儿女杀父母,父母也有杀儿女的,兄弟互相残杀的。因为他是小孩,年龄不到,没有成年,法官问话,他不知道有过失,不知道有罪;换句话说,他杀人就跟电子游戏机里头玩游戏没有两样!那么等他长大了,他这种电子游戏机的教育从小养成,根深蒂固。将来长大,核武落在他们手上,他很可能也当作电子游戏机一样拿来游戏,到处乱丢,这世界能不毁灭吗?你们想想可不可能?非常可能。

人类要不遭这个浩劫,只有一个办法,把核武、生化,趁这些青少年还没有长成,我们先把它销毁。纵然将来他游戏的时候,没有大伤力的武器,不至於让人类整个在地球上毁灭,这无量功德。这桩事情要群众觉悟,媒体觉悟,国家领导人觉悟,才能把这个大劫难化解。那就是我们大家国与国之间,族群、宗教都要互相合作,来挽救地球,挽救地球上这些生物,不要让他灭绝了,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今天读到这首偈,感慨很深!我们要想劝告别人,首先自己放下,自己不放下,人家不相信。你贪爱没有放下,你怎么能劝别人?放下,没有灾难,地球爆炸了我有好的地方去,我不忧、不惊、不怖。我的问题解决了,我看你们的问题很严重!这样子你跟人说,人家才相信,才能听得进去。所以,我们已经觉悟的人、明白的人,应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趣佛菩提,这就对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