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四讲)  2007/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最后一段,李长者的《合论》,这段我们没学完,今天接著再学习。论文不长,我们从前面念一遍:

《论》「从有胜三昧已下,八十一行颂,明三昧自在分,如此同异无碍自在大方网三昧门。入出隐现同时自在者,随众生业异所见差别,诸佛得道自在故。随众生业自在故,然如来心无作性故,智随影应,无去来性,而可取舍。」我们上面学到此地。末后这句非常重要,我们学了这么久应该都知道,《华严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自分,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才变成现前这个状况。

很难得的,古人讲「知解之徒」,我们今天就属於这一类的人,我们知道这个事情,我们也了解。当然知道不够透彻,了解也只是少分,这就非常的希有难得。那我们不得受用,不得受用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行、没有证。行证我们现在也明白了,行证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放下。只要没有放下,学得再多都是知解之徒。我们现在叫什么?叫佛学,不是学佛,学佛是有真的受用。只是天天听明白了,搞清楚、搞明白了,用不上力,不能够把它融合在我们生活里面,不能够融合在思想里面,不能够融合在工作、在待人接物里面,所以依旧是凡夫,这点我们要很清楚。既然有知解,我们就要努力,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它本来就是自己的。

我们说到这个地方,你就想起释迦牟尼佛,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从十九岁到三十岁非常精进勤苦的学习,他的成就,成就是知解之徒。可是人家到菩提树下这一坐,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实际上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一放下,行证就圆满。我们细心去思惟、去观察,佛法真的是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所讲的,知难行易。你看知多难,世尊示现十二年求知,证果呢?转凡成圣一念之间,原来一放下就是。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放不下。那放不下,从前李老师也常常警告我们,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多次的提出,如果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虽然你在佛门里面种下善根,可是你还要长劫轮回。长是很长,劫是论劫数,你还要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搞生死轮回你一定要晓得,你好好自己想一想,检点一下,这一生造些什么业。佛法里面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想我过去生中造的是什么业,我这一生当中所受的就是,业因果报,我这一生所受的是前生造的业;「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想我来世怎么样,你就想想你这一生所干的,你所想的,你所说的,你所做的,你知道了。为什么?这是这一生造的因,来生果报。这事情如果一想就太可怕、就不得了。

前天美国一个同学刘富台到这里来看我,我们有十几年没见面。很难得,他学科学,他把现代的物理学,太空物理里面所讲的时间空间、能量物质跟佛经上所讲的来对应,发现经典令他叹为观止!他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全世界的宗教要能跟现代科学两个对应,大概只有佛教。这是爱因斯坦说的。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跟大家说明,佛经内容是什么?佛经确实它不是宗教,它的内容无论是大部经、小部经,所讲的无非是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我都是这么介绍的,这是非常有力的一个证明。他写了一篇论文拿给我看,我今天早晨把它看完。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教介绍给我,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最高峰。刘居士这篇论文写得很好。我跟他说,他也肯定,我说佛经里面所讲的科学是现代科学里面最高峰,回过头用佛的话来说,究竟圆满的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都是我们自性里面圆满具足。

你看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圆圆满满,跟诸佛菩萨丝毫没差别。我们今天沦落到这个样子,知不知道惭愧?这很重要,如果知道惭愧,真对不起自己,我们中国习俗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那个话说得很浅,对不起自己的本性,对不起佛菩萨无量劫来辛苦的教诲。非常不容易,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把这些理论、方法、效果都能搞清楚、搞明白,虽然是少分,这个少分足以帮助我们这一生圆满成就。千经万论归结到最后一句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在《华严》里面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全都说尽了。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是,放下就是。这个地方讲到最后一句,然如来心无作性故。什么叫无作性?作是造作,没有造作性就是说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就是佛菩萨。起心动念是什么?起心动念是妄想,这一起心动念,我们前面讲太多了,紧接著就是分别,从分别紧接著就是执著,连带起来的。

我看到刘居士这篇论文的报告,现代科学承认物质是假的,跟佛法讲的完全相同。物质是能量变现的,他讲到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应该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极微之微。他说这个东西就是能量,它会变成能量,能量会变成物质。变成物质的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也就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所看到一切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佛法里头包括精神现象,他用《心经》里面来解释色受想行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科学还没有讲受想行识,它讲到物质,没讲到精神,受想行识是精神,亦复如是。受想行识是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两分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能量。所以能跟质可以互相交换,能就是质,质就是能。真正见性的人,能质交换的时候,他得自在。

我们前面读的经文就是,他就是自在,可以随意把能量变成物质,他有个化身,你看他到十法界,佛菩萨到十法界,众生有感,他就现身,那个现是什么?能量现的。能量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就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众生心动个念头立刻就现前。他不是从很远地方来的,不是,就在你面前现的,他这么自在。要没有的时候,马上就恢复成能量,没有了。像我在此地跟诸位讲过几次,我们周邦道周老夫人她见那个地藏菩萨,她家的大门没有人开,突然到她家里来化缘。化缘也没给他,这个和尚就走了,走出客厅人就不见了,外面大门没有开。那是什么?能量现前。所以用科学解释,很好解释。当然周老夫人与佛法有很深的缘分,她才会有这个感。这个感是冥感,不是她有意思去感的,是时节因缘到了,地藏王菩萨那里有感动,就现身。现的还真的是出家人的样子,来托钵、来化缘,走了以后就没有了,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看这多自在!什么身都能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现,他就现什么身。但是要晓得,无论现什么身,无论说什么法,他都没有起心动念过,这不可思议!

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叫什么?这叫如来心无作性故。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样子的,麻烦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无明是什么?就是阿赖耶。一念不觉把我们的本性变成阿赖耶,这一变之后他就不能回头了,愈迷愈深。就是我们比方,妄想、分别、执著,三种颜色的三副眼镜一样,戴在眼睛上忘掉了,不知道拿下来,这愈迷愈深。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能不造业,像《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罪业也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真有感受,就像作梦一样,你做恶梦确实在梦中吓得一身冷汗,我们在六道搞轮回就是做恶梦。阿赖耶识里面这些业习种子,阿赖耶实在讲就是储藏室,善的种子、恶的种子统统收集在这里,这里头十法界的种子都有。佛、菩萨、声闻、缘觉,下面是六道,饿鬼、地狱,那个种子全都满满的,这是因。经上讲的四缘生法,这是亲因缘,亲因缘统统具足;你将来承受什么样的果报,那就是你的所缘缘,你是想哪个缘,你想什么它就变什么。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没有主宰的。我想成佛,没错是很好,可是你有贪而无厌,那就不行,你想佛的成分多,还是想名闻利养、想权力、想地位这个成分多?这去比较,如果想这个多,你就被这个牵走了。如果你想佛多的话,你这一生真成佛。

佛门有一句话说「富贵学道难」,富贵人想不想成佛?想。名闻利养放不下,权力放不下,地位放不下,五欲六尘的生活放不下,他学佛只有少分,一生当中大概学佛只有百分之一、二分,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七、八分都是贪瞋痴慢,都是名闻利养,所以他还是拉回来了。这桩事情我们自己要认真检点,我们看到别人是这样的,想想自己;如果自己也是这样子,这麻烦大!真想这一生成就就要彻底放下。我们非常感谢世尊,感谢他老人家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他的物质生活就三衣一钵。每天住在树下,还不是同一棵树,这佛在戒律上有规定的。那个大树特别大的,你很喜欢它,每天在那里睡,你起了贪心,天天要换,不可以在同一棵树下。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挑剔,生欢喜心。实在讲功夫要是到了,能够境随心转,就像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再不好的饭菜,或者是馊了的、坏了的,在你舌头上它马上就变了,变成美味,这是真的,境随心转。我们转不过来是什么原因?转不过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转不过来了。离妄想分别执著,确实它是随缘在转。

底下这个比喻是智随影应。这个「智」就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在阿赖耶四分里面证自证分,所以这个智慧不是外来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你今天不相信自己本有,我不用思考,我怎么能办事?我不用思考,我怎么能学经?思考是什么?思考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我们都用这个。用这个心就叫妄心,楞严会上佛讲得很清楚,用这种妄心修行,用妄想执著修行好比煮沙为饭。那个沙你怎么煮它也不会变成饭出来,为什么?它不是成米饭的因,你煮米才能成饭,你煮沙怎么能成饭,这就是你搞错了。那成佛用什么?成佛用真因。真因是什么?此地讲的,如来心无作性,这是真因。换句话说,必须这个功夫真正用功,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然后你才能随缘。你看他的随缘是智随缘,我们今天随缘是烦恼随缘。我们错,错在这里。

无论是心法、无论是色法都没有去来性,无去无来。我们这个身,从我们住的地方到学会来,这个身是不是真的从那边到这里来了?一般人都说这当然是真的,还假得了吗?你不是从那里到这里来吗?如果是对佛菩萨讲,佛菩萨笑笑,不是的。真相是什么?真相是那个地方灭了,这里现了。你不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对,你前一步这个地方灭了,走这一步这里现了;这里要灭了,那一步又现了。我这样讲法,常常来听经的同学你会听得懂。就像电影幻灯片一样,前面一个灭了,后头一个生了,你看电影里的人从这边走到那边,那要好多张底片。真相是这个,无去来性。你以为真的从那里走到这里来了?错了!我们把错认为是对的,对的都摇头,哪有这种道理!真的。那个电影不过一秒钟二十四张,换二十四个底片。我们现在这个境界,就像佛在《仁王经》上方便说,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一秒钟,你怎么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无去来性,而可取舍。这就是无可取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於一切法没有取的念头,也没有舍的念头,为什么?取舍都不可得,取舍不二。真正是《般若经》上讲的,这真是高科学,「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还有什么好取舍的?然后我们晓得,你这一生的遭遇是缘,真正明了,随缘,随缘得大自在,随缘里头有真乐。大用无方,这是长者他的结论就结到此地。

下面这段就是底下第五大段的经文,第五大段完全是讲比喻,他在此地说「如响应声喻」。这个响应声,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啸一声,那个回音就过来了。我们长啸一声是响,立刻就有回音,响应声,这里头没有取舍。「如水潜流随诸卉木各滋生喻」。水在大地里面,我们看不到,有没有水分?当然有,没有水分,草木怎么长起来的?今天草能在那里长,下面就有水分,树长得愈大,它吸收的水分愈多,可是你看不出来。下面「如春阳生草木喻」。这是阳气,我们现在讲的是空气,草木要生长它要有种子,它要有水分,它要有阳光,它要有空气,没有这些缘它就长不好,甚至於不能生长,所以这是它的一些增上缘,不能缺少的。「如水养鱼龙喻」。这是海水、江水、河水,这里面很多鱼,有鱼、有龙,比喻现在所讲的水族。「如地所生草木喻」,草木不能离开大地,离开大地它不能生存。「如火成食喻」。我们现在饮食,实在讲在远古时代,人不知道用火,打猎打来的都是生吃,到以后发明用火烤,最初大概是烤肉,烤了之后比生吃好吃多了。那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燧人氏,燧人氏就是发明火,火,燧人氏。伏羲氏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火,燧人氏跟伏羲氏很近,那个时候开始有火食。到神农的时候这就更进步了,神农懂得耕种,从游牧生活方式就变成定居,他这个农耕,他就定居了。用这些比喻,「如风发生所益众生长短寿生喻」。后面讲的喻讲得很多,这是略举几种。

底下这几句话很重要,「以喻思之,以智照之」。佛在大乘经里面又说,佛讲经常常用比喻,有智慧的人听到比喻他能开悟,所以佛经里面的比喻很多很多。可是听了比喻之后,你一定要有智照,你才会觉悟,你要没有智照,听比喻也听不懂。用比喻来教学,这是世出世间这些做老师的,他们这些人用得最多,古今中外都是这样做法的。所以要智照就明白了。「执计情亡,任真之智,本合如是」,这几句话讲得好。执是什么?执著,计是分别,情是妄想,亡就是放下。你看这四个字,执著放下了,分别放下了,妄想放下了,这三个一放下,你的自性就现前了。所以任真之智,任是任运,这就是自性寂用,我们前面最后念的这一段「寂用无涯」,任真之智就是寂用无涯。你的自性本来是清净寂灭。这个灭是灭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寂,寂净、干净。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外来的,它就透出来了。

本合如是。本,我们一般讲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再举最明显的例子,《弟子规》所说的,《感应篇》所说的,《十善业》所说的,儒家礼里面所说的,佛法的戒律里面所说的,那是本来如是。你要是真正觉悟了,你的言行举止就是这样的,不是哪个人规定的,是你自性起用,就是寂起用,就是这样。我们换句话说,你自己真心起用本来就是这样。那现在为什么不是这样?现在是你用妄心,你不是真心。我们迷得太久,现在真心怎么恢复法?佛菩萨是觉悟的人,用真心的人,我们从外表上来学,外表上学里面会起感应。从外表上去学就是从戒律上学,他是怎么生活,他是怎么说话的,他怎样做人的,他是怎么工作的,他是怎么接物的,你学这些。学久了,外表很像了,里面就有感应,就产生变化。这是一个方式,从外表学到里面,这是中下根性的人用这个办法。上上根性的人不从外面学,从里面学,里面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舍掉了,没有了,自性显露。那个戒律不要学,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诸佛菩萨决定没有两样,本合如是。这是两个方法,为什么?表里一如,内外不二。

释迦牟尼佛跟我们示现的是从里面学的。他也没有去哪里受过三皈,他也没去受过戒,他出来参学是印度许多宗教,佛经上给我们讲九十六种外道,包括学术界,他都去参学。他参学完了之后,没地方好学了,都学尽了,菩提树下这一打坐,一放下,这就现前了。他的心、他的言、他的行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在中国惠能大师,也是一时就放下了,叫顿超。这一放下,这个时候的境界就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教下的大德们,他们是从外入内。诸位要晓得,惠能大师没有受过三皈,也没有受过五戒,到五祖那里去,五祖没有给他搞这个仪规。几句话谈了之后,好,碓房去做义工,做了八个月义工,传法的时候也没有做这个仪式。要做这个仪式,《坛经》上一定有交代,没有做这个仪式。只是给他讲讲《金刚经》上道理,讲到应无所住,他豁然就开悟了,说出这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开悟,什么叫自性?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就是彻底明白了,衣钵给他,没有给他做三皈五戒,这是从内。内证当然快,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真叫上上根人。所以不要瞧不起人,没念过书,樵夫。两个人的示现,这里头很深的意思,告诉我们一切恭敬。对释迦牟尼佛的恭敬,那没有话说,人家是王子,贵族出身的当然对他恭敬。惠能谁对他恭敬?砍柴、卖柴的苦力,你看一放下,马上成佛。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一切恭敬,千万不可以瞧不起人。你看他笨头笨脑,他一下放下,他成就你怎么比都比不上。怎么可以瞧不起人、自以为是?这是最糟糕的,最难回头。

这下面说「为执计故」,执是执著,计是分别,这句话讲的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每天都是分别执著,「设得一分出世道果」,这是讲什么?你能放下一分,这个得就是真的放下了,你能放下一分,你得一分受用,佛法里一分受用你得到了,「亦不能为大自在故」。大自在是什么?是佛菩萨。亦不能为大自在故,我们把大改成小,能为小自在故,真的,这不是假的。须陀洹得少分,斯陀含得两分,你从这里去看,四果四向八分。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算进去五十二个位次。你能够得一分就一分受用,这一分受用六道凡夫比不上。虽然作用不大,四禅天、四空天人他们那个定功也很了不起,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控制住,让它不起作用。当他控制那个时候,他的能力超过须陀洹、超过斯陀含。初果、二果论定功比不上色界、无色界,但是讲功德那超过色界、无色界太多!色界、无色界是凡夫,初果是圣人,圣人所证的是位不退。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六道里最高的,四空天最高的,他定功失掉,也就是寿命没有了,死的时候会堕地狱,须陀洹不会,须陀洹步步上升,他不会堕落,那怎么能比!这是什么原因?斯陀含断了烦恼,只断一点点,断了;四禅、四空天是压住,控制住,没断,没断你控制不了,烦恼就起现行,道理在此地。好像我们发脾气,心里很不高兴,知道这是不应该,压住,这压了,也能够不发作;另外一个人功夫深的,他根本没把这个放在眼上,他就化解掉了,这功夫不一样,这些道理我们要懂。最后这一句,这是对我们凡夫讲的,凡夫你能得一分出世道果。「道果」两个字非常重要,那是在行门,这不是解门,解门没有道果。所以你真的放下一分、二分,虽不得大自在,也得小自在。这品里面的大段,第四大段「无方大用」,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我们看第五大段,先看清凉大师经前面简单的介绍,「第五一切下」,下面一首偈子是「一切如来咸共说」,就是这句以下,「喻况玄旨分」,玄是深远的意思,很深很远很大,旨是宗旨,也就是重要的部分,用比喻来说。前面李长者《合论》提了这几句,这几句是后面的,后面这一大段的题目,就是喻况玄旨。「亦名举劣显胜分」,这个意思就更好懂,举就是举比喻、举例子,举的例子是不太高,但是从这个例子上能够显示出性德的殊胜。这一大段有两个标题,「以上所说普贤行德穷於佛境」,这句是把这品经前面四个大段,第四大段是无方大用,无方大用里面有十段,所说的全是普贤菩萨行德,跟净土宗的关系非常密切。你看《无量寿经》上,还没有到正宗分,序分,它的序分长,分为两篇上下,下半段就是「德遵普贤」。你就晓得到西方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修普贤行德,这就是《华严经》

所以干隆时候的彭际清居士讲,那是大德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一部经。我们看清凉这个开示的话,彭际清居士说的没错,《华严》全讲的是普贤行德。这个行字好,行是日常生活,日常工作、待人接物;普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你看这心量多大,真诚清净平等;贤是智慧。我们用菩提心来讲,普就是真诚清净平等,贤就是正觉慈悲。穷於佛境,穷是遍满的意思,诸佛如来的境界圆圆满满,显示在哪里?显示在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说出来就是一部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是自己的普贤行德,圆满的佛境界,不是别人,是自己。现在这个经才讲到什么?讲到信满。「盖是信满之位」,六分才讲了一分。这怎么说六分?十信是一分,十住是第二分,十行是第三分,十回向是第四分,十地是第五分,等觉算一分,六分之一。这就是前面讲的「设得一分」,这一分可了不起!这说得就高了,这一分就高了。我刚才说得很浅显,我刚才是五十二分的一分,这是六分的一分,信满。信满就是第十信圆满了。十信好比是佛教的小学,小学毕业了,满是毕业了;十住就好像是初中,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是大学,十地好比研究所,等觉好比博士班。他现在是小学才毕业了。

「既越常规,乖於视听。滞情封教,取信无由」。佛法才得这么一点,真的是舍得一分出世道果,怎么就有这么样的自在。像经上所说的,怎么就有这样自在?怎么叫既越常规?要按照平常规矩来讲,这是明心见性才能得到的,他没有明心见性,还差一级,这我们一般讲的是在明心见性的关头上,他再进一步就明心见性、就突破了。无明将破未破的时候,这个时候能力就显示出来了。他往上再进一步,十法界就没有了,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四圣法界,我们讲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天台大师讲,他们是相似佛位。凡夫修行出不了六道,叫观行位。他把佛讲成六种,叫六即佛,天台大师。第一个理即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是理上讲的,一切都平等。可是事上讲?事上讲就有差别,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功夫又不得力,这叫什么?名字即佛,就是有名无实。你学佛,你有知解,你也很认真、也很努力,佛经读得很多,讲得头头是道,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搞佛学,有名无实。真正有修行,那就提升了,从名字就提升观行。观是什么?观是前面的讲的止观。止观代表佛法无量法门,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也是止观。念佛是怎么止?放下万缘就止了,止是定。观是什么?这句佛号时时刻刻提起,心里只有佛号,没有别的东西,就有止有观。

这你真干了,真干是观行即。但是你没有道果,出世道果你没有,你还是在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可是你要是遇到念佛法门,有这点功夫就够了,有观行位就决定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修其他法门没办法,出不了六道;修念佛法门行,叫带业往生。所以我们遇到这个法门非常非常幸运,这话不是假话,确实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这个法门,真干。真干要多长时间?不超过三年,你就圆成道果,你想想看这重不重要。所以许多我们看到阿公、阿婆跑到山上去念佛,这是人间第一等聪明人,最高智慧人,他万缘放下了,他念上三年,往生了,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能比得上他吗?东天目山这些年来往生的人几十个了,齐居士告诉我的,百国兴隆寺往生的也不少,其他地方当然都有。台中莲社是李老师创办的,他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听他教诲,念佛往生的,三十多年当中我们估计大概有五百人,念佛往生的。大多数这些人都很贫穷,社会上没地位也没有财富,他真能放下,真能舍得,进念佛堂一心念佛,三年、五载成功了,走的时候瑞相都希有。真正能觉悟的人不多,但是这已经非常非常希有难得了。台中莲社他们的莲友,我离开的时候五十万人,我走以后不晓得,应该年年会增加的。我在台中莲社十年,我去的时候二十万人,离开的时候到五十万人。五十万人,往生五百人不算多,所以李老师常讲,真正往生,一万个念佛人只有三、五个而已。

为什么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问题在行,有没有观行。念佛,进念佛堂有没有放下?没有放下,进念佛堂也不行。放下不在事,放下在心,心里面确实没有了,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留恋。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不是小乘。《无量寿经》教我们往生基本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好像那些人他一向专念有了,没发菩提心,他怎么能往生?这个问题确实是困惑了不少人。蕅益大师说出来,所以印光大师佩服极了。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一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心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想,对!真的不错,那些阿公、阿婆是这个心。你要问他菩提心,他不懂,他就是一心求生净土,就是一心想亲近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他没第二念。所以永明大师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只要见了阿弥陀佛,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你肯定一生成佛。这话说得正确,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赶紧跟进,要努力的来学习,不能把这一生空过了。

很想度众生,可是你要晓得现在众生可真难度。前天刘居士从美国回来告诉我一桩事情,最近在美国发生的。有些年轻人闹事,警察来干涉,拿著电棒去执法犯事的,人也很年轻,看到他在地下打滚,受到痛苦的样子。好多年轻人围到,没有表情,好像麻木了,在学校。事后这些年轻人在网上跟他的网友提出这个事情来讨论。所以就想到教育成问题,当时没有反应,变成机器人,一定回到电脑里面去来讨论这个问题。天天跟电脑做朋友,从小到大,脑袋就是电脑,人跟人当中没有感情。而且电脑都是游戏,警察制裁就像电脑里面打游戏机一样。所以他们很担忧,十年之后这些人是社会中坚,二十年之后可能政权在他们手上,他们从小玩电脑,到那时候,前人制造这些核武、化武,他们会拿来游戏,他们到处乱丢,玩游戏!世界就毁灭了。他不知道什么因果,他不知道是错误,玩游戏,好玩,这有什么过失?杀人是游戏,杀父母也是游戏,杀老师、杀同学都是游戏,你问他这是错的吗?他不知道这个是错误,这个事多麻烦,这桩事情多可怕。

过去有很多预言家讲,世界毁灭了是第三次核武战争,我们现在一般想大概都不可能。对,现在这些国家领导人不会发动这战争,是不可能。可是底下一代会不会发动?谁都不敢保证。看看现在这种教育方式,那就非常可能。他给我提出这个问题,这怎么办?在中国还很难得,这些年来提倡儿童读经,逐渐大家对於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慢慢能接受,这是好事情。如何能把宗教教育,所以我想宗教两个字要重新下定义,要社会大众对宗教改变观念态度。依照中国的文字来说,什么叫宗?宗是主要的,称为宗,尊崇的。宗师,最高的老师。尊崇、重要的称为宗,叫宗旨,重要的。教是教育。照中国字面来解释,这是主要的教育,尊崇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它教什么?在佛经里面展开,无论大部、小部,你去看的它里面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哲学、讲科学,这五样东西都是讲到登峰造极。不要把它看成迷信,迷信那是违背了德性,违背了佛陀的教诲。

释迦牟尼佛一生,现在所有一切宗教活动,释迦牟尼佛时代没有,这要晓得。他老人家在世一生教学,连道场都没有,一生没有建过道场。当时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赠送这些场所给他,他都不接受,他只是借用,在里面讲几个月的经,教学;长的讲个几年,三年、五载,还人家了。他到处讲学,四十九年足迹遍五印度,印度这个地区他走遍了,大城市都有他的足迹,南面他还到过锡兰岛(现在的斯里兰卡)。这是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可不能忘记释迦牟尼佛的行谊。所以他是教育,确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每个宗教的圣哲,几乎都不外乎这五个项目,伦理、道德、因果,这是基础,基础教育,哲学、科学都有,讲的浅深不同而已。

佛法是讲得最深,佛法真的教人回归到自性,教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佛法。纵然你学佛,你读遍《大藏经》,讲得天花乱坠,你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叫佛学。过去古人讲知解之徒,你没有落实,你没有做到。好比这酒店那些菜单你都念得很熟,一道一道菜都说了,一说说了几百道,一口也没吃到。这叫知解之徒,无济於事,你还是空著肚子,你还是挨饿。所以知解之后要行、要证,真干!真干就是放下。佛法没有别的,真干,就是放下。放下之后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叫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一般研究佛教不够透彻的,看到怎么贤首菩萨、十信位的菩萨就有这么大的德用,感到很惊讶,不相信。为了这个缘故,所以「故举斯近事」,下面就举一些浅近的事例做比喻,「以镜玄趣」,这个镜就是照的意思,让你能够照见幽深、深远的旨趣,「令开悟也」。说明底下为什么要有七十九首颂,都讲的是比喻。这七十九颂分三段,三个大段。「初二总标喻意」,前面两首偈是第一大段;第二大段有七十六首颂,「别显喻相」,完全讲比喻;最后一颂是「结说显德」,这是总结。所以这三大段主要是在当中,当中也最长,七十九首颂当中第二大段就有七十六首,这说明为什么要用比喻来说。

说法实在讲都是为中等根性的人,上上根人不要说的,他马上放下,他什么都清楚,什么都了解,不用说的。下下根人他不想知道这些东西,你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所以上上根跟下下根很容易得度,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能念到底。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就是下下根人,好度!你看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成功了,真走了。最难的,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苦口婆心的教导,是为当中这部分的人,上不上,下不下,很难度。你说他不懂,他好像什么都懂;你说他真懂,他一样做不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我们现在看底下经文,前面这两首偈:

【一切如来咸共说。众生业报难思议。诸龙变化佛自在。菩萨神力亦难思。欲以譬喻而显示。终无有喻能喻此。然诸智慧聪达人。因於譬故解其义。】

这很好,这是把意思全都说出来了。有一等聪明人听了佛讲的比喻,他真的开悟。这八句偈,句句深广无尽,先说『一切如来咸共说』,释迦牟尼佛不是他一个人讲,这就说明,这部《华严经》是一切诸佛天天在讲,从无间断。这是怎么回事情?因为《华严经》就是一切众生现实生活,无论在诸佛净土,这经上讲的智正觉世间,无论是在有情世间,甚至於在器世间,这就全包括尽了。有情世间就是讲十法界,智正觉世间是讲的一真法界。《华严》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四圣法界是相似佛,还不是真的。分证佛果虽然名字上有高下,实际上没有。为什么?他分别执著都没有,哪来的高下!起心动念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晓得平等法界。平等法界为什么还要讲四十一个位次,最后还要讲妙觉果?清凉在注解里面说得好,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相同。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这叫究竟圆满佛,还有一品无明没断,等觉菩萨,是这么回事情。

无始无明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我们在前面用酒瓶的比喻,诸位就想到它不碍事。所以这些菩萨们在遍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大家没有问题的。现在讲十信菩萨也有这个能力,大家觉得就怪怪的,十信是相似即,他不是分证。可是这个相似即是跟分证交界的地方,就差一点点,他这个能力就发现了。十法界里的佛法界也有这个能力。换句话说,贤首菩萨,诸位要晓得,第十信的果位都叫贤首菩萨,这要懂。贤首不是指一个人,是这个阶段他叫贤首,第十信就有这个能力,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佛身,佛身都能现了,其他的当然更不必说,没有不能现的。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先给同学们做个简单报告,《大智度论》里面讲的就是十信,这什么人示现的?天人。天人也能有慈悲心,他有慈悲喜舍,他有变化。初禅以上,初禅天天人,他能变化,他变化什么?在初禅这个范围他能变化,同时他能在欲界变化,你要跟他有缘,你有什么苦难的时候,天人来帮助你。他会现身帮助你,你有感他就有应,他帮助完了就不见了,这是天人。中国这些古人笔记小说里面写得很多,我们知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寓言小说,确有其事。《聊斋志异》里面说的,我都相信。连鬼神都有神通,鬼神只能在欲界变化,他不能到天上。

所以初禅天,他能在初禅本天变化,欲界变化。二禅天人,二禅就有三种变化,本天变化,初禅他能变化,欲界他能变化。三禅就四个,本天变化,二禅变化,初禅变化,欲界变化。到四禅他就有五个,本天变化,三禅变化,二禅变化,初禅变化,欲界变化。这意思就是说明四禅天人,这是诸天,在他自己住在的那个处所,初禅住初禅天,二禅住二禅天,三禅住三禅天,四禅住四禅天,「能於五欲胜妙之境,各随自分种种变化」。这里面我们要知道,他染不染?他不染。为什么不染?他有定功。他定功失掉之后他就染了,他对於五欲就起贪爱,丢掉的时候他就瞋恨,他的烦恼就生起来。在四禅这个时候他虽然变现这些五欲,这些娱乐好像我们人间喜庆、文艺晚会这些活动,他都来参加,他会表演的更殊胜,但是他不染,身心清净,那是定力在控制住。也就是经上常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心清净,他制心在禅定。可是定功失掉之后,他就不信,所以他还是凡夫,他还是在世间,不是出世间。

所以世间跟出世间的定义,我们现在要搞清楚,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叫出世间,只要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真断,伏住,那还是世间,不算出世间。所以佛说世间人有五种受,受叫享受,或者是感受,有五种,身有两种,身有苦受、有乐受,有苦乐;心有两种,心有忧有喜,叫苦乐忧喜,这是六道里头统统都这个有受。还有一种就是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就是禅定、就是三昧。但是在世间他并没有真的得到,他用定功伏住的时候,暂时得到,这叫舍受。身舍苦乐,心舍忧喜,这个受好,跟菩萨的受没有两样,他不能长久,不能永远保持,寿命到了,他定功失掉,苦乐忧喜又现前,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叫世间法。四禅八定叫世间禅定。释迦牟尼佛当年所学的,最初所学的就是世间禅定,世间法。他在印度各个宗教、各个学派里面学习,是学的世间法,这我们要知道。菩提树下他入定,入更深的禅定,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是得到自性本定。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完全回归自性,这就成佛了。这个成佛就是《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统统断掉了,真的没有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有;习气没有法子断,也没办法修,一定靠长时间慢慢自然就没有了。要多少时间无始无明习气才真的完全没有?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讲修行,是讲习气没有了,要这么长的时间。

但是你也要晓得,佛法里面讲时间是靠不住的,时间不是定法,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一念展开可以是无量劫。你看看这个,这是科学,这是现在尖端科学,现代的科学家特色就是知道时间不确定,佛在三千年前就讲过了,时间不确定。问题就是你舍得干不干净,你真的舍得干净了,三大阿僧只劫变成一念,一念就是三大阿僧只劫,这要懂,不可以不懂,这是真相,事实真相。空间也不是真的,空间也是假的。所以时间、空间在《百法》里面,它是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不相应行法它不相应是它跟心不相应,它不是心法,它跟心所法不相应,它跟色法也不相应;换句话说,心心所是精神,色法是物质,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是什么?抽象概念,是你那个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出来的。但这个东西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你抽象概念上它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你不肯放下,它就产生作用,它就叫你对内见不到自性,对外见不到万物,一切森罗万象的真相你见不到,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看不到,它起这个作用。所以佛家的修行不是别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那你就成功了,你就圆满了。

像这种寂用无涯,我们看到四禅天人,四空天不起作用,他入更深层次的定,他人间什么事根本不理会的,四禅天有慈悲心,四空天没有。四空天就是入了定都不起作用,四禅还起作用,所以四禅天人他还到人间来。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成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佛了。成佛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他就走了,就入无余涅盘,他到别的世界去了。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谁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就是彻底放下?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人知道?四禅天,四禅天里面五不还天的天人,叫净居天人,他们都是修行人,他们看到了。从四禅天下来变成人的样子,请佛住世,请佛转法轮。有人启请,那佛就答应,他就住在世间。所以我们要感谢净居天人,不是他的启请,释迦牟尼佛早就灭度了,没人知道。

惠能大师成佛了,五祖启请,忍和尚启请。指导他,眼前还是有麻烦,很多人不服气,那就跟此地讲的一样,法怎么会传给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现在讲的贤首菩萨,贤首菩萨才十信心满,你哪有能力像诸佛如来一样?没人相信。所以惠能大师得衣钵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相信,这怎么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夺回衣钵,害他的人很多,所以五祖指导他避难。十五年之后,缘成熟了,他真的出现了,真的是度无量众生。所以要有人启请,没人启请,真的就走了。启请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五祖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把度众生的棒交给他,他可以走了,交棒了。释迦牟尼佛是净居天人的启请。这是一切如来咸共说,天天说,时时刻刻说,遍法界说,遍时空说,从来没中断过。

『众生业报难思议』。众生的业报在一般经上讲有四大类,第一大类「处所差别」,众生讲六道众生,六道有差别。六道里面讲人道,人道有差别,各个星球上不一样,在我们同一个星球上也不一样,有的众生生在寒带,有的众生生在热带。畜生跟畜生形状不一样,牛跟马不一样。同样是人,你看肤色不一样,文化不一样,语言不一样,这业报,业报不可思议!第二种「事差别」,第三种「因差别」,第四种「果差别」。佛知道,这些法身菩萨们也知道,所以他能说,他能帮助我们。这首偈子意思没讲完,时间到了,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