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讲)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06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二面,倒数第三行,偈颂的第八首:

【佛观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奥处。说诸法性常寂然。善种思惟能见此。】

这首偈是善种慧光明天王他的报告,是赞叹也是报告他所修学的法门,他是「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第一句就是观一切世间,『佛观世法如光影』,光影,如水中之影,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镜中之影,我们每天都照镜子,古人常常用镜、用水来比喻光影;现在比这个印象更深刻的是电影、电视的画面,这是近代科技所发展出来,古时候没有,古时候光影就用水、用镜子。无论是古今各种不同的比喻,它比喻的事是一桩,相有体空,影像是有,不能说它没有,但是它没有自体,没有实体,了不可得。我们观察这世间一切事物好像是有,其实佛的眼睛看起来就像光影一样,佛看得清楚,我们没有看清楚。

『入彼甚深幽奥处,说诸法性常寂然』,这两句就是说不思议。第一句是讲境界,这两句是讲不思议。一切法的理很深,这个地方讲「甚深」,甚深怎么说法?原来理事不二,事就是理,理就是事,这就甚深;单论理不论事,可以说深;理事是一不是二,这个法叫妙法。这十天,茗山老和尚给你们讲《楞严经》《楞严经》自始至终那个味道都很浓,很能够摄受人,用现在的话说,它很有一股强烈的吸引力,但是要很细心的去体会。我们就他讲的这一段,昨天晚上他也重复了,像经里面讲「击钟验常」,这一段如果我们细细去体会不难懂,说明什么?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虽然是一不是二,可是理跟事依旧分得很清楚,但是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圆融,理事不二,这就是甚深幽奥之处。

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体会到世尊教我们用什么做修因?要用不生灭的根性,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是用根中之性。为什么?根中之性就是常住真心,就是当人自性,不生不灭。佛叫罗睺罗撞钟,用这个方式来显示我们闻性就是自性。钟撞的时候,问你:闻没有?佛是问闻,是问你闻性,你去闻。等一下钟声没有了,你闻了没有?他说没有闻,这个话说错了;佛不是问声,是问你闻性,你怎么说没有闻?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闻,你闻有声也闻无声,无声还是闻。佛看到大家答覆得颠三倒四,没有懂意思,再撞一声,问你:闻了没有?你还答了闻;一会儿这声灭,还闻了没有?没有。你这个错,糊涂到极处了。还不明白吗?再不明白,再问你:有没有声音?告诉你声音是尘,是声尘,闻性是真心、是本性,是两桩事情。显示出闻性不随声尘生灭,就是常住真心,尘有生灭,性无生灭,你要用闻性做本修因,你才能成无上道;你要用六尘做本修因,求无上道无有是处,哪有这个道理?你用生灭心,不能证不生不灭的佛果。佛果是什么?明心见性。你要想证佛果、证不生不灭的果,你一定要懂得用不生灭的因。佛举这一个例子,一个例子明白之后,其他的五根都要通才行。五根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意根。意根的根性跟闻性一样,不生不灭。意根对什么?法尘。法有生灭,佛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生灭法,因此佛在《金刚经》上才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讲经说法是因缘生法,佛说,这个法就生,佛不说,法就灭,就跟撞钟一样,撞的时候有声音,不撞声音就没有了。所以佛法是生灭法,就是佛的教法;这里头有教理行果,主要是讲佛的教法。正因为如是,马鸣菩萨才教导我们,我们听经要用什么态度来听经?「离言说相」,言说是生灭法;「离名字相」,名词术语是生灭法;「离心缘相」,心缘相就是你思惟它的意思,思惟想像也是个生灭法。离了生灭法之后,有个什么东西显示出来?不生不灭的法显示出来。那是什么?意根的根性,那是不生不灭,那是常住真心。

可是生灭跟不生灭总是和合在一起,所以佛这一问,大家错答了,它和合在一起。虽和合在一起,一个有生有灭,一个不生不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灭法,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生灭法,再加上七大,如光影,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如光影,就是《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就是世法,如梦幻泡影。你真看清楚、真看透了,明了了,这个时候对如光影的一切法,你就知道随缘,不再攀缘了。什么叫攀缘?你分别执著就攀缘。什么叫随缘?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那叫随缘,是随顺众生,这是普贤菩萨教导的「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就是永远随顺众生就没错,才跟众生打交道,才跟众生在一起,样样才合得来,然后在其中帮助众生觉悟。你不能恒顺众生,众生跟你就保持距离,这个距离愈来愈远,不肯听你讲经说法。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距离是愈拉愈近,交情愈来愈厚,讲经说法他才欢喜听,听不懂他也来听,为什么?交情在,不懂也就捧场,捧场捧多了慢慢他就会懂,听多了他就会懂,所以恒顺众生重要。在恒顺众生里面成就了随喜功德,这才显示出佛家的慈悲,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一切经论我们暂时要放下,如果不放下,你们的心思马上就乱掉,样样都好,样样都想学,那就糟了。部部经论都是法宝,你只能取一个,不能贪多,一门深入。一门入了,门门都入,通的;理通,事也通,这才显示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你要不能够契入,这里头「入」这个字最重要,所以我们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要重视这个字,我们学佛才真正得到受用。佛说经,经称为妙法,妙在哪里?妙在字字句句具足「教理行果」四法,这妙!我们学佛,我们修行叫妙行。我们的行,妙在哪里?妙在念念行「信解行证」,证就是入。入有浅深不同,所以证得的位次有高低不等,初信、二信的菩萨入得浅,地上菩萨入得深,一定要契入,契入你修学才得真实的受用。最浅的契入是理明白,日常生活当中过失少,换句话说,做错事情逐渐减少,法喜充满。智慧增长,法喜充满,这是什么?你证了。信解行证,证就是受用;你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得不到受用,你的佛法叫白学了。

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没学佛之前自私自利很重,常常想有这个念头,也有这种行为,损人利己,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别人;学佛之后,这个念头没有,这种行为也没有,这就是你的证;你的行,你的证。从前干这些事情,常受良心责备,睡觉都会做恶梦,冤家债主来找麻烦,来报复;现在这个念头没有,行为没有,晚上睡得很安稳,没有恶梦,那就是证果,你得受用。所以信解行证这四个字一定要具足,我们才是真正在学佛。行决定是断恶修善,证决定是智慧增长,业障消除,法喜充满,这是你所得到的,身心安乐。你的行愈清净,你的证入就愈深,只要入这个境界,你的信心就坚定。为什么现在学佛,心像浮萍一样没有根?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你根都没有。为什么没有根?你没有证,也就是说你在修学、在生活当中,你没有得到好处,你没有得到真正利益,得好处、得利益就是证。果然得到,信心坚定,信心清净,功夫才得力,你的生活才踏实,真有受用。这样子逐渐才能「入彼甚深幽奥处」,逐渐看到事跟理融合在一起,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现相,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这才能入甚深。

甚深是个什么样子?不可思议。思,你是去想它,想是生灭心;议是言论,言论也是生灭法;用生灭心、生灭法,要想把这个境界想清楚、说明白,跟诸位说,佛都做不到,诸佛如来都做不到。甚深要怎样才能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自然会心的契入。所以诸佛跟诸佛见面,一句话都没得说,我们常讲默契,那是最高的一种默契;佛跟佛见面,真正入究竟圆满的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真正契入了。佛对我们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的人,这才有说、有暗示,帮助我们、诱导我们、提携我们契入这个境界。

底下一句讲「说诸法性常寂然」「寂然」解释上面的意思,「法性」为什么加个「诸」?诸是讲相,相太多,无量无边,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那叫诸。所有一切森罗万象,法界虚空,要知道它的性是一个,所以叫自性。有一些学人把「自性」两个字会错意思,自性是我的自性,不是他的性。那个自性的「自」不是我、不是我体,是一切万事万物之自体,叫自性。可是性是一个,所以佛的性也是众生的性,有情的性也是无情的性,万物的性也是虚空的性,佛在这个经上讲,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唯心所现」,说法性就是唯心,是自心变现的,自性所现的。为什么现这些种种不一样的东西?性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会现出这么多不一样的?那是唯识所变;森罗万象,种种不同是唯识所变的。

无论唯识怎么变法,变佛相也好,变畜生相也好,变地狱相也好,诸位要晓得,法性没变。古人用金跟器来作比喻,好像我们这里一团黄金,把黄金塑成一尊佛像,就是佛;我们把这个黄金熔化掉,再塑一尊饿鬼像,那就是鬼;佛像跟鬼像都是这一团黄金,把黄金比作自性,佛的样子、饿鬼样子形相,那是唯识所变的相分。相分纵然不同,诸位要晓得,法性是一个,决定是一体。从性上说,生佛一体,众生跟佛是一体,生佛不二,《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意思。从能现的自性讲是一,所现的相分讲那就无量无边,可是你一定要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知道之后怎么样?知道之后你就成佛了,你眼睛看一切众生就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看一切众生,顺眼的喜欢他,不顺眼的讨厌他,你生烦恼。悟了之后,明白之后,见到顺眼的很好,不顺眼的也很好,平等,你的心清净平等。平等怎么样?平等就恒顺众生,在随顺里面也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帮助他觉悟自性是寂然的。

「寂然」,佛经上常常讲寂灭,涅盘的意思用「圆寂」,圆是圆满,寂就是寂灭。《楞严经》给你们讲「解六结」,六结最后一个是「灭」,灭还是一个结,灭也要舍掉,你的六结才真正解开。每一个根都有六个结,第一个结是「动」,这很明显,我们大家讲敲声,钟一敲是动的;钟声没有了,没有算是第二个结,第二个结是「静」,动静。动这个结容易解,静可就不容易,实在讲今天我们连动都解不了,动要是真正离开,你就得定,你的心永远住在一个很清净的境界里,那就是讲功夫。我们以为这个人定功了不起,二六时中心地都清净,都一尘不染,实际上是六个结他解了一个,他落在第二个,第二个没解开,静是一个结。静解开了,静舍弃掉,还有个「根」,那又是一个结;根舍弃掉,还有个「觉」;觉再解开之后就「空」,空也是个结;空再解开之后,后面是「灭」,灭离开之后才见性。老和尚讲他眼睛不好是因为白内障,那一层膜拿掉,这个眼睛上有六层膜,拿掉一层还有五层,六层统统拿掉你才看见,你才见性,太难太难了。

《楞严经》上讲的道理是没错,没法子,再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只有这个办法,这是一个结都不要解,就能够带业往生。带什么业?带这六个结,这六个结是业障,能往生。你修学其他的法门,给诸位说,决定没有办法,你要不把六层障碍突破,你没有办法超越十法界,明心见性就超越十法界,确实没有法子。所以末法时期,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人,除了念佛还有什么办法?别说你功夫,你连这个道理,这里头的状况,你都没有办法透彻明了,理事都没搞清楚,你的功夫从何用起?这是说明自性是清净寂灭的,而且永远是清净寂灭,绝不受外面丝毫影响。就正如我们的闻性,不受外面声尘生灭的影响;不是说有声,闻性就生;无声,闻性就灭,没有。眼根的见性,耳根的闻性,鼻根的嗅性,舌根的尝性,身根的触性,意根的知性,不随根尘生灭,常住真心,它是寂然的。我们要怎么用它?用它,实实在在讲,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面对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如梦幻泡影,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不可以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你就完全错了。於一切法没有占有、没有控制,你说你那个心胸多自在,一切万物跟你接触也都放心。

今天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保持距离,保持界限?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什么还要防人?那就是凡夫念念当中想控制别人,想控制环境,占有别人,占有环境,这个错误的念头,这是凡夫,这就是用妄心,用这种心修行不会成就,用这种心念佛,往生都未必可靠。所以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淡薄,这个淡不是别的淡,执著要淡、分别要淡、妄想要淡,你功夫就得力。了解真相叫看破,淡一分就是放下一分,淡两分就放下两分,不断的放下,也就是不断的看破,你在生活当中才得自在、才得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在,真的得自在。

这是善种慧光明天王得的法,『思惟能见此』,这是见性,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他怎么能见到这个境界?我们从这里面去看,他们所示现的身分是凡夫,不是圣人,广果天是四禅天,依旧是凡夫,可是我们看看他所得的法,他在这里说偈赞佛,都是法身大士。不仅这些天王,到后来我们会看到这些杂神众,也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示现的。这说明一桩什么事情?性跟相交融在一起,给诸位说,凡跟圣也交融在一起,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能够体会得到,你才真正会心领悟到佛华严的境界,无比殊胜庄严的境界。这个境界在哪里?就是我们现实的世间。这也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缘,境缘,境是我们的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觉悟的心,境缘好,佛华严的境界;迷惑的心,看这个境缘不好,五浊恶世,这不就是境缘随心转吗?你的心迷,眼前境界是五浊恶世,你的心要悟,眼前这个境界是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觉悟的人住在这个世间,他住大方广佛华严,我们迷人住在这个世间,我们住五浊恶世,我们两个坐在一起,肩碰肩膀靠得密,他住大方广佛华严,我住五浊恶世,这是什么境界?不思议境界,真不思议,不可思议。这跟诸位说真话,真话不好懂,但是确确实实是事实真相。你现在虽然不能契入,应当要了解,多了解一分,对你修学生活多帮助一分,你知道你就会向往,你就会发心学习,你也可能入这个境界。这一首就讲到此地,我们看底下一首,第九首:

【佛善了知诸境界。随众生根雨法雨。为启难思出要门。此寂静天能悟入。】

这是无垢寂静光天王,他得的法是「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解脱门就是他脱离六道、十法界,他用这个方法脱离六道、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解脱门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看到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说明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量法门殊途同归都归一真法界。前面两句是「示一切众生」,第三句显示「出要法」。『佛善了知诸境界』,这一句话我们就不要多说,为什么?前面一首偈就是佛善了知诸境界,如果要用我们看破、放下的话来说,这一句是看破。『随众生根雨法雨』,这就是放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众生。具体的表现就是随类化身,随机说法,都是个「随」,这才是恒顺众生的意思,不是顺自己,是顺众生。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真是无量无边,必须随著他的根性帮助他。「雨」是降落的意思,这个字念去声;下面念雨,「法雨」是比喻世尊说法;雨是个动词,我们如何帮助一切众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现在佛不在世,当然佛就不讲经,我们现在能得到,是世尊当年为大家所说的,经过他的学生记录编成经典流传后世,这是我们现前得到的。我们学习,尤其是为一切大众介绍,你要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为大众介绍是为他,不是为自。如果为自己,只契自己的根机,不见得契别人的根机;换句话说,自己能得利益,别人未必能得利益。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要记住,你讲经是为听众讲,为他讲,一定要契他的机才行,这是个难处。诸佛菩萨他们有神通能观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能观机,我们不晓得这些众生生生世世的根性,不知道,那怎么办?所以在讲经之前,没有法子,只好做个调查,打听打听道场平常活动的状况,有哪些活动,这些听众学佛的一些状况,道场是不是常常有人讲经?哪些人来讲?讲些什么经?听众反应怎样?你打听,心里有个底子,我们在「三番审机」的时候跟诸位说明过,你的讲演才能成功。

你要没有这些预先准备,只准备经,准备注解,搬上台去讲,就好比是什么?大夫先在家里把处方写好,再去给人看病,那不就这个意思吗?病人药吃得没有效,「唉!你没有照我的药方生病,你病害错了,不是我药方错!」哪有这种道理?这叫不负责任;你要看病人状况,开处方才行。先要打听搞清楚,然后我们怎样来准备,不能不准备,准备是准备,上了台未必用得上,为什么?上台之后大家面对面,你讲看他的表情,看他的动态,他是不是懂,他如果听不懂,那个神情就不对,你就赶紧要变化,你就不能照你的稿子讲;总得要叫对方能够得一点受用,听明白了,他生欢喜心,这才叫「随众生根雨法雨」

为别人讲经说法,把佛法介绍给大众,确实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我曾经听说一些法师,这其中也有很熟悉的,常常感慨的说,现代佛教这些信徒做法会很踊跃,做个法会人山人海很热闹,可是法师讲经,听经没几个人。我们这里听经算是多的,我这次到香港,有些同修告诉我,很多法师讲经听众十个人都不到,有的时候听众两、三个人,叫这些讲经的法师灰心退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很少人认真去想想。你能说这些众生不喜欢听经吗?喜欢听经的人多得很,为什么讲经他不来听?不契机。所以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你要掌握这个原则。可度之机里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启难思出要法』,启是开启,帮助他觉悟;「难思」是不可思议;「出」是出离生死、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最重要的法门。这是我们跟一般大众介绍佛法,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你要让一切大众在很短的时间里面,我们到外面去讲经时间都很短,很短的时间里,要把不思议出苦得乐重要的方法介绍给他。

特别是我们参加一些国际会议,请你上台致词说法,时间多少?十分钟。你如何利用这十分钟,把不思议出要法门介绍给大家,这是我们要学习的。长时间那是另当别论,好说;短时间是太难太难,愈是短时间愈难说。我们现在晓得,末法时期唯一出要的法门,就是念佛往生净土。念佛法门,诸佛如来都说这是难信之法,难思难信之法,难信之法如何讲得叫人相信,这就是你的本事,你的功夫。尤其是在很短的时间,你要讲得能叫人相信,叫人能接受,不容易!当然说的人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四无碍辩才,听的人也得要善根成熟。可是听众很多,这里面总有几个善根成熟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我们总会遇到善根成熟的。善根成熟他得利益,就能带动未成熟这一类众生,他做榜样、做示范,所以未成熟这一类众生,也能够帮助他提前成熟。没有善根的给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帮助他增长,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帮助他决定这一生成就,都在这一句当中,我们要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当然,归根结柢一句话,自己一定要有真修行,古德所讲的有修有证。我们不但要有修,还要有证,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自己、帮助别人。这是寂静天能悟入,就是无垢寂静光天王他从这个法门悟入的。我们中国俗话常讲,他是依这个法门得道,证果得道的。末后这一首偈:

【世尊恒以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等雨法雨充其器。清净光天能演说。】

这是广大清净光天王的赞颂。天王在前面给我们说,他是「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赞颂的前面两句就是观应化众生,第三句就是令入佛法。第一句是『世尊恒以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这就是所谓倒驾慈航,乘愿再来,我们要学习。我们如果学会,我们也是倒驾慈航,也是乘愿而来。这怎么说?我们现在生命是业力所现的,过去生中曾经造作五戒十善之因,由五戒十善的业力引导我们到人间来投生,这是引业。每一个得人身的众生都是这个引业,你没有这个引业,你怎么会到人道来得人身?可是虽得人身,我们相貌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同,贫富贵贱的生活不相同,那是属於满业。满业是说的什么?善因有善果,恶因则有恶报,往昔过去生中造作的善恶业报不相同,这佛在一切经论里面说得很多。这个世间有很多大富贵的人,何以得富贵?前生财布施多;世间有一些聪明才智的人,过去生中法布施多;有健康长寿之人,过去生中无畏布施多。佛给我们说这几句我们就明了,我们要想得富贵、聪明、健康长寿,要修因。

佛又给我们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知道你前生造的是什么因,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这一生是果报;又给我们讲,「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知道你来生什么果报,你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这一生所造作的是因,来生受果报,因果通三世。人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的心自然就清净,自然就善良慈悲。为什么?因为他想得善福,今天一定要修善业。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常常跟大家说,我说的是事实真相,损人决定是害自己,损人利己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损人决定不利己,为什么?你有报应在后头。报应是快,这一生就见到,叫现世报,现世报佛在经上常讲「花报」,果报必定在三途。

你要行善,这一生你也就能得善报。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了凡先生他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从此之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不但自己一生当中认真奉行,而且一家人都做,他的命运真的转过来,与从前孔先生跟他算定的不一样。他所得的这些果报,给诸位说,花报,善果的花报,他的果报呢?果报是来生,来生得大福德。这一生你看到他命里没有功名,功名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学位,现在叫学位,古时候叫功名,他没有高等的学位。他修善,命运转变了,他中了进士,进士在过去是功名里最高的,他得到学位;命里没有儿子,他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好;命里寿命很短,只有五十几岁,他活到七十多岁。我们看到种善因得善果,这个善果是花报,真正的果报在来生。所以了凡先生觉悟之后,也跟世尊一样恒以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他是不是乘愿再来?照他自己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五十三岁以后那是乘愿再来的。可见得乘愿再来,我们这一生可以做到,把你的业力转变成愿力,你就是乘愿再来。

没学佛之前我们是业报身,学佛之后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你就是乘愿再来,真正是住如来家,衣如来衣,坐如来座,你不叫倒驾慈航、乘愿再来,那叫什么?总在一念心转过来,心转过来,行就转过来,行为就不一样;心行转过来,业力就转了。以佛心为心,佛是什么心?平等心。怎么平等法?真正觉悟的人,以一切众生为自己,那叫法身,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点都不假。为什么?是自性变现的相分。自性,这个「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一个自性变现的,这个自性就是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自性是寂灭相,是空寂之相,但是这个空不是无,能现一切相,一切相都是空寂的体性变现的。空寂体性是自己,那么它所现的一切相分,诸位想想,哪一个相分不是自己?如果你能够见到,你肯定了,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清净法身的人,你想想看,他有没有脱离六道,有没有脱离十法界?脱离了。六道、十法界现象在不在?在。在,如何脱离?不再为六道、十法界所污染,你就脱离了。六道、十法界虽在,你不污染,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对这个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在这个境界里得大自在,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跟六道、十法界和合。

你出离了,看看芸芸众生没有出离,你觉悟了,他们没有觉悟。所以这个时候「恒以大慈悲」,恒是永恒,慈悲是什么?护念众生、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平等的,无条件的,叫大慈悲。佛家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爱心从哪里生的?从自性里面生的,自性里面本具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这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的爱是假的,为什么?会变质。也就是说妄心里面的憎爱是生灭法,是有生有灭,我们叫它虚情假意;今天好了,明天翻脸就恼了,不是真的。跟世间人往来,他对你好别欢喜,假的;对你不好也不要懊恼,假的,过两天又好,它是无常的。觉悟的人慈悲心、爱心是真常,不会随众生无常的心行起变化,不随它;这是真常,常住真心,慈悲心是常住真心,世间人哪里懂得?

以这个大慈悲心,「利益众生而出现」,这就是常说的随类化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随类化现就叫应化身。应化这里头的理很深,事相非常复杂,我们在《普门品》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是将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出现的相状,说为三十二类,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三十二是大类,每一类里还分小类,差别真是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说众生多,佛菩萨的应现绝不比众生少,这都是事实真相。很可惜一切众生迷惑颠倒,天天跟诸佛菩萨应化身在一起,他没有觉察到,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原因在哪里?咱们常讲业障太重,这个话讲得没错,的确是业障太重了。怎样才能消除业障?世尊当年在世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我们消业障,他用什么方法?讲经说法。诸位想想,讲经说法何以能消业障?你听经一下觉悟,业障就消了。佛比喻众生的业障,譬如千年暗室,这个黑洞已经有一千多年里头没有光明,千年暗室无所谓,点一盏灯黑暗就照破。这就比喻什么?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业障就像千年暗室一样,可是一旦觉悟,黑暗就没有了,一灯能破千年暗。

可是说法的人要善说,什么叫善说?具足「教理行果」,这叫善说;闻法的人要善听,要会听,怎么叫会听?一定要具足「信解行证」;善说善听,这才叫理机双契。我们今天听经,古人有所谓听经听了几年、几十年还不开悟,反而不如一个老太婆在念佛堂念几个月,人家站著、坐著往生,这其中什么道理、什么原因?我们再想一想,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我们在经上看到记载,佛这部经还没讲完,讲一半、讲三分之一,听众里头就有开悟、就有证果的。如果世尊当年讲经,像我们现在讲经一样,讲个几十年一个开悟都没有,释迦牟尼佛我想不会讲经了,早就收拾摊子。佛善说,大众善听,师资道合,所以才法缘殊胜。我们今天说的人不善说,听的人也不善听,没有如来在世那种殊胜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检讨,找出症结之所在,把这个结化除,我们的说听也能够产生好的效果。

念佛堂念佛的人很多,不是个个都成就。真正念佛成就的人,他功夫得力,他如法,至少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他才会成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如果要听经,能够也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又何愁不开悟?准开悟。我们虽然听经,对经没有充分的信心,对佛所讲的总得打几个问号放在那里,不能完全相信,何况大量的夹杂?不但夹杂佛法在其中,还夹杂一大堆世间法在其中,心不清净。思惟经义的时间少,打妄想的时间多,这是间断,你怎么会开悟?你怎么会得力?真正在教下用功的人,不听经的时候常常思惟经义,古德所讲「随文入观」,不必全篇经文,一句、两句,《金刚经》上常讲一四句偈,那就行了;一句、两句常常契入观照之中,任何一句都行。譬如此地,「世尊恒以大慈悲,利益众生而出现」,你就是用这两句话,在这两句话上用功夫,日夜思惟而不间断,效法世尊、学习世尊,我也要以大慈悲心,我在这个世界,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不为自己,为利益众生,你这个心念不间断,你这个愿望不间断,你的行持不间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叫用功。

我们今天听经怎么听的?在此地听了,点头;出了门,忘得干干净净,再也不会把这个经文翻来看一看,那怎么行?这种方式就是古人所讲,「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们是这样学教,所以教没学好,理没有解,行没有修,哪来的果?佛法里头确实字字句句具足教理行果,可是我们对於字字句句里头没有信解行证。从学教入门证果的有,很多很多,哪个法门都能证果。读经也能够修行证果,能不能往生?能。《无量寿经》上讲得多好,三辈往生末后一段,末后一段是专门讲修学一切大乘法门者,只要你功夫成就,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得生,净宗法门广大不可思议。凭什么往生?清净心往生,清净愿往生。蕅益大师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往生的品位在你功夫的高下。我们学教,教是讲观行;观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看你改多少,功夫在此地。你的心行改得多,你的功夫就深,改得少你的功夫就浅,往生品位不同。总而言之,决定是以慈悲心,慈是爱护众生,悲是怜悯众生,众生有苦有难,是同情心,慈是爱心;常常以这个心,永远以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情与无情,你是真的在学佛了。第二句是具体落实在事相当中,第一句是说你在发心,你要把慈悲心落实,落实就是利益众生。

第三句是讲效果,我落实要达到什么程度?『等雨法雨充其器』,这是两桩事情。「等」是平等,你是以平等心说法。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小根性的得少为足,大根性的得大才满足,无论大小都满足,那也叫平等。阴天下雨,雨从天上落下来,比喻平等;接受雨水的润泽,小草只要少量的水分它就满足,一棵大树那就要很多的水分才能满足它。雨从天上降下来,大树需要的满足,小草需要的也满足,这就叫平等法。「充其器」,器是表众生,一切众生他所希求、他的愿望都能帮他满足,这一句是说,说法所希求的效果达到了。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那就是说我们帮助别人,一定要注重效果;你一昧帮助别人,如果得不到效果,你所作所为都落空;一定要讲求效果,我们所作所为才不落空。

由此可知,佛法是很现实的,如果说佛法忽略现实,那他完全讲错了,佛法非常重视现实。修因一定要得到果报,因果决定要相应。说法的人,此地是讲世尊,一定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教化一切众生,称众生的根性,这个器就是说的根性,也显示出佛随顺众生。有一些众生眼光短浅,得少为足,你问他想要什么?我只要得到人间的富贵就满足,他念念想这些。佛可以帮助他、满足他,佛不是送钱给他,不是保佑他升官发财;凭佛保佑升官发财是假的,佛教给他升官发财的方法,这就是佛对他的保佑、对他的加持,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你希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只要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因,果报哪有不现前的道理?这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必应不是佛的神通,不是佛有能力给你应,佛教给你的方法,你照这个方法去做,修因一定感果,是这个道理,这里头丝毫迷信都没有。你的眼光再远一点,人间富贵太短暂,寿命太短,听说天上忉利天玉皇大帝那里不错,那个地方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那里好!行,你想到玉皇大帝忉利天那里去,佛教给你方法去,真的不是假的。决定不是说信了上帝就能生天,没这个道理。生天哪些条件,佛可以教给你,你要具足这些条件,你决定生天。

如果你更能觉悟,天寿命虽然长还有到头的时候,到头还要搞轮回,不究竟。如何真正能够得到长生不老,不生不灭,你有这样大的眼光,有这样大的志向,佛教你,确确实实有不生不灭,不是假的。不生不灭跟生灭和合,不生不灭实在讲,就在你身上就可以证明。你的六根根性是不生不灭,你能够用根性,放下生灭的根尘,你就得不生不灭,诸位要知道,放下根尘就是放下六道、放下十法界。一个会用根性的人,这个人已经在一真法界,跟诸位说,理事、性相都不生不灭了,那真不可思议。所以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你看看他多自在,不像我们凡夫,凡夫是什么?一定要他往生,不往生不甘心,烦恼、忧虑。佛跟你不一样,佛度众生很有耐性,看你这一生心量很小,让你小成就,再等你来生;哪一辈子你的心量大了,再不断帮助你提升。佛不是把众生抓到,马上叫你成佛,佛有这个心,办不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要消业障,众生要提升境界,总得慢慢的来。

我们一会当中有一些根性利的,那是过去生中善根成熟,也不是几句话他就能够觉悟;几句话觉悟,善根成熟了,久远劫所修的。这一生当中善根不成熟,怎么说,一切诸佛来给他说,愈说他愈糊涂,他不会觉悟。所以我们了解一切众生的根性,知道自己应当用什么方法去帮助他,让一切众生跟我们相处都皆大欢喜。我们看他造恶业,看他要堕阿鼻地狱,那有什么法子,非堕不可!虽有大慈悲心想帮助他,帮不上忙,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么办?合掌,阿弥陀佛!让他听进去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帮了忙;他阿鼻地狱罪业受满,无量劫之后因缘成熟,就凭耳根里一句阿弥陀佛,他必定会念佛往生净土。对於造作恶业要堕地狱的众生,佛菩萨也有善巧方便,这才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佛菩萨帮助人,完全看众生根性成熟多少,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否则的话,你度众生就生烦恼,为什么?你是用感情,不是用智慧。恨不得一下就叫他成就,实际上讲自己还没成就,希望别人成就。看看别人都不能接受,不能成就,赶紧回来先成就自己,这才是聪明人。《华严经》经文长,内容丰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真的是一生学不尽、用不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