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六讲)  2000/1/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5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七首:

【众生迷惑常流转,愚痴障盖极坚密,如来为说广大法,师子幢王能演畅。】

在前面我们长行文里面看到,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他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宝解脱门」。他所修学证果的法门,自己成就之后,以赞颂来说出他的心得,我们在这个地方应当要怎样学习。前面跟诸位说过,「大名称」就是佛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说法。在这个地方我们很自然的就体会到,这个大名称就是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宝是通常讲的三宝:佛、法、僧,都称之为宝。全心全力的弘扬就是散宝,雨华散宝之义就在其中。

我们看偈颂前面两句,清凉大师说前面两句是「宝所济机」。第一句就说明对象,『众生迷惑常流转』,流转在三途六道。「流转」是讲果报,业因是「迷惑」,迷惑了自性。换句话说,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自己,所以感到这一种的苦果,不善之报。迷与惑是两桩事情,迷是从自身来说,自己本具的烦恼习气,这是迷;惑是被外面境界诱惑,以假为真,不知道根尘境界的真相。内而根身,外面境界,都以为是真实的,於是在其中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患得患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迷惑!如果觉悟之后,内六根、外六尘,它的作用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由此可知,根尘,尘就是境界,没有过失,六根哪来的过失?六尘也没有过失。过失从哪里来的?迷惑来的。迷惑,我们就错用了根尘,根尘是个工具,错用了。如果一旦觉悟,你就正用它了,正用它,用根尘为无量无边众生造福,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知,内根身、外尘境,都是属於工具,它没有善恶。正如蕅益大师所说「境缘无好丑」,境就是六尘境界,缘就是六根,我们的根身,根身器界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真妄。

真妄、是非、邪正从哪里生的?从迷悟。迷了,根身器界,器世间、十法界都邪了,都恶了,都属於虚妄的。《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对凡夫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对於觉悟的人来说,佛一定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跟虚妄是一不是二,悟了皆是实相,迷了都是虚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法是什么?迷悟而已。悟能不能求?不能求。为什么?求悟的心是个妄心,用妄破妄,没有这个道理。真心本性不需要求,古德说得好,「但尽妄情,更莫觅真」,不要去找真的,妄的去掉就是真的。妄的舍离了,再去找一个真的,那个真还是妄,不是真的。所谓是「但尽凡情,别无胜解」,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懂得事实真相。

那个迷的根,就是执著根身为自己,这是迷悟的根。什么时候真正觉悟到了,这个根身,六根之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一切万事万法,无一不是我所。早晨说过,我所就是我们今天讲「我的」,我们只要把「所」拿掉、「的」拿掉,「我」就现前。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大家要细心去体会。你能体会多少,这里面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深度、广度完全看你转迷为悟的程度。

迷没有边际,悟也没有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断的破迷,天天都在开悟,佛家叫这个境界叫「始觉」。到等觉菩萨还是始觉,一直到究竟觉,始觉转成究竟觉,不再称始觉了,这个意思我们应当能够领会到。天天在觉悟,时时在觉悟,这是真修行、真用功,功夫真正得力的现象。古人所谓「悟后起修」,修什么?修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就是修的这个。迷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的苦乐,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为自己,这是迷,悟了之后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为别人,迷悟之相就在这个地方显出来。我们自己是迷、还是悟?自己冷静反省观察就知道了。如果我们念念还有自己,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顺自己意思还有贪爱的念头,不顺自己的意思还有瞋恚、嫉妒的念头,自己立刻要觉悟,这是迷,没悟,修行就是把这个修正过来。

一切境缘当中,名利、享受这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种念头不再起来了,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这真用功。决不是你每天念多少声佛号,念多少部经,磕多少大头,那是形式,不是实质。实质是在心理、念头上做一个大转变,这个地方转变了,你的行为自然转变,从此以后不再为自己。换句话说,迷人一生为自己服务,觉悟的人这一生为众生服务,那个觉迷现象,这个地方彰显得清清楚楚。觉悟的人,看到别人得利益、别人得荣誉,生欢喜心;迷人看到的时候,生嫉妒心。我们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看到别人得荣誉,我们有嫉妒心,错了,要修正过来;看到别人不幸,很欢喜,这个错了。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菩萨生怜悯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自己要晓得几个念头是觉悟的?几个念头是迷惑的?迷决定流转三界,轮回六道;觉了,就超越三界六道。

大家对於经教都很熟悉,身见破了入圣流,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华严经》上讲初信位的菩萨。大小乘差别在哪里?小乘虽然放下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真正觉悟了,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我在前面所讲的,为一切我的,或者是说,为我的一切服务的工具,这是身见破了。大小乘的差别,小乘虽破身见,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他利益众生、服务众生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大乘菩萨主动而不是被动,差别在此地。小乘是属於消极的服务社会大众,大乘是积极的服务社会大众,差别在此地。这个位次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决定不退堕为凡夫,纵然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真善知识,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出离六道轮回;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了,叫位不退。

诸位同学,你们每一位都有深厚的善根,大家决不是这一生才遇到佛法,才发愿修行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多,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植种善根。为什么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落到这种地步?原因总不外,没有把「我」看破,没有把身见放下,所以无量劫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假如我们这一生,对於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还是模糊,不清楚,还是不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换句话说,来生后世也只有这个样子,甚至於还要堕落。谚语里面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总是不免流转。

在现前这个时代,诸位都晓得灾变异常,过去历史上没有过的,种种徵兆都非常明显,只要你冷静细心的观察,真是一目了然。我们要怎样自救?怎样救世?那就是今天讲的势必要把身见放下;换句话说,决定要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一念转过来,虽然是个小圣,小圣的智慧功德也不可思议。如果这一念转不过来,依旧迷惑,迷惑盖覆了我们的自性。底下讲『愚痴障盖极坚密』,「障」是讲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盖」是讲五盖。二障、五盖里面基本的因素就是「愚痴」,愚痴就是前面讲的迷惑,不能觉悟。愚痴之人遇到佛法,他不信。

北朝鲜的那些山神,人家问他们:你们作山神多久了?「我们作山神已经三千年了。」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你为什么不学佛?「不信!」那有什么法子,不信!三千年后真正发心学佛,我们知道他不是没有善根,善根在那个时候不成熟;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后三千年善根成熟,不错了,很难得了,成熟就有成就,他相信了。我们今天读经闻法信不信?不见得。为什么?信的人一定依教奉行,那才叫信。换句话说,不能够转自私自利为大公无私,不信;不能够转舍己为人,这不信。真正相信的人,必定在内心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真正相信,真实理解,他读经懂了,听经明白了。

「极坚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坚谓难坏,密谓无隙,间无空处,智不得生」。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被这些东西障碍住,所以叫障;被这些东西盖覆住,叫盖。诸佛菩萨无非是把这个障盖打破了。障盖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一层比一层严重。见思烦恼里面,第一条身见,不错,是很难破坏,所以称之为「坚」。难破也要破,诸位在此地,你们亲眼看到,许哲居士她皈依,皈依受了五戒,我们就称她作居士,一百零一岁,她来给我们做证明,她身见破了,真的放下了。为什么她身体那么健康?「无我」,就健康了。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随顺大自然是最健康的,违反大自然,毛病就生起来。她的生理顺乎自然,饮食顺乎自然,思想见解顺乎自然,所以她健康长寿,佛家讲的「金刚不坏身」。一百岁没有生病,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为什么?身不是我,一无所有。

佛家讲真实智慧,《般若经》上讲的,世尊讲二十二年,《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部头最大的,六百卷。我们要把这六百卷的大经总归纳起来,它讲什么?六个字而已,「无所有,不可得」,这六个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纲要。无所有,你认为有,你错了;不可得,你一定要得,那你也错了。她没有学过《般若经》,但是她做到了,她一生的言行确确实实做到了,「无所有,不可得」,所以她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她的生活是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不像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生活在烦恼之中,她是生活在智慧里面。她的日常生活是高度艺术的表现,就是这个经上讲的「佛华严」,几个人能懂?她的生活是佛华严,她的认知是大方广。她发心皈依,我们皈依证、五戒证书写个名字,赶紧送给她,仪式不要做了,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这个人表演给我们看,这佛菩萨示现。平常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学到,自己学,学得不像,现在看看一个学得很像的人,我们对於经教当中所说的不会再怀疑了,断疑生信。她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人家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为别人,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你们跟她照照片,照了就算了,你要送她一张,她就撕掉丢垃圾桶,没有用,留这个干什么?这个东西是累赘!她家里面我们只看到一张照片,她母亲的,我看到她在书桌上放一张照片母亲的,床头柜上放一张照片也是母亲的,就这两张,其他的什么都没看到。

日中一食,别人送给她的钱,她从来没有数过,多少不知道。每天出去帮助一切穷人、苦难的人,你问她马路的方向她不知道,东南西北她不知道,甚至於左边、右边她也不知道,你说她心多清净!没有妄念,只有正念,正念是为苦难众生服务。她学护理,她告诉我,五十岁那一年才到英国去学护士。人家说你年龄太大了,她就说了一个妄语,骗别人,把自己的年龄报小了一轮。她是一九○○年出生的,她报的是一九一二年出生的,年龄小了,四十岁还不到,三十八岁,人家才准许她学,她说:我打了一次妄语。学成之后,几十年当中照顾老人、照顾病人,全心全力照顾,把病人、把老人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看作自己的亲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她有亲情在里头,这不是普通护士,在佛法里面讲菩萨护士。这就是她把身见转过来了,这个身体不是我,她自己也这么说。身体,许哲居士说,是为一切老人、病人、苦难人服务的工具,天天要利用这个工具。今年一百岁了,还利用这个工具,这工具还很好,还没有坏。我们听到了,我们看到了,她能转,我们为什么不能转?这一转回头来,就自度度他了。转不过来,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焉能度众生?

我们再回头看看现代的社会、看看这个时代,上天垂象,垂的是什么个现象?一切众生造的因不善,怎么可能有好的果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许多宗教里面讲世界末日,有没有可能?如果照眼前社会大众的造作,造的因来看,那就是有可能。造的是什么因?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家庭教育如是,学校教育如是,社会教育就不用谈了,都在教人怎样竞争,这还得了吗?诸位要知道,竞争社会就没有安定,世界就没有和平,竞争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同归於尽。我们这才领悟到,中国、外国古圣先贤教我们什么?忍让。现在没有忍让,要争,那还得了吗?挽救世界的劫运,唯有圣贤的教诲。

七十年代,英国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个人有智慧、有学问、有见地,他看得没错,说得没错。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忍让,教我们舍己为人。我们要细心去想想,如果不能回到儒、佛的本位,全世界的灾难就没有法子避免。但是儒跟佛在今天社会就像断层一样,没有人弘扬,没有人学习,这个问题多严重!所以我们实在到走投无路了,请求全世界的宗教家、传教师,发大慈大悲心。这些人无论他是哪个宗教,宗教总是爱世人,尤其是传教师,对於外面的诱惑,五欲六尘的享受,比世人多少要能够约束一些、控制一些,只要他真正觉悟、真正回头,比一般社会人容易。如何帮助这些人,体认神圣贤哲救世的悲心悲愿?我们踏著古圣先贤的足迹,认真努力学习弘扬圣教,这样才能够自救救世,自度度生。

说到这个地方,首先必须要破除自己坚密的障盖,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讲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定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给诸位说,你智慧就开了。为什么?你的障碍有了裂缝,智慧就从里头出来了。现在为什么没有智慧?你的障盖极坚密,智慧透不出来。总要记住,起心动念为自己就是极坚密的障碍,放下自私自利障盖轻了,障盖有了裂缝,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逐渐逐渐透出来了。尔后我们读经研教,经论是我们的证明,印证我们的智慧,印证我们的德能,是不是真实的。所以经论对我们学习两个用途:没有开悟的时候,我们放弃自己的成见,追寻经论上的教诲,破除我们的障盖;障盖破除之后,智慧德能现前了,经论给我们印证,证明我们的知见、我们的德能,跟诸佛如来是不是相同的。两个用途,这是学习的两个阶段,没有到成佛不能离开经教。

第三句:『如来为说广大法』,这是三宝。「广大」是形容,说法要记住世尊告诉我们的原理原则,契机契理。理是什么?真实智慧。佛在《无量寿经》跟我们讲了三个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句话是双关语,开是开悟,发是发明,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这一句话,在禅宗里面叫做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由此可知,要入这个境界,你不把障盖除掉,那做不到。我们今天要做的功夫,就是在五欲六尘里面,要有极大的忍辱波罗蜜,能够忍受得了。忍什么?不贪、不瞋、不痴,顺境里面你忍耐不贪,逆境里头忍耐不瞋,这是功夫。

许哲居士给我们做了榜样,她有圆满的忍辱波罗蜜。世间人哪一个不贪图饮食?外国人贪图营养,讲求营养,如何来养这个色身;中国人贪图色香味。她有忍辱波罗蜜,她不贪,每一餐她吃生菜,油盐酱醋统统放下,不要了。菜为什么不煮一煮?她那一天在讲台上告诉我们,太麻烦了,浪费好多时间,生吃就可以了。她说得很有道理,生吃蔬菜的养分完全保持,水煮一下养分就少了一半。吃生的,又节省时间,又不要去浪费许多时间精神。我那一天告诉她,心地清净,阿罗汉七天吃一餐,她听到,「我来学学看」,她要发心学学看。学要慢慢的学,她现在是一天吃一餐,可以学两天吃一餐,再一段时间,三天吃一餐,这样时间就更多了。所以你没有忍辱波罗蜜,你就学不成功。逆境里,所谓好事多磨,你热心做好事,为社会大众服务,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人看到你不满意,嫉妒、破坏,在这个境界里面你要有忍辱,不起怨恨心,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叫做功夫,真功夫,真修行。

三学、六度圆满具足,这个人的心是佛心,行菩萨行,所以说法理机双契。「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我们要真做。「受持读诵」,受是接受佛在经典里头的教诲。经,古人说得很清楚,四种,每一部经都具足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文字是教,里面所诠述的是理、是方法、是境界,我们要透彻、要明了,依教奉行,叫做持。保持而不失掉,永远保持,永远照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一切善就是积极帮助社会,服务众生,这是修一切善。

佛法不消极,佛法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小乘佛法也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凡夫法,不是佛法。做出来不是给人看的,给别人看是附带的,做出来是真正自利,自己得到解脱,亲证三德密藏,亲证大方广,契入佛华严。大方广是真实智慧,佛华严是高度艺术的生活。《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我们显示,表演给我们看,这是「如来为说广大法」「广大」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广,这个地方没有用「诸佛」,用「如来」,如果用诸佛那完全在事相上讲,用如来就不是,是自性显现作用上说。

我们在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那是「如来为说广大法」。如果你会了,现前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如来也为我们说广大法。《华严》上讲「尘说刹说,无间断说」,我们六根所见的境界,全是如来为我们说法,问题是我们迷惑太深了,愚痴太重了,不懂!眼昏花了,看不清楚,耳也聋了,没听见,六根不灵。华藏、极乐,极乐依正庄严,全是诸佛变现的,我们这个世界哪有两样?诸佛如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总不能够厚此薄彼,对华藏、对极乐就厚一点,对我们就薄一点,那佛就不平等、不清净,也不慈悲了,要晓得佛法是平等法。为什么佛常常赞叹华藏、极乐?那一边人心清净,如来示现,大家都清楚、都明了。我们这个地方,众生六根昏暗,如来也是种种示现,他不明了,绝对不是如来不平等。这些理事,在末后「入法界品」里面显示无遗。贞元的译本《四十华严》,这是《华严经》唯一的完整的一部分,我们都看到了,怎么不是六尘说法?你要是真会了,那就是禅宗悟入大德常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他们生活在哪里?他们生活在大方广里头,在佛华严里。

我们读了非常羡慕,可是从来不敢想要入这个境界,不敢想。为什么不敢想?业障太重了!既然知道业障重,为什么不消除业障?想消除业障太难了,消除不了!为什么别人能消除得了?这是关键的所在,就是基本这一念没转过来。怎样把自私自利转成大公无私,关键就在此地。什么时候把自利的念头转变成利他,看到别人得福就生欢喜心,看到别人受难如同自己受难,你就转过来了。看到别人得福你生嫉妒心,看到别人遭难你漠不关心,你是凡夫。我们修行转迷为悟从哪里转?从这里转,从这儿转,真转;不是从这里转,不是真实的,怎么转也转不了。好像是有弹性的,才一转,过一会儿又回来了,就是你没有抓到转的那个点,你没抓到。

许哲居士她抓到了,所以她得自在。我赞叹她,真富贵,大自在。她是个极普通的人,在社会上没有财富、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势,极其普通的人,她是真富贵。富,物质生活不缺乏,虽然什么都没有,她需要的少,足够了,多余的统统不要。多余的布施,帮助别人,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帮助那些缺乏的人,天天在做。贵是什么?她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权势,她的贵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这就是贵。人世间有许多人不了解她,天地鬼神尊敬她,所以她常常跟人说,老天爷保佑她,老天爷照顾她,这话不假。天地鬼神赞叹她,天地鬼神敬仰她、保佑她,她不需要世间人来赞叹,天地鬼神赞叹,诸佛菩萨护念。

我们邀请她跟我们的听众见面,是「如来为说广大法」,三转法轮为我们作证转。穿的衣服,你们都看到了,这是出来作客,穿了一身最好的衣服。衣服从哪里来的?她跟你们讲得很清楚,别人丢弃,她捡来的。有人送她钱、送她衣服,她看到衣服太漂亮、太好了,她送给别人,自己不穿。决定不可能自己去买一件衣服穿,为什么?世间苦难的人太多了,有许多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我要为自己买一件衣服良心过不去,对不起那些苦难的众生。你们想想看,她念念没想自己,她想那些苦难的人。「莫忘世间苦人多」,这个人是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李居士问她:你到底信什么宗教?她那一天跟大家说得很清楚,她一生信仰「爱的宗教」,真诚爱世人,爱护一切苦难的众生。

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一定要晓得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佛法不能不弘扬、不能不光大,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众生的苦难不但不能够解除,还要加速度的增加,怎么得了!我祈望我们四众同修,出家、在家,要真正发菩提心,依教奉行,弘法利生。我们自己依教奉行,就是弘法利生。许哲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她虽然没有到处讲经说法,她做到了。每天认真努力在做,她在演,演当中当然就包含著说,劝导人,劝人断恶修善,劝人破迷开悟,天天在做。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多了,社会就有救,这个世间的前途光明。如果我们四众同修不肯认真修学,前途一片黑暗。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发心,要把弘法利生,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化解世间劫难,这个使命自己要肩负起来,不能够推诿给别人,我们才能自度,才能利他。

『师子幢王能演畅』。师子王现的是干闼婆身,他能够「演畅」,他就是如来化身,不是凡夫,不是普通的一个神众。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