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六讲)  2000/2/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长行,第八句:

【勇健臂鸠盘茶王,得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

清凉给我们提示得很简单,他提示的是「身智光明,遣除二障」,这八个字。菩萨的名号含义就很深,这在前面曾经介绍过,这个地方再提一提。『勇健臂』,如果没有勇健,就很难克服我们的障碍。有不少同修看到我们趋向於多元文化,也有人有些疑惑,说这个事情能做得成功吗?每一个宗教,每一个族群,它们有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融合、能够和睦相处?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我的答覆很肯定,决定可以做到。什么原因?有个理在,理决定是相同的,理甚深。理落实在境界里面,也就是落实在我们现实社会里面,就是我们这些年来,在佛法里归纳了一个中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十个字都是被接受、被欢迎,我们就知道它是可以融合的。如果我们用虚伪的心、用染污的心、用不平的心,那当然不行,决定不能够融合;只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就行。

真实的道理,《华严经》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起作用,落实在实际上,就是真诚、清净、平等、觉;识变,落实在生活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所以哪有行不通的?特别是我们面临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决定是多元一体的理念,才能够行得通。多元一体的教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往年方东美先生,在台湾大学、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他跟学生授课就是讲《华严经》。他对於这一部书赞叹备至,他说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圆满的理论、周密详细的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尤其难得的末后还带表演,让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编写的教科书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他说得非常之好。

我们今天展开经卷,针对於现前的社会,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它所讲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今天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矛盾,族群与族群之间有怀疑,宗教与宗教之间有误会,这就是『如山重障』。不只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不是生在这个时代,是生在隋唐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没有这些障碍,社会上这些障碍并不显著。我们今天遇到的「如山重障」,比清凉大师那个时候格外的明显,外面的障。内里面的障,当然是经上所说的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内里面的障碍。但是必须内里面的障碍消除,外面的障碍你就有办法了。内里面的障碍要不能够消除,外面的障碍你就一筹莫展,你应付不了外面的环境。所以要应付外面,先要解决我们里面的。

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内外都一样,要『普放光明』,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这里面含有真诚、清净、平等的意思。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就不能叫「普」;你虽然有智慧,智慧里头有缺陷,决定不圆满。真诚心,这里头没有界限,才有真诚;如果有界限,就不诚。《坛经》上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那就是真诚,有一物就不诚。清朝末年,曾国藩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其实中国读书人,没有不受佛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没有不读佛经的。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信不信佛,佛经总是普遍会读诵的。他对诚的定义是「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说得好;换句话说,有念就不诚,无念才是诚。由此可知,起心动念,诚就没有了。诚是真心,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谁用真心?在大乘佛法里面,佛告诉我们,法身大士用真心。《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真的是「普放光明」,没有私心,真诚心显露了。

法身大士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虽然全都是用真心,真心用得圆满不圆满有差别。为什么用得不圆满?这里面还掺杂著无明在里头,虽用真心并不圆满。无明是什么?我们平常讲的妄想,这个妄想是极其微细的妄念,我们自己没有法子觉察到。所以我们修行、修定,感觉到心很清净了,是不是真的没有妄想?还是有,微细妄想自己觉察不出来,这个东西很难断。明显的妄心是分别、执著,这是最明显的、最粗的,佛法讲的二障主要就是说这两种: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如果说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人在六道,唯识所变就变六道的境界。

假如我们把执著断掉了,对於世出世间法一切不执著了,他还有妄想分别,六道就没有了。可见得六道是从执著来的,放下执著,六道就没有了,你就超越三界,这个时候唯识所变就变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还是凡夫,为什么?他还是用妄心,不过他的妄心用得正,这个「正」是与真心相应,接近真心。六道凡夫用妄心用得不正,与真心完全相违背,道理在此地。如果分别也放下了,「放下」是智慧,就是此地讲的「普放光明」,世出世间法一切都不分别了。不分别,给诸位说,你的平等性证得了;不执著,你的清净心证得了。这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唯心所现,现什么境界?现一真法界。在《华严》里面就是现华藏世界,经题里面讲的「佛华严」,现这个境界;在往生经里面讲是现极乐世界。可见得如果不能普放光明,我们见思烦恼这两种重障消灭不掉。

学佛,同修们一定要记住,佛法决定要开智慧,不开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开智慧。智慧,佛告诉我们,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佛有多么大的智慧,我们每个人的智慧跟佛平等,这个要懂!为什么佛的智慧现前,我们的智慧好像不见了,没有了?佛跟我们讲这么多经法,讲得头头是道,这是普放光明。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世尊灭度之后,弟子们结集成为经典。流传到中国是少分,不是多分传到中国,少分传到中国。传到中国来的这些典籍,把它翻成中国文,也不是传来的经典全部都翻,没有,还是翻一部分,这部分经过祖师大德的审核,符合中国社会,符合中国人需要,这才翻过来。我们今天看到《大藏经》,觉得已经非常丰富了,那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少分,你才看看「普放光明」伟大,自性里面的智慧流露出来的。

我们的智慧为什么透不出来?二障,这是「如山重障」「如山」是比喻,这个「山」是须弥山,不是普通的山,严重的障碍把我们的智慧障碍住了,你说可怜不可怜?佛眼睛看我们大众都是佛,佛知道我们的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像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经上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们的智慧、能力、相好,都被这两种障碍给障住了,你说麻烦不麻烦!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除二障而已矣!只要这两种障碍除掉,问题解决了,智慧开了。智慧开了,是你自己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所以学佛,诸位一定要记住,除障而已。

功夫在哪里?功夫就在除障。除障用什么方法除?放下,你不肯放下怎么办?你放下一分,给诸位说,你就透一分智慧。譬如你们诸位看到我们现在讲堂这个灯,这个地方三盏灯,我们看到灯上蒙了一层纸,这纸就是障,它透出来的光就弱,纸要拿掉,那光就更亮了。这一层纸,如果再加一层,光就更弱一点;再加一层,又弱一点;加个十层、二十层,光就透不出来了。你把它去掉一层,那个光就透一分出来,就像这个道理一样。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千千万万层都不止,所以一定要放下。你能放下一点,你的智慧就透出一些;你放得比别人多,你的智慧就比别人大;你不肯放下,你就永远不能开智慧。所以我们讲的,这是老师教导我们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普放光明。看破是慧,慧从哪里来的?从放下来的。放下帮助你开智慧,智慧又帮助你放下,这两重功夫相辅相成。所以我们一定要肯做,肯在放下上用功夫,放不下也得要放下。

世尊当年在世一生的教学,我们学教的人懂得,佛教学的中心是什么?「般若」。四十九年讲《般若》二十二年,差不多用一半的时间。《般若》教什么?《般若》就是教人看破、放下。现在在中文经典里面,也是《般若》的部头最大,《华严》诸位看到八十卷,这很了不起了,分量这么多,比《般若》差远了,《般若》六百卷。可是我们总结《般若经》里面,世尊教导我们什么?我《大般若经》浏览了一遍,我的总结是六个字:「无所有,不可得」,我的总结是这六个字。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试问问你要不要放下?自然就放下了。世间人所追求、所羡慕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是什么东西?《金刚经》上说得好,「梦幻泡影」。事真的是无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确确实实不可得。无所有,你认为它有,你看错了;不可得,你一定要想得,你想错了。

了解世出世间事实真相,彻底放下,圆满菩提你就证得了;换句话说,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了,你的能力也现前了,德相也现前了。能力是什么?大乘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应机说法,这是能力。相好,《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应以长者、居士身得度,就现长者、居士身,那是相好。再跟诸位说,应以畜生身得度,佛菩萨现畜生身;应以饿鬼身得度,佛菩萨就现饿鬼身。你们看到放焰口,焰口台的对面用纸扎的一个鬼王,焦面大士,那是什么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应以鬼身度众生,他就现鬼身。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化身;没有一定的法可说,随机说法。凡是东西要定了,定是死的,「死水不藏龙」,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佛法是活的,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刚才台北杨老师打个电话来,她现在在那里整理《弟子规》,把《弟子规》做成白话的讲解,好事情!她告诉我,现在在台湾《弟子规》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到底哪一个版本正确,她没有办法确定。我就告诉她,佛法不是定法,古人写的这些东西是当时那一个时代社会背景,我们要依据他的精神、原理原则,至於文字条目我们要斟酌,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这个东西才有用处;如果墨守成规,那是死路一条,走不通的。所以我告诉她,你可以几个本子合起来看,哪个本子里面写的东西适合於现代生活环境,你就采取它,哪几句不适合可以把它删掉;现代环境所必须的,但是原来本子没有的,你可以给它增加上去。我提示她,国家的宪法过几年还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时代不一样。佛法教学亦复如是,原本依旧有保持,保存那个时代,今天是这个时代的,我们要做怎样的修订,这个叫佛法,这个叫「普放光明」,不是说一个字不能变更。

在佛教经典里面,经典一个字不能变更,原始的依据。每一个朝代有注疏、有讲解,那就是原来经典的现代化,经典的本土化,适合於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原文、原理原则没有变,讲法、思惟的方法,我们落实在生活上的作法,每一个朝代不一样,每一个地区不一样,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来讲解、研究、探讨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所说的跟清凉大师注解的原理原则绝不相违背,可是说法、思路、落实、作法跟他不一样,我们学了才管用,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如果照著他那个一成不变,这一边我们也给你,他这里「身智放光」,给你讲十种身、十种智,给你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讲错,把一些参考书搬来,《佛学大辞典》翻来给你讲,讲了有什么用?没用处!不能落实在生活上,讲得没错。所以佛经在今天,为什么很多法师、大德讲法,不受大众欢迎,听众寥寥无几?病就病在此地,走到死胡同里头去了,不知道佛法是活活泼泼的。

古德里面所讲的见惑、思惑,现在用这种名词大家听不懂,按照古人的解释,古来注疏的解释,佛学辞典的解释,愈讲人家愈听不懂,这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们想想他究竟讲的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大家一听就懂了。见惑,错误的见解,这大家好懂;思惑,错误的思想;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想错了,这大家好懂。然后再问,哪里看错了,怎么想错了,再一条一条来分析,纠正他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佛法教学我们就真得利益了。

所以智慧一定要开,开智慧才晓得通权达变,佛跟我们讲的只是原理原则,祖师大德所说的,那都是权变。时代不一样,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有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佛法为什么要讲求契机,你要懂得「契机」这两个字的意思。契理是佛讲的原理原则,这个要遵守,不变的;但是契机,这里头就有权变,通权达变。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看古人的注疏,你就会有心得,会有领悟、体会之处。看唐朝人的注疏,就懂得唐朝那个时代状况,祖师为什么这么解释,一定是针对那个时代见思烦恼的通病。宋朝讲法,我们再去跟唐朝比一比,又有许多不同。宋朝人对於社会、对於自然环境一些想法看法,跟唐朝人又有不同之处,所以祖师大德讲经必须要另一种方式。这一部经朝朝代代留下来许多注解,我们从这里头去观察,这才能开智慧。决不能照他那个一字一句去讲,那就坏了,那就叫我们现代人回去作唐朝人、作宋朝人,那怎么能行得通?这就是古人所讲「死在教下」,这是错误的。

经典帮助我们开智慧,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也是帮助我们开悟。真正悟入了,那你现在就有现在的讲法,我们还是一脉相承,没有离开。就像一棵千年的古树一样,年年发新枝,年年有新叶、新花、新果,我们今天在树梢,树的顶端,没有离开这棵大树。根是经典,每一层的树枝,那就是每一个朝代讲解的方法,所谓是推陈出新,我们从旧的基础上领悟出来新的东西,才能解决现代的问题,才能帮助现代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目标就达到了。我们知道这桩事情重要,那你不断烦恼怎么行?

这一句表面上看是「普放光明」重要,实际上是「灭障」重要,障不除决定不能成就。真实智慧,真实慈悲,就是要帮助世人除障、开慧;不但是自己,可是你要晓得,帮助别人是真正成就自己;完全说成就自己,不帮助别人,你的进展非常缓慢;你能帮助别人,那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速。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障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过去严重得太多太多。我们如何除障?要依靠佛陀的教诲,我们自己没有智慧,看不出自己的过失。为什么天天读经?读经的用意在哪里?绝对不是读给佛菩萨听的,读经是检点自己,我们自己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起心动念,跟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读经真正的目的在此地。每天读经,每天对照,相应的我们要保持,不相应的要改正,这是真正读经。不是说经念了之后,念给佛菩萨听,我今天功课都做完了,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放下,还与日俱增,这就是全都搞错了。

「净业三福」,大家都晓得,不管是哪个宗派,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真实基本的修学条件。三条十一句,念念都不能忘,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从这个地方来转变,做一个转变。十一句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可以说这十一句是佛法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是这十一句的展开、细说而已,让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离这一个准则,这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菩萨道。这十一句里面有「读诵大乘」,后来祖师大德依这一句,给我们制定朝暮课诵。朝暮课诵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我们断恶修善、转迷为悟的标准。

因各人根性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必须选择自己容易修学的,你就会容易成就。选择的法门不契机,就是不适合自己的根性,不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你修学就困难,成就就不容易。所以佛法在中国,宗派很多,道场很多,每一家家风不相同,道理在此地。他的家风一定适合於这个道场周边环境信众,适合於他们,他们修学这个法门,依据这些典籍容易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道理要懂,绝不可以因为我们修学产生贡高我慢,自赞毁他,那就又错了。

不但是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是平等的,再跟诸位说,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法也是平等的,这《华严经》最明显,「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平等,怎么能同圆种智?我们从这个教诲、从这个原则就能够体会到,佛教跟其他所有一切宗教是平等的,佛经跟所有一切宗教经典是贯通的。你现在通不了,通不了是因为你没智慧,你智慧没开,智慧开了就贯通。智慧为什么不开?情执没放下,今天所谓是感情的包袱;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放下就圆融,放下就通了。你们昨天看到的《十善业道经》,我们看到一个本子,前面有一篇雍正皇帝的上谕,代替序文。你看看雍正皇帝对於儒、释、道三教的见解,他那个见解正确。引伸那就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能贯通,理是一个。迹象上有差别,原理是一个,哪有不通的道理?

《华严》给我们做了证明,虚空法界不同的族群,我们现在读的是杂神众,前面我们读过菩萨众、声闻众、诸天众,这是杂神众,这就是代表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形色(他们身体不一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在《华严经》变成一家人,大家都生活在华藏世界这个社会里,彼此都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我们在《华严经》,没有听说哪个族群跟哪个族群打仗,没有,从头到尾没看到,没有看到吵架的,没有看到打仗的。什么原因?障碍去掉了,一切通达无阻。可是各个族群并没有破坏,这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天众还是天的环境,神众还是神的环境,没有破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这样才展现出多采多姿、杂华庄严、美不胜收的华藏社会。用今天的术语就是多元文化,多采多姿的社会,展现不同的才艺,让我们欣赏不尽。这在《华严》上看到的,所以《华严》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最完美的教材。

今天我们读这一句,主要的课题是如何灭除我们自己的烦恼重障。佛的方法也是指导我们一个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原则是过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声闻缘觉所修的一条道路,非常值得我们做参考。所以我们要不持戒就不行,持戒是什么意思?持戒是教我们放下。在家戒里面第一条是杀生,教我们放下杀生,学诸佛菩萨不杀生。出家戒里面第一条是不淫欲,佛教我们从内心里面把淫欲的念头断掉;不但在事,要在心上,念头都没有,你这个戒才成就。所以戒律是教我们放下,实在讲是放下烦恼,杀盗淫妄这些念头是烦恼的根。这些东西从哪里起来的?从贪瞋痴慢起来的。戒律是教导我们放下,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放起,从这儿下手。五戒是根本戒,大小乘戒律,你一展开戒本,前面五条都一样的,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要救自己,要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度过这个空前的劫难,我们要不肯真干,给社会大众做个样子,我们劝别人做,人家怎么肯做?

现在社会上人所追求的,无非是五欲六尘的享受,深深的迷在这个幻境之中。这不是真实的,迷在这里面,回不了头来。我们展开经卷,佛来劝告他,他不会相信。佛所讲的极乐世界太遥远了,不要说可望不可及,望都没有望到,他哪里相信?五欲六尘的享受就在眼前,他现前得到的,他如何能放弃?所以真正修行人、真正觉悟人,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真正放下,这个好!让他从这里面去体会,他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很明显的体察到,他才相信,他才肯做。我们自己要做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好榜样,这就是为别人;为别人,自己得真实利益。为自己可做可不做,生佛国土、堕阿鼻地狱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干。

可是我们今天要真正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那就为别人做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皆善知识」,这是三福里面孝亲尊师真正的义趣。不是只对我们自己生身父母,不是的,不是只对教导我们的老师一个人,佛的意思是教我们对一切众生,这样去做那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自己。我们不敢有一个恶念,有一个恶念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不敢有一个错误的行为,时时刻刻会检点自己,小心谨慎。这个人的德行成就了,障碍分分除,智慧分分长,深重的业障才能够消除,灭就是消除。只要障碍消除,智慧不必求,自然就透露了。古人所谓「但除烦恼,莫觅菩提」,不要再去找菩提,菩提自然现前;「但尽凡情,别无胜解」,都是说这个道理。我们要不肯真干,不肯真干原因在哪里?认识不清。我们是非常想开智慧,智慧偏偏开不了,原因在哪里?就是不肯放下烦恼习气,就是不肯遵守戒律。戒律是什么?戒律是佛菩萨生活规范,佛菩萨生活自自然然就是那个样子,我们照这个模样来学习就行,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普放光明」,我们再问光明是什么?大家晓得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我再问通达明了又是什么?能不能举一个事实给我们看?真正通达明了之后,表现在事相上是大慈大悲。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跟悲都是现在人讲的爱心,为什么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是智慧的、理性的,世间人讲爱是感情的、是迷惑的,差别在此地。佛家讲的爱是充满智慧之爱,不是感情冲动,所以称慈悲。「大」是什么?大就是此地「普放光明」的意思。大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大了;有分别、有执著,不大了,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现在我们一般学佛的人,看到他是佛教徒对他特别好,他不是佛教徒就要隔一层,这不是「大」,大的意思没有了。所以大,在佛法里面讲,清净平等才是大。诸佛菩萨看到众生,愈是有苦难愈是多照顾他,不论他信不信。大家也常常听到佛门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大慈大悲,不论你信不信。

我这次在澳洲过年,我们请到了一些老人院的老人,他们原定是请五十个人,结果来了八十多人,全是外国人,几乎全部都是基督徒。我跟他们讲话,我说上帝爱世人,上帝爱你们,但是你知道吗?更爱我,上帝爱我比你们要加一倍,他们听得莫名其妙。你们是上帝的儿女,我们不是,我们是世人,上帝爱我们一定比爱他自己儿女还要加倍,他才称上帝;如果上帝爱子女,对我们不爱,他有私心,他有私心他就不值得人敬佩。他爱护他的儿女,不是他的儿女加倍爱护,所以你懂得吗?上帝爱我,超过你们。他们听了就笑起来,也肯定、赞同我这个说法,这是真的!我们在抗战期间当中,流亡的学生都住在学校,学校是家庭,我们的老师真的像父母一样。我们的老师也有子女,那时有些救济物资来了,我们的老师一定先分给同学,同学们统统分到之后,还有多的他的儿女才有分,如果分得不够的话,他儿女绝对分不到。所以老师对我们的爱护超过他的子女,上帝一定比我老师还高,哪里会有私心?所以你要懂得,上帝爱我们超过你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佛法落实表现在事相上是慈悲、是方便,方便是善巧方便,那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道理我们讲得多了。恒顺众生,这里头也有个原则,十大愿王都给我们指示,从现相上来讲「礼敬诸佛」,从真实功德上来讲「称赞如来」,这是教我们恒顺、随喜的标准,我们要懂得这个,那你运用就灵活了。境、缘,境是物质生活环境,缘是你周边所遇到的一些人,如果不善,要不要随顺?要随顺。随顺要掌握著原则,我在随顺当中要感化他们,可以随顺你的错误,但是我决定会把你的错误慢慢纠正过来,这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这是菩萨教化众生。如果环境看样子不好,掉头就去,你没有慈悲心。愈是苦难地方,愈是有错误的地方,愈要帮助他,全心全力帮助。到实在帮助不了,自己知道自己德行、学问都不够,再去好好的参学,离开这个地方好好的参学,那对的。如果说连帮助他的心都没有,那你的慈悲心不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绝不能够舍弃,这个不可以的,这不是菩萨道。

帮助别人,还是从自身做起。我们现在讲经教学,我们有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什么?表率,范是模范,都是要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从什么地方做起?从你看出他错误的地方做起,你仔细观察他哪些地方不对,那我们反其道而行,这就是帮助他纠正;不必说,日久天长慢慢他自己发现,他觉悟了,他回头了,你这个教学就成功。教化众生的技巧无量无边,你要会运用,要运用得恰当,就能收很好的效果。诸佛菩萨都是从本身做起,其实诸佛菩萨里面许许多多都是再来人,他哪有障碍?他没有!没有障碍,为了度众生,示现有障碍,好像演戏一样,表演给众生看,让众生在这里面看到之后,豁然开悟,回头是岸。众生不孝父母,我们要表演孝顺父母,做给他看;众生不敬师长,我们要表现尊师重道,做给他看;众生把财看得很重,贪财,我们舍财。你不是这样教,你怎么个教法?众生好名好利,我们舍名舍利。他看到我们生活很自在,并没有说这些财物没有了,生活就过得艰苦,不是!生活还是过得很自在,过得更快乐,表演给人看。

许哲居士的行谊,就很值得我们学佛同修取法。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她,她是佛家讲的「真富贵」,她什么都没有,富怎么说?虽然她什么都没有,她什么都不缺乏,不缺乏就是富。什么是贵?世间人讲的贵一定有地位,她没有头衔,她没有地位,普通的平民,她贵在什么地方?贵在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赞叹,这是她的贵。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舍去世间的假富贵,世间国王大臣崇高的地位,金银财宝的财富,假富贵,他得到的是真富贵。他的物质生活三衣一钵,每天出去托钵,一天吃一餐,树下一宿,他过这个生活,这个生活他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这是他的富,知足常乐;他的贵,他没有地位,在我们中国人讲他是乞丐,可是受到当时社会大众的尊敬,受到后代千年万世人的尊敬,这真富贵,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要求真富贵,要舍世间的假富贵。世间这种富贵,享受这个富贵,享受完了很少不堕落的。可是圣贤人所过的是真富贵,往后决定是超升的,决定不会堕落,这是我们要能够辨别的。

所以放下,灭烦恼障、所知障,决定有利益。你能够灭烦恼障,你心得清净,在佛法里面讲你得定;你能够放下所知障,你就开智慧。我们今天两种同时都要下手,定慧等学,要懂这个修学方法。功夫要绵密不断,在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是我们一个好榜样。黄老居士持名念佛几乎不中断,他每天至少三万声佛号,多的时候会多到十万声,所以人家念佛能往生。一切时、一切处,工作放下了,他佛号就提起来。见客的时候,跟人见面,他手上念珠还在那里掐,我们知道他跟人谈话,他念佛也没中断。不念佛就会打妄想,麻烦在此地,用一句佛号把妄想打掉。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持咒,也是二六时中不间断。他见客跟人谈话,他的念珠没有断过,他口里是金刚持,你看他嘴唇在动。这是在修持上讲,是我们很好的典范,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有把握成就,这些人对我们是大恩大德,给我们做出一个典范,教导我们怎样修学。我们今天看到「勇健臂鸠盘茶王」他所修的法门,我们总结起来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开慧,才能够排除菩提道上所有一切的障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