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七七讲)  2001/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77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城神第八句:

【净光明身主城神,得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净光明身』,当然心净身才能清净,身心清净,境界就清净了。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这个法门包括的范围太大太大了。「一切愚暗众生」,包括了九法界,菩萨还有四十一品无明没断,还是「愚暗」。不只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实在讲非常可怜,经论里面常常说之为「可怜悯者」,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确确实实是可怜悯者,我们自己要承认、要肯定。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迷真俗理」,真是性,凡夫迷失了自性,俗是讲的现象、讲的事相,也不清楚也不明白。本性的大道理,我们不懂,眼前一切事物的道理也不明了,所以是经上讲的「愚暗」。一定要等佛陀出现在世间,大慈大悲为众生做种种开示,帮助他悟入;佛如果不出现世间,这个愚暗永远没有办法解决。

譬如六道里面的事,古时候婆罗门教、瑜伽、数论,古印度的六师外道,他们都修定,功夫好的确确实实他们能够修成四禅八定,能够往生到四禅天,能够生到四空天,六道里面的情况,他们在定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去游历参观。我们现在看到道教里面出版的有些小册子:游地狱,我们好像很少看见有这种资料资讯游天堂,去游览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的六层天。再往上面去,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总共有十八层天,没有看到这些报导。但是古印度宗教里头有说,佛在经典里面也有相当多的描绘,给我们说明诸天生活的状况,我们读了也能略知一二。这些宗教里面的修行人,他们确确实实亲身现量境界游览六道,事很清楚,理不知道。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这里头的众生为什么会轮回?这是俗理。诸佛如来,必须看到众生很希望明了其所以然,当然他看到了,所以然他不明了,於是佛就现身,应化现身到这个世间,帮助这些人了解事实真相。

有人要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出现在中国?中国在那个时代没有这种根性的人。中国人也研究天人之道,但是他用的是思惟、观察、推理,也能够晓得不少。在中国《易经》是数学理论的依据,如果能够精通,推算的也有相当的准确性。但是要晓得这不是现量境界,这在佛法里面讲是比量境界。推测如果稍稍有一点差错,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会把结果搞错了。最准确的是现量,现量是你眼前见到的。禅定里面他把时空都突破了,不受空间维次的拘束,所以他能够看到过去未来,能够看到此界他方。六道在他们境界里面是现量境界,这比我们中国人做学问就大大的不一样。中国人没有在禅定上用功夫,是在思惟上下功夫,第六意识起作用。

古老的宗教家在禅定上用功夫,他们实实在在说把这个意识伏住了,他不是断,如果要断的话,那就超越六道轮回了。他是把它伏住,所以依旧不能够超越;换句话说,依旧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说明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但是我们从理上来说,佛确确实实出现在中国,不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身相。从理上讲,我们中国古代这些大圣大贤,何尝不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来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不是普通人,理上讲得通,但是事上没有依据,没有根据,理上想当然耳。

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佛菩萨在中国应化的事迹很多,诸位看《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这才真正明白,「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国王身、现宰官身、现长者居士身、现妇女身,几乎各行各业佛菩萨都在里头现身。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不难发现,只要是诸佛菩萨示现再来的,他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决定是非常淡薄,志不在此。他的志在哪里?标榜让我们看到的、接触观察到的,「志在圣贤,希圣希贤」,希望自己成为圣人、成为贤人。学佛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目标是作佛作祖,目标在成佛,目标在作祖师。这不是好名,也不是好事,他到世间来示现没有别的,教化众生。所以无论从事於哪一个行业,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决定是教人,教人行善。用言教、用身教,他的言行绝对是一致的。如果说是能说不能行,那不是真菩萨,那不是真正圣贤再来的;圣贤再来的你仔细观察,他能说能行,也有先行后说,也有先说后行,这是他的善巧方便。

你仔细去观察他、亲近他,你发现他有真实智慧、无量的方便,就像这个经上所说的,帮助这些众生开悟,不是别的。绝对不是说众生有苦难,菩萨来救度他。这个话说得没错,但是有很多人误会了,菩萨怎么度他?我们现在没得吃的,菩萨赶紧帮助我们,使我们获得粮食,我们现在没得穿的,菩萨保佑我们可以得到衣服。这个事也有,这小事,菩萨不是为这个事情到世间来的。菩萨来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法华经》里头说的。大事因缘是什么?「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这一桩大事,这是真正的大事。我们从这些地方观察就会认出来、能体会到,他是来帮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的。佛菩萨的示现是开示,善根成熟的人听了佛的开示、看到佛的表演,他就觉悟了,他就学会了。学会就入了,入佛菩萨的境界,很不可思议!

说到开示,佛菩萨面对的根性不相同,他示现不一样,他所用的方法也不相同,一定是契机契理,听的人才能悟入。这前面我们多次说到过,根机成熟的人他就悟入,言下大悟,听了几句话他就大彻大悟;还有一种根性很利的,看到善知识的作为,他悟了,明白了,觉悟了;有善根这个善根没熟,就是我们现在这些人,我们有善根不是没有善根,没有熟。怎么知道没有熟?我们听经读经不开悟,为什么?善根有,不够,力量不足。这个力量不足怎么讲法?不足以伏烦恼。我们善根不能伏烦恼,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烦恼当家,这就是善根不足,现象太明显了。如果善根够的话,善根能伏烦恼,烦恼就不当家了。

在这个地方,我用几句浅显的话供养大众。中国古人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人很喜欢讲天时、地利、人和,其实这三句话就是佛菩萨教诲我们的三桩事情。我常讲,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他教我们什么?我把它归纳成三桩事情,这大家容易懂。第一桩为我们说明人与人的关系,假如你能把人与人之间处好,这就叫人和。真正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你对一切人必定尊重,必定敬爱,必定会牺牲奉献,无条件的帮助别人。为什么?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就流露出来了。佛菩萨做到了,为什么做到?他了解一切众生跟自己的关系。我们凡夫不知道,迷失了,把一切众生当外人看待,当仇人看待,错了。只有真正了解,通达明了,你才真正能做到普贤的十愿,那就是普贤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落实,他做到,能够随顺别人。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起心动念,总要求别人随顺我,随顺我的意思,我不能随顺众生。我不能随顺众生,要别人样样随顺我,你想能行得通吗?人与人之间能和睦相处吗?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各人有各人的嗜欲,各人有各人的习气,怎么会不冲突?不冲突不可能。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人和」,这两个字意思好深!

第二桩事情让我们了解人跟生活环境的关系,这就是讲的地利。我们生活环境当中,除了人事关系,人事关系是人和,与这些动物、植物、矿物、大自然,应该怎么相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好!我们能跟大自然环境处得好,我们爱护它,我们时时刻刻照顾它们,它们有好的回报,给诸位说天然灾害就没有了。我们面对著自然环境,常生欢喜心,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就是你没有贪心。没有贪心,就没有水灾;没有瞋恚,就没有火灾;没有愚痴,就没有风灾;没有贡高我慢,就没有地震,自然的灾害就没有了。我们今天不知道这个道理,人仗著自己的聪明智慧,发展许许多多的机械,巧夺天工,於是任意破坏自然环境,把地球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狂想,想什么?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是的,眼前看起来好像你征服自然了,你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灾难就在后面接著就来了。

现在许多科学家都担心,包围地球、保护地球的大气层,靠南极这一带,这个大气层里面的臭氧被破坏了,现在那个面积很大了。臭氧在大气层里面起很大的作用,它阻碍太阳的紫外线,使紫外线不能够直接照到我们的身体。但是臭氧层破了,紫外线直接照到我们身上,那个光很强,在阳光底下晒几分钟皮肤感觉到痛。所以澳洲人他们首当其冲,得皮肤癌的人很多很多。即使在夏天,澳洲人出去要戴帽子,戴宽边的帽子,防紫外线,穿长袖,学生都如此。一般人出去打伞,伞是反光的,防止紫外线的。我们在科技上得小小一点利益,老天爷的报复就降临了,这个道理几个人想到?几个人注意到?土地的开发砍伐森林,水土平衡失掉,一遇到雨季的时候就造成水灾。砍伐树木的时候是得一点小利益,一个水灾来了之后,你所得的利益全部被水漂流了,仔细想来实在是得不偿失。我们得的利益太少了,损失太大了,这是地利没有得到。一定要懂得爱护大地,爱护大地上所有一切生物、植物、矿物,我们才真正得到大地的回报。大地以无量珍宝来养人,地也欢喜,这是得地利。

佛法教我们第三桩事情,让我们明了天地鬼神。佛经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比我们高的,这里头也包括三途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我们总称为神灵。这就是说我们要跟天地鬼神的关系处好,我们尊敬他,我们敬重他,我们也热爱他,天地鬼神冥冥当中保佑我们,保佑这个社会,保佑这个国家,保佑这个世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人没有人教,不懂这个道理,把祖宗、天地鬼神都忘记了,於天地鬼神敬畏之心、仰赖之心,祭典的仪式全都废弃了。这个关系没有搞好,麻烦很多很多。不是我们不尊重他、不再理会他、不再祭祀他,这些鬼神就不来了;他还一样的来,来了之后在旁边看你们干些什么事情。

从前古时候的教育,对於鬼神尊敬。孔老夫子教人祭祀的时候,祭神如神在。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礼敬诸佛、供养如来,供养的意义很深很广。鬼神并不希求我们对他物质的供养,那是略表恭敬心而已。真正要求的是什么供养?如教修行供养。他希望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些神灵看到欢喜,这是对他真正的供养,他们最欢喜的。我们要是作恶,他就皱眉头,他看到也难过。为什么?你们必定受恶报,他也帮不上忙。我们修善行善,增长他们的善力,我们要做一些好事就很顺利,他当中给我们做助缘。这是理上讲得通的,这不是迷信,确确实实是事实。跟九法界众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你才能得天时之利。这三种关系都重要,说老实话少哪一方面都不行,三者里头尤其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和」;一定要晓得三个关系都重要。

只有修道的人他明了、他懂得,决定不疏忽。每天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是把这三个关系都处得非常圆满。无论是言语的开示,身体的造作,身体的生活行持是示范,做给人看。使那些愚痴不相信的人,我们这样做,天天做,长年不断的在做,他感动了。长时间的薰陶,总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明白过来了,他觉悟了。悟后决定起修,他能把他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才是真正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自己从这个法门证果,解脱就是证果,也帮助别人契入这个境界。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我们自己不能够时时刻刻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你决定不会有成就。一定要懂得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我为了化他要自行,我的自行目的是化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自行化他分作两桩事情,说老实话,你也度不了别人,你也度不了自己。真是这两桩事情合起来双美,离开了两边都错了。决定要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菩萨的行持。佛菩萨存的是什么心,我跟佛菩萨存一样的心。记住经论上教导我们的,佛菩萨存的是菩提心。我们把菩提心,用最浅近的名词给诸位报告,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一定具足这五个意思,我说这五句,你有一句这五句必定具足,不可能说「这五句我有四句做到了,还有一句我做不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的一句里面决定圆满具足一切句。

我们要真干,要把这个心落实在生活里头、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常存这个心,一点虚伪都没有。真诚就是没有虚伪,清净就是没有染污,平等就是没有贡高我慢,在一切人的面前表现出来是谦卑。我过去在天主教里面讲过《玫瑰经》《玫瑰经》「欢喜五端」里面头一条就是谦卑,谦卑是真正的平等心,《新旧约圣经》里头讲求。儒家教我们谦虚卑下,自卑而尊人,这是礼的基本精神。儒家学礼这是基本的精神,没有贡高我慢的,没有自以为是的。我们要不认真努力学怎么行?把这个心用在生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菩萨行。我的言语、我的行为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清净就是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缘影响,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平等就是谦虚卑下;正觉就是一丝毫不迷;慈悲是大爱,平等的大爱,无我无私的大爱,对九法界众生,对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存这个心,这样的行事,你就能帮助许许多多愚暗众生觉悟了。我们一生都存的这个心,都是行的这个事,表现出来快乐、自在,心里头没有一丝毫忧虑牵挂,万缘放得下。这个教学的效果达到了,我到世间来就干这个事情。

《华严经》主城神长行第九句:

【香幢庄严髻主城神,得破一切烦恼臭气,出生一切智性香气解脱门。】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注解的内容非常丰富。他告诉我们,「正使为臭物,残习为臭气」。『臭气』在此地是比喻见思烦恼,见烦恼有五条,思烦恼也有五条,合起来一共十条,经上称为「十使」,这个使是差使,人堕落三途,原因如是。见思烦恼好像是臭物、臭的东西,这个物确实没有了,断掉了,阿罗汉断见思烦恼,臭物去掉了,还有习气。习气是「臭气」,比喻『烦恼』的臭气、习气,烦恼虽然没有了,还有烦恼的习气,习气很难断。习气很难懂,古德讲经有个比喻,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古人用酒瓶、或者用酒杯做比喻,酒杯就更好懂了。酒杯盛了酒,那个酒的气味很浓,现在把酒倒掉,把那个酒杯洗一洗,擦得很干净,确实里头一滴酒都没有了,闻一闻还有酒的气味,把这个比喻做习气。烦恼容易断,习气很难除,像酒瓶一样,你把那个酒倒掉很容易,瓶子里擦干净也很容易,那个习气没有办法。一定要有相当时间,它自然蒸发掉了,这个习气才会真的没有了。

所以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还有习气在,到辟支佛习气断了,所以辟支佛的相貌跟阿罗汉就不一样。我们在寺院里面看到十八罗汉塑像,十八个不一样的样子。你看到奇奇怪怪的,相貌很古怪,但是仔细去看,他很慈悲,并不凶恶。辟支佛的造像就跟菩萨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异,为什么?他没有习气了。诸位要晓得,人的相是从心变现的,相随心转。你还有贪瞋痴慢,从你相貌上就看出来了,从你表情上那就更容易看出来了,从你的一举一动非常明显。你修行断烦恼有多少功夫,哪里能瞒得过人?这个事情要真干。心平气和,相貌自自然然端庄,端正庄严。自己的心真诚清净慈悲,一切众生看到你,自然就生欢喜心。如果自己心里充满贪瞋痴慢,我们一般人讲这个人有杀气,小动物一看到你来了,赶快就跑掉。什么原因?你的磁场太可怕,气分不好,小动物要躲避。你心里有慈悲心、有清净心、有真诚心,小动物见到你欢喜,它不会跑,它慢慢的接近你。所以这些小动物也懂得观气,它也知道磁场。我们讲气讲磁场,都是余习,就是习气,这个地方讲的「臭气」

菩萨有能力教导众生把习气断掉,断掉之后『出生一切智性香气』,转烦恼为菩提。「智性」是香体,利益一切众生是「香气」,所以佛法修学目的是开智慧,佛法修的千万不要忘记。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我们主修的是什么?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香体、真香,我们常常唱香赞里面「戒定真香」,戒定慧是真香。所以学佛要从哪里学起?我常常教初学的同学,从《了凡四训》学起,为什么?从这一本小册子里面培养一个善心。什么样的心才叫善心?真正明了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从这个地方建立佛法,建立佛法的教学。你真的通达明了,你才乐意持戒。持戒很不好教,很难做到。什么原因?不晓得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如果真的晓得,你有畏惧心,你知道造作恶业果报太可怕、太恐怖,你不能不接受戒律。持戒熟了的时候,你就生欢喜心,心地清凉自在。最明显的一个效果是不做恶梦;持戒功夫不得力的时候,常常做恶梦,我们自己用这个来检点自己的功夫。我修行到底有没有功夫?还会做恶梦,没有功夫,也就是说明功夫不得力。一年偶尔做两三次恶梦,可以,算不错了。一年当中一个恶梦都没有,你功夫完全得力了。

从这个地方测验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到底走到哪一个阶段,这是初步得力。努力加功用行,希望得三昧,三昧是正受。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苦乐忧喜舍没有了,一切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在这里头完全显现出自己清净平等心,你得三昧,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你得定了。你在境界里面还有喜怒哀乐,还有忧喜苦乐,你没有定,都是测验自己的功夫。功夫要在平常做,天天做,念念不间断的做,绝对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我这个看不惯,看不惯学看惯,为什么看不惯?烦恼习气在作祟。我不要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一切随顺自然,什么时候自然而然你就得大自在。无论见什么境界,你都能生欢喜心,顺境善缘如是,逆境恶缘亦如是,那你是真有功夫。所以要知道,「香气」「智性」生出来的。

我们看到有一些修行人,早年我初到香港讲经,有一些同修告诉我,中国大陆刚刚解放的时候,虚云老和尚到香港住了一个多月,这边同修给他建一个精舍,希望他老人家长住在这个地方。虚老住了一个月之后,告诉人香港这个地方是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他回到中国去了。在这一段期间当中,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和尚的德行。虚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所以你们如果看到他照片上头剃得光光的,那是过年的时候刚剃头。一般的时候你看到头发很长,胡须也很长,一年剃一次,洗一次澡。衣服从来不换洗的,所以领子油垢看起来很肮脏,可是怎么样?闻一闻有香味,他不是臭气,是香气,这就是此地讲的「智性香气」,老和尚身体放香气。我们一般人三天不洗澡,臭气就薰人,人家从旁边走过去,气味就很难闻。还有不少不仅是女孩子,男人也有,每天洗澡还要用香水,为什么?身体太臭,太难闻了,想借著香水把他那个臭气冲淡一点。所以香水生意我看很不错,那些香水都是化学做的,涂在身上都有副作用,暂时得一点香气,皮肤已经被它伤害了。

真正的香气你要晓得,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需要靠外面,好好的修自己的性德。性德是什么?还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慈悲是香气」,你常常存利益众生的念头,香气远播。这种清香是没有止尽的,这是我们在讲到修行功夫里面,也能够勘验。所以戒定慧三学,或者我们再加上「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自己成就了,才能够教化众生。我们后生小子,没有福报见到大善知识,民国初年这是教内外普遍受人尊敬的印光大师,我们没有见到,虚云老和尚也没有见到,我们的福报、缘分不足。但是他们的行谊我们在书上看到,听到长一辈的人常常提到,我们没有见过,听说,对於我们的修学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就读到《虚云老和尚年谱》,我读了非常感动。我把仅有一点点的积蓄,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一点钱,我去印这个书,好像是印了一千本跟大家结缘。对我学佛以后发心出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向虚老学习,他是我们真正的榜样。『香幢庄严髻』菩萨他修学这个法门,也以这个法门教化一切众生,我们应当要细心去体会,认真努力来学习。第十句:

【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二障五盖,重叠如山。非智光明,莫之能破。」这十六个字帮助我们明了『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的意思。障是二障,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五盖」,这是五种。这个盖,盖覆了我们的本性,盖也是障碍。哪五种?第一个是贪欲,第二个是瞋恚,第三种睡眠。睡眠不是好事情,睡眠失念、昏沉,我们一般讲精神提不起来,没有法子精进。第四个是掉悔,掉是掉举,就是心里头定不下来,妄想杂念太多。我们真正在用功的时候特别容易觉察,像念佛的时候止静,止静十五分、二十分钟,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妄想有这么多,平常没有发现。於是有不少同修来告诉我:「法师,我念佛念得妄想好多,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念佛的时候妄想怎么这么多?」我告诉他,你搞错了!你不念佛的时候妄想就这么多,没有发现;现在念佛叫你止静下来你才发现,不是念佛念出来的,念佛怎么会把妄想念出来?没有这个道理。你才发现妄想,这个时候怎么办?不要去理会它,念佛功夫深了,妄想自然就慢慢减少,从这个地方来看你的念佛功夫。

念到一炷香,这是印光大师讲的,一炷香长香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妄念都没有,你的功夫是相当好了。印祖讲一般人念佛,是很用功的念佛人,一炷香里头还有两三次的妄想,大概要念多久?三年工夫,没有三年工夫,做不到!诸位要晓得,印祖讲那个三年,是在民国初年,差不多是一个世纪之前的事情。现在这个社会之乱,诱惑力量的强大,人烦恼习气之重,比一百年前不知道增长多少倍?我的估计不止十倍以上,那个时候三年可以念到,一炷香里头只起两三次的妄念;现在一炷香里头我看不会少过二三十次的妄念。怎么办?这是现前的事实真相,菩萨在此地教我们要用「大光明」破这个障碍。大光明是大智慧,我们回向偈里头有,「愿得智慧真明了」。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禅定来的。我们现在禅定得不到,一炷香里头,在念佛堂里头妄念纷飞,不能得定。得定才有智慧,智慧才能转烦恼成菩提。

「五盖」第五条是疑惑,这个疑惑专指对於圣教的怀疑,对佛菩萨怀疑,对於经典怀疑,对於修学的方法怀疑,那怎么能得到效果?不要说佛法,就连世间法成败关键都决定在信心。所有宗教教化众生,第一个科目就是「信」,基督教、天主教信上帝、信耶稣;《古兰经》我们展开,信真主、信阿拉,它后面还有一条,「信末日」,我们看到真是毛骨悚然。佛法里面信愿行,信愿行不但是在净土宗,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不能离信愿行,离信愿行不可能有成就。所以信是第一个条件,怀疑就不信,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我们要想成就,头一条怎样建立自己的信心,这个实实在在讲是善根福德因缘。修学最重要的,对老师要有信心,对老师有疑惑没有信心是最大的障碍。

老师教的学生不是一个人,我在台中追随李老师,当时跟李老师学习的叫常随众,老师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我们真是一步都不离的,差不多有五十人。这些人到今天,老师已经往生十二年,我们学生当中有几个成就的?对老师有十分信心的就有十分成就,有五分信心的就有五分成就,有一分信心的只有一分成就,没有信心的就没有成就。老师往生之后这十二年我们看出来了,世出世法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所以如果我们二障五盖要不用功下功夫去把它舍离,我们怎么可能有智慧?特别是在五盖下功夫,然后你才能破二障。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要舍贪心;你有贪心,你就有得失,你心里常常生起的念头患得患失。得到的时候你欢喜,失去的时候你苦恼,你的心恒为境转,恒常随著境界转,你心怎么能够安?不能安你怎么能得定?不能定你怎么能开慧?所以贪欲不能不舍。顺境要舍贪欲,逆境要舍瞋恚。顺境不生贪欲,这是你的功夫;逆境不生瞋恚,也是你的功夫,练功夫的地方。

「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对於这一大段经文一语概括,「历事练心」,这是真修行。真修行在哪里?就在事相上,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我们讲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就在这里头练。练就是修,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哪些是错误?顺境起了欢喜心、起了贪爱,立刻要警觉到错了,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把它修正过来;真心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逆境里面厌恶、讨厌,讨厌就是瞋恚,错了。会修行的人,逆境正是我们的增上缘,给我消灾,给我增福。处逆境欢喜忍受,成就忍辱波罗蜜。你能忍就有精进,你就有进步,有进步你就能得禅定,有禅定你就开智慧,六波罗蜜后面就是这个顺序。你不能忍你就没有进步,你不会得禅定,你也不会开智慧。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修行实在讲最具体的,破这些障碍还是十善五戒。

《大乘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那一段经文就是佛菩萨处事待人生活行为的标准,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所以「十善业道」是佛家修行的基础、修行的入门,一定要做到。把这个东西做到了,进一步我真想学佛,要把这个行门扩大,用什么标准?《沙弥律仪增注》,认真的学习。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戒条只有十条,另外有二十四门,那就是日常生活里头必须要守的这些规矩。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做不到,你没有学佛,你没有修行。修行的标准没有,你修什么?修行是有标准的。在家人修行的标准就是「五戒十善」;出家人修行的标准,基础的标准就是《沙弥律仪》,从这个标准再提升比丘戒,再往上提升菩萨戒。我们今天受菩萨戒、比丘戒的人很多,受戒跟不受戒有什么差别?实在讲毫无差别。菩萨戒、比丘戒前面四条就是五戒里的四条,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比丘戒前头四条也是这个,菩萨戒四条也是这个,根本戒!我们自己冷静想想,我们的心里头有吗?心里有,自自然然能表现在行为上;心里头没有,装模作样,想做出好看样子,假的,别人一看就看穿了,不是真的。

往年夏莲居老居士常常说、常常劝人,这个事情要真干,不能干假的,我们才真正有受用。凡是得不到受用的,都是夏老讲的:你没有真干!一定要用这个标准,拿这个标准来做一个尺码,天天量自己,不要去量别人,你就成就了。如果拿著这个去量别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天天看别人没有持戒,看别人破戒,看别人犯戒,不知道自己破戒犯戒,罪上又加一重罪,那怎么得了?所以六祖苦口婆心的劝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常常给人讲「以身作则」,做出榜样给人看。「我常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这是祖师。我们自己反省跟祖师恰恰相反,我们是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自己没过失,怎样想也想不出自己过失,看别人过失很容易。在这种情形之下怎么办?也有好心的同修问我,真正自己想改过自新,但是见不到自己的过失。

我教他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读经。我们每天读这个课诵,现在我们净宗同学选的课诵读经。早课我们读四十八愿,你要能随文入观,我念阿弥陀佛这四十八愿,你自己心里明白,我自己有没有发这个愿?我必须要发跟阿弥陀佛相同的愿,这就对了。所以四十八愿不是念给佛听的,是激发自己的心愿。晚课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十善五戒,认真检点自己这一天的心行,佛教我们做的,我做到没有?佛教给我们不可做的,我们有没有违犯?用这个方法来检点,这个很有效。这是一个方法,早晚课诵。另外一个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是常常看到别人过失吗?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立刻回光返照,想想我有没有?於是就见到自己过失了。看到别人的善行好事,想想我有没有?别人的善恶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你看了之后回光返照,不见他的过就见到自己过了。

见到过失一定要记住,祖师大德的教诲,「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一反省,我也有他那样的过失,我赶快改。那个有过失的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识,他提醒我,他故意犯错提醒我,让我觉察到我有这个过失,我应当立刻改正。如果我没有,我要勉励自己不能犯他这样的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修行不是在口头上、不是在仪规上,也就是说不是在形式上,是在心行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这上面,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功夫纯熟,你的境界就往上提升,提升到定慧现前,你才能真正照破一切众生障碍山。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段。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