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三讲)  2001/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3

诸位同修,请看「世主妙严品」,座内众流,说偈赞佛,海慧菩萨赞颂:

向下每一位菩萨都有十首赞颂。在没有介绍赞颂之前,我们先把前面所说的做一个总结,让我们对於这桩事情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如来师子座里面流出来这么多的菩萨摩诃萨,清凉与李长者都有详细的说明。李长者所说的大意,我们归纳起来,经中所讲的佛是表性德,菩萨是表修德,性修不二,古今不二。座内出现这一个现相,是表古佛、无量劫以来佛佛都是这样修成的,古今不二。李长者特别为我们指示:如下面偈颂里面说得很清楚,「诸佛所悟我已知,常以法身为座体」

如来师子座是什么?决不是一张椅子,法身是座体,法身遍虚空法界。座是什么意思?座表不动,表这个意思。真心本性从来没有动过,这是座的真正的意义。所以,师子宝座之体是法身,师子宝座上无量无边的庄严,是什么?普贤万行。由此可知,普贤行无量无边,宝座周匝庄严无量无边。谁坐?佛坐。佛又表什么?「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所以佛法中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佛,方便就是菩萨,「前佛后佛」,总不离这个原则。我们要学佛,要以慈悲为本,「法身为座」,慈悲就是佛,方便就是菩萨。座中出现的菩萨不是变化所作,是从法身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不仅是菩萨,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以法身为自体。座体,体是法身,法身就是法界,普贤所行还是法界。「座身是正报」「座上庄严」是万行所感得的依报。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因果不二的道理、因果不二的事实真相。

长者又举「入法界品」当中所说的,「如来师子之座,普遍法界为座体」,前后经文互相照应,我们就明白佛所说的真实义趣,这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段文说明古佛、今佛是一不是二,古佛所修的,跟我们今天所修的,也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成就,不能不遵循古佛的道路。清凉在《四十华严》经题里面说到,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天天说,为什么说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一句话是自己说的,意思在这个地方。他所说的,是古佛如是说,这个意思我们明白了。就跟孔老夫子所讲的一样,夫子一生教学,他说他是「述而不作」,述是说古圣先贤的教诲,没有一句话、没有一桩事情是他自己创造的,没有!

现在人都提倡创造、创作,一般人认为这是很了不起。世间法里面容许或有创作发明,圣贤大道里面创作没有了,你不可能有创作。如果你有创作,那就说明古佛所悟的不圆满,还有缺陷,你现在发明,你现在创造。如果古佛所修、所证、所悟是圆满的,你还有什么创作?创作的机缘没有了,后佛与古佛不二,你哪里来的创作?宇宙人生真相,我们这两年提倡的纯净纯善,没有欠缺了,你还创作什么?你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孔老夫子知道,他所学所证得的,与古圣先贤所修所证不二,创造就没有了,真的是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证究竟圆满,跟古佛也是不二,他所说出来的,古人都曾经说过了,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如果有新的东西,那都是邪魔外道,跟正法不一样,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所以他老实了,孔老夫子老实了,释迦牟尼佛老实了,老实人才能有究竟圆满的成就。搞什么新花样的,不老实!不会有成就。搞得再热闹,总离不开三途六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清凉、李长者的注解,《疏钞》《合论》,诸位自己可以去参看,然后了解经里面所说的真实义。至於讲到道场,我们在《华严》这么多年来才有这么一点体会。道场,「此以一切法皆为道场也」「以法界为场地,诸波罗蜜为人功」,为人修行的功夫。治一切烦恼习气,这个治是对治,恢复自性的本净本善。对治无明,成就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称之为后得智。根本智是什么?本善本净,纯善纯净,这就是根本智。纯净纯善的心起作用,那就是纯净纯善之行,这个行是普贤行,所以是圆满的后得智。我们以这几句话,把前面这一大段文做一个总结。现在我们看偈颂,第一段有十首:

【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诸位要记住,此地所讲的是同生众,菩萨都是等觉,不是普通的菩萨。前面所说的,是以法界为道场,是以法身为师子座,以普贤弘愿为庄严。凡是依这个修行的,就是座内流出的菩萨摩诃萨。由此可知,他们境界之圆满与如来果地没有两样。赞颂,赞他就是自赞。在说偈仪里面,依然是『承佛威力』,这是教我们谦虚,我们哪有能力说法?古人开口说法,先有归敬仪式,这一行半的经文就是归敬仪式,求佛菩萨加持。给经论做注解,前面也有归敬仪式,这些字样现在看不到了,从前有!我们在这个经上处处看到,没有不求三宝加持的道理。

『普观一切道场众海』,这个句子跟前面不一样,这是对於大众致敬。这些大众来听讲的,听讲的这些大众,都是诸佛如来,所以要致敬,真诚的致敬。九法界众生,何以说是诸佛如来?前面讲过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怎么能够不致敬?致敬完毕,这才开始说偈赞佛。前面五首,赞佛身德能。请看第一首:

【诸佛所悟悉已知,如空无碍皆明照,光遍十方无量土,处於众会普严洁。】

五首,第一首赞智慧,第二首赞功德,第三首赞神通,第四首赞因深,第五首赞果殊胜,统统都是自性本具的,我们要明了。自性本具,现在的问题,怎样能够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现前,能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上,我们能享受到,这个才管用,否则的话,所学非所用,我们就不必浪费这么多时间精力,无此必要!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学法。

『诸佛所悟悉已知』,菩萨全都知道了。我们要问:诸佛所悟的是什么?佛在经论上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入一切法入,你要不通、你要不入,你怎么会知道佛的境界?确实我们是没有入佛境界,我们曾经听说,听谁说?听佛在《般若经》上说过。说什么?诸法实相。佛是怎么说的?「诸法实相无所有,不可得」,如果我们对佛这几句话稍有领悟,心就安了,万缘自然就放下了。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诸法没有体性,体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到底是什么?佛给我们说了一句真话:「不思议境界」,这是真如本性。谁能入?修普贤行的人能入。本经后头「入法界品」,在《四十华严经》题目我们能看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自性,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这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我们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要圆成佛道,一定要修普贤行。

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有什么不一样?普贤行是以虚空法界为境界的,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刹土众生是自己的身相,是一不是二。我们如果还分自他,在一切法里面还有成见,分自分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入不了这个境界。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一想,这才是诸法实相。果然觉悟到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我们自然万缘放下。不但这个世间放下了,虚空法界也放下了。既然放下了,我们要问娑婆世界我们要不要离?极乐世界我们要不要去往生?要!无所有不可得,不妨碍你舍娑婆取极乐世界,不妨碍!清凉大师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诸法实相是无障碍的法界,有碍不是事实,事实是无碍。「无所有、不可得」才无碍,如果说是有所求、有可得,那就有障碍了。不来不去不碍来去,不生不灭不碍生灭,不常不断不碍常断,妙!所以法叫妙法,你从这里面去体会。

『如空无碍皆明照』,照见自性。世出世法依正庄严,要晓得「如空无碍」,你就见性了,明心见性。『光遍十方无量土』,这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大圆满,「光」是智慧光明,你的智慧光明遍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个都不漏,为什么?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唯心所现」,它怎么离得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相不离性,性不离相;相不离体,体不离相。相的体性就是真心,所以当然周遍,智慧光明周遍。第二个德能周遍,德能是什么?「唯识所现」,从心想生,这是大德大能。为什么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不管它怎么变化,所谓是万变不离宗,只要一觉悟,就回头了。德用大圆满,也是遍十方无量刹土。

第三个相好,就像大经里面所赞叹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前面祖师大德们说过,「常以法身为座体,以普贤万行为庄严,以无作大悲之智为座上佛」。佛是什么?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那我们知道了,佛是究竟圆满的性德。哪一个众生究竟圆满性德流露出来了,我们就尊称他为佛陀。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向外透,透得不圆满,我们称他为菩萨。自性智慧、德能、相好,被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一分一毫都透不出来,我们叫他作凡夫。凡夫、菩萨、诸佛名号是这么个意义,我们要懂,我们要觉悟。相好也是周遍十方无量刹土。

『处於众会普严洁』,「众会」用现在的话来说,一切众生的聚会,一切众生所组成的社团。譬如此地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我们组成一个会,净宗学会,这个好!这是众会里面的一会。在这里面普遍,「普」这个字里头包含著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才普;不清净、不平等就不普。清净平等就普。「严」是庄严,「洁」是一尘不染。严是福,洁是慧,显示无量无边真实福慧,「福慧二足尊」我们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再看下面一首:

【如来功德不可量】

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功德」两个字在现在这个社会上,不是学佛的人他也听得耳熟,他也会说,「哎哟!你做的好事,无量功德」,他也会说一句,其实功德两个字真正的意思,他未必知道。这个地方我们又遇到了,略略的做个解释。功是讲你修行的功夫,这是因;德,是你得到的果报,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譬如持戒有功,严持戒律,持得很好,生定那就是德。依戒生定,那我们现在讲,你得清净心了,你持戒的功夫很好,你心地清净,这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真正了解功德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功德不容易,难修,很容易失掉。你们想想,那个德是清净心,这个心稍稍有一点污染,失掉了,功德没有了。

所以佛法里头常常有一句话说「火烧功德林」,那个火是讲发脾气,脾气一发,清净心没有了,功德就没有了,这是举一个例子。贪瞋痴慢,全都破坏你的功德。心清净了,贪爱的心一起来,清净心失掉了,傲慢心起来、嫉妒心起来,全都失掉了,不仅是瞋恚之火,你一定要知道。怎么能保持著功德?顺境善缘、逆境恶缘都是以平等心对待,以清净心对待,以慈悲心对待,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你的功德才保得住。换句话说,你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你所修的是福德边事,没有功德。这个道理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不能产生误会。福德没有关系,七情五欲不会破坏福德。因为功德是清净心,你自己去想,清净心失掉了,功德就没有了,又要从头来修。

『如来功德不可量』,如来知道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所以他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换句话说,即使在九法界示现种种不同的形相,摄受众生、教化众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实际上,实际理地,他如如不动,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功德不可量,不可量也就是不可思议,也就是究竟圆满的功德。

【十方法界悉充满】

你看看他的修功,充满虚空法界。他所感的德,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禅定智慧,或者我们这些年来总结大乘教里面教导我们的重要纲领,真诚是德,把一切虚假断掉、放下了,恢复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一不是充满十方法界。

【普坐一切树王下,诸大自在共云集。】

这里头我们都要懂得经中表法的义趣,『一切树王』就是一切建树、一切树立。这个树立、建立多半都是讲建立规矩。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建树的,就是树立的戒律,给我们树立的威仪,都是充遍十方法界。『王』是讲自在的意思,『诸大自在共云集』,大自在的修行人,大自在的这些菩萨们,云集在树王之下,这个意思我们应当能体会得到。

第三首:

【佛有如是神通力,一念现於无尽相,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

这一首是赞佛的神通。『佛有如是神通力』,「如是」是表究竟圆满,自性本具的德能圆满现前,毫分的障碍都没有,这是神通力。『一念现於无尽相』,「一念」是时间的短暂,刹那之间能现无尽的相好庄严,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它现的是什么相?现的是法界、刹土众生依正庄严,唯心所现。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字眼「一念」,所以宇宙万法,你要找来去,要找始终(或者讲终始),无一不是妄想分别执著,找不到的!这一桩事情难懂,我们举个简单比喻来说。我们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醒之后,你有没有方法去找我这个梦什么时候开始作的?几分几秒开始作的?几点几分几秒醒过来的?你要找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法的开端、始终,就像找你梦中那个境界始终是一桩事情,不但是毫无意义,实在呢?实在没有这一桩事情。

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你看现在这个世间,还在那里找,找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说法很多很多,到现在都没有一种说法让社会大众能够心悦诚服的接受。什么道理?讲法很多,都不够圆满。佛法里头讲的圆满、讲的究竟。没有始终,你到哪里去找?没有生灭,你去找生灭;没有来去,你去找来去,你不叫自找麻烦吗?所以事实真相,只要你把万缘放下,心里真正到一念不生,这事实真相大白了,你都看见、都明白了。凡人为什么看不到事实真相?凡人心是乱的,定心就见到了。所以定心生智慧,佛经里面常常把水比喻作心,这很有道理。水静的时候,没有风浪,没有污染,这个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境界相就照得清清楚楚,那就照见,那是真实智慧。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是不净的、是动的,那个念头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生,这个生灭是波浪。这里面夹杂著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是染污。凡夫的心,既染污又不净,怎么能够见到事实真相?见不到!他想见,於是在猜测,哪里知道愈猜愈讹!

『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你看看如来境界,你要「随解脱」才能够见到。解脱最低的程度,你要解开见思烦恼,脱离六道轮回,你就能见到少分。六道凡夫没有能力体会到如来境界。欲界凡夫被欲爱染著,见不到;色界、无色界的凡夫,被严重无明染污,也见不到。色界跟无色界虽然欲爱他放下了,无明没有破,所以他见不到。断见思烦恼之后,超越六道轮回,能够见到彷佛的如来境界,我们讲相似,能体会到一些。必须要把尘沙烦恼断掉,还得要破一品无明,那你真的见到了,你入如来境界。这个地方「各随解脱能观见」,这个「各」是指法身菩萨,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位叫做「各」,所以此地的各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随著他们的解脱能观见,入佛境界。我们学佛,一定要以这个为我们修学的目标,以普贤行为我们修行的方向,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契入,这样就对了。再看下面一首:

【如来往昔经劫海,在於诸有勤修行,种种方便化众生,令彼受行诸佛法。】

这一首赞因深,我们应当学习。第一句是说的时间之长,我们总要发长远心,这才行。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能禁得起考验,禁得起折磨,永不退转,这是诸佛如来给我们做的榜样。『在於诸有勤修行』,「诸有」特别讲的六道,菩萨在六道里头修行。「诸有」就是讲的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称之为诸有,所以诸有就是讲的三界六道。在这里面勇猛精进、勤苦修行,这个阶段是起步,也是行门里头最艰难的开端。如果没有精勤,这个难关很难突破。所谓精,我们所修学的要求纯而不杂,精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勤。把我们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里面所犯的种种过失、种种错误,都要把它修正过来。

修行有巧有拙,拙就是很笨拙。这个笨拙,古人比喻「寻枝摘叶」。身口的过恶太多太多,一桩一桩的修是相当的麻烦。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巧妙的修行方法,巧在哪里?从根本修,这个方法好。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念头,从心地去修。我们晓得,口里头言语、身体的动作,都是从念头上生起来的,念要是正,言语造作焉能不正?念头要是邪,言语造作想把它修正,也不是真的正了,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从根本修,就是从起心动念之处,这叫从根本修,从才分别执著之处,在这里下手。这样下手修行,真的比从身口七支上下功夫要方便太多,而且效果殊胜,佛与大菩萨会用这个方法。所以我们要明了,大乘比小乘容易修。小乘修难,小乘在事相;大乘修容易,大乘在起心动念,我们晓得在这个地方用功。

净宗的方法尤其是高妙,用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修心。无论我这个念头是善是恶,真正修净土的人不理会念头善恶,只要念头一起来,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是习气,换句话说,它非起来不可,它要不起来,那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念头才起,立刻就觉悟,这一觉悟,立刻就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转成佛号,这个方法真的是妙!八万四千法门,确确实实称得上第一法门。这个第一不是我说的,诸佛如来所说。念头才起,「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把它换过来,这叫会念。宗门大德测验学生,常常问:「你会么?」我们净土宗也可以用这一句话:「你会吗?」会念佛的人,念头才起,「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把那个念头打掉了。

不论是善念恶念,这个要知道,为什么?善念果报在三善道,恶念果报在三恶道,有念都是邪念。无念呢?无念是无明。所以我们不可以有念,也不可以无念,那怎么办?念这一句佛号就好了,这一句佛号就是正念。我心里有这个正念,没有邪念,也不堕无明。八万四千法门,哪有这个法门这么方便、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这么稳当?效果无比殊胜。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想佛,佛现前了!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道理在此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心里头念佛就是作佛,我心本来是佛,现在心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成功容易,成功高超!没有其他的法能跟它相比。其他的方法,当然行,能成佛,难!时间要长。这个方法简单容易,十方诸佛赞叹,不是没有道理。

『种种方便化众生』,这个「种种方便」,无量无边的法门,教化众生、接引众生、成就众生。一切众生喜欢哪个法门,用哪一种方法去帮助他,真的是各随所好。诸佛菩萨教学决定没有设一个框架,「你一定要学我这个法门」,不是的!佛永远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的方法是教你自己慢慢觉悟,佛永远是随缘而不攀缘,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如果我们攀缘,你看看许许多多热心的同修,「净宗法门这么好,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巴不得我的家亲眷属、我的亲戚朋友们,统统都来学这个法门。」於是搞得自己身心不安,搞得功夫不得力。你劝你的家人,你的家人看你这个样子,对你没有信心。到底是你错,是他错了?你有没有认真去反省?有没有仔细去观察?错在自己,不在他们。如果你把这个攀缘心放下,你认真努力修自己,你修成了,你的亲戚朋友、家亲眷属统统都来了,为什么?他看到成绩,看到你的心这样清净,看到你这样的定,看到你如此的瑞相;这个瑞相不是往生时候现的瑞相,平常这个相就是瑞相,一切祥瑞我们面孔当中流露,在我们身体四威仪当中流露。行住坐卧,别人一看,他就不一样了,就叫人对你生尊敬心,对你就改观,岂不是你就度了他?比用言语劝说有效,所以做出样子来给人看。

佛所教导我们的,我们生活简单、朴素、惜福、勤劳,一般世间人看了,都觉得这个很苦,受不了;我们的形象快乐,幸福美满,这个快乐、幸福美满要让他很容易看出来、很容易体会到。日久天长,他会反省,他想想他那种生活,想一想我们这个生活,他要做一个比较,他智慧慢慢就开了。然后他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是苦中作乐,乐还是苦。苦中作乐好比吸毒,好比打吗啡,那个乐是刺激,刺激不是真乐,是苦!哪有我们这样回归自然的乐趣呢?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面,都是生活在大自然。虽然在繁华的城市,跟清净的田园没有两样,为什么?心不为境界所转就是一样了。到这个境界,你才能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连痕迹都不著,这才叫高明。教化众生落个形相,已经是错了;执著在形相,那就更错了,跟世间凡俗的教学就没有两样了。圣人跟凡夫教学,真的是不相同,你要把那个不相同的地方做出来,要把诸佛菩萨那个形象表演出来,这就对了。

『令彼受行诸佛法』,「受」是接受,「行」是依教奉行诸佛菩萨所行之法。诸佛菩萨所行之法都在这部经里头,可以说这部经里头字字句句都是教导我们,都是显示诸佛所行之法。我们能够信受奉行,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起心动念、言语动作,九法界的神灵、一切众生都看到了。我们这个表演,表演得像吗?像诸佛菩萨吗?佛教导我们,我们想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孝亲尊师。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动乱?根没有了,根就是孝亲尊师。所以世出世间圣贤大道的根本是孝道跟师道,孝敬是一体。孝亲尊师,这是根本。佛法是属於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孝父母,怎么可能尊敬师长?

师长并不要学生尊敬,为什么天天在讲尊师重道?尊师是尊重你自己的学业,尊重你自己的道行,是这么回事情。老师教导学生,他对於学生的观察,没有别的,就看这个学生对於老师有几分的尊敬。有十分尊敬,老师必须要把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他,否则的话,对不起他。他只有一分诚敬,老师不会传授两分给他,为什么?两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他不能吸收。所以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由此可知,诚敬与老师不相干,与你自己修学的成绩有密切的关系。你没有诚敬心,老师就晓得给你讲再多也没有用处,你的成就有限。诚敬从哪里表现?就在你四威仪当中表现,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我们跟老师学习,老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师不糊涂,哪一个学生上课听讲专不专心,究竟能够体会几成,老师了如指掌。应机施教,教学之中,必有当机。那些诚敬不足的,老师心目当中算旁听生,所以他有没有成就,老师不会过问,专门照顾当机之人。这个人是诚敬心够,纵然没有十分,大概也有八九分,肯定这个学生将来会有成就。如果不全心全力照顾他、帮助他,不但对不起这个学生,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老师,再往上追,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上;对下来说,对不起一切众生,为什么?这个学生学成之后,弘法利生,利益社会广大的众生,这是积功累德。所以末后这一句,我们不能够疏忽,「令彼受行诸佛法」,教学的效果就达到了。再看后面这一首:

【毗卢遮那具严好,坐莲华藏师子座,一切众会皆清净,寂然而住同瞻仰。】

这一首是赞果报的殊胜。『毗卢遮那』,法身如来,法身佛,具足庄严相好,真正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坐莲华藏师子座』,诸位同学们,你们对於什么叫「坐莲华藏」、什么叫「坐师子座」,这个意思懂得吗?不是真的有个莲华,莲华上面真的有个师子座,我们造佛像、画佛像,用这个来表法。你要了解这里头的真实义,你不能把意思错会了。莲华代表清净不染,诸佛菩萨因地里面六道十法界修行,不染六道、不染十法界,这好比是莲华。这个莲华多大?尽虚空遍法界。师子座前面说过,师子座是法界,师子座是法身,法界跟法身是一不是二,身土不二,这是常寂光净土的境界。

由此可知,毗卢遮那法身佛,法身佛是不是一个人?不是,是不是一个形相?不是,法身佛是什么?大慈大悲无量智慧。就是我们常常念三皈依里面,皈依佛二足尊,那个二足就是佛,二就是智慧、福德。福德是什么?慈悲。我们就认识了法身佛,法身佛是理体,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的本体,宇宙万物是从这个地方生的。它是能生,宇宙万物是所生。佛菩萨说法善巧方便,用这些名词、用这些形相来烘托,让你听到名号、见到形相,你体会到这里头的意思。我跟诸位说过,九九年我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看到北魏时代,这南北朝时候造的佛像,毗卢遮那佛的佛像,我看他身上披的这个袈裟,二十五条衣。每一个格子里面都有彩绘,仔细一看,彩绘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我看了之后才真正明白,这一件衣是代表虚空法界。穿在身上,虚空法界跟我是一体,它表这个意思,这是真正的福田衣。这两句里面表法的意思,我们懂得。

『一切众会皆清净』,「一切」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聚会怎么能清净?诸佛如来说清净不难,怎么清净?我清净了,我心清净,我身就清净,我所住在这个国土就清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寂然而住同瞻仰』,这一句话双关语,自己证得清净寂灭,住佛所住。佛住在哪里?《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住在无所住,佛住在无所有,佛住在不可得,所以他寂然清净,住佛所住。跟所有一切菩萨瞻仰诸佛如来,瞻仰清净性德,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这个形象做出来给一切大众看,一切大众看了之后,对你生起尊敬瞻仰,看到你的形象、听到你的教诲,他觉悟了,他也跟一切大众发心瞻仰诸佛如来,瞻仰佛的相好光明,瞻仰佛菩萨纯善的教诲,瞻仰佛菩萨所入的境界,所以它的意思是双关的,意味深长!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要知道怎样去学习。不要认为现在的社会太乱了,确实这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但是对於一个修行人来讲,是好境界。极动乱当中,修如如不动,诱惑的事再多、诱惑的力量再强,依然如如不动,寂然而住如来境界。从这里显示出真实的功夫,显示真实的修行,不是坏事,是好事一桩。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