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九讲)  2001/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9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座内众流,说偈赞佛,大智日菩萨偈颂第八首:

【处处皆有摩尼聚,光焰炽然无量种,门牖随方相间开,栋宇庄严极殊丽。】

这是略举种种庄严里面的几桩。『处处皆有摩尼聚』,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七宝,无量的珍宝。「摩尼」,是一切珍宝之中最为贵重的如意宝。『光焰炽然无量种』,从众宝放光,佛国土里众宝都能放光。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六道,世间六道里面众宝光明都是反射光,而不是自己放光,尤其是欲界。『门』是门户,『牖』是窗户,『随方相间开』,门与窗排列得非常整齐,「相间」就是排列整齐,图案非常之美。『栋宇庄严极殊丽』,「栋宇」是指宫殿房舍,一栋一栋都极为殊丽,殊是殊胜,壮丽。第九首:

【如来宫殿不思议,清净光明具众相,一切宫殿於中现,一一皆有如来坐。】

这一首特别赞如来所居的宫殿,在诸大菩萨宫殿之中,显得特别的殊胜、不可思议。『清净光明具众相』,「清净」是德,「光明」是慧,具足无量无边的相好。『一切宫殿於中现』,「一切」就是前面所讲的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包括一切世间主的宫殿,在这里面统统都能显示出来。清凉大师注解「即上诸严」,上面所说种种庄严,每一种庄严里面自自然然显示无量无边的庄严。就像佛经里面常常举大梵天的罗网,罗网之中垂饰无量无边的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互相映现,那摩尼宝珠就像水晶球一样,这一个宝珠,许许多多宝珠那个相,都照在这一个宝珠上。无量的宝珠互相映现,这个境界重重无尽。宫殿显示重重无尽,宫殿里面都有如来坐在那里,实在讲就是诸佛菩萨讲经教学的场所,彼此互相映现,显示出重重无尽的法界,这是性德不可思议的业用。

这些经文我们读了,学到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感受确确实实就像经上讲的不可思议,心量自自然然就拓开了。也能像诸大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体会到虚空法界是自心相,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而刹土众生,无量无边恒沙刹土,刹土里面的众生,那就不必说了,真的是无量无边,是自己的自身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应当在这些经文当中体会得。可是我们知道,六道凡夫迷失自性太久了,把这个事实忘得干干净净,随顺习俗的污染,生起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而对本有家珍丝毫没有感觉,这是佛菩萨在经论当中常常感慨的说:可怜悯者!

佛菩萨虽然怜悯,也想方设法帮助你回头。这个事情难,难在迷失得太久、迷得太深。唯有上上根人一接触就明了,这回头容易;中下根人,难。因此佛陀的接引教化,这才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法门再多,总的原则就是「清净光明具众相」,相是身相,众是众多,无量无边。什么样的相是如法的示现?我们现在讲正面的示现,什么样的形相是正面的示现?这个偈文里面「清净光明」,与清净光明相应的,就是正法示现,就是如来示现;或者我们说,随顺性德示现,都可以。众相不具足清净光明,那是反面的示现,反面示现是什么?在佛法里面称为魔的示现。魔示现里面,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很容易发现,魔示现里头有欲望,会引起你贪瞋痴慢的烦恼,他那个境界一示现,会把你这个引起来,引起你贪爱,引起你瞋恨,引起你愚痴,引起你憍慢,这种现相就是魔的现相,我们不能不认识清楚。

大多数众生很容易堕入魔掌,什么原因?里面有烦恼习气,外面妖魔鬼怪这么一诱惑,自自然然就走了,跟他去了。跟他去,好像现在他尽情享受,其实那个享受,我常常在讲席里头比喻,那是吸毒,那是打吗啡,他是那种的享受,果报决定在三途。所以他的享受是乐尽苦来,那个乐非常的短暂,苦就太长了,我们不能不警觉,不能不辨别清楚。如来的示现就不然,如来示现是正面的,是教我们苦尽甘来,现前我们的生活过得苦一点,后福无穷,往后是大福报。这两个是强烈的对比!所以诸位同学必须记住,我们自己在这一生短短数十年当中,表演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起心动念是心意的现相,言语造作是我们身体的现相,现相不外乎身心,身心互为影响。觉悟的人,心影响身;迷惑的人,身影响心,虽然是交互,这里面依旧有差别。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怎样去表演,怎样塑造自己的形象。是以如来为榜样,还是以魔王为榜样?不能不清楚。学佛要肯定佛法的真实、佛法的殊胜,跟定如来,向诸佛如来学习,决定没有错。现前物质生活苦一点,这是你初学你的感触,穿的这一身衣服几千年都没有变化;这个世间现在不但是女装,男装也不例外,花样层出不穷,时髦!我们的穿著古板。但是你要是习惯、要是觉悟了,古板有古板的真善美慧。世间这许许多多时髦的东西,你要是很冷静的观察,比不上那些古板的,古板里头有味,有法味!你能不能在这里面看出真善美慧?长袍大袖,一般也称为圆领大袖,这种衣服穿著在身上,全身放松,合乎自然的大道,养生之道!身轻松没有压力,心清净也没有压力,这个生活多自在!

我们现在看一些时髦的装束,衣服完全贴在身体上,贴得紧紧的,动弹不得,那个衣著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压力,哪有这种宽袍大袖来得舒服?说实在的话,古时候的中国人真有学问、有修养,懂得养生之道,懂得过真善美慧的生活,现在讲艺术生活。反而现代人不知道艺术生活,不懂得!艺术生活决定是「清净光明具众相」「一切宫殿」就是一切场所,一切时一切处都显示出来。『一一皆有如来座』,不是讲佛座,「一一皆有如来座」,就是一一众相之中你都见到真如法性,即使依报最小的微尘都不例外。第十首:

【如来宫殿无有边,自然觉者处其中,十方一切诸众会,莫不向佛而来集。】

场地、道场没有边际,宝座、如来师子座没有边际,宫殿没有边际,海会大众也没有边际,不思议!『自然觉者处其中』,「自然觉者」是佛性,是真佛,是自性本具的般若真智,大觉。在哪里?也是没有边际,就在这个场地,就在宝座,就在宫殿。『十方一切诸众会』,说十方一定包括三世,说三世不离开十方。十方是讲空间,三世是讲时间,时空是一不是二。「一切诸众会」,这就是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聚会,我们在这个地方说聚会比较容易理解,在佛法里面,众会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聚会,就称为众。团体里面最小的是家庭,最大的在佛经里面讲刹海,华藏世界那是刹海,这是最大的。说一个小、说一个大,当中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一切」不分地域,不分族类,我们在《华严经》上完全看到。同生众里面,我们看到的三类菩萨,普贤菩萨、十普菩萨、异名菩萨;异生众里面太多太多,三界二十八天,还有无数的杂神众,把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都说尽了,山有山神,海有海神,河有河神,无一不包,树神、花神、草木之神,这些都是属於十方一切众会。『莫不向佛而来集』,这个地方就不能用如来,如来是说的性德,是说的真性;佛,这是真性现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身说法。

这末后五首,说的是教化众生。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他们的大事业,《法华经》上讲的「大事因缘」,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细心去体会。在这五首偈里面,从「十方普现变化云」,到「莫不向佛而来集」,五首二十句,说明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他们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我们说恩德,在他们来说,他们连痕迹都不著,也就是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教化众生的事业是自然的、是本分的,佛经里面常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凡夫看到他们的行业,当然感到不可思议,常常要问,「他为什么是这样作法?他为什么要这样好心对我?」我们反过来怀疑:「他有什么企图?他有什么目的?」这是以凡夫心测如来意,错了!如来没有心,如来没有意,如来处事待人接物向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正常的。

由此可知,我们六道凡夫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把反常当作正常,谁对谁会用真心?都是用虚情假意,这是正常。如果遇到一个人用真心,「这奇怪了,他肯定有目的,他一定有企图,我们小心防范。」把正常当反常。然后才晓得,佛菩萨教化众生是多么艰难,我们世俗人常讲的好心遭恶报,佛菩萨好心,众生对他是恶报。这个原因,就是在众生心目当中,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言行都是反常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将来在菩提道上,跟诸佛如来一样会遭遇这些境界。遇到这些境界,我们就明白了,古佛如是,我亦如是!这里面就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我们要是没有实智、没有权智,跟一切众生往来那就非常辛苦,换句话说,很容易退转。

许许多多发菩提心的人,不教化众生没事,一发心教化众生,不久就退转了,退到二乘地。什么原因?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搞清楚了。诸佛如来是怎样教导我们的?教导我们永远不退转。众生确实难度,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们今天来到阎浮提,知道这个地方众生刚强难化,我们到这里来是行大慈悲心,帮助苦难众生,教导他们。自己要不受辛苦,还不是普通的辛苦,吃尽苦头,还不能教一切众生各个觉悟,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多难!吃尽苦头,有部分众生觉悟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不要以别的为例子,以舍卫国为例子。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的时间相当长,由此可知,这个地方法缘殊胜。经上记载,舍卫大城当年是一个很大的都市,居民有十万人。古时候的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那个时候十万人的都市,就像我们现在几千万人都市一样,大都市!佛在这个地方常年讲经说法,舍卫大城的人,有三分之一见过释迦牟尼佛。三分之一见过释迦牟尼佛,未必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亲近释迦牟尼佛,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跟释迦牟尼佛学的人并不多。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经听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的名字,没见过面。同在一个城里头,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也没听过,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众生难度。

即使现在我们把讲经录像,利用高科技发射到卫星,全世界各个地区都能够收看得到,他不肯打开频道,不想看你这个节目,有多少人?我想至少有三分之二,对於你这个节目没兴趣。我这一个比例是假想的,事实上恐怕能收的、偶尔收的,顶多只能占十分之一;十分之九的人,不看这个节目。要真有十分之一,这个世界的灾难就能消除。十个人当中,一个人有福报,九个人都沾光,灾难可以减轻、可以延后,这是肯定的。这些人有善根、有福德,「莫不向佛而来集」。所以现在在这世间弘法,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同学,特别是发心将来要弘护正法的,说到弘护正法,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对於佛法不明了,谈不上弘护。佛法是什么你一无所知,佛法的殊胜功德利益,你毫分都没有得到,你发心弘护佛法,那才真奇怪!真值得人怀疑,你是什么动机?你是什么目的?你是什么企图?真值得人怀疑!

如果对於佛法明了,深入经藏,你来护持,我们听到会点头、会赞叹,还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古时候即使是帝王护法,没有不听经的、没有不修行的。帝王常常延请高僧大德到皇宫里面去说法、去教学,让这些大臣甚至於后宫的后妃宫娥,都有学习的机缘。帝王这样作法,上行下效,所以地方政府省市县长,也常常礼请法师,到县衙门里面来讲经说法。或者在这个县市一个地区,找一个大的聚会场所,一年总得办个两三次,大规模讲经教学的活动,这是对广大群众。少数人修行的,无论是在家出家,每一个道场常年不断。知道佛法好处的人,他的方向、他的目标都在佛道场,这里面有老师、有善知识、有同学,有好的同参道友。

许许多多道场都是专修专弘,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专科学校,这里面的东西精纯。天下的学人,如果是想学某一部经典,打听一下,哪一个道场专修专学,就是这个专科学校在哪里,你到那边去,那是你修学的处所。我们看古德参学,老和尚常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在某处某一个法师,你去找他。」他为什么知道?那一个法师专学某一部经论,专门依照这个经论的方法修行,他是专家;我这里学的法门跟他不一样,你想学这个法门到那边去。指点他!法师、法门互相配合、互相合作,教化不同众生。

诸位同学,请看第五段「不思议菩萨」的赞颂:

【尔时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说偈仪意思跟前面相同。第一首:

【佛昔修治众福海,一切刹土微尘数,神通愿力所出生,道场严净无诸垢。】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这一首是「总显」,后面九首是「别显」。菩萨「通赞道场树自在德」,赞树这个意思非常明显,赞叹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一切刹土微尘数的建树,我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我们看他自在的功德,与菩萨的名号「不思议功德」相应,不思议就自在。第一句是说如来自在功德的来由,从哪里来的?『佛昔修治众福海』,修是修学,治是营治、营造,治生的事业。他不是为自己的,他是修学营治所有的福德。无量劫来他所修的福,聚集起来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所以福报从哪儿来?修来的。虽然性德里面本具无量无边的福德,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没有修德,性德永远不会现前。性德就好比矿、金矿,这金在哪里?在矿石里头,矿石里头含著有金;如果不加以冶炼,你就得不到纯金,所以必须加以冶炼。冶炼就是修行,就是修治,那是修德。通过修德,这个性德才能够圆满现前,才能够得其受用。我们的性德就像纯金,矿石是什么?烦恼习气。无量无边称性的福德跟我们烦恼习气混在一起,就像金矿的矿石一样,这里面虽然含著有真金,但是你得不到真金之用;换句话说,你不能致富,依旧还要过贫穷的日子。懂得修行,等於说懂得冶炼,我能把这个矿石的渣子淘汰,纯金提炼出来,我得它的受用。

底下一句说数量,『一切刹土微尘数』,佛往昔所修的福报大大小小,像刹土微尘数一样,无福不修。修福到哪里修?凡是利益众生的、利益社会的好事,都是修福的缘。我们会不会?千万不要修恶,修恶麻烦可就大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修恶就是造恶,通常我们讲造,我们不讲修,修是把它修正过来。佛作凡夫的时候,跟我们有什么两样?平等的!他为什么能成佛?他懂得修治,懂得修福,懂得修慧,福慧圆满,我们尊称他为佛陀,尊称他为菩萨摩诃萨,这多么重要!慧从哪里修?还从福里头修。诸位要知道,修福修慧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修福不著相就是慧。怎么修法?总的纲领就是布施,细说那就是「一切刹土微尘数」,说不尽!

世尊教菩萨把修治的总纲领说成六个,实在讲六个就是一个布施。我们知道布施里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於法布施。想想看,六波罗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修福修慧,我常讲的四摄六度,这是菩萨行门的下手处,从初学一直到如来地都不能够违背。如果你四摄六度与觉正净相应,那是福慧等运等学,修福修慧同时完成。福即是慧,慧就在福中,我们要真干!修福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上对诸佛如来,下对九法界众生,真诚的供养。这是《华严经》平等法界,对佛菩萨供养,对阿鼻地狱众生还是恭敬供养,没有分别,平等真法界!

清净的供养,真诚里头是真心,有诚意、有敬意。清净的供养,里面没有染污,换句话说,决定不希求果报。现在众生对别人布施供养都希求回报,没有回报他就不干了,这不清净!不希求回报。平等供养,没有高下之分别,离分别心。清净是离染污心,染污是贪。高下里面就有慢、傲慢,有瞋心在里头,傲慢是瞋的一分。正觉心供养,觉悟不迷。慈悲心供养,没有自私自利。把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全都融在慈悲里面,这就是布施供养里面具足修慧。一切时一切处常存此心、常行此事,天天在累积。了凡居士每天记功过格,这好事!天天记。无量劫来,好事做得太多了,「一切刹土微尘数」

『神通愿力所出生』,他怎么能做这么多好事?因是愿力,缘是神通,这个神通就是善巧方便,他具足善巧方便。大愿力在推动,这个愿力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众生无边我誓愿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无条件的!为一切众生服务,才能够积功累德,到如来果地上,无论是智慧、无论是福德,都是究竟圆满,无量无边。这样来的,「出生」的!福智圆满,诸位想想看,相好哪能不圆满?相好是果报,因圆果满,这是自然的道理。

『道场严净无诸垢』,这一句讲的果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这一首是总显,「谓宿因愿力」,愿力是因,「深广难思」,愿力太大太深,所以他才肯做。我们学,为什么不肯做?我们的愿力很小、愿力很浅,比不上佛菩萨。佛菩萨是大愿,念念为众生服务,念念照顾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众生。念念都跟别人结善缘,财力物力达不到,合掌欢喜,向人家问个好,都是结善缘;给人很真诚、很热心的打个招呼,都是善缘,都在自己一片真诚。知道一切众生的需要,常常照顾,「神通现缘,生果严净」,清凉虽然注得不多,很清楚。第二首:

【如意珠王作树根,金刚摩尼以为身,宝网遐施覆其上,妙香氛氲共旋绕。】

不思议菩萨赞的是树的自在德。诸位一定要记住,树是树立,建树就是种种设施,这个设施遍虚空法界。他赞的这些话,真正的意思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如意珠王作树根』,「根」是树立的基础,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地基,那是一切建树的根本。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弘法人才培训班,办这个班,这是个建树。办这个班的动机是什么?那就是根,这个动机是为了弘护正法,相续不绝,是期望佛法后继有人,更希望后来居上。这些念头就是「如意珠王」,如意是自在,它赞的是自在德;王,在此地表自在圆满,这不是普通的如意,圆满的如意,所以称为自在如意,这里面含的意思很深很广。智慧、福德还要加上外缘,统统具足,你这个建树才能成就,才能称心如意,如愿以偿!我们用一桩事情来做比喻。所有一切建树的动机,如果是如意珠王那就殊胜,是以智慧、福德弘护正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积功累德。如果不是这个发心,不是这样的正念,我们办这个班目的在求名闻利养,那就错了!这个班决定办不好。我们看许许多多,这就以佛门来说,办佛学院,他为什么不能成功?《楞严经》上讲得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稍稍夹杂一点私心就错了。弊端丛生,造诸恶业,莫此为甚!

『金刚摩尼以为身』,这个身我们现在讲,硬体的设备。「金刚」是坚固,「摩尼」是珍宝,我们这个建筑物是不是「金刚摩尼以为身」?在形式上你去看,钢筋水泥建的一个建筑物;这里面的内容,我们每天在这边的活动,确确实实天天增长智慧、增长福德。增长智慧是「金刚」,增长福德是「摩尼」,这里头天天活动,这是身相。『宝网遐施覆其上,妙香氛氲共旋绕』,这两句是讲这个建树的影响。「宝网遐施覆其上」,我们可以看作诸佛护念,诸菩萨善神拥护、加持、照顾这个道场;或者说照顾你建立的这个事业,我们想这个意思,为什么?这个事业是正法久住,这个事业是利益众生。我们有缘在这个大树下,得到树荫的庇佑,要知道成熟自己,成熟自己的智慧,成熟自己的德行,同时也要成熟自己的相好。智慧是因,福德是缘,相好是果报,於是我们自己就变成菩提树了。神秀大师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对於我们这些还没有能离相的人来讲,有大利益!

佛法在哪里?佛法就是这样子,就在我这个形象之中,如果你要做得不像,人家要问:佛法是什么样子?就像我这个样子,人家瞧不起你!瞧不起我没有关系,整个佛法受我的连累,因为我这个形象毁坏了佛法,这个事情不是小事。你要是轻易把这个事情看作小事,你错了!为什么?你叫一切众生看到你这个形象,对佛法产生重大的误会,严重的曲解,他毁谤佛法、轻慢佛法,劝大家不要学习佛法,远离甚至於消灭佛法,果报在阿鼻地狱!所以我们学佛的同修要常常记住,我们要跟佛争个面子,我们的形象好,佛菩萨很有面子;我们形象不好,佛菩萨没有面子。叫佛菩萨没有面子,给诸位说,这个罪过等於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果报在阿鼻地狱,我们不能不重视形象。

跟诸位说,这个形象就是威仪,不能不重视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坐有个坐相,站有个站相,走路有走路的相,睡觉有睡觉的相,一举一动都可以给世间人做好样子,这为佛争光,佛有面子!这样做就是弘法利生,为什么?让社会大众看到你的形象,赞叹佛法。赞叹你就是赞叹佛法,赞叹你就是在宣扬佛法,戒律威仪怎么可以疏忽!古德常说,礼要失去了,儒就没有了,儒家就断了;戒律威仪要没有了,佛法在这个世间就灭了。所以诸位要知道,寺庙建得再多,佛法没有了。佛法在哪里?佛法是在佛弟子表现当中。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威仪,出家有出家的戒律威仪,要不认真细细讲求,不能把这个落实,怎么办?这问题严重!不是小事。

持戒不失威仪就是「摩尼以为身」,给诸位说,是大福报。哪个人有福?持戒的人有福,不杀生的人有福,得长寿果报;不偷盗的人有福,得财用的果报;不邪淫的人有福,得色身端庄的果报,端正庄严;不妄语的人有福,一切众生相信他;不饮酒的人有福,他有智慧,这是「摩尼以为身」。再加上般若智慧,这是佛法的建树,当然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肯定的!「妙香氛氲」,氛氲是祥和之气;妙香是德香,佛家赞颂里面常常念的戒定真香,这个妙!你戒定之德;如果说成五分法身香,那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你的德慧远播,不但人间,九法界众生都赞叹。

你的德慧,现在社会人讲知名度,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影响所及,你的德慧影响广大的社会,影响到一个地区,影响到整个世界,再扩大影响到九法界。一切众生见相闻名,对你生起恭敬之心,爱戴之心,仰慕之心,进而向你学习,这你给佛争光了,你是真正佛弟子。真佛弟子,弘护正法。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记住印光大师的教诲就好,为什么?印祖的教诲契现代社会大众的根机,他老人家教人十六个字,他自己真的做到了。特别是「闲邪存诚」,对我们来讲当头棒喝!闲是防止,我们今天修学功夫不得力,就是把这桩事情疏忽了,不知道防范邪思邪见。不知道防范,甚至於没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什么原因?经读得太少了。

现在人读经,读经都不懂,读得再多也没用,一定要解其义,不解其义不行。佛常常讲要「深解义趣」,不但要解其义,要解得深、解得广,才能起作用。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自然就懂得防范,这叫「闲邪」「存诚」,常存真诚之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用真诚心对待,用平等心对待,自自然然我们就能够跟一切人事物和睦相处,自自然然就是六和敬,没有丝毫勉强。印祖的教训我们要记住,后面两句帮助我们解脱,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太苦了,祖师教我们「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可是真正要能往生,你决定不能疏忽印祖头一句话,「敦伦尽分」。敦伦尽分是什么意思?守规矩、守法。伦是伦常,也就是三福里面孝亲尊师。普贤菩萨行愿里面礼敬、赞叹、广修供养、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都是属於敦伦尽分。印祖讲的话简单,含义非常深广。

尽分是什么?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自己现在是什么地位?我是出家人的身分,是出家法师的地位;出家法师的本分是什么?出家人的本分是什么?看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出家人的本分:万缘放下,一尘不染。法师的本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无论我们从事於弘法还是从事於护法,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永远是这个样子,生生世世尽未来际都不改变。这个形象,诸位想想,对世间是什么样的影响?当年释迦牟尼佛做出来了,那个九法界我们不谈,我们就谈人间,他得到当时社会国王大臣的敬仰,得到印度九十六种外道的赞叹,多少外道来皈依、来向他学习,以他为师!影响周遍八方,延续到三千年,我们今天还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经教,这是「妙香氛氲共旋绕」。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