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三讲)  200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3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六句: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海云。】

这一句比较长一点,前面还是应该要加上「其诸菩萨,一一各得」。每一句诸位都要记住,前面要加这八个字,意思就非常的明显了。数量都是讲到『世界海微尘』,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说得很多。在一般大乘经上说到数量之多,佛总是讲「恒河沙数」,常常见到的。在《华严经》上,「恒河沙数」我们就没有看到过,而看到的都是「世界海微尘数」,这比「恒河沙数」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倍。从这个地方来看,《华严》跟一般大乘经确实不相同。

后面四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是「得佛果法」,跟前面五句不一样。前面五句是「得菩萨法门」,这个地方是「得如来果法」,就是如来的三业,身语意三业。

这一句我们看经文上讲『普照法界』,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不能够含糊笼统轻易看过,那就错了。正因为这一句显示出如来果地上不思议的功德,『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下面『海云』都是形容,实际上这是讲的是「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示我们,这是「照藏身之实智」,大师提示得好!否则的话,我们在经文上很不容易看到它这个意思。

「一切如来」,不是指一尊佛,是指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一尊佛都没有漏掉,显示出如来藏身。这个藏身也就是法身。「功德藏智光明」,功德藏智光明就是说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一句讲的是实智,实智也就是根本智,《般若经》上,佛常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说「无知」就是讲的根本智、实智;说「无所不知」是讲的后得智、是讲的权智。

底下一句就说到了。智也有体有用,体就是实智。这不是修得的,这是自性本来具足。所以世尊常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讲如来智慧,就是这句所说的。所以它是平等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为什么九法界里面这么多众生迷失了,现在这个智慧不能现前,德能相好都失掉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很清楚、很明白的为我们说出来,九法界众生跟一切如来差别在哪里?九法界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

九法界里面,可以说妄想分别执著有轻重的不同,愈往上面去,妄想分别执著愈轻,愈往下面去就愈严重。妄想分别执著严重到极处就是地狱,我们常讲的阿鼻地狱;妄想分别执著很轻,那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一般也称之为权教菩萨,妄想分别执著轻。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来生后世的光景,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学佛修行,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总得要清楚要明白,明白的是道理、是事实真相,要通达明白。修的是什么?无非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千言万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了四十九年,就是讲的这桩事情。这么一桩事情,何以劳累世尊到这个世间来示现,用这么长的时间,天天苦口婆心的在宣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实在是我们凡夫(这是讲的九法界凡夫),业障习气深重,他不觉悟,所以劳累诸佛菩萨。

为什么不觉悟?概括的说一句,所谓业障深重。这句话里头意思非常非常的深广,业障习气太重,唤不醒。即使善根深厚之人,佛为他讲经说法,看样子好像是醒过来了,他有一点悟处了,可是离开佛陀,转眼之间又迷了。那种觉悟,实在讲就如同石火电光,电光是闪电,黑暗当中刹那之间,闪一闪光明,虽不能够说有多大的好处,但是不能说没有好处。那一刹那的闪光,实在讲也非常可贵。为什么?无量劫来从来没有闪过,总算是过去善根深厚,有机会遇到佛法,或是见到佛的形相,或者是听到佛说法的音声,有所体悟。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这个体会能够保持?我想这是许许多多同修都非常关心的。因为我们现在就是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是佛家讲的开悟了。为什么不能保持?我们从古大德修行经验当中来观察,为什么人家修行能成就?古大德有许许多多是佛菩萨再来的,是来示现给我们做修学的榜样,我们不能不知道。从许许多多这些修行证果的人,我们综合经验当中所体会得的,他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他亲近善知识,不离开善知识,这是他能保持的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他能够远离恶缘。就这两个方法,他成功了。即使有很深重的烦恼习气也不怕,这两个方法是很有效果的对治方法,我们要能够记住,要能体会到。

亲近善知识那是缘分,古人跟现在人比,难!正因为难,所以难能可贵。亲近善知识并不一定要在善知识的身边,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往往在善知识身边的,一辈子一无所成,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追随他的这些在家出家的大众,有几个成就的?成就的人不多,不成就的人多。自古至今,我们看到这些祖师大德们,刚才讲了,多半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你看跟在他身边的那些人多,成就的人不多。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在中国佛教里头,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各宗各派的祖师,大概是六祖惠能大师知名度应当排在第一。他的一生当中,你们大家想想,追随他的、亲近他的人数,总是要以万计;可是真正成就的,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四十三个人而已。所以我们应当要明了,亲近善知识不是一天到晚跟在他的身边。那是怎么样亲近法?记住他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叫真正亲近。不能够依教奉行的,天天在身边,一样天天生烦恼,习气不能断,哪里会有成就!

在中国古代,孟夫子私淑孔夫子。什么叫私淑?私是私人、私心,我自己私下尊重孔老夫子,认孔老夫子为我的老师、为我的榜样,孔老夫子我并没有见到。孟夫子那个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没有见到,但是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著作在,留下来一些著作,他每天读诵,有不明了的地方,去请教孔夫子的学生,请他为孟子讲解。孟子能够信、能够解、能够依教奉行,他成功了,他的成就比夫子当年在世那些学生的成就还要殊胜,高过他们。在中国历代尊崇孔子为「至圣先师」,尊重孟夫子为「亚圣」。你们看看,这就是私底下认定这个老师跟他学习,并没有跟老师见过面的,孟夫子是第一个人。这叫什么?这叫真正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是一天到晚跟在旁边,是要全心全力、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不能打折扣!

我劝导我们修净土的同学,我们的老师是谁?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我的老师,我要亲近他,我一步都不离开他。他在哪里?他在《大乘无量寿经》里。诸位要知道,经就是佛,佛就是经。我每天读诵是亲近他,我每天求解是亲近他,我每天依教奉行是亲近他,我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我是真正在阿弥陀佛的身边,我要学得很像!

我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遍,这部《无量寿经》,我们今天采取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在中国国内、在台湾有一部分人反对,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相信,我能理解,我依教奉行,我得利益。反对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愚痴、迷惑、无知之人;另外一种是别有用意。真正心智正常的人,哪里会反对!欢喜赞叹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反对!

我曾经讲过,如果我们能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道理,里面所说的教训,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肯定上上品往生;如果百分之百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那你就肯定是上中品往生;百分之九十我也做不到,我能够做到百分之八十,那也不错了,上下品往生。我讲九品的标准是用这个来讲的。从这个往下降,降到下下品,诸位要知道,下下品往生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二十,行!你还有下下品往生的资格,你真能往生,这叫真正亲近佛陀,亲近善知识。

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什么?烦恼、习气、境界的诱惑,这是很大很大的阻力,许许多多人学佛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就是这个障碍他没有办法放下。这个事我也常讲,我讲十六个字,这里面有十二桩事情;这十二桩事情,你只要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就错过了。这十二桩事情:第一个自私,第二个自利。「自私、自利」这四个字两桩事情;接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总共这十六字里头十二桩事情,要统统放下,我们的障碍就没有了;亲近善知识又没有障碍,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认知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你不认识,你不知道。起心动念你都落在世俗知见之中,你都落在三途六道之中,你怎么能出离?

所以真正学佛人,不能有「自私自利」,不能有「名闻利养」,不可以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六根对的境界,这个不能不放下。学佛学了很久的、多年的,我们常常接触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对於自己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是斤斤计较,不能够随缘,他还是被境界所转,不能得清净心,没有智慧,他的智慧没有现前。

我们举个例子,供养父母,供养佛菩萨,供养老师,我们尽心尽力,这是性德的流露;但是这供品不可以刻意去寻求,刻意寻求就错了。怎么样才是对的?随缘,随分随力。随分随力,我已经做得很圆满了,这是正确;刻意寻求就过了头,过了头是错误的;很随便,漫不经心也是错误的。所以礼讲节度,恰到好处,我已经尽心尽力,就能做到这样,这样在我的水平就是满分,这就是最好的,不要跟别人比。

为什么?各个人的智慧福德因缘不相同,不能拿别人的标准做我的标准,我的标准也不是别人的标准,这个如法。这样学佛,你才得大自在,你每天生活才法喜充满,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个要智慧,这就是真实的功德。

功是讲我们的功夫,真正下了功夫;德,道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功是修因,德是果报。所以种瓜得瓜,种瓜是功,你用了功夫,得瓜就是得到果报。「功德」两个字,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譬如我们一般在讲席里头常常举的例子,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解脱是德。我们晓得怎么修法,怎么样成就,这所谓是「功不唐捐」

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要定,不能受外头境界的影响,更不能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一生当中,在生活里头,对人对事对物,自己能做得了主,这个人就是现在我们经上讲的「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你就得定了。定,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不是的;是在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不受外境影响,自己能做得了主宰。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的智慧开了。你有智慧,当然世出世间什么样疑难杂症,到你这个地方来,统统都解开了,都圆满了,这才是真实的「功德藏」

这个「藏」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注得很简单,他只有一句话,「得照藏身之实智」,实智才显出来。用什么显的?三昧显的。

我们今天没智慧,为什么?心是浮动的,禁不起境界诱惑。有些同修们从外地来到香港,香港这个地方,过去虚云老和尚说:「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们在香港这些百货公司、商场里面转转,动不动心?看这个东西很不错,想买;看那个东西也还不错。看不完,你买不尽!你身上带的钱全部都买光,都花光了,这个我们叫什么?观光,你在那里一观,口袋里全都光了。观光!如果是有定的人,自己能做得了主的人,他到那边去观,他有收获,他的收获不是带来一大堆心爱的东西;带一大堆心爱的东西,那叫烦恼,带了一大堆的烦恼!我的话你要仔细去想想。

修行人到商场百货公司去参观,他得定,他开智慧,他的定慧增长。慧是什么?他看到这些商场百货公司,这些产品日新月异,这是智慧;你问他什么事情,他都了解,他不是不知道,他不糊涂,样样清楚。他看了之后,就是看的当时,看了之后,如如不动,没有起一个念头,我想要这个,我爱那个,没有,没有动一个念头,这是禅定。所以真正修行人接触这个环境,他是定慧等学,定慧并进,都在提升,都在增长,他不一样。一个是很容易受外头境界诱惑,一个是决定不被外境诱惑,真智慧。这都是讲的实智。

这种修行的方法是自行化他,自己把自己戒定慧三学、纯净的善心善行做出来,显现出来给你的同参道友,你周边的同参道友,给他们看,帮助他们,提醒他们,修行要像这个样子。这就是宗门里面常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走到百货公司、商场里面去参观,那是「百花丛中过」;没有起一个念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那是「片叶不沾身」。这是真正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完全显露出来了,就是这个经里面讲的「普照法界」!我们会不会?我们学了佛法,会不会用?

学了,最可贵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华严境界,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显示出自在随缘。人过这样的生活,我住在香港,跟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跟住在华藏世界有什么差别?跟诸位说,没有差别。然后可以说香港就是华藏,香港就是极乐,看你是用的什么心。你用的是「清净平等觉」,香港跟华藏、极乐就是等同,平等平等,没有两样。如果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那就告诉你,香港是香港,极乐是极乐;香港不是极乐,极乐不是香港;香港不是华藏,华藏不是香港。这里头的义趣要懂,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觉悟的人,他高明高在哪里?他心转境界,他能把香港转变成极乐,把香港转变成华藏,这是觉悟的人。不觉的,跟诸位说,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九法界,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三途六道。我再告诉你真实话,真实话里头没有三途,也没有六道,也没有九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样说起来,初学的同学听了之后,心里慌了,会产生恐怖。所以佛祖说法一定要当机;换句话说,面对大众,他是什么样的根性,法一定要应机,所以要契机。契机契理这是正法,契机不契理,契理不契机,都不是正法。为什么?众生不得利益。

佛菩萨说法真实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利益有三大类:对下根的人,帮助他「断恶修善」,他得利益,断恶修善不堕恶道;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破迷开悟」,他的境界可以向上提升;上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

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义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能作主;自己能作主,就不会被命运控制,不会被「数」拘束。要不要看风水?不需要,心转境界,还看什么风水!看风水是什么?心转不了境界,心被境界所转,那就需要。凡圣差别在此地,迷悟差别也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大众得益」第七句: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

这一句经文也很长,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提示是「得藏身力用之权智」。前面的第一句是「得照藏身之实智」,这句是讲「权智」「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智慧;换句话说,是真实智慧的作用,这个作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

经文前面大家总要记住,前头有八个字,「其诸菩萨,一一各得」。华藏海会、华藏世界这里面的菩萨,十方来云集的菩萨,来参加集会的菩萨,一一各个都得到。普贤一出定,你看看大家都得这样殊胜的利益,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现在一般人对这个现象称之为「摄受力」,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叫「影响力」,古人所谓的是「感化力」,意思都接近。

普贤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真正的因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积功累德」,所产生的威力不可思议。近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听说过,我听很多人说过,也听我的老师常说,我们净宗印光大师他有这个能力,让一切大众亲近他的时候,见到他的威仪,行住坐卧这些形相,听到他说话的音声,都能够深受感动,这是我的老师常常告诉我的。

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亲身体验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无过於章嘉大师。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六十多岁,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大概是六十二岁,好像是六十二、三岁;给我的体会,让我真正看到佛经里面常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从章嘉大师身上看到的,他的行住坐卧都像在定中,那么样的安详,那么样的稳重,显示出大智大德大能,让我们衷心的向往仰慕,希望向他学习。这是讲「摄受之力」,这是真正的善知识。

今天我们在这句经文里面,看到与会的这些菩萨们,各个都能够『得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这是从普贤菩萨出定;换句话说,普贤菩萨入定就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的威德,他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智慧光明、德能相好,都从普贤菩萨出定这个时候见到了。

下面为我们说了四桩事情是举例而说,为什么?权智无量无边,古人常说的「大用无方」,这是讲权德权智,善巧方便,无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对哪一类的物,他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这要没有真实智慧是决定做不到的。真实智慧,诸位一定要清楚,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圆满是实智,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叫权智,就是起作用的时候叫权智。

菩萨在这个地方为我们略举四段:第一个「诸力」,这是如来果地上十种不思议的能力。一般我们赞叹佛,称佛为万德万能,这个德能就是讲的诸力。

佛常常为菩萨们讲经说法,把无量无边的德能归纳为十大类,这十大类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前面说过。虽然我们不必重复,今天道场有一些新学的同修,我们也要照顾到。譬如佛这十种不思议的能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个能力。什么叫「是处」?简单的说,就是因果报应,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得恶报,这叫是处;种善因要得恶报,造恶业会得善果,这是非处,肯定没有这个道理。

我特别把这一句提出来,同学们要好好的学习。为什么我要提出这一句?我们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我们看不到过去,我们也看不到未来,我们的眼光很短浅,只看到现在,只看了这么一段。往往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我们会发现某个人真正是好人,为什么他遭受的是苦报。有些人看到确实是坏人,不是好人,他得的是富贵长寿,得的是好的果报。於是我们对於圣贤的教诲就起了怀疑,圣贤人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在实际状况当中所看到的好像并不是如是。是不是佛菩萨看错了?讲错了?这个疑问自古以来,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很多人怀疑,不只是现在!

所以佛讲这十种特殊能力、不思议能力,把这个摆在第一条,什么用意?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什么?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切众生,要知道他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既有过去,当然还有未来,这叫三世,「因果通三世」。谁知道这个道理?佛知道,佛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佛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世享受富贵,他造作恶业,造作恶业还享受富贵,那是什么原因?他这一生享受的富贵,不是这一生的业,是过去世多生多劫修积的善业,感得这一生的善报。种善因是前生,这一生他得的善果;这一生所造的恶业,那个恶报是在来生、在后世,不是在这一生。

在这一生当中,他有没有影响?有,影响是一定的。他这一生如果不造恶业,他的福报比他现前所享受的要增长很多倍。譬如,如果他造作善业,不造恶业,他的寿命可以活到到一百岁、一百多岁,因为他造作恶业,他的寿命缩短,只能活到七十、八十。我们凡夫哪里知道?有些人的寿命确实是很长的寿命,寿命有八十、九十的,他在四十、五十就死了。为什么?他的福报享尽了。造恶业叫折福,折损了他的福报。但是他的福报太多,虽然折损了,他还有余福,并没有折损尽;要是折损尽了,那他就死了。道理在此地,这才是事实真相。

造作善业的人没有得到好的果报,那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太多,这一生造善业行善,已经把过去的恶业补偿了不少;但是过去那个业造得太重,虽然补偿,还是要受恶报。受恶报是消业障,业障消尽,在中国俗语常说「灾消福来」,他消尽了,福报就现前。如果过去生中造的恶业是很严重,这一生当中,他能够积极的忏悔,断恶修善,他消业障的力量非常强大,到六十、七十岁之后,慢慢他的环境好了,福报就现前了。有!我们常讲某人一生很苦,受很多罪,老来有福报,道理就在此地。行善积德的人,到死都是非常困苦的,他的福报在来生,因果通三世。我们学佛对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清楚。

然后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於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你要不觉悟,你要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因果报应是十法界里头任何一个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明了之后,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观照,我从早到晚起的是什么念头?跟人交谈,我说话里面是含的什么意思?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就是因果,现前受的是果,现在造的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是果报现前害怕了,后悔莫及;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乐意承受。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他怕什么?起心动念是恶的,怕这个。决定对一切众生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桩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做恶业。所以他现前得的果报,纵然过去业因不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但是他非常快乐,心开意解,自在快乐,他真得到了。

像什么?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大圣,不是凡人,他一生积德修善,为什么三十几岁短命就死了?在生的时候贫穷,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这又是什么情形?这个不能以普通人而论,为什么?普通人决定做不到。菩萨示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来教导我们的。从迹象上来看,迹象就是凡夫,凡夫论因果,过去生中造作的恶业太重。没有财富是什么原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物质生活很困难,很辛苦!他有聪明智慧,我们就晓得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他短命,我们明白他过去生中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什么?这是以凡夫来论,颜回得的果报当然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细心去观察,如果真的是凡夫,他就不可能,凡夫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圣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的看法,我们决定不能以普通凡俗来看颜回。颜回是什么?颜回是佛菩萨再来,为我们众生示现的。就像佛门里面,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佛门里面历代这些祖师大德统统都是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他就用什么方法。但是我们要懂得他度化的对象,当机是当时、当代的那些人;他如果今天示现,那面对的当机者就是我们。他不是在今天示现,他是古时候示现的,那个时代的人是他的当机者。留下来这些事迹,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属於影响的;他能够影响我们,让我们从他的文字文章记载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一些善巧方便,我们从这里面学习的就很多了。所以关键是要善学,就是你会学,你会看,你能体会得到别人体会不到的。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跟诸位说就是一个因果报应,连佛法都不例外。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经》,我们在他注解里看到的,《华严》「五周因果」《法华》「一乘因果」,所以佛法里才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说这个事情。因果何以不空?这在讲席里面我们也讲得很多,第一个「因果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这是它不空;第二个「因果循环不空」,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相续不空」。三种不空:转变、循环、相续。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总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决不能亏待一个人,决定不能占一个人的便宜,为什么?他有报应。於是深明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的人,他一定是以善心善行处事待人接物,他的果报是善的。欢喜布施供养,财布施财用不缺乏。财不必要多,多是累赘,多了就变成祸害。财要什么?要够用,不要积蓄。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积财伤道」,这句话是真的,为什么?你的钱太多,天天想到你的钱,你放不下。尤其是现代的社会,财物怕它有波动、怕它有贬值,怕这个财会失掉,你患得患失的心非常严重,道心就没有了。什么是道心?清净心是道心。你的财太多,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财太多了的时候,你迷在财物里头,你没有智慧。所以「积财伤道」,这句话有大道理在!

如何处理自己的财物?中国有个了不起的人,范蠡,我们中国人在从前社会上是以范蠡为财神。为什么?他懂得生财有大道。现在中国大陆我不晓得,台湾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们就很不懂得,关公与财富好像没什么关系;关公讲义气、讲道义,没有听说关公很会理财,没有听说过。所以现在供奉神明也搞乱掉了,真的叫乱世。

范蠡非常有智慧,你看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这是一个国家从灭亡真正到复兴,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几乎没有这种例子;在自己手上亡国,又能从自己手上复兴,范蠡有大功。

国家光复之后,他不做官,他去做生意、做买卖。这个人前生一定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为什么?他有智慧,他有财富,又健康长寿。我们从三种果德上就能够看到他过去生中的业因,他一定造这三种因。所以他做个小买卖,没有几年发大财了;发大财,他没有想到去扩展他的商业,没有扩展他的生意,他散财布施,把他的财用来救济方方面面这些苦难的人民,做慈善救济工作。财散了之后,自己再从小生意做起,过了两、三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是「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财,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所以中国古人以他为财神,非常有道理。

财如果积,你不肯散,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它不是活的,它是死水。所以社会人不懂这个道理,有财不肯散,有财的人显得非常吝啬,真正肯布施的都是一些穷人。所以穷人肯布施来生得福报,富人有亿万家财,做人很吝啬,来生贫穷。天道有还,不是富贵你生生世世就富贵,也不是贫穷你生生世世会贫穷,看你造什么样的业因,你得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生财有大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想求大财富,你要修大布施。而财用绝不为自己,为自己,这造罪业;为众生,一切都为众生,为众生服务。我有大的财富,我对於众生的服务面就大,照顾的圆满。那么希求大的财富是为什么?希望多照顾世间需要照顾的这些众生,这个心是菩提心,这个心是佛菩萨的心,这个心纯善纯净,不是为自己享受。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样的心才真正是智慧。

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源是什么?很少人知道,佛菩萨知道,大圣大贤知道,苦难的根源是「痴迷」,愚痴迷惑,这是苦难真正的根源。由於痴迷,才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三途。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怎样拯救一切众生?教学!在中国儒家,你看孔子、孟子他们一生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在佛法里面,你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所示现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教师。

义务是什么?他们教学不收学费,不求各人的名利,名闻利养统统放下,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为什么要过清苦的生活?因为过清苦的生活就是他的教学。他教众生要放下贪瞋痴,那自己要过一个富裕的生活,学生会怀疑,「你教我们不贪,你自己在贪」,怎么能够让学习的人心服口服?如何能让学生对老师真正的尊敬,真正发心向他学习?老师要不做一个好榜样,那怎么行?所以老师虽然福报是圆满的,真正圆满是他过平常人清苦的生活,大家看到他,安心!

你们仔细去想想,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现代社会讲民主自由开放,观念上不相同。从前是属於专制封建的时代,一般人民看到作官的人、看到富贵的人,怎么样?远远的躲开,不敢接近,这是那时候的社会。释迦牟尼佛示现过一种清贫的生活,一般贫苦的人看到释迦牟尼佛都很愿意跟他接近。如果释迦牟尼佛要过很富裕的生活,接受很厚的供养,那大概只有一些达官贵人,我们今天讲上层社会的人会跟释迦牟尼佛接触,中下阶级的人都不可能来接触、接近佛,他普度众生就要打了折扣。所以他过的是贫贱的生活,才能普度!

这种现象,实在讲在今天还有,不过没有从前那么样的分明。我们在新加坡,诸位晓得新加坡有位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四岁,还在为一切苦难的人服务。许哲居士实在讲,她可以过很富裕的生活,但是她不肯。我们问她,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生活稍稍改善一点?她每天吃一餐,吃的生菜,喝的是自来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垃圾桶里头捡来的,从来没有买过一件衣服,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垃圾桶捡来人家丢弃的衣服,她捡来洗洗干净,能够合身的就穿,不合身的改,都是自己来,自己动手。为什么过这个生活?她说「我往来的人都是这么苦的人,我如果要是穿著得很好,他们不敢跟我接近」。你从这一点,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为什么过清贫的生活,为了普度众生!

出家人身分、地位高了,贫穷人不敢接近。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这是出家人里面身分地位高的,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不敢接近他。对他很尊敬,但是不敢接近他,好像他有威德。而实际上,章嘉大师非常慈悲,平易近人。他也常常感叹,因为他的地位,许多人不了解,不敢亲近。

我是有这个缘分,当时有一位内蒙古的亲王看到我学佛,为我介绍这样一位好老师,我就跟他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慈悲谦虚,令人亲近之后永远怀念他。很多人不晓得,连忏云法师对他都有误会。以后我跟忏云法师一段时期,跟他讲起章嘉大师,他非常后悔,他也有缘去亲近他,但是因为听说他好像是个政治和尚,因为他是当时政府的资政,所以不愿意亲近他,机会错过了,以后知道后悔莫及。那是我们初学,不知道!如果章嘉大师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过一种很清苦的、很平凡的生活,那接触他的人就多了,他度的众生也就广了。他把普度众生这个事情交给我,我来替他做。

所以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确实他有意义,他的用意很深,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这是他的诸力、他的智慧,差别当中有无差别,方便有多门,善巧方便,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讲到权智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