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九讲)  2003/3/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9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遇第二佛」,正显佛兴五段里面的第二段,「睹相获益」

【尔时大威光童子,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

这一句是见相,见相就开悟了,他获得这个利益就开悟了。不但见相能开悟,闻名也能开悟,听到名号能开悟,嗅香亦能开悟,鼻闻到香味,舌尝味,身接触,六根接触六境统统都能开悟。那是什么境界?六根互用的境界,这《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可是法界虚空界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刹土众生根性不相同,凡是根性相同的,他会聚会在一起,这就是物以类聚的道理。我们娑婆世界六根不能互用,哪个根最利?文殊菩萨为我们拣选,耳根最利。我们听比看还容易觉悟,所以文殊菩萨讲「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音声。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六根里头,耳根最利,所以跟我们这一方众生缘就深了。果然我们这个世界「家家观世音」,观世音的知名度高过一切诸佛菩萨。什么原因?跟我们有同样的根性,耳根最利。

我们今天看到『大威光童子』,他是眼根最利,眼根利,你看,『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他就明了、就开悟了。这些地方说实在话明显,但是它也很微细,我们学佛不能不懂。像最近日本的科学家研究水的结晶,他们在仪器里面发现,没有仪器看不到。要用高倍的显微镜,快速的摄像设备,看到了;虽然看到,没觉悟!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听到这个现象,有几分的悟入,佛法里面常讲少分。少分的悟入,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平常大乘佛法薰修培养的善根。所以我们听到这个事情,看到这个图片,我们有几分的悟入。

可是我们展开这段经文,跟大威光童子相比,大威光是太子,童子也是菩萨,对菩萨的尊称。你看我们称善财童子、文殊童子、普贤童子,文殊、普贤都现童男身;「童」是讲他天真,没有染污,取这个意思。「见相」就是得无量无边殊胜利益的原因,那个无量无边殊胜利益就是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慢慢学,只要有这个心、有这个愿,我深深相信,我们的六根逐渐逐渐聪明了。不但眼见你能够开悟,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有悟处,这样子菩提道上进步就快速了。修因就是你要有心,你要有愿,你没有这个心愿,这不行。下面有十句,这十句是别说他得什么样的利益。见到佛,佛示现成正等觉,他见到了,得什么样的利益?你看第一个:

【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他所得的利益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没法子说,所以佛给我们介绍,通常略举十种,这是讲第一种。第一种『念佛三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念佛三昧者,菩萨之父,故首明之」,把它摆在第一句。「乃至十地,不离念佛」。这就说了,在示现里头看到了,他怎么成佛的?我们想想,佛在大乘经教里头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凡夫成佛这是法,这是一法,「从心想生」,我们就明白了。你念佛,你想佛,果报就成等正觉;你念菩萨,果报就是菩萨。这才知道,让我们才真正的明白过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跟佛在经上讲的原理原则相应,念佛成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德云比丘,《八十经》里面称德云,《四十华严》里面称吉祥云。梵文原本是一个本子,翻译的人翻的不一样,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法门?他修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跟诸位说,念阿弥陀佛。你看看五十三参,他所示现的意思很深!

善财童子去参访,遇到吉祥云比丘是在别峰,这是住在山上修行,是在另外一个山峰,这是什么意思?特别法门!吉祥云比丘住的道场代表一般法门,但是他在别峰念佛。他用什么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他是用经行,站著,他不坐,也不卧;日夜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下来睡觉,只有经行跟站著可以,所以这个法门叫「佛立三昧」。这个三昧不好修,一般是以九十天为一个修行的学程,九十天!我们讲三个月,三个月不睡觉,三个月不坐下来。所以,他可以经行,可以站著,可以拜佛。这是吉祥云比丘教导我们念佛的方法,容易摄心!

现代人业障深重,一天不睡觉他就受不了。三个月不睡,那不是简单事情,能不能做到?能!问题你必须要克服自己的业障,你想到「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会疲倦?是你到那个时候,心里面念头就起来了「我需要休息,不休息受不了」,妄念在作祟。如果没有这个念头,没这个念头没事。像饮食也是,饮食习惯了,一天吃三餐,到时候不吃觉得饿了。如果你要是养成一个习惯,我一天吃一餐,早晨、晚上的时候一点事都没有,就是念头!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一天吃一餐,我跟他学,我也一天吃一餐,没事!正常。我一餐吃了五年。以后在台北讲经,住在韩馆长家里,韩馆长一定要我吃三餐。她说你要吃一餐,我们不敢供养你,万一你营养不足,身体生了病,我们承担不了。这是外缘,所以我就恢复三餐,但是三餐是一餐的量。我过去吃一餐的时候,中午这一餐吃三碗饭、吃四碗饭。那时候普通一般都是这样的,吃三餐,每一餐都是吃三、四碗,年轻的时候。所以韩馆长要求我吃三餐,我就把一餐分成三次吃,每一餐吃一碗饭,一直到现在。你看我东西吃得很少,不吃零食。吃得很简单,吃得很少,健康!

饮食,我们从这个地方也体悟一点道理,这个道理我曾经跟李老师报告过,那是我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向他老人家报告。我所体会到的,人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的运动要靠能量来推动它。像汽车,汽车一定要汽油推动它,没有汽油的话,车就不会动;加油就是给汽车吃饭。我们这个身体是机器,一定要能源来推动它,这个能源是饮食。可是每个人饭量不一样,那就是每一个机器性能不相同,有耗油的,有省油的。用车大家很习惯,耗油的车常常加油,省油的车加一次可以跑两三天。身体,每个人身体也不相同,有特别消耗能量的,那你就得常常补充。一天三餐还不够,还要吃几道点心,他要不吃他挨饿,他受不了。

能源消耗到哪里?我们要知道,百分之九十五,可能还以上,消耗在妄想,与劳心劳力不相干。劳心劳力的人只要他心地清净,他的思想、他的工作能够专一,能够有秩序,消耗能量不多。我在台中观察李老师十年,他的工作量是我们一般人的五倍,一天忙到晚。外面客人要跟他见面,要一个星期之前预约,他排时间。不是一个星期以前预约的,他没有时间来见你,他的时间都是排好的。可是他一天吃一餐,而且这一餐吃得很少;我虽然也吃一餐,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所以当年在台中,生活费用,李老师一天两块钱就够了,我一天要三块钱,两块钱没有办法。我一个月生活费用要九十块钱,他只要六十块钱,我比他要多吃一些。这就是说明,我的心没有他清净。在事上讲,我的工作量没有他那么多,这是与清净心有关系,我悟出这个道理来。妄想分别执著多,你的能源补充就要多。所以这是一个事实真相,不能勉强。自己妄念很多,那你必须要由饮食来维持,否则的话你会生病,你受不了。不可以充好看,那你自己吃亏,那是自欺欺人;要充面子,充好看,这个错了,这个用心就错了。老老实实,诚诚恳恳,我的妄念确实少了,需要量少了,那你饮食减少是正确的。

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还是归到心里面起心动念。念头要纯要正,不能有邪念,念头愈少愈好。所以,我不看报纸、不看杂志、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大概有三、四十年了。从景美华藏图书馆成立之后,我这都离开了,离开之后,这个心就清净多了,社会上许许多多这些讯息我都不知道。我所知道的讯息都是同学们他们看到的时候,偶尔告诉我的,但是他一告诉我,我就知道,我就明了。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一接触就明了。他跟我说,我明了的比他要深、比他要广。这些都是利益!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学到这些理论原则,怎样落实在自己生活上。

这第一句跟我们讲「念佛」重要。佛是什么?佛是觉,觉而不迷,念佛就是念觉,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如果你著了佛的相,你虽然念佛,你念佛不觉,还是迷惑颠倒。那样念佛也能得一点利益,什么利益?阿赖耶里头落谢佛的种子,这个种子力量很薄弱,不起作用。念阿弥陀佛,你要明了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无量光、无量寿。光是表空间,寿是表时间,无量光寿就是无量时空里面所有一切法,你要觉而不迷,这叫念佛!这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太难了,太不容易!这个意思实实在在讲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彭际清居士讲得好,这不是普通人,《净土圣贤录》里头有他,我们能肯定这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我们现在念的《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那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里面讲的什么?无量光寿,无量时空里面所有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觉而不迷,这叫真正念佛。

「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是正常,受是受用。从念佛这个地方得到正常的受用。正常受用是什么标准?以法性为标准,也就是说,一切受用与法性相应。法性是什么?这个难懂!我们不能讲太深,太深没意义。佛法最要紧的是契机,机是什么?我们自己的根性。我们的程度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根性,学了马上就管用。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为地球上这些众生讲经说法,教化这些人,他用的是什么?戒定慧三学。我们就晓得戒定慧三学就是法性,法性落实在我们这个根性上就是戒定慧,我们所有一切受用不离戒定慧。不离戒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矩是规矩,就是戒律;随心所欲,跟戒律完全相应。在佛法里面讲的「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戒律的根本,所以不落实怎么行?落实就是「三昧」。怎么落实的?念佛落实的。佛如是,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看看就是戒定慧。他一点不勉强,他完全出於自然,自自然然的跟戒定慧相应,与法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成佛之道。你要想成佛,不能不在这上下功夫,你要非常认真努力学习。

《华严经》上我们看到,「乃至十地,不离念佛」,这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实际上他是十一个位次,初地到十地,十个位次,加上等觉,十一个位次。这十一个位次他们修什么?修念佛法门。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是直接修成佛之道,跟其他法门不一样;其他法门是渐修,这个法门是专修、是顿超。有缘的众生,这个众生很不可思议,他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他居然也修念佛法门。你们细心去思惟观察,他选择修行的法门居然跟十地菩萨一样。十地菩萨修这个法门,他也修这个法门,除这个之外,他哪一样也比不上菩萨。但是要修成就了,跟十地菩萨无二无别,不可思议!

现在有一些无知的同学,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他是什么样的用意,反对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我不知道他什么意思。要知道这个动作造极重的罪业,不但你自己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你自己把这一生修念佛三昧的机缘错过了,你也贻误许许多多念佛人。这个要背因果责任!古人讲的「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耽误别人。你们现在反对这个本子,你贻误众生不是少数,多数!何必干这个傻事?这个本子的因缘,梅光羲老居士在他那一篇很长的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梅老的外甥,夏莲居老居士的传人,传法的弟子黄念祖,黄念祖在这个经本后面有一篇跋文。你把这个序跟跋仔细去看看,你就明了。早年你要来问我,我会介绍你,你去请教黄老居士,可惜黄老居士在前几年往生,现在没人告诉你了,这两篇文章在。

我们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是梅光羲的学生,所以对这个会集本我们有法脉的因缘。梅老跟夏老是老朋友、老同参。会集的时候,第六品的会集,就是四十八愿,是三个人会集的;夏老、梅光羲居士,还有慧明老和尚,三个人用三个月的时间会集第六品。律航老法师,他也是夏莲居的学生,把这个本子带到台湾。我们这个本子是从这儿来的,律航法师带来的,送给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一看序文,他老师写的,特别亲切。这个本子传到台中,台中就排版翻印。李老在台中讲一遍,那个时候他不到七十岁,六十多岁。你看他这个本子,这个经本注解是他自己注的,他自己分的段落,加上眉注,毛笔字,写的规规矩矩。我看到这个本子无量的欢喜!这个本子老师给我了,我现在还保存在手上。台中许许多多同学都不知道有这个本子,没见过。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我发心把这个本子印一万册,这个功德回向给老师。於是这个本子正式流通出来,每一个人看到都欢喜,因这个本子而得度的,这十几年来不少人!这些人都给我们做见证。

我们在新加坡,新加坡前年老林长陈光别居士就是听这个经往生的。他一天听八个小时,听了三、四年,反覆的听,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预知时至,三个月之前,他就晓得哪一天走。他在一个纸上写了,好像是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家里人不知道什么意思,到那天他走了。才知道三个月之前,他知道他哪一天走,走得那么明白,走得那么自在。他在往生前两天,请我去给他做皈依,成为正式的三宝弟子。会集本成就的!我们亲眼看到的这个例子。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九千年许许多多众生要靠这个本子得度。《无量寿经》现在虽然有九种不同的本子,同时流通在这个世间,这个本子最殊胜。希望我们同学要有信心、要有智慧,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够听人云亦云,把自己这一生得度的机缘错过,那就太可惜了。不但太可惜,经上讲的太可怜,可怜悯者。所以我们看到《华严经》「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我看到这句经文,感触是非常非常之深。

娑婆世界众生有很多不认识字的,没有听过佛法的,不懂得经教的,居然也能老实念佛,临走的时候坐著走、站著走的。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教,他老实,他听话。谛老教他,你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以后准有好处。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好处,他就能够听老师的话。你看就这么简单。一天念到晚,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点压力都没有。他念了三年多,真的念成功了,得念佛三昧,所以预知时至。往生之前,看看些老朋友,辞行,见一面,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小庙,就走了,站著走的。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小庙里头没人,只有一个老太婆替他烧饭的。老太婆到庙里一看,师父站在那里,叫他也不答应,仔细一看,死了!乡下人看人站著死的,太希奇!到处告诉别人。这人再派人到观宗寺把这个讯息报告谛闲法师,谛闲法师再回到他这里来,三天,他站著三天,替他办后事。谛老看到非常欢喜,非常赞叹,说:你的成就,天下讲经说法的这些大法师不如你,丛林宝刹里面方丈住持也不如你,你成就了!

这什么成就?念佛三昧。你要问怎么成就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心无二念,世缘放下了,佛缘也放下了,八万四千法门,他哪一门也不懂,就抱住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除这六个字之外,他什么都不懂。三年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不是告诉你念佛三昧吗?菩萨自以为聪明,学无量法门,比不上锅漏匠。所以李老师常讲,这桩事情「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本来是孔子讲的,用在佛门里面,恰当。上上根的人你告诉他,他懂得,他不怀疑,他不会有一个妄念,一句佛号念到底,他能成就。下愚之人他对老师尊重,他能够听老师的话,对老师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老师教他怎么做,死心塌地这么做,他也成功。上智跟下愚不一样,但是成功是一样。锅漏匠是个凡夫,跟十地菩萨不能比,但是成就相同,这不可思议,这是真的。

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名闻利养是假的,功名富贵是假的,一样都带不去。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带不去的你就得放下,你要晓得那个带不去,这叫看破。再不要去理会它,不要放在心上,叫放下。要在什么地方用功夫?带得去的。念佛三昧带得去!你为什么不在这上下功夫?念,诸位要记住,念是今心,不是口念。什么叫念?你心上真有,心上真正跟觉性、灵知融成一体,那个叫念佛三昧。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丝毫迷惑、没有丝毫邪见、没有丝毫染污,那是念佛三昧。这就是觉正净!念念跟觉正净相应,念念就是觉正净,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活活泼泼,他不是死的是活的。你仔细观察,他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他不逾(逾是超过)觉正净,决定与觉正净相应,这叫做得到念佛三昧,证得念佛三昧。这是他得的利益里头第一句「即得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还有个名称,叫『无边海藏门』。现在时间到了,下一个钟点我们再来讲一讲什么叫「无边海藏门」

诸位同学,请看获益第一句:

【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前面把念佛三昧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里头,最殊胜的一个法门。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能够拣别,能够深信不疑,依教修行一定得好处。接著我们再看看这个三昧的名称,『无边海藏』。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蕴积名藏,深广称海」。这是形容这个法门,蕴藏积集,这里头实在讲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意思在吉祥云给善财童子介绍念佛法门,他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是代表大圆满,不是数字。二十一条把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包括尽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要以我们现前佛法修学的的门径来说,参禅是念佛法门,持戒也是念佛法门,持咒还是念佛法门,学教也是念佛法门,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这就是《华严经》上常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能够执著:这一门不是那一门。佛法是圆融,通的!如果讲禅,禅蕴积一切法门,念佛也是禅。佛在《大集经》上讲「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念佛是禅,禅也是念佛,融通的。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含摄一切法门,这个才叫大圆满。如果有一门不能包括在里头,它有缺陷,它不能叫圆满。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法门平等,你不会修这个法门,去排斥另外一个法门。绝对不可能有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的这个念头。凡是有自己赞叹自己,这个戒经上讲「自赞毁他」,那是什么?那叫不通,不了解事实真相,迷惑颠倒。随顺自己的情执、妄想分别执著才会有这种现象,真正了解真相,觉悟的人没有。必定跟五十三参里面的善知识一样,对於自己所修学的法门谦虚,对於别人的法门赞叹。我们在五十三参看到的,那是觉悟的人。这个我们要学。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那个时候讲《大佛顶首楞严经》,认识了圣一法师。大屿山的圣一法师,宝林寺的方丈,他是个参禅的。他来听我讲《楞严经》听得很欢喜,邀请我到他们道场里面去参访,他的禅堂早晚都坐香,有四十多个人在参禅。我去访问,请我到禅堂里面讲开示。我赞叹禅,对於净土一字不提,赞叹禅的殊胜,赞叹圣一法师,赞叹道场,赞叹修学的同参道友。我离开的时候,走在半路上,有陪我去的同修问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 ,禅这么好,你为什么不修禅,你去念佛?我跟他讲:禅是上上根人修的,我是中下根性的人,我去参禅不会开悟,我念佛能得念佛三昧,根机不相同。我讲的都真话!老老实实的。所以不同的法门要赞叹。

以后我到新加坡,应新加坡那边同修们邀请,到那边去讲经。早年也是每年去一次,每次去一个月,讲一部经。演培法师住在新加坡,他在那里已经住了二十多年,我们是老朋友。他是修弥勒净土,求生兜率内院的。虽然都是净土,不一样,我们修弥陀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老人家找我到他道场跟大家讲开示结结法缘。我赞叹弥勒净土,对於弥陀净土一字不提。这是什么?古人讲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没有门户之见,要赞叹别人,不可以破坏别人的信心。古德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这是规矩,这是德行。到人家的道场,头一个要赞叹这个道场领导的老师。他这个道场这么多信徒,对老师的信心要加强、要加深,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要帮助他的。信徒对道场有更深的信心,对所修学的法门坚定,这是最有利益的。千万不能说:弥勒净土不如弥陀净土!你把人家道心破坏了,那个有罪过的。一个道场,一类众生的根性,这一类众生跟弥勒净土有缘,他跟演培法师有缘,他在那个道场能得利益,能有成就。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修学最重要的是契机,我们契合弥陀净土法门,另外一个人不见得是弥陀净土的根机,不见得。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所开的法门,就有几千种之多;换句话说,他要度几千种不同根性的学生,各个都有成就。门径虽然不一样,目标方向一致的。譬如讲到三昧,哪一个法门都是三昧,用的方法不相同,得的三昧相同。三昧是禅定,正受,所以蕴积名藏,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深广称海」,这是指一门,这一门浅深广狭无量无边,看我们自己的功夫。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各人功夫浅深不相同,容量广狭也不一样。所以一个法门,这是通途来讲,以大乘法来说,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级,这五十一个阶级就是深广不相同;愈证愈深,愈学愈广,广到这一句阿弥陀佛,圆圆满满包含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的无量无边法门。所以你从这个法门里头深入三昧,一切经摆在你面前都会讲,要不要预备?不要!随时随处展开来就是,字字句句无量义,讲不尽的。怎么个讲法?看众生根性,应机说法。看众生的程度,看众生现前的需要,说给他听,帮助他觉悟,帮助他现前就得到殊胜的利益。他有很多迷惑、有很多困难,全都给他解决了,都给他化解了,智慧!

这两句是总说,后面大师说「然略有三义」,他举出三个意思,给我们介绍「无边海藏门」。第一个意思说「由此定中见多佛故」,这一句话不好懂,但是是事实。只要你得念佛三昧,肯定你的念头转变了,你看到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是什么佛?未来佛,你肯定了。你见到过去佛,你见到现在佛,你见到未来佛,这是大乘经上常讲「坐断三际」。坐是什么意思?坐是定。你看一个人,行住坐卧,坐的这个姿态是非常稳重,不动的。坐断不是讲我们身体坐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讲心;心定了,心不动了,用坐来代表,表这个意思,所以三昧是有受用的。如果禅,禅坐,坐在那里就是参禅,坐在那里不动,这个禅不起作用。所以,真正禅的功用,行住坐卧都是禅,都用一个「坐」来表法。行住坐卧,身动心不动,这叫坐断。坐断是三际通了,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障碍了,你能够见到三世佛。所以,由此定中见多佛。

下面经文有说,大师在此地把这几句经文引用在此地。「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是人得见佛,其量与心等」,这四句偈。由念佛这个方法能见,「所以称门」。从这一首偈子当中,我们就晓得念佛是以佛为境界。诸佛名号当中,特别是阿弥陀佛,得云比丘念阿弥陀佛,文殊、普贤也念阿弥陀佛,这都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他们给我们示现的都是专念不舍,一切时一切处,心心行行都与阿弥陀佛相应。阿弥陀佛在哪里?再跟诸位说得具体一点,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这就好懂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违背《无量寿经》上的教诲。换句话说,《无量寿经》上字字句句都落实到生活,你的生活是佛境界;全都落实到工作,你的工作是佛境界;全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处事待人接物是佛境界。你怎么不见佛!见佛怎么不成佛!不成佛你见不到佛,见到佛你就成佛了,成佛你肯定见三世一切佛。那见多少,没有办法说这个数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叫见。这个见就跟前面威光童子见到第二尊佛,第二尊佛号有善眼,名号里头有善眼,圆满的见性,不是见少分、见多分,不是,圆满的。虽然不是我们现前的现量境界,但是不能不学。

净宗法门的根本、基础是净业三福,如果没有净业三福的功夫,净业你就谈不上了。这一点同学们不能不知道。念佛法门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做起。世尊教韦提希夫人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没有教她念佛之前,先教她净业三福,而且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不能离开这三条;离开这三条不能成佛道。我们就要知道,这三条多重要。这三条头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特别重要。为什么?根本的根本,这一条是人天善法。你要牢牢的记住,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境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果我们要不善,阿弥陀佛想接引我们去,西方世界大众不容纳你,为什么?你跟他们格格不入,他们都是上善之人。我这个不善,怎么能跟人家合得起来?那个老太婆、老阿公一个字不认识,就念阿弥陀佛,他能往生。没错,他的心善,他的行为善,确实具备往生的条件!老太婆心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贪瞋痴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自私自利,那些往生条件她统统具足。

回头再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自私自利?有没有贪瞋痴慢?有没有是非人我?只要有一条,这一生怎么念、怎么学,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释迦牟尼佛不骗人。你自己千万看经要仔细看,别看错了,不能断章取义。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包括其他四十七愿,少一愿你这个愿就不圆满;不是说四十八愿,我只要有一两愿就行了,没这个讲法。那是你自己想错、看错了,你体会错了,不能怪佛菩萨。你这一生修行不能往生,你自己要负责任。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一一佛德,是无边海藏,由念能知」。头一条是能见佛,见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念佛见佛。第二个意思,智慧圆满。「一一佛德」,这一句意思很广,可以说「一一佛」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的德行。这是一个说法。另外的说法,是一尊佛,一尊佛他一一德行。这一句两个意思都有。一一佛德,「是无边海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就像仓库。佛的德行,任何一个德行,一定圆满包含所有的德行,这叫海藏。这个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性德。谁能知道?「由念能知」,念佛的人能知,「所以称门」

在这个地方,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譬如《华严经》《华严》文殊菩萨讲修学,菩萨修学的纲领十条,叫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这是菩萨无量无边行门,总的说这十种、十大类,这十大类里头每一类一定是圆满的包括其他九类。譬如讲布施波罗蜜,布施里头一定包括持戒,一定包括忍辱,一定包括精进、包括禅定、包括般若、包括方便、愿、力、智,一个不会少;少一个,布施波罗蜜不圆满,有欠缺。提一个忍辱波罗蜜,忍辱一定包括前面的布施、持戒,包括后面的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叫无边海藏,没有不包括的。

普贤菩萨的十愿,愿愿包括一切愿,讲「礼敬诸佛」,礼敬必定包括称赞、供养、忏悔,乃至於普皆回向。而且跟诸位说,礼敬里面决定包括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称赞里头一定也包括文殊里头十波罗蜜。同样的道理,文殊里面的布施,决定包含普贤的十愿。文殊菩萨教我们持戒,持戒里头一定也圆满包括普贤的十愿。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圆圆满满的含藏一切诸佛如来的无量无边法门。《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专一;任一。世出世法统统不例外。在世法,儒家讲的五伦、五常、八德,随拈一法,全部包括在其中,这叫圣人。一法里头不包括其他的法,贤人、君子,那不是圣人。在佛法里面,圣人是法身菩萨,这是圣人。所以阿罗汉有偏,辟支佛、权教菩萨偏而不圆,法身菩萨圆备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念佛能知,念佛何以能知?念佛念到得念佛三昧,他就知道了。我们念佛,大家都是念佛人,你知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你没有念,你没有得念佛三昧,所以你不知,所以你没有见到诸佛。如果真的得到念佛三昧,你会尊敬一切人,这一切人包括你的冤家对头,包括时时刻刻存心想陷害你的人,你对他都尊敬,你对他都赞叹。再恶的人,他也有一点好处,你要赞叹他的好处,把他不善之处忘得一干二净,绝对不要放在心上。

所以我在讲席里头也常常劝导同修,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里面,这是最愚痴的人。我们的心好像是个容器,心是个容器,把别人的垃圾东西放在我这个容器里头,你是个聪明人吗?这个道理大家都晓得。我决定不肯,我的杯子要装什么?装最好吃的东西,决定不能装肮脏的、有毒的。但是你忘掉了,你的心就是个容器,为什么装许许多多不善的人的不善的东西装在里头,那真的有毒!大傻瓜干的事,决不是聪明人。聪明人怎么样?把一切众生的善装在我心上,使我变成一个圆满的善心。这是聪明人,这个作法没错。现在日本的科学家研究、观察水,水的结晶,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跟佛法一对照,明了了。你心里头有不善,不善的念头,受害的是谁?是你自己,与别人不相干,於别人一丝毫的损害都没有,伤害了自己。把自己身体,可以说每一个细胞,如果你在显微镜里面去观察,它变的样子都很丑陋,不是完美的。所以,为什么不常常想善?

《十善业道经》上佛教给我们的话,好!佛在前面一段总的开示,那一段话非常重要,「佛告龙王,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我读这句经文寒毛直竖,我深受感动。这是什么法?这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一切世间是十法界,这个法太重要了!佛接著就说,「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个善法就是直接指的十善业道。「常念善法」,心里头有,心里面有十善,没有十恶。「思惟善法」,思惟是讲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一定跟十善相应;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当中,决定没有一个恶念。「观察善法」,观察是讲行、言语造作,言语造作肯定跟十善法相应,决定不会违背十善。佛讲这个三句。末后又有一句话嘱咐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句话重要!一毫一分的不善不能够夹杂;换句话说,你纯善。我从这句话里头联想到一句,套他这个例子,我说「常存净法,思惟净法,观察净法,不容毫分不净夹杂」。我们的修行方向目标正确,纯净纯善就是如来、就是诸佛。我们的方向目标正确,世出世间所有一切不净,我不受,所有一切不善,我也不受;我所接受的,纯净纯善。

我刚才跟诸位所讲的,我们不受不善,毫分不善都不接受,毫分不净都不接受,这是如来教初学。初学的人要从这里下手,学会了,你真的得三昧了,得三昧没有不净、没有不善。一切不净到我这里来都变净了,一切不善到我这里来都变善了,这是什么?这是得三昧。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会转了!到你面前,恶的转成善的,浊的转成净的。六根在六尘一接触马上就转了,这到什么境界?这个到破迷开悟,你才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孔老夫子七十岁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怎么不逾矩?他会转!凡夫转不了。

我在修学过程当中,我离开台湾,写了六句「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告诉同学们,怎么样转逆境,把逆境转成顺境,把恶缘转成善缘,你会转。前年,我们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来,我也写了两句「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无瞋恚就转了,所以「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没有贪恋,没有愚痴,「福慧全现」。我写这么两句话。这都是什么?会转了。你会转,你得受用。你会转,渐渐的你就入三昧,你就能得念佛三昧了。这是学佛最大的受用,这是学佛真实的受用,我们不学佛哪里懂这个道理?怎么可能转境界?人家对我不好,我对他更不好,要报复!所以这是人之常情。这几十年学佛下来,人家所有一切不善,到我这都融化了,没有了。明明是恶的,到我这儿来变成善的;明明是苦受,到我这儿是乐受。所以大乘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要会转。

契入三昧,你就真正懂得,任何一法遍含一切万法,尤其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华严经》上讲的,这前面读过的,毛端、毛孔、微尘,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我们讲的遍法界虚空界在哪里?在一毛端。在哪个毛端?一切毛端都是。在一微尘,一一微尘皆是,所以世界重重无尽,不可思议。前面经文比这个地方说得更深、更广。科学家对於这个事实真相,连影子都没有,他现在才不过在一滴水里面看到结晶而已,这算什么?跟大乘佛法来比,这是小儿科。我们用现在话来说,是幼稚园的课程。我们修学大乘,现在看到科学里头种种的发现,我们一看完全了解,他只能知其当然,我们连所以然都明了;通达、自在、无碍。

大师下面还有注解,他说「云何无边海,劫海所修,有行愿海」,这是说明什么?因果。这个名称上说「无边海藏」。什么叫无边海?是累劫所修的,所以有行愿海。我们今天是不是累劫所修的?是的。我们有过去生中,修行不是这一生一世!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行为什么今天智慧不开?迷了,这叫菩萨有隔阴之迷。迷怎么办?迷要遇善知识,遇善知识能够给你讲经说法,把你的迷惑破除,恍然大悟,你跟从前的修行又接轨了,接上了。你要不悟入,你从前修行的断掉了,现在路断了,接不上了,这一生所修学的跟前世修的接不上轨,那你不能成就。你一定要接上轨,接上轨,通了,那个进步是加速度的,快速!所以世出世间法,第一恩德不是父母。这个诸位要晓得,第一恩德是老师。为什么?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我生生世世修行,这一生当中如何跟过去生中修行接轨,要靠老师,这个父母办不到的。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佛菩萨的恩德超过祖宗,你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行愿海。

「成就色身,有相好海」。现在成就色身、相好,我们知道了,心善、心净,行善、行净,相随心转,你的相貌就转了,体质转了,百病不生。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有道理在,有方法。你只要懂得道理,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你肯定果报现前。这些方法,今天科学里头都没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辩才海;建立念处,有名号海;修诸助道,有功德海;安处众生,有净刹海;如是诸海,一一无边,各各出生,蕴积名藏」。时间过得太快了,又到了,这一段没讲完,明天我们接著再讲。经细说,确实让我们开智慧,真的帮助我们得到许许多多我们平常得不到的东西。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