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二四讲)  2003/10/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24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苦圣谛第三句看起:

【或名如贼。】

清凉大师有简单的注解,我们把它念一念,「五盛阴苦,劫害我故」,这个注解还是不好懂。此地说的我是真我,不是凡夫误以为肉身是我。这个肉身正是大师在此地所说的五阴。五阴,五是五种,就是色、受、想、行、识。佛经里面称为五蕴,也称为五阴。蕴是蕴集的意思,阴是盖覆的意思,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使真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相好,都不能够现前,所以把它比喻作贼。我们遭了贼的窃盗,把我们的财宝都偷去,这我们的损失就很大。实在说世间的财宝不值得重视,修道人所重视的是功德法财,这是在因地上。果地上,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像「离世间品」经上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是自性本具真正的财宝,这个财宝是永远不会失去,永远不会损坏,永远不会消灭,这才叫真的,而且永恒不变。

我们每个人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有多大的智慧,我们也有;诸佛如来有多么大的能力,我们现在人讲才艺,我们也具足;诸佛如来有多大的福报,我们还是具足。毗卢遮那佛的福报是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福报是极乐世界,我们每个人的福报跟他相比,没有差别。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但是现前你说我们有福报,我们的生活过得这么苦;你说有智慧,实实在在我们很愚痴,这又怎么个说法?这就是我们本具的财宝有小偷把它偷去了。

『如贼』。这个小偷是什么?不是外头人,就是五蕴,就是烦恼;清凉大师这里举的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一般大乘经里面讲六贼。六贼是指的什么?六尘,六识。尘是染污,六识,真的把我们的本能障碍了;眼识障碍了见性,耳识障碍了闻性。大乘经上常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是什么?那是性德。《楞严经》里面,佛给我们说,在眼真性,就是真如本性它起作用,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尝性,它不叫尘。一般大乘经讲的比较简要,通常用四个字「见闻觉知」。除了眼是见性,耳是闻性,鼻、舌、身都叫做觉性,意叫做知性,见闻觉知四个字都包括了,这是自性的本能。在有情众生,经上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称之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性,经上说「法尔如是」,本来具有见闻觉知的能力,这要懂,这是事实真相。

佛给我们说性没有生灭,性没有来去;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增不减,不净不垢,经上说的这些话都是形容性德。它在哪里?在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虚空,法界,刹土;这个刹土就是我们今天讲星球,星系,银河系、太阳系、无量无边的这些星系,这是佛经上讲的刹土;众生,这些星球上所有一切动物、植物、矿物,包括自然现象,一法都不漏。性在哪里?统统都是,无有一法不是。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离开了心性,无有一法可得。

现在科学家也发现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是能量的结晶,能量从哪里来?能量就是自性的本能。因此自性本具见闻觉知,一切动物有见闻觉知,这大家知道;植物有没有?有。植物有见闻觉知;矿物有没有?日本江本胜博士实验水结晶,水是矿物,发现什么?发现水有见闻觉知。所以我看到他的报告之后,我非常欢喜,我找他,他到这边来访问,我们时节因缘不巧,恰好这个时候我到中国去访问,我们没有遇到,但是我们这互相往来了。我希望我们见面,我也透一点讯息给他,不但是水有见闻觉知,所有一切物质统统有见闻觉知。所以我希望他把他的实验扩大,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大到世界,小到微尘。

佛经上讲的微尘是最小的物质。现在大家晓得物质分析到最后,分析成原子、电子、粒子,还能分,分到没有办法再分的时候,那就是佛经上讲的微尘。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它是物质,它是能量刚刚变现成的物质,很小。世界那么大,星球那么大,是这些小的物质积聚的。《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那个一就是佛经上讲的微尘;人也是一合相,无论是什么样的物体,都是一合相,一合相是讲物质。但是这一合相,一就是微尘,每一粒微尘它都有见闻觉知,这不可思议。以我们这个身体来做例子,我们身体,这大家都知道是许许多多器官组成的,这器官又是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细胞是原子、电子组成的,这现在科学已经说得很详细。但是科学家并不知道,器官有见闻觉知,细胞有见闻觉知,原子有见闻觉知,粒子有见闻觉知,这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整个宇宙是活的。

前一个时期有个同学送了一本书给我看,也是过去这半个世纪、一个世纪里面,印度跟西方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发现植物有见闻觉知。在这个森林里面,砍一棵树,你还没有砍,动念头要砍这棵树,这棵树就非常悲哀,它知道它的寿命到了。不但它很痛苦,它周边所有一些树都感觉到很悲哀,都替它难过,有这么一个现象。如果你念头打消了,不想再砍它了,它就很欢喜,周围的树木花草也替它庆幸,发现这个事实,所以说明植物有见闻觉知。我们看到这个东西我们相信,你要说矿物也有见闻觉知,我们也相信。为什么?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多,「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心有见闻觉知,它的体是什么?体就是法性。法性不但有能,见闻觉知是能,它还有德。它的德就是说它的发展,它是有程序的,有次第的,一丝毫都不乱,这是德,这个德是自然的,没有人去设计,没有人去策画,自自然然长成。

所以圣人、佛菩萨教导我们要明了这些事实真相,这叫做觉悟,这叫做明心见性,这叫见道,中国人常讲的道。随顺性能,随顺性德,这就是本性自然的法则,这就叫做德。能够随顺道德,随顺大自然的原理原则,你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你是美满的。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原理原则,麻烦就来了。我们人如果违背了自然法则,你就迷了,你就有烦恼了。烦恼里面,你就有三毒,烦恼是毒,现在人讲的病毒,所有一切病毒的根是烦恼里面的贪瞋痴慢,你就有了病毒;里面有病毒,外面要是受一点感染,它就发作。

随顺自然的原理原则,没有烦恼,只有智慧,所以你不会老,你不会生病,再跟你讲,你不会死。这真的,因为自性没有生灭,不但精神没有生灭,物质也没有生灭。你真的懂得,你会有很好的处理,这个处理完全跟性德性能相应,那是佛菩萨。佛菩萨是人,跟我们一样的,我们叫他做佛菩萨;我们迷了自性,违背了自性,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差别就是一个觉悟,一个迷惑,觉悟叫佛菩萨,迷惑叫凡夫。觉悟的人得大自在,觉悟的人能主宰宇宙,他跟宇宙合而为一。迷惑的人就很可怜,不了解事实真相,执著这个肉身是我,把自己无量的智慧、德相统统失掉,这个迷就是贼。

所以迷了的时候,六根就起了错误的作用,它的起作用就是六识。觉悟的人,六根起作用的时候,它叫性,见性,闻性,见闻觉知是性。迷了的时候,所谓是,这是家贼不是外贼,自己劫夺家宝,眼识看外面色尘。如果是见性,见性见外面是色性,就是明心见性;闻性闻外面不是声尘,是声性,或者是音性,音乐的音,音声的音,相应。见闻觉知统统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迷了以后六根起作用都叫识。识怎么样?识就分别、执著、打妄想,生烦恼不生智慧。

这个名词在苦圣谛里头,苦是三界六道的果报,我们今天所说的果报,如贼,贼在哪里又不知道,一天到晚在提防,你说多辛苦。这是比喻、是形容六道生活人苦!常常提防小偷。小偷把你性德、性能统统障碍住,使你不能够发挥它正常的作用,跟诸佛菩萨不一样。底下一个名字:

【或名老死。】

这个名字我们不难懂,但实在讲,你也很难真懂得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变化无常。『老』跟『死』一般人都不喜欢,但是它是事实,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老不是突然之间老,一年比一年老,这我们知道。再细细去思惟观察,一个月比一个月老,一天比一天老,一个小时比一个小时老;再给你讲每一分钟比前一分钟老,每一秒钟比前一秒钟老,这叫什么?行苦,念念不住。

死的现象,死是灭。现在科学家发现,我们身体的细胞也是刹那生灭,现在的名词叫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灭了,新的细胞生起了,身体细胞不断的在新陈代谢,就好像一部机器一样,发现这个零件用久了,坏掉了,把它坏了之后,坏的就灭掉,找一个新的来代替,这个现象都是自然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身体,整个身体细胞统统换成一个新的,旧的完全没有了,全部换成新的,这个时间是多少?是七年,七年是个周期,它换不是全部一起换,它是局部慢慢慢慢的换,我们自己完全不知道。虽不知道,细胞的新陈代谢它受我们影响,受我们什么影响?念头。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人为什么会老?这就像换零件一样,老的零件不好用要换一个,换一个,他不是换新的,他还是换个旧的,於是人就老了。就好像我们现在用汽车,汽车零件坏了,他不去换一个新的零件,他去到旧的工厂里面,找一个旧零件来换。全部车子换了,还是个老车,还是个旧车,就这么个道理。我们一般人身体里面细胞新陈代谢,就是这样的。他那个观念老了,尤其中年以后就想到老了,天天在想老,想老当然就老。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不会想他年轻,他想他老,看到别人老,我也老了。年岁一年一年增长,老了。所以你怎么衰老的?你心里头有「老」,你慢慢就衰老。人到老的时候就想病,不是想生病,是想防止疾病,想防止疾病,你心里就有病,於是病就真来,防不胜防;病了以后就想死,所以统统是你自己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好的?所以你的念头错了,你想错了。

刹那生灭,生老病死,我们常讲业报、业力。业力从哪里来的?业力从妄想来的,妄想分别执著,业力,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大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我的身体,我身体在一切法里头,不在一切法之外。大,这一切法包括法界,虚空;小,讲到微尘,这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想,想不是真的,这心想是念头,念头刹那生灭,前念灭后念生,生灭速度之快,无法想像。这个念头违背了自性,就是跟自性性德不相应,这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把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把六道轮回变成三恶道,谁变的?自己变的,统统是心想变的。

所以修行,你仔细去观察每个宗教,修行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原理原则相同。原理原则是什么?观想;换句话说,就是教你有个健康的思想。我们看到许多宗教,祷告,祷告是健康的思想。祷告的原则,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诚则灵,所以他祷告的时候要真诚心,他就起感应。如果心不诚,妄念夹杂,他那个祷告就不灵,没有感应。为什么会有感应?那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所以决定有感应。人与人有感应,人与天地鬼神有感应,人与动物植物有感应,人与矿物也有感应,甚至於人与自然界的一切变幻还是有感应。这个道理,只有佛法里讲得清楚,讲得透彻,特别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哪有是有感没有应的道理,决定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的心要清净。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是真心,这是性德。性德是你自己本来具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本来有的。你现在为什么没有真诚,真诚没有了,都是虚伪?这是迷失了自性。虚伪本来没有,染污本来没有,自性没有;高下本来没有,愚迷本来没有的,自私自利本来没有的,那不是性德,那是从迷了以后才变现出来,所以叫烦恼习气,叫尘垢。一切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误以为真实。

在中国禅宗,神秀法师做的那个偈子,大家都很熟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凡夫知见,误以为是真的,误以为身是真的,误以为思想见解是真的。心如明镜台,那个心不是真心是妄心,真心没有染污,妄心有染污,妄心是阿赖耶,不是自性。所以惠能讲的是自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个人一个是觉悟的境界,一个还没有觉悟,还是凡夫境界,不一样。所以觉悟,所有一切的德行是觉性里头发射出来的,与性德相应。性德的根本源头就是孝、就是敬,孝敬是性德的根源,孝敬就是本善。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那是真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本善是纯善,这里头没有善恶。有善恶那个善已经就不善,为什么?你对立,善跟恶对立。

这些年来,我跟许许多多的宗教领袖们,学术界的这些教授们,他们非常热心从事於世界和平工作。这些年来,学术界、宗教界都在研讨怎样消弭冲突,促进和平。我说:我们只说促进世界和平,不提消弭冲突。有人问:法师,你要不提消弭冲突,哪来的和平?我告诉他:没有冲突,世界就和平。你心里头还有个消弭冲突,你的冲突没有忘掉,和平没有指望。冲突如果在你心里面,你的思想观念里面消灭了,和平才能落实。真正要从事这个工作的人,跟我们修道没有什么两样。修道,你要想有成就,你得要把内心的对立这个问题解决掉。

佛法叫内学,功夫不是在外面做,在里面做,把里面的对立,把里面的矛盾消除掉,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帆风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决定有圆满的成就,你能够入佛境界。如果内心你还有对立,内心还有矛盾,你是在原地踏步;换句话说,一寸一尺你都没有办法契入。记住,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你怎么还有这么多妄想杂念?什么时候到本来无一物,冲突也没有,和平也没有,真叫天下本无事,这些庸人自扰之,这个道理能懂吗?

所以这个名词里头,真的每一个名词里面都含无量义,不能含糊笼统看过。佛说的这些话集结成文字,都是真实智慧。你细心去观察一定有启示,一定帮助你生智慧。更有许许多多帮你提高警觉,你自自然然晓得怎样去处理问题,怎样去化解问题。问题的症结,佛讲到最极之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说的。一般大乘经上讲的,我们很不好懂,它讲的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不太好懂。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尘沙烦恼就是分别,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这就好懂多了。

所以佛在这个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教菩萨,这一句话就够了。在这句话里面,你要真懂得,我本来是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原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搞得我不能证得。如果我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抛弃了,放下了,那你不就是如如佛、你不就是本来佛吗?一点都不错。佛教一切众生回头是岸,见性成佛,这一句就行,哪还要多。只是因为众生不觉、不悟、不懂,听了好像懂,实际呢?实际没有懂,这不得不麻烦佛不厌其烦的多说。佛对上上根人,这一句就解决。千经万论,找麻烦的,但是佛慈悲,不厌其烦,什么样根性的人,他都很乐於接受。在他实在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觉得厌烦,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他要有厌烦这个念头,他就真的有厌烦,真有厌烦,他还在迷,他没有觉悟,他是凡夫,他决定不是佛。佛哪里会厌烦,佛哪里会有妄念,这才能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苦难众生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他的苦难。老死,就是生老病死本来没有,现在有没有?现在也没有,怎么会有的?你妄念里头有,妄里头有,觉里头没有。三宝里面没有,三宝是觉正净,什么地方有?三宝反过来,迷邪染里头有。有生老病死,有三苦、八苦,有无量无边苦,迷邪染里头有,觉正净里头决定没有;觉正净是性德,迷邪染是妄想分别执著,亏吃大了!搞这个干什么?

我们今天不幸堕落在迷惑颠倒里头,堕落的时间太久,中的毒太深,现在一下回不了头来。但不是不能回头,只要你锲而不舍,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尤其是净土法门,果然能够薰修个十年、八年,过悟了。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如理如法的修学,违背教理,违背方法,那就难了。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修行的方法,能够与教理,教法,教行相应,这个通常讲「教理行果」相应,不难,决定有成就。无量劫能够浓缩为短时间,时间是假的,短时间可以化为长时间,长时间可以浓缩为短时间。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不是真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圣谛第五个名字:

【或名爱所成。】

这个名字也是讲的苦报、苦果。虽然讲的是报,讲的是果,他把造成这个果报的原因说出来了。『爱所成』,正是佛门里面常讲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今天要想超越六道,要想永远脱离苦海,娑婆三界统苦,欲界三大类的苦统统具足,苦苦、坏苦、行苦;色界天虽然苦苦没有,他有坏苦,他有行苦。纵然到无色界天,这是真正高等的凡夫,确实比我们聪明多了,他不要身体;无色界我们通常称为灵界,只有神识,没有物质的色相,这最高级,但是他不能永恒保持,寿命到了,他还要轮回,这叫行苦,所以佛说三界统苦。

苦怎么来的?真的,「爱所成」。我们真的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真正了解苦果之因,这个因是贪爱,这个东西要舍掉,舍这个就是舍六道轮回,就是舍生死苦本。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要一,要专一,念不一,不生极乐;生净土,念要一。一,一心就是清净心,一心就没有夹杂,一心就没有妄想;疑虑是妄想,没有妄想,没有夹杂。

《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具有的条件。虽然是一心,大家念佛都念到一心不乱,而实际上这个一心有等级、有程度不同。也就是粗念我们没有了,粗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还有微细,极其微细的,我们自己不能觉察。大乘经里面佛常常告诉我们,八地菩萨他见到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习气种子,这是最微细的。七地以前,听说,没有见过;八地菩萨见到,他要不见到,他怎么能断?见到才有办法断它。治病一样,你知道这个病,你才会治它。你有病,有病你不知道,你不会去想到要治病,这个病深,太深。八地菩萨才对治根本无明。都是一心不乱,你就晓得一心不乱里头有多少等级。

但是只要得一心不乱,纵然是很粗的,不要紧,也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最粗的!而且这个一心不乱并不是一得永得,他很容易失掉,功夫太浅。就希望他往生那个时候,不要失掉,他就成功。这就是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临命终时,最后那一口气,断气的时候,他的念头是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但是这个比中特奖还难,哪有那么巧,在那个时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因为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临终助念非常重要。助念是提醒他,能不能往生是他自己决定。别人助念帮助他、提醒他,希望他临终的时候能够发这个念头,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念阿弥陀佛,他就成功。这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品里面所讲的,临终一念十念必定得生,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千万不能误会,误会什么?现在不念佛不要紧,临终再念。确实有不少人动了这个投机取巧的心,到临命终时你有没有把握念佛?

古大德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临终一念往生,他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他行。第一个条件,临命终时清清楚楚,不迷惑。这很重要,临终一迷惑,你就不会念佛,人家提醒你,你也很难接受。所以临终不能迷,这是头一个条件。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看到不少亲戚朋友,你在医院里面常常看到人过世,几个人过世的时候很清楚、很明白?太少了,绝大多数的人临走的时候都是迷迷糊糊,甚至於在临走之前几天,有的时候一、两个星期就不认识人,这个很糟糕。在这种状况之下,助念都没有用,他神智不清,人事不醒。我们有没有把握自己临命终时不是这么糊糊涂涂,而是清清楚楚?没有把握,这是福报。

临命终时,神智清楚是福报。有这样福报的人,纵然他不会念佛,没有遇到佛法,他不会堕恶道。堕恶道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会到畜生道去投生?会到饿鬼、地狱?不可能,凡是到恶道都是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凡是清清楚楚的都生天,肯定他选择天道。他七情五欲没有断,生欲界天;如果对於情欲真的放下,他生色界天。欲界有六层,色界有十八层。这头一个条件,我们想想看自己有没有把握?

第二个条件,这是关键时候要遇到善知识提醒,这是讲助念重要,在这紧急关头之下,能不能遇到这么一个人来提醒你「赶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放下万缘」,给你说这些话。第三个条件,这人一提醒,你要接受,立刻就能接受,念头马上转过来,不再对娑婆世界有丝毫的贪恋,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念佛往生,那一句佛号真成功。

这三个条件,我们细心想想一个都没有把握,哪里那么巧,三个条件在这个时候统统具足。这个世间不是没有这个人,有这个人,太少太少。所以我们不能侥幸,平常要念;平常练兵,临终那是打仗。平常念,目的就是希望临终那一念不迷惑,不颠倒,不会忘失,就成功。真的要想走这个路子,最重要的是我们平常要放得下,什么都要放下,不可以放在心上,身体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随缘,自己一定要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就是你要相信因果报应。命里面有的,决定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你的心就定了。

像了凡先生一样,他的命被人算定之后,果然年年应验,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他心定。这有很大的好处,定能生智慧,所以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他一开示,他马上明白,知道命运是肯定有,但是命运是自己造的,前世造的。既然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自己当然可以改,所以他明白这个道理。怎么改法?我要把命运改好,改好,那就修善,你要把好运改成坏运,那你就作恶。所以断恶修善,往好的这一面改。要是专门作恶,那你就是往恶的那一方面改,那就错了。

命运这桩事情,天天都有加减乘除。我们的加灭乘除幅度不大,所以还会被人算定。如果是大幅度大起大落,一般算命的人算不出来,你做大善事,增福添寿;你做大恶事,折福损寿,这个一般算命就算不准,所以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懂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定,我们在生活当中随缘不攀缘,我们也不求长寿,为什么?长寿在这个世间受罪受苦,至少共业没有法子避免,为什么不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环境多好!每天亲近不仅仅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天在一起,十方诸佛如来,天天去拜访,拜访的时候供佛,供佛是修福,你想想看你修多大的福报;闻经,听佛讲经说法,开智慧。

西方极乐世界一天所修的福慧,在我们这个世间,三大阿僧只劫都修不到,没法子跟它比,这不去,到哪去?所以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目标、方向就决定了,决定之后不会再改变,这一生哪里会没有成就。除了这个目标、方向之外,什么都不想,一切随其自然。不要有一点点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错误的,自己意思与法性不相应。一定要相信经典,经典里头字字句句是如来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我们称之为真言。这个言语是真言,它不是虚妄的,字字句句,真经;写出来是真经,说出来是真言,决定没有差错,决定得到你自己意想不到的殊胜果报。

世间的爱(爱欲、情爱),你要把它看穿,为什么?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要是以为真的,那你就错了。为什么说它是假的?这个爱从什么地方生的?从阿赖耶、末那、意识里头生的,阿赖耶、意识、末那是假的。换句话说,它那个根是假的,阿赖耶、意识、末那怎么会生真的东西出来?这是佛学的名词,总的一句话来说叫妄心,妄心怎么会生出真东西出来?妄只能生妄,不能生真。

真是佛性、法性、真心,那个生出来的是真的。所以佛的慈悲是真的,慈悲从哪来的?慈悲是从真性里面生的。因真果也真,因妄,果当然虚妄。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那么我们在世间就觉悟,就不再迷惑。别人对我全是虚情假意,所以他说我爱你,我对你还很好。你不要太喜欢,为什么?假的,会变的。他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你也不要在意。为什么?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他会转变过来。就像什么?就像三岁小朋友一样,一会我爱你,一会我讨厌你,不是真的,变化太大了,转个头来他又变了。所以你要懂得这个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学佛,学佛,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换心」,这句话,李老师我听他讲,总听了几十遍,印象非常深刻。学佛最重要的换心、改心,这个意思是把妄心改成真心,把妄念改成正念,这就对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一片真诚,别人对我们一切都是虚妄的,我们怎么会在意?我们清楚,我没有学佛之前也是这样对人的,很清楚。这一改回来,这是过来人,你说多自在!我们日子过得充实,真的充实,这种充实是用妄心的人他没有法子想像得到的,怎么想他也想不到。我们的烦恼真的天天轻,一年比一年轻。所以你对於这种生活方式,对於这种学习,你就乐此不疲,为什么?烦恼一年比一年轻,智慧一年比一年长,乐在其中。这个乐是法乐,这里面没有情,没有迷情,这是真正乐,正是孔老夫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里头有几句话,我真的是到几十年才真懂。年轻的时候念,囫囵吞枣,不知道这里头味道。关於「学」这桩事情,夫子他老人家自己说,他说他十五岁有志於学(很难,很不容易),三十而立;要用现在的话说,十五岁开始学,三十岁毕业。毕业之后,踏进社会,那就是学以致用,产生效果。果然有效果,四十而不惑,不迷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真正明了因果报应,善因善果,恶因恶报,真的明白了。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随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他的心永远是平静的,这是真正功夫成就。我们行不行?什么样的境界上都欢喜、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心能转境界。到七十岁成功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是什么境界?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所以孔老夫子的示现,不是顿超是渐修,我们行,我们不是上上根人,学孔老夫子学得到,学释迦牟尼佛学不到,释迦牟尼佛是顿超。从哪里晓得顿超?他老人家示现成道,夜睹明星大彻大悟,那个时候三十岁,在菩提树下二七日中讲《华严经》《华严经》是顿超才讲得出来,为什么?它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孔老夫子七十岁的境界,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就说出来了,那是圆顿根性。孔老夫子示现的是我们一般中下根性的,所以老夫子这个路,能学!

所以夫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我有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那里想,想来想去,「无益,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学贤。这些实在讲都是提供我们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人生,生生世世不断在学习,不断把自己提升。凡夫提升到佛的境界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但是这个问题麻烦在哪里?麻烦在迷惑。一迷惑,你不但不能提升,往下坠落,这就是讲进得少,退得多,所以那个时间才要无量劫,才要阿僧只劫。如果只有进没有退,《华严经》上示现的一生成功,善财童子做了榜样。从初发心证到究竟圆满的果位,一生,就是他的缘好。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他讲净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遇到的缘好,太殊胜了,一生圆满成功,他没有退转,天天在求进步。我们学佛,如果是天天有进步,那多快乐!取西方极乐世界绝对有把握,绝对不落空,你说这个人生多快乐。

你要问怎么样才能做到?没有别的,好学,天天干,一天都不能够休息。你真的干上几年,那你的味道尝到,佛家讲法味,法味尝到之后,什么力量都挡不住,你不会退转。为什么?这个东西乐,世间什么样的乐也比不上这个乐,你会乐此不疲,这就是你成功的动力。你为什么会退转?为什么会不想再去干?味道没有尝到。就跟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什么味道,不知道;细嚼,你把味道嚼出来之后,欲罢不能。所以夫子到最后告诉我们「不如学也」

这个话,我也是搞了几十年才懂,然后细细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你看教学,教跟学不中断;孔老夫子一生,教学也没有中断。再仔细看看全世界,古往今来这些大哲、大圣、大贤,哪一个不是终身都在做学问;再看看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跟释迦、孔子没有两样,都在搞学问,不如学也。搞其他行业的,纵然做到帝王,做到大企业家,死了以后真的默默无闻,谁知道他?在这个地球上国家很多,自古以来帝王很多,谁知道?几个人能知道他?但是真正在教学上有成就的,不可思议。

所以,我讲经的时候说了不少次,孔老夫子他当年不是志在教学,他的志在求一官半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可惜那些诸侯对他很赞叹,没有一个人愿意用他。这是什么道理?我们旁观的人看得很清楚,世间哪一个做领导人的愿意用人才,而且这个人才比他聪明,比他能干。欣赏你,赞叹你,你走吧!我不要你。愿意用什么?用奴才,听我话的。孔老夫子表现的是个人才,谁用他?只有佛菩萨、圣人才会用他,他要不遇到圣王,他就无用武之地。所以回家去,去教学生。

他回家的那一年,六十八岁了,他七十三岁走的,他实际上教学只有五年,但是五年教学,成绩了不起。为什么有这么好成绩?这我们要知道,是他的德积的厚,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假的不可能有这个成绩;他是真的,他是真心,他不是妄心。佛家讲实德能,他具足这三个条件,所以他教的都是他自己做到的,他自己做不到的,他不会说;他所说的,统统是他已经做到的,这能感动人。所以他三千学生,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我们今天所讲的杰出的学生,真正传他法的学生有七十二个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

历史上一生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很多,学生也不少,真正出人头地几个?没几个人!孔老夫子有七十二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空前绝后,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发现过第二个人。成为万世师表,是他作梦都没有想到,五年能有这么大的成就。真的,如果他作官,在我想顶多他也不过像周公、管仲一样,是这一流的人物,那他的损失可就大了。

释迦牟尼佛聪明,他是再来人,他不搞这个,所以他不作国王,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专门干教学工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有教无类;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释迦牟尼佛学生里面,很多宗教的传教师,很多是宗教里面的领导人,像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婆罗门,像《华严经》上看到的遍行外道,这些都是宗教领袖,都是一般宗教的传教师,不分,只要你来,你肯学,这释迦老师都乐意教,很认真的来教导你,多元文化!

释迦教了四十九年,成绩可观,他有成就的人,我们不说别的,就是现在经典里面打开,你看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都有成就的。孔老夫子五年教学,成就的学生七十二个人,释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真的空前绝后。其他宗教,早年这些创始人,教学的时间也不长,耶稣教学好像也只有三年,都有杰出的学生。这是我们讲「传人」,代代相传,把他的教诲发扬光大,到现在称之为宗教,拥有亿万的信徒,不可思议。

所以你想想,夫子说的话就很有味道,很有道理,「不如学也」。世间哪一行、哪一业、哪一种工作,不如学也。然后你再接著念前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而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这样念下去,非常有味道。真正把整个精神意志统统集中在学,自己学,一面学一面劝教别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道德相应。一般人讲的道德,就是佛法里讲的法性,与法性相应,纯真无妄,真正做到了随缘而不攀缘,一丝毫攀缘的意念都没有,什么都随顺,什么都好,你说多自在、多幸福、多美满,尤其在这个乱世。

所以我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念念不忘老师,不是老师我们怎么会知道这桩事情?怎么会走这条路子?我知道这门东西好,这是方东美先生教我的。学习的基础,基本的概念与方法,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终身走这条路,是章嘉大师给我决定。他告诉我这条路好,比世间哪个行业都好,他替我选择的。学习成就,那是跟李老师十年。这是我一个过程,非常单纯,万缘放下,尝到法味。

在现在,我们在此地有缘,跟这个地区有缘,跟这个地区的人民有缘,中国人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圆满,在这里建一个小道场。希望有缘的同学你们能长住在这个地方,要觉悟,要认真努力学习,你这一生会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希望把这个美满扩大,带给全世界一切众生。现在比从前方便多了,从前古人讲,一时劝人以口,劝人;百世劝人以书,著作。现在我们利用科学技术,利用网路,利用卫星,现前就能把效果扩大。尤其我们现在正在做一项工程,把网路跟卫星能够连起来,这样就方便多了。不需要架设天线,你在电脑里面就能够收到卫星,方便太多。真学,真觉悟,佛法不是别的,佛法就是叫你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所以我常常说,有很多初接触佛法的,特别是一些外国人,我们见面常常问我,佛法里头讲的是些什么?我都是用很简单的话,佛法所说的,第一个是让我们真正了解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让我们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叫我们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有些人不信宗教,听到天地鬼神,他说这是迷信;前面两个他不反对,这一条他反对。那我们就换句话说,现在科学讲的不同维次空间,你承不承认?承认。他相信科学,那我就用科学的方法,不同维次空间里面的生物,我们佛法就称他为天地鬼神,这不就通了。这三个关系搞好,不就天下太平,社会就安定。这里头三个都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佛法说的,佛给我们讲的这个。

学佛,学佛你求的是什么?这我想很多同学,你们都很清楚,学佛为什么?为求智慧。佛法里头有真实智慧;为求德能,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为求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你看今天世界上哪个人不是求财富,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佛就是教我们这个,而且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展现的是这个。释迦牟尼佛展现的是聪明智慧,他讲这么多经,没有人能够讲得出来,也没有一个人一生讲得这么多,量这么大。承认世界上第一个聪明人。第二个,他的能力万德万能,他没有不会的,虽然他从事於教学,他没有从事於这些工作,哪一行他都通,他决定不外行,无论你哪一个行业,你去向他请教,他都头头是道教导你,能力。第三个福报,福报里头包含健康长寿。我们求的就是这个。

求净土那更明显。我早年在美国,当地的美国人进到我们佛堂,问我们学的是什么?我就叫翻译的人告诉他,我们所求的是快乐。他说这个我们要;我说我们求清净,清净也要;我们求长寿,这个我们统统要。我说行,星期六到我这里来,星期天他要上教堂,他是基督徒。我说没有冲突,教堂里面那是你们的神,是你们的父;佛堂里面,是你们的老师。在家有父母,在学校有老师,绝对不冲突,星期日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很快乐。

所以「爱所成」,我们也不必反对它,也不必厌弃它,你要认识它,这个重要。只要你不迷,样样都圆满;你要迷,那可就有罪受,那就有苦受。迷了就变成苦,觉了它就变成谛。苦谛两个字很有味道,觉了就是谛,不觉就是苦,所以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真正觉悟的人有谛无苦,你说这个味道它多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