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五七讲)  2004/4/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57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颂第四首看起:

【佛法微妙难可量。一切言说莫能及。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明所证超情,以成前义」。前面讲的最胜法,超越情见,这首偈为我们做解释,情是情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佛法超越情执,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哲学,世间一切学术,没有方法能够理解佛法,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方法都不离情识。大乘经教里给我们讲,我们用思惟、用研究,这是用的第六意识,这就叫情见。第六意识能力确实很大,它能够缘虚空法界,对外;对内,它能够缘到阿赖耶识,就是没有办法见自性。为什么?自性不是色法,不是物质,你在对外缘缘不到。对内,阿赖耶,藏识,含藏无始劫以来无量无边的业习种子。这个业习种子的现象,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波动,微细的波动;第六意识也是波动,波动能缘波动。可是真如本性是不动的,清净寂灭,它就缘不到了。波动入这个境界,它的能力全丧失了,所以没有办法缘到。

要怎样才能缘得到?不用第六识就缘到了。所以大乘教,大乘宗派里头八个宗派,方法尽管不同,方向、目标、原理、原则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离心意识,你可不能用这个东西。由此可知,这世间的科学、哲学,所有一切学术,都是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我们就叫它做禅定,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为什么?研究是用心意识的,没有离开用心意识。我们多想、多看、多思惟,全是意识。不用心意识就是不能想,不用思想,不用分别,不用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定中的境界跟自性清净寂灭相应,所以它能见,它能够契入,道理在此地,事实真相亦复如是。

我们一般讲,你用研究来学佛法,古德常讲你错用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妄心,有为法,佛法是无为法,有为不能够契入无为,无为还需要无为才能够契入。无为就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叫参究,不叫研究。禅宗里面用参究,参禅;教下叫参学,不叫研学,你就明了。教下,老和尚讲经说法不用心意识,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会听的人,参学也不用心意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他能契入。《起信论》上,马鸣菩萨教我们,参学必需要懂得「离言说相」,就是对於讲经说法的言语、言说,不分别、不执著。你只管听,听的时候决定不用分别、执著,这个高明,这会听。不用分别心就是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就是不用第七识,我们凡夫学习都是用第六识、第七识。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是档案室,储存资料的,我们一般讲落印象。印象落在哪里?落在第八识里头。那是个资料库,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无量劫来起心动念统统储藏在这个里面。

阿赖耶识不是物质,它的体就是真如本性,迷了叫阿赖耶,觉悟了就是自性。所以阿赖耶识,佛常讲它的性质是真妄和合,体是真的,起作用是妄的。作用为什么会变成妄的?实在讲,受第七、第六连累,自己做不了主,第六、第七识当家作主,就是分别、执著当家作主,自己做不了主。它是真性,是迷惑颠倒的真性,迷而不觉的自性;转过来觉而不迷,它就是佛,是这么个性质。我们学人参学在哪里参学?生活当中参学,工作里面参学,待人接物之处参学,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你参学的道场,问题是你会吗!怎么个参法?我们并没有离开一切时、一切处,没离开,在一切时一切处里面学不分别、不执著。学个什么?什么都好!你先学这个,从这里入门。果然於世出世间法统统不执著(这个不执著是讲内心),六道就没有了。果然不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最后那个起心动念,是到一真法界慢慢去了。到真正究竟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究竟圆满佛果,前面讲过很多次,起心动念能伏一品,那叫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所以这首偈子一开头,『佛法微妙难可量』,「量」是度量。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得好,「前半正显」,前半就是前面两句,『一切言说莫能及』。「谓欲言其有,体相寂灭,欲言其无,色相无边,故止言微妙,唯智方契」。我们看这一句解释,到底它是有还是无?你说它有,性体寂灭,现的相也是寂灭。体寂灭容易懂,为什么?体不是物质。相寂灭就难懂,最不容易懂,相是一切现相。相真的是没有,大乘经教里常讲「当相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经」上,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头一个我们这个身,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妄心,我们的身是幻色,梦幻泡影;身、心都是梦幻泡影,所以当相即空,当体皆空,确确实实不可得。可是我们迷在色相里面,以为色相真有,於是在色相里起了错觉。这个错觉时间久了,误会深了(真的是误会,会是体会,错误的体会),误以为真,误以为实,於是在这个梦幻泡影之中起分别、起执著。

业是什么造的?业是分别、执著造的,於体性不相干,於幻相也不相干,这个要知道。所以在六道三途里面受苦,这叫冤枉,那种受苦的状况,就像我们作恶梦一样,你说冤不冤枉!梦中的体相完全没有,这个我们醒过来之后晓得,可是在梦中不知道是作梦,以为那是真的。遇到一个老虎要吃你,遇到一个人要追你、杀你,到处找地方躲避,吓得一身冷汗,惊醒来一场梦;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一场恶梦。四圣法界里是一场美梦,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的。两个较量之下,比较说法,所以称佛的境界称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可以执著,你要执著就又错了,你一分别、一执著,一真马上就变成了十法界。不可以起心动念,不可以分别执著,你才能契入一真,你才能证得一真。才一动念,一真就变了,变质了,马上变质。所以,这个事情我们讲,不可以说有,不可以说无,这个话废话,为什么?你已经起心动念。真正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有无?哪里来的问号?所以,世尊为我们说法,不得已而用了个名词「微妙」。微妙就是不能说有,不能说无,连有无这个念头都没有,这才是微妙。

下一句说「欲言其无,色相无边」。前面你说有,有,体相寂灭,你说它无,色相无边。真的是无量无边。微尘里面有世界,那个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没有底。深处看没有底,广处看没有边,都是色相,色相无边,你不能说它无。无边的色相,体相寂灭,你不能说它有,难懂!可是现在怎么样?现在我们面对著电视机的萤幕,这个萤幕色相无边,你从这里想这两句话。体就是电视机的萤幕,它能现相;它没有相,它能现相,它清净寂灭,能现无边色相。现无边色相,你们诸位想想,它跟它的体有没有丝毫染著,没有!你看到这个色相,色相不是真的,色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体相寂灭。

现在我们对於电视、电影,它的原理我们懂得,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幻灯片打上去的,它的底片是幻灯片,连续的。镜头开关换得太快了,我们眼睛来不及观察,以为它是真的,这个道理我们懂。电视比那个更细密,电视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线,由线组成面,速度太快了,这是电磁波。电磁波的速度,几乎跟光波相同,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这个萤幕不大,它里头有多少条组织?你看电视机,愈是高级的电视机,线条愈多,由於速度太快,我们看到好像是真的有画面。所以今天从我们电视,或者是从网路的萤光幕上,你体会这个经文,跟清凉大师的注解,「欲言其有,体相寂灭,欲言其无,色相无边」。这个用在我们现在的电视跟网路萤光幕上,能够体会得到这个意思。我们说它有、说它无,起这个念头已经错了,你尽管欣赏,尽管去用它,绝对不要起心动念,那就正确了。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六道三途,跟我们凡夫完全一样。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他知道诸法实相,他应化教化无量无边众生,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不一样的就在此地!我们的心,常住妄念,动的,像水煮开了一样,停不下来。佛菩萨心是定的,那个水一丝毫染污没有,一丝毫波浪没有,不动。不动,这个水就像一面镜子,它能照见,照见诸法实相。那个水是动的,像开水一样的时候,滚开水一样,它是动的,它也是水,它静不下来,照的能力失掉了。失掉,它也起作用,也有照的作用,把外面境界照得零零乱乱,照得一塌糊涂,它以为那是真相。这是我们六道凡夫的境界,我们都自以为是,我没有看错,我没有听错,其实全错了。心水不动的时候,你看的才是正确的;你在波动的时候,你怎么能看到真相!所以说唯智方契,智就是智慧,智慧是从禅定生的。净宗大德常说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也说得非常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你就能见到宇宙的真相,清净。

下面讲,你现在用心去思虑、去度量,比较、度量,大师在这里说得很好,「理圆言偏」,这句话怎么说?理无量无边,言语是有限量的,说不出来。不但言语是有限量的,思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别的能力,也有限量的,前面跟诸位说了,它有边际。思惟八个识里面,第六意识的作用最大,佛给我们讲,对外能够缘虚空法界,对内能缘阿赖耶识,能缘第八识,能力太大太大了。缘不到真性,对外缘不到法身,对内缘不到法性,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明心见性,它缘不到。所以,第六意识要用我们一般的讲法,它能缘十法界,它缘不到一真法界。这就是说,它能力虽然很大,还是有量的,还是有边际的,不像真心。真心就是法性,没有边际,那是真的;体是真的,相是真的,作用也是真的,一真一切真!迷了之后,变成阿赖耶识,一妄一切妄。绝对没有说是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妄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故言说莫及」,言说是有限的,说不出来。

再看下面两句,『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给我们讲,「后半重释」,后面两句再来解释。「谓因缘非不合,住体非和合」,这两句话很重要!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感应和合,你有感才有应。「和合」什么?就像茶杯跟盖子一样。我们有个杯子,佛给个盖子给我们,恰恰好,两个东西能够合起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相是和合的。和合这里头又有不相同地方,我们是凡夫,他是佛,「住体也非和合」,他住的是性体,我们住的是轮回。轮回的因是烦恼,六道轮回的业因是什么?分别、执著,我们住在分别执著里头,妄想、分别、执著;人家住在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是体,不和合。我们现在讲,从存心不一样,从相上来讲一样。

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也是父母所生,现的八相成道,入胎、出生、求学、修道、降魔、证果、教化众生,最后入般涅盘,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两样?我们每个人还不是投胎,世间人一般人讲,我们的投胎到这里来是业力,不是感应,业力来的。司理这个事情的,十王殿里的转轮王,他管这个事情,他来审察你的业缘。善业,送你到善地方去投生,你恶业(还有余的恶业),那就到不善的地方投生;善的地方,人天两道,不善的地方,三恶道。他没有权力做主你到哪一道哪一道,他没有这个权,完全根据你的业习所感。所以他是办事的,就像法官判案子一样,法官没有权判你,他没有权,根据你所造的业来审判,阎王也是如此。所以,无论你到哪一道,你自己一定要明了,自作自受。佛菩萨大慈大悲帮不上忙,鬼神就是再恶也不敢害你,你自己造什么样的业,感什么样的果报。生生世世业果牵连,所谓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循环,这个事情麻烦了。

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么不空?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变成因,果也空了,因果是万法之一,它怎么不空!「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这叫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因果相续;「循环不空」,它有这三个东西,这三个东西它永远不空。无论什么人,你都没有办法逃过,纵然是成了佛,佛还是没有办法离开因果。你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五重因果,讲的是因果;《妙法莲华经》,一乘因果;我们现在讲的这段经文,十信因果;下面一会,十住因果。这是差别因果、平等因果,离不开。明白人绝不造恶业,绝不造恶缘,回归到自性、性德,纯净纯善。一切的恶因、恶缘,根源都是迷失自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迷失自性是十法界的根源。悟入心性,十法界就没有了,哪里有三途六道?永嘉大师讲的一点都不错,「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没有十法界,迷了有,觉了就没有,所以体相都是寂灭的。

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佛菩萨知道体相都寂灭,所以万象森罗他如如不动,他住在寂灭相里头,大乘经形容他们,「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常在定,定生慧,慧放光照见《心经》上讲的「五蕴皆空」,那就是清净寂灭,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的「毕竟空、不可得」,照见。他在这个里面没有别的,唤醒这些迷惑颠倒众生而已,这就是教化,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用我们的话来讲。我们想想,如果不是佛教导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眼前森罗万象是清净寂灭相?你怎么讲我也不相信,我说你头脑有问题。你怎么睁著眼睛胡说八道?谁能相信你?我们今天要说真话,给你说,没人相信。说假话,大家都相信,假话就是随顺众生,大家都喜欢,大家都相信;讲真话,众生不喜欢,众生不高兴。不学佛的人如是,学佛的人亦如是,为什么?学佛的人没有醒过来,虽然学佛,功行不够。

「体性寂灭无诸相」,清凉大师注解里头,「又缘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尽非和合」,他这个几句讲得很透彻。缘起修那是和合,非不合就是和合。在修行功夫到一定的程度,契入实相,与实相相应,这时候就不是和合了。怎么不和合?入了实相,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两个才能和合,一个怎么和合!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二就有和合,一哪来的和合!一真,一真里头没有和合,二就有和合,三就有和合,一就没有了。自己的心跟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心成一体,身自然就是一体,身跟刹土众生融成一体,和合的相不可得,没有了。这些话,诸位要多想想,慢慢先把这个意思搞懂,然后再认真努力学习。学习就在生活当中,就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大道场。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第四首偈,清凉大师《疏》最后一段,「又缘即非缘,故非和合,非缘即缘,故非不合,合相离故无诸相,非合亦离,体寂灭也」。这几句话也是解释:

【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

这两句意思很深,很不好懂,使我们想到佛在《楞严经》里面用了很长一段经文讲,『和合非和合』,这个地方所讲的就是结论。必需要通达真相,否则的话,和合、不和合,我们依旧落在妄想、分别、执著上,没有办法契入;离妄想分别执著,真相才看到了。佛说「和合」,佛说「非和合」,在他,怎么样讲都对,我们怎么说都错。他说和合有说和合的道理,他说非和合有非和合的道理。这个地方讲缘,佛法常讲缘起,可是缘起后头性空。缘起是讲相,性空是讲性,是讲体性。缘前面讲了,无量因缘,这个地方佛又说了,「缘即非缘」。无量因缘从哪来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来的,缘再多再多,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一展开,无量无边,妄想无量无边,分别无量无边,执著无量无边,这缘。自性清净寂灭之中,哪有这些东西!有这些东西,你还能清净吗?你还能寂灭吗?没有,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妄想、分别、执著都尽了。所以缘即非缘,要懂这个,这是真相,缘即非缘,和合就是非和合。

「非缘即缘」,妄想、分别、执著,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凡夫执著有,圣人眼睛里头没有。就凡夫来说,佛说法,常言说得好,佛依二谛说法,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真谛就是随著佛自己亲证境界来说,讲诸法实相,告诉你没有,体相都是寂灭的,体相都不可得,这是如来境界,这是实相。凡夫不懂,那怎么样?随顺凡夫。随顺凡夫是什么?有,你执著有,我也随顺你有,因为你执著有。所以佛用的名词很妙,妙有,不是真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何以不空?真空是性,它能现相。可是现相,你要晓得,相都是从心想生,如果没有心想,相也没有了。一真法界有没有相?有相!极乐世界有没有相?有相!那我们要问,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还有没有起心动念?你要是说他没有起心动念,相就没有了;你要说起心动念也不对,他确实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微妙难可量」

他真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但是他又起心动念,这怎么回事情?自分来说,不起心、不动念,为度众生,他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才能现相,这不现相,我怎么去度众生?怎么去帮你忙?这不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吗!大乘教里面讲,大慈大悲留惑润生,这个了不起。那个惑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有能力断而不断,就是等觉菩萨。一般等觉菩萨,他真的是等觉菩萨,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没有能力断,这真的是等觉。诸佛如来有能力断而不断,这一品生相无明我要保留,因为生相无明一断,相就没有了,你看「生相无明」。如来跟等觉菩萨是一样,骨子里头不一样,一个是有能力断而不断,慈悲!一个是还没有能力断。但是真正修到有能力断,他也不断,留这一品无明帮助十法界的众生。所以,你不能说他有,也不能说他无。

所以「非缘即缘,故非不合」,佛跟十法界融合成一体。「合离相故无诸相」,离相,像《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所以,即相离相,相在,知道这个相是幻相,这个相是无所有,这个相是毕竟空,这个相是不可得。不是说相没有了,相没有了你说毕竟空、无所有,这毫无意义,那谁不知道?这个话有什么微妙?三岁小孩都知道,没有!东西明明摆在这里,你说它无所有、毕竟空,这个奇怪了,这就不可思议了。森罗万象在面前,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发现什么?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这个跟佛法讲的很接近。森罗万象是物质,所以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是什么?物质只是一种能量波动的现象。科学愈研究愈接近,科学家很了不起,很聪明,发现了。发现,他不能解决问题,什么原因?没有离开心意识,他的发现是用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研究物理。

用仪器、用数学发现物质不存在。物质是一种波动现象,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佛法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里头就有物质。「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这个基本的物质开始组合,这个组合就变成大千世界。组合需要多长的时间?刹那之间;说真话,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空间跟时间不是真的,他说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空间等於零,没有距离了,远近没有了,远近是一。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无量劫就在现前,无量劫前在现前,无量劫以后也在现前,你全看到了,这是事实真相。时间、空间,远近距离,前后,过去现在未来,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真的,凡夫起了无明之后,作茧自缚,就像蚕一样,作成茧把自己关在里头。这个茧是什么?茧就是时空,时空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的。

《百法》里面它属於不相应行法,所谓不相应,它跟心法不相应,它跟心所法不相应,它跟色法也不相应,但是它有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性质?我们现在人讲抽象的概念。与心心所不相应,它不是心,它不是心所,它不是色,但是与心心所又脱不了关系,完全是虚妄的,唯识三性里面「遍计所执性」。你说我们一般心心所、色法,「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经上讲的众缘和合而生,这依他起。它完全是抽象概念,是个错觉。所以「合相离」,合就是和合,和合的相离了,你不执著了,「无诸相」,当相即空,即相离相,大乘经上常说,「般若经」上讲得多。就在相上离四相,就在相上离四见,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了。

「非合亦离,体寂灭也」,体寂灭是什么意思?非合亦离,自性现前,法性现前了。这一段讲法身,法身露出来了,那就是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离、即」统统离了,「合、非合」都放下了,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是法性,这一现前,森罗万象就是法相,就是法身。苏东坡当年游庐山做了一首诗,这诗里头有两句很有名的话,他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是诗人刹那之间的灵感,他没有真的证得,他要是真的证得,他就是法身菩萨。他能触动他的灵感,前世是出家人,史书上有记载的,过去生中学佛,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深厚。他这一生又到人道来了,人道来没出家,可是对於佛法非常爱好,做了官。出家人法布施多,为人讲经说法,所以聪明智慧,文章写得好,都有因缘的。《钞》我们就省略掉了,我们再看第五首偈,法身最后一首。

【佛身无生超戏论。非是蕴聚差别法。得自在力决定见。所行无畏离言道。】

我们还是要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第四段「有一偈」,这首偈,「明能证超绝,结归佛身」。这个『佛身』就是佛的法身,不能不证,证就是契入境界。超绝,超妄想、分别、执著,超心行、言说,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绝!绝思量,想想,不用这个了;绝言说,为什么?说不出来,事实真相说不出来。结归到「佛身」,佛身就是法身,见到法身了。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上来体性寂灭遣有」,这有,这个有是讲色相,这个有是讲物质。从性上讲清净寂灭,从相上讲,「身相具足遣无」,你不能说它无。有无两边都离开了,你了解事实真相。「非合不合」,不能说和合,也不能说不和合。「遣俱有无」,有无两边都离开了。

「而复谓佛是非有非无,还成戏论」。我们可不可以说,佛非有非无?不能说,说了都有过失。为什么说有过失?你说佛非有非无,我们细心去思惟,你这个话里头有没有分别执著?有没有起心动念?如果有分别、执著,「佛是非有非无」,你有这个执著你是凡夫。你不执著,你的起心动念,因为你不起心动念,你就不可能有这个念头生,你不可能有这个言语。起心动念怎么样?无明没有破。

你有分别、执著,你是六道里面凡夫。你还起心动念,充其量你是四圣法界的外凡,这就知道,错了,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还成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我们讲开玩笑。佛的戒律绝对禁止戏论,我们一般讲开玩笑。佛为什么禁止?有道理!世间人没有智慧,烦恼习气很深,人与人之间只要是相识,过去生中都有业因。过去生中业因,佛总的给我们说,不外乎四大类,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跟人相识决定不出这四种关系。所以过去生中有余怨,余恩、余怨,有余业,这一生遇到了。如果我们过去生中没有余怨,没有关系,开什么玩笑都无所谓,心地坦然,完全不在乎,哈哈一笑了之,过去生中有善缘。如果过去生中还有余怨,那很麻烦。

是开玩笑,所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会把过去生中的余怨把它勾引出来。鸡毛蒜皮小事,小事就演变成严重的误会,误会就变成冲突,冲突就造成这两个人的对敌,过去生中的余怨,会造成这个现象。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世间,这种现象就太普遍了,说明什么?现在在世间这些人,人与人之间,过去生中结的恩少,结的怨多,怨很深。所以,不相识的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你偶尔看他一眼,他就来找你麻烦:你为什么看我一眼?过去生中的余怨!赶紧道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承认错了,我是无意的,错了。如果你要是不服气的话,两个人马上打起来,跟前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生在这个世间,如果要不学佛,要不修道,这个日子怎么过法,活不下去。我们也能跟一般人一样去作恶吗?我们知道作恶,眼前也许得一点小便宜,后果不堪设想,后果肯定是三途地狱,不得了!

《地藏经》上说果报,略说,没有详细说。我们现在在《大藏经》里面搜集了二十五种经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地狱,讲得很详细,看了之后毛骨悚然。看了之后,才真正知道,不念佛不得了!不往生不得了!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在六道里头轮回,纵然来生,这一生算不错,没有造作恶业,来生再能得人天身;来生得人天,享富贵,你能保证不造业吗?这一生当中,我没有跟人结过怨,你能保证你过去生生世世没有冤亲债主吗?说老实话,肯定有!肯定有怎么办?所以,这些逼迫著你,你不求生净土不行,你只有这条路走。这条路是个活路,其余条条都是死路;换句话说,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八万四千法门,理上讲没有错,平等;事上讲,自己的业障太重,不是法门不好,自己的业障太重,没有条件修学那些法门。因为那些法门完全要靠自力,断惑证真,我们今天烦恼断不了,所以不能不求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烦恼不需要断,但是什么?烦恼要能够伏住,伏烦恼比断烦恼容易得多!这桩事情只要我们有相当高度的警觉,能办得到。所以古大德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也就是说,伏烦恼人人都能办得到,问题就是看你自己是不是肯真干,你真干,行!真能伏得住。你不肯真干,不行,你伏不住,伏不住念佛也去不了。所以有高度的警觉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於一切人事物,特别是人,对什么样的人都要忍耐。尤其是逆境、恶缘,为什么?逆境、恶缘,你要能够善於处理,消业障消得快。逆境恶缘里面,不生瞋恚心,不生报复心,我们的业障就消了。顺境善缘不起贪心,不生愚痴,业障也消了。一般人对於顺境善缘容易起贪痴,翻过来,逆境恶缘容易起瞋恚,所以境界都是引发你的贪瞋痴。你能在境缘当中让贪瞋痴不起,这就有功夫,这就是高明处,消业障最快。

所以,人在这个世间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这一切人事物,就在这磨练,你要是不会消业障,你就增长贪瞋痴。顺境、善缘起贪痴,贪痴增长,恶缘你会起瞋恨,瞋恚增长,贪瞋痴三毒增长,麻烦就大了。三毒是三恶道的业因,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戒定慧是三善道的业因,戒是人道的业因,定是天道的业因。欲界天从第三层天就要修定,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这四层欲界天都修定,定没有修成,在佛教名词叫未到定,他真的是修了,不及格。现在学校念书,这个功课学分他修了,考试不及格。六十分及格,他考三十分、考四十分、考五十分,不及格。如果及格了?及格了,他就到色界天去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天,那是你定功的等级不相同,我们讲定功深度不一样,定功愈深升得愈高。

从定开慧,法身菩萨了,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都是修定,也有智慧,智慧不到家、不及格。开的智慧及格了,他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三善道,人道、天道、菩萨道,戒定慧是这三道,贪瞋痴是下三道。我们愿意走哪个道?佛菩萨绝对没有限制,听君自便,你喜欢走哪个道你就走哪个道。佛菩萨不限制人,佛菩萨永远随缘而不攀缘,佛菩萨教,很有耐心,生生世世诱导你,这是我们不能不佩服。

我们再看下面清凉大师的开示,他老人家引《中观论》上的话来说,「中论云,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故次遣之」。开玩笑不但不能造成误会,开玩笑障碍智慧。你说为什么?你想想就明白了。慧是从定生的,人开玩笑心是浮躁的,开玩笑的时候清净心就没有了;换句话说,开玩笑破坏清净心,心不清净不生智慧,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要叫我们离开戏论。可是世间人喜欢开玩笑,如果人在一起都不说话,都不开玩笑,很严肃,这有什么意思?这样的人很多,这样的人对於佛法、对於修道,茫然无知。不但对於学佛、修道他无知,他就连儒家的境界都不懂。

你看看儒家讲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要在这个境界里,他觉得毫无意义。我跟你交朋友,一天到晚得嘻嘻哈哈,吃喝玩乐,这好朋友。天天在一块板著面孔,这么严肃,一句笑话都不能说,他跟你不是同伦,不是一类的,不是一类的合不起来。真的,《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你看这个世间,喜欢打牌的,朋友都是打牌的;喜欢跳舞的,朋友都是跳舞的;喜欢唱歌的,朋友都是唱歌的;喜欢打球的,朋友都是打球的。这就是物以类聚,他不是一类他聚不起来。喜欢学佛的,朋友都是学佛的。他不是你这一伦,他到你这一伦来格格不入,总觉得很不习惯。就好像我们一个人常年住在乡村,过那种清净,习惯清净的生活,都市那种繁华他非常不喜欢,住了两天他想回到乡下去。同样的,住在都市里,繁华生活过习惯了,叫他到乡村里,这个地方太寂寞了,没有地方玩,住两天,他走了。这些事情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都没有错,习惯成自然。

再看「谓妄惑不生,故非蕴聚,起心则生,便成戏论」。这是这个经文里面讲的,『佛身无生超戏论,非是蕴聚差别法』。这个「蕴」就是五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道凡夫五蕴身,你决定不出这个三类,这个三类展开就是一切万物,一切万物总不出这个范围,蕴、处、界这三个范围出不去。佛不是的,佛超越了。这三个范围与「戏论」都有关系,所以起心则生,生五蕴,生十二处、十八界。佛讲的这个戏论太微细了,我们凡夫觉察不出来。「决定见者,不随境相,名自在力,有无不能累其神,故无畏也,非言行处,为绝言道」,这几句话说得好。「决定见」,这拣别不是虚妄见,凡夫是虚妄见,圣人是决定见,决定见就是见事实真相。所以,不随境相,就是不被外面境界相的影响,这就自在了。我们还受外面境界影响,不自在!他为什么不受外面境界影响?因为他知道外面境界相都不是实在的,都是梦幻泡影,都是非相、非非相,顺逆、境界都不影响。有无不能累其神,有相、无相他不影响,所以他无畏。这不是言行处,言是言语,行是心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在此地清凉大师明白给我们指出来,法身境界。这个五首偈讲法身,往后五首偈讲智身,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