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五九讲)  2004/4/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59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颂第八首看起:

【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

这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好,他说「云何利生,谓变化智自在,上半一多无碍,下半随器普现」。注得简单明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读圣贤书这点非常重要,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处事待人接物,这在佛法里头称之为权巧方便。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要智,没有智哪来的方便?方是方法、方式,便是便宜,也就是最适合的。这个最适合没一定的,一定是在当时、当地、人事合起来,这种方式、这种方法再好也不过了,最为妥善的,这叫方便。这要没有智慧做不到。所以方便是活活泼泼,如果是死守成规,方便就没有了。

规矩不能没有,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古人讲得好,你要懂得通权达变,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恰当、做得圆满。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这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智慧,也是最不容易学的。我们看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有智慧,都有学问,都有丰富的经验,而在一个时,就是同时同处同一桩事情,同是这么多人,两个人处理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人多会多,常常开会,会里面往往是议而不能决,决而不能行,行而达不到效果。你要问这是什么?智不足,真正的原因是在此地。因此读书,尤其读圣贤书不能不开悟,开悟就是活的,不开悟就是死的;书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开悟是死的,开悟是活的,开悟就能够通权达变,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社会,从朝至暮千变万化,你没有真实智慧行不通。我们举个例子,古时候圣贤君子以言教人,有许许多多著作,在那个时候写一本书在他不难,可是出版就不容易。何况古时候教化众生的大权在帝王,帝王的事业有三桩事,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皇帝就这三桩事情。君,领导这个国家,这是君王,我们今天讲这是他的政治地位。作之亲,他要爱民,爱民如子,你爱他你要养他,念念要以人民福祉为怀,这是亲;就像做父母,念念都想到他儿女,要好好的去养育他。师是教他,你不但要养他,你还要教他,不能叫他学坏。所以,君王有教化众生的大权。换句话说,社会上一些言论,特别是出版的文字,如果是违背伦理道德的,破坏伦理道德的,现在讲伦理道德很多人都不懂;换句话说,破坏社会安定和平的,破坏人民团结的,这些言论文字是被禁止的,那是犯法的,严重甚至於死罪。

不像现在,现在是民主开放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而且印刷术非常方便;在从前不容易,从前书要刻版,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你一本书多少块版,一块一块木板刻下来,印的时候也很费事。古时候印,没有油墨,用松烟,松枝烧的烟,用这个烟刷,刷在版上一张一张的印。我小时候常常见过,那个时候印刷术并不发达,在现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还有。如果诸位去参观古时候印书,你到南京去看,一张一张的,但是现在不用松烟,用油墨,这比从前进步多了,印出来的效果比以前松烟那要好看多了。我到金陵刻经处参观过,金陵刻经处还送了我一套玄奘大师所译的经论,现在放在我们的图书馆里面,这些都是木刻版刷的线装书。

你要问有没有好处?真的有好处,所谓是决定没有邪知邪见,这个言论跟出版,乃至於艺术表演,古时候有个原则必须要遵守的,邪正依这个原则来定,这个原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思无邪」。如果你的言论,你的文字,诱导社会大众脱离正知正见,这个问题很严重,就会造成社会动乱,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安,所以国家禁止,政府禁止。学校教育以孔孟的典籍为主要的教科书。读书的目的志在圣贤,为什么读书?读书就是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够成圣人、成贤人、成君子;人人都是君子,社会上都是好人。

所以从前的书籍,一直到民国初年,民国初年才有「版权所有」。中国以前的古书,有很多劝善的都是「欢迎翻印,欢迎流通,功德无量」。在没有这些印刷的地方,用什么方法流通?抄写,手写。古时候大户人家(这有钱的人),请物质生活困难的那些穷秀才,请他到家里来,请几个人天天抄书,抄来流通。书是手抄的,手写的。诸位看看我们现在书架上放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都是手写,字写得好,你看起来是真舒服。那些人要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都是书法家,在那个时候不行,在那个时候会写字的人太多,比你写得好的人太多了;今天没有人会写字,能写出这个字,书法家。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此一时彼一时。我们现在这些思想方式,在古时候是决定行不通,古时候那个方式拿到今天来也很难实施。

那你就晓得,时代在变,人的思想在变,生活方式在变,我们生活的环境都在变。如何能保持永恒不变的一个原理原则,在事相上能够跟得上这个时代。说跟得上这个时代已经很委屈了,应该怎么样?应该是领导这个时代,使这样一个时代人民也能过最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政治制度变了,从前帝王确实有这个心,为什么?他那个帝王是世世代代传下去的,你做得不好就被别人取而代之,你就国破家亡,所以总是小心翼翼栽培接班人,希望人民能够爱戴君王、拥护君王,他不造反。在民主制度底下,政府这些领导人,民选的,任期很短,因此怎么样?他这个责任的心就少,我这四年做好就行了,就交给别人了。在这个心态上,远远不如古时候的帝王。也就是古时候帝王那个责任心非常重,真正为人民做事情,为人民福祉来服务。诸位如果不细读历史你不知道,你细读历史,你把这个政治制度冷静平心的比较一下,它的利害得失你就完全明了了。

菩萨利益众生亦复如是,用什么?一定要用智慧,所以菩萨求学求什么?求智慧,求智慧是求开悟。佛门求开悟,儒家也求开悟。如果读书不开悟,在一般儒家讲的是书呆子,食而不化,书念得很好,都能背诵,照著古人注解的讲法都讲得不错。但是到生活上去,没用处,什么都用不上。日常生活都用不上,何况待人接物!这书呆子。所以读书贵在有悟处,古人讲悟性,老师观察学生,哪个学生有悟性,这学生有前途。学生没有悟性,很难,一生能够乐乐融融过一辈子算不错了,做不了大事,他不能通权达变。世出世法都要讲求悟性。

佛法里面的菩萨,菩萨要教化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我们当然不能够用《华严》这个境界,《华严》菩萨是教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我们今天把范围缩小,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的众生族类差别很多。肤色,这诸位晓得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红种人,肤色差别就很多。历史文化不相同,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饮食起居不一样,信仰不一样。你要帮助他们,要教导他们,让一切众生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彼此能包容,彼此能尊敬,彼此能合作。这是什么学问?这就是通权达变,什么学问都行,只要你悟了。你不悟你做不到,你这一接触,格格不入,他不能包容你,你也不能包容他,都会指责对方错误,「我没有错,他们不行,没法子教」,不知道是自己的过失。教学,学生哪有过失?教得好与不好,老师的事情,学生学得好不好也是老师的事情;会教,学生都能学好,不会教,好学生跟著你也没有法子。这些原理原则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出来,「变化智自在」,这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通了,觉悟就通了,可是觉悟真不容易,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我早年求学,老师教我,我们是中上根性,不是上上根性,中上根性。少年失学,生在战乱,我记得我十一岁那年芦沟桥事变,中日战争爆发,这个战争八年才结束。那个时候正是读书的年龄十一岁,由於战乱我十四岁就失学,离开家庭自己要养自己,苦不堪言,吃尽苦头,对於人生体验比一般年轻人深刻,没有吃过苦头的人不知道,所以对於求学这桩事情看得很重。学校要缴学费,缴不起念不起书,但是找书本自己在家里念,这是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比在学校里的学生还要用功。因为学校里有人教,我没有人教,没有人教,你自己不用功怎么办?要自学。所以我到二十几岁,虽然没有念过高中,没有念过大学,一般大学生甚至於研究所的学生,我跟他接触,我们在言谈讨论当中,我不输给他们;他们是在学校学的,我是在家里学的。

逃难当中一个小行李,那再重要的就是我几本书本。你要自己不发愤不用功,你将来怎么办?现在年轻人,好,他有依靠。我在十四岁就没有依靠了,要靠自己才能活得下去,时势逼著你不能不发愤,不能不读书。所以还有点悟性,所学的东西还都能用得上。尔后遇到佛法,二十六岁遇到佛法,跟著李老师学讲经,从前我学的那些东西统统都管用,在讲经教学都能够引用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能用得上。这是这首偈前提的话,现在我们言归正传看经文。

『一身为无量』。我们要学,我们身是一,无量是什么?无量是身分,在不同的场合现不同的身分,这不就是无量吗?我们不能像佛菩萨,他能够示现无量身,这个我们做不到,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神通。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可以用种种不同的身分。所以格里菲斯大学校长,我们前几年见面的时候,我们谈得很投缘。他们学校有多元文化的教学,目的就是化解族群跟宗教的矛盾、冲突,目的希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助合作,共同来繁荣这个社会。

我在没有来到澳洲之前,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在那个地方曾经做这些事情,跟新加坡九个宗教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校长知道,他非常欢迎我,希望我在这方面为社会多做一点工作,这是好事情,所以校长建议,希望我代表学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的活动。但是他告诉我,联合国许许多多的会议,邀请的都是学者专家,宗教界的人士比较少,所以学校送我一个学位,邀请我担任学校教授,什么用意?这就是「一身为无量」,将来在国际上活动用学者的身分、用教授的身分,不用宗教的身分,这个活动的范围就大很多很多。所以去年我参加曼谷的联合国的和平会议,今年一月参加日本冈山的也是联合国的和平会议,都是用这个身分。今年我们参加印尼伊斯兰教的活动,我们成为伊斯兰教的好朋友。这是说在某种状况之下,我们用不同的身分好办事,方向、目标永远不变。

我也常常教导我们的同学们,人生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不学佛的时候迷惑颠倒,真的一生醉生梦死,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了之后不晓得到哪里去。佛法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这一生何其幸运得人身闻佛法,这才晓得人生在世,最可贵的,最应当要做的第一桩大事情,提升自己的灵性,决不是在这个世间争取荣华富贵,那就错了,为什么?荣华富贵带不去,提高灵性带得去,这是第一桩大事情。可是你要往上提升,就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求往生的人有多少,绝大多数做不到,什么原因?冤亲债主不饶你,於是提升灵性这桩事情,必须怎样把冤亲债主和解,这就是化解冤亲,这是大事。

冤亲债主这个问题,不但是我们自己问题,也是一切众生、全人类共同的问题。我常常讲大乘经里面讲的了义。今天我们为自己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应该为一切众生化解怨结,做这个事情对自己有大利益,什么利益?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增上缘。我们肯为别人调解,化干戈为玉帛,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宿世的冤亲债主必定也有人帮助我们化解,如是因,如是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所以我们这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一体的两面。要在这一生当中,从人道提升到极乐世界,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修,还要助修,正助双修,助修是什么?助修就是这一生当中,要把宿世、今生的冤亲债主,把他化解掉。这个事情太难了,我想跟他化解,他不跟我化解。这个没有关系,只要自己内心化解了,那边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道理我说得很多。

首先,要从内心把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矛盾、误会消除,消除得干干净净,自己内心身心平和,这才能帮助别人。用自己化解冤亲的经验帮助别人,希望别人也能够从这方面化解,这真的化解了。这个世界上要是有很多人,我们能够找到几千人、几万人同心同力来做,这个世间的冲突我相信是可以化解的,安定和平是可以实现的。必须以身作则,你自己做不到,光是口说没有用处,谁相信你?真做到了,处处忍让,念念尊敬,自己谦虚卑下,时时想到给别人方便,自己受点委屈没有关系,业障消了。所以我们以再多的身分,再多的活动,我们的宗旨、目标没有变,化解冲突消业障,帮助众生消业障是真正消自己的业障。业障消除,一心称念求愿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这是前面两句,我们懂得怎么个学法,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我们要懂得运用各种不同的身分,善巧方便自行化他。

后面这两句,『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了知诸世间」,了知诸世间,在我们现前学习来说,你得要有丰富的常识,你要多接触。这个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族群、各种宗教,都是我们现身的场所,你对它不了解怎么行?这就是现在在这个世间决定要开放,决定不能拘束在一个地区,跟其他地方互相不往来。这个时代过去了,古时候可以,现在不可以了。现在的资讯发达,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了一点事情,几分钟、几十分钟,全世界人都知道了,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交通便捷,环绕地球一周,现在飞机的速度不过两天而已,真的,地球是变成一个地球村了,我们对这个村子点点滴滴不能不知道。

所以世界的历史地理尤其是文化,变成什么?你必须要明了的,为什么?要去,你要到美国去,美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你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到那里去你就感觉到非常陌生,什么都不方便。美国历史你要不要读?你不读行吗?不读你行不通。他们的风俗习惯你要是不懂得、不学习,你到那个地方去,你不能够打进他们的社会;换句话说,你跟那些人格格不入,你不能不学。你要到欧洲去,你要不要学欧洲的东西?你要到非洲去,要不要学非洲的东西?你要到中国去,你要不要学中国的东西?不能不学。我们到哪个国家地区,在没有去之前,现在人讲恶补,补习,总得要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去阅读这些资料,去向人请教,听人讲解,然后到那边去才能跟人家打成一片,才能受到那边人的欢迎;他会对你感觉到很亲切,你对我们了解这么清楚。

友谊没有别的,建立在互相了解,了解愈深刻友谊愈坚固。除非是宿世的冤业,那是另当别论,或者是今世受一些有心人的挑拨离间产生误会,这又是一种。没有说是没有原因,统统有业因。果报有业因,业因有果报,因果循环,因果相续,所以不能不化解。化解是大学问,化解是大事一桩,不是小事。这是诸佛菩萨、圣贤教诲真正的目的。你有这个能力,你能化解自己,你也能化解你家庭,你也能化解亲戚朋友,能化解社会国家。这些是缘分。你有这个能力再加上缘,你能办大事,你能普度众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下面第九首:

【此身无所从,亦无所积聚,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

清凉大师说这首偈,说明「一多所从」,所从就是所从来,为什么会有一,为什么会有多,这种现象是怎么来的?当然这也是个重要问题,不能不说,不说众生有疑惑,所以一定要把真相说清楚。注解里面讲「以无生智,随物而感,谓一身多身,但由众生分别心起,故无积无从」。佛与法身菩萨证得法性,法性也就是法身;法身的体是法性,法性的相是法身,性相是一不是二。所谓法身无身,无身是一,现身,现身是随著众生的感而应的,众生无量无边,法性随顺众生之感,那个感是分别,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心想就是分别,从起心动念生,从分别生,从执著生,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诸佛菩萨就有无量无边身,这是一定的道理。

无量无边身有隐、有显。隐,身在不在?在,看不见,六根接触不到,接触不到为什么说有?因为你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这个波非常微弱,再微弱它也现相。心太粗了,所以这种微细的相你没有在意,你没有观察到,不是它没有。粗重的分别,那是大波大浪,这个显应就很明显,你就能接触得到,这是什么东西?我们今天讲虚空法界、山河大地、树木花草、芸芸众生,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自己的心,谁的识?自己的识,不是随别人。别人没有办法变境界给你看,佛都做不到,可是别人能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受别人影响,那个影响是什么?见色闻声,见到外面境界相自己接受,接受的时候在自己意识、末那里头,变起一个现相自己来受。唯识经论里面讲得详细,这是佛给我们讲真正的事实真相,你要是通达明了再不会冤枉人。你要是冤枉人那罪过很重,别人确实没有给你受,你自己变现出境界自己受。

我们举个比喻,我们从逆境里头来说,我们看到一个很讨厌的人、很不喜欢的人,见了心里就不高兴,是不是这个人给我的受?不是的。这个人现的那个相,我们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一样,把他那个相照进来,照进来印在我们眼识里,眼识就好像是底片,这个相印在我们眼识,眼识没有分别,眼识没有执著,就像照相机一样它把他照下来,照下来之后,把这张相片传给第六识,传给第六识也不是像现在这样传真,不是这个意思;传给第六识,第六识接受过去之后,第六识也有相分,就是第六识它那个萤光幕,从眼识这个萤幕传给它,那个萤光幕里现相。诸位要记清楚,分别,它不是分别眼识这个萤光幕,它是分别第六意识自己的萤光幕。我们现在用萤幕来传递,这个大家知道。於是第六意识分别,第六意识的见分缘自己第六意识的相分。每个识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它不会缘前五识的,它是缘自己的相分。前五识是对外面境界接触,它只管传递,它接触之后马上传递进去,传给第六,传给第七,传给第八。传给第六分别,传给第七执著,它们都互通的。

第六意识分别,立刻就传给第七、第八,第八是档案室归档。所以第七识的执著,不是执著第六识的相分,是执著第七识自己的相分。你要是把这个搞清楚的时候,你要是怪外头人,人家真是冤枉死了,跟外头境界不相干。你所有的活动,六、七识都不对外,阿赖耶只是仓库,只是资料室;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来的统统归档。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就是第六跟第七,转识成智是六、七先转;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地转,所以五、八你用功用不上。六、七转了,五、八跟著转,你在五、八上下功夫,没有办法,做不到。所以唯识经论里头,把这个事情讲得透彻,这才是佛家讲的心理学,比大学里头讲的那个心理学高明太多了。我们读了唯识经论,再看大学里头那些资料教科书,没看头,长篇大论说一大堆,一大本、一大本都没有说到关键上去。佛法里头这些论典分量都不多,字字句句说到关键上,你读了之后不能不佩服。

所以古德常讲自作自受,这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一般人听了怎么样?真的是似懂非懂,你说他不懂好像是懂,你说他懂他真不懂,他要真懂了他的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绝对不会怨天尤人。懂了之后,无论受什么苦难不会怪人,怪自己傻,为什么自己第六意识见分分别自己的相分,又传递给第七识去执著;第七识也是自己的见分执著自己的相分。这真的非常微细,你念了之后也非常有趣味,真是个新闻。为什么?一生以来从来没有想到过,从来没有听说过,哪里知道我们里面的情形是这样的复杂!

人,内里面身体跟思想这个复杂情形,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所以人身是个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通了,大宇宙就不难,也通了,一通一切通。你看看佛在经上常常用身做比喻,观身,你能常作如是观,容易开悟。唯识里面讲的事实真相,确实能够帮助你建立正确的人生宇宙观,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正确的了解诸法实相。根源,无生智,这是般若智慧,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一切法不来,一切法不去。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速度太快了,这真正是高速度,我们现在人间科技达不到。在这种高速之下,我们迷了,不知道真相。真相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知道;不知道它是不来不去。不知道也还好,麻烦在哪里?强不知以为知,麻烦出来了,那怎么样?错解了,误会了,误会的根在这个地方。对宇宙人生真相误会的根源,你从这里才找到。你为什么会误会,从哪里误会起,这找到了。从根源消除,当然是最高明的。所以大师在此地讲「以无生智,随物而感」

下面是解释,「一身多身,但由众生分别心起,所以无积无从」。它是变化的,而且有无是一不是二,一身无量身,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你要说无,它确实有现相;你要说有,这个相不存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相,你要晓得叫相续相,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一样,相续相,它是个生灭相。电影上银幕现的相,一秒钟那个幻灯片换二十四张,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就觉得它的速度太快,所谓是目不暇接;误会、看错了,以为是真的,其实是一张一张幻灯片放的。那个幻灯打开,就是这个放映机,放映机的镜头打开,这一张幻灯片照在这个银幕上,立刻把它关起来,关起来的时候换第二张,再把镜头打开,第二张现出来了。它是一张一张连著的,连著速度快了,你就不知道它是一张一张在换,就不知道了。

一秒钟换二十四张就把我们搞糊涂了,就把我们欺骗了,我们迷在其中。那现实这个环境,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仁王经》上世尊方便说,世尊给我们讲一弹指,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所以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我们一个健康的人,手脚很灵活的人,我们弹指会弹得很快,你算算看一秒钟只要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两个十万八千;换句话说,一秒钟这个现相的生灭二十一万六千次。电影银幕上一秒钟二十四次,你就不知道它的生灭了,现在是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相续相。我们在电影银幕看的是相续相,那个相续相慢动作,很慢很慢,我们现实环境是很快速度的相续相。

我讲这段经文,我记得好像是用七、八个小时说明这个现象。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对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相,对自己的身体,再也不执著了,为什么?执著不到;再也不打妄想了,为什么?想像不到。真的,想叫妄想,执叫妄执,哪有这回事情。你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自作自受,全是假的,一场空,绝非事实。这一般人见不到,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怎么会知道?我说佛在《仁王经》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为什么?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不快,比光的速度慢,比电磁波的速度也慢,所以我们知道佛是方便说。而实际上呢?实际上那是亿万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不是,亿万分之一秒,无法想像。你才动个一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几十万分之一秒,这是事实真相。这个现象法尔如是,它是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只是众生迷了,迷而不觉,法身菩萨才觉而不迷,见到事实真相。

见到事实真相,叫见道。什么人见道?法身菩萨,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那就叫见道,就是见到事实真相,不再迷惑了。见到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真正明了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叫清净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的大慈大悲从法性里面流露出来,遍满法界虚空界,你的慈悲,你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没有一样不是遍法界虚空界。跟法界虚空界,上自一切诸佛下至地狱众生融成一体。这是事实真相。这个时候你才晓得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就好像全身许许多多这些细胞,这些细胞跟自己什么关系你明白了,一体。

一切诸法,无一不是清净的,无一不是平等的,所以无积无从。一切诸法无所有,哪有积?哪有从?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念他就现相,无念就不现相。下面大师用比喻来说,这个比喻也是世间人常常讲的,我们中国人常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只有一个在天上,晚上在河边,哪个地方有水,水里头就有月亮的影子。天上那个月是一,水里面的月亮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让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佛菩萨现无量无边身,就像水中月,而且现的身不一样,色不一样,形不一样,相不一样,名字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众生分别心不一样,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再说,不要说佛了,回过头来我们细心观察自己,我们自己这个相,我要问昨天这个相跟今天这个相一样不一样?你说也一样,错了,怎么可能一样?要是一样的话,就等於说我们这个底片(幻灯片)放在银幕上没有换,没有换就一样,它要换了的话,不一样。像看电影,你看到那个相是一样的,一秒钟换二十四次,它怎么会一样!我们现在这个相,就是依《仁王经》上佛讲的这个,一秒钟它要换二十一万六千次,怎么会一样?不要说昨天跟今天不一样,我刚才讲的是用昨天跟今天相比,那今天,上一个点钟跟现在,一样不一样?再说前一分钟跟这一分钟,一样不一样?再说前一秒钟跟这一秒钟,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就答对了,就用《仁王经》的说法,一秒钟它就换了二十一万六千次,你怎么会一样,永远不停。这叫什么?五蕴里头这叫行,八苦里面这叫行苦,行苦就是不住,它停不住。停住就好了,停住不就变成长生不老了。说刹那不住,时间太长了,刹那太长了,一刹那九百生灭。你明白这个道理,底下这句你就很好懂。

『见佛种种身』。一秒当中,一秒这么长的时间,佛这个身已经现了多少次?二十一万六千次,不是种种身吗?谁见到?法身菩萨见到了,法身菩萨那个眼睛厉害,我们的眼睛不行。我们的眼睛看到幻灯机,不能看电影,幻灯机上我们按一个钮换一张,按个钮换一张,我们看到底片的生灭,看到它换片子。电影机里面的速度我们就看不出来,何况我们现实环境。依佛所讲的,佛的方便说,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是真相,诸法实相。

所有一切法,没有一法例外的,我们人身体是如此,我如此,你也如此,他也如此,各个如此,花草树木也如此,桌椅板凳也如此,山河大地也如此,没有一样的。这一张桌子摆在此地,前一秒钟跟后一秒钟它已经现了多少个相?二十一万六千次。我们今天要这个说法,跟一般人说,人家说我们神经病,头脑有问题。他说这明明没有变,这个样子,昨天是这个样子,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哪里变?跟这些人就方便说,你说没变,好,就没变;你说一样,好,就一样,真的行得通。你一定说它不一样,一定要说它有变化,那两个人就打架去了。

人与人都能交往,要记住和为贵,他错了跟他错,表面上跟他错,内里我清楚,表面上装糊涂,我们才能相处。不装糊涂,日子不能过。在这个里面,那个和为贵也看到了。所现一切相都是性德变现的,唯心所现。性德里面没有冲突,性德里头没有矛盾,性德里头没有误会,所以宇宙是和谐的。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是相辅相成,互助合作的,决定没有冲突。冲突不是自性,自性决定没有冲突,和为贵。法性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易经》里面称为太和,太和就是法性,太和就是道,随顺太和就是德,道德。怎么随顺?性德,性德是和睦,我们懂得用和睦,守住和睦。你懂得用和睦,中和,中和是德。中是什么?不偏不邪就叫做中。不偏不邪没有邪恶,自性里头没有邪恶,自性里头是至善,儒家讲的「止於至善」,至善是性德。儒家讲中庸,用中,佛法讲中道,所以这是性德的大用。我们讲体相用,太和是体,中和是用,保和是相。

北京皇宫里面三个大殿,就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表示什么?道德。太和是道,中和、保和是德,完全随顺,太和。所以,古圣先王都懂得以道治国,以德化民(用德教化人民)。他根据什么?在佛法讲就是法性、法相,他随顺法性、法相,那还有什么话说!在现在人来讲,他随顺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原理原则,这就决定没有错误。大自然里头没有分别,大自然里头没有执著,大自然里面没有自私自利,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没有五欲六尘,它的运作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和谐的。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恒的,都是遍法界虚空界;真诚遍法界虚空界,清净平等遍法界虚空界,正觉慈悲遍法界虚空界。你说人在这个境界里头,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圆满,圆满比美满更胜一筹,美满不见得圆,圆满决定美满。

如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稍稍契入几分,你就对这门学问欲罢不能;我可以不睡觉,我可以不吃饭,这个东西不能不学。所以孔老夫子自己说,那是真话,也给我们做榜样。夫子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我在那里想,想来想去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所以治己,是对治自己的,不学则不智;教所以治人,教是教别人,不教则不仁,你不教就没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什么都没有了。这个道理我们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体的。你没有慈悲,你真诚没有了,清净平等正觉都没有,这五条有一个全都有,决定分不开。什么是慈悲?真诚是慈悲,清净是慈悲,平等是慈悲,正觉是慈悲。再把事相连上去,看破是慈悲,放下是慈悲,自在是慈悲,随缘是慈悲,念佛是慈悲,没一样不是慈悲。慈悲就包括了一切法,一法如是,法法如是,你才晓得它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一体,见了性才晓得,性德。性德不能分割,一证一切证,一通一切通。所以古人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一法明了,法法都明了,这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是把那个根本通达了,性识通达了,要不要学?不要学,全通了。这是甚深大法,法法平等,无论哪一法都能通到性识,因为什么?它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的根是一个,世出世间万事万法根是一个。

所以你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要去换,这一法通到底,通到明心见性,到明心见性一切法自然通达。但是每个人无量劫来习性不相同,这是我们愚痴、迟钝原因之所在。如果我们这一生学的这个法门,我们过去生中曾经学过,那就快,你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现在又遇到,这个种子印象加深,你悟得快。如果你现在学的这个法门,过去生中没学的,很困难,觉得很生涩,很不容易理解,说明过去生中没有学过。这种情形,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有经验。你不相信,你把《大藏经》翻来看看,有些真的很喜欢,有些看不进去,不想看,不是不好。这个在佛法术语里面讲,叫契机、不契机。机跟过去生中有关联。

佛法八个宗派,像密咒,有人一学密咒他就朗朗上口,他就音念得很准确,很快就能背诵,过去生中学过。有些人对这个密咒就一点都不能接受,你教他念,教了好几遍,他记不住,这是什么?过去生中没有学过,初学就很生了。过去生中学过的,你接著干很熟,你要说没有过去生中的因缘,怎么会有这个现象?那这个现象讲不通。有这种现象,肯定人有过去生,过去生还有过去生,既然有过去生当然有来生。这个地方也能够很明显的让你觉察到,一切众生都有三世,不能不信。

学佛是教我们开智慧。真正要开智慧,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对人对事对物你要细心,佛经上讲的「微密观照」。这四个字我们要是做不到,我们就换句话说,细心观察,这个总可以试。细心观察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到一些徵兆,从这些徵兆更深入的去观察,你就能了解事实真相。纵然见不到,能体会得到,你对於圣贤人的教诲就生信心了。信心的建立实在是不容易,有信心你就有受用,没有信心很难有受用。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