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五讲) 2004/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5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九段光照十亿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众生流转爱欲海。无明网覆大忧迫。至仁勇猛悉断除。誓亦当然是其行。】

从这个以下有八首偈,就是从第二首到第九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云何普化」。这个八首是别说,怎么样落实前面所说的普化众生,前面是总说,下面是细说。这一首「别中」,这是第一首,十首偈来说,这是属於第二首,「化痴爱众生」,这一首是讲化痴爱众生。

六道众生,痴爱是通病,四句里面,前面两句是「所救」,也就是要度化的。清凉大师注解用比喻给我们说,「如人堕海,五事难出」,一个人不小心堕在大海里面,很不容易出离。哪五种事情?第一个是「水深」;第二个是「波迅」,就是我们讲水流的速度非常快;第三个是水里头「迷暗」;第四个「虫执」,就是海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我们知道有很多动物要吃人的,肉食;第五个是「忧迫失力」,忧逼迫你,使你能力丧失,这是五种比喻。「众生欲海流转亦尔」,佛常常把六道比作苦海,苦海无边。六道,堕落在六道难出,实实在在讲,比一个人掉在海里面去还要困难。真的,落在海里面,我们现在抢救还有方法,还有生还的机会。堕落在六道里头真困难,要想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实在不容易,这是我们不能够不警觉的。

『众生流转』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个『爱欲海』,只要爱欲没有断,你就决定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如果爱欲你能够伏断,根没有断,你伏住了,伏住果报在哪里?在色界、在无色界。我们讲三界,爱欲不断的,他轮回的范围是在欲界;欲界有六层天,天下面有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你总是在这里面轮回。能够用智慧、用定力把爱欲控制、伏住,虽有不起作用,你可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三界是没有办法超越的。必须把爱欲真正断掉,不是伏断,是灭断,你才能够超越三界。在小乘里面,是阿罗汉果,证阿罗汉,证辟支佛;在大乘里面,是权教菩萨。为什么叫权教?你没有破无明。没有破无明,虽然离开六道,出不了十法界,六道外面还有个大圈圈,很不容易出去。那得要破一品无明,就出去了;无明没有破,出不了。破一品无明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超越了,所以说见性成佛,这个佛是分证即佛,天台六即里面讲分证即佛。所以我们想想,修行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实在不是容易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

知道这个事情难,不容易,我们就得死心塌地修净土,净土往生,伏断就行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往生净土,烦恼没有断,要能够伏住。用什么伏住?总的来说,是戒定慧;别说,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在我们净宗,法门也很多,有人用执持名号伏住,有人用观想伏住,我们在《十六观经》里面,观想佛像,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都行,都会产生力量。或者观察这个世间苦,在这里产生畏惧之心,我不愿意再继续受苦,激发自己求生净土的愿望,要用种种方法。换句话说,决定不能贪恋这个世界,不可以贪恋色身,更不可以贪恋名闻利养。

有这些事情你念佛往生就产生障碍,念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并不多,原因在什么地方?对於这个世间没有能够完全放下,放下一部分,不可以。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对於娑婆世界、天上人间一丝毫贪恋都没有,一丝毫牵挂都没有,这样你才能往生,只要有一桩放不下,就去不了。经论上,世尊常常提醒我们,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是地狱五条根,只要有一条你就不能往生,五条都具足,还得了吗?你还能去得成吗?怎么念佛,怎么发愿,五欲六尘放不下,只能够跟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要懂得,这一生去不了,结个法缘而已。

这种情形,实在讲就是我们过去生生世世所干的。祖师大德们常说,不是我敢讲的,我们每个念佛同修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曾经学过这个法门,不知道学了多少次,都没去得成。为什么去不成?没有放下。如果这一生还不放下,那跟过去生一样,种善根。你很想去,很想去你一定要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决定不贪生怕死。现在每个同学都知道世间灾难很多,人命无常,你知道哪一天死?现在在这个世间,意外事件而丧失生命的,一天不知道有多少次,所以真正学佛人要放下。真正放下,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随时都能去。当然不可以自杀,自杀是决定去不了的,这要知道。自杀的罪很重,你细读佛经就明了,自杀的果报都在地狱。

但是意外灾害而丧生的,那个不算数,真正念佛人求生净土,就是意外丧失生命也能往生,这个不可思议。信愿坚定,一切时、一切处你没有一丝毫恐惧,你的心都是平静,都是安稳的。谚语所谓心安理得,道理你清楚、明白了。你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了,与西方极乐世界就相应。念念感应道交,念念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无比的殊胜,这桩事不能不知道。在世间一切随缘,随缘你的心相应,攀缘就不相应了,攀缘你有牵挂、你有忧虑,你一天到晚还是在分别、执著(念佛念什么?就是念一心,就是念清净心),对一心、对清净心决定有障碍,这个不能不知道。

永明延寿大师讲「有禅有净土」,著重在「有」。我们今天不谈禅,有没有净土?没有净土,先要把净土抓住;我有净土,然后才能做佛事,佛事就是帮助众生。在从前道场里面的执事,你不要以为:住持、大和尚,佛菩萨再来!为什么?有禅有净土,真的就是佛菩萨。甚至於寺院里面小的执事,经论上记载的,菜头,寺庙里头负责种菜的;火头,厨房里头烧火的;打杂的、照顾信徒的,这里面有很多有净土了,他西方极乐世界的签证拿到,拿到叫有净土;没有拿到,没有净土。有净土就是决定往生,什么时候往生?可以随意往生,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这叫有净土。你往生极乐世界还没有把握,你不能干别的事情,你要这桩事情要紧。拿到之后再做别的事情没有关系,一点妨碍都没有,所以轻重、得失我们要明了。

怎样你才能够拿到?才真正有?你不放下你怎么会有!这是什么道理?你没有放下,那是你的业障,财色名食睡是业障,贪瞋痴慢是业障,名闻利养是业障,自私自利是业障,这些东西障碍你开悟,障碍你证果,也障碍你往生,你这个东西不放下怎么行!社会慈善事业重要,要不要做?随分随力去做,有缘就做,没缘就不做。我这一生,跟大家说过很多遍,我从出家,老师就把这些道理告诉我,我一生奉行,信受奉行。所以这些年来,也做了一些事情,不是我要做的。有很多同学跟我时间久的都知道,我一生被动,从来没有主动过;主动是我想做什么什么,没有,从来没有。可是偶尔讲经的时候说说,譬如我们看到现代这种高科技的传播,这个东西好。电视、广播这个东西好,如果我们弘法能利用这个,那多殊胜,谈谈而已,没有意思做。不要说电视台,就是一个普通的电台,无线电广播电台,需要多少钱!我到哪里去找钱?说说而已。遍数说多了,就起作用。

好像是一九八三年,我在美国洛杉矶讲经,讲经的场所是在一个老人公寓;美国叫老人公寓,中国叫老人院,澳洲叫退休村,说的名词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样的,退休老人养老的养老院。那个老人公寓是犹太人办的,里面有四百多个单位,规模很大,四百多个单位差不多一半是老夫妻两个,还有一半是单身的,建得很好。它有几个大厅,我们借它这个地方来讲经,连续好像是讲了五天,每天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样的一个道场不错,所以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纪佛教的道场应该是这种形式。为什么?退休的人,他已经没有工作,一切都放下了,儿女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自己完全退休了,他可以全心全力来学佛,来听经、来念佛,很容易成就。

我那个弥陀村的观念就从那个地方生的,就在那里讲了,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感触到的。所有的听众都住在一起,像老人公寓一样的那种经营的方式、管理的方式,确实身安、心安,能够接受经教薰陶,能够真正修行,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参禅。道场里面有喜欢参禅的,可以建个禅堂,可以建个念佛堂。人住得多的,像那个老人院住四百多人,四百多人当然信仰不一样,根性不相同,真的像大道场一样,可以分几个堂口,请法师、请大德来领导,好事!不要搞成寺庙那种形式。真正修行,真正成就。我只是想想说说,我没有去做,为什么没做?没有这个缘。我们想那样子做,到处去化缘,那太苦了。即使有人送一大笔钱来,我也未必肯做。为什么?没有人手。你里头要不要(我们现在讲)员工?你到哪里去找?我是一生讲经教学,孤家寡人一个,我没有帮手。所以你纵使拿一千万给我,我也不敢收,底下要有人手才行。

没想到,我在新加坡讲经也提到这桩事情,李木源居士发心,他要干,行!那个时候他是居士林的总务,居士林信徒多,有好几万信徒,组织很庞大,有的是人手,也有财力,他发心来做,我们非常欢喜。到最后怎样?还是办不成,办不成不是财力的问题,也不是人力的问题,土地找不到。新加坡的土地跟香港一样,寸土寸金,新加坡的面积比香港小得很多,我们真的三年的时间到处去找地,找到看的不错了,谈,谈到最后,价钱谈不拢,别人拿去了。李木源居士(不是我)真做,到最后没有法子,我也离开新加坡了。他把居士林,居士林还有一块小的空地,不大,就在这个小的空地上盖了一栋大楼,七层楼。他告诉我,好像有一、两百个房间,可以收容这些老年人在居士林念佛,这是实在不得已的方法。新加坡的法律很严,移民的法规非常严格,一般退休的老人到新加坡养老是拿不到签证的。所以,居士林这个房舍盖好之后,只能够收容新加坡的公民,另外就是新加坡有永久居留的,他们可以到那边去念佛,可以在那边安单。这就是说明内外因缘具足,因缘不具足,很苦!愿要发,一定缘具足,自自然然现前。

那么我们想的电视弘法,我们也说了多少年,做不到。美国那边同学早年做了个试验,就是在别人电视台买一个时段,还不是每天播,大概是一个星期四天,四天还是五天,每天一个小时,这个花钱不多,但是也相当可观。许多同修攒积一点钱,把这个时段买下来,我们就在美国做试验。第一个电视台就是在旧金山这个地区,还算不错,播了三个月之后,反应很好,收听的人很多。收听的人每个月寄一点钱给主办的单位,居然这个电台就一直维持到现在,听众发心来供养,因为我们这个电视台没有广告。听说像这样的方式,在美国好像有七个电台,七个电台有两个它的覆盖面很大,整个美国,连加拿大到墨西哥、巴拿马这一带都能收得到,这是北美洲,有两家。另外有几家,大概有四家的样子,四家还是五家,是地区性的。一直到现在,还在维持。

全球性的卫星电视台是陈彩琼居士她搞出来的,她筹备多少时间我们不知道。筹备期间没有人晓得,她从来没跟我讲过,她要跟我讲,我也不会相信,因为这个成本太高了。没想到她默默的在做,居然给她做成功了。二00三年元旦开始播出,她在前两天打电话才告诉我这个事情。告诉我,我心地很冷静,为什么?我没有欢喜心,我怕她财力不够,恐怕一个月就完了,就维持不下去,就倒闭。一个月过去了,大概很难维持三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恐怕没有办法过得了半年,没有想到到现在已经一年半了。她告诉我,现在全世界各地方寄来的钱,维持这个电视台没有问题。从这个试验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世界上善心人士还不少,喜欢接受正面的、圣贤教诲、伦理道德,这么一个频道,这么一个节目的,还大有人在。她大概是租用四颗卫星,全世界只有欧洲没有。这一次我到欧洲去访问,我觉得欧洲有必要。回来我跟她说:欧洲再去租一颗卫星,你现在是四星级,希望你提升到五星级,全世界就能收到。她很欢喜,说:可以,行,没有问题。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全世界爱好佛教教学的真有人,这个电视台就可以长远下去。这是个带头,是个开端,非常希有难得。我希望像这种电视台,在这个世间愈多愈好,这就是佛陀教育,佛陀的教学。再好的事情都是缘成熟,缘不成熟不能做,你会做得很辛苦;缘成熟了,轻而易举。所以佛在经论上常讲,佛法从缘生,佛家讲缘生论,我们要懂得缘,要能够观缘。

注解里面说,「此中爱有二义,一已得无厌,深广如海」。这是什么?你已经得到的,贪而无厌。已经得到是什么?舍不得放下,已经得到的,增长你的悭贪。有钱的人很多,我们看到过,做一点好事,你想去请他帮个忙,一毛不拔,我们看到过,亲眼所见。真有钱,还真的是好事,不肯。有钱人肯拿钱出来,必定对他有利,如果对他没有利的话,一毛不拔。利益要非常现实,眼前能看得到;眼前看不到的,将来的利益,他不要,他要眼前的,跟这个经上讲的一样。

「於未得处,无足如流」,无足就是不知足。没有得到的,没有得到是什么?想尽方法得到,永远不知足,就像大海里面的回流一样,它不停,它不息。一切众生忙忙碌碌的,这一生,一生搞些什么?患得患失。没有得到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日夜为这个操心,为这个牵挂。是不是真能得到?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去。古人说的话说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哪一样东西你能带走?这个话人人都会讲,听得耳熟,可是自己心里头为什么还不能改过来,还是在患失患得,这就错了。人一生,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要有志,就是说你这一生,你要有目标,你要有方向,永恒不变,你一定有成就。

经上我们前面读得很多,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这一卷经里头是这样教我们的。这总共十大段,前面八段是成就自己,后面这两段是帮助别人。自己不能成就,你怎么能帮助别人?自己不成就,帮助别人,往往叫帮倒忙,不如法!管理一个道场亦复如是。内行人管理,什么是内行人?真正修行人过来人,他来管理一切如法,得心应手,大众能和睦相处,心都在道业上。如果他没有学过佛法,他是个外行的,拿著一般工商业管理管理公司那个方法来管理道场,那就糟了。我们这里很多信徒,四众同修,不是你公司里头的顾客,你拿信徒当作顾客,拿里面服务的人员当作你公司的职员,这样子来管理,错了。现在这种事情在全世界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归根结柢还是古人讲的话对,有道理,先成就自己。修净土的真的有净土,修禅的人真的有禅,学教的人真的有教,他通了。然后你自己已经成就,你再发心为常住工作,护持常住,做护法。寺院里面这些执事,从住持一直到我们现在讲的义工,是护法,内护;外面的信徒、政府里面的宰官,外护。内护、外护具足,我们这里头的清众(清众是在道场修行的人、学习的人)身心安稳,道业当然会有进步,会有成就。

道场,印光大师讲得好,道场不要大,小道场;住众,在家出家四众同学,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他老人家讲得好,末法时期人多口杂,各人有各人的妄想,很不容易管理,是非都很多;小道场人少,真正志同道合。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净宗法门很单纯,一句佛号念到底,就修这个法门,就是学这个法门。虽然是这个法门,每个人根性也不相同,有人喜欢念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有人喜欢四字。在一块共修,我们念六字,喜欢四字的人不高兴;念四字,喜欢六字的人不高兴。还有音调、速度的快慢,各人喜好不相同,有人喜欢追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顶一句;有人喜欢很缓慢。这怎么办?小道场就容易了,我们真的志同道合,我们都希望同样的音调,同样的速度。人一多,这事情就难办了。

所以,印祖主张多建小道场,小道场容易维持,有两、三个得力的护法,我们基本的生活就可以维持了。不要做经忏佛事,不要做法会,不要去化缘,有几个真正善心的人士来护持足够了,身心安稳,道业容易成就。他老人家这篇开示我非常重视,我一生没有道场,我要有道场一定依教奉行。人少,单纯!每天在一块研究净宗的经论,绝不涉猎其他宗派的,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研究经论为什么?破疑,我们修行有疑惑。如果我们二十个人在一起统统没有疑惑,那就一句弥陀念到底就好了。每天早晚课,念一卷《弥陀经》就行了,一句佛号二六时中都不间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疑虑放不下,分别执著放不下,那就要学教。多听听佛菩萨的开示,佛菩萨怎样教我们,我们怎样去做,这个行。

那看看此地教给我们的,得失的心要放下,我没有得到的不希求,已经得到的也不放在心上。自己过最低的生活,吃得饱就行了,穿得暖就可以了。小道场可以遮蔽风雨,足够了,无需要建得像寺庙宫殿式的富丽堂皇,没有必要。你要是建成那样的道场,好了,观光旅游把你列入重点,天天有很多人来到你这个地方观光,你什么都不能干。我看过很多,有名的寺庙,每天观光客少则五、六千人,多则一、两万人。你说寺庙里常住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忙著接待,从早到晚筋疲力倦,连上早晚殿的精神都没有。他每天做什么?每天就是招待这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兴旺,这个道场人多,香客多,朝拜的多,非常兴旺。斋堂里面座无虚席,是的,那个道场变成什么?饭店、旅馆!道气没有了,你看不到,俗气你能看到,道气看不到;忙乱你看到,清净你看不到。

所以,印祖提倡二十个人小道场,大有道理,我看到他老人家这一段的文字,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道场确实是要这样,人愈少愈容易成就。人多妄想多,杂念多,分别、执著多,是非多,口舌多,造业机会多,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爱要淡薄,欲要逐渐逐渐把它化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注解里面的下一段,「痴亦二义」。前面这一段讲爱,有两个意思,痴也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迷不见过」,第二是「妄见有德,结网自缠」,我们看看这两句。

什么叫做痴?痴是愚痴,是三毒烦恼之一。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古大德也常常说到,三毒烦恼,贪瞋虽然猛利,性质很猛利,容易断。而愚痴不像前面两种那么样明显,那么样显著,就像藕断丝连,藕断了丝还连著,说明愚痴难断!真的,戒、定能够伏住贪瞋,没有办法伏愚痴。愚痴,智慧开了,转愚痴为智慧,我们想到智慧开不是容易事情。你看看佛法里头教人,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贪瞋痴统统都转过来,转三毒烦恼为般若智慧;迷了,般若智慧就变成贪瞋痴,这三毒烦恼。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体是一个,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所以这个东西真难断。

痴就是无明,无明就是对於诸法实相,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不知道,迷了。给你说实话,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性相、理事、因果,本来你全都明了,就像如来果地上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怎么会知道?怎么有那么大的能力?自性法尔如是,你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是圆满的智慧,本来就是圆满的德能相好,相好我们今天讲福报,本来就有,不是从外头你得来的,不是。修行修什么?修行就是把这个障碍除掉,障碍里头最根本的、最严重的,一个是贪,一个是痴,贪是贪爱,这里头为什么没有瞋恚?贪不到才瞋恚,贪心起来都得到了,他怎么会有瞋恚?所以说一个爱,说一个痴,瞋就包括在其中。样样想贪都能够贪得,那不就是变成随心所欲了吗?随心所欲的人,怎么会有瞋恚?贪不到,瞋恚心生起来。贪跟瞋从哪来的?都是从愚痴来的,愚痴才是根,烦恼的根。所以,愚痴是属於无明烦恼,贪瞋是见思烦恼。

爱还容易断,痴可就难了。你看看这第一个「迷不见过」,痴就是迷,迷失了自性,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随顺烦恼,造作无量无边罪业。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无意不晓得得罪多少人,你不知道!有没有人跟你说?没有人,谁跟你说?给你说了,你把他当作坏人,「你说我的过失」。人都不喜欢听过失,没人说。在古时候有三种人说,这三种人是有义务,他不能不说。第一个是父母,父母说你的过失;第二个是老师;第三个是真正的好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义务规劝你。不是这三种关系,没有人愿意说人过失,这个要知道。你真正有过失在造业障,人家在旁边看你的笑话,谁说你!这一定要知道,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要怎样修行?比从前困难多,从前有这三种人提醒,现在没有了。

真正要修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要能常常见到自己过失。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多次,见到自己过失就叫做开悟,你觉悟了。悟后起修,觉悟之后,你能把你的过失改过来,这叫修行,你的心行真修正过来。所以,修行头一桩事情就要知道有过失,一定要晓得,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尽,还有过失。那你想想看,十地、等觉还有过失,我们博地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哪里没有过失?过失太多太多了。《地藏经》说的,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造什么业?我有什么罪?痴迷就是业,就是罪。你动这个念头,有这个疑惑:我有什么过?我有什么罪?这种心、这种行为、这种言语,就是过,就是罪。我们能懂吗?真不懂!怎样才没有过,没有罪?心地清净光明。

我们这么多年修行,用最简单容易懂的词汇来介绍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念念都跟这个相应,这就没有过;与这个不相应,那就是业,就是罪。你想想看,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是不是用真心?有没有诚意?不真就是假的,不诚就是虚伪的。确实我们是用虚情假意,不但对别人,对自己也是虚情假意,不知道自己有真心,这就是过失。真诚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心本来是真,本来是诚,真诚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现在都是虚情假意待人,回过头来还是虚情假意对自己。菩提心没有了,真心没有了,完全用的是妄心。妄心里面用的还是不善的妄心,善的妄心还不错,善的妄心与三善道相应,善的妄心就是十善业。我们今天用的是什么?十恶,不是十善。

我们要问,有没有贪心?有没有悭吝心?有没有染污?有没有不平?有没有自私自利?统统有,都是过失。没有去反省,没有去检点,果然反省、检点就全都出来了,不能不知道。所以,人在这个世间,总有一些人(我们一般讲找麻烦的)批评你、毁谤你,实在讲对修行人来说这是好事。我们自己不见过,他毁谤我,我就要想想,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幸亏他提醒我,他不提醒我,我没想到。所以你要会修,这些是善知识!人见自己过失不容易,见别人过失容易,看到别人善,生什么?生嫉妒,那我们错了。看到别人善,我们要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有,我要继续努力把这个善向上提升;我要没有,我应该要学他,要向他学习,这就对了。

看到别人有过失,我自己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要有,赶快改;要没有,要提起警觉,我不能犯他那样的过失。如果你能这样学法,这个世间善知识很多,你所见所闻的全是善知识,那正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三人行,三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就叫三人行。「必」就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决定说」,必定!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你从这个地方才能够见到自己过失,那怎么样?你觉悟了,你不迷了,你要是迷你见不到。你见到别人好,你也生烦恼,生嫉妒;你见到别人不好,你也生烦恼,你讨厌他,你指责他。你想想看,怎么不是过失?几时你才能回头过来?

大师在此地略举一个例子,细说,经论里面讲得太多了,而且不断在重复讲。为什么?天天提醒,要是不重复讲,没用处,我们在此地听这两个小时,离开讲堂忘掉了。天天薰习,年年薰习,总得要薰习个十年、二十年,这个印象才真的印上了。为什么?六根接触境界起作用了。见到别人的善,不会生嫉妒心,会想到我要学他,向他学习;见到人的不善,我也不会瞋恚,也不会去责怪他,而自己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得要有十年、二十年的薰习。这是什么?你心里头真有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薰习,很容易忘掉,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不忘掉,这就叫功夫。

我自己的经验,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薰习,就好像衣服,从前没有香水,从前衣服都是用熏,熏香,要熏上十几个小时,这个衣服拿出来才有香味,才有香气,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这个要有恒心,要有毅力,恒心、毅力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果然具备善根福德,缘是外面的缘,你都会用上。当然外缘里头最重要的是老师、朋友,有老师教导,有朋友在一起切磋琢磨,这才能成功。老师未必能遇到,那有办法,古人教给我们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古人当中,哪一个我喜欢、我尊重,我愿意向他学习,你就老老实实读他的书,天天依照他的教诲去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佛门里面讲修行,现在人讲学习。

往年李老师介绍我向印光法师学习,我读《印光法师文钞》很契机。他的《文钞》每一篇东西,甚至於每一字、每一句,我都非常欣赏,都非常喜欢,百读不厌。天天读,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这就真的向他学,真的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学了这么多年,学得还不像,这就够惭愧的,还要认真努力,总要学得像。首先我们要了解,印光大师存的是什么心,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心对佛菩萨,用什么心对一切苦难众生,首先要学这个。然后再听听他的教诲,用什么方式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真正取得净土。用什么方法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回头是岸,认知大乘,修学净土,同愿往生。

总的来说,他老人家一生,十六个字说尽了,老人自己说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是印祖这一生示现的写照,真的做到了。敦伦尽分,包括世出世间法,在家有伦常,出家也有伦常;在家要尽在家的本分,出家有出家的本分。在我们现在来说,对自己,自己修持,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是尽自己的本分;帮助社会,帮助众生,护持正法,这是对外面应尽的本分,世出世法的本分都包括在其中,印祖做到了。一生所弘扬的因果教育,以这三本书为主要的依据,《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是他老人家教化众生前面两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两句落实在这三本书上。他老人家的《文钞》,文章也好,书信也好,每一篇都不离因果。

《文钞》你要是从头到尾果然很认真念一遍,因缘果报,善吉、恶凶,会深深印在你的阿赖耶识里头。你的心里头真的就有了,有了因果报应,这个好!有因果报应,你起心动念、言论行为你会收敛,你不敢有恶念,不敢有不善的行为。为什么?你知道有恶报。现报是你现前一些不如意的一切灾难,果报在三途,你能想到这个,你就会自己救自己了。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读到宋朝莹珂法师,这个人劣根性严重,烦恼习气时时起现行,自己没有能力控制。他总算是有点善根,真想改,改不过来,向同参道友请教,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见贤思齐。

所以他发了心,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念佛,念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三天真诚,诚则灵,真诚心把阿弥陀佛感动了,佛来了,阿弥陀佛来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这十年好好的修,等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不笨,不痴,真聪明!跟阿弥陀佛提出要求: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要跟你去。他说我业障很重,禁不起诱惑,我要再活十年,不知道又要造多少罪业,不要了,现在就跟你去。阿弥陀佛就答应他,告诉他: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你。他非常开心,门打开,告诉大家三天之后他往生。

寺庙里头没人相信他,不守清规,不守戒律,胡作妄为,说三天你能往生,没有一个人不怀疑。但是看他说话的态度、语气又不像是假话,好在三天时间不长,等著瞧。到第三天,他向大家请求,念佛送他往生,当然寺庙大众对这一桩事情大家欢喜。好,我们念佛送你往生,看你往不往生。照平常规矩,一卷《弥陀经》,念完之后,往生咒,赞佛偈,再就起佛号。佛号起来了,不到一刻钟,他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接引了,就走了,真的走了,不是假话。这就是平常造作恶业,真的让一般人都瞧不起,他能够真正忏悔。知道自己劣根性很重,烦恼习气没有法子控制,十年寿命不要了,求佛带他走,佛真把他带走了。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都有记载。

平常他不念佛,他为什么这么样认真?他怕堕地狱,他相信因果。他自己知道,出家之后那些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堕地狱,怕了,地狱太苦了,所以发愿这样干法。这给我们证实一桩事情,《弥陀经》上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真能成功,真正求往生不难!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示范。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记在心上,不怕有灾难,什么样的灾害都不害怕。灾难现前的时候,我们也关起门来,三天三夜,肯定把阿弥陀佛念来,跟佛走了。这个地方的世缘要放得下!这个太重要了,如果世缘放不下,可不行。什么时候放下?我常常讲,就是现在,等到我临终时候再放下,来不及了;现在就放下,统统不要了。要的只有一卷《弥陀经》,一句六字洪名,我只要这个,其他都不要,我们这一生肯定成就。

《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放下了,世间法更不必说了,专修净土,专求弥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坚定不移。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就看你信愿有没有,真信切愿你决定得生。品位高下在你念佛功夫的深浅,你要记住,不是你念佛多少,是念佛功夫的深浅。什么是功夫?功夫是伏烦恼,断烦恼;换句话说,你对於这个身心世界你能够放下多少?这是功夫。果然能够彻底放下,一丝毫不留恋,功夫深;能一时放下,狠心忍一忍,一时放下,有时候还会起现行,还会想到,那功夫浅。功夫深的人,放下之后永远不会忆念,不会再想,功夫深。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低一点的,品位也下,蕅益大师讲得好。总而言之一句话,要见自己过,不要见别人过。我们现在就是喜欢见别人过,批评别人,不知道自己过,不晓得责备自己,不知道忏悔,这是我们天天罪过在增长。我们在这上面练功夫,不练功夫,你自己一定要晓得,死了以后决定堕三途。

痴的第二个意思,「妄见有德,结网自缠」。妄见是邪知邪见,自己以为自己有德,堕在名闻利养里头。自己真的有德吗?不能把福当作德,那你就错了,福不是德;德里面有福,福里头未必有德。德是与道相应,叫做德。道是什么?在我们佛法里面讲,道就是自性,与心性相应这是德。我们这么多年来,修行写了十个条目,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为,对人、对事、对物也有五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十句二十个字是德。有没有德?你真做到了就有。你天天念,天天写,没有做到,没有德!绝对不是说,你今天地位很高,名气很大,法缘很盛,这不是德。这些东西怎么样?这些东西不能了生死,这些东西不能帮你往生,你一定要知道。

这些东西,《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换句话说,要彻底放下。事上可以有,为什么?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接引众生,行!这个东西可以用,在事相可以用,可不能著!就是说你心里头不能有;心里面有,德就没有了,心里没有,就有德。所以,放下是德,看破是德,看破是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不迷;不迷是大德,就是正觉。彻底放下,连自己身心,在我们一般人讲明白一点,吉凶祸福、生死都要放下,不放在心上。这个肉体还在,对自己,帮助自己提升。我们已经有净土,已经有怎么样?提升品位!对身外,帮助正法久住。如何帮助正法久住?我们所学的佛法完全做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正法就在这一身。

世间人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讲得好。出家人,出家人是人天师,人家称你法师,师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我们做的像不像?范是模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样子,如果不会做,你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近一点的,近一点我们今天是学印光大师,常常读他老人家的《文钞》,他怎么教我们,我们一定要把他的教诲落实。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不真干怎么行!所以千万不要产生误会,今天你有地位,你有权力,有位、有权、有供养、有法缘,以为这是有德,错了。这些东西统统不能了生死,这是福,你修的有一点善,善感得的福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清楚,「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生死大事,福不能救;戒定慧能救,德能救,福不能救。可是我们看到世间人,今天不论在家、出家,清凉大师讲得没错,妄见有德,结网自缠,结网自缠是比喻。

偈颂第二句说,『无明网覆大忧迫』,这就是比喻结网。网是从哪里来的?自己结的。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所造种种的善恶业。网是什么?六道,六道是个网,你永远出不去。第三句『至仁勇猛悉断除』。这后头还有一句「五」,这就是五事,前面讲过「五事难出」。众生欲海流转也有五,爱说了两个,痴说了两个,后面还有,「由前痴爱,招大忧苦」。因为你痴,因为你有爱,你招来六道三途的苦报。六道三途从哪里来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总的来说,就是前面讲的痴跟爱。末那识,第七末那,末那是执著,相宗里头常讲四大烦恼常相随,爱跟痴就是其中的两大烦恼,另外两个是我见、我慢;四大烦恼,我见、我爱、我痴、我慢,造成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四大烦恼你要断,四大烦恼断了,我执就没有了。「次句」,第三句,「举古佛已行,忘身为物,故曰至仁」。至仁是讲的古佛,已经修行成佛的人,他没有身,忘身就是我执破了;为物就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可以化身,应以什么身度就能现什么身,所以说至仁,仁慈到了极处,古佛如是。

末后这一句,『誓亦当然是其行』,「誓」是发誓。我今天发这个誓,我要效法古佛,古佛这么做法,我也要这样做法;效法诸佛如来,效法诸大菩萨,这就对了。效法诸佛,一佛就是一切诸佛,我们修净土,我们效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你能把《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你就是效法阿弥陀佛,效法阿弥陀佛就是效法一切诸佛。你要学菩萨,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你依照《文钞》来学习,你就是跟大势至菩萨学习,效法菩萨。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决定没有错误,决定没有过失,应当要学。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