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四讲)  2005/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4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看第二答的这一段,长行: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一句清凉大师把这里面甚深的义趣给我们说了很多,我们学教、弘教都必须要知道才能够契入境界。今天我们接著昨天《疏钞》里面的注解,「所化既空有不二,能化亦悲智不殊」。所化是说众生,众生非众生,空有不二。佛菩萨示现亦复如是,也没有例外的,所以这里讲能化亦悲智不殊,也就是悲智不二,诸佛如来与法身菩萨为我们所示现的。「不碍有而观空,方能入理,不动真而随化,方能究竟化他」。入理就是我们常讲的证得,证得什么?证得诸法实相。宇宙之间一切法,这一切法非空非有,空有不二,你在什么地方见空?你要有能力在有上观空,在空中观有,你就能契入了。空有、自他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要把它分做两桩事情来看,那你错了,那不是事实真相。

所以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不动真而随化。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由此可知,释迦常常来,我们凡夫不认识。他来示现什么样子没有一定,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决定是感应道交。那我们要问,众生有感,佛是不是真的来了?不能说来,也不能说不来,你说他真的来了或者真的没有来,都说错了,确确实实他不动真。真是法性、真是法身,确实没动,但是他能够随类化身。这个境界在《华严经》上讲「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我们一般人讲神通,大神通。佛告诉我们,这种能力我们每个人自己统统具足,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今天的亏吃在这里。

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著是严重的妄想,所以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如来果地分别执著没有了、起心动念也没有了,心如止水如如不动,遍照法界;心水在不动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遍法界虚空界它照得清清楚楚、照得明明白白,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一句「不动真而随化,方能究竟化他」,这一句我们要记住,因为我们的心还会起心动念,我们帮助别人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我们自己证的不究竟。虽然菩萨那个起心动念是非常微细,我们凡夫几乎不能觉察,但是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学佛不能不圆成佛道,一定要发大心、立大志,要成就究竟的果位,为什么?才能究竟化他。

「众生不知此理,故流转无穷,今令众生悟如斯法,是则真实随化」。众生确确实实不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造种种业,受种种报,在这六道里头头出头没,永远不能够超越。凡是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大乘教的,见到大乘经的,接近过大乘三宝,无一不是宿世的善根。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这一生你有机会又遇到了,遇到了能不能成就?那要看缘分,因虽然有,看缘具不具足。遇到真善知识、真正好的同参道友,往往一生有成就。这里面最难得的是念佛往生净土,《华严经》到末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诸位想想这是什么样的气概,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留意。所以今令众生悟如斯法,这遇到《华严经》的人。是则真实随化,如来十随。「十随」,我们要把这些名相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

底下这一句很重要,「非直十随不违空理,亦由此十,方契真空」。这个十随,文殊菩萨请教的第一句「众生非众生」,然后说出如来示现在十法界不离十随。十随不违空理,空理是非众生,众生非众生是一不是二。从理体上讲非众生,从事相上讲众生,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所以末后这句话说得好,亦由此十,方契真空。真空在什么地方见?事上见,在相上见,那你是见到真的空,这就证明众生非众生是一不是二。

「故净名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这是大师在此地引用维摩居士的一段话来证明,这是真实慈悲、真实的开示。《钞》里面引用这一段文,这是《维摩经》上的「观众生品」,维摩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观於众生」。文殊菩萨答言,「我观众生,如第五大」。诸位要晓得什么叫第五大,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大,五大是什么?讲第七情,佛在经上讲六情,七情是什么?佛经常讲十二入,他怎么十三入?说这些都是毕竟空。四大地、水、火、风,这是物质的现象。

维摩菩萨说得很好,他接著问:要是这样,什么叫做慈?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维摩居士说「当为众生说如斯法」,这就是「真实慈也」。这个意思很深,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可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知道有好处,知道,将来缘成熟了,你会放下,你会提升你自己的境界;如果不能放下,永远没有进步。所以一定要晓得,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乃至万法,就如《大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从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我们现前的身心。所以同学们《心经》常常念,虽然常常念,你不能够随文入观;如果你每天念都能随文入观,那就好了,那你会有很大的进步,逐渐逐渐、自自然然你会看破,不必别人劝你,你会放下。你能够契入大乘的教理、契入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你得真实受用。

末后,清凉大师引用《大智度论》这一句话说,「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契入这个境界,怎么说都是对的;没有入这个境界,怎么说都是错的。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定自己要契入。佛法学习对我们凡夫来讲,尤其是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懂得循序渐进。循序渐进,那就是大小乘教里头常说的,一定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能躐等,躐等不能成就。古时候是有少数不按这个规矩,像性宗宗门的一些大德们。我的老师告诉我,那种人不能学,学不得的,就像一般念书一样,那是天才儿童,我们是个普通儿童,一定要按部就班从基础扎根。实在讲上根利智这些人,过去生中他扎的根非常深厚,决不是这一生突然就显得这么聪明,不是的。我们到什么时候才有像他们这样的利根?肯定有那一天,不过不在这一世,好好的修,修个几生几世之后,我们的根性就大利,就这么个道理。

学东西一定要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不能躐等,不能乱了次序。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从这里扎根。德行,我们今天选择《弟子规》第一门课,《十善业道经》第二门课,三皈五戒第三门课。你不在这上扎根,这个扎根是要真正落实,你才有用;如果不落实这就没用处,世出世间法费再多的心血、费再多的时间到最后都失败,根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要发心教人,好事情,发心出来教人,圣贤事业,这不是普通人的事业。你看看你能够舍弃这个世间名闻利养,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不是普通人,真正把名利看破了、利养看破了,这一生到这个世间要做一桩有意义的大事,这桩大事就是学圣贤、培养圣贤,你看这多有意义!

你怎么能成就?必须不受这个世间一切诱惑,你才能做到。如何能够不受世间诱惑?你对於圣学的味道尝到了,佛家讲法味,你尝到了法味!儒家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是法味,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一般人为什么尝不到?一般人舍不得离开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是染污,把我们自性清净心障碍住、染污了,所以自性里面的好东西,无量的智慧德能透不出来。你能够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能够放下一些,这个法味渐渐现前,随著你自己的修学,这个法味会愈来愈浓,到最后真的是欲罢不能。佛在经上讲得没错,只是世间人放不下他的染污,所以见不到自性的般若、德能、相好,见不到。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看下面财首菩萨的偈颂第一首:

【此是乐寂灭,多闻者境界,我为仁宣说,仁今应听受。】

这个偈颂是五言颂,一句话五个字,四句是一首,文字虽然不多含义太深了,确实是教化甚深。清凉大师在《疏》里面「十颂分二」,这二就是两大段,这第一首就是一大段,后面九首是一大段,分别为我们解答十随,这一首是总说。「初一举法劝听,上半」。上半就是前面两句,「以人显法,已含答意」,这个意思藏在里头很深很深,前面文殊菩萨问的,其实这两句都已经答出来了。「上句体深,下句用广」,下句是第二句。

第一句『此是乐寂灭』。「乐」是乐好、是爱好,是内心里面的喜悦,这不是外面的刺激,内心的喜悦。这是什么法?寂灭法,清净寂灭。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讲得好,「即闻之寂,则闻无所闻,故无众生」,这个意思深。从这个地方,大乘教里面也给我们透露了一点消息,佛经有云「世尊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在讲台上讲经说法,听众很多,每个人所听、所得到的、所受用的不一样。上根的人,这是讲上根人,上根人是什么人?法身菩萨,这不是普通人。上根人即闻之寂,则闻无所闻,故无众生。财首菩萨给我们说这首偈,我们做怎样的体会?我们体会不了这么深!这些年来,在大乘教里头我们也读了一些,换句话说,比起一般人多少是有一点深度,不过这深度不太深。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举下面的大经,「大经亦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足多闻。即寂多闻,则善解药病,不碍随化」。即闻之寂,即寂多闻,这个话我们换个说法,大乘教里常讲:如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众生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是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常常听说的,这个意思也就够深了。如来有没有把法为我们显示出来?真的显示出来了,只是我们凡夫不会。为什么凡夫不会?凡夫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在障碍,所以虽然听,常常听,不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里头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什么人能解如来真实义?心地清净,愈清净,你闻法你体会得愈多。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这个世间为我们示现,示现修行证果,然后出来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谓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八十岁圆寂的。可是大乘教里面又跟我们说,谁要是说世尊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那叫谤佛。明明佛讲经说法那么久,为什么说没有讲经说法?这个注解里头有一句话很重要,「即寂多闻,则善解药病,不碍随化」,确实释迦牟尼佛一生从来没有给众生说一句法,他所说的是什么?看到众生有病,教你怎么样对治,所以佛无有法与人。孔夫子他老人家说他一生述而不作,都是叙述前人的那些伦理道德、那些教诲,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我们在《华严经》上,在清凉大师《四十华严》《疏》,清凉大师特别给我们说明释迦牟尼佛在世也是述而不作。那佛讲的是什么?佛讲的是古佛所说,不是自己讲的。这些里面都含著有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即闻之寂,即寂多闻,都含著这个意思在里头,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学习。

再说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修行证果了,是佛菩萨给他的吗?不是的,是他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本来具足的,万德万能本来具足的,无量相好也是本来具足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佛教人就跟前面所说的,现在众生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在此地现身说法来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将来他成菩萨、成佛了,依然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归无所得。你不要以为你真有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哪有法可说?哪有法可闻?在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善解药病」,这四个字重要,你善解众生的病,你知道用什么药来对治他,你让他药到病除,他就恢复健康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财首菩萨偈颂第一首的后面两句:

【我为仁宣说,仁今应听受。】

这两句话好懂。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的,那就是学礼节。文殊菩萨所问的十随,总而言之,这是「乐寂灭」。寂灭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大涅盘的境界,这里面没有生灭,乃至於没有一法对立,为什么?这个境界里面宇宙是一体,正是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小不二,前后不二,远近不二,法身菩萨的境界!这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多闻者境界」,这个多闻是指佛菩萨,佛菩萨闻而无闻,无闻而闻,这个境界我们凡夫无法理解。不入这个境界,怎么个说法都是隔一层,谚语所谓是隔靴搔痒,总要亲证才是属你自己的境界。

『我』是菩萨自称,财首菩萨;『仁』,仁者,这个仁是称文殊菩萨。菩萨称为仁者,这是最尊敬的仁慈的人。菩萨都是仁慈的人,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同时他就想到别人,自他不二。既然文殊菩萨问了,财首菩萨也很乐意的来说明,说明他自己现前学习的心得,他正在学这个法门,所以请他来给我们做说明。

『仁今应听受』,这句话很重要,「仁」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要嘱咐文殊菩萨,你现在应该好好的听,受是依教奉行。换句话说,「应听受」三个字,这里面就包括了能信、能解、能行,你看这个意思多圆满。文殊菩萨示现给我们做榜样!菩萨教化众生,应化在世间无不是以身作则,他自己做不到的,他不能讲,讲了没人相信,所讲的,自己一定统统都做到了。这里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头,我们不能不知道。在这里看菩萨们的言语谦虚,彼此尊重、彼此恭敬。我们再看下面第二首:

【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前一段是科。「后九颂,别答前问。文势多含,略为二释。一者,一一别答。谓初三」,就是第二、第三、第四首,「答随身」「次」这是第五首,答「随命」「三一颂」就是第六首,「答随观察」。四也有一首「答随行及方便」。五有一首就是第八首,「答随心乐及解」。六有一首就是第九首「答随言论」,七有一首颂「答随思惟,时通此九」。问随其时,时是九种随都有时节因缘。这是先把财首菩萨答覆大意略说出来。

下面第二首我们刚才念的,清凉说「谓依前五随,答后四随,亦时通於九,今依此消文」。这我们必须要记住,依前五随,「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这就前五。依前五答后四,后四「随其言论,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观察」,清凉就是依这种方式来给我们讲解。现在我们先看前面这三首偈。在这首里头,『分别观内身,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这首是菩萨教我们「依随何身时,随其心乐,修其方便,思惟观察」,这四个意思「遍於五段」。实在说菩萨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引导我们悟入诸法实相,他的教化就功德圆满了。

这首里头「分别观内身」,清凉大师这个注解在后面,「今初三颂」,就是第二、第三、第四,这三首颂。「若著我时,作界分别观,分别观身,皆无我故」。可是现在修行人没有人用这种方法了,这是对於我执重的人。我执是严重的烦恼,我执不除,六道不能出,这个要懂得。佛在四念处里面教我们,四念处是智慧观察,「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细心去观察,观察到最后你果然是豁然大悟,你把执著这个身是我就放下了。这在佛法里头虽然不是上乘功夫,可是受用不可思议!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执,你的果报超越六道,你会往生到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还没有出十法界,为什么?你的法执没断。我执断了,法执没断,出不了十法界。由此可知,大乘佛法修学,从初发心到圆满佛果,诸位同学,那个修行只有两个字「放下」而已。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看清楚;如果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肯定放下,你不可能不放下。这是教我们起步,起步要从这里开始。

清凉大师在这里说「若著我时」,执著我。「作界分别观」,这个界是什么?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你细细观察我们这一身具足十八界,哪一界是我?「分别观身,皆无我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哪个是我?眼是我,那耳是不是我?如果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那你不就有六个我?我只有一个怎么会有六个?没有这个道理,这要细心去观察,你要是观察的时候,找不到我!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对这个十八界的身不执著了、随缘了,所谓是「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第二「若爱染身时,作念处观,观於内身,及心法故」。如果你对於你的身生了爱心,你很爱你的身,诸位想想这有什么不好?在世间人来讲未尝不是好事,你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是在佛法上讲不是好事,为什么?你爱恋这个身,你就出不了六道、出不了三界。你为什么会爱它?你不了解它的真相。它的真相,用中国的话来说,道德,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的,大自然的法则。只要你明白,明白就觉悟了。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教我们作念处观。念处可以断染爱,断这个习气。观身不净,这个身有什么可爱?三天不洗澡,身上就臭了,气味就闻不得。全身包括毛细孔都在排泄,排泄都是什么?尿素,不是好东西!特别是在夏天流汗的时候,所排出来的全是尿素,这是身。观受是苦,受是你的享受,你的享受是什么?酸甜苦辣,又何况这个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苦多乐少。

人,心在道里面会有乐,那是极少数的人心行跟道德相应,这里头有乐。以前我的老师教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个时候不懂!到以后慢慢的证实,这里头有乐。乐从哪里来的?一心向佛。这很多同学知道,我至少有四十年没看电视了,报纸、杂志统统都断绝了,有什么消息,有好心的同学,他们会从报纸、会从网路上节录下来给我看。像最近有很多人节录一些预言给我看。我要告诉同学,预言只可以做参考,不能信以为真。这些预言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好处是什么?我们听到了、看到了,就能提起高度的警觉。要怎样面对这个事实?断恶修善,这个方法能化解灾难。这是我看一些预言得到的受用。

最好是在世界各地,我们志同道合的同学,每天在同一个时间一起来祈祷、来念佛。这个力量很大,无论我们居住在哪里,这个念头没有空间,超越空间。时间方面我们现在用卫星电视,卫星电视祈祷的时间不长,依照卫星电视这个时间,全世界一起来做祈祷,这力量很大。我们在日本看到江本胜博士,他们只有五十多个人,看到琵琶湖一个角落水很脏、有波浪,他们找了五十几个人在那边祈祷,祈祷了一个小时,三天之后这水居然干净了、风浪没有了。他在祈祷前跟祈祷后照的两张照片给我看。我们知道在全世界好心的人士诚心诚意祈祷能化解灾难,所以诸位留意我们的华藏卫视,因为我不看,不晓得它节目的时间。

心最重要的是清净,不受外面环境干扰,这就好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慈悲心、菩提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都用这个心,把它养成习惯。我们的心善,心善、言善、行善,你很快乐!善心、善言、善行,无有毫分不善夹杂,你已经接近纯净纯善,你怎么会不快乐?你怎么会有灾难?没灾难了。你所在的地方灾难不起,这是什么?你有德行!德行的感召,虽然造恶的人多,你那个真诚心感动天地神灵。

这首偈是讲我空,你在十八界里头,六根、六尘、六识找我不可得;四念处里面你找受,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这个心是什么?念头。你看这个念头,前念灭后念生,一个接一个,这个念头决定没有中止、稍微停一下,没有,从来没有过,而且速度太快了。我们在前面讲得很多,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说法,那个速度之快所谓是亿万分之一秒,所以你找生灭不可得。你找它生它灭了,你找它灭它又生了,这里头没有我,这里面没有物质。物质的现象是能量变的,大乘教里面讲唯心所现,它所现的时间非常短,你没有办法发觉,太短了。

那我们现在讲,现在我们看到物质现象,只是这种现象的相续相。我们这个说法。实际上它有没有相续相?没有相续相,没有相续相就是它根本不存在,哪来的相续相?这个道理很深,这是事实真相。你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宇宙是一体。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讲得好,真正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假我,好像有,真我,决定没有!不要被这个假我蒙蔽、不要被假我欺骗了,为这个假我造许许多多的罪孽,那是错误的。应当借假修真,你就对了。怎么个修法?让这个假我在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待人接物之中,与实相相应,那就是无量功德,他不迷了。

我们再看这首偈的后面两句,「若能如是解,彼达我有无」。达是通达,他真正通达「我」到底是有还是无,他才能明了。「我」这个字的意思,在佛法里面讲它有主宰的意思、它有自在的意思。大乘教里面讲八种我,《大智度论》里头讲得很详细。这八种我,我们这个身上没有,觉悟的人有,但是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真正通达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也无一切法,所以《般若经》上给我们做的总结论,宇宙之间一切诸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这个人肯定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下面一首我们先把文念一遍:

【此身假安立,住处无方所,谛了是身者,於中无所著。】

前面第一首教我们观身,「分别观内身」,觅我了不可得。这第二首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从什么地方来的?缘生的。为什么会有缘?缘是怎么回事情?大乘教里头讲,缘是我们自己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所造作的善、不善习气,这个习气在现在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是连美国凯西都说,在这个世间任何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他所发现的事情,决定不可能有一桩是没有前因的、是偶然突发的,他说没有,统统都有前因后果。他相信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所受的跟前世通的,这一生所造作的跟来世又通的,他很清楚、很明白,通三世!

所以『身假安立,住处无方所』,这一句我们的体会很深。可以说我从一九七七年,快要到三十年了,这三十年当中住处无方所,常常搬家,在美国德州搬到加州,加州搬到新加坡,新加坡再搬到澳洲,从澳洲我们又有一部分搬到香港。所以这个住处,我们的观念非常淡薄,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是像旅馆一样。没有住处的观念、没有家的观念了,为什么?过几天又要走了。

『谛了是身者,於中无所著』。「谛」是审查明了,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这个「了」是明了,确实是这个样子。你把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晓得这当中「无所著」。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注得很好,这首偈「观身实相,法无我观,上半谛了身空」,这底下说得好,「谓揽缘假立,来无所从,故本无住处,缘尽谢灭,去无所至,无停积处,虚假似立,实无所住」。这都是说出了事实真相。现在过这种生活的人很多!我们看到我们同修当中不少是从事贸易,经常都要到外国去谈生意、去开会,他的家真的是像旅馆。谁住在家里?佣人住在家里。请一个佣人,佣人住在家里,而他一个月在家里住的时间都不长,多半都在外面。这些经文要给他们讲讲、给他们听听,我相信感触很深。

中国谚语有所谓「为谁辛苦为谁忙」,我们有没有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我在这一生当中为谁吃尽了辛苦,为的谁?值不值得?诸位要问我,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很欢喜,我值得。我这一生没有为自己,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把如来这样好的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我得到利益了,我也希望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得到。人要为自己就毫无意义,人要为众生这有价值、有意义,尤其是为圣贤之法。

偈子当中清凉的解说得很好,「上半谛了身空」,知道我们的身是揽缘假立的,来无所从,所以本无住处,缘尽谢灭,去无所至,无停积处,就是暂停都不可能,有没有暂停?没有,刹那生灭。我们记住前面佛所说的「并皆速灭」,这是事实真相。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性识跟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并皆速灭。实在讲就是不可得。你在这里头起心动念,错了,分别执著更错!不许你起心动念、不许你分别执著,那就对了,你就把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