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二讲)  2005/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上次讲到李长者《合论》的前面一段。今天我们接著往下讲,但是经文还是要从一个段落念起,我们从「已下八行颂」,从这句念起。

「已下八行颂,於中大意有四,一叹差别佛土,因本回向心所成,为明回向心,就根益物,身土教仪,悉皆就根。二明诸佛自报之境,非是行因所见。三明众差别之事,皆由众生之心行异故,随自心见别,非佛之异」。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

现在我们再看下面第四,「四明佛神力能就根现法」。这句是说佛的能力。佛的神力(我们现在讲能力),是我们自性的本能,也就是说,佛有,我们大家都有。只是佛的能力能够现前随心所欲起用,我们的能力它不起作用,虽有不起作用,这个道理要懂得。佛这种能力就是经文里面常说的,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确确实实能够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就能应。感无量无边,众生的业感不同,佛菩萨的应也是无量无边,显示出真正大用无方。《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那个三十二应,诸位要晓得三十二不是数目,如果说数量,无量无边,真的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感应把它归纳归类,这是佛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三十二大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教他就用什么方法。所以佛在十法界现身无量,没有一定的身相;说法无量,没有定法可说。这是佛的神力,所以能就根现法。就众生不同的根性,现不同的身,说不同的法,这句是这个意思。这是自性的本能。

我们读了之后,想一想我们这个智慧能力应不应当恢复?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无非就是帮助我们恢复智慧、恢复德能相好而已,没有其他的。佛帮助我们恢复了,诸位要晓得,佛不居功,不说「这是我的功劳,我教你的」,不是的。为什么?是你本有的,不是佛给你的。确确实实是像大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究竟圆满成佛,你得到什么东西?什么也没得到。为什么?所得到的都是你本有的。

自性本具之外,没有一法可得。这个道理跟事实我们都晓得、都明了。你真正通达明了,你的心平等了。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无二无别,同一个自性,这是前面我们读过的。生佛平等,确确实实我们是一个性,一个心,一个身(一个身是法身),一个智慧,乃至於力无畏亦然。这就是说,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一切众生不敢轻慢。为什么?轻慢众生就是轻慢自己的性德,轻慢众生就是轻慢诸佛如来。知难行易!

我们对一切众生生恭敬心,这个容易。为什么生不起来?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一切众生跟我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尊敬他?我为什么要关怀他?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就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事实真相,於境界里头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才有差别相出来。你真正明了,你在佛菩萨眼目当中,差别跟不差别是一不是二。你说为什么是一不是二?差别,你想想有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现的这个相,不差别也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现的相,所以差别跟不差别是一不是二。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差别跟不差别都没有,那才叫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你才真正见到了。见到诸法实相,那恭喜你,你就是《华严经》上的法身菩萨,就是诸佛如来,你见到真相。

所以才起心、才动念,真相就扭曲了。你见到的相不是真相,扭曲了,扭曲了的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扭曲的真相,愈往下面扭曲得愈严重。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已经扭曲了,但是还可以,还能看得出一点,所以天台大师说相似即佛。声闻、缘觉扭曲的幅度就相当大,但是还算不离谱。六道里面就太离谱,扭曲得不像话,尤其是在三途。所以这些事实真相如果佛不为我们说破,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为什么?想像不到,谚语所谓「你作梦都想不到」。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说作梦都想不到?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长。意识里头几乎就没有这个种子,或者有这个种子,很少,力量太微弱,被烦恼习气把它压住,透不出来,道理在此地。

所以这段最主要的意思是教给我们,如来果地上的智慧、德能、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众生都有,决定是平等的。我们看到佛与菩萨他的智慧德用都现前,我们非常羡慕。那我们自己有,被烦恼盖覆住了。现在明白之后,佛教导我们断烦恼!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佛法修行的功夫在哪里?就在此地。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长。烦恼断尽了,智慧就圆满,就这么回事情。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宗旨,这我们要知道。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有先后次第。儒家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讲学习,你要知道先后。先后也不是哪个发明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你看你迷,这《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最初怎么迷的?什么原因迷的?这找不到,没有原因。所以佛答覆「法尔如是」。所以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我们常讲的,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起心动念之后一定有分别,分别之后一定有执著,这就是你的烦恼怎么样产生的。你看先是最微细的起心动念,然后再粗一点分别,最后到最严重的执著。发生有先后次第。那要把它化解?化解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先要断最严重的烦恼习气,先断,然后再断其次的,最后断最微细的。

所以这三种烦恼,你看佛菩萨教我们,先破见思,再破尘沙,最后断无明。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见思烦恼断了,我们对於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再执著。执著这个念头没有,这个人证阿罗汉果,出离六道轮回了。在六道里面不执著了,执著确实断了,人还在六道,在六道干什么?教化众生,帮助别人,这就是佛经上讲的「有余依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已经证得不生不灭,六道都没有了,还在六道,身还在,有余。余什么?身,身还在,有余依涅盘。虽然他有这个身,他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苦报;六道里面的三苦、八苦,他都没有。这个事实真相要知道,有余依涅盘。

小乘是阿罗汉,大乘就是我们现在所念的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与阿罗汉断烦恼程度相当的是第七信。我们现在念的是第九信,那就高得太多,第九信那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下面一段经文是讲第十信「境界甚深」,那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这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第十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第九信位就是现在念的这一段,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第八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辟支佛、缘觉,第七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阿罗汉。从初信到六信没有出六道,七信出了六道,《华严经》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契入这个地位了,因为你因地发的有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不必说是到华藏,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来,当然也可以,不必去拐这个弯,现在就利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来生的时候,投胎来的时候,业报,我们都是循业来受报的。可是我们学了佛之后,这是最重要的,把业力转变成愿力,业力没有了。业力没有了,活在这个世间是什么力量?愿力,这就叫乘愿再来,不必打个转,你的心变了。没有转过来的时候,你是轮回心,这一转过来之后,你是菩提心。

菩提心跟轮回心,两码事!轮回心搞的是六道轮回,菩提心不是。学佛必须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大转变,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叫转凡成圣。你看大乘教里头常讲,就是转变,转恶为善,这是第一步;转迷为悟,第二步;转凡成圣,第三步。所以到转凡成圣,那就是转业报身为愿力身,也就是说转轮回心成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起心、不动念则已,起心动念一定与这个相应,那你的心念就转过来了。凡夫呢?凡夫没有真诚,虚伪、虚假。凡夫的心不清净,心里头有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这不清净,染污的;凡夫的心不平等,有高下,自己总觉得很高,别人都不如我,贡高我慢,没有平等心;凡夫迷惑颠倒,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起七情五欲,他生这个东西,这就是没有慈悲心,没有觉悟。特别是现代人,你看多数人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怎样去占别人便宜,慈悲心没有了,所以那叫轮回心。搞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念佛也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诸位读《无量寿经》要记住,你看《无量寿经》讲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讲得多清楚,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乃至於一心三辈,它的基本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每段经文都有这八个字,这八个字重要。有一向专念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往生?没有发菩提心。说实在话,真正发菩提心,他要发愿求生净土,他决定得生。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他在《弥陀经要解》里讲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真有菩提心,又愿意到极乐世界,那就决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这话说得有道理,你念佛的功夫深,往生品位高,功夫差一点,品位低。决定往生第一个条件是发菩提心,可不能疏忽。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我们常常要反省,我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的是什么心?真正用这五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就是用菩提心,那你的命运就转过来了,真正是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这不能不知道!

再看第二大段「释菩萨名者」。这是这个单元的上首菩萨,就是「一道甚深」这个单元的上首菩萨,名字叫贤首,「名为贤首」。名号怎么来的?「为明得此十种信心,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善谙疑滞通塞,入其贤位,故名贤首」,这个名号是从这里来的。换句话说,九信位的菩萨都称之为贤首。长者讲得很清楚,明得此十种信心。这十种信心就是一般上所讲的,第一个就是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你不信你就没法子。念佛人能不能往生,就是你对净土有没有信心;你对於阿弥陀佛有没有信心;你对於介绍人,介绍我们认识阿弥陀佛,知道有西方净土的,这个介绍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你有没有信心?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六个信心,信自,信他。自是什么?西方净土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不是从外头有的,所谓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还是我们自己的心现的,自己的识变的,心现识变。怎么变法?转识成智变现的,转识成智就是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从什么地方转?从信心转。你看本来我们迷信,信心没有,没有这个念头,迷了这个信心,叫迷信,迷失了信心。佛菩萨为我们开导、教诲,我们的信心找回了,真的相信了。

第二「念心」。净宗法门真的肯念,念念不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念不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哪里?世尊为我们介绍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那个观法非常微细,也很不容易成就。《十六观经》虽然很早就传到中国来,真正依《观经》修行的人成就不多。不是没有,有,确实不多。天台智者大师是依《观经》修行的。现在到末法时期,众生根性劣!心粗境细没有办法观想,所以祖师大德提倡持名。持名也是观想的一种,所以持名是「十六观」里头最后第十六观,以名号为境界,念念不忘,就是观。所以诸位要晓得,持名还是属於观想念佛。心里头真的有阿弥陀佛,真的有西方极乐世界,最浅显的观法,《弥陀经》上所讲的,讲得简单。《弥陀经》念得很熟,一念佛,《弥陀经》的境界就现前,念心。

第三个精进心。精是纯而不杂,进是不退转,这两个字很重要。大乘教里头佛常讲,菩萨只有一个善根,就是精进。世间有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三个根生的。这三个善根是什么?不贪,不瞋,不痴,就生一切世间的善根。菩萨善根就是一个,这要懂。这个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看看一门深入就是专精,「精」字。二门、三门那就杂、就乱了,一门深入。进而不退,在进步,长时薰修没有间断。所以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薰修是进,一门深入是精,很重要!世出世法想成就,你就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佛陀教给我们的。

一个人在一生不要搞太多,一经通一切经通。不要以为我要学好多,我什么都会,结果到最后什么都不会。谚语所谓「行行通,行行松」,不专,都懂得一点皮毛,起不了作用。一定要一门深入,深到极处,极处是性德,统统都能见性。《般若经》上佛讲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是广义的,通世间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你真的懂得精进,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一生专门搞这一点,到最后都通了,一通一切通。为什么?世间法也是心现识变,出世间法也是心现识变,一个道理!你要见了性就全通了,所以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佛法通了,世间法哪有不通的道理?没这个道理的。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迷了叫世法,悟了都叫佛法。说实在话,佛法只有迷悟之分,没有什么世间、出世间。真的我们要通达才行,不通达绝对不行。要通达,你要懂得精进。所以古人求学环境比我们现在好,古人老师负责任,现在老师不敢负责任。为什么不敢?因为现在讲人权。人权搬出来了,自由搬出来了,民主搬出来了,老师不能教学生,父母不能教儿女,这个事情可麻烦!所以生在这个时代,你要成就,那你要自己觉悟,你要自己克制。

从前跟一个老师,你在没有成就的时候,老师不准你离开,所以有人跟老师十年、二十年,我们在史书上面都看到。你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看看许多这些山志,这里头都有记载。学生跟老师十年、二十年的很多,不可以离开。为什么?他没有通,他没有觉悟,就不可以离开老师。真正开悟了,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想在老师那里多住一天,他都不答应,他一定叫你走。到哪里去?参学。所以在老师会下成就的,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清净心。《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它起作用,「无所不知」。就是他决定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所以他这一出去之后,接触社会,接触广大群众,接触各行各业,成就他的后得智,圆满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他学得快,一接触、一看、一听统统明白了,不要很长的时间他就无所不知。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佛家如是,道家、儒家亦如是,都懂得这个道理,都懂得这个方法,现代人不懂。老师对学生管严厉了,不行,侵犯人权;学生有过错,不能处罚,甚至於不可以责备,这麻烦大!这还能教得出来吗?

现在要是遇到善知识,自己没有真正的善根,自动自发跟老师学,你什么都学不到。所以现代这个修学环境跟从前不一样。而且现在人没有耐心,同时可以跟好几个老师学,同时去跑好几个道场,这都是忌讳。所以我跟诸位说,我算是这个时代很幸运的。我跟的老师,老师虽然不是管得很严格,他讲得很清楚,只能听一个老师,不可以同时亲近两个老师。我跟方东美先生,一个老师;接触佛法之后跟章嘉大师学,也是一个老师。章嘉大师圆寂了,我的学业没有圆满、没有成就,所以再找到第二个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才有一点成就。

我去的时候头一天,他跟我谈三个条件。三个条件能接受,可以,你到我这里来学习。不能接受,你到别的地方去。第一个条件,你到我这里来学,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教学,只能听他一个人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他们讲经教学,都不可以去听,头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什么?你所看的这些书,从今之后都要得到我的同意。佛书、世间所有一切书籍,如果不得到他的同意,不能看。第三个条件,你以前所学的,就是我跟方东美先生学的、跟章嘉大师学的,我不承认,不算数,到我这个门里来,一切从头学起。三个条件你能不能答应?我想了几分钟,最后还是答应,这我们成立师生关系了。

答应之后,他才告诉我有期限的,不是无期限的。多少时间?五年。五年之内一定要遵守。这是以后我们才晓得,佛法里面讲师承就是跟定一个老师五年。五年是你要开悟了,五年没有开悟,这时间再延长,可是总一半五年会开悟。可是我到五年,我是很受利益,我自动跟老师说,我说这个方法好,很得受用,我愿意再延长五年。所以我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就守住这三个条件,你的心定下来了,不再攀缘了。你有一个人指导你,有一个人督促你,太难得!但是我们今天拿这三个条件,要是来招学生,保证你一个学生都招不到。

现在我在学校里上了几堂课,我到昆士兰大学上课,学校里面的主任告诉我:法师,这堂课你最好只讲二十分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顶好当然只讲十五分钟,学生只有十五分钟的耐心。我才恍然大悟!那能教什么?所以要准备一些娱乐性的教材,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能混一个钟点。真正集中精神来听不过十五分钟,他能学到什么?我就深深感觉到不如我们讲经。我们讲经,你看听众,讲二个小时,二个小时他都能聚精会神在听;讲四个小时,四个小时聚精会神在听。这些教授们都感到很惊讶,怎么能够坐四个小时?不要说他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这样说起来,学佛的人还是有定力,还是有相当的耐心,跟现在人不一样。跟古人比不行,古人那个耐心十几年!我们现在你说是几个小时没有问题,几天也没有问题,半年、一年就有问题;五年、十年那更难,更不容易。你没有十年怎么会成就?还得自己有相当好的根基,十年成就。

所以我们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面看到,一个学人跟一个老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么多。这才知道没有那么长的时间长时薰修,很难觉悟。他为什么不觉悟?烦恼习气障碍住,烦恼习气没有放下。薰修没有别的,就是放下这个。你看看老师叫我们,除了他讲经教学之外,其他的不能听,把我们一个攀缘的心断掉。在起初,听说那个法师不错,这个居士很有修养,在那里讲经,我们都可以参加、都去听。现在这条限制,这心定了,不但不去听,连这个讯息都不想知道,都不打听,心定。什么书籍都不能看!你看学佛,总是学佛书,佛书很多,都想涉猎,老师不准,只指定一门功课叫你去学。这一门学好之后,还可以学一门,这一门没有学好,决定不能学第二门。他老人家学的标准比古人是放宽,古人严格。现在叫我们学好一门是什么?叫我们上台去讲,讲的时候,他在底下听,听了点头没有讲错,就算这一门学好,你就可以学第二部经。如果你上台去讲,他不甚满意,那你就还要学这一部,不容易!这是个好老师,这是个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他一定把你带出一条路出来。这种老师现在找不到了,没有了。老师没有了,说老实话,学生也没有了。

我离开老师,在国际上到处讲经弘法很辛苦。所以每次回到台中,我就去看老师,都向他老人家请求,希望老师再培养二、三个同学,那我们在各地方讲经说法,我们有同参道友,有帮助的,有助手。我讲了大概总有十几次,最后老师烦了:好!你替我找学生。这句话说了以后,我以后再不敢开口。我一想找不到。到哪里去找一个人对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老师的要求我们统统能做到,我一想找不到。所以老师讲: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我们很担心的是怕师道在这一代中断,那就不得了。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里讲的是精进心。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来谈谈十种信心的第四种,第四种叫「慧心」,智慧,第五种叫「定心」。慧心我们大家都知道,很重要。慧心慧眼,有智慧。那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精进来的,没有精进,哪来的智慧?你看看这个精进,我们换句话说,大家就很好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些年来,同学们你都能够看到,没看到大概也都听说,现在在国内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讲出名,后面接著还有邵老师,有好几个,我知道至少有五个。他们学这个东西以及在外面讲,只有二、三年的时间,现在居然许多大学邀请他们去讲,学生、教授听到都很受感动。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绩?没有别的,就是精进成就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蔡老师告诉我,他是一年的学习,一年时间把《弟子规》统统落实,他做到了。然后出来讲,他能讲得感动人,讲得叫别人赞叹,是他自己学习的心得报告,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才能够感动人!你不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听别人说的,所谓是「记问之学」,不是从心性出来的。我听人家讲听得多,我看看得多,我也记得很多,与自己心性不相干,那样说出来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不能感动人。要感动人,一定要先自己做到。释迦佛为什么讲经能感动人?全做到了,没有一样没做到。绝对没有一句话是他没有做到他说出来,没有。孔夫子讲学为什么那样的感动人?也是做到了,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没有一句绮语,做到了。这老实话,这一定要知道。我也常讲,做到之后说到,圣人;说了之后,一定可以把它做到,贤人;说了之后做不到,那叫骗人。一定要真干,真干慧心就现前,你就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纵然不能够有相当的深度,但是至少不糊涂,自己多少有几分把握,这样就会有进步。

第五「定心」,这很重要。人有了定心,我们就知道他一定有成就。学问一定定在一门,事业也一定定在一个专业。无论从事於哪一行,只有不断的改进,决定不能搞另外一行。经营的面太广太多,太复杂了,你的精神、你的体力照顾不到,照顾不到你就做不好。虽然有人帮助,你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你一生只搞一行,只经营一个行业,你能把这个行业带到登峰造极,变成全国同一个行业里面的典范,甚至於再扩大,全世界同一个行业里头首屈一指,你成就了。

现在很多人都是想学多,所以多方面发展。纵然他有这个福报,成就还是有限。如果经营不善,助手不是真正志同道合,往往到年岁大了,衰老了,他这个公司行号就经营不下去。我们看到很多破产的,连自己一代都保不住,有人勉强维持自己这一代,死了之后,到底下第二代就完了,就破产了,分家了,他的事业就结束了。我过去在讲席里常常讲过,这不算成就。成就怎么样?无论哪个行业,家庭也是如此,后继有人,这叫成就。中国古人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不是说你有子孙,我不是这个讲法,我讲的是你的后人能够继承你的事业;继承你的事业的人不一定是儿女,学生也可以。学术有继承人,事业有继承人,使你这个事业代代相传,这才叫真正的事业。你看中国有些商店老字号的,几百年老招牌,它们代代都有人起来做,都做得很好。不断的在改进,不断求进步,不会被时代淘汰,能够跟科技文明相配合,把自己事业发扬光大,这叫事业。一代就完了,这不叫事业。

所以定心就重要,做学问也是如此,定於一。早年我在台湾,我住在韩馆长的家里。他们家的邻居,隔个二、三家是个天主教堂。这教堂神父方豪跟我也很熟。他那个时候是政大文学院的院长,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方先生初中毕业,一生的成就是靠自己自学,他的成就是定於一。一生几十年的时间专门学一部《宋史》,中国二十五史里头,里面的一部宋朝《宋史》。他对於宋朝典章文物制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成为《宋史》的专家。虽然他没有博士学位,没学位,凭著他的实力,学校请他做教授,以后请他做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聘他做院士。定於一!这一门东西你要用上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当然成了专家。十年、二十年你要搞十几样、二十几样,门门都懂得一点皮毛,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拿得出来、能够出人头地,没用。你明白这个道理,佛法经论亦复如是。

在很早的时候,我刚刚出家没多久,星云法师在台湾南部创建佛光山。先办了一个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去教书,我在学院里面担任教务主任。那个时候学生有一百多人,我向他建议,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同学们可以分组,二、三个人一组,专攻一部经,专攻一部论。这样子十年下来之后,他就变成专家,他就变成世界第一。我跟他建议,他听了也很高兴,最后想想,不行,这不像佛学院。我说,没错,这是私塾里头教学的方法。我跟李老师十年是私塾教学方法,个别指导,有效果。他说:我知道是有效果,但是这不像佛学院。他佛学院聘请了很多老师,跟一般学校上课的状况一样。我这个方法就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只要有一个指导老师就够了。如果分组,二个组就二个老师,三个组三个老师,分开教室,都是一门深入。你一生搞一部经,不一样。

我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得力於李老师的教导,李老师教人就是一门深入。所以我在他会下十年,学五部经。人家这五部经是半年、一年就学完,我这五部经学了十年。这很多同学都晓得的,我头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行愿品》,就是十大愿王最后那一卷,第四部学的是《金刚经》,第五部学的是一部大经,《大佛顶首楞严经》。我在他会下十年学这五部经。

《楞严》我记得好像讲过七遍。但是七遍当中,好像有五遍没讲完,从头到尾讲圆满的只有两次。我在香港讲过四个月,一九七七年讲《楞严》,好像讲了三分之一,也是没讲完,四个月。以后我讲《法华》,我讲《般若》,我讲《地藏经》,还有许多的论,讲《华严经》,这都没有学过的。所以你一部经的理论通了,部部都贯通,没有障碍。不但佛的经教里头没有障碍,其他宗教里也没有障碍。天主教里头我讲过《玫瑰经》,伊斯兰教我没有讲全部,节录里面的篇章,我也讲过《古兰经》,都通!在这个地方有两次我跟诸位讲四书里面《大学》,讲过两次了,这都没有学过的,儒家的。世出世间法都是通的,问题就是你一门你要通,你不通不行。所以古时候老师督促很严,一定逼著你要贯通。那你学生一定要能接受,要有定心,真的把心定在这一部上才会有成就。

第六「不退心」,定在一部上不能退转,天天干,有的时候干得怎么样?学得枯燥无味。枯燥无味要晓得怎么会产生?功夫不得力就会枯燥无味。如果功夫得力了,那个现象是法喜充满。你看《论语》头一句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乐得不到,你又觉得很辛苦、很枯燥,那是你学而不习,你就没有法喜。学了,习是什么?你所学的要能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欢喜心就生出来,学了真管用!学了要没有用处,那就真的枯燥无味,很不容易学下去。这不退心。这些所说的,从第一个信心到不退心这六条,都是属於自利,下面这几条就著重在利他。

第七「回向心」。回向心用现在一句很流行的话,「为人民服务」,这是回向心。在佛法里面比这个范围更大,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包括九法界,也可以把十法界都算进去,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十法界。为人民服务,十法界里头只有人法界,其他九个都没有。佛教我们要把心量扩大,念念都要想到为十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叫回向心。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你要想帮助别人,你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没有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这个现在人所讲的使命感。有这种使命感,使命感是个动力,这个动力会让你精进不退。为个人无所谓,偷一点懒没有关系,你要想到许许多多的苦难众生都在等著你帮忙,那你不很认真努力学习,你怎么对得起这些众生?所以对不起老师,老师辛辛苦苦指导我们;对不起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希望我学成之后能帮助他们。

我们在这个经前面念到,看到如来在果地上以回向心成就感应道交。为什么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回向心。因地里头曾经发过这样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帮助众生这个心愿念念不忘。绝对不是说,我成了佛之后,我才来帮助众生,不是这个意思。我学一分,我帮助一分,我学二分帮助二分,纵然我功夫还不得力,我这个愿心不能没有。所以初发心的时候要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那有没有功德都不知道,但是回向偈照念。功德就是自己真正做到,真正学到了,那才有功德。我以我这个功德,以我的智慧,以我的德能相好,无条件的去帮助一切需要的人,叫回向的愿心。你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回向的愿心在。

底下第八「护法心」。第八信的菩萨护法心,这个使命感更勤、更深、更广。佛法需要什么人来护持?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承传?一定要十信菩萨。这第八是护法的信心,护持佛法,正法久住。护持佛法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信受奉行,你才真正能护持。你要相信,你要接受,你要依教奉行,要为人演说,为一切众生表演。表演是做出来给大家看,讲没用处,收效果很微薄。

昨天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杜教授来看我。他带了八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会议的结论送给我,同时告诉我,这个结论送了好几个大学。他去拜访,他这一次访问加拿大、菲律宾,有几个国家。昨天到香港来住一天,特地来看我,告诉我这些状况。我很感慨的跟他说,我说你送给这些学校,如果这些学校的负责人、校长很看得起你,把你会议的总结放在他们学校档案里面,很对得起你了,能不能落实?不可能。他自己也承认,不可能。如果学校校长不重视你这个,接了之后,你离开他就放字纸篓去了。这真的不是假的。

这种会议我参加了五次。中国人常讲「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联合国这些会议大概可以到会有议有决,后头不行;没有一个人听你的话,没有一个人依教奉行。你看每年这种会议开多少次,投下去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最后都没有办法落实,所以世界一天比一天混乱。大家口里头喊和平,和平没法子落实,这个问题严重。我们也想得很多,怎样才能落实?必须要去做,你要把它做到,做出来给人看;这么多好意见,还不是说空话,还真可以做的。你要是不做,再好的意见,人家看到之后,点点头赞叹你几句,半信半疑,这真能做得到吗?你要做出来给人看。

近来很难得有一些真正热心的年轻人,学《弟子规》学了一段长时期,深受传统文化的感动,真正愿意放下一切,做出牺牲奉献,来从事传统的伦理教育工作。这个好,难得!从哪里做?从我们自己本身落实。你可不能要求别人,要求别人做不到,先要自己做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一个人力量薄弱,人家看到你一个人做到,没有看到第二个人,还是半信半疑。如果我们有一些大众,三十个、五十个、一百个、二百个我们都能做到,人家会想想,行,这是真可以做得到的,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这种信心生起来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有救了。逐步逐步发展,就会有很多人觉悟,很多人回头。这是护法的信心。所以法,佛法、儒家的法、道家的法、古圣先贤教诲之法,所有宗教典籍里面的法,要落实才行。

经不是念的,经是要落实的。你看看清凉大师,就在我们这个《华严经》,你看他分科就看得很清楚。《华严》这部经三十九品八十卷,这中国翻译的。清凉大师把它分为四大部分,信、解、行、证。佛法最重视的行、证,你就得受用了。如果只有信解,没有行证,那就是古人所讲的说食数宝,不得受用。李老师讲经常常给我们做个很浅显的比喻。肚子饿了想吃东西,想想那些餐馆,那些菜单,都能够说得出来,说了半天,一口也没吃到。这就是讲有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所以一定要落实。

落实从哪里起?天天要落实,我每天学一句我就把这句做到,学一段我就把这一段做到。如果大家真的跟著《华严经》这样做法,《华严经》圆满了,你就成佛了。你看看我们现在讲到第九信,那你就是第九信位的菩萨,你已经入了一道甚深。学初信是初信菩萨,学二信是二信菩萨,这部经学完的时候,你就成了妙觉,究竟圆满的佛果。这经好,它有表演,那个「证」的那一分里头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给我们看。你看他去参学,他参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他能够见到他,他就是初住菩萨。他去参访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萨,那善财童子当然就跟观音菩萨是同等地位。后面参访文殊、普贤,那是等觉菩萨,真的是五十三参步步高升,那怎么不欢喜!

从初发心到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生圆满。这个一生圆满就叫做一乘经。这不是大乘,大乘还有三大阿僧只劫,这是一生成就,善财给我们示现的一生成就。一乘经典在佛法里面只有三部,我们中文《大藏经》里面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华严》,第二种是《法华》,第三种是《梵网经》,戒经;《梵网经》很可惜,我们只翻了戒律的这部分,其余的就没有翻过来。这三种是一乘经,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

《华严》我们能不能成就?能。为什么能?《华严》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带业往生这能成。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太难!你看看《华严经》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思惑。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九信位,尘沙烦恼破得差不多,快破完了,十信圆满就登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我们真的是望尘莫及。我们读了学,认真努力学,能学多少学多少,念佛求生净土肯定得生。所以《华严》,古德称为大本《无量寿经》,有道理,那不是没有道理。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完全用《华严》教义。

所以护法,头一个知道护自己。我们知道修学的次第,一定是先断见思,先断执著。从什么地方下手?从《弟子规》下手,《弟子规》教我们什么?转恶为善。现在人,很少人知道孝顺父母,很少人明白要尊敬长辈。《弟子规》一开头「孝」。孝是对父母,「弟」是对长辈,「首孝弟,次谨信」。谨是谨慎,就是说对人、对事、对物要认真负责,不可以马虎。中国过去这些有道德学问的人,你看对诸葛亮的批评。诸葛亮一生的成就令人佩服。诸葛亮的长处,古人一句话说破了,说得很好,「诸葛一生,唯谨慎」。他这个人一生做事情,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小心谨慎,一点都不敢随便,都不敢马虎,这是后人的好榜样。谨是对自己要小心谨慎,我们今天讲认真负责;除对自己之外,那你要接触大众,你对人,对人信用。所以谨下就是信。完全是生活行为,实在讲四个字,孝、弟、谨、信,从这里学起。

我们今天做事真的是很马虎,懒散;换句话说,不负责任。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责任,也不懂得佛在经典常常讲的「为人演说」。如果你这四个字懂得,你就晓得什么叫责任。为人演说也就是现在中国学术界,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看到的标语,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什么?这就是你的责任。我们在这个世间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做一个很好的表率,我们的行为要给社会大众做模范。那我们这种草率随便、不负责任能够给他们做模范吗?孝弟谨信你能做到,这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下面再把这个心量扩大,「凡是人,皆须爱」,爱众。你能够爱一切众生,你就不会害人,你怎么能忍心去害人?你才真正做到一个好人,这样的人才能学佛。你看看佛经一打开,你会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没有你在里头?你是不是个善人?怎么知道这里头有没有自己?拿《弟子规》打开来一对照就知道了。《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统统都落实、都做到了,佛叫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分。如果《弟子规》没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里头没有你,这你要知道。

所以《弟子规》是学佛的基本条件,没有《弟子规》,你就不能学佛。你进佛门来学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像现在学校里头,你不是正科生,你是来旁听的。旁听,老师对你不负责任,你是正科生的话,老师对你要负责任。这个理跟事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弟子规》是做人的基础;换句话说,佛法是好人修的。作恶的人能不能修?作恶的人要忏悔业障也能修,要把业障忏悔掉,那他也是善男子、善女人。

忏悔最重要的改过自新。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我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困苦,老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话,他教给我,他给我说的。他说有时候你求,求没有感应,你求不到,没有感应。这什么原因?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你自己有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叫做业障。你必须把这个障碍忏除,忏除业障,感应就现前,有求必应。这难得!我就请教老人家,怎么个忏悔法?他教给我的,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烧香磕头,在那里忏罪,求佛菩萨原谅,不是的。他给我讲的,真正忏悔是自己知道错了,往后绝对不会有同样的错误,这叫忏悔。我明白了,这就是儒家讲的「不贰过」,孔子赞叹颜回。颜回是个好学生,孔夫子最欣赏的,好在哪里?过失只有一次,他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个太难得!

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里学到忏悔的方法,同样过失不可以有,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过。你看了凡先生做得很认真,而且云谷禅师教他用功过格,认真的去反省。每天哪些事是善,哪些事是恶,统统要记下来,然后每天做比较,这一比较才晓得我这一天是善多还是恶多。初学总是恶多善少,慢慢有一段时期,二年、三年可以达到平衡,善恶差不多;再有个七年、八年、十年,慢慢的善多恶少了。这个事情要干一辈子!活一天就要认真干一天,这叫真忏悔。所以护法首先要护自己的法,自己都护不了,你怎么能护别人?不修忏悔法,你怎么会有进步?

第九「戒心」,这个戒是戒律,就是戒信心。你要知道戒律的重要,你要重视戒律,你要严格的去遵守戒律。开头学是比较麻烦。为什么?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总是跟自己相违背,可是慢慢的变成习惯,那就自然了。所以戒是自己本来的性德,十善业,十善业是本来的性德,人本来就是这样的。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跟十善业相违背,这错了。所以要重视戒律,持戒念佛。《弟子规》是戒律,十善业是戒律,三皈五戒是戒律。出家人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这是我要求的。比丘、菩萨不敢讲,太高了,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不错了,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

末后一个是「愿心」。愿心简单的讲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念不忘!我们今天成佛道就是求往生,往生就是成就佛道。今天跟诸位讲的十种信心,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