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七讲)  2005/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7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末后李长者的《合论》,我们把这论文念一段:

「第十尔时已下,明诸菩萨共问文殊师利十一种佛境界」,这个我们已经读过,再看下面。「已下十行颂,是文殊师利答,於中三门如前」,跟前面是同样的例子。第一个是「科颂意,此十行颂,一行一颂,其颂文答前所问,颂文自具,不烦更释」,这我们念一念就行了。下面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名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妙慧善拣,正邪自在,故云妙德」,我们先看这一段。

这是解释菩萨的名号,为什么称为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翻成中国称为妙德,也称为妙吉祥,德跟吉祥意思是相通。下面是解释,「以妙慧善拣,正邪自在」,这实实在在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世间,尤其是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社会,所谓是此时此地,究竟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甚至於是非、利害,我们都没有办法辨别。能够辨别,把这个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现在世间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为什么没有能力辨别?这个「拣」也可以当作辨别讲,或者当作选择讲,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什么原因?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当然就生烦恼。

菩萨有智慧,法身菩萨,又何况文殊菩萨是等觉菩萨。佛在经典里面为我们介绍,他老人家早就成佛了,曾经做过七佛之师,七尊佛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都成佛了,他老人家还在菩萨位,这是什么意思?这我们要晓得,这叫大慈大悲,倒驾慈航。不是他没有能力成佛,学生都成佛了;不愿意成佛,愿意以菩萨身分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学人,我们今天讲学人,在佛法里称菩萨,帮助他们。

用佛的身分帮助他不是更好?这个地方我们就应当要明了,佛法是师道,师道里头讲求的是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要求学,没有说是请老师到家里来教的,没有,绝对没有这个道理。这样子把老师叫到家里来教,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对老师没有尊敬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不会尊重老师,「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我爸爸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这种学习环境是学不到东西的。所以我们学东西,古今中外没有第二个例子,就是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二分恭敬二分利益,这是永恒不变!所以做父母的人从小教儿女尊师重道,他才能学到东西。不知道尊师重道,纵然遇到再好的老师,老师也很有缘,很喜欢教他,他不能够接受,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

同学就不一样,同学是学长,他的年级、班级比我高,年龄比我大,他不是老师的身分,这就方便。可以叫他来就来,不高兴来你走路,所以同学就没有关系,就方便多了。你看看菩萨,可以成佛,不用佛的身分,用同学的身分。文殊菩萨也是佛的学生,我们也是佛的学生;他是佛以前的学生,我们是现在的学生,先后同学。好比我们在一个学校,大学他是四年级的学生,我们是一年级的学生,这种道理就要懂得。他来教我们比老师就方便太多了。这是佛,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文殊师利现菩萨身!帮助一切等觉以下的菩萨们,这里头有大菩萨、有小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文殊菩萨统统照顾!帮助你辨别邪正、善恶、是非、利害,帮助你。你没有这个能力,他来帮助我们。

在楞严会上,我们看文殊菩萨帮助我们拣选圆通,这是要真智慧,来拣别、来选择哪个法门适合於我们修学。你要说法门有高下,错了,那不是跟《金刚经》上所讲的抵触了?《金刚经》上佛所说的,法门没有高下,那是真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金刚经》上说的,那还有什么好选择的?由此可知,法门高下是我们众生根性不相同。法门确实平等,可是有些法门我们学起来就很困难,有些法门觉得很容易,个人根性不相同。法门选择对了,适合自己根性、适合自己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修学起来很方便,这是我们需要的。在无量法门里头,具足这么多条件,适合我的就不是很多。所以一定要像文殊这样大智慧的菩萨来帮助我们,我们学习就方便了。

菩萨选的是什么法门?给娑婆世界众生选择的是「耳根」法门。法门无量无边,《楞严经》里面把它归纳为二十五大类,这二十五大类是怎么分的?六根、六尘、六识,通常我们讲十八界,三六十八,再加上七大,这二十五,无量无边法门总出不了这二十五大类。楞严会上二十五位菩萨做代表,每个人说他们修行证果的历程,怎么样修,怎么样证果的。每位菩萨都说他的法门是第一,那当然,用这个法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它怎么不第一?门门都第一,显示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到文殊菩萨,他老人家出来就批评了,这个法门不行,那个法门不行,最后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称赞这个法门第一。为什么?为娑婆世界众生,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看未必能看得清楚,当然有例外的,有人眼根比耳根厉害的,不是多数。文殊菩萨讲的是多数,不算少数,少数例外的不算,算多数,多数都是耳根利。所以他老人家的结论,「此方真教体」,注意「此方」这二个字,此方是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耳根利,所以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音是音声,听音声,耳根利。

所以释迦牟尼佛你看在三千年前示现在世间,用什么方式来教化众生?用言语,言教,讲经说法,没有教科书,就是叫你听。孔子在东方亦复如是,夫子当年教学,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口述,也没有书本。《论语》是夫子过世之后,学生们从记忆当中,把老师所说的话纪录下来,整理编辑起来,就是孔子的语录。《论语》就是孔子以及他弟子们的语录,不完全是孔子的,有孔子的学生。说明文殊菩萨说的有道理!在那个时代虽然有文字,在中国有甲骨文了,但是都没有用文字来记载的,书写很不方便。都是这些圣人往生之后,后人把它记录下来,流传到现在的,这说明耳根最利。

观音菩萨这个法门很适合参禅,禅宗,「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也适合於密宗,密宗崇拜观世音菩萨。我们净土宗,净土宗也不例外,你看看祖师教我们念佛,怎么念?这一句佛号从心上生起,口里念出,耳朵听进,这种念法很摄心,这就是修定。不为外面境界所干扰,这会念!这个跟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很接近。你要问观音菩萨这个法门怎么个修法?你就用这个方法就对了;佛号从心生,从口里念,耳朵听进去。能这样用心,不难得到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等级,个人浅深不相同;最浅的叫功夫成片,深一层的叫事一心不乱,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这是大分,分成三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里面要细分,那就多了,就不一样了。就像我们读书在学校一样,小学、中学、大学,这是大分;再细分,小学有一年级到六年级,中学也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大学还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大学四年,上去有硕士班、有博士班,细分可就多了。我们知道,净宗法门殊胜,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自在往生。

今天早晨,北方有个同学打电话给我,他们那边有位老人往生了,预知时至。这个老人生前只念《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只念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真的是万缘放下,预知时至,前天往生的。到现在是四十八个小时,坐著走的,瑞相希有,打电话给我。你看走了以后,现在还坐在那里,坐了两天,不容易。他打电话给我,我告诉他,你应该找报纸的记者到这儿访问,来看看,电视台的采访也可以来看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装不出来的,没有生病,说走就走了。这是最有力的一个说明,受持会集本念佛成功的。由此可知,会集本没错!真能帮助人往生。

这就是说你选择法门选择对了。在今天,这是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我们怎样去选择法门?在中国十个宗,宗下面还有派,经上给我们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怎么选择?实在讲佛也很慈悲,知道我们末法众生遭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困难里面最严重的,是这一生没有机缘接触到正法,最困难!纵然接触到正法,自己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接触到了对自己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多!所以善知识难遇,自己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缘要不具足,遇到等於没有遇到。这个例子太多了,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

什么叫善根、福德、因缘?我讲经的时候讲得很多,讲了四十七年。常常讲,常常提醒,可是真正明白的人不多。我讲得很浅,什么叫善根?善根是你能信、能解。能信,你相信这个老师,你对他没有怀疑,他讲的东西你能够理解,这就是你的善根。如果你对老师有怀疑,你跟他就没法子,他再有本事,再有道行,对你一点都帮不上忙。为什么?你有怀疑你对他不尊重。学业、道业都是从尊师重道里面学来的,你对老师不重视,不重视、不尊敬,你能学到什么?老师所讲的,你用些歪理论来批判他,造业!哪能学得到东西?所以能信、能解是善根。能信、能解又能奉行,从老师这里学到之后,真的在生活上落实,学以致用,真做到了;做到了,是福德。所以福是什么?能行能证。清凉大师判《华严》四分,信、解、行、证,证是什么?证实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证实没有错误!

佛法里头常说的,佛教人什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真的把它证明了。破迷是什么?烦恼轻了,一年比一年烦恼少,这就是迷分分在破;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这就是开悟,悟年年开。离苦得乐,这是你证的果报。这个果是什么?就是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破迷开悟是学,离苦得乐是习,学而时习之。这里头快乐无比,这种快乐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性里头往外流,悦!悦乎。

你有这种成就,我们通常讲的德行的成就,学问的成就;德行成就,烦恼少了,学问的成就是智慧开了。有德行、有学问,自自然然有人想要跟你学。凡是来跟你学的这些人都是从外面来的,朋友!朋是同学,友是同志,所以友比朋更亲切。有朋自远方来,同学的爱好这门学问,有志一同来修学,人生第一桩快乐的事情。古人讲人生第一乐事,「得天下之英才而乐育之」,天下之英才就是具足善根福德,有这样的年轻人来跟你学习,这是人生无比快乐之事。这我们通常也常说后继有人了!后继无人那就忧愁了,后继无人。古人讲这个人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到哪里去求?缘分!没有这个缘分一生都遇不到,这时候怎么办?著书,把自己所悟到的东西、学到的东西写出来,让这个书流传给后世。这一代我没有遇到传人,也许后代有人遇到,他依教奉行成功了。

给诸位说,谁依这个例子成就的?在中国,诸位细细去观察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有学生三千人,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七十二个人的成就距离夫子相差很远的一个阶段,不能承传夫子的道业。夫子道业谁传去了?孟子,你看今天讲「孔孟」,孟子传孔子之道。孟子年轻想求学的时候,夫子已经过世。孟子对於孔子非常钦慕,孔子的著作在,他天天读孔子的著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孔子的学生,向他们请教。果然诚敬心,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青出於蓝而胜於蓝,那个蓝是他请教的这些老师,孔子的学生,他修学的成就超过孔子的学生,就变成孔子真正的传人。为什么孔子当时这七十二个人没有办法传他的道?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对夫子没有十分恭敬心,你就得不到十分的利益。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然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学习。

对老师、对人要尊敬,对於业,就是你所学的东西要尊重,你把你的功课看轻,你也学不到。所以尊师重道,老师要尊敬,你所学的这个东西要尊重,你对於你所学的不尊重,你学不到东西!我们今天学佛,我们能不能把经本看作是我们在世间最重要的东西?有没有把它看作这个?我们房子失火了,现在只有几秒钟、几分钟的时间,你要把什么东西带走?一般人带金银财宝。老师告诉你,金银财宝不重要,经书重要!你有没有想到?第一个想到我的课本、我的经书,其他的是次要,再次要。重道!

老师不尊敬,学业不尊重,他能学什么?又何况,再好的老师都有嫉妒、毁谤,学生听了外面这些谣言,嫉妒、毁谤,对老师信心丧失,打折扣了。那叫什么?你学习遇到恶缘,所以善根福德后头有因缘。你的好老师称赞的人有,不多,毁谤的人一定比称赞的人还多。你一看那么多人毁谤,大概他没什么了不起,你要是生这种念头,谁吃亏?自己吃亏,老师不吃亏。於老师没有丝毫损害,可是把学人修学的机会断掉了,佛法讲断人法身慧命。人家真是百千万劫,得人身还容易,得到人身再遇到一个善知识,你把他这个缘破坏,这个罪很重。可是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求学,你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清凉大师在「行愿品」注疏里头有段很重要的开示,就是文殊菩萨教善财去参学,告诉他参学要用什么态度,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意思,对老师要尊重。但是老师有的时候有不善的行为,你听到,你看到,你对老师的尊重心会下降,那对你的修学就非常不利。菩萨跟清凉大师都讲,老师为什么有的时候好像是犯戒、破戒?他一定有特别的原因。因为他接触的众生根性不一样,教化众生的表现、言词都不相同。你不懂得这里头的善巧方便,你不懂!你以为他是犯过。有些就要用那个方法才能度那一类的众生,这是大权示现,我们是肉眼凡夫,看不出来!佛门里面龙蛇混杂,你用一味尊重心就正确了,不要起分别。

清凉大师说得更好,即使是真的他有不善的行为,清凉大师说,我们要学他善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我们要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说得太好了!这样你的学习将来就超过你的老师,你的老师有九分善,你将来是十分善,你把你老师那一分不善的也改过来了。自古以来,所谓是「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者」多多!这样你的心地多么厚道,这就是佛家讲的善根深厚。

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个心地多厚道。这个人过去不好,现在很好,他改过自新了,他就是好人。过去所做的错事情,你可不要去理会这些事情,不能放在心上,不能放在口上,要隐恶扬善!他做九桩坏事,做一桩好事,我们只宣扬、赞叹他这一桩好事,其他的那些坏事提都不提。这叫大慈大悲,这就是菩萨行!你让对方听了之后,他会生惭愧心,「我做那么多坏事,你看人家都原谅我,提都不提;做这么一点点小的好事,他这样赞叹」。他就会更发愤断恶修善,那你就度了一个人。要是常常批评他,常常指责他,他不服!你不是圣人,你也有过失;你果然没有过失,他也许佩服你,你也有过失,他怎么会服你?不服你,他就反抗,「你说我坏,我更坏,坏到底,看你怎么办」!你不是鼓励人作恶吗?不是断人向善吗?错了。这些都是属於真实智慧,我们要懂得。你懂得之后,你就懂得怎么学习。

学习的成败,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就是修学的心态。早年我在李老师会下,学《楞严经》,我曾经写了一篇「内学研修要领」,文字不多,好像只有三、四百个字。那也是有个特别因缘,人家要我给他讲解修学经教的方法,我里面写了四段。特别强调的是心态,而不是方法;成功、失败,心态占十分之九,方法顶多只占到十分之一。因为李老师那时候教我们讲经有讲经的方法,很多人都羡慕。我告诉他,方法并不是很重要,心态重要。明白了,改正我们过去的错误,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才会有成就。

实实在在讲,《大学》一开端就把这个重要的纲领教导我们了,修学的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是把学习的目标说出来。下面是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第一个「知止」,知止而后有定。我们要成就道业,止是什么地方?止於道场,这个场真有道,你能够止於此地。止於此地你才有定,把心定下来,在这个道场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离开,道业就成就。定的关系太大太大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是开智慧),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得明德(明明德)、得亲民、得止於至善,你得到了。

儒家也讲这套,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所以做学问止於学,像夫子所说的,日夜不睡不眠,「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夫子一生止於学,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学习始终没有中断。所以他跟人讲他好学,跟当时一般名流学者做比较,夫子自己说,我跟他们比我没有长处,但是我好学。好学的长处就是他能成圣人的第一个因素,好学,止於学!夫子周游列国回去之后,开班教学,这是个很好的机缘,所以七十二贤三千弟子跟著夫子,以夫子为师。这就好像是个学校一样,我们佛门叫道场,能止於这个地方,他才能成就。但是夫子实在讲教学时间不长,五年他就过世了。这七十二个深通六艺的,有成就的,五年成功的,时间不长。古人教学时间最长的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有中断,古人教学没有放假。

这是说到妙慧、妙德。在方位上来讲,这都是比喻,「东方卯位」,卯是天明,天亮了。「明卯主东方震卦」,在八卦里面东方是震,震是震动,「震为雷动,启蛰发生之始」,用这个来做比喻。春雷,春雷响的时候,小动物有冬眠,这个常识我们大家都知道。春雷响的时候这些小动物起来了,冬眠时期过了,它醒过来,醒过来它就开始有动作。所以比喻「明此妙慧,是震动发生信心之始,是故亦云妙生菩萨」。诸位在此地要记住,妙生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他也有个号叫妙生菩萨。为什么叫妙生?下面说,「为明一切诸佛从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满足菩提一切愿行海故」,这是把为什么叫妙生说出来。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下一堂再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妙生菩萨以下这段文。「为明一切诸佛从此慧生十信解故,乃至满足菩提一切愿行海故」,这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修成的。说到修行都不离开此慧,文殊菩萨所表的慧,这个慧就是这品经里面所讲的十种甚深,从这个地方生十信解故。十甚深配十信位,十个位次,从初信、二信一直到十信。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得很清楚,这第十段佛境界甚深,这是十信位的菩萨,一道甚深是九信位的菩萨。所以这一品经里面是讲十信慧解的意思。

下面一品讲十信菩萨的修行,确实不容易。大乘,又何况这叫一乘圆教,我们看十信菩萨在行门里面充满了智慧,所以他能转境界。世尊在《楞严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好,「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来是十住以上,我们这边是圆教,十住以上是如来。十信菩萨他就能在一切境界上都能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所以这二品经很重要,一个是讲慧解,一个是讲修行。我们能从这个地方修学,把这个功德回向净土,决定往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

底下这句说得好,「乃至满足菩提一切愿行海故」,这是讲究竟佛果境界上的,都是以十信位为根基。那我们今天修行难在哪里?实在讲难在无知,难在不能够深入经藏。现在人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读经就算是不错了,可是效果不大。什么原因?虽然读经,理解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把所读、所学的应用在生活上,难在这个地方。这个原因又是什么?这个原因是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我们得追根究柢去问。大乘佛法决定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佛法传到中国来,重视小乘;但是唐朝中叶以后,中国人就换了个方法,不再以小乘为基础,而以儒、道为基础。行,用儒道代替小乘,同样成就,而且成就的人多,成就也高。但是在近代,我们不学小乘,也不学儒,也不学道,所以对这些经论很难理解。

古人讲经,不要说古人,我们老师(李老师)讲经没有我这么罗唆,讲这么多废话,讲经教学所谓是点到为止。我们想想唐朝初期,清凉大师在五台山讲《华严经》,他一生讲五十遍,他怎么讲的?清凉大师长寿,活一百多岁,在中国号称为「华严菩萨」。我对他老人家非常仰慕,学佛的时候我就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我就很想学他。我相信他讲《华严经》应该是一年一部,五十部五十年,专讲《华严》《疏钞》是他老人家写的,疏是经的注解,钞是疏的注解,就是注解的注解,慈悲到极处,留给后人做学习的参考。如果没有《疏钞》,经文里面的义趣我们没有办法发掘出来,这个引导太好了!

可是依照《疏钞》来讲,现在人不懂,所以就不能不细讲,细讲就很罗唆。可是现在人听这种讲法有兴趣,如果听像李老师当年讲经的方法,人家听了会掉头而去,听不懂;听不懂就没兴趣了,就不想再听。尤其是字字句句我们怎样学习,也就是说怎样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对我们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有实质上的利益,这个我们学起来就很欢喜,学了就有用。

这几句论文说明了学佛的人,就是真正发心学佛,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一直到究竟如来果地,就是经上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满足!「菩提」是正觉,「一切愿行海故」,这个一切就是指四十一个阶级,如果连十信位,五十一个阶级。没有这个智慧不能圆满,你有智慧才能圆满,说明「菩萨问明品」这品经的重要性,从菩萨名号里面显示出来。下面说,「世界名金色」,文殊菩萨住的世界叫金色世界,为什么叫金色?统统是表法的。「明因举果体白净无染法故」,在七宝里面,七宝第一个就是金。金何以在七宝里头排名第一?金的颜色色彩不变。银就不行,银放久的时候它颜色就变了,变黑了,我们现在讲氧化;金不会,所以金就比银要贵重多了。

这个意思很深,不变则贵,变就不贵了,诸位想想这个意思。这个意思衍生,不变是性德,凡是会变的在佛法里头都不是真的,假象,会变的是假的,不变的是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真身,真身就永恒不变;肉身这个色相是假的,因为它会变,它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变化。真的身是什么?真的身是法性,这个不变。法性很难讲,世俗里面解得浅的,他们相信人有个灵魂,投胎是灵魂去投胎,不是肉体投胎;肉体是有生灭的,灵魂好像没有生灭。其实灵魂不是自己,世俗叫灵魂,佛家叫神识;「识」是阿赖耶识,「神」是形容它神奇。它在六道、在十法界,依著业感、业力,在这里头升坠轮回,那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决定没有轮回的现象,法性!法性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常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学佛没有别的,回归到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能现的是法性,所现的是法身,应身、化身、报身,报有自报身、有业报身。众生的报身是业报身,全都是法身变现出来的;变成法身是能变,一切身是所变。世界是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法身菩萨的生活环境叫金色世界,不变。我们在净土经论里面所读到的,西方极乐世界不变,不变就称为金色世界。不一定它的颜色是黄金色,是取不变的意思,永恒的意思。我们这个世间,居住在这个地球,有春夏秋冬,产生季节的变化,所有的生物都要随著季节变化,这是无常!西方世界没有,经上讲得很清楚,没有昼夜,没有四季,不思议的境界,《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在那个世界里面学习,没有中断的;我们现在的学习学得再好,晚上睡觉就中断了。你睡八个小时就中断八个小时,睡六个小时,就是睡四个小时,它也中断四个小时。西方世界、华藏世界里面学习没中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成功的秘诀。

再看下面论文,「又明金胎二月,表十信为圣胎故,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明无性净慧遍故」。金胎二月,这是佛门里面密教里头的说法。密教里头对於文殊、普贤、弥勒、观音非常尊重,几乎都是他们修学的本尊。这是表十信为圣胎故,圣是究竟佛果,胎代表开始,坐胎了;换句话说,十信是究竟圆满佛果的基础,这样说法诸位就好懂。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信心学起,「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世出世间法,你有信心就有成就,没有信心你就没有成就,怀疑决定不能成就事业的。不但是善事,连作恶都如此。作恶也要有信心,他的恶才能做得成功,如果怀疑的话,他这个恶也做不成功。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母是比喻能生,能生一切诸善根,从这儿开始。所以菩萨的位次,最基本的是十信,由信位再提升叫住;由住再提升是十行,行是教化众生了;再往上提升是十回向、十地。所以十信是圣胎,十信是基础、是开始。

我们学佛,自己学佛,帮助别人,帮助什么?首先帮助他认识佛教,接著帮助他建立信心,这是教人的次第、顺序。如果开始不在这上下功夫,那就难了,到以后无论他学什么大乘、小乘,什么法门,很不容易成就。什么原因?他没有信心,念佛也不能往生。什么道理?因为他怀疑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是真的还是假的?真有阿弥陀佛吗?看到别人往生也未必能生信心,善根福德因缘不容易!因缘是机会,现在人讲机会。机会,谚语也常讲,一纵即逝,机会来的时候你要认识,很快把它抓住;不抓住它就失掉了,失掉以后再遇到,可没那么简单。你一生当中有几个成功的机会?凡是有成就的,你仔细去观察,都是把机会抓住,锲而不舍,就决定有成就。

我们亲近一个老师,亲近一个道场,这修学环境,都是机会!一个真正善知识可遇不可求,真正如法道场也是可遇不可求。我对於东天目山赞叹过几次,我去过那个地方,每天听经六小时,一年到头不中断。他们听经是用光碟,一门深入,不能听乱了,听乱、听杂了,就把你的信、解、定、慧都破坏了。学,我们都算初学,年岁再大还是算初学,八十岁还是初学!初学最重要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什么时候才不算初学?佛门里面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时候你可以去参学了。参学是什么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看、都可以听,一切限制都没有了。无明没有破一品,不行,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是著重在定,因定开慧,慧一开,无明就破了;你定功不到家,你智慧不开。

所以真正好老师,培养你的信心,培养你的定慧,这是真正懂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真能成就人,能帮助人。像这样的老师很难遇到,真正好的修学道场也很难遇到,实在不容易。今天要是有一个生活安定,能够不妨害自己的学业跟道业,这个道场就了不起!你要遇到的时候,你要有眼光,你要认识,你要珍惜,这里头确确实实能学到东西。顺境、逆境,底下一品经讲到就好说了,你要懂得转境界。特别是现前这个时代,人口爆炸。你看中国,抗战时期,一甲子,中国人讲一甲子六十年,六十年前我做学生的时候,我们天天连唱歌里头都唱著「中国四万万同胞」;六十年之后,听说现在有十三亿、十四亿,成长多少倍?长了三倍,人太多了。

人多口杂,大家念头都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思想有波动,思想波太复杂!对我们会不会干扰?肯定有干扰。又何况现在科技发达,电磁波的干扰对身心都不利,你要没有定功,你怎么能成就?处在这种环境里面,最重要的就要学转境界,把不善的境界转变成善的境界,把染污的境界转变成清净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今天修行要学这个本事。但是基础都在孝亲尊师,这是所以我们为什么这样重视《弟子规》,道理在此地。念了《弟子规》之后,我们就明了,好人是教出来的,圣贤是教出来的,再给你说,诸佛菩萨也是教出来的,这才意识到教育是多么重要。

真正明白人,真正慈悲人,真正是救度一切众生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哪个行业是他选择的?教育。教育里头,做哪个学校的老师?给诸位说,幼儿园的老师,他的工作是扎根教育。现在难难在哪里?家庭不能配合,所以教育非常非常困难。中国自古以来,家庭重视教育。人的行为不善,你看人家责备什么?「失教」!这个人家庭没教好。失教就是骂到你的父母了,你的父母没有好好教你,你怎么会做这么多坏事?这就是《弟子规》里面所讲的,「德有伤,贻亲羞」。身有伤,你的父母会忧虑,你的品德不好,你的父母受人家的羞辱,那就是大不孝。可是今天我们家教至少脱节了三代,难,难在这个地方。

《弟子规》不是教科书,不是让小朋友读的,不是。是什么?父母!家庭生活规范,他在家里就是这样做法,做给儿女看。儿女很小,还没有上学,从出生到三、四岁,是关键的时候。他在家里头耳濡目染,天天看、天天听,大人一举一动他全学会了。所以学校教育,小学是家庭教育的延续,那个时候有课本了,要把像《弟子规》里面所说的,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为什么要尊敬长辈,老师要向小朋友讲解。这个里头有善巧方便,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历史上伦理道德这些故事,老师常常讲给小朋友听。讲孝顺的故事,讲尊敬长辈的故事,兄弟相处的故事,邻里乡党相处的故事,朋友相处的故事。到十几岁,智慧慢慢开了,他就可以参与研究讨论。教小朋友就像培养幼苗一样,小心谨慎,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事业。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它才能够生根、茁壮、开花结果。

一切处是金色世界,「处」是修行养道之处。在哪里?一切处,有智慧,能转境界,全是金色世界。一切处是文殊师利菩萨,记住,文殊师利菩萨代表妙德。德何以加个妙?妙就是善巧方便都落实在生活上,这是妙德。像我们中国人常讲的,这跟佛法都相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德目。在哪里?都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对人、对事、对物没有离开这十二个德目,妙!这些德目你学过了,你也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你没有一个做到,那德就不妙,德就没有妙。妙是讲它起用,而且用得非常恰当。

像孝养父母,父母在少壮的时候,儿女怎样孝养;儿女还是童子或者是少年,父母亲三、四十岁,小孩也有十几岁,怎样孝养;父母到中年,儿女就业了,怎么孝养;父母到晚年、退休了,儿女是少壮了,怎么样孝养,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孝养里头最重要的,是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那就是教孝教悌!以伦理道德教化一切众生,不是用言教,用身教,我做出来给你们看。没有人问,不说;有人问,详细给他讲解。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自度度他,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自他是一不是二。

在我们佛门里面表法的,地藏菩萨是孝亲尊师;观音菩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文殊菩萨是智为先导,智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离智慧,而不是感情,不是烦恼习气,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落实,圆圆满满的落实。那个落实的境界太大了!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为道场,礼敬没有边际,称赞没有界限,供养没有分别,与法性相应,与性德相应。它末后这一句,「明无性净慧遍故」,这个地方的性是讲三自性,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恶、无记,十法界里头有,一真法界里头没有;没有才能遍虚空法界,有不能普遍,局限在局部。菩萨的名号意思介绍出来了,我们晓得菩萨表法的意思,听到名号就知道我应当怎么样学习。

「佛号不动智」,十信这十个地位的菩萨,本尊都是不动智佛。净土宗也不例外,十方佛里面东方,第一尊佛就是不动智佛。这底下有解释,「佛号不动智,为无明本空,无体可动」,这就是为什么要不动,不动是一切法的根本。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空来的,就是无中生有;无不动,有就动了。佛给我们讲物质不输於科学家,科学家现在晓得物体都是动的,没有静止的。你看佛在三千年前就说得很好,物质的现象有四种,四种现象就是基本的性质,任何物质一定都具足四种现象。

第一个它有物体,在佛法讲「地」,地、水、火、风。地代表它是个物体,我们现在讲它有体积,再小,我们在高倍显微镜之下看到,它有个东西,那叫地,用地作代表。「水」,水是代表湿度;「火」是代表温度,它有湿度、还有温度;「风」代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原子、粒子、电子,确确实实现在看到最小的物质,像原子、电子都是带电体,带阴电、带阳电。阴电就是水大,阳电就是火大,运动就是风大,我们讲基本的物质都有这四个现象。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这些基本物质组合的。

我们现在所谓是组织的方程式不一样,就变成形形色色,你要把它分析,分析到最后完全一样,一分析才晓得万法皆空,叫分析空。高度智慧的人不用分析的,一接触就是当体即空,哪用得著分析?当体即空。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物质有没有?没有,所以接著讲「无体可动,无明本空」。法性里头没有无明,无明是动的,无明就是动相,动它就变成物质,不动它不会变成物质。这个动是妄动,不是真的,自性永远不动的。所以我们要想见性,得不动才能见,动就见不到。像水一样,不动的时候你见到水,动的时候你见到的是波。但是要知道,波还是水,波没有离开水;水是不动的,波是动的。

你从这里头细细去体会,然后你再体会到,为什么圣教无论是东方、西方,圣人教诲都要我们修定。东方,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都是从知止、从定下手。佛法,像印度教,印度一些高级宗教,没有一个不重视禅定的。为什么?只有定下来,你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真相,佛法里叫做诸法实相,你才能见到。诸法实相就是法界、就是法身、就是法性,心动决定见不到,不动就见到了。所以佛号不动智,不动是智,动是识,不叫智;动是凡夫,就不能叫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