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一讲)  2006/5/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三小段,请看第十三首偈: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这是乞食在外面一定会遇到同行,同行都是出家人,但是此地没有指定是佛弟子,因为『沙门』在古印度几乎是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称。这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此云止息」,此是此方,就是中国,中国的意思就是止息的意思。可是我们一般戒经里面,常常把它翻作勤息,勤奋的勤,那个意思就更明显,所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沙门」在佛门里面的意思。清凉在此地所翻的,可能是古印度一般社会上通用的解释,「止息」,在佛门里面意思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总而言之,这里头的含义绝对是息恶,止息一切恶念、恶言、恶行。

在印度,我们知道世尊出世的那个时代,印度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的宗教之国。佛经上所讲的就有九十六种,我们学佛的同学都习惯称它为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不是贬抑别人,不是这个意思,外道在佛法里讲叫心外求法,就称为外道。学佛的同学如果不懂得内观自性,那也就变成外道,佛家的术语叫「门内外」,就是佛门里面的外道。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佛家所讲的门内外?是不是还是心外求法?细心去观察、思惟,大概佛门里面十之七八还是心外求法,不懂得回归自性。这桩事情,大家如果细读《楞严》你就明白了,怎样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中国古人常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要用现代的话来讲,怎样是反观?凡事,无论是什么事情,一定要常常往内看,你才能真正开发智慧;如果凡事都向外面看,肯定生烦恼。佛菩萨为什么不生烦恼,只生智慧?没有别的,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能够深深的去反省,所以他不生烦恼。

我们前面读过的,那两首偈的意思都很深,其实每一首都深广无尽。为什么前两首清凉大师注得这么详细?我们也费了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它。那就是知恩报恩,自古以来它维系著社会的安全,今天所讲的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真的懂得知恩报恩,这个事情是迎刃而解。我们想到这桩事情,人为什么会知恩?教出来的,古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一百年之前,做父母的人都懂得教儿女,溺爱的很少,要教他懂事,要教他成人。不可以姑息,父母教小孩(教儿女)要尊师重道,要知道老师的恩。所以知道老师的恩,这父母教的,不是别人教的。老师总不好意思说,是不是?老师说「学生,我对你有恩德,你要知恩报恩」,这话说不出口,所以一定是父母教。

可是做儿女对父母之恩,他也不知道。如果知道父母有恩,怎么会杀害父母?怎么会伤害父母?儿女怎么能知道父母之恩?老师教。父母也不能给儿女讲:父母辛辛苦苦养你,你要知恩报恩。这话也说不出口,中国人自古都很谦虚,所以这个事情老师教,道理在此地。国家的恩,佛菩萨的恩,众生的恩,都是老师教的,老师要把这个道理,把事实真相讲透了。而且老师在生活当中,言行举止他都能做到。一切众生,不单是人,动物、植物、矿物、大自然的现象跟我们都有恩,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个环境。我们用报恩的心来对待大自然,现在诸位懂得了,你们看到江本胜的水实验就知道,以报恩心对大自然,大自然一定风调雨顺。不知道报恩,要破坏大自然,要改造大自然,那好,天灾人祸就来了。你想想看,知恩报恩这个观念重不重要?

所以佛在经里面讲的,清凉大师引用在《疏》里头,我们在前面读过。我在这里再念一遍,「得人小恩,常怀大报」,这就是中国古人教后代的,教人的,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我们得大自然的恩德,得一切众生的恩德,你想想,从早到晚我们所吃的,多少人辛苦经营,我们才有这一碗饭,才有这一碟菜,才有这一件衣服,哪有那么简单?你今天吃饱了,穿暖了,你有没有想到你这一粒饭,你这一件衣服从哪来的?你怎么能说众生对你没有恩?稻米是土地上长出来的,大地对我们有恩。如果稻米种下去了,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没有水分,没有肥料,它也长不起来。这些於我们统统有恩,你知道吗?后面两句话说得好,「不知恩者,多遭横死」。我讲经的时候,没有说横死,我说什么?灾难,多遭横灾,经上讲的比我的语气还要重!这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你不知道报恩,你现在还没有遭到横死,那是什么?你命里头还有一点余福,等到你这一点余福享尽,横灾就来了。不知恩是愚痴,是可怜。你造作这些罪业,不能说没有过失,过失什么?过失轻一点,比谁轻?忘恩负义,他知道恩,知道恩他不能报,那个罪就重;你不知恩,造的这些过失还是有罪,这个罪也不轻。你要晓得这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讲世界末日,《圣经》最后一篇「启示录」,那就是预言,末日的预言。《古兰经》六个信条里面就有一条,「信末日」,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对知恩报恩就多讲一些。

见到不知道恩的人,这是偈颂第十二首,「见背恩人」,忘恩负义,佛菩萨生起怜悯的心,「於有恶人,不加其报」。现在这个社会上,无论在中国、在外国,现在人所受的教育,与伦理、道德、因果、智慧是完全相违背。受的什么教育?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现在教育是如此,从小就教损人利己。为了自己得点利益,杀人放火认为是正常的,不杀人不放火,我怎么能得利益?这还得了!小的是杀人放火,大的就是要消灭人家的国家,消灭人家的种族,我才能得利益。是不是真的?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头说过太多次,老同修听了都耳熟,损人决定是害自己,你要晓得因果通三世。

我刚才见到一位同学,那就是证明。他有个冤家债主附在他身上,住在他身上,说得很清楚,这个冤亲债主是过去生中他杀他的,他今天来报仇。但是怎么样?看到这个人学佛,心地很善良、很慈悲,又不忍心下手,所以要求一块修行,念佛一起求生净土,我介绍他到东天目山去。这是证明!你前世杀了人,夺了人家的财富,这是损人利己,这一世人家找到你,要来报仇。幸亏你学了佛,你不学佛的时候,你这条命他一定要讨去,所以损人决定害自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解决问题决定是要靠智慧,真正能解决,伦理道德,培养你的善行。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你要是学习过,你对一切人事物不会起恶念,为什么?知道果报可怕。无论是对人、对事、对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对我都有恩,我要是对不起他,那你常常会受到什么?现代人讲的自然灾害。其实不是自然灾害,是你对不起大自然,大自然对你的报复,哪里是自然灾害?如果真有这些自然灾害,那美国凯西就不会说,他说一个人,全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生的遭遇,再小的事情都跟前世的业因有关,他说不可能有一桩事情是突发的、没有前因的。这是因果教育。

我们这一生纵然是学佛,学得很不错了,过失很少了,你有没有想到没学佛之前,你有没有过失?前生,再前世,我们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不知道轮回多少次。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过去世世世代代哪有不造罪业的道理?哪有不糊涂的道理?哪有不做错事的道理?你就晓得自己的冤亲债主有多少!我们学了佛,修行要挺认真,冤亲债主没找来,那是什么?我们天天给他回向,天天把自己修习的功德跟他分享。他也有善心,也有良心,知道冤冤相报彼此都很苦,看到你修行修得不错,又把功德回向给他,他勉强忍住不报复。你要是一退心,一退转,一变心,改变主意了,他马上就来了。你要知道这些人是凡夫,不是菩萨。所以我们对於忘恩负义的人了解,什么道理,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不再责怪他,自己好好的修。

而且还藉著他对我们的伤害,我们把境界转过来。早年,十年前,我离开台湾,我写了六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第一个,感恩斥责我的人。为什么?我能忍辱,我能忍受得了。从别人无故、恶意来毁谤、来侮辱,我从这个境界里面知道自己定慧的功夫有了几成。所以遇到这个境界不会瞋恚,没有瞋恚心,当然也不会报复,而且很感激。他来考我,看看我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我遇到了,我接触了,很安然。

感激绊倒我的人,就是处处找麻烦,处处障碍。一生当中,所以现在人讲好事难做,真正帮助你的人很少,扯腿的人太多了,有意无意不给你合作。我们也感激他。想想是什么原因,大概我过去是这种态度对他,今天他这样对我,理所当然。可是我绝不退缩,我还要想方法来突破,还要想办法把我所做的事情要做得圆满,要做成功。所以,这种境缘帮助我增长能力,你说我要不要感激他?

第三,要感谢遗弃我的人。有!韩馆长走了之后,韩馆长遗弃了我们,走了之后我们的境缘都非常恶劣,我们不能不离开台湾,这是这个缘分,我们没有怨恨,我们也没有报复,我们还是感恩。为什么?我们要学著慈悲,自力更生,过去我们有依靠,这依靠没有了。

第四个,感激鞭打我的人。为什么?消我的业障。

感激欺骗我的人。我们虽然很老实,都是善心善意帮助别人,确实受欺骗,吃亏、上当。我们也不后悔,我们很感谢,感激他什么?增长我们的见识。有一年我在旧金山讲经,同修们带我去游览,到金山大桥。遇到一群年轻的美国人,围在我的身边杂心闲话,反正我也听不懂。没多久这群人散掉了,没有了,一个也找不到。我豁然发现我的钱包被他偷去了,好像有二、三千块美金,被他们偷去了。我不怨恨他,我也很感激他。为什么?我这一生头一次遇到这个事情,以后小心谨慎,他给我警告。我只能说我自己不小心,我带了个背包,背包是拉炼的。你看香港人很聪明,他们的背包都背在前面手护著。我没有,我把背包背在后面,人家拉炼拉开,钱包拿走了,还好护照、旅行证件没有放在一起。总是以感激的心对人,这是好事。

最后一条,感激伤害我的人。为什么?他来磨炼我们的心智,我要禁得起磨炼,就像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是伤害,严重的伤害!

所以今天这个社会忘恩负义的人多,我们常常会遇到,遇到可不要灰心。如果一灰心,那你就真的上当,你就被人拖下水去了。永远以感恩的心对待,回光返照,提升自己的境界,都是好事。所以我体会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我们在佛法里面学会转境界。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为什么常住戒定慧?大经上常常赞叹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在大定当中。什么道理?能转境界。

我们学佛很可怜,小小境界都被外境所转,自己做不了主。如果是为个人的事情,算了,什么都不能计较,何必?没事。如果这个事情是对於社会大众有安危的,有利害的,那就不能不过问,这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这个事情一定要问,要问怎么?委曲婉转。也就是现在这个年头,真正发大心做善事的人不多,你念《了凡四训》就明白,很多人做善事都是跟著别人,看到人家做,自己随喜一点。人家不做,他绝对不会动念头的。所以这个善不是真的,这个善是假的。你看到了凡先生所讲的,善有八种,有真有假,有偏有正,有大有小,有半有满,你看看就明白了。

人要是没有修行,没有真正觉悟,不可能!那个善事他想得那么圆满,他做得那么究竟,不是简单的事情。从这个地方你也能够觉察到,也能够体会到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同时也意识到业障是多么深重,业障盖覆了。如果没有业障盖覆,你就是一等聪明伶俐,你这一生确实消灾,积功累德。你的生活会法喜充满,你决定能够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归结到最后,智慧,没智慧不行。可是智慧,理上讲每个人是一样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就晓得妄想分别执著是多么多!再有一个大的障碍就是冤亲债主,有形无形,在感应里面讲,显应、冥应,这是很大的障碍。所以任何一个修行人,几乎无一不是把化解冤结,累世现前的冤结,在修行里面看作第一桩大事。修什么?化解冤结。只有时时刻刻自己反省,总要回归到自己,不要去怪别人,怪别人决定错误!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我们念这首偈,你在路上遇到修行人,不管是哪个宗教的修行人,因为此地没有说「若见比丘,若见沙弥」,那就决定是佛弟子,它只说「沙门」,这是泛指所有宗教里的修行人。沙门也不一定是出家的,在家真正断恶修善,也称之为沙门。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沙门在中国多半都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不称。但是也有少数真正懂得的,在家也称沙门,他也没有错,在习惯上都是指出家,出家称为沙门。所以它这本意是不分在家、出家,但是一定息恶行善,这是肯定的。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翻为「止息」

「毕竟止息」,在佛法里面,毕竟止息就是止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要是止息掉,后面真的是「唯大涅盘」,唯有大涅盘。涅盘跟大涅盘,在印度,古时候的印度也是通称,每个宗教到究竟圆满的果报都称之为涅盘。涅盘的意思是不生不灭,在佛门里常常用圆寂,「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佛门用这两句来解释。在古印度这九十六种宗教里头,确实有许多禅定功夫很好,他们在入定当中,能够到达色界天,初襌、二禅、三禅、四襌,能够到四空天。有些宗教把四禅就当作涅盘,误会!还有些把四空天当作涅盘,你看四空天最高的这一层,定功可以达到八万大劫,次一等的六万大劫,次一等的四万大劫,再次一等的二万大劫。你就晓得四禅的定功,这是色界第四禅定功,一万六千劫。

都把这个境界当作涅盘,可是时间到了,他的定功就失掉,失掉之后,他的烦恼习气就起现行,心就乱了。这时候他就怀疑了,怀疑什么?圣人所讲的涅盘是假的,不是真的。涅盘不就不生不灭了吗?为什么我现在生灭现象又起来?这个念头生了,就是毁谤圣贤,毁谤圣贤过失太重。不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为你的毁谤让很多人对圣贤失掉信心,以为这些圣贤讲的全是假的。为什么?他证明了。他已经证大涅盘,现在又退掉,可见涅盘不是真的。这是让多少人丧失信心,这个罪报是阿鼻地狱,所谓是爬得高摔得重,道理就在此地。

菩萨见到这些修行人,你看他从这个境界里面引发自性的大愿,『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有这样一个愿。「毕竟第一」,那确实是如来的大涅盘,那才真正是第一。为什么?其他宗教讲不生不灭都不是真的,没有出三界。佛菩萨所以示现到这个世间来,就为这个事情,这是这些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为什么?他对於世间这些乐事,荣华富贵,他看穿了,他知道这是虚假的,不追求,希望求不生不灭,只要有这个念头就叫做根熟了。这个念头就是感,根熟了,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来了,就来应化。他为什么不到中国来应化?中国在那时候的人没有这个念头,顶多中国人有个什么愿望?生天。中国人知道有天,有玉皇大帝,天上环境比人间好,不知道天外还有天,不知道。所以中国人没有一个有念头说要超越六道轮回的,没有,佛菩萨不来。

实际上说佛菩萨不来,你也别听错了,佛菩萨还是来,来怎么样?不是以佛菩萨身分来。所以在中国出现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你说他是不是菩萨再来?很可能。早年我在台中求学,就这个事情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说理上讲得通。观音菩萨不是讲过,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孔子身得度者,他就现孔子身;应以老子身得度的,他就现老子身。那孔子、老子就是佛菩萨再来的,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有根据,为什么?他自己没有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如果孔子、孟子临命终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什么菩萨再来,那就是真的。他没讲,没讲就是没有事实根据,理是决定讲得通。所以诸佛菩萨在中国的示现,不是以佛菩萨的身分示现,示现什么?你说后世,示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居士、国王、大臣。那就真的像三十二应里面所讲的,确实有,不是没有。《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里面记载得都很详细。

而印度这个地方,确实他们机缘成熟了,因为他们修禅定,而且有那么深的禅定,四禅八定。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最初说出来的,而是婆罗门说的。婆罗门教比佛教早太多了,他们自己的人说,他们这个教传到现在有一万多年,可不可以相信?可以相信,但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没有记载。现在世界大家一般公认,婆罗门教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所以在全世界宗教,在历史上讲,它排名第一。犹太教有四千年,拜火教有三千多年,大概有三千五百年,佛教摆在第四,排在第四位。这就是说他们在禅定当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维次,看到六道轮回,不是他想像的,他看到了,他说出来。六道轮回的现象他们清清楚楚,但是六道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他也不晓得。

在这个情况之下,释迦牟尼佛就用佛身、用菩萨身来示现,为什么?他们要求涅盘,要求不生不灭,佛法真有不生不灭。小乘的涅盘叫偏真涅盘,超越六道轮回,分段生死没有了。六道轮回里面生死的现象没有了,可是六道之外,还有一个叫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变易生死不是真正的生死,是修行很辛苦,把这个苦看作生死。怎么样辛苦也没有六道修行这么辛苦,那是轻多了,虽然轻,还有,所以称为变易生死。一个阶段修行到一个功夫,再向上提升,所以提升到大乘,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证大涅盘,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是托钵在外面看到修行人,自己总有这样愿望,默默祝福他,希望他真能够了生死出三界,证如来的大涅盘。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十四首偈: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古时候的婆罗门,现在一般人称它为印度教,在南洋称为兴都教,他们的信徒也还不少。前些年我们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兴都教的教徒很多,道场也随时可以能够看到,也有不少的道场我也去拜访过,跟他们的缘也结得很深。印度教的经典比较少,传承的历史虽然很久。他们拜神,宗教里主要的就是创造宇宙的神,大梵天,在我们佛门称为大梵天王。在早时候,他们也接受不少的佛教教义,所以兴都教就是婆罗门教的革新派,跟佛教的关系很密切。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先知,是圣人,圣人上面还有一个神,主宰的神。这些都能讲得通,佛法是圆融的,确实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大梵天王里面有没有佛菩萨示现?肯定有。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常常看到,十地菩萨常常应化在色界天,为色界、欲界的天王,用这种身分度这些天人。而这些天王既然是佛菩萨化身,自然是佛门的护法,所以他们也经常礼请诸佛菩萨到天宫里面去讲经说法。你看《地藏经》不就是在忉利天讲的吗?而《华严经》,前面诸位看到过,都介绍过,七处九会。有许多的经典在夜摩天讲的,兜率天讲的,化乐天讲的,他化自在天讲的。这样子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这些天王肯定是菩萨化身,诸位要晓得,天王太多了。

三界六道,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区,释迦牟尼佛的教区,三千大千世界。佛给我们讲,欲界天顶是初禅天,这是单位世界。在小千世界里面,这个单位世界有多少个?有一千个。一千个单位世界,天顶是二禅天,所以一千个欲界天(六欲天),上面只有一个二禅天。一千个初禅天,上面是一个二禅天,所以初禅是单位世界的天顶,二禅是小千的天顶,三禅是中千的天顶,四禅是大千世界的天顶。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个四禅天,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欲界天;一千个欲界天,那你就晓得像忉利天王,就有一千个忉利天王,一千个夜摩天王,一千个兜率天王。他到底是哪个兜率天的天王?哪个忉利天的天王?不止一个,很多很多。就像我们地球上,地球上现在有一百多个国家,假设这些国家都是民主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总统,你是哪一个国家的总统?一百多个国家。这是我们要清楚的,不能够含糊笼统。就是说这么多的忉利天王,里面有真正是欲界天人,里面确实也有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佛菩萨到哪里应化?这都是众生的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来应,是这么个道理,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婆罗门教以梵天为他们崇拜的真神,梵是清净的意思,在佛教里面称梵天就是初禅的天主,大梵天王。所以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大梵天王也很多,当然有佛菩萨示现在其中,这肯定的,可以说我们一丝毫没有疑惑。梵天提倡的是净行,梵的意思就是清净,引发菩萨的大愿,『永持梵行,离一切恶』,修清净心。《华严经》里面「梵行品」,现在我们念的这一品是「净行品」,往后还有一品「梵行品」,净行再往上提升就是梵行。在《无量寿经》经题为我们提示修行的总纲领,这个不能不知道。

我们要修净土,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说实在的话,土没有净秽,净秽在人心,人心清净,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清净;人心不净,就没有一法是清净。这是什么?境随心转,这是真的,实相。所以《楞严》上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这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人也包括在其中,人物。如果说人,那在六道里面只有人道,其他的九法界不能包括。如果说物,十法界全都包括了,所以物字里面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包括在里头。心净则一切法净。后面这一句,「离一切恶」,由此可知,一切恶从哪里生的?一切恶从染污心所生出来的,不清净的,我们一般讲烦恼,烦恼就是不清净。清净心里头没有烦恼,《无量寿经》经题给我们提示「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是现代社会迫切的需求。

上个月,中国在杭州,在舟山,举办一次世界佛教论坛,这是第一届,听说以后还要继续办。它的主题就是觉正净,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这个题目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大家很明显的能看到,好像觉没有看到,它有个心安,心怎么能安?觉就安,迷就不安,所以那个题就是觉字。我们怎么知道迷就不安,觉就安?我就举出禅宗慧可大师的公案,我们现在讲故事,慧可大师那一段故事,你不就明白了吗?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这是把禅宗传入中国第一个人,所以他是中国禅宗初祖。慧可是他的继承人,禅宗第二代的祖师,那也是了不起的人。他到少林寺去参访达摩祖师,很辛苦,很真诚,所以这是古德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诚敬从哪里表现?他去拜达摩祖师的时候,正好下雪,冬天下雪。达摩祖师在房间里打坐,门是开的。他看到祖师打坐,不好惊动他,所以站在门外。雪下到膝盖那么深,你就晓得下了多久,他还是站在那里。祖师还没出定,他等了很久,见祖师也没什么供养,那个时候出家人身上都带一把戒刀。你看现在出家衣服这边缝了两个袋子,这个袋子干什么的?就是栓戒刀的。他用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断,拿这个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出定,眼睛睁开,看到他这个样子,就问他:你何苦来?你到底为了什么?慧可大师就说:我心不安,求大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拿心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达摩的雕像,都是一只手这么伸著。这手伸著是什么?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大师听了之后就楞住,想想就找心,停了很久,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楞严经》上阿难还找了七个地方,说了七个地方都被释迦牟尼佛反驳了。你看慧可大师,从这上看,似乎比阿难就高了一等,立刻就回答「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回答他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替你把心安好了。慧可在这句话当中就悟了,豁然大悟。

所以觉悟,心就安了,迷的时候,心不安。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你要心安,心安要觉悟。觉悟什么?真正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这个时候妄念不生,心就安了,心不安就是妄想太多,你怎么能安得下来?我们现在一般人常讲心浮气躁,凡是心浮气躁的人,学什么都学不成功,别说学佛法,世间法他都不会有什么成就。在古时候教学对这个很重视,无论世法、佛法都要从心平气和,你才真正能学到东西。心地清净,决定没有浮躁,这个人可以教。

所谓他有诚敬,有真诚恭敬,真诚恭敬就不会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的人没有真诚,也没有敬意。纵然恭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明眼人一看就看清楚了。看什么?看你心清不清净,看你意真不真诚。果然真诚,果然很庄重、稳重,老师一定肯教你,他不肯教你,他不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在一生当中,他没有其他的希求,就是希望能遇到一个好学生,把他所学的道业能够传下去。你看达摩看到慧可,他打坐入定的时候,天是晴的,没下雪。现在出定的时候,看到雪下那么深,他还站在雪地里,而且还把手臂割了之后拿来供养。你在这个地方看到什么?看到人家的诚,看到人家的敬,看到人家心是定的,不是浮躁的。所以这句话一点他就通了,豁然大悟,而悟入的境界,就是佛菩萨所证的境界。

这个境界,《般若经》上讲得很多,《般若经》大家看得很少,《金刚经》《心经》应该都读过,都念过,那个境界就是祖师大德所悟入的境界。《心经》一开头讲,智慧开了,「照见五蕴皆空」,世间五欲六尘,世出世间法,你自然就放下,照见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真正看破,明白了,就是觉,照见是觉,放下就是离一切恶。一切恶的根是什么?给诸位说,根是妄想。法相经论里所说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生三细,三细生六粗。所以无明是一切恶的根源,不但是六道的根源,十法界的根源。真正悟了之后,不但六道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十法界也没有了,彻悟!这才是真正离一切恶,把恶的根拔掉了。

这是我们常常给同修们介绍的,我们是根据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佛眼睛看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不但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在其中。我们今天讲无情是讲什么?讲植物、矿物、自然现象,都包括在其中。我们今天智慧没有了,德能也没有,相好也没有,变成这个样子,原因要知道,佛一句话点醒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他虽然没有讲分别,分别省略了,妄想当中还有分别。妄想是什么?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对佛法有学习的同学说这个名词诸位很清楚,三大类的烦恼,每一类都是无量无边,怎么断法?

《华严经》说得好,它没有用这三种烦恼的名词,它用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读经、听经,听到这种说法,好像是懂得,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得。要真正懂得了,还是大小乘经论里面讲的这三种烦恼,说得很细。怎么断法?《华严经》是圆顿大法,就像达摩度慧可一样,五祖度惠能一样,圆顿大法。一悟一切悟,一觉一切觉,多省事!转凡成圣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可不是容易回头的,我们一般人不行,这一念转不过来,他没有能力转过来。那个能力是什么?真诚到极处,没有别的,我们是虚情假意,怎么转都转不过来。人家是诚敬到极处,很容易就转过来。

在妄想上转,妄想没有了,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妄想是根。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著,你就晓得妄想是根,从妄想里拔掉,问题就解决了,宗门传法秘诀就在此地。什么叫妄想?我平常跟同学们解释,用最浅显的言语,你好懂,就是起心动念。你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佛,就是如来。才起心动念,无明生了。无明生起来,一定起分别,一定起执著,就愈搞愈糟了。

宗门里面的锻炼,不是锻炼别的,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学不起心不动念。诸位要知道,我讲一个学,已经起心动念,对不对?所以我们没办法学,我还要学。不能学!不能学也起心动念,这个麻烦了。到底要怎样才行?宗门里有句话,参!没法子说的,也不能想像,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的问题解决了。还要有言语,还要有思惟,不就又统统搞到分别执著里去了?所以宗门传法,对象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就是他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说他还有没有恶?善都没有了,哪还有恶?善恶都没有了。给诸位说,善恶的善也是恶,为什么?你执著那个善,分别那个善,离不开六道轮回,只是在六道里三善道受生而已。这个叫心净,这个叫梵行。

我们想想,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所以在教下,就劝大家,从哪里学起?从不执著学起,这个好学。佛教里面的果位有三等,第一等的,佛陀,成佛了,果位;第二位,菩萨;第三位罗汉,这是佛门里面修行证果的三个果位。某人修得不错,成阿罗汉,怎么成阿罗汉的?执著断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想想看,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他还有妄想,他还有分别,执著没有了。不要小看,执著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所以他虽然没有超越十法界,他超越六道。如果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一切诸法还有执著,你就要晓得你决定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为什么?我们要有这个警觉,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对於一切人事物有严重的执著,会障碍你往生,道理在此地。我什么都不执著,对执著能放下,念佛往生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到什么样程度?给诸位说,可以自在往生,预知时至,往生的时候一点痛苦都没有。痛苦都是执著来的,执著这个身,执著家亲眷属,不肯放下,那就苦,痛苦就来了,所谓是生离死别。所以要学著看破,放下执著,不要再执著。

日常生活当中随缘,随缘就是什么都好,为一切众生做好事,做不成功也不要执著。为什么?众生没福报。自己没有智慧,自己要是有智慧,众生没有福报也有办法突破。如果自己智慧不够,众生又没有福,有很多障缘来的时候不能突破,这也是自然的,也不需要执著。这是突破了六道,生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有妄想、有分别。分别如果断掉了,那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四圣法界有四个等级,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不究竟。所以你要晓得,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练,能不分别尽量不分别,能不执著尽量不执著。执著、分别有没有断?没断,减少了,减少比很多还是好得多。所以尽量减少执著,减少分别。起心动念是没有多少的,那是一断真的一切都断掉了。所以我们在分别执著里头分分断,这就是你天天在进步,这叫真功夫。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德相也长一分,好处多多!

烦恼轻,智慧长,我们世间人也懂得,但是他不清楚。世间人不是常说吗?相随心转。更深入一层则命随心转。了凡先生懂得了,命随心转,心好命就好,心好相就好,懂得这个道理,他能改造自己的命运,能转变自己的相好。世间眼前的福报,他就得到了。无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他过得非常幸福、快乐、美满,他懂这个道理。这就是因果、伦理、道德的教育。真正能放下分别执著,智慧就开了,放得愈多,智慧就透得愈多,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你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永远开不了智慧,永远得不到相好。

功夫再往上提升,这都是用功用久了,不定是什么缘促成,一下就把起心动念放下了。你看慧可大师在达摩面前,达摩说「与汝安心竟」,他在这一句话当中,什么叫开悟,大彻大悟,就是起心动念放下了。不但分别执著没有了,刹那之间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契入一真法界。那个境界就是自己宗门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他就契入了。契入所证的,跟达摩没有两样,跟诸佛没有两样,所谓是诸法实相,一时顿现,这入了境界。

我们讲真修行修什么?真正修行,利根人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看破事实真相,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除此之外,没有佛法。千经万论讲到最后,到结论,就是这个。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连汤恩比博士他也知道这些,我看过他的书,他说佛教是无神论,佛教是智慧,佛教是大学问。而方东美先生那时候把佛教介绍给我,他告诉我,佛教是高等哲学。高到什么程度?他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佛经哲学更高的。我跟他学哲学,然后还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很动听,於是我就走向佛门。我出家之后再去看他,他见到我:你真干了!我说是!老师介绍的,非常欢喜。他说你走这个对了,完全正确。

我们从老师介绍到今天,五十五年,五十五年每天读经,每天学习,我不是利根。利根就像惠能一样,像慧可一样,那是利根。我的功夫就是我常常讲的,从执著、从分别慢慢的放。但是我一直都是在放,年年在放,月月在放,天天在放,太多了,放不尽。但是天天放,月月放,所以我说心细一点的众生、同学,细心的同学能够觉察得到,很少,不多,有几个人。从哪里觉察?从我讲经的内容听出来。那就是什么?月月不一样,我们一般人讲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他不容易发现,月月有进步容易发现。这个月跟上个月比较,比上个月讲得好,讲得透彻,下个月比这个月又讲得好。

这桩事情,我在李老师门下求学的时候,他就告诉我。我听他讲经,第一堂课写笔记,诸位晓得,那时他老人家讲经一个星期一次,第二堂,就是第二个星期,我还写笔记。第三堂课下来之后,他就把我叫到房间,告诉我:你听经是不是在写笔记?我说:是!你写那个干什么?怕忘记,老师讲重要的地方我都会写。他说:这有什么用?以后不要写了。我说为什么?年年境界不相同,费这么多时间,写这么多东西,到明年一点用处都没有。我想想是有道理,专心听,不要分神去写笔记,他教我的。所以从此以后不写笔记,我跟他学十年,我没有一本笔记本,就是他老人家教给我的,专心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也没有关系,下次继续再听,这个法子妙绝了!全心贯注,全神贯注在听老师讲经,你能契入境界。训练什么?训练戒定慧,写笔记分心,有分别、有执著,专心听的时候不会,分别执著暂时放下,全心听老师讲演。

可是他对我用这个方法,他对别的同学不是这个方法,别的同学写笔记他不问,这就是因人施教,每个人根性不相同。这个方法对有悟性的人,要用这个方法。没有悟性的人,博闻强记,那就让他写笔记,毕竟还是写笔记的人多。所以老师对学生了解,教学的方法不一样。这是讲到怎么样离一切恶,离一切恶真的要从根上去离,效果就非常显著,从事上离非常不容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