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九讲)  2006/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第一小段明所具行,这有八首半颂,我们学到第一首的前面二句。我们今天还是从头念起,经文念一遍:

【若常信奉於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前面清凉大师引用《瑜伽师地论》所讲的「七处修学」,自利,利他,一直到真实义,威力,成熟有情,成熟自佛法,无上正等菩提,这七处。我们了解了,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的学习,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这个利益你最先得到的就是烦恼轻、智慧长,我们一般人说的入佛境界。虽然烦恼习气没断,还没真正入佛境界,可是决定能够沾到佛境界的气分,这就很难得!从这个地方你就能真正建立信心。像我们前面所学习过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智慧真正开了,佛法的受用你才得到。

这个地方我们想想,为什么现在学佛的人这么多,都没有法子得到?我们要认真反省,到底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如果不能把毛病找出来,把毛病消除,我们这一生只能说跟佛法结个法缘,真实的利益得不到。现在讲真实利益就是决定往生,你有没有这个把握?为什么做不到?现在我们无论在家、出家修学,三皈五戒没做到,十善业道没做到,这决定不能往生。《弥陀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我们没有上善,怎么能往生?上善最低的标准是上品十善。

我们知道,如果你真的有上品十善,你不学佛,你决定生天,忉利天是稳稳当当,上善生忉利天。上善再加上未到定,未到定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有等级,我们把它分做上中下三品,下品的清净心,上品的十善业道,你就生夜摩天、兜率天,这靠得住的。如果是中品清净,上品十善,欲界天的上面两层,化乐天跟他化自在天,你有分。所以人不能不修善。要怎么修法?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怎么办?这个我们讲了很多,往下扎根。下面是什么?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你有这两个根,十善业道不难。十善业道能修成功,三皈五戒就可以做到,很容易的做到,一点也不勉强,这样念佛求往生决定有把握。所以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读到这段的经文,今天我们从第二句学起,『若常持戒修学处』。「常」,不能间断,「持」是保持。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教导我们,教后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们要持戒,我们不怕吃苦。你要不持戒、不能吃苦,怎么行,怎么能成就?现前吃一点苦,实在讲不是真苦,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给我们看,我们今天还做不到。人家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那个生活我们做不到。示现苦行,我常常说「苦中有真乐」,世间人不知道。世间人追求这些物质、名闻利养的享受,以为这是乐,乐中有真苦。我们在讲席都详细跟诸位分析过。

佛陀在这里一再劝勉我们,这样的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要常持戒,要修菩萨学处,此地这个「学处」就是太虚大师所说的菩萨学处。菩萨学处真正建立是要依靠戒律,没有戒律,菩萨学处有名无实。可是持戒之前一定要修善,没有善行,持戒就不容易;有善心、有善行,持戒就很容易,不容易犯戒。

下一句是讲果德,『则能具足诸功德』。换句话说,不能持戒,不能修学菩萨学处,功德就没有了。我们学佛到底有没有好处?好处有,这里要改一个字,则能具足诸福德,所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这正是达摩祖师当年答覆梁武帝的话。你看梁武帝不容易!在佛门里面护持佛法,为佛门建立道场,四百八十座大规模的寺院,护持出家人几十万人。他有没有功德?他自己以为功德很大,向达摩祖师夸耀。达摩祖师很老实,直截了当告诉他,「并无功德」。梁武帝受不了,这一生气,就把达摩祖师赶走,不护持他。所以达摩祖师没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

梁武帝修的是什么?修的是福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在哪里?从相上讲没有两样,都是做一切善行,都是做一些好事,可是用心不一样。如果他心地清净,把妄想执著舍掉,那是功德;如果他妄想执著还在,也就是具足烦恼、习气都还在,那就是修的福德。福德在六道里面享受,譬如他可以生忉利天,他可以在人间享大福报。这就是什么?他做这些善行,他心不清净。心地清净,放下分别执著,他行的善是功德,他并不贪图六道里面的果报,不贪图六道果报这是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

这么多年来,我们常讲「纯净纯善」。我刻了个大印章,「纯净纯善」。纯善没有纯净就是福德,纯净纯善就是功德。净一定是要断烦恼,烦恼不断,心不清净。至少要把执著放下,就是大小乘教里面常讲的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执著。教下讲得很清楚,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这个要断掉。我们讲放下就是断掉,你要把这个东西放下,不可以再有。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就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执著了,不再分别了,心清净。不再执著,真的放下了,真的不执著了,你就是阿罗汉;再能把分别放下,就是不再分别了,你就成菩萨,这心地清净。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所以他所修的一切善是功德。

你就能够明了持戒修学处,这就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那就具足诸功德,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学佛,我们真正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能不注意。你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这一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去不了。为什么?我们所修学的功课不及格。就跟念书一样,一定要达到分数的标准,你才能往生。阿弥陀佛那里不讲人情的,这个要知道,一定要达到他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去得了。

这一段清凉大师还有注解,注解也很精彩,我们把它念一遍。这里面是第一首的后面两句。我们刚才念的还有第二偈,第二偈「双显二德」。我们把第二首偈念一遍:

【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

我们回头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大师告诉我们,「若不持戒,尚不能得疥癞野干之身,况於菩提」。这个地方,什么叫野干?古时候称野干,现在称狐狸,这是动物里面的一种,狐狸。疥癞是有病,就是皮肤病,严重的皮肤病。这狐狸得严重的皮肤病。所以如果不持戒,连这样一个野干身都得不到,你怎么能证得菩提?清凉大师这句话不是吓我们的,是真的。我们简单的讲,若不持戒,连畜生身都得不到。这个问题严重,畜生身得不到,你到哪里去?畜生下面是饿鬼、地狱。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戒是佛身,经是佛言,禅是佛心。禅是什么?就是清净心。我们念佛人,《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就是禅,这是佛心。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一心不乱?我们心里是杂念纷陈,妄想太多,现在人所讲的心浮气躁,这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到、学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真难,所以《无量寿经》上不是讲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讲「一向专念」,那个容易,一心不乱太难了。一心不乱是清净心,是讲的果,一向专念是讲的因。我们修这个因,果还没有得到,那还行,学因还行,果很不容易得到。

真正得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诸位要晓得,最低的也是方便有余土,高级的就到实报庄严土。你就可以知道,凡圣同居土是修一心不乱而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总有一点功夫,就是大经(大经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真正做到一向专念。一向专念的功夫,我们通常讲「功夫成片」,这是一向专念。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杂念,这才叫一向专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向专念就没有了,这不可以不知道。

千万不要把这一生无比殊胜的机会失掉,那就真可惜。丢掉这个身心世界不可惜,失去往生的机会是太可惜了,一定要非常慎重。那你就必须要知道「持戒念佛」,佛祖是这样教给我们的。我们很想持戒,哪个人不想持戒?可是就办不到。所以这些年来,我才劝勉同学,我们从弟子规做起。儒释道的三个根,我们从根本修学,能往生,不要小看了。如果没有这个根,怎么修都是枉然,到最后临命终时不能往生,你会后悔。凡是障碍修学的决定要避免、要远离,使菩提道上没有障碍。人事的障碍、物质环境的障碍都要懂得,都要能把它放下,这个样子我们才会有成就。

下面我们接著看,「戒止妄非,则性净菩提开发,因果功德皆依学处而生,故云地也」。这第二首偈前面两句末后一个字讲功德地,『学是勤修功德地』,有地了,所以戒非常重要。戒能止妄、能止非。妄是虚妄,虚妄是什么?前面讲过,经上讲了五种,「五欲、王位、富饶、大名称」这是妄,「自乐」是非。而清凉大师很慈悲,给我们讲了十句,前面九处都是虚妄,最后讲二乘,二乘是偏,就是此地讲的非的意思。唯有真正持戒才能够远离虚妄、远离偏邪,这个样子性净菩提就开显。诸位要晓得,性净菩提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而是被这些妄跟非障碍住了。你看,戒是一种方法,用戒把虚妄跟偏差舍弃,障碍就没有了,障碍除掉了,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的菩提就显出来了。

因果功德依前面讲的七个学处而生,所以称之为地。这句话的意思,你就真正懂得修因证果。前面讲过,自利的因,得自利的果报;利他的因,你得利他的果报;圣学的因,你得真实义处;一心向佛,自自然然得到诸佛菩萨威神加持;自己成就,再发心能教化众生;能教化众生,就能成就自佛法处;到达究竟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就现前了。

无上正等正觉,在《华严经》里面,初住菩萨就证得了。十信菩萨分配在十法界,这个我们要知道,前面讲得很详细。十信心满,十信就是贤首菩萨,他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入位了,十住。十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成无上正等正觉。往后四十一个位次,妙觉位是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是分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要懂。这些名相术语我们听得太多,到华严会上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后面这两句,『於戒及学常顺行』,劝我们千万不要疏忽戒律,千万不要疏忽菩萨学处,前面所讲的七处修学要常常随顺,随顺就是不可以违背。这样子是『一切如来所称美』,这就是一切诸佛赞叹,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下面第三首:

【若常信奉於诸佛。则能兴集大供养。若能兴集大供养。彼人信佛不思议。】

后面三首,三、四、五,就是我们讲的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三宝,这就是前面讲的「勤修功德地」。第三首这首偈清凉也有注解,「别明成供养行,谓财法供养,故云大也」,财供养跟法供养。我们将这首偈细细的来观察。『若常信奉於诸佛』。人要有长远心,「信奉」这两个字是关键。前面我们讲这个「信」讲了两个星期,讲得很详细,信这个字的标准,确实《华严》讲得透彻。奉是奉行。信里面没有行,这个信不是真的。通常我们讲信,勉强相信、正信、真信,有很多层次不同。信奉是真信,他有行,他做到了。

『则能兴集大供养』。佛需要我们供养吗?佛不需要。为什么要修供养?表示自己感恩戴德,报佛深恩。我们这一生能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修行证果,都是遵奉佛陀教诲而得到的成就,这种无比殊胜的恩德你能不报吗?怎样报?当然会想到供养。供养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世尊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假如有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供养,这了不起!大千世界是讲多,不是少。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的供养没有人能做到,大概在娑婆世界最高的、无上的摩醯首罗天王,也许他能做得到;除这么大的福报的人,没有人能做得到。可是佛说比不上为人讲解四句偈的功德。这个话,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太多了,这是说明法供养比财供养殊胜。佛这个意思我们能体会到,真正供养佛只有弘法利众生。所以经上偈子说,若不弘法度众生,那就不是真正报佛恩;真正报佛恩,一定要修这样的大供养。

诸位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印光大师一生所修积的就是这个大供养。他老人家接受四众弟子的财物供养,他没有做别的事情,没有用来自己享受,自己还是修自己的苦行;换句话说,并没有拿这个钱改善自己物质生活。拿去做什么?拿去印经。在他那个时代,这是最殊胜的方式。他在苏州办了一个「弘化社」,自己有个印刷厂,那时候用铅字排版,大量的流通经论善书。所以弘化社的版本,字印得大,纸张装订都很考究,校对很精确,很少有错字,我们都非常欢喜弘化社的本子,普遍供养海内外学佛的同学。这就是兴集大供养,祖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样子。

我懂得了,所以我也就学会了。我在台湾成立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四众同修所送给我的供养,我全部做这个基金,这个基金做什么用?专门印经布施。我走印光大师这个路子,不建道场。做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在做,对全世界的佛教团体,我们都是免费赠送。截至现前,其他的这些经论善书我们就不算,单单讲《大藏经》,我们送《大藏经》,这么多年来总共送出去超过五千五百部,将近六千部的《大藏经》。那是大部头的,小的都不说,太多了。我们的赠送对象,寺院、图书馆、学校。这是法供养。世尊教导我们,财布施果报是得财富,法布施果报是得智慧,无畏布施果报是得健康长寿。印经布施,这三种布施都在其中。印经需要钱,钱是财布施;经典内容是法,所以叫法布施;真正依教奉行,断恶修善,无畏布施。所以一举而有三得,你说这是不是大供养?

我们生在现代的社会,我们去印光大师差不多有七、八十年,将近一个世纪了。现在我们知道,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不多了。现在人喜欢什么?现在人喜欢看电视、看电脑,电视、电脑取代了读书。我们一定要能够结合现代社会人心的爱好,我们要用这种工具来传播佛法。所以我们在八年前,八、九年了,我们就开辟网路;卫星电视,我们四年了,二00三年元旦我们卫星电视开播,今年第四年,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在摄影棚里面,跟全世界有缘的同学(佛度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你能够收看讲经的节目就是有缘人),在网路电脑的萤光幕上、在卫星电视萤光幕上,一起来学习大乘佛法。同时我们保留这些录相,提供现前还没有这个缘分遇到的同修,给他们做参考。这是现代社会兴集大供养。大供养不是建立大的寺院庵堂,不是,这要知道,一定要把佛法送到家庭,送到每个人。科技不断在进步,现在我们晓得,宽频电视已经研发成功,我相信三年到五年就会普及到全世界。这个成本很低,会取代卫星电视,卫星电视的成本太高了。

今天在兴建大供养里面,还有一个真正兴集大供养的中心,那是什么?培养弘法人才。弘法人才希有难逢,不是容易找到的。什么人才能够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真正发心放下分别执著,要能吃苦、能持戒,这样的人才行。最低的标准,在家,他一定要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百分之百落实;出家,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没有这样扎实的根柢,虽然发心也很不容易成就。所以真正发心,你用一、二年的时间把这四门功课学好。这四门功课不是念著背的、不是讲的,是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工作、落实在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圣贤的胚胎,圣贤的基础。你能够具备,然后能发无上菩提心,就是佛家讲的四弘誓愿,你才能真正做到,那四弘誓愿就不会落空,你真正会做到。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度众生,这才能够承担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两句,就是第三首的后面两句:

【若能兴集大供养。彼人信佛不思议。】

这两句话好懂。这个『信』,真信,这不是一般,一般我们讲正信,还做不到,这真正相信。这个『不思议』里面意思深广无限,自己功德不可思议,三宝功德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功德不可思议。纵然众生在迷位,还没有觉悟,他也得不思议的功德。这个不思议的功德,就是佛家常讲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头种下金刚种子。无论是见像、无论是听到佛菩萨的名号,或者听到佛经一偈一句,都是不思议的功德。我们再看下面第四首:

【若常信奉於尊法。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彼人信法不思议。】

这一首是讲的『信法』。前面讲信佛,这讲信法。法是佛法,首先我们要认识「法」这个字的含义。佛在一生教学当中,把整个宇宙一切性相(法性、法相),一切理事(万事、万理),一切因果,用这六个字就把宇宙之间所有的包括尽了,用一个总的代名词,就称之为法,所以法是宇宙一切的总代名词。上面再加一个佛,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法统统觉而不迷,这就叫佛法。所以佛法在哪里?佛法不是在经本里头,经本只是个说明书而已,佛法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这个要知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无一不叫做法,你要样样觉悟。皈依三宝里面,佛的意思,觉而不迷,都是对一切法;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也是对一切法;僧的意思是清净不染。觉正净,对一切法,这叫做佛法。

在佛陀教诲里面有所谓「具足七善,故名正法」,这是别说,对於我们修学有帮助,对於弘法更应该要知道。第一个「时节善」。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观机,观机里头就有时节因缘,所以这七种善里头第一个讲时节,时节善。佛教是不违背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这个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行,我们通常称之为道。随顺自然的法则,不违背,那就叫德。佛法决定不例外。你看我们前面读的「顺违皆顺」,这句就是圆满的道德规范,所以时节善。在经文里面所显示、所表现的,序正流通,有条不紊,这就像时节善。我们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教学要有顺序,由浅而深,这时节。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华严》不算。《华严》是佛在定中讲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十法界里面的凡夫。我们不讲六道,讲十法界。参与法会的人都是法身菩萨。我们凡夫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了,这一下定了二十多天,哪里知道佛在定中开华严法会,讲了佛家的圆满法轮。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完整的《华严经》,分量多大?龙树菩萨告诉我们,「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个经,我们这个世界能不能放得下去?放不下,太大!

龙树菩萨离开龙宫,回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把《华严经》诵出,这是什么本?小本。《华严经》有三个本,大本、中本、小本。小本是什么?目录提要。就好像我们《四库全书》一样,《四库全书》有目录提要,现在用的精装本是五册;全书是一千五百册,提要五册。我们今天读的《华严经》是提要,目录提要,你就知道这个分量大。所以小乘人不承认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这世间人没有听说过,龙树菩萨从龙宫回来之后告诉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

释迦佛看看当时社会大众的根机,华严大教不能接受,那一种根机要从小乘教起,那就是办学校。目的是要每个人都拿到博士学位,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可是你要教他,要从头教起。你办小学、办中学,再办大学,最后再办研究所,这是顺序,这就叫时节因缘。时节因缘错掉,那你叫浪费时间,徒劳而无功。

我们现在细心观察时节因缘,我们才觉悟、才明白,我们错了。错在哪里?没有按照顺序。所以这些年的教学得不到成果。那要从哪里学?从十善业道学。《十善业道经》我们讲过,学了有没有效果?没有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做不到。你要晓得,做不到原因在哪里?十善业道还是太高了。再找,找比它更低的。更低在哪里?在小乘,小乘有。再讲到最低层的,我们发现的,儒家《弟子规》比小乘方便,道家的《感应篇》也比小乘方便。小乘就是讲这些东西,讲得很散、很广,儒跟道讲得很集中,全部讲纲领,好学、省事,这都是属於时节因缘。所以我们必须从这里扎根,不从这里扎根收不到效果。

所以我是常常想著,现在年岁愈大了,想得就愈多,我不想很多人,真正能有五、六个志同道合,彻底把这四门东西落实。出家人,真正百分之百的做到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道,做到沙弥律仪,真做到,我们可以学《华严》。在这一部经里面成就了,那就是一切都成就。这个大家知道,《华严》是包罗万象,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华严》流出去的。这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根就是《华严》

所以诸位要晓得,学《华严》的条件,你是个善人,你是个持戒的人,还要加上发菩提心的人,就有资格修《华严》。它的对象虽然是法身大士,可是它的当机者有十种当机,里头有一种「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就是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一定具足善德,善就是十善圆满,德就是持戒。然后真的有四弘誓愿,真正发四弘誓愿,舍己为人,世法里头常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都足以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那你就具足学《华严》的条件。人不必多,五、六个就不少了。世尊当年在鹿野苑创教,五比丘。当然,这种人难找,可遇不可求。我们发真心,求三宝加持,能满足这个愿望,我们全心全力来供养。这第一个是时节善。

第二个「义善」。这是讲法宝,讲正法,经的义理善,没有一丝毫恶染,邪恶污染决定没有。我们所学习的也要遵守这个原则,凡是掺杂不善的,我们统统要远离。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哪有时间去看这些东西?要全心全力,一定要求义理至善这样的标准、这样的典籍,还要专精;如果不是专精,就很难有成就。第三个是「语善」,言语。言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经典的文字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语善。

第四个是「独一善」,纯一不杂。换句话说,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觉而不迷。佛在这个经上教导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独一善,纯一无杂。佛陀的教诲,希望一切众生回归本性,功德就圆满,回归本性。本性本来是佛,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经上的术语说,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佛经上的话。换句话说,我们由於一念不觉,这样就起了无明,无明起来之后,跟著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实际上无明就是妄想,把我们前面所讲的性净菩提,把性净菩提扭曲了,扭曲之后就变成所谓的八识。所以八识是扭曲的性净菩提,变成阿赖耶、末那、第六意识及前五识。这些东西,阿赖耶是不觉,一念不觉,末那是执著,严重的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

所以佛在法相宗经典里面教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性净菩提。从哪里转?从六、七转。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转分别为妙观察,就是佛门讲的止观。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末那一转就平等了。我们讲清净平等,第六意识转了,清净心现前,妙观察是清净心;第七识转了,平等现前了。这两个一转,阿赖耶就变成大觉,阿赖耶是果地上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就是《无量寿经》上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无量寿经》不可思议,显示在经题上,内容就是清净平等觉。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是成所作智,成什么?教化众生;眼耳鼻舌身,身教、言教,要用这个形式来表现。这是独一善。

下面第五个,「圆满善」。圆满是具足一切善,无一不善。就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教给我们,他叫著龙王,龙王是一切众生的代表。为什么不用人做代表,用龙王做代表?在六道里面,最善变的就是龙,龙、蛇变化无常,用它来做代表。你看我们现在的社会,真的是变化无常;人的心,这心的念头,念头变化无常,言语变化无常,行为变化无常,就像龙一样,所以他用龙来代表,这个意思很深。佛告龙王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一句话重要。一切诸恶道,包括十法界,十法界所有一切苦,菩萨有一法能断。这一法是什么?佛接著说,意思是讲心善、思想善、行为善,要叫这个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话重要。后面给我们具体说出来,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是最初教给你的。十善业道做圆满就成佛。

我们在很多佛像(画像),画像常常看到,佛的头顶有个圆光,光顶上写三个字,这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用藏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发音都是相同的,「唵、阿、吽」三个字。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就是十善的圆满。唵是身善,身三业,阿是口四业,吽是意三业。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你看,从初学,这个不是戒,这是善。善在戒之前,有善才能受戒,没有善不能受戒。受个三皈五戒,传授三皈五戒的师父在那里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你看看,还没有传授三皈五戒,先称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你十善做到了,你才有资格学佛。所以说佛门入门的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要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没有条件入佛门。像佛门招生一样,招生的条件就是十善,具足十善可以做佛的弟子。

我们今天就明白了,佛教为什么衰?这条件没有了。不需要这个条件也能入佛门,佛门的教学真的就是一落千丈,虽有教学,没有成绩,拿不出成绩出来。我们从这个地方才能体会到学善是多么重要,要从这里学起。从这个地方学起,逐渐通过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普贤十愿,再以四摄法落实,这才能成就圆满的善法。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所具足的,特别是《华严经》,具足众善。这都是讲经典本身的教义,真正是名符其实的善书。经典是名符其实的善书,世间善书不能跟它相等,善中之善。

这里面还有方法。方法,下面所讲的「调柔善」,这讲到修行。怎样调心,让我们恢复一个本善的心,「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如何回到本善,本性本善;如何能够在对一切众生,态度上恢复到柔和,柔软、和睦,睦有亲爱的意思。知道宇宙万法跟自己是一体,大乘教常讲「生佛不二」,众生跟诸佛如来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你要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对一切众生都柔和,我们现在讲你不会凶暴,你不会发脾气,你不会用很强硬的语气,不会了,身心柔和,那就是佛身、菩萨身。这个教学在哪里?我们前面所学的「净行品」就是,「净行品」是菩萨戒律。

我们基础的修学,先学做人,学做天神。那个教科书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再透过沙弥律仪、菩萨戒、比丘戒,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净行品」,再提升到「梵行品」,最后提升到普贤十大愿王。这些是佛门的行门,我们讲一个好像是生活规范,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把它称之为学佛的规范。契入境界,是不是规范?不是的,根本没有规范的念头。那是什么?是性德自然流露。换句话说,你真正是明白了,回归自性,你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样,哪有什么规范?自自然然的。不但对一切人,对一切众生,对畜生都是如此,没有不恭敬。见到一群蚂蚁,你会合掌,蚂蚁菩萨,会跟它沟通。

有个同修告诉我,他们住在一个旧房子里面。旧房子里面有一间有严重的白蚁,很多。他们有十几个人,集体来跟蚂蚁沟通,请蚂蚁搬家,真诚心;供养,也送了一些食物给它们。三天之后,一个都找不到,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真有效。我们同学当中很多,跟老鼠沟通,跟蟑螂沟通,跟蚊虫苍蝇沟通,都产生不思议的效果,真听话。

还有同学做过实验,用两个水果,相同的,像苹果,相同的,看看颜色什么都差不多,一个放在前门口,一个放在后门口。前门口的,这就是让每个同学进门的时候都给它祝福,「你很好看,我很喜欢你」;放在后门口的,没有人理它。结果过了一个星期,门前面这个还是很好看,没有变样子;到后门口去看那个,已经腐烂,臭味臭气难闻,坏掉了。他们这个实验是从江本胜博士水实验,他们做这个实验。知道什么?知道这些植物、矿物懂得人的意念,能接受人的祝福。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还可以做个实验,同一锅蒸出来的馒头,你用两个,一个对它祝福,一个不要理它,你看这两个馒头一个星期之后,它决定不一样。不理它那个,一定很臭,坏掉了;那个常常给它祝福的,你再闻它,它一定还有一股香气。

从这些实验你就知道,整个宇宙跟我们是一体的,你怎么能不爱它?你怎么能不帮助它?你怎么可以轻视它?学佛跟不学佛差别就在此地,学佛的人明理,知道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是心现识变,心是法性,变出来这些法相,性相不二,性相一体。所以,整个宇宙跟我们是一体,跟我们的灵性是一体,灵性是法性;跟我们的身体是一体,身体是法相。你会照顾它,常常祝福它,它就会很健康。你不理它,你糟蹋它,天天生气,天天烦恼,贪瞋痴慢,你这样糟蹋它,这身体就坏了,就生病,不正常。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经典教导我们「身心清白」,这个意思是不能有染污、不能有烦恼。烦恼不是真的,自性里头没有烦恼,自性里头没有不善,所有一切的不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的,自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我们现在在做这个图,凡圣迷悟这个图,大家多看,慢慢就觉悟。我们自性没有这些不善,诸法法相里头也没有不善的。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缘包括自己本身,决定没有丝毫染著。染著在哪里?染著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法性里头没有,法相里头也没有,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我们现在错在哪里?错在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真的不认识,忘得一干二净,这叫迷惑颠倒。不知道用自己的真心,去用妄心,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妄心,错了。用妄心就造无量无边罪业。造罪业,就把这个法相更扭曲,变成六道三途,自己在里面受苦,那就真的像作梦一样,没这回事情。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真正觉悟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那才叫事实真相。所以我们用「凡圣迷悟示意图」,很简单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显示出来。诸位真的是看明白、看懂了,有大受用,对你断烦恼、开智慧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法,佛法,佛法是善法,佛法的性质是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身心的柔软。

最后一个第七慈悲,第七个善是「慈悲善」。净行、梵行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流露,或者我们讲落实。谁做到?法身菩萨。我们学《华严》的,虽然不是法身菩萨,我们走法身菩萨这个道路,用四重戒。我说的四重戒跟佛经上讲的不一样,我说的这个四重戒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四种戒,以这四种戒做基础。这个基础要求是百分之百的落实。当然,你要想学,你先要把这四门功课要念熟,要能背诵。你要不熟,你怎么做?你要不熟,记不住,你提不起观照功夫,所以一定要熟。熟透了,就变成自己观照的功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工作、待人,都不可以违背,一定要要求相应,那就是你百分之百的做到。做到,你就培养出圣贤的胚胎;换句话说,你就已经具足圣贤的根基。从这根基,无论是儒、道、佛,你专攻一门,一经通一切经通,你能成就。通到哪里?通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叫成就。

所以你能够真正懂得信奉於尊法(佛法),则能闻法无厌足。为什么现在听经有时候听不下去?你就晓得为什么听不下去,你没有尝到法味。没有尝到法味的原因,你没有基础。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没讲完,我们明天继续再学习。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