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六0讲)  2007/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大喻第十五看起。第十五有二首偈颂,「梵王殊现喻,况菩萨解脱自在德」。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三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处。悉能现身於彼坐。演畅微妙梵音声。彼住世间梵道中。禅定神通尚如意。况出世间无有上。於禅解脱不自在。】

第一首偈讲『三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大梵王』,梵王是初禅天主,比他化自在天高。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所以经文上常常讲「彼有贪欲瞋恚痴」,他有贪瞋痴。梵天没有,梵天也就是贪瞋痴慢完全被禅定伏住,所以他的断不是真的断。断,在佛法有二种:一种叫灭断,那是真的断了,真没有了;第二种叫伏断,像石头压草,根还在,但草长不起来,如果石头拿掉,它又会生起来,定功控制住,如果定失掉,贪瞋痴慢就又起来。这是定功修成。欲界天上面四层也修定,定功不够,换句话说,还伏不住。虽伏不住,愈往上面愈轻,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譬如欲界天禅定伏烦恼就有四个等级,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要到初禅,再升一级,真的伏住,真把它伏住了。所以我们知道如果把烦恼分成四个等分,夜摩天只能伏一分,比忉利天强多了,忉利天是完全没伏,跟我们凡夫一样。不过他有德行,人家修的是伦理道德,比我们凡夫还是要轻,凡夫是非常严重,境界现前,贪瞋痴马上就爆发。人间跟这些修罗、魔道都是伏不住,立刻会爆发。天人,有道德的人,有伦理、有道德的人他能忍,我们讲忍辱波罗蜜,他能忍,所以喜怒不形於色。讲修养,这是人天当中有很好修养的人,能控制,没有伏。到夜摩天才真正有一点定功,伏一分;到兜率天,那就伏二分;化乐天,伏三分;他化自在天,能伏四分,偶尔还有现行,可能那个现行别人都不知道,心里面有些不高兴,颜色上看不出来。到初禅就没有了,全部控制住。所以四禅天的天人相貌好,跟菩萨一样。这个道理我们懂,佛在经上常讲境随心转,换句话说,相随心转,他没有烦恼的心,所以相都非常清秀、非常慈祥,他完全伏住了。四禅天人跟菩萨的相没有两样。

禅定愈往上愈深,上面二禅、三禅、四禅,四禅上去有四空定,定就更深了,那时候他连色身都不要了。老子说过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有很大的忧患,我有个身体,身体是累赘。四禅天有身体,四空天身体都没有了,那就自在多了。身体没有了,不需要居住的宫殿,所以四空天我们一般称它作灵界,世俗讲灵魂,他没有肉体,就非常自在。如果真的把烦恼放下,不是伏,放下,没有了,那就出离六道。《华严经》上讲得很透彻,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执著这个念头没有了,你就超越六道,到哪里去?到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圣人。圣要用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明了、明白,圣人就是明白人;明白人的对面是糊涂人。所以六道里面,即使是四禅天、四空天,都还是糊涂人,都还没有明白,为什么?他不肯放下,明白了一定就放下。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他就不在六道里头,三界六道他就超越了。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放下分别,他就是菩萨,比阿罗汉高。放下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他就成佛了,他就明心见性。你要问怎样才能明心见性?没有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见性了。见性是什么样子?六祖惠能所说的那个样子,你就证得了。那不是听说的,不是传说的,而是自己现量境界,现前确实是这样,问题是要我们真的搞清楚。我们是不是真的搞清楚?没有,为什么没有?没放下。真搞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慈悲,要度众生」,错了,不放下度不了众生,放下才真正自度度他,这个道理要懂!

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常常提这个问题跟我讨论,次数多了印象就深刻。以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也是这样提醒我。没有放下,就是你没有明了,你听得再多,思惟、思量再多,去研究它、探讨它,并没有彻底,就是没有真的明白。我们现在也能理解,为什么真的没有明白?因为你有思量,你听了你会想,就完了。所以佛法有句话说得好,叫「不可思议」,你听了,不可以想,思是想,不可以说。你听了,一落到思议里面去就不行,为什么?世间法。你所听到的叫似是而非,不是那么回事情,你没有真正见到。惠能大师在五祖那里听老和尚讲《金刚经》,他为什么能见性、能开悟?他专心听,听的里头没有思想,他觉悟了。这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完全相应。《起信论》教我们怎样去听教,听老师说教,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头一个是「不著言说相」,你不要去分别、执著他的言语。「不著名字相」,讲很多名词术语,什么菩萨、佛、般若、禅定,这都是佛门的术语,你不要著这个相。第三个「不著心缘相」,心缘相,我听听,我想想这是什么意思,一想就错了。懂,就悟了;不懂,想也不懂。绝对不是说,听了之后你怎么样去想,我想明白了,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想明白了,全放下了。真想明白了,还没有放下,这对於我们初学的人关系太重要了,就是我们对於诸法实相是不是真的明白,要从这个地方测验,古德讲勘验。你是不是真懂?真懂,真放下;真放下,真懂;换句话说,你放下多少是你懂得多少。

祖师大德测验学人,测验就是现在讲考试,考考这个学生,他不是在言语,也不是说什么神通,不是的,看你放下多少,你契入是哪个阶段的境界。见思烦恼,这都是执著,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须陀洹,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真的入了佛门,佛门小学一年级。我们今天讲,我听懂了,我悟了,我明白,一点也没放下,这是佛门幼稚园的小小班,自己在什么位次上要清楚。真的清楚,真的明白,就有一个意愿要把自己向上提升。提升的方法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苦心教导我们,这是个增上缘,帮助我们提升我们。但是真正提升还是在自己,自己不肯往上爬,佛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好像教小孩爬楼梯,小孩刚刚会走路,会爬了,你站在上层,叫他,逗他「来,上来」,他慢慢爬上一层。他要是坐在那里不动,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没有办法去拉他一把,总是要教他自己。佛对众生就是这样,讲经演教都是在诱导你,你自己肯上来,你上一级,下面那个台阶你舍掉了,你放下了。放下第一层,升第二层,放下第二层,你才能达到第三层,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怎么开悟的?放下开悟的。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一天也没学过,怎么开悟的?放下开悟的。能大师开悟跟释迦牟尼佛开悟是同等的境界,一点差别都没有。由此可知,学跟不学没有关系,不重要,关键在放下跟放不下。学的再多,放不下,那叫所知障。所以学,可以,不是不可以,你要知道放下,放下就对了。不学,放下!那个学那么多的人,那个不学就放下的人,他也通达,他不要学就通了,这是宗门跟教下。宗门讲求的是顿悟,妄想分别执著一时放下;教下是渐悟,爬楼梯,一级一级慢慢往上爬。这是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他说得非常坚定,我们的程度不是惠能,学顿悟绝对不可能。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应该怎样学?学爬楼梯。所以学爬楼梯,你真正肯舍得现在这层,你才能晋级,才能向上一层,现在这层舍不得,你永远不能升一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初禅天王就是大梵,初禅,我们知道四禅天,四禅天里面有王,有天王、也有大臣、也有人民,所以叫三天,初禅三天。大梵天,这是王,大梵天王,梵辅天是大臣,梵众天是初禅天的人民,都是禅定修成功了,生到这个天。虽然禅定修成功,初禅修成了,初禅里面还有等级。等级修得最高的就是梵王,比梵王差一等的就是梵辅天,再差一等的是梵众天,是这么个意思。全都修的初禅,初禅里头有分。就好像我们在念书,同一班,程度都一样齐,可是考试还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还有不同。天上也不例外,像四王、忉利都是修福报生到天上去,十善,修福。往上去,欲界六层天,都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还加一点禅定,他都有修禅定。至少初禅真的修成了,也就是说烦恼习气控制住,不再起现行,这是初禅。梵王他的地位在二禅之下,初禅的最上,初禅三个等级,他在最上。

底下一句说,『一切梵天所住处』,初禅天,梵辅天、梵众天都是住在初禅。一个单位世界只有一个初禅天,所以初禅是单位世界的天顶,最高的地方。要是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说法,一个单位世界就是一个银河系,这么大的范围,这一个银河系里有多少个初禅天?一个。一个小千世界有多少个六欲天?有一千个,有一千个六欲天。那我们讲欲界第二层天,中国人常常讲的玉皇大帝,一个小千世界里有多少个玉皇大帝?一千个。多少个夜摩天王?也是一千个。多少个兜率天王?也是一千个;他化自在天,也是一千个。一个单位世界里一个,一个小千世界里头就是一千个。到二禅的天顶,二禅天是小千世界的天顶。初禅是单位世界的天顶。世界太大了,世界太多了,说不尽,这是一尊佛的教区。像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里面数不尽,无量无边无数。我们一想,人太渺小了。《华严经》上告诉你,你并不渺小,为什么?无量无边大千世界是你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你看《坛经》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万事万法、一切众生,哪里来的?你自性变现的。所以跟你讲真话,诸法实相,实相里面讲的没有大小,大小是一不是二,这是真的。为什么?在法性里面,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时间、空间全是假的。没有空间,没有远近、没有大小;没有时间,没有先后、没有古今、没有过去未来。这是讲到科学。

所有一切境界确实只是一念,有念境界就现前。为什么现前现得这么复杂,而且还这么有秩序?这是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虽然本自具足,可是你现的相不一样,缘不一样,这是大乘经教常讲的佛法因缘生,缘不一样。你一念净,一念清净现的是什么?现的是极乐世界,净土,华藏世界,现这个;一念染,现十法界。染里面有善有恶,一念善,三善道法界,一念恶,三恶道的境界。染也好,净也好,善也好,恶也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在觉悟的人它是平等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差别从哪里产生的?妄想分别执著里生的,你看冤不冤枉!所以佛菩萨说六道众生是可怜悯者,太冤枉了,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是从你严重执著里面生的,是你的执著,你要没有执著,根本就没有。染净一如,不二,善恶不二,这叫一真,这才叫解脱。境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你这一念就转不过来。但是我们在经教里头,对这个事情理、事、现象好像是很清楚,但是现在还放不下,这个很清楚对我们就很有帮助。为什么?你会对这个执著慢慢就淡化,到哪一天淡得差不多了,一下放下,恭喜你,你就见性。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在什么缘分,一触动你就明白。

我们看到惠能大师逃难的时候,有个惠明,是他的师兄,惠明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将军,四品将军,四品将军若是现在大概是少将,军衔是少将。大家一起分头去追,他追到了,只有他追到。追到之后,惠能大师想这个人是抢衣钵的,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起来,藏在草堆里面。惠明看到人不见了,逃掉了,衣钵在此地,就去提,提不动,他马上就觉悟。他是个将军,衣钵那是小包袱很轻,怎么拿都拿不动,他忏悔心生起来,他知道这不可以夺的。所以就叫著惠能,他说:我是为道来的,为求法来的,不是为衣钵来的,请你赶快出来。惠能大师就出来了,他来求法来的,不是为衣钵。能大师就坐在石头上,他跪在下面,请惠能大师教他。惠能大师沉默了良久,就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是什么?我们从章嘉大师那里学到的。你的问题提出来,看著你,一句话不说,等你的情绪完全定了,你不再有丝毫分别执著,这时候行。你是情绪定下来了,但是你的妄想执著还没有放下,不行,没有用处,一定要看著他。能大师就说话了,「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个代表字,就是相对的,二边,二边都放下,这时候提醒他一句话,他叫惠明,称他作明上座,「如何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在这句话里头他就明白,他就开悟了,他就明心见性。然后他再问了一句话,向惠能大师再请教一句话,真的他觉悟了,他说还有没有密意?有没有秘密的传给我?惠能说「密在汝边」,有密意,不在我,在你。

惠明也了不起,六祖一生度了四十三个人,他算是第一个,在追赶他的时候,他头一个开悟的。悟了之后,下了山告诉大家,这条路我都走遍了,没有,大概到别的地方去了,让他安全脱险。这是头一个开悟的,那都是上上根人,比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还要简单。惠能大师开悟,五祖还给他讲《金刚经》讲了一段,他只几句话。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就看到,真的放下了,一句、两句就明白了。甚至於不需要,看风吹树叶也能开悟,甚至於听人唱歌,他开悟了,那都是什么?他统统放下的时候,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就是将悟未悟的状况,不定是什么样缘分触动,他就悟了。凡是不能开悟的,没有别的,他有严重的执著,有严重的分别,有严重的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明心见性必须是不起心、不动念。那我们就晓得,惠明当时在六祖面前,那是没有起心动念,一句话就把他点醒;还有起心动念,那就没用处,那不能彻悟。这是宿世的善根,宿世的缘分,让我们看到了。

大梵天这是初禅天,我们知道天上众生多,很多,多到没法子计算。大梵天王『悉能现身於彼坐』,也就是说天王有能力分身,天众有多少,天王能分多少身,分身『演畅微妙梵音声』。我们在这个几段经文里面看到,忉利天王在善法堂跟天众说法,他化自在第六天王也是现身为每个天人说法,大梵天王也不例外,这不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吗?他们没有去开会,也没有用种种法律去约束人,没有,讲学、说法。这些诸天,不但他自己会说法,常常礼请佛菩萨给天人说法。所以我们对於其他宗教的人士要恭敬,要劝他好好的修,基督教升天堂。他现在不相信佛讲的没有关系,他到天堂去的时候,天王请佛菩萨在天宫里面讲经说法,他那时候就学了,我们很清楚。

遍法界虚空界,一个心性所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个,不是两个。大乘教里面把心性比作大海,把一切众生比作海里的水泡,水泡从海生的,这就是能生万法。水泡不离海,起水泡的时候,这个水泡跟那个水泡有界限,可是水泡破了的时候,界限就没有了,是一个完整的大海。起水泡就是我们迷在六道里,六道是水泡,每个众生是一个水泡,破了之后才晓得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佛讲的本来是佛,本来是大海;水泡破不破,本来都是大海,你要觉悟。所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分别,能做到这样,很好的功夫。这个事情要自己去做,自己不做,谁都帮不上忙。佛菩萨对你无能为力,只是天天把这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连中国儒家都讲「克念作圣」,念是什么?妄念,你能把妄念克服住,你就是圣人。有妄念,有妄念是凡人,不是圣人,圣人没有妄念。他说得是比较笼统,可是跟佛的意思可以会通。这就晓得妄念不是真智慧,佛法讲那叫什么?世智辩聪,世间智慧、聪明、辩才,不是真智慧。这就说清楚了,真智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是真智慧。阿罗汉没有执著,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小智慧,不是大智慧,差别就在此地。

所以从这里看,在经文上看,诸天他是教化众生,接受教化,在天上没有看到其他的,都是讲经教化,愈往上去愈是。到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极乐世界没有天主、没有天王,也没有听说那边有什么大臣,没听说过。那极乐世界是什么?极乐世界是学校,阿弥陀佛是老师,导师,好像是校长一样,观音、势至是老师的助教。它是学校,正式的校长也没看到,谁管教务、谁管总务也没听说过,那都不需要。每天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学习。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回归到自性。世法里头也有这个话说,反璞归真,就这个意思。

只有迷的时候,平等的性德,迷了以后它才变成无量差别。而且这些差别往往对立,执著让他对立,分别的时候还不对立,执著就有对立,那就愈来愈严重。但是在上位看下来,从法身菩萨看下来,看我们六道轮回,是梦幻泡影,看到这个人他在做恶梦,这真的,就像这个样子。我们一般人看到人在作梦,他吓到了,他在叫,在叫苦,你在作梦。如果有定功的人,能够看到他在梦中的现相,梦中有相,我们凡夫看不见。有定功的人,他那个相跟我们不同空间维次,所以有定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看到他作梦的相,他做什么梦清清楚楚,醒过来的时候,你比他还清楚。唐人传奇小说里面有一篇叫「黄粱梦」。说有个穷秀才,累了,在一个小茅蓬里面,茅蓬里有个老和尚在打坐,旁边煮黄粱,黄粱就是小米,煮稀饭。老和尚闭著眼睛在打坐,这个人累了,在旁边作梦。梦到他考取举人,考取进士,做了状元,以后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凡是有恩的也报了,有仇的也报了,最后告老还乡,一辈子。一下醒来,老和尚说怎么样?老和尚能看到他梦中境界,一个人一生飞黄腾达,到最后也下了台,一场梦。煮的小米还没煮熟,他在梦中已经过了一辈子,过了几十年。所以时间不是真的,他在梦中以为是真的,醒过来的时候才几分钟而已。所以上面境界,法身菩萨看六道众生,真的,不是假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不是比喻,是事实真相。

底下两句这是说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他住在『世间梵道中』,梵道是初禅,初禅叫梵天。『禅定神通尚如意』,他能够变化,能够分身,能叫梵天里面的大众感到大梵天王跟自己的关系非常密切,时时都亲自来教导他。他的能力从哪来的?能力从禅定来的,禅定能现神通。所以有禅定一定有神通,禅定的功夫愈深,神通能力就愈大,这是属於修来的,修定才能够生到这个境界。他说何况修学出世法的那些菩萨们,『出世间无有上』,「无有上」这三个字那就不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有上,上面还有。无有上是见性,那就出了十法界。要知道,十法界里面有上下,十法界外面没有上下。没有上下,佛也讲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四十一个阶级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为什么不能说有?诸位要相信,这些人,出了十法界的人,妄想断了。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他已经到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什么阶级?平等世界,所以叫一真。一真就是不二,入不二法门,一真法界,哪来的阶级?所以说他没有。可是佛给我们说他有阶级,有十住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还有四十二个位次,佛说错了吗?佛没有说错,这四十二个阶级是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虽然他没有起心动念,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从无始无明习气上的厚薄而分,这个我们懂得了。

那么无始无明碍不碍事?不碍事,有,不碍事。所以初住菩萨跟等觉菩萨,跟究竟佛果,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活动完全是相同的;那就是说,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等觉菩萨,那个众生有感,他应,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初住菩萨跟遍法界虚空界感应亦复如是。初住菩萨,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他就现声闻身,应以天王身得度他就现天王身。观世音菩萨讲三十二应,三十二是类,三十二大类,这三十二大类把所有不同的身分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他起作用没有丝毫差别。无始无明习气实在讲你也没办法把它断掉,必须要随著时间,时间慢慢长了自然就没有。你根本不要去理它,你一理它不是又起分别、起执著?那就错了。不要去管它,不碍事。要到多久无始无明习气统统都没有了?佛在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很长很长的时间。三大阿僧只劫里面含有深意,有很秘密的深意,什么意思?你根本不理会就没事。你何必还要起心动念,好久才能断,不用操这个心,没事,密意。所以这一句「出世间无有上」,这是法身菩萨,初住以上的,入平等境界,入一真法门,没有再上的。

『於禅解脱不自在』,这是比喻话,哪里说对禅、解脱不自在的事情,哪有这种道理?禅是禅定,禅定、解脱。《坛经》里头有个故事,佛家叫公案,那就是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面待了十五年,他知道弘法的缘成熟了,成熟就不能再在猎人队里住,要现身说法。所以他就来到广州法性寺,就是现在广州的光孝寺,我在这个地方讲过两次经,本焕老和尚做住持的时候。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里面有两个出家人,我相信是坐在后面的,看到外面旗杆上挂的幡,风吹著幡在动。一个人说幡动,那个人说风动,他两个人在争论,彼此不相让。惠能大师坐在旁边,看到这个样子就告诉他,很客气、很谦虚,「仁者」,是尊称,是对菩萨的称呼,两位仁者,「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了吓了一跳,大众都听到,来了这么一个听众。

印宗法师下座之后,就来接待惠能大师,那还是个居士身,没剃度,听到他说话的语气,句句跟经意都相应,这不是个普通人。就问他,听说有个惠能大师从黄梅得法,以后就不见了,十几年不见,大家也淡忘了,请问是不是你?惠能他就承认,他说就是。那一定有衣钵,衣钵请出来看看。他就把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证明是真的。於是印宗法师向他请教,五祖当年在世的时候,对禅定、解脱他老人家怎么讲?《坛经》上有这个记载。惠能大师告诉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印宗听了也觉悟了。所以印宗劝他剃度,印宗给他做剃度和尚,剃完头之后,出家了,印宗法师拜他做老师。这个很了不起,这是菩萨示现,不是凡人能做到的。你看印宗法师对他没有一丝毫妒嫉,从猎人队里面逃出来这么一个人,一谈就晓得,这是个得道高人,不是普通人,剃度之后做学生,不敢做他的老师。

不二法门才是大自在,如果还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禅定、解脱,这是佛教的名词,《起信论》里面教我们不要著名字相,你就有悟处。如果你听到禅定,你分别执著有禅定,分别执著有解脱,这是世间佛法,没有超越世间,这是世间法。什么时候听经、读经、研教真的不分别、不执著,那你处处都通了。所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道是什么?法性,这是见性。性在哪里?无处不是,六根所接触的统统是自性。没有悟的时候不知道在哪里,所以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到处去参学,到处去求教,铁鞋都穿破了。说明什么?没悟,修行、学道很勤苦,到处去求教。一旦开悟,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放下就是。几十年苦学为什么?没放下,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比喻菩萨解脱自在。

解脱这两个字好,解是什么?解开,把迷惑解开;脱是什么?脱是放下、脱离。从佛法上讲,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从理上来讲,脱离了执著,脱离了分别,不再起心动念,脱了,十法界就脱了。真搞清楚、搞明白之后,确实全靠自己,别人确实帮不上忙。五祖忍和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黄梅那么多的学生,他一个都帮不上,他天天表演,天天示现,但是那些人看不出来,也听不懂。遇到惠能这个人,这是天生的,他一看一接触,全懂了。什么原因我们要知道,《坛经》里面有说明,惠能大师你看他见五祖跟五祖说的话。五祖问他,你来想求什么?他说弟子到这边来只想作佛。我想五祖忍和尚一生没有遇到第二个,他来作佛的,他不求,其他什么都不求,他就求作佛。说了几句话,打发他到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干活去。他临走回过头来跟忍和尚说了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听了,去去去,赶快去,别多罗唆。一般人心中常生烦恼,常生妄念,他没有,他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常生智慧。这是什么?这是他放下了。每天上山砍柴,卖柴,买点吃的东西,回家孝养老母亲。他们家庭原本是个望族,家道衰了,父亲死得早,流落到岭南,无依无靠。除了养母亲之外,他什么都放下了,这个我们要懂得。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十六段,也有两首偈颂,「自在数滴喻」,这个能力可大了,比喻「菩萨一念普知德」

【摩醯首罗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於一念中皆辩了。】

我们先讲这个比喻。摩醯首罗天王,这也是大自在天。佛在经上讲,印度有不少的宗教把他们当作主神,就是讲造人的,人是大自在天造的,宇宙是大自在天造的,造物主。他住在色界的天顶,比前面大梵天高,大梵天是初禅天顶,他是四禅。四禅天顶有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天也是个魔王,大魔王,他统辖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称他作魔王?他很不喜欢人离开他的国度,人都离开了,他说我的人不都没有了吗?他有这个忧虑。总是希望人不要离开三千大千世界,是他的管辖区,障碍别人修道。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魔来试验,来障碍他,就是摩醯首罗天。可是障碍不住,你真成道了,他也佩服你,他也来护持你,做护法神。所以他不是不讲理,你真有成就,他佩服你,你没有成就,他限制你。

说他的智慧,举个例子来讲,『大海龙王降雨时』。这些现在人不相信,从前人相信,都知道,雨,龙王管雨水,所以旱灾的时候要向龙王祈祷,真的会降雨,很灵验。现在旱灾,大家不相信有龙,也不祈祷,不像从前,从前真的它有感应。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大旱的时候,帝王都出来祈祷,民间地方官更不必说。在莲池大师著述里面有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有一年地方上旱灾,非常严重。就有许多信众跟地方的官员,知道莲池大师是个有道德的高僧,请他来为我们大众求雨。莲池大师没有仪式,带著引磬、带著小木鱼,叫这些信众跟著他走,走到田地里面,念佛。他就用一句佛号,大家一起就像绕佛一样,在灾区田地里面念佛,念了之后真有效,他念过之后雨就降下来了。所以这一句佛号不可思议,他没有一切的形式。

我们相信佛陀当年在世纯粹是讲经说法,真诚的慈悲,这个慈悲是从自性流出来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天龙八部没有不得佛菩萨教化的恩德。所以佛法所在之处,风调雨顺,确实的。凡是这些灾难,都是众生业力感召的,念佛能消宿业。灌顶大师告诉我们,重大的灾难,所有一切经论好像都失效,最后还有个念佛有效。我们看到莲池大师给我们做出这个例子,应当要觉悟。无论碰到什么灾难,真正有些志同道合的人到那个地方去念佛,就一句佛号,一心称念,他怎么会没有感应?天上落雨落了多少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落雨落多少滴雨,统统都出不了感应的范围。多少滴,摩醯首罗天王清楚,他看得很清楚,『悉能分别数其滴』。而且用多少时间?一念,於一念中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多少滴。我们这个世间人的智慧、科学还没有达到,还没有这个能力。他在这么短的时间,一念之间,他统统清楚。他的智慧从哪来的?底下说:

【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菩提智。】

这两句话讲菩萨,前面这一首是讲摩醯首罗天,他的智慧自在,他的智慧从禅定来的。你看他是第四禅天顶,四禅一共十八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九天,第四禅有九层天。有三天是普通的,还有一个外道天,就是无想天,在第四禅,修什么?修无想定。什么都不想,真修成功了,到第四禅无想天。另外还有五种天,那是三果的圣人,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那个五层天叫五不还天。阿那含在那个地方修行,他不要再到人间来,他就在那里修行,修成功了他就超出去,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所以他不用回来,在那里就成功了,叫五不还天,不再回来。

这五天的天人统统称为净居,也叫净居天,净居天就是五不还天,净居天人。我们也要很感恩他,感他什么恩?释迦牟尼佛成佛,能留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要感恩他。佛示现成佛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认识,没有人启请,佛就灭度,示现成佛之后就走了。在这时候净居天人看到了,赶快下来,变化成一个凡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是他们干的。释迦牟尼佛看到有人请法,就住世,要为大众说法,这是净居天人做的好事,凡夫谁知道?

所以佛法是师道。作师,真正求学的人一定懂得尊师重道。重道是因为你尊师,尊师是为了重道;重道是里面,尊师是表现在外面。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没有说老师到你家里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学要求学,这是道,你要去求。你有真诚心、有恭敬心,有学、有道的人遇到了,他一定教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他一生唯一的一个希望,他的学问能传下去,有道的人亦复如是,希望能得一个传人,世代相传。这就是中国五伦里面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不是说你有儿孙就是后,不是的,你要有人能够传你的道。家也是如此,家在过去有家道、有家学、有家业,你的儿女能不能承传,如果不能承传,儿女再多也没用处。真正有能力承传的,不是自己儿女没有关系,那跟自己儿女没有两样,为什么?师徒如父子。在古礼里面,老师过世,学生也服三年孝,儿女三年有孝服,学生没有孝服,心丧三年。所以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没有两样,从称名你就晓得了。

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成年,就称大人,行冠礼,戴帽子;十九岁不戴帽子,扎一个头巾,不戴帽子。童子,别人可以称你名,你没有成年,行冠礼之后,不可以称名,为什么?你对他要尊重。这时候怎么称呼?同辈分的人送你一个字,所以名字,从此之后大家称字,不称名。可是自己对别人要称名,这是谦虚,别人对你不可以称名,一定称字。所以古人有名、有字。纵然你将来做了官,你见了皇上,皇上也称你字,不称你名,对你尊重。一生称你名不称字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所以把父母跟老师等量齐观,看平等,这个要懂得,古人非常讲求。如果你有学问、有道德、有善行,一般人对你格外尊敬,连字都不称你,称什么?称号,你就有个别号。最尊重的连号都不称,称什么?称你的地名,你出生的地名。像清朝末年李鸿章,一般人名、字、号都不称,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这是最尊敬的,合肥的荣耀,出了这样一个大人物,称他地名。在佛门里面也是如此,所以佛门,你一剃度的时候你就有名、有字,但是名跟字都是师父给你的。实际上师父是给名,字是你的同辈分的同学,我们现在讲师兄弟,师兄弟给你的。如果有大德大能,也称号。名号最多的,近代大概是弘一法师,弘一法师的字号应该有一百多个,可能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是随手拈来,给人家写字的时候,他就随手写个名字。他用得最多的是弘一,弘一是他的别号。所以这个都要晓得。

在佛门里面,对大师级的不称名号,别号都不称,也称地名。像智者大师,已经很尊重了,人家称什么?天台大师,他一生住天台山,称天台大师。窥基大师,他一生住在他的寺庙,都用寺庙的名称,所以称道场。我们称蕅益大师称灵峰,北天目灵峰。这是最尊敬的称呼,世法佛法里面都是这样称法。所以,我们晓得师徒如父子,从前师生的情分太重,老师的子女比自己亲兄弟还要亲,一生都要照顾到,感念老师的恩德。这是讲菩萨们,菩萨是『无量亿劫勤修学』,修成的,『得是无上菩提智』,修戒、修定、修慧,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云何不於一念中。普知一切众生心。】

你看看摩醯首罗天,他能於一念中知道龙王降雨多少滴,他能知道,难道一个法身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那就像雨滴一样,他怎么会不知道?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一念。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无念,诸位要晓得,有一念已经是二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一念这个名词,你看它在什么地方,怎么个讲法,这个一念是自性,有念皆妄。一念就是自性的本来面目,在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叫一念,起心动念就叫二念;换句话说,一念不生,这时候叫一念,不生就是一念,生就是二念。生一个念头就落二三,二是什么?妄想、分别,三是什么?加上执著。这是修行功夫。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最高级的就是一念,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心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看到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一念。才一起心动念就是二三,这速度太快了。起心动念是什么?是无明,无明起来;不起心不动念没有无明。起心动念就是无明,就不明,你就糊涂了。这一糊涂怎么样?连著就起分别,一有分别,连著就起执著。所以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刹那。古大德跟我们讲,「迷唯一念」,这个一念是起心动念,就迷了,「悟止一心」,一心就觉悟,一心,念没有了,有念是二心,无念是一心。所以一心、一念意思很难懂,千万不能搞错,很不好讲。给你讲无念,你执著个无念,那还是有念;给你说一念,你执著一念,你就起心动念。所以这很难,这是迷悟的根源。

我们现在情形是什么?是念念不觉。一念迷了,第二念,第二念还是迷的,第三念还是迷,念念都是迷。念念里面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多少时间完成的?亿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知道?所以佛给我们说,八地菩萨才真正明白这桩事情,七地还不行。八地是不动地,定功深,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他知道。七地还会有念头,还会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但是他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经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这个一念是不起心不动念。只要不起心不动念,你的自性现前,就见性了。你见性了,『一切众生心』是自性所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怎么会不清楚?见性就清楚了,不见性不行,不知道,见性就是遍知。

这个地方也有个很深的意思,那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骗不了人,可以骗凡人,骗不了圣人。要知道不起心不动念的法身菩萨有多少?无量无边,他们知道,一丝毫都瞒不住。中国圣人教我们慎独,「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佛法讲不止,无量无边的这些得一心的人全知道,这我们要晓得。懂得这个,常生惭愧心,就生起来了;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惭愧心生不起来,以为没人知道,不晓得诸佛菩萨全都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