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二讲)  2009/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前面我们学到「发心之初,住佛种智家故」,今天我们接著看,「才发心时,即於十方现身成佛,如初发心功德品自明,以是义故,於此十住位中,入初发心住者,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即五位通修,以初住及十地,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到这里是一段。开头这句话非常重要,才发心,问题是这个心能不能发得出来,这个心是什么心?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叫菩提心,我们天天常念的要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出来就成佛了。所以十住菩萨,初住就叫发心住,他发心就成佛了。发心,他所具备的条件就是十信修圆满了,这个诸位要知道。

十信怎么修满的?我们非常羡慕,早年老师教导我,我是向他老人家请教,「我在方老师那里知道,得到的信息,佛法好,无比的殊胜,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有没有方法能教我们很快就契入境界?」我的话提出来,大概老师看到我还是心浮气躁,所以他一句话都不说,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看著他是等他回答,等他老人家开示,恭恭敬敬的在听,没想到这么一看就看了半个多钟点,一句话都不说。小客厅里非常严肃,我记得小客厅那个时候有五个人,我跟大师,还有大师一个副官在场,另外还有陪我去的敏夫人跟她的女儿。半个小时之后,我们整个心情定下来了,他才开口说有。我们听到有,非常欢喜,也很震撼,心就一动,老师又不说话了,这时候大概停了五、六分钟,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们没有老师那么深的定功,这六个字听到是似懂非懂,好像是懂了。我接著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又停了几分钟,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

布施是什么?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一般人只知道佛经典里面常常所说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也看过许多古大德的讲解,而老师发明这个布施的意义是身心世界、世出世法都要放下,都要舍掉,为什么?因为它是障碍,障碍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性德。自性,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个体被什么东西障碍?总的来说,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这个道理深,我那个时候初学佛,老师没有说这些,只教给我们布施财、法、无畏,通常说的,这个好懂。我们学了五十八个年头,将近一甲子,现在我们晓得布施财、法、无畏不重要,要把什么东西布施掉?要把分别执著布施掉,要把起心动念布施掉,记住,布施就是放下。为什么这么难?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事实真相是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四十九年,你一定要记住,他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你看看四十九年,《般若经》讲二十二年,差不多占一半时间。从这个地方观察,你就晓得佛法的核心是般若,最重要的部分。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讲什么?般若就是给我们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现在恰恰搞反了,无所有以为真有,毕竟空以为不空,不可得以为可以得,一百八十度的相反。这个念头起来之后,自性清净心它随缘,什么缘?就是你的起心动念,你起什么心,它就现什么相;你动什么念,它就变什么形。我们读到《妄尽还源观》豁然大悟,这是自性随缘妙用德,四大类德用的随缘妙用德。你说为什么随缘?没有理由。为什么没有理由?因为它不存在,有什么理由!它是虚幻的。《金刚经》读的人很多,佛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劝得多清楚、多明白。一切有为法,就是从实报庄严土到凡圣同居土全是有为法,有为是什么意思?有生有灭,有生有灭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什么东西不生不灭?自性不生不灭,性德不生不灭,自性的功能、作用不生不灭,《还源观》里头讲得多清楚。

学佛没有别的,是把你自己本有的智慧找回来。迷了,智慧变成烦恼,智慧变成妄想分别执著;觉悟了,妄想分别执著全是智慧,就是智慧的体、相、作用,就是《还源观》上讲的四种德行,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要觉,我们要回头。我们今天放不下,还是没搞清楚,虽然天天听,听很多遍,好像是懂,其实没懂。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跟他老人家讨论知跟行的问题,他就告诉我佛法知难行易。我们总以为行易知难,他给我们讲知难行易。知,没有放不下的;放不下,你不知,你知了哪有放不下的!你想想看,大乘教里佛几乎天天都在讲贪欲是错误的,你为什么还有悭贪?为什么还有欲望?这自性里头没有,恶业没有,瞋恨嫉妒没有,懈怠懒散没有,愚痴也没有,样样都没有。这东西从哪来的?迷失了自性才发生的。虽然发生这些妄相,一定要晓得,这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怎么样?不理它就完了,你可别去研究它,你研究叫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力,研究到最后一场空。

所以佛教给我们,放下就没事,放下就回归自性,所有一切烦恼妄想统统变成妙慧。这个智慧起妙用,不碍自己的心性,它不障碍了,又能够普度众生,帮助那些还在迷、还在染的众生回头是岸,它起这个作用。这个信息老师只给我起个头,我们搞了快六十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这个时间不算长,六十年真是一弹指、一刹那。我们非常的幸运,这个幸运得自对经教的锲而不舍,天天干,没有一天放松,所以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解悟。这不是证悟,真放下就是证悟,这就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看得破,然后放得下。可是当年初教我的时候,他话是这么讲的,「看得破,放得下」,但是从哪里做起?从放下做起,放下你才能看破,看破之后你才能真放下。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一切虚妄的爱憎,这都不是真实的,放下贪瞋痴慢,回归到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入门了。入门之后,恭喜你,你就步步高升,你不会退转。但是入门之后,你学习的,有很多人很快速,有很多人很慢,这桩事情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你所遇到的是真正的善友,遇到是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包括逆境恶缘,你有这么多好的环境;你有智慧,无论在顺境、逆境都帮助你自己提升,无论是善缘、是恶缘也帮助你提升,这个了不起,那你的速度就快了。如果在境界里面,你还有分别执著,纵然你能保住不退,你的进度就很缓慢。古人用磨刀做比喻,刀是愈磨愈利,你嫌弃那个磨刀石,不愿意在磨刀石上磨刀,那你就慢慢等著,你想要刀锋利就不太可能。

所以我们看历事炼心,看看善财童子他给我们做的好榜样,什么境界都接触,圣人的、佛菩萨的境界接触,造作种种不善、天天搞贪瞋痴慢的他也接触,平等的接触。这里头有个大原则,随缘不攀缘。每位善知识都是经过人介绍的,介绍就是随缘,不是自己去找的,自己去找这就攀缘,这个信息你要很仔细去体会。你看德云比丘是他的老师文殊菩萨介绍的,海云比丘是德云比丘介绍的,每个善知识都有介绍人,都不是自己想我要去找谁,我要去,不是的。这里头有密意在里头,我们自己要细心去体会、去发掘,这里头有密意。心,我们讲善财代表一个修行人的心,永远清净、永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等待机缘,那个来介绍的就是缘分,你就可以接触。接触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执著,那就帮助你提升。特别是一些反面的示现,我这样说大家容易懂,负面的,像胜热婆罗门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我们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常常见到。我们遇到了,那想想善财怎样向他学习,我们就会了。顺境里面我们学到智慧,逆境里面也增长智慧;善知识帮助我们提升,恶知识还是帮助我们提升。

恶知识帮助菩萨提升,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样,佛在修菩萨行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惨无人道,把忍辱仙人凌迟处死,他遇到这么一桩事情,冤枉!他用什么态度?他欢喜接受,没有怨恨,不但没有怨恨,还有感恩,为什么感恩?在这种状况之下,忍辱度修圆满了,就是看你的忍有没有底限,没有底限,圆满了,没有丝毫怨恨,而且发愿报恩,我成佛了,头一个来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证阿罗汉果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就是前世的歌利王,菩萨说话算话,真的第一个度他。这叫什么?这叫菩萨,菩萨在佛经里面常称为仁者,仁者是什么意思?仁者无敌,没有冤家、没有对头,仁者没有敌人、没有敌对的。再说得明白一点,仁者没有对立的,你有对立就不仁,不是菩萨,菩萨怎么可以跟人对立?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要想学菩萨,要想真正做到菩萨,我也像个菩萨,不能对立。所以一切境缘要始终保持你的清净平等觉,不攀缘,但是一定要随缘,随缘里面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就对了。

我们修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的经题要记住,因是「清净平等觉」,这是因,果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好。《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那就晓得佛菩萨修行的秘诀,就是无论对人也好、对事也好、对物也好,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跟大众在一起相处也好,修什么?修不染污,不染污就清净;修平等,平等就没有高下;修觉,觉就不迷惑,人家是真学佛,不是假学佛。如果大众处在一起,对这个合自己意思生欢喜心,那个不合意思就讨厌他,这就不行,这个你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天天是增长烦恼。我们中国古人有句话就说这种情形,说凡夫,「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在境界里生烦恼,不生智慧。学菩萨的人他生智慧,他不生烦恼,善人赞叹他、恭敬他,他不生骄慢;恶人毁谤他、侮辱他、陷害他,他不生怨恨,这叫修行,这是菩萨,这是我们要学的。

尤其在现前这种社会,对修行人来说没有一样不好,太平盛世好,世界混乱也好;我们生在全世界混乱的一个时代,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史无前例,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好在什么地方?好在时时刻刻都在警惕我们不可以离开菩萨道,要在菩萨道上天天提升自己。不但要提升,说实在话,还要克期取证,克定日期。譬如我们想三年,三年之内我一定要达到什么样境界,我是不是真的能够在顺境里面不起贪恋,在逆境里面不起瞋恚,我要是不接触顺境、逆境,我到哪里修?没地方修。所以在这么多年当中,有些同修跟我时间久的你看到,这么多年来,我对於那些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甚至於陷害我的人,我都感恩,我知道提升自己,我不会堕落。

我对於这些人是不是有意去远离他?没有,一切随缘。遇到之后我格外恭敬他,为什么?他确实帮了我的忙,要不然怨亲平等到哪里修!你的清净平等觉是怎么样养成的?是怎么修成的?要靠这些境缘,要靠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要是离开这个,你没地方修。所以我们在大乘经教里面体会到,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示现教我们这样看不惯,那样看不惯,那个人正是菩萨来磨炼你的,因为什么?你烦恼太重了,看你能不能禁得起磨炼。你要是把你自己的磨炼设下界限,不能超过这个界限,那你就不能成就,你的界限是人天,你就不能超越人天;你的界限是须陀洹,你就不能证二果。没有界限,不断向上提升,无止境的向上提升,这才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华严》学习期间当中,真的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华严经》的十信位菩萨就是我们现在的程度,我们一定要好好认真学习。从初信到六信,在六道里头,没出六道。初信位是在人间,我们现在得人身,我们能不能进入初信位?是决定可能的,只是你自己不愿意就没办法。总要记住,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一步登天,他到什么境界?他到初住以上,就是才发心时,即於十方现身成佛,惠能大师到这个程度。我们跟他比,我们在第一层,像在楼上,我们在第一层,他在第十一层,他能够一步踏到第十一层,我们一步踏在这一层做不到吗?怨亲平等就做到了。我们今天的怨亲不平等,亲,非常亲爱,难分难舍;怨是誓不两立,见面都不喜欢,你看,这是严重执著。

所以多少年来我常常劝自己,也劝勉我们同学,我们参加国际和平会议,也是拿这个原理来劝勉大家。我们从事和平工作的人,首先要把内心深处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放下,没有对立。没有对立,头一个得的好处,自己身心和谐,用个俗话说,健康长寿。中国的《易经》不是讲别的,就是讲健康长寿,健康长寿先要求得身心和谐,然后我们能够跟万物和谐、跟宇宙和谐,终极的目标是天人合一。跟大乘佛法讲得很像,没有大乘佛法讲得那么详细、讲得那么深刻,学了大乘佛法再去看《易经》就很容易懂,一点都不难,养生之道。

一定要让自己在这一生有所成就,我们只要踏到第一个位次,这是真正初信位的菩萨,念佛求生净土有把握,决定成就。生到极乐世界,那你的地位就超过惠能大师,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就超越了,从一地就超到十一地,为什么?这是真的,在这上努力是一点不假。搞世间名闻利养就错了,不但搞世间名闻利养错了,搞天上名闻利养也搞错了。到那个时候,真的,忉利天主、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你不会再放在心上,请你去干你也不干,你把这些事实真相真搞清楚、彻底明白了,这个事情重要。生生世世无量劫来都没搞清楚,这一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遇到《华严》、遇到净土,这个太稀有、太难得!有这种缘分,只要自己肯干,这一生目标、方向、宗旨绝不改变,那你就成功了。

才发心就是起心动念才放下,这一放下,真心就现前,也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就现前。清净是自性之体,圆明是它的作用、是它的德相,圆是德行、相好,明是智慧,都从清净心里面显现出来。心不清净,德就没有了,德变成烦恼,智慧就变成邪见,这是愚痴。怎么说即於十方现身成佛?自自然然的与十方世界感应道交。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只要起心动念放下,天人就合一了。中国人讲天人,实际上的意义比这个广得太多,这一放下,跟遍法界虚空界合成一体、一身,这个身叫法身。一身一体,一心一智慧,这个我们在《华严经》念过很多,佛常讲,长者在这篇里面,这句话也讲好多遍。我们问题就是不肯放下,所以虽然佛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好像也听懂了,看破了,不肯放下,我们是停在这个状况之中。不肯放下怎么办?佛多说,我们多听,遍数听多了,它就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不知不觉自然就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再升级,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他跟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像观世音菩萨所讲的三十二应身。这个诸位要知道,三十二是类别,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真的可以说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他现身起的德用决定是这四种,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决定是随缘妙用。随缘妙用,我们换句话大家就好懂,随缘不变,决定不改变他的清净平等觉;或者我们现在讲的十个字,大家更清楚,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绝对不会变的,永恒不变,随缘里头有这个东西。这是什么?真心,真心不变,能随一切缘,能现一切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该跟他说什么法那就说什么法,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这个随缘不是自己「我要想现」,不是的,众生,众生他想什么,示现跟他想的是一样的,这叫随缘,不是攀缘。我刚才讲,连五十三参都是随缘,善友是老师介绍的。现身,无论现什么身,决定是给众生做好样子,「威仪有则」,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不是给他做坏样子,给他做好样子。「柔和质直」,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众生的现相都粗暴无礼,让人接触到感到很不舒服,那菩萨所做的是什么?柔和,处处表现和颜悦色,化解粗暴;现在人心虚伪,质直就是至诚,菩萨示现的是真诚心。末后一句「代众生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代众生受苦,做出典型给大家看。

「如初发心功德品自明」,初发心功德品在下面,到底下这一品经里面就会讲得很详细、很明白。「以是义故,於此十住位中,入初发心住者」,这就是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常说的,起心动念刚刚放下就是初发心的人,发心住的菩萨。「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我们现在是解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我们现在能理解,理解得还不够深刻,理解得还不够清晰,为什么?我们的心没发出来。如果你理解,理解是看破,你理解这个事实真相够深刻、够精细,你那个心马上转过来了。我们现在怎么办?不要著急,著急没用处,愈急愈糟糕。急是烦恼,烦恼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薰修,经教的薰修。我薰修得不够!天天学习,天天薰修,再加个几年,也许你真的就明白,你的菩提心发出来了。

我们不是上上根人,这就是从前我三个老师,三个老师好像他们是见过面,但是没有深交,见面什么?在一般聚会当中有机会见面,没有深交。可是他们教导我的叫异口同音,不能不信,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都跟我说:「你不是上上根人,你不能学惠能大师,你不能学他,你学不到,你是中下根性,要从教下一步一步向上提升。」也就是说,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你愈爬愈高,你要走这条路,不可以像惠能大师。惠能大师是一步登天,他有这个能力一下就能上去,是好事情,那毕竟是太少了。他告诉我,「惠能大师以前没有一个,惠能大师以后到今天也没有发现第二个,这是特殊的案例。」说明理上可以,事上不行,事上我们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往上去爬。他教的这个原则好,为什么我们放不下?我们没看破,现在我们看得也差不多了,也将近到看破那个程度,也慢慢接近了,还得加功。这个问题还得常常提出来讨论,一定要到我们哪一天自自然然、不知不觉的放下,没有了,那功夫成熟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接受磨炼不拒绝,顺境来不拒绝,在这里头炼不生贪恋,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起瞋恚,所有境界里面都是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在境界里修成,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方老师拿著《华严经》告诉我,他对於佛法佩服到五体投地,人家是真实智慧表演做出来给你看,善财童子是做出来给我们看的。善友给他介绍,互相介绍的境界,真的有善有恶、有顺有逆,善财不拒绝。那我们遇到绝不回避,善缘不回避,恶缘也不回避,为什么?这就是我们锻炼的境界现前,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是往上升还是往下堕落?这个与境界不相干,这是自己的事情。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也可以帮助我们堕落,提升、堕落的权不在境界,在自己,懂得这个道理就没有问题,决定不能怪别人,别人没过失。

所以中国老祖宗的教诲高明,「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有一切的问题都在自己,你反省回头,你才能找出答案。如果一昧向外面去找,你永远找不到,所以向内才能有出路。佛法称为内学,佛法就是彻底回头、彻底的反省,反求自己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也不无道理,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我们迷失自性这是向外追求。佛法告诉我们向外追求很辛苦,而且一无所得,你什么都得不到。而自己自性里头是样样圆满,样样具足,真实不虚,我们全走错了路。所以它教你回头,教你反省,教你向内去求,你自性里头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的福报,你向里面发掘不尽,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外头没有,外面是假相。就是连快乐、法喜都是在里面,不在外面,外头没有,外面只有苦,哪有乐!自性里头才真有乐趣,这说得多好,说得多圆满,让人听到真是心服口服。你要离苦得乐,苦在外头,乐在里头,你把外面舍掉往里面追求,苦就离掉,乐就得到了。这一回头,就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这句话全是自性。

长者接著说,「即五位通修」,五位要记住,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觉叫十一地,通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就是一修,一即一切,一多不二。「以初住及十地,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法身是一体、一心、一智慧,前面我们读过「力无畏亦然」,力是能力,经上举十种叫十力,四无畏,没有一样不具足,样样都具足,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特别强调的是「一佛智慧境界」《华严经》上佛为我们说出十种智明,我们念佛人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到,「愿得智慧真明了」,这就是智慧明了。智慧明了那个境界是无量无边,也是没有止境的,佛在教学当中把智慧明了也举十个例子,十代表无尽,所以说十种智明。经上的大义是这么说的,「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这是总说。你看这多么重要,这些话正是以我们现前众生境界来说的,针对我们来讲的。

下面说十种,第一种,「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佛说这些事情,实在讲,在一切大小乘经论里讲得太多了。众生为什么受这么多苦?我们细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哪个众生他享乐不受苦?大概一个都找不到,所以佛说三界统苦。归纳起来说,这个世间一切众生有八苦,就是八大类的苦,前面四种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生老病死谁能够避免!生很苦,父母很苦,特别是母亲,婴儿自己也很苦,佛在经典上的形容如同亲历其境,我们读了之后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的?我们自己生的苦都忘得一干二净,他怎么还那么清楚,他都能说得出来?坐胎时候受的苦,把这个胎比喻作监狱、地狱,叫胎狱,十个月坐胎就像在地狱里受罪一样。地狱里我们晓得所谓是度日如年,我们人间看起来他是坐胎十个月,他自己感受的时间太长了,这是生苦。生之后免不了慢慢的会衰老、会生病、会死亡。死亡苦,你灵魂脱离身体那时候离开的那种痛苦,佛在经上形容犹如生龟脱壳,像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拔下来,人灵魂离开身体就像那样的痛苦。经过这么大的痛苦,所以许多事情就忘记了,记忆失掉了。这种情形我们能够理解,有很多聪明的儿童生一场大病之后,他的聪明、记忆能力大幅度的衰退,这种情形我们常常看到。当然这多半还是生理上的障碍影响到心理。

要照佛法理上来讲,一切众生聪明才智是平等的,为什么造成不平等?是你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相同,那就是业报。你的真心做不了主宰,妄心做主,妄心所造的是六道轮回。妄心所造最殊胜的是四圣法界,那些人是佛的好学生,都能认真依教奉行,所以他们学佛学得很像、很到家,学得很入味;六道里头不行,六道里头业障习气太重,诚意不足,信解行都不能够圆满,所以怎么比都比不上四圣法界。我们知道这种情形,应当常常生惭愧心,人真正有惭愧心,有忏悔的意思,那就像宗教里面所说的,这个人得救了,他具备得救的条件,他真想回头。前面我们讲三种缘,苦受尽了,想回头了,「苦尽甘来,乐极生悲」,还得要苦尽甘来,慢慢他觉悟了。所以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他有次第,首先帮助我们断恶修善,为什么?培养我们的善根,有善根你才有缘分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没有善根不行,不是佛菩萨不来,是你自己没有感。诸佛菩萨纯净纯善,我们跟诸佛菩萨有没有感应?有,感应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的诚敬心不纯,里面掺有杂念,所以有感不是没有感,但是不纯不净,效果就不是很殊胜,道理在此地。

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一切恶里面最严重的两条,一个是财,一个是色,最严重的两条。这两条你能够放下,其他的就容易了,不难,这两条最难。所以佛的戒律,根本戒里面对这两条就非常重视,布施断贪欲,教我们要放下;根本戒里面教我们断淫欲,这是救自己,这里面的道理,中国《黄帝内经》讲得最清楚,毁灭自己的身心、智慧,为什么要断,理由说得清楚。不杀生是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你的冤亲债主从哪来的?多半从杀生来的,这不能不晓得,所以我们要改邪归正,要回头是岸。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那你就要守住不杀生、不偷盗,不跟众生结冤仇。偷盗是什么?占别人的便宜,我们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叫盗心,虽然没有行为,你有这个念头,在大乘戒里面你就犯戒了。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小乘戒里面你没有犯戒,你有占人便宜的念头,但是你没做这个事情,不犯戒;可是大乘不行,大乘有这个念头就犯戒,所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容易,这不能不知道。淫欲是害自己,当然有时候也牵涉到其他的,也会害人,最重要的是害自己。

但是杀生、偷盗害人,害人就跟人结冤仇,所以冤亲债主一大堆就这么个道理,从哪里来的?造的业报!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这事实真相,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很厚、是好,但是没有佛法做得那么干净,传统里面讲老人还是要吃肉,不吃肉营养不够。现在我们晓得,营养不是够不够,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不够就真的是不够,念头主宰一切;你以为素食够了它就够了,它就没事,这就是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看我们怎么想法。想错了,我们就会做错;想正了,那我们一切都做得很纯正。素食还是有好处,我很幸运,一开始学佛,我对这个事情就明白了,所以我学佛大概半年,我就发心吃长素,我的素食到今年是五十八年,身体健康,没有丝毫影响。一般人讲,年岁老的不吃肉恐怕营养不够,这句话是不可以相信的。你说不能相信,医学里面有数据来做证明,它是拿得出数据、拿得出证明来的。为什么?因为那些人他的念头里头不吃肉营养不够。我们这些吃素的人、学佛的人没有这个念头,没这个念头都够了。

在近代的科学才发现人的念头力量太大了,念头确实主宰一切,对一个人身体健康关系太大了!我们在国内、在国外,在农村里面看到很多老人八十多岁、九十多岁,甚至於一百多岁,他还在工作。我在澳洲住在昆士兰,我们附近有个小镇是在乡下,我去过二、三次,那里面的老人八十岁以上,一百多岁的还有好多个,他们还自己开车,还自己下田去种五谷杂粮,很健康,生活相当贫苦,他哪有好东西吃!没有。这些农夫确实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的生活很规律、很正常,可以说除了种植以外,没有值得忧虑操心的事情,我想这应该是他长寿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学佛最明显的也就是这一点,我们得到这个受用,我们知事少了,对社会世间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关的,我们放下。所以现在像社会大众传媒,电视我们不看,几十年没看过电视,电影、戏剧、广播、报纸、杂志统统拒绝了,知事少时烦恼少,认识人多了就是非多。我们讲经利用网路、电视,所以认识我的人很多,我不认识他们。很多同学你们都知道,我不接电话,我没有电话,给诸位说,现在那些手机功能很多,我都不会用。我也不看信件,所以大家也不要写信给我,我都不看。如果有问题,你们可以把问题提出来交给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我们每个星期五来解答。生活愈简单愈好,愈清净愈好,这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所以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

我每天除了讲经之外就读经,这些年来跟世界上许多宗教交流,所以我除了读佛经之外,还要看看其他宗教的经典,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们有经典理论的依据共同学习,才能真正达到世界宗教是一家。希望宗教能够团结,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这个事也是我们自己本分之内的事情。这么多年来,我们殷切的期望这个世界上能够出现一个世界宗教大学、世界传统文化大学。宗教大学是团结宗教的,其目的是真正做到宗教是一家,每个宗教可以在大学里面成立一个学院,不同的宗教我们是同学,院系不相同。多元文化大学目标是团结族群,我们知道世界族群也是一家。在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这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得非常透彻,所以宇宙是和谐的,世界是和谐的,不应该有冲突。藉文化大学我们来研究探讨各个民族传统的文化,有很多族群没有文字,但是他有传说,这些传说历史、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古老传统的神话、传统的医疗,那里头都是智慧,应该好好的珍惜、整理、保存、发扬光大,这非常有意义。这就是《华严经》的精神,《大方广佛华严经》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苦,譬如现在金融风暴,大家在经济上感受到苦难来了,苦从哪来的?也有同学告诉我,世界上有几个所谓巨富,拥有亿万财富的人,这个金融风暴来了,他受不了,自杀了,听说有好多个自杀。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他为什么要自杀?原因在哪里?科学家告诉我们,甚至於联合国也都发出信息,世界上这些灾难听说还很多,金融危机接著听说有粮食危机、有能源危机,地球温度不断的上升会造成许多的危机。南北极跟一些高山上的积雪,估计十年到三十年之内统统溶化掉,高山积雪是许多大的河流的源头,这些河水估计养活二十亿人,如果这个水源断绝,这些河都枯干,这二十亿人怎么生活?占世界上人口三分之一。这个问题经过联合国跟科学家提出报告,都是有数据证明,如果得不到环境的改善,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

如果我们常常能把这些事情多想想,它会帮助我们勇猛精进,不精进不行,会帮助我们认真学佛,帮助我们在三十年之内一定要成就道业。三十年时间还太长,灾难三十年之后形成,希望我们十年就能够成就道业,那这个灾难与我们就不相干了。所以这个逆境可以刺激我们,让我们赶快回头。我们在生活当中冤亲债主多、恶缘多,也是一个逆增上缘,不生瞋恚,感激的心。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知道怎样长成,怎样利用这个环境提高自己的警觉心,逼迫自己非用功不可,不是坏事。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人是好人,人之初,性本善;事事是好事,都是帮助我们提升的,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所以一定要注意,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善恶果报分明,苦乐差别很大,都是自作自受,与外面人毫不相干。这是说的现前社会现象。

再看第二段,「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这一条所说的看破不是凡夫,他也说得很清楚是菩萨,不是凡夫。菩萨有这个能力看破世间,前面第一个是看破世间众生相,看的是事相,这一段看的是什么?是理体,事之理,相之性,是清净寂灭,没有杂染,为什么?《金刚经》在大乘佛法里面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它给我们说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这样看法就对了。佛在当年讲经说法,就一般社会大众能够理解的做比喻,用梦幻泡影做比喻用得最多,用露水、用闪电做比喻也说得不少。闪电的时间短暂,比喻念头所现的相。露水是比喻相续相,我们人在这个世间住世几十年,确实像露水一样,这要知道,几十年时间一弹指就过去了。一念就像闪电一样,存不存在?不存在,这个你会觉悟,念念相续你就迷了,你就不知道念念都不存在。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我们就完全明白了,明了事实真相全是假的。

所以事相上有六道、有三途、有染净、有善恶、有苦乐,在理上讲、在性上讲完全没有。如果你从相上见到理,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常寂光净土。这个道理我们也常常在回味,常常在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用什么?用屏幕,网路的屏幕、电视的屏幕,你看它这个东西是真的是假的?前面讲的众生造作诸恶业而受苦报,造善业得善果是我们屏幕上的现象,看到的是现象,第二段讲的一切境界寂灭,那是我们单单讲屏幕。屏幕有没有东西?没有东西,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不现相的时候没有,现相的时候有没有?现相的时候还是没有,与它丝毫不相干。又像一面镜子一样,镜子照万物,镜子里头有没有东西?没有东西;虽然照见,镜子染不染污?一丝毫不染污。所以从镜之体去看,清净寂灭;从里面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相不能说有无,屏幕也不能说有无,你说它没有,它能现相;你说它有,那个相是假的,丝毫不染著。现实环境亦复如是,天天照镜子,天天看屏幕,回过头来看现实环境,是一不是二,我们就容易觉悟。帮助什么?帮助你放下,帮助你回头,帮助你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本来是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