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四讲)  2009/9/2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我们从经文开头看起: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昨天我们学习,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一段经文六个意思,「一此三昧是法体故,二非证不说故,三显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观机审法故,五为受佛加故,第六是成轨仪故」。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再向下看。下面大师告诉我们,这经文虽然不长,只有一行,意思很深。说「文有三别」,这一行里有三桩事情,第一个是入定的人,第二个是入定所依,第三个是入定的名称,都要把它搞清楚。首先看入定人,「法慧入者,是众首故,余入则乱,乱起则不调伏故,显十住法,慧能说故」。这是清凉大师为我们开示的。入定的人是法慧菩萨,为什么他老人家入定?他是大众里面首领的缘故,好像我们这一个课堂里面,他是班长。在这一会里头他是班首,只有他来代表最合适,如果其他的人入定,就会把次第扰乱了。这就是说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世间法,自古以来它重视伦理,伦理里面讲究的长幼有序,你的社会才能安定,所以秩序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大家把秩序丢掉,家就不像家,社会就不像社会。佛是老师,集合大众在一起学习,学长、学弟这不能不讲求,所以决定不能够乱。

这一会,法慧菩萨要代表佛来说法,我们在这个地方也能看出,佛陀教学的方法确实如经典里面所说的善巧方便。学长学了有相当成就,可以教学弟,老同学可以辅导新同学,这绝对不是老师偷懒,老师要把学生带出来,让他教。让他教,他就不能不认真的学习,他就不能不充分准备。过去,我年轻的时候还没出家,在李老师会下学经教。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你们学讲经的人,明天要你上台去复讲,把今天老师讲的这堂课重复讲一遍,今天这堂课你会专心、专注认真来听这一堂,为什么?明天轮到你复讲。同样是同学,在一起学经教的,明天不是你讲,老师说大概能听一半就不错了,能听到百分之五十。明天轮到他复讲,至少他可以听到百分之八十,专心。如果不是我们学经班的,一般的听众,老师说大概就一成、二成而已,他不能专注。所以这种教学的方法,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老师就开始了。这一会初住菩萨会,这一会谁讲?法慧菩萨他来讲,老同学了,所以他就必须要专注,他一定要入定。入定是什么意思?下面入定依、入定名,我们再来说明为什么要入定,这个意思很深。

心要不能定下来,你就学不到东西,想学东西,一定要把心定下来。然后我们用这个原则来观察现在的学校,我们进入学校的课堂,你仔细观察学生的态度,他心不定,我们一般人讲的心浮气躁。中国的学校我很少接触,早年我在学校教过课,离开台湾之后,中国学校就没有接触过。外国学校接触很多,连伦敦剑桥大学我都去看过。老师上课,学生能听大概只十五分钟,还像个样子,十五分钟以后,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你看那个神情不定,那能学到东西吗?学不到。所以现在为什么学校的学生水平不断的往下降?老师讲的跟从前差不多,教材是一样的,学习的心态不一样。从前学生学习的心态是尊师重道,他心是定的。现在心为什么不定?被社会扰乱了。这个社会是个混乱的社会,让一切众生六根接触的境界眼花撩乱,他心怎么能定下来?这才是所有灾难真正的因素。戒定慧能消灾免难,这个道理很深,我们细细去参究就会明白。

学道尤其要心定,这个定是有标准的,三昧就是定,这不是小定,大定,为什么?它是出世间法,真的出世。世、出世,界限在哪里?界限在十法界。世间禅定,我们一般讲是六道,六道里面的四禅八定。六道外面是外凡,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他没有出十法界。四圣法界的禅定功夫比六道里面高多了,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在前面都讲过,在《妄尽还源观》里面也说得很多。这些理要懂,不能不懂,不懂,我们不知道怎么修行,我们也不知道抉择法门。佛法修行,法门虽然很多,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通常经教里面常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查查《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你都看得到,真的是八万四千,一条不少。而实际上,实际上法门是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是释迦牟尼佛将它归纳。方法、门径虽然多,没有法子计算,但是它们的方向、目标是一个,都是修戒定慧,不管哪个法门。

在我们中国有十个宗派,现在小乘两个宗派没有了,大乘讲八个宗派,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都是修戒定慧,都是依据《大藏经》《大藏经》里面的律藏是讲戒律,经藏是讲定学,论藏是讲慧学,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我们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不是佛法。你看看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导我们「都摄六根」,这就是持戒,你要是把这个原则丢掉,你怎么会成就?六根摄住之后,「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定。什么叫净念?这个法门叫净土宗,我们现在称为净宗,我们的著重点在哪里?著重点在清净心。契入大乘,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到最后有三门,觉正净三门,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我们学佛人一入佛门传授三皈就教给你了。佛是觉而不迷,叫皈依佛,法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用佛法僧三个字来代表,就把这最高的原理原则传授给你。落实在修行上,禅宗、性宗是从觉门入的,他们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上上根人。像六祖在《坛经》里面说的,他所接引的是什么人?上上根人。上、中都没有办法,他悟不了。上、中根性的人走哪个门?走正门,正而不邪。正门是什么?正门是经典,就像我们学校上课一样,由浅而深,有次第的,像《华严经》这都属於正门,它有次第。十信位,从初信就好比是一年级,二信是二年级,三信是三年级,从初信到十信,分配在哪里?分配在十法界。

从初信,我们没有做到,初信的条件是什么?佛在经上常讲的,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入初信,就是华严小学一年级,不容易。八十八品见惑讲的是什么?在佛法里面再把它归纳,归纳为五大类,好讲,这五大类展开是八十八品。五大类头一个就是身见,头一个放下身见,知道什么?身不是我,现在连外国人都晓得。我过去在香港,有个同修送了我一本美国魏斯医生的书,叫《前世今生》,是他临床的经验。他是个心理医生,善於催眠术,对病人用深度的催眠,让他说出他过去生中的事情,证明人确实有轮回。人没有死,死是什么?身体,他灵魂不死,灵魂他又去找个身体了,不过换个身体而已,所以肯定人没有生死。以后陆陆续续他又出了三本,他们都买来给我看。我觉得这个书对我们学佛的人有帮助,头一个消除对於死亡的恐惧,你就清楚了,灵魂不死。可是跟佛法比,他还差得很远,为什么?灵魂出不了六道轮回。灵魂生活的空间很大,他在六道里头去投胎,出不了六道,这个不能解决问题。什么才能够解决问题?佛法里面说的灵觉,觉悟了,灵知,灵知、灵觉就是灵魂觉悟了。迷了叫灵魂,觉悟了不叫灵魂,叫灵性。灵性有知有觉,他不迷了。他到哪里去?他不在六道,他到十法界去了,他变成阿罗汉、变成辟支佛、变成菩萨、变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

初信位的菩萨,他断烦恼的层次跟小乘须陀洹相等。小乘,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讲,它有八个位次,叫四果四向,大乘十信有十个位次。大乘的初信等於小乘的初果须陀洹,身见放下了,《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做到了,刚刚入门。这四相要不破,你没入佛门,你在佛门里面是幼稚园,幼儿园的学生,不是一年级。一年级有地位了,幼儿园没有地位,你说多难。身见破了,边见破了,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烦恼没有了,这才是初信位,我们从小乘来看,小乘是初果须陀洹,到这个位次。再往上提升,二果向,二果向就相当於《华严经》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升入二信位。小乘到二果,相当於《华严经》的三信位菩萨,二果是斯陀含。三果相当於四信、五信位的菩萨,它这里面有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到六信相当於四果向,七信相当於阿罗汉,出六道了。由此可知,《华严经》里面讲的初信到六信,还在这个世间,没有出六道轮回。到七信位出了六道,八信位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缘觉,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华严经》的十信位就是讲的十法界,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真不容易。这是什么?这是走的正门,你就晓得它难处。

在大乘讲,小乘四果四向,大乘是怎么讲法?大乘讲的是烦恼跟习气。初信是见烦恼断了,可是见烦恼的习气在。见烦恼的习气断掉了,他就是二信位的菩萨。他再断思惑,断思惑就不容易,没那么简单,八十八品思惑要在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六个位次断干净。断干净之后,他就是七信位菩萨,七信位菩萨还有思烦恼的习气,思惑没有了,思惑还有习气。思惑习气断尽,他就是辟支佛,升了,缘觉,升了一个阶层。缘觉,连见思习气都没有,都断尽,但是他有分别。分别断掉,他又升了,他就是菩萨,可是菩萨没有分别,有分别的习气。分别的习气统统断尽,他就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佛虽然是分别执著习气统统都断尽,他有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也就是讲的无明。他把妄想断掉了,不起心不动念,那恭喜他,他超越十法界,初住菩萨。到初住,成真佛,这不是假佛,初住。可是初住无明断掉了,无明习气没断,但是它不碍事,无明习气虽然没断,不碍事。而无明习气也没办法断,只有随它去吧!时间长了,慢慢就没有。要多少时间习气才真正没有?佛经上佛告诉我们三大阿僧只劫,可见得无明习气不好断。在一真法界里面,诸位想想,他已经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还有什么阶级?还有什么十住十行?哪有这种道理!有分别、有执著才有这种分别,他没有这分别了,这个我们在《华严》前面跟诸位讲过很多遍,希望大家记住。

所以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住在平等法界里头,阶级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怎么说不能说它有?因为他不起心、不动念,你怎么能说他有阶级。不能说它无,为什么?他习气没断。习气真的有厚薄不一样,所以这四十一个阶位是习气厚薄来说的,不是真的,不是像十法界里面,那真有这回事,这四十一个阶级不是真的,是从习气厚薄上说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十信行满,十信位修满,就成了佛道,所以这四十一位是真佛不是假佛。《金刚经》所讲的「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讲义》就说那个「诸佛」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讲一般我们以为诸佛是很多很多佛,不是这个意思。是讲的四十一位,那是诸佛,统统是佛,这个说法是真的不是假的。

由此可知,正门不好走,经论太多。像我们这种根性怎么办?只有走净门。净门,在中国是两个宗派,一个是净土宗,一个是密宗。要知道这两宗都是以清净心为主,心净则佛土净。可是净土跟密宗两个相比,净土宗容易,密宗非常艰难。难易在哪里?净宗是远离染污得清净,比较容易,而密宗是不离染污,就是染污当中得清净,这个难,真不容易修。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个见的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师,他是密宗大德。他没有传我密法,只传我一个咒语,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问他这个咒什么意思?这个要懂,你不懂意思你没有办法观想。密是叫三密相应,口持咒,手结印,心观想,叫三密相应。这个咒的意思,因为它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我跟他老人家学,他用藏文写给我的。「唵」是身体,「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身、莲花、保持、意,这是印度的文法,我们中国人一定是:保持身心(意就是心)像莲花一样,是这个意思。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你要常常保持你的身心不要被污染,你说这个咒的意思多好。念这个咒,你不懂意思,你就不能够产生观想的效果,这是老师传给我的。密宗里面修学的理论方法他跟我讲得很多,他说太难了,真不是容易事情。在染污里面得清净,真清净。所以他成就,真修成了,比我们净土宗高,修不成,他就堕落,那就远远比不上净土宗,净土宗带业往生。他修不成功就堕地狱,只有两条路,一个成佛,一个下地狱,成不了佛你就下地狱,所以相当困难。大师教我从戒律下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叫我走这个路子。

所以佛法里面,在没有成就,没有到法身菩萨之前,就是在十法界里面,决定不能够躐等,一定要遵守次第。就像世尊在经上讲过这么一句话,「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不承认。这就是说你要想学,一定循序渐进,不按顺序,一下就成就,那个人太少了,真的叫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绝对不是一般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不能说没有,中国出现一个,大家晓得唐朝的时候禅宗六祖惠能,那是顿悟、顿超、顿证,就那么一个。惠能大师以前没有,没有发现,惠能大师以后到今天也没有出现一个,这个我们只能够景仰,我们不能学,真正学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以躐等。今天我们看看全世界我们佛门的弟子,出家在家,为什么成就比不上上一代?上一代出家人当中,有不少真的高僧大德,居士里面也有很多了不起的、有成就的,我们这一代找不到了。原因在哪里?总得去找,总得把病根找出来,然后才有办法对治。我找了几十年,终於明白了,病出在哪里?出在我们从小没有学传统教育。我们传统教育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儿童时候就学习。

我们在儿童的时代很不幸,不幸当中也算幸运,我们生长在农村,农村在那个时代,民国二十年前,还有很浓厚的传统的思想。我们在小时候还念过私塾,私塾里面教的就是基础教育,教伦理、道德、因果。我大概八岁之后,国家教育就改制,私塾就没有了,变成短期学校,课本里面小狗叫、小猫跳,教这个东西,这就麻烦大了。我们还沾到一点边缘,根的边缘,我弟弟就没有,我弟弟小我六岁,他就完全没有了,什么都不懂。所以,我们传统的基础教育、扎根教育,至少丢掉四代。现在人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可能到他曾祖父母,大概一百岁以上的人他知道。我们是幸亏生长在农村,要是生长在城市,那也就不知道了,城市变化得快,所以沾这么一点边。我们就明白了,这就是什么?躐等,幼稚园教育没教得好,你就上了小学,就这种情形。所以学一辈子都学不好,没有根!

我们佛门也不例外,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重视扎根的教育,一定要补习儒释道的三个根。儒的根《弟子规》,道的根《太上感应篇》,佛的根《十善业道》,如果不从这里扎根,我们要想学经教是决定不可能的。纵然你很认真、很努力你去学习,也只学习一个皮毛,现在的术语叫什么?叫佛学,你不是学佛,佛法里面真正的东西你得不到,你没有办法体会。为什么没法子?体会要清净心,你心不清净,你就体会不到。所以这个地方讲要入定,你入定才能体会到,你没有定你就体会不到。你想要心定下来,首先你要把自私自利放下,你把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你才能得一点小定。如果这些东西对你很浓厚的话,你的心定不下来,你学佛经全学的皮毛,全学的言语,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办法。而你还很容易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把你自己的意思以为是如来的意思,错了,全错了。所以,我们真的想学佛、做佛弟子,真想在这一生当中有一点点成就,不补习是决定不能成功的,一定要补习,认真去补习三个根,这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十善业决定不能轻视,先把这个原则掌握住,认真努力去学习。它是人天的根本,这是你来生不失人身,生生世世都能转生在人天,那你决定要把十善业道做好,不会堕三恶道。从人天讲起,然后讲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依这个为根本,你就晓得这部经多重要。可是现在一般学佛的人都把这部经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部经,根!像盖大楼一样,这是地基,没有地基,你怎么盖得成大楼?

中国传统教育就是儒释道,我们提倡儒释道三个根都要扎,是佛教的。佛在哪里教的?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释迦牟尼佛对韦提希夫人说出的,你要想修净业,必须要遵守三个原则,这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它一开头孝亲尊师。孝亲尊师我们落实在《弟子规》,你展开《弟子规》,是不是讲的孝亲尊师?慈心不杀这是因果教育,落实在《太上感应篇》。后面一句修十善业。儒释道三个根就在这一句经文里,十六个字,有这个根才能够学佛,所以它第二条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没有第一条,你就学佛,你学佛不扎实,不会有成就,你头一条没有。像盖三层楼一样,你底下一层没有,你怎么盖第二层?有了,他才入佛门。佛经里面一开头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它有条件的,那个善字就至少是具足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条是小乘,第三条是大乘,符合佛的标准,先学小乘,再学大乘。中国过去确实如此,无论在家出家,学佛,前三年一定是学戒律,出家是五年,五年学戒,学规矩。最后一条,「发菩提心」,这大乘了,发菩提心就是大乘,「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帮助别人,就是经上佛常讲的「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读诵受持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这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个不仅是净宗,整个佛法修学最高指导原则,三条十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

所以我们知道觉门我们做不到,真做不到。正门是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很长的时间,慢慢去念,循序渐进,时间很长。后面有个巧妙的,那就是净宗,念佛,修清净心。修清净心,我们这种程度,选择净宗是最殊胜的,而且诸佛如来也特别赞叹,这个法门暗合道妙,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无量寿经》一展开,现在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会得好,我们看到之后真是五体投地,集原译之大成,真的编得好。连经题都是会集的,没有一个字是他的意思,他是把两部原译本的题合起来,变成这个题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宋译本的经题,《无量寿经》在中国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这是最后一次的题目。而《佛说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汉朝时候的译本,你看他把这两个经题会合起来,除掉重复的「佛说」,完完整整的一个题目,太好了。

「佛说大乘」,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能,「庄严」是相好,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证得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这意思是什么?成佛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成佛了。不论是什么品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成佛了,这法门多殊胜。怎么修法?下半段是修行的方法,「清净平等觉」。我们采取什么方法?采取持名念佛。要知道持名念佛怎么念法?把我们的清净心念出来、平等心念出来,清净心念出来就是事一心不乱,平等心念出来就是理一心不乱,成佛了。所以要记住,古大德教导我们念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佛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能让我们的心被外面尘境染污了。那怎么办?统统归到佛号。顺境,看到喜欢的,贪的念头才一起来,南无阿弥陀佛,把那个贪的念头打掉。遇到逆境现前,惹我们生气、生烦恼,南无阿弥陀佛,把怨恨、烦恼打掉。这样你就回归到清净心,这叫念佛。把喜怒哀乐统统给念掉,心里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什么都没有,这叫清净心。清净心是什么?清净心是你的自性,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头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染污。平等心现前之后,没有高下,傲慢没有了,傲慢是很严重的烦恼,贪瞋痴底下就是慢。一句佛号把这些烦恼统统都念掉,恢复到清净平等觉,你就成佛了,往生就自在,这叫真念佛,这叫会念佛。不会念的,口里念阿弥陀佛,贪瞋痴慢疑照样起来,那个没有用处,有口无心,那不是念佛,这个要知道。所以念佛要净念相继,著重在净念,净念标准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真实功夫。相继是什么?相继是不能间断,一句接著一句,不要间断,你一间断,烦恼会现前,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现前。所以佛号不能间断,把它养成一个习惯,这叫真念佛,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入了华严境界。

佛法重视伦理、重视秩序,你看看入定一定是法慧做代表,他是班首,我们讲他是班长,他来做代表,不能用别人,用别人秩序就乱了。「乱起则不调伏故」,调伏什么?调伏你的烦恼习气。只要守秩序,他心就是定的,人要不守秩序,他心是乱的,肯定的,关系在此地。现在人不太重视这个问题,古人对这个非常重视,日常生活当中小小礼节不能失。为什么?你的家不乱,社会秩序不乱,所谓是礼义之邦,和谐社会,人人都守秩序,人人都守礼,礼就是秩序的标准。下面「显十住法,慧能说故」,没有智慧不能说。清凉大师在《钞》里面,《钞》也是他做的,钞是什么?钞是注解疏的,就是注解的注解。《钞》里头有这么一句话,「约表法,任性能知,观解善巧,无分别,无所得,为方便」。显示十住法门,法慧菩萨能说,为什么?他已经证得十住,让证得十住的人来做报告,我们今天讲去做心得报告,给这些诸菩萨们做为修学的所依,修学的依靠。这是讲入定的人。

第二讲入定依,「谓承佛力推功化主,表无慢故」,这是经文上面的『承佛威力』。前面是讲法慧菩萨,入定依,「承佛威力」这句话很重要,表无慢故,没有傲慢。法慧菩萨对於佛的教诲,能信、能解、能行(就是修行)、能证,他证得十住的果位,这个靠谁?靠老师,佛是老师,老师的教学。所以这个功德,化主就是佛,绝不自己居功,我能够修到的,我依从佛陀教诲而成就的,自己没有丝毫骄慢的心态。在《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一句话,他说假如一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美是讲德,周公的才华,周公的德能。周公是孔子一生最佩服的大圣大贤,他的智慧德能呈现在《周礼》这部书上,《周礼》是周公作的。《周礼》是什么?现在人讲宪法,周朝的宪法。我早年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老人家跟我讲《周礼》这桩事情讲了很多遍,所以我印象很深刻。他希望我看看《周礼》,可是我始终没有看它。他说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古今的律法,我们现在讲法律,律法,没有一个能够跟《周礼》相比,《周礼》写得太好了。如果周朝后世的子孙都能遵从《周礼》而不违背,方老师讲,我们中国现在还是周朝。这是把《周礼》赞叹到极处,我得找个时间来翻一翻,不辜负方先生的教诲。真的是大圣大贤,他说假如有个人像周公一样,有周公之才华,周公之德行,「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这个人行为怎样?他有傲慢、他吝啬,夫子讲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看看诸菩萨,在大众里面做报告,这个地方就是做报告,每个人都说承佛威力,这么谦虚,决定不敢说自己。承佛威力是佛加持我的,佛要不加持我,我怎么能讲得出来?都是求佛加持。所以底下这一段就是讲加持,这个用意很深,我们一定要记住。

「任性能知」,清凉大师提出来,我们想想,《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正觉。大乘法里头,最重要的是发心,所以十住,初住叫发心住,在净业三福第三条第一句,佛教我们发菩提心。佛家说发心,在我们中国古人叫立志,我们这一生当中,我们走的什么方向,希望达到什么目标,这叫立志。菩提心在《观经》,佛说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深心是自受用,发愿回向心是他受用;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他讲直心,直心是体,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我们把经、论合其来看,意思就很清楚。古大德解释深心,多半都讲好善好德,这是深心。我看《无量寿经》的经题,我觉得深心,好善好德更具体的来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就是德、就是善,这就很具体。体是真诚,真诚是菩提心的体。真,决定不是假的,诚是什么?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明就破了,无明破了,真心才现前,真心本有清净平等觉。所以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大慈大悲是他受用。如果没有自受用,你决定没有他受用,这个也是有先后次第。先有真诚,然后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你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自然是大慈大悲。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这是任性能知,性体,性德的自受用跟性德的他受用。

第三讲「入定名」,这个定的名字叫『菩萨无量方便三昧』,「为拣果定,故云菩萨」,果定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就是自性本定。那是果上的,永远不会失去的,只是我们现在迷了,迷了怎么?不起作用了,并没有失掉,觉悟它就现前。现在菩萨在因位,不在果位,所以说菩萨「任性能知,观解善巧,故名方便」。任性能知的意思我们前面说过,我是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来解释。观解善巧,观就是《妄尽还源观》里面的六观,我们刚刚学过,五止是定,六观是慧。你看大乘教里常用的,用「观解」,不是用研究,为什么?研究是用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我们统统用的是这个。研究研究都是用的心意识,心意识是什么?心意识是妄心,妄心对妄,行!有一点作用;妄心对真,就完全不起作用。所以大乘教里不用心意识,小乘用心意识,大乘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用什么?只要你不用心意识,自性就现前。在法相宗里面称为智慧,四种智慧,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阿赖耶是起心动念)为大圆镜智,光明遍照,破了无明,自性现前;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自性里头平等现前;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就是此地讲的观解;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菩萨教化众生的事业,就是此地讲的善巧。转八识成四智,怎么转法?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转了。所以凡夫成佛,从理论上讲,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一念迷就变成六道众生。所以叫方便。

方便,就像观世音菩萨,我们举他老人家做代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观察众生的根性,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这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两个字合起来,用现在话来说,是最恰当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小乘根机就说小乘法,大乘根机就说大乘法,禅宗的根机就讲禅,教下的根机就去研教,净土的根机就教他念佛。还有,全世界所有这些宗教的创始人,统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个话你相不相信?我有这个想法,没说出来,让日本的中村康隆老和尚说出。我到东京去拜访他,那年他九十九岁,他去年过世的,一百零三岁。这个老人对我非常好,我们谈得很投机、很有缘。我们在全世界做宗教团结的工作,也有相当的成果,他就告诉我这么一句话,「全世界所有宗教创始人,统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讲得通。观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就现阿訇身,阿訇是回教。所以世界宗教是一家,世界宗教所有崇仰的他们的上帝、他们的神,都是一个神,我讲那个神就是唯一的真神。真神在佛法里不叫神,佛法里叫自性,自性是能生万法,《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上讲性识,宗教里面讲真神,你能会通,矛盾就没有了,误会就化解了。所以,宗教、学术教化众生统统都是菩萨无量三昧,「无量方便三昧」,要加方便。这一句也是清凉大师给广大群众介绍《华严经》,他老人家这个经里面讲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属於理事无碍的法门。

「十住各摄多门善巧,故云无量」,摄是收摄、包罗,可以说它将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法门全都包括。古德说十住很像十地,一门得到,门门都得到。所以学东西不要学太多,学太多你学不会,你学错了。佛开无量法门是接引无量不同的根性众生,适合自己根性、适合自己的现前生活方式,不妨碍我们生活、不妨碍工作,哪一种方法适合你,你就用这一法。深入,一门深入,这就是持戒,深入到一定的程度你就得三昧。像我们念佛,我们就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清净心现前,把烦恼都念掉、习气都念掉,就得定。这个定我们是从念佛得来的,就叫做念佛三昧。菩萨要教化众生,他一定要方便三昧,得到无量方便三昧,他才能普度众生,没有无量方便三昧,他就不能普度。他度众生的对象不是我们人间,十法界,往上面有佛菩萨、有声闻、缘觉,六道有诸天、有众神、有人、有畜生,还有饿鬼、地狱,他什么地方都现身。众生有感,他自自然然就有应,感应道交永远不失时机,该是什么时候现身,他那个时候就去了,所以佛经典常常把它比喻作海潮音。我们住在海边晓得,海潮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落潮,有一定的时间,比喻菩萨应众生之感就像海潮一样,绝对不会错了时间,准时他就到了,这守信。我们凡夫对佛菩萨不守信,佛菩萨对我们守信。我们真正能够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会生出感恩的心、生惭愧心,我们对不起佛菩萨,佛菩萨照顾我们无微不至。

后面这一句,「心诣於法,故云入也」。为什么?一切法是心现的。心跟法,古人比喻得好,如同金跟器的关系,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什么时候你觉悟、你明白了,法是一切法,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心现的,真正明白就叫做入。我们今天是迷了,不知道,不知道这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晓得。好像没有关系一样,实际上息息相关,只是我们迷得太深,迷而不觉。诸佛菩萨跟我们恰恰相反,他是觉而不迷。这桩事情,我们这次在《还源观》里面用了很长的时间在学习,《还源观》我们讲了两次,第一次讲,用了九十六个小时,第二次讲,我们用了二百一十六个小时,可以说是讲得很详细。说明什么?说明宇宙跟我们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宇宙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体,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清净两个字多重要,清净就是丝毫染污都没有,那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什么叫善?清净就善,圆明是善,圆是圆满,明是智慧。能生万法,怎么生的?一念不觉,一念妄动,宇宙就现前。宇宙不现前,不能说它没有,它在常寂光里面,没有形相,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可是一念妄动,它就现物质、就现精神,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同时出生,一时顿现,没有先后,跟外国人讲大爆炸不是一个意思。大爆炸里头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还源观》里头给你解释得圆圆满满,一时顿现。

所现的这些现象,无论是物质、是精神,它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它的能量,现在科学里讲的物质、能量、信息,《还源观》里头也是这个意思,周遍法界,比科学讲得清楚。它的周遍没有时间,就是它没有先后,一时就周遍,而且三种周遍。第一个就是能量、信息周遍法界,第二种现在讲的是能量的分裂,生生不息,《还源观》里面讲的是「出生无尽」,十法界依正庄严千变万化,无尽无量的变化,我们用万花筒来做比喻。第三个很重要,「含容空有」,这是性德,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心量太小。含空,空是虚空,心包太虚;容有,有是万物,量周沙界。你看我们的心量多大,本来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么小,变成自私自利?这个要知道,这是迷了,产生的错误,我们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们真的明白、真的肯定了,慢慢就能回归,妄尽还源,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我们要想回头,就要遵守《还源观》上讲的四德。其实《还源观》完全依《华严经》写出来的,把《华严经》里面修学的方法简简单单的提出这个纲要,教给我们初学。如果对《华严》没有契入,那篇文章写不出来,我们就知道,写这篇文章的人贤首国师是什么人?至少也是法慧菩萨再来,要不然他怎么说得出来!法身大士、诸佛如来。真的心诣於法,他才有这个能力,这叫入。

下面大师又有个解释,「又一切三昧,皆有三相,谓入住出」。这是属於常识,清凉大师在此地顺便给我们提一提。一切三昧,一切是无量,像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得到的三昧叫念佛三昧,从《华严经》上得到的叫华严三昧,从《法华经》上修到的叫法华三昧,你用哪种方法去修,就冠上它的名称。三昧是相同,都得定,而定都开智慧,我们用什么方法修的没有关系。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都要尊重,为什么?它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能成无上道,所以彼此要知道尊重。佛法今天衰,衰是什么?大家门户之见太深,都说自己好,别人都不如我,这个错了。应当知道法门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要互相尊重、要互相赞叹,佛法就兴旺。各修各的,是我们根性不相同,我修你那个我修不成功,我修我这个会成功。我们同样到达一个目的地,我们选择的道路不相同,我们选择的交通工具不相同,但是最后都可以到达。所以到达是相同的,方向目标是相同的,这一定要知道,我们对一切法门都会生尊重的心。我们现在学《华严》,才真正对所有的宗教以平等心看待、以尊重的心看待,对任何一个宗教他们修行的方法,我们都欢喜赞叹。我们知道,他要是懂得这些理论、方法,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都能成无上道。

都有三个相,这个相就是入定、住定、出定,都有这三种。入是自证;住是自性的本相,这是不动;出是什么?出是感应,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诸位想想,有入住出这三个说法,这三个有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入从哪里入?从哪里出?找不到。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体里头就没有出入。所以这个出入,就是你觉了,就是入。我以前不知道,迷惑,现在豁然明了,这就入了。明了什么?明了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像我们在《还源观》里所学的,那也是从《华严经》上讲的,一粒微尘里有大千世界,一切微尘皆如是。微尘世界里头有我,我在其中,又何况微尘世界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还有世界,重重无尽。这是什么?这是说信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是真的,这不是想像的,是事实。所以你证得的,哪一天明白、觉悟了,这叫入;入了之后,就如如不动,那叫住;众生有感,立刻就有应,那叫出,感应道交。

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即照之寂,故名为入」。照是什么?明了,你智慧起作用,寂是体,照是起用。所以寂灭就叫大涅盘,大般涅盘,体是清净寂灭。寂就是定,灭是什么?灭烦恼,所有一切烦恼不存在,所有一切现象不存在,我们今天讲物质的现象、精神的现象都不存在。这个东西好像现在科学家发现宇宙之间有所谓黑洞,有一点像这个意思。黑洞,连光都被吸收在里面,它是极大的能量,有一点这么个意思。但是自性是常寂光,一片光明。我们想,像黑洞这种现象也不会存在,黑洞还是业障变现出来的,心现识变的。「即寂之照,故名为出」,寂是体,体接受众生的感它就应,众生有感它立刻就应。应的时候它就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叫照,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入已未起,故名为住」,契入之后,没有起,这个时候叫住。这是入出住这三个名相的意思。「余三昧等,并如前释」,无量无边的三昧,这个入住出解释都相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